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精选(九篇)

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

第1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真菌;护理

作者单位:528100佛山市三水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临床上以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性疾病。其以病死率高、病情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和易发生并发症等特点大大地危害现今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而COPD易导致呼吸道清除功能降低,令机体免疫力降低,使真菌容易增生。且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且抗生素滥用,使真菌感染越发严重。我院从2008年8月到2011年4月对所收治的96例COPD患者采取新型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08年8月到2011年4月到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名,其中男性61名,女性35名,年龄从48~87岁,平均(67.5±1.7)岁;病程从5~11年,平均7.3年;所有患者均进行痰液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将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我院制定的新型护理干预手段。具体内容简介如下:①咳嗽指导:教授患者合理的咳嗽方式,即咳嗽前先深呼吸,然后连续咳嗽,之后再把痰液用力排出,尽量采用舒适的并尽量鼓励患者自行咳嗽;若有需要可采用引流,根据患者情况每日进行2次到4次,每次半小时,但患者有心脏病、血管病等不能使用。②营养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所以应该加多蛋白质的补充,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保持电解质的平衡。③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对院内的环境、设施、规章制度等向患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倾听患者所需,并尽量消除患者顾虑,可采用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介绍COPD的疾病情况、注意事项和治疗手段,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以消除疑虑。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嘱咐其要安慰患者并多加陪伴[1]。④消毒与无菌操作:保证病房通风半小时,并用消毒液对房内物品和地面进行清洁,对患者使用的各种管道进行严格消毒,禁止重复使用[2]。⑥规范使用抗生素:遵医嘱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若患者需要采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时候,护士应再次核对抗生素用药审批单之后才执行,若患者情况改变,应通报医生,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3]。⑦进行个体化护理:COPD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若合并呼吸衰竭或心衰时,应加强夜间巡视;伴高血压患者则要防止左心衰竭、肺水肿等情况;糖尿病患者应检测夜间血糖;对于长期卧床者 则应采用肢体按摩,增加患者被动运动量[4]。⑧肺部拍打:在不能令患者感到痛苦的基础上,叩打患者的肺叶进行拍打。一个部位拍打15 min,每日酌情拍打2~3次。

13疗效判定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真菌感染人数和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以P

2结果

结果显示,护理组的感染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5.0%,两组的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护理组相比*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且容易引发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自发性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得真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强,加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常容易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加上长期的疾病,使患者容易失去治疗信心,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十分必要。采用心理护理能有效增加患者信心,重建患者对疾病治愈的信心有重要作用。

长期患病者的体质均较为虚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COPD患者亦不例外。因此若要加强患者机体免疫力,营养支持治疗必不可少。但需注意的是,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患者虽然营养不足,但由于疾病对呼吸道的损伤,常有胃口不佳的情况,因此应鼓励患者多进食以保持营养支持。

无菌操作对于真菌感染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减低患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对改善病房环境和保护医护工作者也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但仍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作好保护措施,以保证自身的健康安全。

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差,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令菌群失调,菌落容易过度生长,加之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又会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和趋化能力,令真菌易于繁殖。因此,对于药物的使用,都应该谨慎操作,认真核对药物审核单,保证患者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准确。

个体化护理是本次临床护理当中的一个亮点。在目前的医学护理模式当中,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对待对于患者的重要性。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长期疾病,老年人又是疾病易发人群,因此临床上易伴发其他各种疾病。因此在护理实行时,采用个性化护理手段能针对性地对患者的情况采取措施,有效对其他疾病进行控制。能让患者更专注于COPD的治疗。

综上所述,本次临床护理发现,所新增的新型护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疗效好转有帮助,护理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认为所采用护理手段安全有效,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当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鲁万芳,郭晓芬2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天津护理,2010,18(4):213.

[2]吴军勇,黄仁清,乔有萍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0-21.

[3]吴雪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护理68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9):21-22.

