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节奏音乐和教育精选(九篇)

节奏音乐和教育

第1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节奏;节奏感;兴趣培养

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核心,它已成为整个教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为美誉范畴的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而音乐中的骨骼是节奏,它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蕴涵着情感和充满着生命,并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节奏的认识

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以有规律和无规律交替出现,比如唱歌,走路等,随着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简称节奏。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骼,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变现手段,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因此音乐节奏是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音节的长短和强弱。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它不仅可以模拟自然界风、雨、动物、植物等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模拟人类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动作节奏以及主观的心理活动节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中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各种丰富的有效活动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愉悦感,心理上得到美感和满足,使幼儿在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去创造和感知节奏。

怎样去感知和培养音乐节奏感呢?

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这样解释过“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具有情绪性,作为基础的是音乐表现的知觉,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其意思也就是指在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的伴随下让幼儿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去慢慢培养节奏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幼儿主动去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感受音乐节奏,让幼儿再现音乐中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来表现出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使之慢慢培养节奏感。

二、教学中对节奏运用的几种方法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是由20世纪中期德国当代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这种教学法中把节奏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奥尔夫教育体系最突出的特点,他认为音乐的学习应该以节奏学习为起点,并将其贯穿于节奏朗读与歌唱活动、基本动作教学、器乐教学等教学内容中。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法――节奏朗读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法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幼儿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在这个艺术活动中使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对节奏的培养也相当重视,他的节奏唱名法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都与节奏有关,当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动作时,能提高其动作质量,使幼儿更协调、灵活。

这些教学法在幼儿学习音乐的阶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推进的作用,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与正确运用这些教学法来授课。

三、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

对于3―7岁的幼儿我们应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为了促进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放在首位并将幼儿分为三个班:小班幼儿、中班幼儿、大班幼儿。

1、小班幼儿

指3~4岁的幼儿,他们是由婴儿期步入幼儿期。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观察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低,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稳定性差。小班幼儿们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因此小班幼儿应简单模仿固有的小节奏。在对小班幼儿节奏培养时,应先初步感知简单的音乐节奏感,在节奏活动中,可结合运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朗读法,跟着教师不同的节奏读歌词,让幼儿们慢慢感知同一首歌的词可以读出不同的感觉。不同节奏的儿歌,有利于幼儿内心节奏的培养,同时教师做出与音乐内容有关的简单肢体动作,带领幼儿们模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听、唱、肢体表现和小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感知和模仿,让小班幼儿在快乐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中班幼儿

指4~5岁,承上启下的阶段。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产生,思维也由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过渡。中班幼儿的想象带有夸张,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有模仿性的游戏以外,还应正确的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此时可结合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比如“什么动物出来玩”“火车开啦”等儿歌的内容发展到让幼儿参与编唱歌词,创编节奏。在音乐活动中,随着幼儿对动物的熟悉或动作经验的丰富,让中班幼儿做简单的律动,如小鸟飞、兔子跳等动作,也可参与捻指、拍手、拍腿等简单节奏型的重复动作,让幼儿在节奏乐活动及舞蹈中也能较好的表现和感知节奏。

3、大班幼儿

指6~7岁的幼儿。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能主动地有目的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在活动中能根据音乐的内容来展开自己的想象。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中的创作教学法,更适合大班幼儿,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去探索节奏,体验休止符的音乐性,加强内心节奏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来表现对节奏的感受,以及创编节奏,使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动,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树立自信心,让幼儿在音乐的艺术活动中,慢慢的健康成长。

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学分析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要经过探索与发现、操作与尝试、感受与体验、即兴与创作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并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道德情操,丰富其情感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增强自信心,使幼儿在乐、学、玩的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四、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实践

2010年九月份作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本人顺利完成实习活动并总结出:怎样把握幼儿活动时的节奏,怎样调动幼儿的兴趣以及引起幼儿的注意。

首先,教师要了解所带班的特点,本人所带的班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有意注意力较差,并且幼儿活泼好动。要想把握好这班幼儿的节奏,就要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往的教学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给幼儿教唱,忽视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也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兴趣,调动不起幼儿的学习气氛,在这里可以结合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声势教学法和节奏朗读法。在运用节奏朗读法时加入声势教学法,来培养节奏感。例如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时:

随之组织幼儿跟读与模仿,在这样规律的节奏下朗读歌词并加入拍手拍腿等节奏活动,来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入下一教学活动中。

其次,引导幼儿发现与创作。乐器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教师可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木鱼、小鼓等,指导幼儿正确打击乐器。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去找找周围身边的东西哪些可以通过敲打发出声音,打出节奏。这一环节有利于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并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此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并肯定幼儿找到的“乐器”给予表扬,这样不仅控制了幼儿的活动节奏也将教师的运动节奏融入幼儿节奏中。幼儿节奏的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慢速到快速。在歌曲的学习中,通过游戏来训练节奏,例如:匈牙利儿童歌曲《火车开啦》

