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

第1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神经外科;观察;护理

1病情观察解析

凡是颅脑外伤的病人,不论表现轻重,应密切观察,一般观察2~7d,直至排除脑挫伤及颅内血肿为止,具体时间,严重者每15~30min1次,病情稳定后2d~。

1.1意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病变的重要指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及变化。目前临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方法不一。(1)传统方法: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2)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如病人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 ,或由清醒转为昏迷 ,或昏迷程度加深等 ,均提示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出现 ,应及时处理。

1.2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是否灵敏等瞳孔的改变,是神经外科病人观察的重要项目之一,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如小脑幕切迹疝是非常重要的。正常瞳孔直径 2-5mm ,对光反应灵敏。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表现为一侧瞳孔明显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同时出现昏迷;当两侧瞳孔散大伴有病理呼吸和脑强直,表示为脑疝晚期。

1.3生命体征变化:重、危或手术后病人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以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颅内压增高常出现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此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1.4颅内压变化征象:头痛、呕吐和视水肿:此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躁动不安也常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前的征象 。

1.5肢体活动情况:如病人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或加重,尤其是继发于意识障碍加重和瞳孔改变之后,往往表示病情恶变。

2护理要点分析

2.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的措施。及时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清醒病人指导有效咳嗽排痰,通过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短期不能清醒病人宜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采用有效的湿化及吸痰,雾化吸入等。舌跟后坠病人应抬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

2.2: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提高头部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力。深昏迷病人取侧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

2.3营养护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创伤3天内静脉输液,一般不超过2000ml/24h,但具体要量出为入,速度不宜过快,保持匀速。3天后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食物,以提高病人身体素质,促进脑组织恢复。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如体重、电解质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素供给量和配方。

2.4预防感染:(1)口腔感染:由于病人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创伤修复感染和高热等原因,使机体消耗量增加,以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腔霉菌感染。因此,每天口腔护理2次,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2)泌尿道感染: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长期留置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每天用消灵棉球进行尿管护理2次,防止泌尿系感染。导尿管每2-4h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尽早自主排尿,同时严密观察尿量变化。(3)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4)压疮:保持皮肤、床铺清洁干燥,每2-4h翻身拍背1次,必要时在骨隆突或长期受压部位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5康复护理:(1)心理指导:不论脑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愈后有一定忧虑,担心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对轻型脑伤的病人,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对恢复过程中出现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应给予适当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2)康复训练:脑伤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的可能。应提高病人自信心,同时制定康复计划。如肢体功能训练,协助并指导家属定时做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与肌肉按摩,以防发生肌肉萎缩,垂足畸形,关节僵硬。 同时结合针灸、脑反射治疗,高压氧治疗等,以改善病人生活动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42-02

昏迷是指患儿深度、持久的意识丧失,与之讲话及给以感官物理刺激均不能被唤醒。引起昏迷的病因较复杂,有颅内感染、颅脑外伤、中毒等。通过精心治疗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提高昏迷患儿抢救成功率,现将我院2006年收治的昏迷患儿35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3岁15例,~7岁12例,7岁以上8例;昏迷<3d 10例,3~7d 15例,8~10d 5例,~15d 3例,~30d 2例。流行性重型乙型脑炎2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病毒性脑膜炎(重型)6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治愈32例,治愈率91.4%。

2 护理要点

2.1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瞳孔、肌张力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如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同时有烦躁、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提示有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做好抢救准备。

2.2 高热护理

体温高热者及时予降温处理,因持续性高热可促进抽搐,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因此,应将患儿置于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将室温控制在22~24℃,冰袋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除综合降温处理外,还可给予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高热体温难降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减轻脑细胞损害。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窒息是昏迷患儿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通常引起窒息的原因有头部位置不当,咽、气管分泌物填塞,舌根后坠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麻痹等。因此,应将患者置于仰卧侧头位或侧卧位,有利于分泌物排出;舌后坠经改变头部位置仍不能解除气道阻塞者,应使用开口器,将舌头用舌钳拉出并保持于伸位;或采用口咽通气管通气,使舌体恢复正常位置,从而恢复正常的气道管径,保持气道通畅。如下部气道分泌物多者,则应及时吸出,同时给予吸氧,减轻昏迷患者脑缺氧。

