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财务风险防控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防控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防控报告

第1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防范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23.13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事业单位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资金的来源、单位的性质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工作变得愈加复杂,由此暴露的财务问题也逐渐增多。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财务管理上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当前,气象部门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预算约束力不强、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对固定资产管理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针对气象部门日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进行有效的事前防范与监督,从而尽早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对于规范气象部门的财务管理,促进部门内部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以气象部门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当前气象部门所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进而分析造成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对财务风险重视度不够

从单位领导到财务核算部门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对财务风险重视度不够,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财务人员把财务管理简单地当做财务收支,没有将财务管理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从而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在资金的使用和报销上较为随意,常常忽略了财务报销工作应有的程序和要求。由于对财务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财务部门也没有对业务部门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于单位取得的科研项目,往往只是注重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对于财务预算和财务风险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科研合同的签订上,尽管有内容变更却未能及时签订合同的补充协议,从而导致合同在日后地履行中存在着极大的法律风险。此外,单位在决策和执行一些重大事项时,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常常靠经验来替代风险控制,这也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

1.2 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当前事业单位大都对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单位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到预算编制中,导致预算编制未能与单位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很好的契合。在具体的预算编制上,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大都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即以当前已知的或近期的发展计划再结合上年度的预算为基数,加上一定的增长率,没有体现出便得出了预算数。这种预算编制不仅没有考虑到单位未来的规划和业务的发展,也缺乏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的所应采取的预测和控制措施,以至于预算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使得单位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也非常薄弱。此外,在预算执行上存在执行与预算脱节的问题,由此而导致的项目间经费相互挪用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专项资金成了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的“常态化”资金,有的单位为了完成预算要求执行的进度而超前使用经费,从而给财务资金上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3 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

事业单位大都对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够重视,一些基层单位甚至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出现问题了也没有可参照处理的操作流程。对于建立了内控制度的单位,由于未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而存在内控制度实用性较弱的问题,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方法不当,管理不严,并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随着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加大,但每个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固定的,这就导致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不断提升,因而出现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财务技能的提高。另外,在财会人员绩效考核上,存在相同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的财会人员薪资差别较大、缺乏科学的岗位和职位评估等问题。由于财务人员和业务部门相分离,财务部门对于业务单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程度难以判断,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财务监督。

2 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出的防控策略

通过分析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应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财务风险重视程度

首先,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从领导层面就开始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并对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从而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定下扎实的基调;其次,要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目标,做好各种风险管理的应急措施,通过对资金、资产、日常收支以及重大项目投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早期识别,从而控制和分散风险;再次,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务必使其建立任何工作失误都会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的思想,并通过开展各种财务管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财务人员熟悉并掌握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自觉提高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最后,要建立财务部门的监督控制机制,通过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并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和设备健全和完善财务风险监督机制。

2.2 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要明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管理与单位未来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单位领导、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到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加强统筹集约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财务预算编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识,提高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编制预算要具有可操作性并符合实际,应根据单位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年度预算收支水平,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算分析和预测,提高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并为全年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要强化预算执行,确保预算执行进度,要求财务人员对于每个科目的预算执行进度情况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预算,严格把握项目的审核、督导和验收,切实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合理支出,从而降低财政资金的支付风险。

2.3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单位内控系统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单位内控系统建设,可以由本单位各业务部门骨干成立专门的内部监督小组,定期对财务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对出入资金的审批记录进行核查,从而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财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加强对财务运行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模式。在资产管理方面应建立科学、详细的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预算编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资产安全。重视并加大对现金流的监督力度,坚决杜绝财务人员,切实执行钱账分管、印鉴分管的制度,加强对现金的会计核算,并按规定设置经费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以达到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本单位财务经费状况的目的。此外,还要善于发现并推广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先进典型,加强单位之间的财务管理经验交流,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2.4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质量

气象部门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并针对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重点领域进行防控。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主要着眼于风险点,明确单位重点的防控业务事项,将廉政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财务风险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将各种常见的财务风险纳入到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进行重点监控,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防控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制定财务风险防控操作流程,完善风险防控图,确定各风险事项的责任主体、监督主体,进一步细化各部门风险防控责任,并将每个潜在的财务风险所在环节、风险等级、防控措施等进行明确,同时将各流程的控制过程反映在整个廉政风险防单中,从而完善了针对财务风险的“一图、一表、一单、一规程、一制度”的“五个一”防控体系。依托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而建立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2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民办教育机构(Private Education Organization)是由民间资本出资组成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拥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万多所。在看到民办教育机构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痛心地看到很多机构因规模扩张不力而黯然衰败,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财务风险缺乏防控。南洋、新世纪外语……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如何在规模扩张中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是民办教育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二、结合A教育集团案例研究民办教育机构规模扩张的财务风险

民办教育机构规模扩张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广义的财务风险”,它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动态的风险,包括筹资、投资和现金流量风险。下面结合A教育集团的实际案例展开分析。

(一)A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背景

集团由北京A培训学校发展壮大而来。1993~1995年,集团通过专攻出国英语培训市场在北京站稳了脚跟;1996~2000年,集团开始第一轮规模扩张,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分校,并相继投资设立了实用英语学院、书店、科技有限公司;2001~2006年,集团不断向关联性强、互补性强、延伸性强的领域多元化扩张,以每年平均新开5所分校的速度进入第二轮规模扩张,并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兴建中小学全日制学校,并投资开办了文化传播公司、职业培训学校;2006年集团在海外上市,收购了北京和长春两所高考复读学校,并投资设立了学前教育拓展中心、国际汉语培训网站。目前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教育培训、图书音像出版、出国留学服务、职业教育、在线教育、教育研发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集团。

(二)集团规模扩张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防控

为配合规模扩张战略的实施,2001年集团成立了“总公司”,对子机构规模扩张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防控。

1.扩张前的财务风险防控

为了做好投资风险的防控,各子机构扩张前需向集团提交“项目建议申请”,“投资项目建议审批表”模板如表1。

表1经集团领导审批后再返至各机构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表”模板如表2。

表2的审批应成立以财务部为核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为责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小组,确保能尽可能地充分识别和防范项目的财务风险,这也是动态财务风险防控理念的有效体现。