第一步:教师组织幼儿按节奏朗读歌词以及强拍拍手、弱拍拍腿的动作,如:

第二步:教师将幼儿分为甲、乙俩组进行游戏式的教学,如:

(1) 一对一形式:

(2) 卡农形式:

第三步:歌曲的学唱。结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的节奏唱名法,每个节奏的读音都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音响,如二分音符“Ⅹ―”读作“ta-a”,四分音符“Ⅹ”读作“ta”,八分音符“ⅩⅩ”读作“ti ti”等等。

通过游戏式的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调动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内心节奏,让幼儿在游戏的愉快学习气氛中加深对节奏的感觉与理解。

最后参与律动,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教师为幼儿准备一组符合歌曲内容的律动,利用幼儿身体活动的自然节奏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练习,训练幼儿的身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增加幼儿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地作用。

五、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几种教学中对节奏的运用的了解以及对幼儿年龄的分析可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节奏的听、唱、肢体表现和小的音乐节奏性游戏中不同节奏的模仿和感知,让幼儿亲身体验快乐,培养、激发兴趣,同时也对幼儿的听力、记忆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幼儿音乐素质能力方面逐步得到提高。

2、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分为两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是在丰富的节奏活动中让幼儿模仿老师给出的节奏;第二是让幼儿在玩与学的过程中自由的进行创作。这种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动起来,从整体上感知音乐的节奏,从而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表现、创造音乐节奏,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对节奏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积极带动幼儿,对幼儿创作的音乐节奏给予表扬,使幼儿增加一份自信,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配合的学习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音乐节奏对幼儿情感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美的认识更进一层,也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

4、对以往音乐教学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推进

利用节奏与幼儿互动,使幼儿乐、学、玩在其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学习音乐,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从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已是核心的教育,音乐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处处存在,节奏的训练和培养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时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推进了教学模式而且给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很多方面的呵护,好比幼儿的教育,也需要重视许多方面,而音乐与节奏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散发着音乐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李丹娜,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

\[2\] 沈小红,王利根,王京其,今辰.儿童节走世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到论语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第2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比如: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音乐教育则具有音乐艺术的特点;语言教育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教育则具有语言文学的特点;数学教育建立在数学基础上,数学教育则具有数学计算的特点。各个科目的教育必须在科目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教音乐,忽视教育的要求,或者只重视从歌词和语言讲述上进行教育,忽视音乐艺术激励人的感情,触及心灵,使人获得审美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如果教幼儿学习音乐与进行教育脱节,这样的音乐活动就不可能发挥音乐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幼儿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特点,从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切合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幼儿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最近,我有幸观摩了几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看到老师们注意到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能力,重视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使音乐教育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许多老师热心、认真地参加了学习,并力求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收获、体会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老师们热爱音乐教育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最多的要数奥尔夫教学法培训了。我看到的几个音乐教育活动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节奏训练,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声势、语言节奏,利用节奏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这是老师们参加了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把学习与教学结合起来,勇于实践的结果。节奏是音乐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周、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工作中,培养节奏感只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材,从多方面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能力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再比如,在音乐伴随下的活动需要能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和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能记忆音乐并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随音乐的变化交换动作,随音乐的情绪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节奏感等一系列随音乐做动作的能力。

第3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音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可能,近几年来,许多中学学校中将音乐应用在了体育教学中,例如评比课、示范课以及展示课等。下面将对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点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应用音乐元素提出建议。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中的客体,教师担任传授知识的工作,学生负责对教师传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对教师所教授的体育项目进行联系,这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枯燥无味,长时间联系之后,学生会感到疲劳。但将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之后,体育课的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开始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练习时也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根据科学调查结果显示,声音动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们的血压降低,减缓人们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使人能够放松身心,缓解人们紧张的状态;音乐能够使人体内的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加快人们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脑波的波动速度等,使人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富有朝气和活力。

(二)提高学习的质量,消除运动中的疲劳感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音乐能够减轻运动中的疲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节拍,运动也是如此,当运动的节奏与所选音乐的节奏保持一致时,就能够使学生跟着音乐的步伐走,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学习质量。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能够使人们的心率减慢,降低人们的血压,使肌肉得到放松,消除人们在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感。

(三)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将音乐的长短、强弱、快慢、停顿等称为音乐的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节奏,节奏鲜明、声音动听、旋律优美的音乐更符合人们的听觉需要;人们将他们对速度、力量变化的动力感觉称为体育节奏。研究表明,节奏鲜明的音乐能够带动人们的体育节奏,使人们根据音乐的节奏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力度和速度。音乐能够消除运动中的紧张感和疲劳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音乐的措施

(一)根据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音乐

音乐有多种风格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的旋律,只有旋律和节奏都合适的音乐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选择音乐之前,首先要考虑体育课的教学环节。