2.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4.1 预防肺部感染 昏迷患儿由于卧床时间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易发生气道阻塞,引起肺不张和继发肺部感染,应适当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处理,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2.4.2 预防褥疮及泌尿道感染 应保持床整、干燥、清洁,并定时翻身,皮肤压红处禁用力按摩,避免继续受压,并尽量用水平,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受压部位放置水垫或气圈,有条件者使用充气式气垫床等。保持全身皮肤、会清洁,每天温水擦身,便后温水清洗会,留置尿管的患儿膀胱冲洗1~2次/d。

2.5 早期康复护理

2.5.1 呼唤式护理实施 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对昏迷患儿从开始就采用王军等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施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达到重塑作用,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同时经常抚摸患儿的皮肤,增加刺激元素,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在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其中2例昏迷30d的患儿,经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及综合康复训练,最终也恢复了意识,智力也渐渐恢复到正常儿童水平。

2.5.2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对于昏迷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儿,要随时把患儿的肢体置于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定时翻身,更换,利用手法按摩肢体关节韧带,防止肌肉韧带萎缩及关节畸形。2例昏迷30d的患儿经肢体康复功能锻炼,在意识恢复后不久,肢体功能也很快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第3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6

AbstractObjective:Traumaticbraininjuryinducedcomapatientspostoperativecareandmanagementexperience.Method:In2011November2012Aprilinourdepartmenttreatedatotalof156casesof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comapatientcare,Summarizesthecorrespondingnursingexperience,effectivelyimprovethequalityofnursingcare.Result:In156casesofcraniocerebraltraumapatients,102caseswerecured,44casesimproved,10casesofdeath.Conclusion:Departmentofneurosurgeryhasastrongprofessional,criticallyillpatientsandthecomplications,theconditionischangeableandcomplex.Onlybymasteringthenursingcharacteristics,andtheestablishmentofcorrespondingnursingmanagementsysteminordertoachievethepurposeofimprovingnursingquality.

2011年11月~2012年4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的患者156例,治愈102例,好转44例,死亡10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颅脑创伤昏迷患者术后护理

术后每15~30分测血压、脉搏、呼吸各1次。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按医嘱合理调节输液滴速,注意保暖;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如血压逐渐升高,脉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高压,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体温升高提示体温调节中枢障碍。

意识状态的观察:瞳孔的变化,正常瞳孔2.5~4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如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临终先兆。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肢体出现瘫痪,说明出血仍在继续。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常有颞叶疝的早期症状。四肢瘫痪提示广泛脑组织挫裂伤或脑干损伤,发现异常应寻找原因,警惕是否为术后颅内压增高所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还应注意,若发现口、鼻分泌物,呕吐物、血块等,需立即清除。分泌物堵塞上呼吸道,又无法立即清除。有窒息的危险时,应立即置患者于侧卧位,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痰液黏稠难以吸出者要做好雾化吸入,方便痰液排出。

防止管道脱落: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各种管道多,有颅内引流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吸氧管、尿管等,在日常护理中工作不小心,患者烦躁都可以引起管道脱落,或是患者无意识自拨管道,引起病情变化。

预防术后并发症:①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张口呼吸的患者,用生理盐水纱布盖口腔,避免口腔炎及黏膜溃疡的发生。②预防压疮: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而且因昏迷患者皮肤循环差,受压部位,尤其是骶尾部易发生压疮。勤翻身,避免某一部位受压时间过长;勤检查易受压的部位,并给予擦澡,保持皮肤清洁,床整,经常更换。③预防泌尿系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每周更换引流袋,注意保持清洁,每日擦洗会阴1次,采用双腔气囊导尿管导尿。进行早期膀胱训练,昏迷患者因无法沟通,要注意进行早期膀胱训练.可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建立昏迷患者护理管理的制度