第2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通讯作者:施小山

【摘要】 目的 观察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85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5例),B组给予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鼻导管吸氧、呼吸兴奋剂、纠正酸碱失衡的治疗。A组在B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PA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24、48、72 h后临床症状、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比较7 d内插管率、病死率。结果 在RR、HR、PaO2、PaCO2、SaO2等方面,A组经BiPAP治疗后2 h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即有显著改善(P均<0.01),而此时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不大(P均>0.05)。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均<0.01),而对照组直到常规治疗后24 h后上述指标才有明显改善(P均<0.01)。在pH值方面,A组经BiPAP治疗后24 h较治疗前即有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直到常规治疗后48 h后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7 d后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B组(χ26.4281,6.1802,P均<0.05),A组7 d内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χ24.2291,4.6753,P均<0.05)。结论 BiPAP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比常规治疗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可降低插管率、病死率。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常合并有Ⅱ型呼吸衰竭,为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必须立即抢救,常需要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为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但它同时为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易出现并发症,护理要求高,治疗费用高,早期应用受到限制。无创伤性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为呼吸衰竭的抢救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呼吸衰竭。近年本院采用BiPAP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7±11.8)岁,平均病程(15.4±7.2)年; B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10.5)岁,平均病程(14.6±6.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根据病史、体征、X线胸片、血常规及动脉血气分析,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1];(2)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O2)<60 mm Hg(8.0 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 Hg(6.7 kPa),pH<7.35,且神志清楚;(3)有自主呼吸,呼吸频率>25次/min,并排除自主呼吸微弱;(4)血液动力学指标稳定;(5)呼吸道通畅,气道分泌物不多或排痰能力较好,无鼻中隔弯曲、鼻甲肥大及上气道梗阻等;(6)无其他并发症如:颜面部损伤、肺大疱、胸或纵隔气肿、消化道出血、神经肌肉疾病、脊柱畸形、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1.3 治疗方法 (1)B组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祛痰、解痉平喘、呼吸兴奋剂、营养支持、纠正水电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2)A组在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面罩BiPAP治疗,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无创BiPAP-ViSion呼吸机。给患者带上BiPAP呼吸机面罩,与颜面部固定,保证不漏气且面部无压迫感。采用S/T通气模式,呼吸频率12~16次/min。初始吸气压力(IPAP)为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IPAP至16~20 cm H2O。初始呼气压力(EPAP)为3 cm H2O,当适应后逐渐增加EPAP至4~6 cm H2O。压力由小到大调整至患者感到舒适水平。氧流量4~6 L/min,吸氧浓度(FiO2)为30%~45%,调节氧浓度,保持SaO2在90%以上,持续6~24 h以上,并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病情好转后,改为间歇通气,直至病情稳定后撤机。(3)在治疗期间,两组中若有患者出现下列情况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行有创通气:①呼吸或心跳停止;②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因高碳酸血症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或昏迷;③2~4 h后血气结果无改善(PaCO2下降<16%,pH值<7.30,PaO2≤45 mm Hg)。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24、48、72的呼吸、心率、血气分析(pH、PaO2、PaCO2、SaO2)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变化(神志、呼吸困难、咳痰、肺部音)。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或消失,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SaO2>90%,三项指标均能达到;(2)有效:症状、体征部分好转,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SaO2>90%,三项指标有1~2项达到;(3)无效:症状、体征、血气指标达不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的比较 在RR、HR、PaO2、PaCO2、SaO2等方面,A组经BiPAP治疗后2 h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即有显著改善(P均<0.01),而此时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不大(P均>0.05)。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均<0.01),而对照组直到常规治疗后24 h后上述指标才有明显改善(P均<0.01)。在pH值方面,A组经BiPAP治疗后24 h较治疗前即有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直到常规治疗后,48 h后才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疗效比较 见表2。A组7 d后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B组(χ26.4281,6.1802,P均<0.05),A组7 d内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χ24.2291,4.6753,P均<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的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B组相比,#P<0.05,**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不良反应 A组通气过程中3例出现咽干,饮水后症状消失。2例腹胀,嘱患者闭口鼻式呼吸并降低压力支持后,症状缓解。以上均未影响治疗。无一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我国2007 年修订版COPD 诊治指南定义[2]:AECOPD 是指患者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要改变基础COPD 的常规治疗。AE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时主要呼吸生理改变,是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弹性减退及肺动力型过度充气使呼吸肌疲劳,同时呼吸中枢驱动能力降低及感受能力降低,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反应也随之降低,易引起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3],形成呼吸衰竭及呼吸性酸中毒。以往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持续低流量鼻导管给氧、呼吸兴奋剂等治疗,但效果总不理想。重症患者须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行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虽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患者创伤大,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肺炎等并发症,住院时间长、费用高,且易出现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困难[4]。BiPAP呼吸机是近年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机型,具有漏气补偿、流速触发、使用简便、气道压力低、不干涉自主呼吸、患者耐受和依从性好、不影响血液循环等优点[5]。COPD患者气道阻力较高,BiPAP呼吸机由患者自主呼吸触发吸气,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来提供压力支持。吸气时有一个较高的吸气压(IPAP)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同时也能改善气体在肺内分布不均的状况,促使肺泡中氧向血液弥散,减少无效腔气量,有效提高PaO2[6]。在呼气时BiPAP又能给患者一个较低的呼气末气道正压(EPAP),用以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以扩张支气管增加功能残气量[7],防止肺泡萎缩,改善弥散功能,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从而降低PaCO2,使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呼吸困难减轻[8]。选择BiPAP呼吸机时采用S或S/T模式[9],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能和漏气补偿功能[10],以提高人机协调性和舒适度。因此及早应用BiPAP对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11]。