同时,从集团背景资料可知,规模扩张初期,集团主要凭借自有资金实施稳健扩张,之后铺开的大规模扩张主要依托的是2006年海外上市后筹集到了1.12亿美元资金。因此,集团规模扩张的筹资风险相对较小。而集团2007年~2009年相关数据显示,三年间的资产总额增加了1.5亿美元,而上市仅筹到了1.12亿美元的资金,资金缺口以何种方式弥补呢?数据表明,资金缺口主要来源于随着新学校和新教学项目的增加,递延收入(学费已全额收取但教育服务尚未提供完毕)三年间新增了3155万美元,应付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其他流动负债新增了1185万元,所以集团实际上是利用了“浮游资金”的自然负债筹资方式。这种方式基本是零筹资成本,在集团实力强大、声誉良好的情况下,这种筹资方式非常有效地规避了集团规模扩张的筹资风险。而不得不引起集团高度关注的是,随着集团规模扩张新增占地面积18万平米(增幅46%),扩张项目的现金流量风险开始凸显。

2.扩张中的财务风险防控

(1)密切监控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财务指标

根据集团2007~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分析的现金流量指标如表3。

从表3可见,“现金比率”指标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20%,这是集团规模扩张导致配套教材库存增加造成。2009年集团放稳扩张步伐,指标也趋于正常。“现金负债比率”均保持在2倍以上,2008年虽有小幅下降,但这是规模扩张初期的正常现象,是暂时性的,2009年集团放稳扩张步伐后,比率相应也得到了回升。

从“现金流量比率”和“现金流量充足率”的递减来看,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三年仅增长了50%,而流动负债却增长了71%,其中流动负债中增幅较高的是所得税86%、递延收入73%和应计费用及其他流动负债66%,结合营业净收入增长了121%、招生人数增长了42%和教育占地面积增长了46%来看,说明集团规模扩张已经实现了集团规模、招生人数和收入的飞速增长,但同时却隐藏着越来越大的偿债风险。所得税的债权人是国家,递延收入的债权人是学员,应计费用的债权人是房产所有者或管理者等利益相关人,一旦集团的现金偿债能力继续下降,将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集团应密切关注流动负债的增长,及时分析增长原因,调整和纠正非正常增长因素,控制规模扩张中流动负债的合理增幅。

从“现金净利比率”来看,集团的现金获利能力非常强,这也是教育行业被众多投资者追捧的原因之一,但应引起关注的是该指标值从2007年的1.8下降至2009年的1.27,说明随着集团规模扩张的不断推进,现金获利能力有所下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新学校、新项目增大了集团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支持规模扩张的综合管理成本、运营费用没有控制到位,导致获利能力下降,如是后者的原因,集团就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不扼制住获利能力下滑的势头,集团的规模扩张将会面临重大的财务风险,很难实现扩张的预期目标。

从“每股现金流量”指标来看,股东的投资回报率逐年提高,这也印证了集团自2006年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至近100美元的事实。集团的规模扩张一方面是为了不断增加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预期目标,树立集团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良好信誉,为集团下次成功增发股票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从这一点上看,集团所面临的筹资风险是比较小的。

集团三年间的“现金流量目标率”基本处于平稳水平,每一元投资能获取0.17元的回报。这个指标越高,集团规模扩张面临的现金流量风险也越小,财务风险相应也越小,集团应从现金流动性、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充足率等方面分别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因为这个指标是以上各项现金流量指标的综合反映。

(2)密切监控非财务指标

集团采用“学员评分制”对授课效果进行跟踪;定期统计学员满意度、教学投诉率、退班率和流失率,掌握客户动态;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会、国外进修等方式关注团队发展;统一委派校长和教学项目主任总监对研发进度、基建周期、设备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信息密切监控,以随时发现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

3.扩张后的财务风险防控

集团对规模扩张财务风险防控效果

的评价目前主要是站在“财务维度”,即只考核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尚未构建更为全面科学的“五维财务风险防控框架”。

表4是从财务维度评价规模扩张财务风险防控效果的部分指标(根据集团2007年-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4的指标来看,集团规模扩张的整体财务风险防控得比较好,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比较稳定,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收入增长速度,收入增长率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乏力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是目标市场没有打开还是已近饱和?是竞争对手扩张步伐更快还是集团自身扩张速度过快没有抓住教学和管理的优势导致学员开始选择竞争对手?只有找准其真正的原因,集团才能有效、客观地评估下一轮规模扩张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避免步入扩张陷阱;二是收入净利率,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总务和行政费用增幅过快,2008年增幅为46%,2009年增幅快速上升至53%,远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46%。总务和行政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集团学校数量和教学项目的不断增加,集团人力成本增长过快,但增长的速度是否合理就需要集团财务和HR等相关部门做深入评估,一旦发现机构臃肿、人员冗多、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要及时采取控制策略予以纠正,否则人力成本还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并严重削弱集团员工整体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降低团队核心竞争力,增加规模扩张的财务风险。

(三)案例的启示

通过A教育集团对规模扩张财务风险的成功防控,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加强规模扩张前的财务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规模扩张之前,民办教育机构应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项目可持续性等情况进行项目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要尽可能建立“资源饱和率”和“资源利用率”等量化标准。

2.优化筹资结构是控制规模扩张财务风险的有效有段

“自然负债”是大多数民办教育机构采取的筹资方式,但规模扩张是一项长期战略,机构应多渠道融资,科学搭配,才能有效降低筹资风险。A教育集团无债权筹资,没有财务杠杆效应,因此其所得税增幅较高,未来可考虑适度债权筹资。

3.密切监控关键指标对规模扩张的持续健康尤为重要

机构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扩张过程中密切关注各项风险的变化,及时调险控制策略,做到“亡羊补牢”,才不至于“马后炮”。

4.立足教育本质是规避规模扩张财务风险的关键

良好的信誉能为机构赢得更多的“自然负债”,重视信誉就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效益和社会责任。A教育集团多年来一直以教育励人为已任,一直狠抓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学员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这是它规模扩张取得成功的关键。