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素质和护理质量:对护士要求熟练掌握血液、循环、呼吸等系统护理技巧和理论知识。交接班时,对每位患者要做到床头交接,对于病情、特殊用药、特殊治疗、特殊标本的留取等要详细交代,特别是对气管插管、各种引流管等的交接,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

细化护理内容,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护士每天面对大量繁杂的工作,若是忽略了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能影响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加强和培养护士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每一项操作细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护士要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总的说来,对于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负责,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避免因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护理记录注意细节规范:昏迷患者护理记录内容应该客观连续真实,记录应该采用医学规范术语,各种操作、医嘱等的执行要明确在护理记录上给予体现。客观评价患者生命体征和护理疗效,护理记录的书写要做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护理记录内容要详细。

注重礼仪细节:对昏迷患者护士更要重视患者及家属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们的言行要尊重、理解、关怀、体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同时也是将护理延伸到家庭的一种形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诚信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安全管理,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但只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升,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术后护理经验,为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术后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是全体护理人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世美,刘彩霞.谈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3:134.

2许秀凤,吴燕,洪艳.重症颅脑损伤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医院,2007,7(8):105-106.

3曹彩平.18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8-119.

4严丽丽.细节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7,36:759-760.

第4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出血;心理护理;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01-02

脑出血是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而出血,脑出血后,血液极易在脑内形成血凝块,常发生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凝块具有占位性和压迫性,很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昏迷、语言障碍和偏瘫等症状,是我国老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脑出血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患者的神志就会模糊甚至昏迷,抢救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脑部并发症甚至死亡[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观察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0月来我院治疗脑出血的患者120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9例,入院时神志清楚57例,语言障碍53例,发生嗜睡、昏睡36例,昏迷27例,6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出血部位:脑叶27例,基底节及内囊52例,外囊31例,丘脑2例,其他部位8例;出血量平均51.4ml。38例患者行血肿腔或脑室钻孔引流术,8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经过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单纯焦虑的患者74例,单纯抑郁的患者78例,抑郁伴焦虑者5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1.2常规护理:给予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昏迷的患者给予太高床头30°,可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部水肿,头偏向一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3]。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率及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昏迷的患者防止分泌物阻塞发生窒息或肺部感染。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加强口腔护理,饭后要漱口。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和给予患者扣背,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利于患者排出痰液。定时开放引流管,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做好消毒措施。每日清洗会,保持清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进行密闭式冲洗膀胱,并对尿道口消毒,防止感染,定期更换导尿管。保持室内干净、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保持室温18-22℃,湿度 50~60%。保持床单和患者衣服整洁、干净、干燥,及时更换床单和衣物。注意患肢的保护,防止受寒、受压。指导家属为患者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适当蔬菜和水果,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对吞咽困难的患者给予流食小口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患者意识转清时,对有失语症的患者急性语言康复训练,先从单音节开始,逐渐复杂,反复训练,进场进行对话练习,强调吐字清晰、语句流畅。患者渡过急性期后,能够进行肢体锻炼时,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配合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肢体的主动、被动训练[4]。

1.3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患者在临床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1.3.1患者不良心理:患者由于起病突然,会产生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脑出血患者大部分都会发生语言障碍和偏瘫,所以患者忽然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助,手脚不能动,自己的需求不能表达,日常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帮助,对自己的病情不知道能否康复,是否会失去生活能力,担心会给自己需要被照顾而给家庭造成压力和负担,患者受到很大的刺激,会产生应激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发生瘫痪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语言障碍的患者,发音不清楚或经常口角流涎,常常会产生自卑感。

1.3.2焦虑、抑郁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进行入院指导,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沟通,礼貌用语,微笑服务,针对其不同的心理进行细心的安慰和关怀,安慰和鼓励,耐心听取和回答患者的倾诉和提出的问题,多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要,这样也能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关心和体贴患者,解除其悲观忧虑的消极心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康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及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脑神经和肢体功能早日康复,每日定时训练发音,鼓励患者讲话,提高对生活的兴趣,减轻不良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也要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联合其亲友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鼓励,关心、体贴患者,让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不孤单,加速患者康复脚步。