本实验结果显示,BiPAP通气治疗组患者治疗2 h后RR、HR、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治疗前即有明显改善,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患者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各时间段也均优于常规治疗组。7 d后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7 d内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常规治疗加用BiPAP与传统的鼻导管供氧方式相比,更能迅速纠正缺氧和CO2 潴留,临床症状缓解快,血气指标改善迅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痰液潴留并不十分突出,而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故早期给予BiPAP可以获得良好疗效。笔者的体会是:BiPAP通气治疗中应仔细观察,及时解决诸如口干、面罩漏气、排痰不畅、腹胀等问题,使BiPAP治疗可能带来的不适降到最低。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如果出现严重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或呼吸功能较差致重度昏迷或呼吸停止,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这时则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挽救生命。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2] 陈欲晓,徐思成.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1):1601.

[3] 何丽芬,刘存芬.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58例疗效分析.吉林医学,2009,30(13):1298-1299.

[4] 李恒利.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呼吸衰竭55例临床观察.社区医学杂志,2009,7(11):30-31.

[5] 杨艳娟.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322-325.

[6] 陈继红,黄晓波,许旺.BIPAP呼吸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宁夏医学杂志,2007,29(7):35-36.

[7] 曾祥毅,王小平,何顺平,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9):558-559..

[8] 杨玲.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4):316-318.

[9] 曹志新,王辰.无创正压通气的操作.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5):341-343.

[10] 沈进,傅静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华西医学,2009,24(1):61-63.

第3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血气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for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treating by the mask typ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ased on the routine application. Results: The blood gas in each time of receiv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change, the pH, PaO2 were increased, the PaCO2 wa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lood gas analysi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以气道阻力增加、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无创正压通气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研究表明,高达2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可能应该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IPPV)[2]。近年我站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站内科住院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45d-8岁,平均3.6岁;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3],且均有家属签字同意。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予以常规抗感染、化痰、平喘、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应用面罩式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为伟康公司的BiPAP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T,备用呼吸频率16~20次/min,吸气压力(WAP)15 cmH2O,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压力水平,在30min内达到14~16 cmH2O,吸呼比1:1.5~2,呼气压力(EPAP)一般为3-5mH2O。治疗前和治疗后采外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P

2 结果

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1h 血气分析有明显变化,pH、PaO2上升,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患者通气前后血气的变化(x±s)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3]。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会出现气道炎性充血、水肿、分泌物引流不畅等,导致气道阻塞的进一步加重,并由此引发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4]。在发病机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是因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起病与感冒有密切关系,多在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发病。呼吸道反复病毒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病变发展和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也是肯定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患病率高2~8倍,吸烟时间愈久,日吸烟量愈大,患病率愈高,戒烟可使病情减轻。此外,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也常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原因,而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病理特征上,多级支气管均可受累,受累的细支气管愈多,病变愈重,后果也愈严重。主要的病变有:粘膜上皮纤毛倒伏,甚至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再生时,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而喘息型患者,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管腔变窄;软骨可发生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结果,病变不仅逐渐加重,而且逐级向纵深发展蔓延,受累的细支气管数量也不断增多。细支气管因管壁薄,炎症易向管壁周围组织及肺泡扩展,导致细支气管周围炎,而且还可发生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

在传统方法治疗中,有创通气由于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损伤大、患者痛苦,清醒者难以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各种急性呼吸衰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多项非对照性试验和对照试验均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显著[5]。而且无创正压通气通过接口器,鼻罩或面罩等方式连接病人与呼吸机,应用方便、灵活,可以间歇使用,保留患者的语言和进食功能,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往往更容易接受。无创正压通气常用的连接呼吸机的方式是接口器、鼻罩、面罩、鼻孔囊管、唇封等[6]。其原理为:在患者睡眠时的呼吸过程中,持续向气道增加一定程度的正压,维持肌肉的张力,降低呼吸负荷,防止上气道塌陷引起的呼吸阻塞,从而保持上气道的畅通,改善患者缺氧状况,调整睡眠结构,改善睡眠质量。长期应用可恢复呼吸中枢敏感性,减少因缺氧引起的白天嗜睡、高血压、智力障碍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继发病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大量临床验证,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广泛适用于医院和家庭。临床上的无创正压通气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呼气末正压(PEEP)结合应用,PSV的工作方式是患者吸气触发、压力限制和流速切换。可有效地减轻呼吸功,增加病人吸气努力的有效性。这种以恒定压力与流速波形的通气辅助,在病人的需要和呼吸机送气完全协调方面并不是理想的。病人的呼吸要触发呼吸机,呼吸机辅助的压力与病人的呼吸结束存在同步性问题。所以临床应用上要设置辅助压力、触发灵敏度、呼气灵敏度、压力上升时间等。国外有研究在对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幅度高于正常人,NIPPV在提高正常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胸内压的同时,降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变化幅度,这说明NIPPV减少了呼吸肌做功[5]。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明显提高患者外周血PaO2,降低PCO2,与文献报道类似 。其原因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分别施加不同压力的通气方式,减少了呼吸肌做功,增加了CO2排出,改善了氧合,克服了气道阻力,减少了呼吸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从根本上逆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同时无创正压通气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室跨壁压,改善氧合,使心肌供氧增加,减轻水肿,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率减慢,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救治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临床指标改变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嫒.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 (3):380.