5.建立“五维财务风险防控”是规模扩张得以持续健康的法宝

从A教育集团三年间的股权补偿费用可见,集团采取了股权激励方式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不断构建的,民办教育机构应该建立“五维财务风险防控框架”,如图1。

机构只有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规模扩张成果,才能更加有效地识别和防控规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使规模扩张真正能增强机构的综合实力。

第3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financial risk control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ternal control. Through the system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sks, and constructs the risk control model based on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risk prevention level,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occurrence and improves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nancial control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includes three modules: risk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risk warning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 risk control model, the following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1)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level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mprove the accounting system,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other departments linkage; (3) the establishment of accounting, internal audit, management, integrated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risk analysis;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control

一、引言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正式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高校会计制度与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实施,适应了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了计信息质量。由于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校财务风险也会增加。这里所说的“高校财务风险”就是指由于高校的教育资金在运用和周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掌控的因素,致使高校资金周转不灵,出现资金链中断或急剧缺乏等,从而引发高校财务危机,对高校运行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我国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制度的不完善。财务制度会影响高校的财务状况,日积月累,就会使高校的财务风险加剧(黄海兰;2016)。高等学校(本文所指高等学校是指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立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不包括所有民办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在招生自主权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务风险(黄瑛;2017)。要以适当的成本实行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先进行科学的风险因素分析。通过科学分析高校财务风险因素,使学校及时识别经济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控制对策,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采取控制活动的根据(刘丹;2015)。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高校资产得不到保障,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周旭芳;2016)。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大程度上与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有关;首先,由于缺乏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对负责人财务权力的约束较弱,同时对部门财务权力,项目负责人财务权力约束力不强,导致一些项目负责人滥用资金管理权限,造成资金被贪污挪用、私分或被骗,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其次,财务预算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失控。在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面,由于缺乏内部控制监督,导致盲目的“赤字预算”,往往造成资金紧张,难易维持日常运转开支,高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合谋,使项目的实际决算大于预算书,造成资源浪费。第三,高校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内控意识没有提高,缺乏系统监督;高校经费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使用者在成本、绩效意识方面淡薄,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导致一些寻租现象的发生。第四,内部部门在降低风险方面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如内控制度标准缺乏、弱化、模糊和缺乏体系化;部门职责、权限、办事流程不明确、不规范;重要事项未实行集体决策、未结合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流程。缺乏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机制。内控部门缺乏处置风险的有效能力。第五、风险防控措施执行不力。在预算控制方面,预算编制前调研不充分,编制过程不公开,执行不严肃,缺乏反馈及过程控制。在信息方面,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不能实现内部控制对信息的综合把握;在内控信息公开方面,公开时间滞后、公开范围小,公开时间短,核心内容不公开等问题。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模型

基于内部控制为核心的高校财务风险模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警、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几个组成部分。

1.风险识别和分析模块

(1)风险识别是指定期对学校的运营状况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其中包括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分析到期债务及偿还能力,从而识别是否存在债务风险。对学校的内部环境进行评估,看是否存在监督缺失风险。

内部环境在治理机构上是否完善。比如治理机构方面,是否有独立其他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与校领导之间是否独立,审计委员会知道接对校长负责。完善的治理结构,对学校教学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分工和合作起到推动作用,避免财务风险。

内部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权责分配,主要是明确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在风险发生后,进行追责时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权力和责任分配要考虑到岗位之间的联系性,管理和责任发生的因果关系。

内部审计的完善程度。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环境的核心,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将重大缺陷上报管理层。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包括是否定期召开内部审计工作会议,定期公布内部审计结果,对各院系部门重大科研、投资及其他项目是否进行定期审计。

(2)风险分析。结合风险项目,分析风险项目存在的风险点,并且利用专家、第三方机构来定量评估项目的风险概率,风险程度,并进行部门之间、领导之间反馈,及时纠正和降低风险。利用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每一个项目的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并且列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等级的风险,深入评价其影响程度,并将评估结构反馈到相关机构和个人,在共同参与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二次评估和确认。

2.风险预警模块

构建一套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不受影响(雷振华,邹果;2014)。首先,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的内部组织链条,针对风险的等级、成因分析,按照风险成因的因果链和不同等级,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风险预警的部门范围、人员范围和业务范围,从而有效的将预警信息反馈到应该接触的人、部门和组织机构,以便有效形成风险的防控措施。其次,定期对风险预警的信息进行重新评估,结合防范的经验和措施,动态调险的等级和预警的范围,形成一个动态的预警体系。第三,风险预警模块关键应建立在内部控制部门和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部控制部门对信息的掌握和对第三方专家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可控的预警方式和范围,形成有效的预警。

3.风险防范和控制模块

风险防范和控制模块应该建立在组合策略上;通过部门之间的合作,在了解项目面临风险的确切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风险对策,并且通过风险形成的链条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防范。,并且建立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必须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形成,在各个环节都可能由于工作失误引起高校财务风险,这就需要高校直接参与到财务风险的控制中来,将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许阳;2015)。首先,在项目开始之前,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那些风险,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科研项目,在项目落实到责任人的基础上,就提出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手段,将风险防范落实到风险发生的初始点上,从而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其次,针对风险防控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风险防控的成本,涉及到的部门,监管的难度等方面,进行预先分析,并综合各个部门,分析和反馈不同部门对风险防控措施的认知,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调整,对防控措施进行再设计和修改。第三,财务风险的防控模块的核心,也应该落实在内部控制部门。通过内部控制部门的整合,来实现风险相关方之间进行任务分配,从而结合整体的努力降低风险,完成风险的防控。

四、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完善对策

1.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以综合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制度;其中包括:审批制度;高校内部和外部交易过程中,严格交易及事项的审批制度,相互关联的部门严格把关,一切审批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尤其涉及加大资金额的重大经济事项,必须由校领导分析、研究、然后进行集体决策审批,保证财务决策和交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定期对重要事项进行审计,查找项目执行过程的风险点,并及时反馈到指定部门,充分发挥日常风险监控中的作用。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将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机制之外,保障其审计的独立性。第三,提高?炔靠刂浦贫鹊闹葱辛Α=?内部控制制度直接落实到执行人,实行严格的负责人制度,谁执行不到位,谁负责。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财会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动性