1.4评定标准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高于60分为良(生活基本能够自理),41~60分为中(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差(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低于20分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3)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老年人患病后,常常会发生失语、偏瘫,因此会产生失望、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对康复没有信心,对治疗不配合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心理护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够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增强患者自我康复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兰,程瑞莲.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4(9):321-322

[2]王卉.脑出血急性期病人51例 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2011.4(30):177

第5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区,福建福州 350000

[摘要] 目的 探析脑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选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脑出血患者100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监测病情、加强无菌操作、康复训练等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两组均护理4周,比较两组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用药知识、不良生活方式、高危致病因素等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41.2±11.3)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41.3±11.2)分;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76.5±14.6)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56.2±12.1)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基本痊愈15例,部分恢复12例;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部分恢复8例;护理4周后观察组基本痊愈28例,部分恢复20例;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部分恢复18例;观察组护理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生活质量;脑出血;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75-03

[作者简介] 卢娜(1981.1-),女,福建福州人,大专,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临床护理。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1]。脑出血患者起病较急,多发生猝死等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研究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临床效果确切[2]。为探析脑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故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综合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出血患者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6±1.2)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科学会制定的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经相关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昏迷17例,朦胧20例,嗜睡21例,清醒42例,经CT检查出血量为5~45 mL,平均出血量(20.7±1.2)mL。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入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昏迷9例,朦胧9例,嗜睡11例,清醒21例,经CT检查平均出血量为(21±1.2)mL;对照组昏迷8例,朦胧11例,嗜睡10例,清醒21例,经CT检查平均出血量为(20.4±1.2)mL。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监测病情、康复训练、加强无菌操作等常规护理,包括(1)心理护理:家属及患者常对疾病是否能转归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对临床效果产生质疑。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耐心安慰、劝导,对脑出血的治疗过程进行解释,说明其配合要点及临床效果;(2)康复训练:①语言训练:可对患者进行声带、软腭、面肌、舌肌运动锻炼,恢复语言肌肉功能,发音训练,可从单、双音节逐渐向句子过度,耐心交流,必要时可鼓励其应用手势帮助交流;②吞咽训练:训练前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增强运动及按摩咀嚼肌及舌肌,如吹气动作、咀嚼、舌肌伸缩运动,舌背抬高等;③肢体功能训练:予以患肢被动活动及按摩,进行体位定时更换,锻炼过程中患者应收腹、肩上抬、有利于增强患者腹部、腰背部肌肉恢复功能,平稳病情后进行平衡坐位、坐起、床上移位、翻身等锻炼;④认知功能训练:进行记忆障碍及失用失认训练,如进行贴字条、视觉成像、敲打、按摩、冷热刺激失认侧肢体;(3)加强无菌操作:如吸痰、静脉注射、导尿、留置胃管等方面严格试行无菌技术操作,物品专人专用,用后消毒灭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综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方式:脑出血的健康教育形式可根据患者人数分为单人指导、集体教育或二者相结合等形式。单人指导是指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利用晨间巡视、护理或其他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集体教育是指在科室内开展健康教育讲堂,请专科医师进行定期讲课,宣讲防治脑出血常识;在科室内、病房内粘贴脑出血防治的图片,发放防治手册,内容定期更换;(2)健康教育内容:①相关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出血的用药注意事项、影响病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等,使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相关疾病,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②休息与活动教育:遵医嘱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翻身时需注意头部保护,动作轻稳,抬高床头15~30°降低脑部血流量,缓解脑水肿,昏迷患者平卧,头偏向两组均护一侧,保护呼吸道通畅;③饮食教育:对于吞咽障碍、昏迷患者进行鼻饲流食,防止误吸导致肺部感染。可进食者可食入半流食或流食,病情稳定后可转普通饮食,盐量摄入控制在2~5 g/d,多吃纤维素丰富食物,保持大便通畅;④诱发因素教育:脑出血多在排便用力、情绪兴奋、激动时发作,突然发病,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需积极控制高血压,禁烟禁酒、保持心情舒畅;⑤用药教育:急性期保持血压平稳,积极进行抗脑水肿治疗,避免再出血,注意观察尿色变化,伴有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两组均护理4周,护理后比较两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