[2] 王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53

[3] 沈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9,20(11):1112-1113.

第4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伴有进行性肺功能下降的疾病,自肺康复被证实能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改善呼吸困难、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同行专家们所关注。如何更好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肺康复锻炼,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1 肺康复的主要内容

1.1 运动锻炼

1.1.1 运动方式 为患者选择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将运动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患者感觉不到运动的枯燥且能长期坚持。时玉英等[1]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进行步行、爬楼梯、跑步、扫地、种花、气功、太极拳、康复操等简单的运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沈丽丽等[2]报道,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低强度的运动训练,亦可提高运动耐力,减轻症状,但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1.1.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只要长期坚持运动,对肺功能的改善都有一定的作用。王鑫等[3]实验结果表明,重度和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锻炼应在感染控制后即开始运动康复,每天1~2次,每次10~15 min,每周5~7 d,效果满意。梁少英等[4]研究表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锻炼每天60 min,每周3次,持续至出院后转为家庭康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张建华等[5]报道,训练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做每1次运动后要休息5 min,运动时控制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内,做每次运动前后要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

1.1.3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对心肺功能好、依从性好的稳定期患者可指导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锻炼。郑则广等[6]报道,高强度运动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生理学的反应也明显改善,康复效果显著。但此法不适合病情重、依从性差的患者,对于中重度以上的患者应该逐渐地增加运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6],心肺运动试验是量化和评价运动强度的标准方法,包括功率自行车和平板运动试验,其中功率自行车较为常用。但心肺运动试验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限制了其在家庭和社会康复锻炼中的应用。而目标心率和呼吸困难程度较为简单易行,可作为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强度的量化指标。

1.2 呼吸功能锻炼

1.2.1 缩唇呼吸 患者取卧位、坐位或立位,用鼻深吸气,并将嘴唇缩成鱼嘴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或1∶3,呼气时缩唇程度可自行调节,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此方法简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患者的活动耐力影响不大,患者易于接受。赵文芳等[7]报道,吸气后屏气2~3 s,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并可使部分萎陷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黄玉泉[8]报道,将一吸管插入气球内,用力扭紧气球口与吸管间的缝隙,用鼻深吸气后,口含吸管将气球缓缓吹起,然后取出吸管以叹气样的方法吐完肺内残气,然后缓慢深呼吸数次,休息后再行下一次锻炼,此方法方便、干净,吸气和呼气动作容易协调,但已诊断有肺大泡形成的患者不宜采用此法。

1.2.2 腹式呼吸 平时常用的腹式呼吸方法: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起,呼气时用口呼气,腹肌收缩,膈肌松驰上抬,推动肺部气体排出[9]。此法可提高气体交换效能,但患者较难掌握要领,容易出现憋气现象而感到疲劳、缺氧、不能耐受。研究发现[8],改良式腹式呼吸方法:患者取立位,双臂缓缓举起(或扩胸)时用鼻子自然吸气,双臂下垂(或抱胸)弯腰(或下蹲)时自然呼气。此法简单易学,无需刻意调整呼吸,效果满意。

1.3 有效咳嗽和排痰方法

1.3.1 有效咳嗽 传统的指导性咳嗽常导致患者疲倦、呼吸困难、胸痛和支气管痉挛。孙洋洋等[10]报道的用力呼气技术,即在呼气时给予一定的呼气阻力,以对抗呼气时升高的胸内压,使患者在呼气时可能维持较低的胸内压以避免较小气道的塌陷。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1.3.2 有效排痰 常用的排痰方法有自主咳嗽排痰、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刺激法、振动法、振动排痰仪排痰、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支气管镜灌洗术[11]。将自主咳嗽排痰、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和雾化吸入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排出痰液,但患者的舒适度差[6]。胡静等[12]研究显示,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排痰效果满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支气管镜灌洗术适用于有大量脓痰而无力咳嗽者。各种排痰方法均有优缺点,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指导患者采用有效地排痰方法进行排痰,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1.4 营养疗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71%[13]。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少量多餐。王艳芳[14]报道,制订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并严格实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对通过普通饮食无法满足机体热量和营养物质需要的患者,可通过口服或鼻胃管、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黄维健[15]报道,对胃肠功能完整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无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静脉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16]。