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比如科研、基建、日常开销都来自不同部门,管理存在多头,因此,需要针对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采用登记注册制度,按照资金来源归属,专款专用、专款专审,降低巧立名目,套取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发生。其次,会计核算部门定期与审计部门沟通交流,尤其针对异常的交易和资金科目,为内部审计提供一手资料和信息。第三,高校会计部门与教学、科研、基建等其他部门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适时进行信息交流,保障部门间信息的畅通。

第4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效益 内部审计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提高,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趋复杂,企业不可避免地遭遇一定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将其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真正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企业实现稳健持续经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当前多数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外部,但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淡薄的风险意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四)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主要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中,很多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关系十分混乱,资金使用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重点内容

企业要树立以资金管理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突出以下财务风险防范重点内容,形成全过程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一) 加强筹融资风险管理

要认真分析不同筹融资形式的风险,评价筹融资的条件和因素,建立健全筹融资风险控制制度,确保筹融资工作全过程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 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要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动态风险监测等多种技术和方法,加强投资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切实做好企业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重点控制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

(三) 加强运营风险管理

要突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资金运动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企业对外担保、对外借款、重大采购、金融衍生品业务等重要财务事项及重大经济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三、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一) 加强预算考核环节的风险管理

第一,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妥善解决预算管理中的行为问题。企业的业绩评价一定要与预算的目标体系有良好的协调关系。这样,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比较预算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避免考核中的意见分歧和讨价还价。国内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某一年年末对各子公司进行预算考核时发现,各子公司在预算报告中都认为其完成了预算的主要目标(收入、利润),但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集团合并的财务报表却显示巨额亏损。主要原因就在于预算目标的定义不清晰,以及各子公司的业绩操纵。例如收入确认,在财务会计上是有严格的确认条件的,但在一些子公司预算报告中,只要与客户签订了合同,产品已经发出就确认为收入(而不管是否收到客户的验收单),甚至将一些产品尚未发送到客户手中的订单也全部确认为收入。在子公司的预算报告中,资产的减值也未能正确地计提,与财务报表中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金额有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子公司为完成利润目标,缩减广告支出、研究与开发支出,渠道开拓支出,延迟机器设备的更新或修理以减少相关费用,所有这些行为,不仅会造成虚盈实亏,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第二,明确预算考核的内容。预算考核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预算目标考核;二是预算体系运行情况考核。预算目标的考核应侧重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包括收入、利润、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以及研究与开发、广告宣传、渠道拓展等长期指标。

(二)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审计部门应该增配专职审计人员,按照有利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原则,专门负责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并对每次检查对象和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处理意见,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审计部门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本管理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等方面进行审计,对各项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执行反馈情况进行合理修改。各项制度建立之后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贯彻执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监督、控制和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管理控制。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员工录用、培训、特殊岗位员工保证、考勤、加班、请休假、劳动保护、员工奖惩、保险及福利待遇、劳动合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企业要逐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发放薪酬,根据业绩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构发放奖金;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三) 优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根据自身实际和不同技术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采用多种有效措施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

第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推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财务信息化的实时监控功能、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第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和完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等多种措施,有效揭示企业财务或经营指标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第三,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建设。企业要进一步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要按照合理合规、全面有效和风险导向原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和程序,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工作中要加强信息沟通和

监督,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运行,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严格落实财务风险管理责任。

(四)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领导

企业是承担财务风险损失的主体,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经营决策机构对财务风险管理全面负责,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及时处理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负责人按照分工负责保证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负责协调财务、内审等业务部门的风险防控工作。内部要明确相应部门和专业人员承担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内部财务风险监管职责,建立权责分明、各负其责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职能部门和个人防范财务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务风险管理业务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做好有关财务风险的防控工作。

(五) 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处理报告制度

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状况分析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财务风险测评,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报告本单位决策层,同时向企业财务部报备,为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保障。风险评估报告要全面分析和判断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及时研究制定最佳风险管理方案,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要完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手段,通过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等方法,对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研究出改进和解决的措施办法;对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要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措施,予以有效防范。

第5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防范

一、引言

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变得更加复杂。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的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前提则时防范和控制基础性风险——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微观经济学范畴的一种经济信号,这种信号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公司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日益凸显,有的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导致大量资金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效。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属于薄弱环节,公司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上市公司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持续高效发展,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二、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1.客观存在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不因为主观意志的转移而改变,在特定的环境下会得以显现,如果不进行防控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2.不确定性。公司财务风险受公司内外多种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要素本身以及要素之间在不同的期间和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显出不确定性的特征。3.全面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财务风险,各种财务关系中都存在着风险,比如说在资金流的筹集、投资和回收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财务风险的存在。4.激励性。企业不能仅仅看到财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财务风险的存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如果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预警机制,主动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加强财务风险的监察,对企业收益的提高和企业高效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收益和损失的相对性。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对风险和收益做好权衡,对因风险造成的损失和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结合企业抗风险的实际能力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分配的对企业的资本进行分配,从而降低企业损失,实现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公司的财务活动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筹资、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的是在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存在理财不妥、预算筹资资金有偏差、执行力度较弱、没有良好的资金结构、管理措施有明显漏洞就不能实现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经营过程中投入资金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离的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要根据投资的环境和市场状态在克服盲目乐观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对企业投资非常关键,首先要收集投资项目的真实数据和可靠的信息,对数据进行严密计算分析,对信息系统的研究,发现项目的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点,从而在综合考虑收益性、风险性、稳定性的前提下选择最有利的项目组合进行投资,规避企业因对投资项目缺乏系统分析和研究。3.利润分配风险。利润分配风险是公司进行经营的重要环节。利润分配风险是伴随着公司对经营收益的不合理分配产生的。其中收益确认风险是公司若采用不恰当的财务核算方法或人为的违规操作则导致公司的收益虚增或者虚减,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关系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尽管目前财务风险控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随着不确定因素,企业控制能力较弱,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难以适应时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财务风险控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筹资风险控制筹资风险产生于企业筹资过程中由于企业筹资规模大,企业筹资费用增加,会导致企业收益减少,同时,企业负债多,会导致资本结构不当,使财务风险加大甚至引起企业破产。很多公司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资金需求量增加,单一的筹资来源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多元化筹资成为必然趋势。多元化筹资模式的运用,保证了公司的资金需求,短期、长期资金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风险,但却不能完全规避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效益,但资金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筹集资金所发生的费用时,将发生经营亏损,此时就导致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控制投资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损失本金的风险。大多数企业采用“相关多元化”投资战略,利用现有资源寻求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但是企业不能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通过许多企业的投资经验证明分散性投资可以减少投资风险。根据相关性分析理论,投资呈负相关的投资项目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投资项目之间成正相关的其分散风险作用会大大减弱。但目前很多公司的多元化投资项目之间大多成正相关,这极大削弱了分散风险,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投资环境发生变化,这些投资项目的收益将难以实现。如果预期收益没有实现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得不到控制,使企业经济陷入危机。