1.3 判断及评估标准

参照以下评估标准: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包括用药知识、不良生活方式、高危致病因素。生活质量评估:根据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澡、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穿衣、进食、平地行走等10项内容,10分/项,共100分[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用药知识、不良生活方式、高危致病因素等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情况的评估比较

观察组护理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密切相关,即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密切相关[5]。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急性脑出血是指血压过高出现的脑底小动脉出现病理性改变,导致纤维样变或玻璃样变导致脑部局灶性坏死、缺血、出血等,使脑血管壁强度削弱。过度体力及脑力劳动、剧烈运动、情绪刺激均可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是急性脑出血的高危诱发因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性头痛剧烈、呕吐恶心、伴有昏迷、嗜睡、躁动等情况,两侧瞳孔早期缩小,随即出现中枢性衰竭。高血压急性脑出血可进行头颅CT、MRI结合临床症状进行检查确诊。脑出血的护理目标在于维持或稳定病人生命功能、防止颅内再出血及脑疝发生。目前该病可进行内科药物、微创手术及康复等治疗手段,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神经功能。

该研究对脑出血患者在监测病情、健康教育、药物、饮食等常规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对患者进行单人指导、集体教育或二者相结合等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指导、休息与活动教育、饮食教育、诱发高危因素教育、用药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护理干预是现代新型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患者的精神、文化、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制定最佳护理方案,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的关键因素,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穿临床护理实践中。根据知信行理论,健康教育的目标及核心是行为改变,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以知(学习及知识)为基础,以信(积极态度及正确信念)为动力。该研究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用药知识、不良生活方式、高危致病因素等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41.2±11.3)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41.3±11.2)分;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76.5±14.6)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56.2±12.1)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基本痊愈15例,部分恢复12例;对照组基本痊愈10例,部分恢复8例;护理4周后观察组基本痊愈28例,部分恢复20例;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部分恢复18例;观察组护理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atano F等[6]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该研究的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在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使患者全面了解脑出血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降低脑出血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情况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靖.个性化健康宣教在50例脑出血患者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下旬刊):1173-1174.

[2] 孙国利.脑出血62例疾病知识与生活方式调查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9上旬刊):1153-1156.

[3] 李建华,黄春刚,张国栋,等.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2):1234-1236.

[4] 张馨仁.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肌力恢复效果的短期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46(1): 1122-1123.

[5] 毛宏,门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实施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702-703.

第6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颅脑外创伤是外科中较严重的损伤,其病情变化复杂。坚实的颅骨,就像一个天然的头盔保护着我们的大脑,尽管如此,大脑仍然容易受到各种外伤。50岁以下的人中,脑外伤是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脑外伤也是35岁以下男性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大约一半的严重脑外伤患者不能存活。脑外创伤入院时病情较重,后期并发症较多,稍有护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统计证实,全世界每年创伤患者,20%因创伤后不能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我院近些年通过对116例脑外创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临床病例11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4例,年龄16~71岁。入院时均伴有神志模糊、血压逐渐升高、脉搏、呼吸减慢等症状。