2 肺康复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患者精神上造成极大伤害,多数患者因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而不能坚持肺康复治疗。首先常规评价患者的心理障碍状态,然后选择相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于轻度心理障碍者可通过交流、启发、诱导、激励等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应行专业的心理治疗。曾丽智等[17]调查发现,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学会自我管理,可以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树立自信心,坚持肺康复治疗。

2.2 氧疗护理 指导患者坚持长期氧疗,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及消毒方法。鼻导管吸氧至少1 h/d,氧浓度为1~2 L/min,不能长期高浓度吸氧,嘱患者注意用氧安全。在氧疗的前提下,每天间断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3 h以上,连续用8周以上,能明显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发生[6],但患者的依从性差。

2.3 用药指导 虽然肺康复锻炼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但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嘱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各种药物,不能随意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应耐心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气道吸入剂,直至患者能单独操作为止。

2.4 提高患者肺康复的依从性 肺康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地治疗方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治疗的自觉性、依从性是肺康复成功的关键。在肺康复治疗中医务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为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医务人员要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治疗,认真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等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18]。(2)正确评估患者的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及时评估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必要时为患者调整肺康复计划。(3)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临床知识,说明戒烟、肺康复的重要性,预防、早期认识和治疗急性加重症状等,使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个初步认识,能接受肺康复治疗。(4)耐心帮助和指导患者解决肺康复治疗中遇到的困难,消除患者的畏惧心理。(5)患者出院后由专职人员负责电话回访,咨询锻炼情况,嘱家属一起督促患者坚持进行肺康复治疗。(6)对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的患者,尽量选择简单易学的方式方法,并向患者反复讲解、示范,直到患者掌握为止。

3 小 结

肺康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肺康复效果受患者肺功能情况、肺康复锻炼的方式方法、文化程度、家庭及社会支持度等因素影响。让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坚持进行肺康复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患者肺康复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同时,家属的积极参与、医务人员院外定期追踪,更能促使患者坚持进行肺康复。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短缺、医疗工作繁重,全面开展肺康复较难实现,护士如何在患者住院期间逐步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肺康复指导,是护理界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时玉英,孙瑞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999-1000.

[2] 沈丽丽,徐尚志.运动训练对70岁以上缓解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73-74.

[3] 王 鑫,郝志芳,李 莉,等.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后早期院内肺康复的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71-75.

[4] 梁少英,岑慧红,郑则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时期肺康复的依从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66-2968.

[5] 张建华,刘惠俐,富丽芳.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6] 郑则广,齐亚飞,朱顺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进展及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4):314-316.

[7] 赵文芳,周 卫.呼吸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5A):1317-1318.

[8] 黄玉泉,莫晓婷,朱 艳,等.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66-67.

[9] 尤黎明,吴 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50.

[10]孙洋洋.胸部物理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50-1152.

[11]陈 娟.呼吸道疾病排痰困难者排痰方法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4):69-71.

[12]胡 静,田勋燕.振动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B):42-43.

[13]张勇胜,舒晓亮,钟静霞,等.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4):211-214.

[14]王艳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营养不良的干预与治疗[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7(5):286-290.

[15]黄维建.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10,38(2):138-140.

[16]周会敏,王茂筠,姚 蓉.静脉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7,4(6):62-64.

[17]曾丽智,陈 沁,梅碧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8):68-71.

[18]戴晴霞,赵宝英.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56-58.

第5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症,该病病理特点为气流受限,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会并发呼吸衰竭,并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无创机械通气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该方式不需通过人工气道实现通气,避免了传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创伤性,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为进一步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本文特选取了我院的8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88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本组患者均通过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标准[3]确诊,且排除意识不清、昏迷、上呼吸道梗阻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60岁-81岁,平均年龄(70.09±5.46)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70.26±5.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利尿、平喘、强心、化痰、抗感染、吸氧等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BiPAP通气,设定初始呼气压 (EPAP)为4cm H2O,初始吸气压 (IPAP)为6cm H2O,治疗过程中控制血氧饱和度 (SaO2)保持在90%~95%,并逐步增加呼气压力(EPAP)到6~8cmH2O水平,增加吸气压力 (IPAP)到15-25cmH2O水平,调节呼吸频率 (RR)为每分钟13次左右,逐步降低吸入氧浓度,从最初的60%~70%逐步到30%~35%,控制氧流量为每分钟5L左右,患者每次吸通气时间为五小时左右,每日吸氧两次至三次,并注意监测患者的通气状况、血压、血气分析和耐受情况,以此合理调节呼吸参数。待患者症状改善后逐步降低压力,并减少通气次数和缩短通气时间,并过度到鼻导管吸氧,直至完全脱机。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对比情况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对于该病的治疗,传统主要通过利尿、平喘、强心、化痰、抗感染等药物治疗,虽然在改善患者的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整体疗效不够理想,尤其是对于缓解呼吸肌疲劳效果较差,而用药过多还会导致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升高,最终造成呼吸肌疲劳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恢复和预后[4]。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吸氧、机械通气等方式。且目前的机械通气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方式,有创机械通气创伤性较大,老年患者往往无法耐受。因此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又以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为主。