(三)利润分配风险控制企业通过销售商品的收入获得利润,利润分配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利润分配不合理,实际分配的利润与预期分配利润产生差异,给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身份复杂,使得分配政策的公平一致性难以保证,不稳定的利润分配政策往往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会导致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公司都需要资金投资,存在着现金流潜在风险,由于这种潜在风险,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润难以保证,这样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企业股利分配政策。

四、健全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1.健全内部控制系统。防范财务风险首先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财务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企业还应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保持内部审计制度的独立性,监督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报告给管理层。2.完善客户信用相关信息,控制应收账款。企业要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就要加强对应收账款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政策,收集客户真实的信用状况,保证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降低回首风险。3.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诚信经营是建立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的前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极大降低企业的不确定风险,减少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得损失。应在诚信经营的基础上与经常发生交易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双方互惠互利,尽量避免拖欠双方欠款,共同应对危机,在合作中促进发展,在竞争中实现共赢。

(二)加强财务控制,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的方法很多,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其次,要发现多条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能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企业还需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

(三)健全完善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预警被成为“触按经济脉络的手指”,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防范和控制。财物预警系统应包括:(1)财务信息收集子系统,收集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为财务预测提供标准。(2)财务预警系统,预测未来的资产负债情况、投资情况、筹资情况、现金流量情况及经营前景。(3)财务预警判别系统,判别各项财务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4)财务对策系统,根据财务预警信息做出相应的对策,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使企业经营状况转危为安。

(四)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监管机制1.强化企业财务部职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财务人员的分散集中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2.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优化财务状况。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对资金事实集中管理、实时控制,防范资金风险。3.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会计信息及时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

第6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和制约的预警体系。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形成风险承担和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组织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和财务风险处理机制。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预警的核心部门,主要由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管理咨询专家组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信息传递收集技术,将财务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财务预警分析系统是核心,主要将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核实和比对分析,通过环比和横比的分析,发现财务风险问题,及时评估相关损失。财务分析机制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做到不偏不倚,客观真实。财务风险处理机制是关键,不怕出现问题和风险,要在出现问题和风险之后及时处理和应对,尽可能降低风险所带了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施工企业债务风险较大

施工企业施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率低。部分施工企业需要垫付资金,资金缺口较大,财务风险较高。在举债过多的同时,容易造成流动性过低,偿债压力较大,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和事业部一般都是非独立法人,不可从金融机构贷款,一旦自有资金周转不开,就要向银行筹借新债偿还旧债,本金利息较高。

(二)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高于利润的增长,施工企业获利能力较差

项目工程竞争力不强,最近几年,劳务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总成本过高,项目存在亏损风险。

(三)资金周转效率较低

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较低,营运能力不够高,应收账款转为坏账的风险较大,企业存货库存较高,企业财务风险加大。施工企业管理不善,粗放式管理,导致公司生产开支较高,施工成本居高不下,还未竣工就已经亏损严重。

(四)现金流量偏低

部分生产经营设施老化,银行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盲目扩张,摊子较大,施工企业效益较低。

(五)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主要涉及财务风险中的利率风险、负债结构风险、决策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投资风险涉及投资周期风险、投资回报风险,施工企业往往陷入经济纠纷和意外事故,涉及的金额都较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招投标风险的存在,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国家节能减排、扩内需措施的不断实施,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施工企业的业务量较大,涉及资金较多。与此同时,施工企业人员较多,人员和企业相对过剩。我国施工企业在进入国际施工市场的同时,国外施工企业也进入国内市场,加大了国内施工市场的竞争,后金融危机时代,建筑市场萎缩,施工企业较多,部分企业为中标不惜以低价竞标,财务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对施工企业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较为凸显。另一方面,由建设合同、法律形式形成的风险。施工企业涉及的法律合同较多,期间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包括施工合同、物业合同、资金管理合同、资金垫付合同以及安全施工、廉政合同等等。部分施工企业可能有时需要变更临时合同,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在结算账款和合同履行上引一系列的纠纷,合同金额一般较大,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四、施工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充分发挥财务风险预警作用的关键。施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快速、准确识别和评估相关财务风险,为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主要有重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风险零容忍原则。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要识别和评估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对关键财务风险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关键的财务预警指标,合理确定关键财务预警指标的阀值。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将财务风险指标动态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盈利性预警指标、偿债预警指标、周转速度指标和持续发展指标。

(二)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责任机制

为应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责任制度,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使风险预警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要成立财务预警组织管理委员会,成员可以为兼职人员,由技术骨干、专职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积极吸纳一定的外部专家学者,制定风险管理机制,落实相关风险责任,搭建风险管理平台,研究相关预警方案,将财务预警相关责任考核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财务预警风险的监测和预报工作。要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责任层级,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定不同的预警等级和责任岗位,遇到财务风险预警能够及时反馈和应对。要区别设置财务预警级别,一般财务预警由一般工作人员处理,中度财务预警由中层管理人员负责,高度财务预警由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处理。

(三)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1、要严格规范财务预警信息的审核和警报

及时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财务预警信息,要加大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系统分析,抓住相关财务风险关键审核点,对比相关内部数据和外部市场、行业数据,从市场、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方面系统分析,排除由于人为原因产生的相关偏差,确保财务预警信息的准确真实有效。相关责任人要根据已审核的相关财务数据,确定预警等级,将相关信息及时发送到责任岗位。