1.2 方法(1)紧急处置护理:脑外创伤有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外伤,如骨折、肝脾破裂等内脏伤,所以处理颅脑外伤时应该格外注意。脑外创伤后有一段昏迷时间,有的患者在受伤后即有意识丧失,神志不清,有两种情况:一是昏迷时间很短,在几分钟到30分钟内清醒的多是脑震荡;有的患者无昏迷但对受伤前的事件记忆丧失,医学上称为逆行性遗忘。对这类伤员要绝对卧床,并严密观察,因为少数伤者在这一清醒期后有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再度昏迷时,需要急诊抢救。至于一直清醒的伤者因脑水肿而有头痛症状的可给脱水剂治疗,轻微头痛症状有时会维持一二个月,不必紧张,以后会逐步消失。二是昏迷一直不醒,说明有脑挫伤、脑裂伤、颅内出血或脑干损伤,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2)生活护理: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患者的一切干扰。患者记忆和智能受损时,使其表述症状困难,因此症状具有隐蔽,不典型和多病共存的特点。需要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对慢性期患者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患者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3)心理护理:对脑外创伤所致人格改变患者需加强心理教育,帮助其认识存在的人格问题。逐步学会控制和克服不良行为。并注意做好家属,和其他周围人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患者的病态行为,妥善化解患者困难而紧张的人际关系。要注意运用支持性心理护理的基本技术,尊重、关怀患者,并加强沟通。帮助病人了解疾病性质,解除顾虑,详细了解患者以及家属和朋友等情况,以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解决实际问题,促使早日恢复健康。

(4)康复护理:脑外创伤患者较易发生智能障碍后遗症,应注意尽早开始各种机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护理。要加强日常生活,个人卫生,饮食,睡眠等基础护理和培训。肢体按摩应从远端关节开始,应按肢体正常功能方向开始,先行被动运动。一开始因疼痛患者不愿活动,此时应安慰鼓励并稍加强制。活动从短时间小运动开始,逐步增量。应鼓励尽早恢复自主活动。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

2 结 果

经过我院的观察和综合护理之后,102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12例患者基本康复,仍需留院观察;2例患者康复状况一般。

3 讨 论

第7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昏迷患者呼吸道护理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自2007年以来,我院中风二科共收治脑卒中昏迷患者56例,其中浅昏迷42例,深昏迷14例,昏迷时间最长26天,最短3天。应用电动吸引器吸痰52例,其中气管切开6例。在56例昏迷病人中经积极抢救治愈31例,好转14例,死亡8例,家属放弃治疗转院3例。现将56例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浅谈如下:

1急性期

1.1护理人员针对此类病人必须做到行动迅速,思维敏捷,在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的同时尽快了解病情,合理放置头部位置,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分泌物,对于深昏迷病人应及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如遇牙关紧闭或舌后坠者,须用开口器撬开口腔,用舌钳拉出舌头,以利于吸痰和防止窒息。用舌钳时要用纱布包裹,使用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舌头和牙齿。

1.2利用电动吸引器吸痰,是防止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的重要环节,因病人昏迷,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咽喉部肌群麻痹,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若不及时清除痰液、血液、呕吐物等,易引起呼吸道堵塞和感染而加重昏迷。吸痰时应注意:1动作轻柔迅速,持续抽吸时间不要过长,中间要有间歇,及时吸氧2~4L/min,防止缺氧窒息。2要上下移动旋转导管,防止因负压损伤呼吸道黏膜。3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注意无菌操作,严防交叉感染,对吸引器上的连接管,每24h用84消毒液侵泡一次。4密切观察呼吸情况,若出现口唇青紫可暂停抽吸,及时吸氧。

1.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可稀释痰液,对于痰稠不易咳出者以助排痰,可遵医嘱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或糜蛋白酶等雾化,但应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注意发生刺激性呛咳。

1.4施行气管切开,是对昏迷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预防肺部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气管切开指征:A、严重的牙关紧闭或舌体后坠者,应在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B、已发生误吸或估计近期不能清醒者,开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护理人员应做到:1定专人守护,严防脱管,若不慎脱出,需重新插入,故床边应备气管切开包和急救药品。2保持口腔清洁,按常规做好口腔护理。3套管固定松紧度要适当,管口保持清洁、湿润,按吸痰法每1~2h抽吸一次。4气管切开术后10d内不宜更换外套管,内套管每天早晚取出消毒,并更换套管处敷料。5遵医嘱每2h内套管滴入糜蛋白酶或庆大酶素稀释液2~3滴/次,以稀释痰液和预防感染。6掌握拔管指征,拔管前应完全堵管24~48h,病人无异常方可拔管。7若发现病人呼吸交换量显著下降,应立即采取人工或机械辅助呼吸,依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调整和维持正常呼吸生理。