归纳起来,无创机械通气主要有非创伤性、损伤小、感染率低、易于脱机的优点,能有效克服呼吸道阻力,防止肺不张发生,从而缓解患者的肺水肿症状,对于促进肺通气/血流比值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使患者的低氧血症能够迅速得以纠正,降低了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几率,提高了肺通气量,有利于预防呼吸肌疲劳,并减少氧耗,最终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气喘等症状,减少死亡发生[5]。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称,BiPAP呼吸机是如今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无创通气呼吸机,该技术充分利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来提供压力支持通气,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呼吸压,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压力,以此对抗机体肺、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和气道阻力,从而提高肺泡通气量,降低机体的呼吸功和耗氧量,并进一步促使机体肺泡内的一氧化碳排除,促使呼吸肌疲劳改善,提高氧合换气功能和肺泡通气量,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氧分压 (P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频率 (RR)、心率 (HR)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超琳,张江平,朱燕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3:194-195.

[2]王琦筠,袁麟标,杨菊妃. 无创机械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1,09:6-8.

[3]王守辉.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21:99-100.

[4]罗维贵,韦枫,梁琼,苏慧,韦中盛. 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1:5332-5334.

第6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 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 序贯治疗; 老年严重呼吸衰竭

Observ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Fiber Bronchoscope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quential Therapy for Aged COPD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ZHANG Guang-rong,ZHONG Xiao-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50-05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iber bronchoscope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quential therapy for aged COPD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 100 elderly COPD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13 to February 2015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adjuvant-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combined with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sequenti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quential therap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clinical observation indexes and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Sequential therapy;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First-author’s address:Xinjiang Habah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Habahe 836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这类疾病很容易进一步转变为肺心病以及呼吸衰竭等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这类疾病与各种外界因素如有害颗粒、气体等发生炎症变异反应有关,很容易使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升高,也是较为危险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空气雾霾的加重,以及吸烟的人群日益升高,截止到2014年,据全球不完全统计,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40岁以上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而在2004年发病率仅为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最突出的为在患者进行运动后会出现明显的气喘,以及经常咳嗽、咳痰,并且随着病情的拖延会产生逐渐恶化的情况,同时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几率极大,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世界第4大危险疾病[2-3]。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当今临床治疗中仍不甚理想,较为直接的方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虽效果立竿见影,但患者痛苦感明显,同时很容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而进行呼吸机的治疗,很容易造成患者对其的依赖感以及脱机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特点中,气道狭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主要的病理特点,其中发病诱因主要是因吸烟或其他刺激呼吸道等危险因素引发炎症从而引起了外周呼吸道壁损伤,由此反复引起恶性循环。尽管机体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修复过程的失调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气道重构Bitm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肺通气量、缺氧和CO2潴留,使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笔者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72.5±6.5)岁;病程1~12年,平均(6.5±3.2)年。所有观察对象均存在呼吸加快、气促、咳黄色痰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30例存在双侧片状阴影,70例存在单侧片状阴影。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COPDⅡ型呼吸衰竭诊疗标准 所有患者经临床病史、体征、X线、实验室检查后,均符合COPD标准,即意识障碍不严重,NIPPV治疗禁忌证不明显,没有大量气道脓性分泌物,血流动力学无持续性改变,消化道无活动性出血,误吸可能性小;符合呼吸衰竭标准,即患者呼吸频率>24次/min,无吸氧情况下患者的PaO255 mm Hg,pH

1.3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按照其药敏检查结果接受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反复实施深部痰培养实验,定期接受肝肾功能和三大常规检查,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接受扩张支气管、引流气道分泌物、祛痰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辅助―控制机械通气(瑞典哈美顿公司,伽利略兼容兼压型)治疗,如果患者肺性脑病症状在36 h内显著改善,则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方式治疗,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和通气状况,适当调整吸氧浓度,在其PEEP水平90%以上。