2、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财务预警指标的各组成要素,及时评估风险大小和敏感性,确定预警产生的原因,评估相关损失。将控制重点放在重大风险的防控上。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趋势分析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财务风险应对机制

预测出相关风险后,风险相关责任人要根据风险预测结果,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理方案,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采取转化、化解和处理等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要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处理流程,明确处理时限和阶段性目标,严格督导相关方案的执行情况,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出具风险防控报告。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制度

通过相关处理程序之后,要使全体员工明确相关处理流程,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指标。财务预警报告主要包括财务预警体系的运转情况、重大财务风险的处理和应对情况、针对重大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风险造成的损失、重大财务风险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分析等。

5、建立财务风险保障体系

第7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业;财务风险;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铁路为解决运输业工资不足、职工子女就业和安置富余人员设立了大量的铁路非运输企业(原多经企业,以下称非运输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非运输企业长期依附于运输业,缺乏走向市场的动力和机制。近年来,铁路总公司确立了“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全口径核算”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为非运输企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给财务风险管理带来新问题。随着非运输业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面临财务风险增多。

一、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因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获得的财务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劲的资金需求与偿债力不强导致的融资风险

非运输企业经营范围由创立时期的运输加买卖(交通+商业)发展到除铁路客货核心业务以外的全能业务,涵盖了制造、建筑、商贸、房地产等12个行业。一方面业务拓展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但目前非运输企业一般通过内部积累、信用欠款和少量贷款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另一方面非运输企业创效弱,家底簿、积累少,偿债能力不强,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融资难和偿债力不强增加了融资风险。

(二)风险评估缺失与经验决策导致的投资风险

从近十年铁路投资失败的案例看,在对外投资和内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运输企业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缺乏科学的分析,没有对投资方案的实施时机、潜在风险、预期收益等指标进行评估,在决策时凭借主观经验,造成投资损失,多元化战略下涉及的行业和项目多、规模大,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发展战略缺失与规模扩张导致的资金回收风险

非运输企业普遍存在功利化、短期化行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在以营业收入作为工效工资计提基数的绩效考核体制下,企业必须进行规模扩张,但苦于无经济实体,唯有开展商贸和建筑等业务。例如,××铁路局2013年非运输业230亿元的收入构成中,商贸业占48%,利润率0.3%;建筑业占10%,利润率1.2%。占用大量资金开展毛利极低的商贸和建筑业,收入结构严重失调,导致资金链断裂,坏账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增加。

(四)负债与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债务风险

非运输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五年前的60%普遍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而产权比率由40%降至20%以下。××铁路局非运输业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84%,产权比率为16%,负债率上升,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个别非运输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债务风险急剧加大。

(五)乱设账户与资金松散管理导致的资金管理风险

近年来,非运输企业虽然开展了大规模撤销、合并法人企业和撤销乱设银行账户工作,但资金分散现象仍较严重,各企业开户行涉及多家不同的银行,平均每个法人企业开设账户均在3个以上,资金严重分散,沉淀、使用效益差,安全隐患大。多头开设账户与资金分散管理导致企业一方面资金闲置,另一方面靠贷款解决资金需求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

(六)企业整体创效不强导致抗风险能力弱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非运输企业经历了创立、与站段脱钩和多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小企业发展到大集团,但国有铁路非运输业仍未摆脱“多杂粗”(企业多、业务杂、粗放经营)的困局,企业整体创效力不强,年收入超10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比例小;合资铁路由于未统筹发展非运输业,普遍存在“小散弱”(规模小、分散经营、创效弱)的局面,盈利能力差,抗财务风险能力弱。

二、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的整体策略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非运输企业只重视生产安全风险防范,忽视财务风险防控。从近十年铁路投资、担保失败案例看,风险意识淡薄是主因,如长达20年仍未结案的“铁城虚假担保案”,从形式看是企业被外商蒙骗,实际上风险管理缺失才是真正原因。二是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在已实施风险管理的部分企业中,也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管理状态,没有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非运输企业从运输站段脱钩后,虽按《公司法》注册为公司并相应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其法人治理结构、议事决策规则等形同虚设。二是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铁路局内部产权层级除一、二、三级法人企业外,还普遍存在四、五级法人企业,如××铁路局有200多家非运输企业,层级交叉,行业种类多,风险管控难度大。三是产权关系模糊,风险管理职责不清。虽然经过多轮重组整合,但非运输企业产权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总部对所属企业按投资渠道建立的产权管理不紧密,特别是原站段托管的非运输企业与站段长期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总部对其产权纽带连接更加脆弱,造成总部、站段占用所属企业资金、掏空企业资产的问题时有发生。风险管理职责普遍散落于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缺乏对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层表述。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风险决策评估缺失

一是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非运输企业大多是从运输站段脱钩分离而来,主业不突出,企业负责人由铁路局委任且相当部分是因运输站段安全管理犯错而转任,缺乏经营和财务管理经验,对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考虑,存在急于做大规模、盲目多元化的问题。二是风险决策评估缺失。企业在迅速扩张时缺少对风险的考量,导致规模扩张后资金链断裂。三是凭经验决策。过渡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考虑财务风险,导致投融资决策失误。

(四)财务管理粗放,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刚性不足

因法人结构治理、产权纽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仍然较粗放。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处在起步阶段,停留在年初下达收入、利润目标的层次上,只强调规模扩张,无资金预算,风险管理内容欠缺。二是资金未实施集中管理,资金分散,管理成本高。三是违规借贷、担保现象时有发生,资金安全隐患多。四是创新力和成本控制力不强,无成本竞争优势。五是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刚性不足。目前,财务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少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五)内控制度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一是未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非运输企业普遍未建立起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如××铁路局所属200多家非运输企业中没有一家设立内控专职机构,绝大部分企业未按国家五部委《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起完整的内控制度。二是即使部分企业已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甚至将制度当作摆设,风险管理措施如同一纸空文。三是没有建立起财务风险信息的预警制度,影响决策的效率效果。四是人员素质低、胆子大,存在“没有不敢造的表、没有不敢花的钱”的乱象,甚至弄虚作假,内控运作失控。五是缺乏会计监督和控制,如不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控制等,缺少从上到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组织架构,实施专业化重组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按资源集中调配、缩短管控链条原则,建立以总分公司为主、母子公司为辅的组织架构,将非运输企业整合为集团公司、专业化公司、分公司三级管理模式,不再设四级公司,减少法人数量和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实施专业化重组。按照经营专业化、组织结构偏平化的原则,将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公司按从事行业组建为商贸、制造、房地产等10多家专业子公司,发挥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优势,避免同业竞争,减少财务风险。三是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行使股东会职权,防止经理职权扩大化,发挥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四是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按照分级的原则设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办公室和风险管理专岗构成的风险管理机构,发挥其风险防控作用。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谨慎进行投融资决策