体育课的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部分:预备环节、基本环节以及放松环节。各个环节的音乐都不同,预备环节需要调动学生的运动性,适当的舒展学生的肌肉,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因此,预备环节可以选择动感力较强、节奏鲜明、欢快活泼的音乐,这种音乐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在高二的一节《形体健美操》中,教师选取了《兔子舞》这首音乐,该音乐节奏欢快,耳熟能详,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体育运动的节奏,最快速的投入到运动学习中去;基本环节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尽量选择欢快、动感的音乐,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自己运动的节奏,从而降低学生的疲劳感和紧张感,在高一的一节武术课中,教师选取了《中国人》作为基本环节的音乐,《中国人》不仅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还具有非常的音乐节奏,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在基本环节之后,学生将进入放松缓解,放松缓解适合选择轻松、柔和的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调节呼吸、心跳等速率,消除了学生的疲惫感和紧张感,在高三的一节《瑜伽》课的放松环节,教师选取了歌曲《Liekkas》,在音乐的帮助下,学生们也都能放松身心来感受音乐,快速的从运动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

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太极拳、瑜伽、民族传统体育等,这些课程的运动强度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当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选择节奏欢快、动感力较强的音乐,在高一的一节《武术》课上,教师选择了歌曲《男儿当自强》,该歌曲不仅是一首动感十足、节奏欢快的音乐,还是我国武打电影中经常使用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调整了运动节奏,在这首歌的帮助下,这节课有了非常良好的课堂效果;当运动强度较小时,可以选择轻音乐或者其它柔和、优美的音乐,在高三的一节《瑜伽》课上,教师选择了柔和的轻音乐,在轻音乐的帮助下,学生们都快速的进入了学习状B。

(三)歌曲选择要考虑歌曲的内容

在歌曲选择中,不仅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环节和内容,还要考虑歌曲的内容和学生的年纪。中学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因此,在歌曲选择时,可以选择一些流行歌曲和欧美歌曲,尽量避免选择过于陈旧的歌曲。另外,歌曲选择还要考虑到歌曲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阳光、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内容的歌曲,最好不要选择一些太过成人化的歌曲。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教学之前针对音乐选择对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推荐的歌曲里面选择合适的歌曲。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尝试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如音乐与美术、音乐与体育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应用音乐能够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的肌肉得到放松,缓解疲劳感、使学生跟随着音乐节奏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中学体育教学的音乐选择需要考虑到课堂环节、课堂内容以及学生的想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风格的音乐,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音乐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瑜.山西省高校体育中音乐手段应用的现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王娟.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45,47.

第4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2001年全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各个基础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目的即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重新确立音乐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并将音乐课定义为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因此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2012年,在第八轮课程改革实施10年之后,国家教育部根据这10年来在音乐基础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阻碍重新审定并出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完善和发展。它更进一步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教师教学要求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于中职学生节奏的教学,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节奏的创作意识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约束”――节奏。节奏是音乐课的重要拓展学习内容。众所周知,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但是刚入校的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不能操作简单的打击乐,更不能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再不要说创编节奏,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创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做了节奏教学要融入丰富生动的音乐内容、要符合音乐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创编、教师如何布置任务与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尝试着摸索和运用新的节奏训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寻求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节奏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提升音乐表现力的音乐教学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节奏是音返墓羌埽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元素,我们音乐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节奏创编。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节奏、理解节奏。不仅要了解节奏的时值,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节奏语言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理解怎样的节奏代表怎样的速度、情绪、情境。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节奏即兴创编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我们运用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动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不仅能创作属于自己的节奏作品,还能将创编内容运用到演唱或器乐弹奏中,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音乐课堂教学中中专一年级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3)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4)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2.对中专一年级音乐教学构建中专一年级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源组件库。

(1)通过多媒体及音乐包看文献等收集整理有关音乐课堂节奏教学资料,并将其整理为资源包,以便今后教学使用。

(2)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相关课堂实录音像资料,以便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参考分析和借鉴。

3.发展出课堂中节奏教学实施框架和方法。

(1)专门学习基本节奏以及由几种基本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小组。

(2)在游戏中巩固基本节奏以及节奏组合。

(3)在歌曲中学会运用。

(4)在创作中熟练掌握节奏。

4.探索更多样更有效地教学模式和方法。

(1)可利用客观存在的节奏,建立学生心理恒拍节奏是客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如:脉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钟表、火车匀速行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节奏。教师可利用这些客观存在的,就在孩子们身边的节奏,让他们从小就建立一个心理恒拍。心理恒拍对于学生的节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建立参照物。

(2)节奏朗诵促进节奏训练。语言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能力是“每个”家长都要教的:一是说话;二是走路。所以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的熟悉、亲切。它无需专门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准备,就可以开始音乐教学,学习中自然减少了心理障碍。这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选择孩子熟悉事物作为节奏朗诵最佳。例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语等等都非常好。这些可作为节奏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对节奏有最初的概念。