1.4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CO2、PaO2和pH值等切换时间窗时的血气分析指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情况[2-3]。

1.5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肺部X线片检查证实炎症阴影明显缩小,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肺部音明显减少,体温完全正常,呼吸障碍、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是完全消失;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未达到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甚至有所加重或是死亡[4]。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观察指标比较 试验组临床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0%,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有效 无效 死亡

试验组(n=50) 33(66.0) 10(20.0) 7(14.0)

对照组(n=50) 20(40.0) 15(30.0) 15(30.0)

字2值 5.7808 0.8533 2.8555

P值 0.05

2.3 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aCO2与PaO2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PaCO2与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6,P=0.000;t=11.758,P=0.00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x±s) mm Hg

组别 时间 PaCO2 PaO2

试验组(n=50) 治疗前 68.9±6.8 55.9±4.3

治疗后 42.8±4.3* 86.1±5.4*

对照组(n=50) 治疗前 69.2±7.2 55.6±3.3

治疗后 50.3±5.3 75.8±2.2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但该疾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患者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6-7]。由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据临床统计其病因可以分为身体体质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8]。身体体质因素主要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孕妇以及婴幼儿,因各种诱因所引起的肺部发育不良或者病变从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吸烟、化学物质的吸入以及粉尘过敏等引发肺部疾病而演变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9-10]。在临床中,由于空气污染以及全球老龄化的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该疾病很容易并发呼吸衰竭疾病,因此多数患者在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同时,会伴有呼吸窘迫以及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使患者的机体不适感与心理压力均极大,对患者生存方面的不良影响极为突出,由于这两种疾病治疗方法尚无明显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由于发病患者较多,其对本病的临床治疗需求极高,临床多是以达到改善肺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供氧为主要治疗方法。另外,较多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存在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异常,故其为监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另外,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除气管需进行有效扩张以保证气流的通畅外,对于肺部功能状态的改善也是治疗的一个重点,故找到能改善此类患者肺通气及肺换气状态的药物极为重要。舒利迭是临床中用于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在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也并不少见,且研究多持肯定性,但是对患者的肺通气及肺换气等综合肺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却极为少见,而综合肺功能状态作为慢阻肺呼吸衰竭的重要评估指标,对其进行监测研究的价值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自身营养状况较差,进而增加气道分泌物,诱发无力咯痰症状,这一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诱发呼吸肌疲劳或是呼吸衰竭[6-7]。医学研究证实,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校的治疗技术,且临床疗效较为确切[8]。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治疗技术能够为患者机体提供良好的氧气供给,控制通气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症状,解除痰液阻塞症状[9]。另一方面,控制好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呼吸肌疲劳和营养不良症状也能够快速改善,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再次助插管上机和撤机失败的发生率[10-11]。因此,有创与无创序贯治疗的机械通气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措施[12-13]。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观察指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15]。

参考文献

[1]龙军成.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19-620.

[2]宫莉,陈世雄,高宝安,等.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56-257.

[3]赵桂英.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29-30.

[4]刘高华.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2):106-107.

[5]陈大勇,李兆基,谢华文.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4):446-447.

[6]任佳亮,王慧琴,马建刚.气管镜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1993-1995.

[7]陈坤,周宝银,张爱冠,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1):62-64.

[8]王玮.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II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16):2472-2474.

[9]潘彩红.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36-37.

[10]苏毅.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2):916-918.

[11]张秀琴,蔡黎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68-1170.

[1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2(2):67-80.

[13]郭伟,张新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8-41.

[14]刘玉金,周乐清,张秀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2-33.

第7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治疗体会;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由于肺部异常炎症反应累及整个呼吸系统导致全身反应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气流受阻并且不完全可逆,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经常因为呼吸道的反复感染等出现慢性呼吸衰竭的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嗜睡、昏迷以及休克等,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呼吸衰竭作为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对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人民医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为20~79岁,平均年龄51.3岁,所有患者均通过胸片、心电图以及肺功能等诊断,诊断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中COPD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2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是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组32例采用雾化吸入莫西沙星,2 mg/次,2次/d,连续治疗14 d。对照组33例患者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一般24 h之内喷10次左右,每次喷量控制在1~2喷,同样治疗疗程为14 d。