1.5留置胃管给予化痰中药灌人,根据中医辨证可选择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化痰、醒神开窍;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通腑顺气;定痫丸以熄风涤痰、解痉定痫,亦可灌服鲜竹沥口服液、生姜汁、白矾水等[1]。

2恢复期

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恢复,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外,还应加强全面健康教育,给予半坐卧位,鼓励病人咳痰,每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对运动功能恢复较慢,行动不便的病人协助翻身、拍背,以助痰液排出;对痰稠不易咳出者,可遵医嘱给予化痰消炎药物或行超声雾化吸入等措施。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煎服,以补脾益肺、理气化痰之法,以绝生痰之源[2]。鼓励病人树立正确人生观,克服悲观消极情绪,积极进行各项功能训练,以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第8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急诊

一氧化碳属于窒息性气体,无色、无味、无臭,对呼吸道无刺激不溶于水。当人吸入一氧化碳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性质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近年来我国卫生部们和政府部门一直研究的问题之一[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院应急性抢救的组织和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高。我科通过不断完善成批中毒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使其在成批中毒患者就诊时发挥重大作用,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1日我科接诊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原因是吃火锅过程中被饭店老板发现意识不清,该7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木僵、表情淡漠表现,其中1例患者有大小便失禁表现。

1.2临床表现 主要为缺氧,其严重程度与HbCO的饱和度呈比例关系。轻者有头痛、无力、眩晕、劳动时呼吸困难,HbCO饱和度达10%~20%。症状加重,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可有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虚脱或昏迷,HbCO饱和度达30%~40%。重者呈深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HbCO饱和度>50%。患者多有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某些患者的胸部和四肢皮肤可出现水疱和红肿,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营养障碍所致。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经2~30d的假愈期,会再度昏迷,并出现痴呆木僵型精神病、震颤麻痹综合征、感觉运动障碍或周围神经病等精神神经后发症,又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有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

1.2.1轻型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1.2.2中型 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1.2.3重型 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患者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会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严重,常留有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2 启动应急预案

2.1及时上报 分诊护士接到120电话通知后,及时上报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保卫科等,同时报告医务科通知检验科、药房、收费处及相关科室做好配合工作。按照领导指示及时开展工作,按照人数启动科内应急预案,做到训练有素,有条不紊。

2.2物品、环境、急救仪器准备 安排成批中毒患者集中管理,做好人员、物资、药品、器械等准备,对参加救护人员进行分组并明确各自任务。若患者基数多,急救仪器、设备、物品等不能满足需要,及时上报医院总值班协调解决。

2.3接诊 我科将诊治区域从空间布局上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为急诊抢救室,黄区为急诊观察室,绿区为急诊患者诊疗区。分诊护士根据我科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将患者分配到红区就诊,因不清楚患者姓名,分诊护士用简易标识将患者编号并登记后由门班护士送往急诊抢救室。

2.4救治 根据患者人数、病情、医务人员层级成立三个抢救小组,每组均有医生、护士组成,小组长为当班医生,实行医护一体化,为患者优先检查、治疗,做到先抢救后交费。

3 结果

通过启动成批中毒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快速就诊,妥善安置,及时救治护理,该7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已苏醒并康复出院,无1例死亡。

4 体会

4.1贯彻落实应急预案,提高抢救成功率。应急预案是指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事先制定的应对处理方案或者措施[2]。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相关计划或方案,是管理科学的一种前沿方法[3]。制定强有力的应急预案,成批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4.2定时组织医护务人员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急救水平。科主任及护士长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成批患者就诊应急演练。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4]。加强培训,在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成批患者就诊就诊培训。

4.3应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应急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情景的设置为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纲要和内容,采取直观、形象和互动的表达方法,让参与者能够根据设定的特定情景,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根据情景下的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依托情景来教学的方法[5]。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实战演习,使医护人员熟知成批患者就诊应急预案,同时对自身在抢救中的责任明确,配合默契,各项措施落实及时到位,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4.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救治成批中毒患者能力。患者康复出院后,科主任、护士长及时组织医护人员总结不足,分享经验,制定改进措施,探讨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成批患者就诊救护方案,合理配置救护资源,优化救护流程,提高我科有序、高效、安全地救护成批中毒患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2]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等.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I):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11.