一是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战略失误是最大的风险,非运输企业必须理顺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系,在制订战略目标时,既要考虑收益,更要评估风险。规模扩张应坚持相关多元化,选择与运输业密切相关的业务为发展模块,减少风险。二是正确优化投资决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尽量选择中短期投资以便尽快回收资本,重大投资决策需聘请专家论证。三是合理制定筹资决策。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坚持适度的负债率,利用金融市场融资,改变单一融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基于风险意识的内控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度基本规范建立健全包括发展战略、投资和筹资等18项企业内控制度,将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到内控系统中,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理顺财务关系,健全财务运作机制,分散财务风险,阻隔全局性风险向高级管理层积累。三是加强审计和纪检部门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紧盯“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事项的决策。四是加强诚信建设,塑造财务品牌,建立信用褒扬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五是建立内控责任追究制度。

(四)实施全面预算治理,构造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实行预算法人负责制。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第一管理者负责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员的“三全”预算管理。将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等全部纳入预算体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机制,杜绝资金“体外循环”,防止资金风险。三是完善量化指标体系。侧重对投资回报率、现金流量等指标的考核,把指标导向有利于提高企业增长质量、降低财务风险上来。四是健全预算分析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链条。

(五)实施“三集中”管理,构筑资金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资金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筹措、统一调度的集中式管理,解决所属企业资金贫富不均、存贷交叉、账户林立的矛盾,提高总部对资金的控制力,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债务集中管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债务成本,控制成员企业多头借款带来的债务风险。三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缩短财务报告生成时间、减少会计信息加工环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六)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凝聚力促使全体成员齐心合力抵御财务风险。二是建立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机制。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图,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快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共享。三是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灵魂是战略,核心是财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管控,避免其转化为财务危机,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因此,非运输企业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毅.铁路脱钩多元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06).

[2]熊辉敏.建立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长效控制机制[J].中国会议,2007(07).

第8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重要性 问题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及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系列制度、程序、流程的结合体,完善的内控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明确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企业才能够有效的保护资金和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是企业各部门形成统一的有规划的业务整体,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就是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实现这一首要经营目标,企业的经营者必然会重点关注风险的有效防控。而内控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防范企业风险,因为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事前分析来防范各种风险,并且制定出准确的防控措施,有效的降低风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站稳脚跟,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控制经营风险,必须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通过历史表明,有很多名震四方的大企业和许多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他们曾经都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后期忽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导致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及时防范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风险隐患。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大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控制度执行力不强。比如说,当企业一部门进行重大的经营决策时,总部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当进行重大购销业务、投融资、大额资金借贷和大笔现金支付、资产调整、长期工程合同签订时也缺少总部的有效约束,这就使得企业部门经常随意决策,一旦发生了重大经济损失,就变得难以收拾了。另一方面就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并无独立性,这样一来,就导致审计部门职责受到企业严格的控制,使得审计部门难以发挥其监督的本职工作。企业的领导层对内部监督部门也不够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的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时,当涉及人情关系特别是牵扯到领导层时,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意识弱。

(二)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是经过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企业因此得不到预期的收益。企业中存在财务风险主要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连带财务风险。所谓的筹资风险是在宏观环境下由资金的供需方所提供的资金来源及期限不稳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过高;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投资而最终的财务结果却没有得到预期结果。它主要表现在投资规模过大,甚至投资造成企业无力管理的现象;而连带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了其他的企业或单位的项目进行担保,当被担保单位出现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情况时,该企业则需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针对企业监督不力的现象,审计部门要做好检查工作,要重点针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状况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在检查过程中还能够发现其问题,并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当遇到内控制度得不到执行的情况时,审计部门要查清原委,仔细分析,还要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对于会计部门出现的信息失真情况,一定要查清来源,严肃处理。对这些部门员工的惩罚力度加强,使得会计员工更加谨慎工作,提高其职业道德,不做出违法违纪之事。加强了惩治力度,就能起到防范作用,让员工能够意识到这种违法做法的后果严重性,从而使他们从内心真正的抵御利益的诱惑,拒绝虚假会计信息。完善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重点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国有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而企业内部也要不断的努力,自觉的提高和完善其内部控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面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企业应认真分析国家的宏观政策并把握宏观环境,应主动地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对这些变化作出应对措施。虽然从企业出发,它们的确无法改变国家的宏观环境,但这并不代表企业无法通过改变筹资渠道及方案去适应宏观环境的发展,这样便可在提高企业宏观环境的应变能力的同时来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对内应建立和不断地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满足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需要。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筹资及投资的决策环节,因此完善财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为企业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断地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使企业不至于走向财务风险单位误区。

参考文献:

[1]苏红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J].全国商情.2009.(05)

[2]王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012(04)

第9篇:财务风险防控报告范文

关键词:投资集团 财务风险 防范控制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包含财务和非财务因素),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转及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确定性,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可能性。由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所以财务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管理以及收益实现与分配等一系列资金周转运动的全过程。

投资类集团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庞大,投资多元化,下属子公司众多,管理链条长,管理复杂。同时企业集团通常是全集团的融资平台、资金运营平台,是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纽带,使得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很高,一旦陷入财务危机,很可能阻断集团全部融资渠道,不仅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还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二、投资集团财务风险分类及其表现特征