五、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实践,我最终以论文《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教学在“双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作为我的课题研究成果,虽然成果显得比较渺小,但是在这期间我们组员付出的努力对我们今后的成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课题的具体方法和实施,对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这次的结题,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乐趣,尤其是对我们研究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第5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素质;幼儿教育;培养

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概念。结合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培养幼儿音乐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潜心构思,以趣引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对每一个音乐活动都要潜心构思,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在选择音乐教材时,应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儿童生活、体现幼儿情趣的、符合幼儿口味的教材。如歌曲:《大鞋和小鞋》、《拔萝卜》、《花蛤蟆》等,歌词口语化,旋律上口易唱,行动活泼,富有动感。

(2)设计趣味化。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对每一个音乐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此外,还可把教育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因为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在歌表演《手指歌》活动中,我精心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同幼儿一起进行“魔术师历险记”。通过各种情节的设置,运用游戏的形式使孩子们掌握了用手变“小雨点”、“雨伞”、“高山”、“小船”等,从而使整个音乐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愉悦的音乐环境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早操、课间、入园时,我都为幼儿配上合适的音乐,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听、多实践的机会。在活动区中,我创设了“音乐角”,放置了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如: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让幼儿自由选择,在自设的小舞台上尽情地自编、自演,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幼儿的性情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得到陶冶。

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1.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节奏的习惯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汽车喇叭声、虫鸟的鸣声、雨的嘀嗒声和动物的叫声等,这些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节奏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并模仿,使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把握住音高、音准及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开展“听音”游戏活动,感受变化丰富的节奏。如开展《小鸟飞》、《大象走》等听音、听节奏游戏,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的做动作,使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2.对幼儿进行节奏的训练,培养节奏感

(1)运用念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节奏。我通常选用一些节奏感强、有韵律的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由浅入深,先是简单的节奏型,然后慢慢过渡到附点音符等复杂些的节奏型。还让幼儿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儿歌和进行二声部的练习。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我也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的节奏。

(2)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声势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幼儿运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来表现节奏,如:拍手、拍肩、跺脚、捻指等各种动作互相变换,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出新的节奏型。幼儿虽然熟悉了歌曲,但由于变换了动作来表现节奏,复习起来幼儿仍然兴趣盎然。

(3)让幼儿自由地体验各种节奏。我在音乐角放置了各种乐器,如筷子、铃鼓、小铃等,平时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从中感受节奏。有的幼儿敲出了这样的节奏:××××0|××××0。这显然是幼儿无意中敲出的16分音符的节奏,如果我以后教打16分音符的节奏型时,幼儿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然敲打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会亲身体验并自然地掌握许多种节奏型。

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

第6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一、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需要生活化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训练。

1、从生活环境中发现节奏感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在培养幼儿时我们应该时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并理解节奏。在自然界里,如流水的哗哗声、小羊的咩咩声、钟表的嘀哒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生活中,有炒菜声、洗碗声、街头的叫卖声等。通过这些幼儿身边的生活环境中的节奏声可启发引导孩子的节奏感。

2、通过语言环境培养节奏感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工具,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因此,从小就让幼儿利用语言来学习节奏,不仅使幼儿容易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幼儿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幼儿节奏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应该通过语言环境来培养。

二、通过律动培养幼儿节奏感

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动力。

通过律动教学还要提高幼儿音乐表现和感受能力。我们要结合幼儿熟悉的、模仿性强的、感兴趣的动作进行有意识地节奏训练。人的身体天生具有的本能节奏分别是:心脏跳动--无意识,呼息--无意识,但可受意念支配,行走--有意识。它们对节奏的学习,特别是身体节奏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行走是唯一完全受意念支配的节奏运动,同时它是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典型律动。因此,行走是儿童学习节奏的自然起点。

三、通过打击乐器培养幼儿节奏感

各种打击乐音色鲜明有特点,富于色彩性,容易激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用身体表现外,还可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打击乐器。首先让幼儿熟悉乐器的节奏,孩子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有清脆、浑厚,有长音、短音,教会幼儿配音时注意音量小的乐器多配碰铃、三角铁、串铃等,音量大的乐器少配大鼓、锣等,在节奏乐练习中,既可以培养节奏感,同时又激起幼儿对音乐的喜爱,提高幼儿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利用节奏乐,还为舞蹈、唱歌伴奏,造成非常生动活泼的局面,培养幼儿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训练幼儿在集体演奏时能互相协调一致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