[3]朱以芳,余咏,王线妮,等.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7,24(1):82.

第9篇:昏迷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急性颅脑外伤是外科常见的急诊,病情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而死亡率高,认真,耐心的护理与患者康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护士要细心,周到,全面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综合治疗和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 ,我院共收治颅脑外伤80例(GCS小于等于8分)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男60例(75%),女20例(25%),年龄3―72岁,平均38岁。脑挫伤20例,颅底骨折5例,颅骨骨折60例,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29例,头皮血肿64例,脑干损伤4例,脑外伤并发脑疝8例。受损伤原因:车祸51例,跌伤12例,击伤8例,砸伤9例。56例无手术指征者在神经外科临床室(NICU)进行救治,给予相应急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4例需手术者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送入NICU进行多系统综合监护,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CS)评定结果 :Ⅰ级(痊愈)52例(65%),Ⅱ级25例(31%),死亡2例。

2.护理体会

病情观察和评估 严密观察伤情演变重型颅脑损伤的病理变化复杂症状与体征随之演变,如观察病情不仔细容易造成病情延误产生不良后果,就诊24-72小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及肢体活动等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以便及时处理。

2.1.1 意识 意识是颅脑外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的观察常通过询问,交谈 查痛觉,吞咽反射等进行。可根据格拉斯哥(GCS)评分法评定伤重情况。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内损伤越重。如,重症脑挫裂伤病人为持续性昏迷,轻型脑挫裂伤病人昏迷时间长短不一。病人表现出表情淡漠,反映迟钝,倦怠等抑制状态或出现烦躁易怒等。有潜在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应立即将病人安置在重危室或抢救室报告负责医生。

2.1.2 瞳孔 瞳孔是评估颅脑外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关键之一。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两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多为脑桥损伤。本组有14例通过护士认真仔细观察及时提醒医生,争取手术时机,挽救了患者生命。

2.1.3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不但反应颅脑损伤的轻重进展情况同时也反映有无其他合并伤的存在。若伤后血压上升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升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发生。

2.1.4 颅内压 颅内压增高的最典型体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视水中,应当对重症患者实施颅内压时时监测,当颅内压高于5.30KPA时,应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2.2 基础及并发症的护理

2.2.1 持续氧气吸入,确保有效的氧供给。氧浓度一般在30%-50%,经鼻导管或面罩给氧,确保氧饱和度大于97%,给昏迷病人吸氧要定时翻身扣背,清楚呼吸道内分泌物,因为昏迷患者咳漱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造成误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2.2.2 高热护理每4小时测体温1次,若体温升高机体基础代谢增高,耗氧量也增高,同时加速脑细胞的破坏,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通过物理降温来降低组织代谢,减轻脑水肿,从而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恢复。

2.2.3 饮食护理可采取鼻胃管鼻饲法供给营养,伤后72小时后,即可开始进行鼻饲流食每间隔2小时一次(夜间除外),清醒患者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为宜。

2.2.4 防止继发感染和损伤,保持床单干燥,整洁,每2-3小时翻身一次,以防褥疮发生。昏迷病人专人守护防止发生意外。抽蓄患者可在上下牙齿间放牙垫避免咬伤。

2.3 恢复期护理

2.3.1 健康指导 向患者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医院制度及探视规则,保持病房安静减少院内感染机会,让患者家属了解颅脑外伤常见并发症状好协助观察病情做好护理。

2.3.2 心理护理 不论损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脑损伤的恢复存在一定忧虑,担心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患者病情较重,应动员家属面对现实,并与患者交流增进感情,给予心理支持,接受疾病的挑战减轻挫折感,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帮助克服恐慌心理,树立康复信心。

2.3.3 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包括肢体的被动及主动练习,语言能力及记忆力的恢复,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方法,加强练习,尽早最大强度地恢复功能,以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尽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