按财务风险的来源,投资类集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财务管控风险。

(一)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实际融资效果的不确定,导致企业行为无法达到预计效果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资规划不足,融资额度与企业生产经营不相匹配,因总体融资额度不足,导致资金不能衔接;或者负债过度,造成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高杠杆化,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偿债压力加大。

第二,融资结构失衡,长短期结构与投资期限不匹配,如短贷长投导致还款来源不稳定;或长借短投保守投资影响成本偏高。

第三,融资成本偏高,因融资利率、融资费用等支出偏高,使融资综合成本偏高,直接影响财务效益偏低;或因国际汇率变动,影响融资成本上升。

第四,信用等级下降,因突发负面大事件造成信用风险,评级下降,影响银行抽贷压贷,引起连锁违约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评估风险。因调查人员前期调研未尽职守,对可行性调查深度不够,对拟投资项目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行业风险、市场环境等研究不够,对投资风险考虑不足;或对项目技术数据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报预测不准,价值评估与定价失当,对项目前景评判失误。

第二,项目决策风险。缺乏科学严谨的决策机制,决策机构、决策程序、审批权限不够完善,决策形式不够民主,项目评审机构不能尽职,评审流于形式,审核、审批把关不严,导致决策风险。

第三,项目运营风险。在项目招标、工程预算、材料采购、现场管理、资金调度、施工进度、竣工验收等各关键环节运营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因投资多元化,企业在配套人才和管理能力上可能存在不相适应的风险。

(三)财务管控风险

财务管控风险是指因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管控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出现资金安全、现金流不足、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等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满足企业支出需求形成的风险。因企业应收款项、预期收益不能按期回收变现,或后续融资受阻、投资损失等各种因素,引发现金流动性不足、现金匮乏、资金调度困难、偿债困难,导致企业生产营运受阻、收益下降、信用声誉受创,甚至最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导致破产倒闭风险。

第二,资金安全风险。因财务制度缺失、财务监管不力等,出现资金被挪用、盗取、票据造假案件,导致资金安全风险。

第三,操作合规风险。因会计处理不合规,财务舞弊等,发生税务检查、审计不合规等风险,并引发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等。

三、控制与防范投资集团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建立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财务内控体系为基础,覆盖财务管控、运营监管、合规监控及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强化内控建设,提高财务内控执行力。

第二,强化内控手段,针对重要流程和事项,分析企业内控现状,确定关键控制点,设计控制活动。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三,推M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规范化程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增强决策支持效用。

(二)加强融资风险防范

第一,做好融资规划。认真分析评价融资各种因素,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及短期生产经营活动,预测对资金的需求,做好融资规划;合理确定融资规模,根据自身条件、资金需要量、融资成本、融资的难易程度确定融资数量,使之与投资规模相适应,避免因融资不足影响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降低资金使用效益;合理确定负债比率,量力而行,使负债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

第二,拓展融资渠道。根据企业情况综合采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工具,除传统的融资手段如银行借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外,拓展公司债券、股权融资、并购融资等方式,针对大型项目采用BOT、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大力优化财务管理,提高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

第三,完善融资结构。通过对融资机会、融资品种及成本、融资期限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保持最佳资本结构,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保持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合理搭配,长、中、短期债务合理搭配,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融资后能够保持良好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

(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

第一,建立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严格内部决策程序,设立权威有效的投资决策机构,制定投资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决策依据、决策方式和流程,明确决策人员权限和职责;合理确定子公司决策权限;建立项目投资评审制度,严把评审委员素质,充分发挥评审会效能;建立投资失职追究制度,确保科学决策。

第二,优化投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投资结构,进行多元化分散投资,规避投资风险。根据投资的期望回报率和风险性,适时调整投资组合,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做好可行性分析研究。做好项目立项研究和风险分析评估,深入研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业、市场等各类潜在风险,对投资收益进行细致测算,优选潜力项目,制订合理可行的投资方案,确保项目合规性、安全性、可行性、效益性,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管。加强对项目设计、招标管理、工程建设、竣工结算到投产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施工、造价、进度和质量管理,确保过程可控,预期效果可达;完善投资退出、收益变现机制,促进投资收益顺利回收;建立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成本、费用、效益以及时间、进度、质量等各方面的分析评价和考核,促进项目管理水平提升。

(四)强化财务管理控制

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对人员、资金、现金流、财务预算等各方面的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第一,加强人员管理。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财务负责人对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负责,同时对集团财务总监负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夯实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功底。

第二,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加强资金调度、账户管理、付款安全和信息管理。加强对资金流转的制约监督,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实行钱账分离、审核与经办分离,防止内部舞弊风险;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加强财务审核把关,及时跟踪资金流转到位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加强审批监督,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加强对印章、票据的保管使用,建立资金支付动态监控机制等。

第三,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如结算中心等,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资金周转管理,根据历年经营特点、各阶段现金流入流出规律及融资情况,对未来现金状况进行预测,编制现金流量年度、月度预算,并将实际流量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合理性;确定最优现金持有量,做到既能防范流动性风险,又能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各项收益及应收账款的回收,加强资金周转管理。

第四,加强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按照计划―预算―调整―考核步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考虑企业近年水平,确保预算编制合理有效;建立预算分析机制,按季度进行偏差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年度中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和考核,发挥预算管理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促进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年终同时也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考核,促使预算编制公平合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预警、评价和防控能力。

第一,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设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如盈利能力(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等);偿债能力(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成长能力(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等指标。设置预警区间,按照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参照行业标准和公司历史数据,确定处于安全、预警或危机区间。

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价。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条件,采用定性分析(如财务比率分析法、报表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和定量分析方法(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变量判别模型、概率模型等)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完善预警处理机制。建立预警信息报告机制,针对风险因素或事项、风险原因、拟设措施等加强跟踪监督和报告;建立预警预案处理机制,对指标临近预警区的风险事项,核实原因、评估风险程度、选择处置措施。

(六)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防护作用,发现问题,揭示错弊,促进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力度,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第一,拓展内部审计的监管范围,实现审计范围全覆盖,将企业经营管理各板块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视线。

第二,转变内审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审计作用,加大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如合同审核以及针对投资决策、融资管理、项目管理等重大事项的事中监督;拓展审计深度,由财务会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拓展,提升审计建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