四、节奏感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节奏感首先是一种感知力,人对于声音音响具有聚合感知力,听火车运行发出的声音自然聚合成的一种节奏定式,到听钟表运行而发出的声音形成“嘀哒”节奏型,都是这种聚合感知力的体现。奥尔夫音乐教育利用人的这种潜能,将其诱发出来并进行训练,发展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音乐的洞察力。这是音乐教学的入门,也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当幼儿的感知能力加强,还会增强音乐记忆力。尤其节奏教学,并不像人们经常看到的就那么几种符号或简单的拍子,世界音乐宝库中的节奏,从最简单到最繁杂的,甚至还有恐怕一辈子找不到那种感觉的都有,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音乐中,人们创造的节奏丰富至极,是接受一般音乐教育的人所不想到的。人们常常在已熟悉比较简单的节奏之后要寻求更加细微,现加繁复的变化,而这些也使得人们的音乐感越加精细,越加丰富。通过节奏感的培养也为幼儿今后发展音乐表演技能奠定基础。在今后的音乐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7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 节奏教学模式;体验;游戏化;身体化;生活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与深入,中学教育教学在理念、方向、途径和教学模式上,由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教学转向以学生为本的综合素质加能力培养的全面化教育教学,传统中学音乐课堂中“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本文讨论的节奏教学是以动作体验为先,通过游戏化、生活化、身体化和乐队化的探索,在“音乐、动作、体验”三个层次体现出它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包容性,使音乐教学更具多元化特征,进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满足教学内容需要,在亲身感受中体验到语言难以表达的层次,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成长性。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与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课程的非升学性地位,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又受到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等影响,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重技能轻能力、重统一轻思维”的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下,音乐的学习,较少顾及学生的音乐感知和体验。表现在节奏教学上即是:音符、时值等的划分以单纯的数学教学的形式讲述,以“口念”和“拍手”的方式练习节奏,之后开始唱谱。这种建立在非音乐性上的直接传递式教学,影响了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学生往往学会了乐理层面的音乐知识,却较难在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中表现出良好的节奏感。此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弱化了音乐艺术在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上的价值。

二、动作体验――创新节奏教学模式定位

“节奏,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相异的时间单位有组织的进行序列,其中包括了强弱的因素在内。”[1]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是在掌控音值长短和强弱规律之外,把握作品的特征与风格,进而用长短、张弛、动静、平衡等训练,发展学生的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的通感,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将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相协调,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健康融合、协调统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真谛的掌握,即是节奏化的生活―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生实现。

呼吸、心跳、走路,树枝摇曳、四季交替等,都是音乐节奏产生的蓝本,也因此赋予音乐节奏生命的活力。如此,节奏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听觉感知上,更非数学层面的比例与时值的长短。节奏教学应该是在听觉引导下整个身心的投入,尤其要让身体的、生命的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产生共鸣。而节奏与节拍所体现出来的数理关系,只是在音乐教学中帮助理解和记忆而分析出来的形式。因此注重个体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自主地重建音乐方面的认知结构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源于自然的节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动态载体,教学中以节奏为先导,将语言节奏、肢体节奏、乐器击打的节奏等整合并用,以“动”为基础,设计生活性、趣味性和音乐性同在的节奏教学,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游戏等的引领,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中,并将之与音乐本身相糅合最终达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获得良好的节奏感。

三、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思路

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较为理性的思维和记忆,但依然对能调动他们身体各种感官刺激的动作性节奏、短小的语言等感兴趣。基于这一心理特c,融动作和声响于一体的节奏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作体验式节奏教学”受体态律动和声势教学的启发,更加侧重“身体与相关物体碰撞”的声响性探索。设计蓝本为中学音乐教学中常见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节奏。对于声响的探索,则不拘泥于已有音乐性音响的使用,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能发出声响的物体作为探索的基础,多领域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声音”,创设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进而拓宽中学生对于节奏、音响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感悟,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音乐教学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音乐创作、表演等实践环节,达到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和快乐学习的目的,体现音乐教育的本真性。

四、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实施措施

“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与生俱有的节奏感潜能,并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2]为实现此目的,节奏教学形式的设计和操作就尤为重要。

(一)节奏教学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生发的现象,它易于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游戏也因此常被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教学中,获得优于常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3]中学阶段的学生依然爱动、乐玩,游戏性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1.手指节奏,激发兴趣

手指游戏为主的节奏训练,可以达到节奏引领、动作激趣、体验音乐、感受快乐的作用。手指游戏的节奏训练优势在于,节奏设计可以根据歌曲的固有节奏和抽取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活动不受场地、人数和材料的限制。手指节奏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锻炼学习者指尖动作和手指伸展等的局部运动能力,促进学习者手脑并用及手与各感官之间的协调能力,在提高其运动能力的同时为音乐中的乐器学习等提供基础。

手指独立性训练:敲小鼓节奏:

动作:准备,四指并拢,拇指自然翘起;“上敲鼓咚咚”食指敲击中指,其余四指不动;“下敲咚咚鼓” 小指敲击无名指,其余四指不动;“上下一起敲”,食指和小指同时敲击中指和无名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不动;“小鼓咚咚咚”,中指和无名指对敲,同时保持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该教学课例是抽取中学音乐教材中常用的节奏型,以儿歌的形式创编的手指游戏。除按照上述顺序进行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习惯和爱好,打乱进行、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等。该教学设计将学生熟悉的手指与较为陌生的节奏相结合,缩短学生节奏接受的时间,快速进入音乐学习。手指节奏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手指活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记住该节奏型,并将之应用在歌曲学唱、音乐听赏和器乐学习等多种音乐学习中。

2.乐器代入,巩固知识

上述节奏游戏还可应用在打击乐训练中,方法为:学生进行手指节奏练习,教师跟随学生的节奏示范乐器演奏(如鼓和三角铁),目的是在演示乐器练习的同时,起到稳定学生节拍感的作用。当学生已经熟悉手指节奏和乐器演奏后,再由学生来完成乐器演奏。该过程中,语言起到了帮助学习者完成打击乐节奏训练作用。当学生的乐器演奏逐步熟练后,可去掉语言部分,变成纯打击乐器的练习。

手指节奏教学的设计,运用了游戏教学的原理,将音乐节奏与游戏、小肌肉活动相结合,动态展现音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环境,掌握教学内容。

(二)节奏教学身体化

“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含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4] 声势作为人的体态活动之一,被广泛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声势有捻指、拍手、拍腿和跺脚四种。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声势也逐渐发展到目前对于整个人体部位的利用,呈现出类似打击乐的声响效果,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体验音乐。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元素的引领,用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不同声响的形式,被称为身体打击乐。[5] 身体打击乐秉承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习者的身心和个性发展,重视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身体打击乐的设计需要根据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表情、曲式等音乐要素,在领会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动作设计。最初的教学可以 “固定音型”的形式,采用学生熟悉的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为主,之后根据乐曲的内涵逐渐增加难度,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身体打击乐形态。课例如下:

身体打击乐充分调动身体参与音乐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鼓励学习者以自身的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动作和声响,实现知识的迁移,养成动态思维习惯。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整合和完善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促使该丰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节奏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活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开性,提倡将创造教育作为核心。“声响的探索”是音乐新课标中“创造”领域的内容之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更自然的环境和状态下接受教育,启发创造力思维。

1.非乐器类声响探索――桌子节奏

器乐教学在中学音乐中以小型打击乐器为主。受教育理念、资金等影响,一些学校出现了打击乐器不足,甚至无打击乐器的局面。鼓励学生进行非乐器类声响的探索,不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还能够开动学生的思维,发现身边的音乐。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在熟悉的环境中接触不熟悉的事物”的理念,将孩子们熟悉的教室物体――桌子,为声响探索对象,借助身体不同部位与桌子的碰撞变化出的动作和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本教学中桌子声响的主要动作有掌拍、拳捶、肘击和臂叩等。

上述节奏是在创设丰富声响的同时,调动学生用身体参与音乐体验的过程。该节奏型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节奏型,如人体的心脉律动在正常时表现为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马蹄的奔跑声是以“后十六”为基本节奏,该节奏也常常被引用到草原题材的乐曲中,如二胡曲《赛马》、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该教学通过身体与桌面的碰撞所产生的层次丰富的声响,使音乐体验更加真实。

2.非乐器类声响探索――杯子节奏

(1)杯子与节拍、节奏

杯子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体。一个喝水的容器看似与音乐毫无关系,但因杯子在敲击、磕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又因杯子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响也各异。因此,杯子作为音乐课堂上声响探索的物体,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由于杯子的可视性,在教授节奏与节拍时,可以将杯子放置于桌子或者地上,用不同颜色的杯子区分节拍的强弱,并根据节拍的强弱设计声势动作。如四二拍的强弱关系为强、弱,可将深色杯子与浅色杯子对应放置,对应的声势为跺脚、拍手: X(踏脚)X(拍手)。

同样的节拍练习也可以设计成九宫格和十六宫格来分别练习四三拍和四四拍的节拍与节奏练习。

此宫格的训练,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按什么样顺序进行即可,一格一拍,(空格为休止符)也可以将格子中的音符设计成各种音符进行训练。

宫格的练习可以在黑板上用磁铁来完成,也可以绘制在地面上,将上述格子里的音符用杯子代替,一个杯子代表四分音符,两个杯子代表八分音符,三个杯子代表三连音、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音等节奏。这样,宫格在杯子的参与下,变成了丰富的节奏进行,且可以在杯子放置不动的情况下,变换行进的方向,而出现不同的节奏型。此教学设计将节奏教学以动态、可视的形式展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印象。

(2)杯子与歌曲伴奏

根据歌曲风格和节奏,通过杯子的拿、放、拍手等幼鳎变换出不同的动作和声响,动态化、舞蹈化的展现该节奏型,起到了乐器伴奏的效果。该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节奏型。下面这条节奏即是歌曲《Cups》的前奏部分的动作设计。

注释:拍,拍手;敲,敲杯子底;拿,右手拿起杯子;放,右手放下杯子。第二个八拍:拍,拍手;拿,右手拿起杯子;扣,右手把杯口,扣在左手手心里;磕,右手拿杯底磕桌面;换手,把杯子换到左手里;右拍桌,右手放到左手边的位置拍桌子;放,左手把杯子放到右手的位置(交叉)。

(四)节奏教学乐队化――凳子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理之一即是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提倡音乐的学习必须是亲自参与其中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参与时的自然性即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音乐学习的参与。以学生常见的物体作为节奏练习的道具,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开发多重音响,实现节奏教学乐队化的形式,能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彼此间的协调合作。

凳子是学生常见的物体,通过拍打、碰撞等方式可以产生丰富的声响。相对于桌子的笨重,凳子作为节奏练习时的道具,在操作时更加轻便、灵活,动作的设计也更加丰富,除了常用的拍打外,还可以设计凳子的 “抛、转、接”等动作,其中“抛、接”的方式由于没有声响,可以用来表示休止符。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休止符解释为“停止”,其实,作为以声音为呈现形式的“音乐”艺术来说,休止符非时间意义上的停止。因此,用不发声响的动作来代替休止符,较能从音乐的意义上来解释。凳子节奏课例创编如下:

注释:边,凳子边;心,凳子的中央。为便于操作,凳子可以选择塑料凳子。

楞:可以是凳子腿,也可以是凳子上面的一条边。四分休止符:抛接凳子。

该节奏教学课例即是将凳子作为鼓等打击乐器来使用,通过分组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和打击方式,产生不同的声响。该组节奏,可以分开作为单一节奏练习,更可以将六条节奏分为六个声部,作为一个完整的打击乐小品演奏。其在音色的丰富性、动作的舒展性、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性上均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

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通过音乐创作和音响模拟探索,让学习者摆脱了被动聆听音乐和接受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以形式丰富的动作体验进入感受音乐,自由表现音乐的空间,置身“玩”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涵和魅力,最终产生主体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依据动作性的节奏和语言,创造出多变的动作和丰富的声响,多角度多层次地动态展现节奏,将音乐的学习置于动态的音乐听辨和动作体验中,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完成“言―音―意”的转换,从而获得新经验,产生美好的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王丽新,钟恩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奥尔夫教学思想的主旨,就是在音乐艺术中,不断启发和提升人的本能表现力。也就是说,奥尔夫教学思想并未将结果作为其追求的最终目标,它注重的是每名学生的参与过程,即注重音乐的原本性,它通过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激发和体验,来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奥尔夫教学思想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也许不能很快就教会学生歌唱和奏乐,而是先教他们如何欣赏音乐并逐步喜爱音乐,进而通过音乐实践,使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奥尔夫教学思想,并未局限于对音乐这一学科的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可以说,奥尔夫教学思想理念下的音乐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空间感、结构感、美感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是一般的智力因素主导类的学科所不易替代的,而奥尔夫音乐教育恰恰特别擅长并非常胜任。

在奥尔夫教学思想指导下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为了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我们可以将音乐分解,把节奏作为最基本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与音乐进行融和与沟通,再以游戏的方式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使音乐教学诉诸感性与愉悦性,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学习音乐,使其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音乐的奥秘,使素质教育真正落于实处。

一、以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音乐意义,从节奏人手,可以通向音乐、舞蹈和语言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它载体的作用。

“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已经越来越发挥出它固有的优势,因为,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可以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理节律,此外,节奏与音乐相比更单纯,直感更强,它不需任何器具,易于着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感知。通过节奏训练,使学生在其后的音乐活动中,能够更易于对音乐知识、技巧、旋律等各方面的学习与掌握。

以节奏为先导。具体在音乐教育中,就是以节奏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例如,先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训练,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训练,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训练。通过节奏训练,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作出节奏方面的引导。

二、以游戏为载体

奥尔夫教学思想,提倡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将育人放在首位。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最好带有一定的游戏性。根据奥尔夫教学思想,再结合现在的音乐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推行奥尔夫教学思想体系中与培养音乐素质相关的游戏,使音乐教学不仅仅是针对音乐这一学科,更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智力,而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以及反应力、注意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如果’能够用奥尔夫教学思想中的游戏内容进行现实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对学生音乐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进行激发,进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以器乐教学为重点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教学思想显著区别于其它教学思想的特点。奥尔夫教学思想中的器乐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并逐步延伸,先到与人体较为接近的器乐,再到技术性更强的器乐教学。这样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学生首先接触最易被感受和领会的形式,从思想上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另外。奥尔夫器乐教学中,提倡对每一个环节都反复学习,直到完全熟练地掌握音乐技巧后再进行下一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下,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各种器乐教学活动。

第9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堂;音乐;优化教学效果

音乐以其优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和艺术的美感,被广泛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作为体育教学媒介,为课堂创设提供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疲劳,陶冶情操,促使体育课堂变新、变活,是现代体育课堂学科整合的方向之一。那么,要充分地运用好这一教学工具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按照教学环节合理运用音乐

1.准备活动过程中妙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可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使用音乐,才能将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发挥到极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低段体育课,根据学生年龄小、心理幼稚及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教师采用音乐《什么动物出来玩》创编一套“动物模仿操”,使枯燥无味的徒手操教学活跃起来,学生易于接受,较快地进入课堂角色。又如教学武术《五祖拳》,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可以选择节奏感较强、108~120拍/分的音乐(如健美操音乐、DJ音乐),让学生在热身活动中激发对体育课的热爱。

2.基本部分内容的练习中,活用音乐,可控制动作的频率,促进肌肉的节奏感。教师在教一些辅助练习或身体练习时,可将动作分割成2、4、8个部分,将其与音乐节拍相结合,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在体操单杠中的前摆成骑撑,其节奏为“2/4|达达0达|”;田径中跳远的教学中,助跑和踏跳的衔接动作的节奏为“4/4|达达 达达|达达达达达达0达|”在跨栏跑的教学中,栏间的三步节奏性极强,要求三步的步幅、步频及各步的支撑腾空时间都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构成栏间跑特有的节奏为“3/4|达达达达|”。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做练习。可以克服对障碍物的惧怕心理,按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

3.放松整理环节的巧用音乐,可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环境中回归自然。紧张而又有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之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为此,我们可以选用舒缓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以柔和的徒手操动作,不仅使学生韧带、肌肉得到放松,还可在优美的音乐中得到回归自然的享受。更有意思的是意念放松,即让学生静坐或躺下,闭上眼睛,在柔美、缓慢的轻音乐伴奏下,教师随着音乐节奏描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自我陶醉,自我调节,身心得到放松。

二、按照教材内容选择使用音乐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会有一个整体情感体验感知,音乐具有能够使情感艺术化、对象化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中使用音乐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材的需要,结合教材来选取音乐。如果选配的乐曲与主教材的教学意境相吻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与学生的练习内容和节奏相吻合,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田径项目的耐久跑是最枯燥无味的,那么我们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不妨在学生在行进跑的过程中添加些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许会浓厚些,譬如:《闪闪的红星》、《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革命歌曲,激发学生战胜自我,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品质。

如:接力跑教学,学生在运动技能泛化学习阶段中,通过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分组练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动作要点。为了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可以配上节奏感强的《金蛇狂舞》,让学生在激励的锣鼓声中进行接力跑游戏,振奋精神,达到音乐与体育技能的完美融合。

又如:武术乃中华之魂,那么我们在武术教学时需要选用《真心英雄》、《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中华武魂》、《天地武魂》等一些的歌曲,有了这些歌曲的配合,学生不仅能很好的学习武术动作,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在武术操《白鹤拳》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掌握拳操的基本动作后,配以《中国功夫》、《精忠报国》等节奏感强、催人奋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不但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融入音乐。如:在新授教学内容时,学生主要以动作技能的学习为主,如果这时候融入音乐可能会干扰技能动作的内化过程,所以应注意运用音乐的时机;而器械体操课的教学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以及动作技术讲解,这时候如果使用音乐可能会带来技术学习的干扰,有时可能会因此减少学生的安全警惕性,出现安全事故,从而失去音乐在体育教学有的功效。

三、按照教学水平选择运用音乐

1.在体育教学中,音乐的选择运用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教学水平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喜好各不同。如在水平一、二的课堂上,根据一定情境创设的游戏教学,可以选择一些活泼、轻快、节奏感强的儿歌作为背景音乐来辅助教学。儿歌《喜羊羊与灰太狼》、《娃哈哈》、《丢手绢》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游戏教学背景音乐,学生会感到亲切又新鲜。高年级的学生可选择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以利于产生一种朝气蓬勃的情绪。

2.音乐的节奏、速度应与动作的节奏、速度一致。

把握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合理地使用音乐,能为体育教学锦上添花。根据动作特点选用音乐,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合着音乐旋律、节拍、速度,成为鼓舞、激发学生学习练习动作技术的助推器。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可以选用《运动员进行曲》、《玩具进行曲》等,让学生随音乐节奏踏步行进,这样可避免枯燥无味的口令踏步练习,又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将音乐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它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辅助于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育课堂效果固然重要,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为体育老师不仅要会用音乐、还要活用音乐,将音乐合理地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不能“唯音乐”,使之喧宾夺主,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需要,选择相适的音乐,相信有音乐相伴的体育课堂会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浅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美学,2004(13),80~81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