1.3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的呼吸趋于平稳、没有咳嗽、咳痰和缺氧的症状,经检查各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有效:患者的肺部啰音基本消失,但是仍然有轻度的咳嗽症状,没有咳痰症状,经检查各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或者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疗效统计为:治疗组中痊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8%。由此可见,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一种非常普遍的呼吸系统多发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非常的明确,影响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恶劣的大气环境、冬天寒冷的气候以及工作中接触到的粉尘等。内部因素则主要缘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与发展,常会导致患者引发一定程度上的肺功能减弱,呼吸衰竭是在此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目标就是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尽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最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为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非常大的,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应用的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其主要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研究表明莫西沙星对多种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鉴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严重性,对于高发人群要采用经济的预防措施,患者自身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有吸烟史的患者一定要戒烟,以便于有效的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进一步发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要及时的注射流感疫苗以及肺炎链球菌疫苗,以防止出现感染其他的症状。

第8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随着我国呈现老龄化趋势,COPD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61例COPD患者,分析临床上并发急性呼吸道衰竭的危险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2004年(AST/ERS)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肺及胸腔肿瘤、支气管哮喘、胸部外伤所引发的病症;患者及家属不签署研究同意书者。根据是否出现呼吸道衰竭将患者分为呼吸道衰竭组和非呼吸道衰竭组,其中呼吸道衰竭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1.5±5.4)岁,将此组分为死亡组(9例)、康复组(21例)。非呼吸道衰竭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54~87岁、平均年龄(70.9±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61例COPD患者采用表格的形式对患者AECOPD(急性发作)次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尿酸水平分析结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探讨COPD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2]。

1.3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呼吸病学会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COPD和急性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3]。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本组所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

2结果

2.1呼吸道衰竭组和非呼吸道衰竭组临床资料对比 呼吸道衰竭组AECOPD次数、尿酸、酸碱平衡絮乱均高于非呼吸道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死亡组与康复组临床资料对比 康复组学氧分压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血二氧化碳、血糖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是一种以气流为主要特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会出现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同时由于患者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影响导致出现AECOPD[4]。AECOPD是一个炎症反应,AECOPD的反复发作严重损害患者的肺功能,本次研究中发现呼吸衰竭患者AECOPD反复发作次数明显高于非呼吸衰竭患者,由于临床上AECOPD诱发因素是感染,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等发生,改善患者预后[5]。本次研究中尿酸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帮助患者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作用于呼吸道局部,起到抗压你的作用,并缓解患者病情,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机体内氧化物增多,导致尿酸水平不断下降,从而使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的情况,细胞的无氧酵解易产生酸性产物,从而发生酸中毒,患者在并发急性呼吸道衰竭时,由于细胞无氧酵解容易发生电解紊乱及酸碱失衡,从而加重患者病情,本次研究中血清尿酸与患者营养情况有较大的关系,如果指标下降表示患者的病情比较危及,同时本次研究中呼吸道衰竭患者临床死亡率显著高于康复率,说明低钠、低氧纠正情况与患者是否康复存在较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COPD患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多,其主要包括营养状况、AECOPD发作次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等。

参考文献:

[1]李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7(7):38-41.

[2]方红娥.COPD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19):255-255.

[3]李毅云,钱传云.慢性阻塞性肺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及预后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1):4103-4104.

第9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范文

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致死致残率均很高,其为进行性气流受限,并且是不完全可逆的一种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有呼吸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无创呼吸机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有研究报道指出,除了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之外,还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2]。为了探讨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干预效果,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主体,按患者入院顺序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4例患者。甲组患者中男性为28例,女性为26例;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为(64.84±2.57)岁。乙组患者中男性为29例,女性为25例;年龄在51-82岁之间,平均为(64.76±2.84)岁。甲乙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给予甲乙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实时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环境护理等。甲组患者加用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讲述无创呼吸机相关的原理以及应用情况,告知患者无创呼吸机的优势。同时向患者讲述疾病相关的知识,确保患者了解疾病以及无创呼吸机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利于预后和康复。

1.2.2 上机护理

使用无创呼吸机之前的2h,需向患者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在治疗期间患者说话或者张口而致使肠胃进入气体,防止胃胀气出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其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实时观测患者上机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进行处理。

1.2.3 呼吸道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痰液引流工作,以此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且氧疗效果得到提高。可通过引流、电力吸引器等促进排痰。湿化器内要随时加蒸馏水,患者吸气一定时间后要进行转换,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咳嗽来排痰。

1.2.4 饮食护理

嘱患者进食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进食水果和蔬菜,确保大便通畅,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的风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患者的RR(呼吸频率)、HR(心率)、动脉氧分压(PaO2)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什睿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

2.结果

2.1 甲乙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的对比

如表1所示,甲组患者的RR、HR、PaO2以及PaCO2指标水平均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18.851、12.143、8.419、13.716,P=0.000)。

3.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且患者病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慢性咳嗽、呼吸困难、气短、喘息以及咳痰等,治疗难度较高。无创呼吸机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明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5]。本次研究主要是进行健康教育、上机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研究结果为甲组患者的RR、HR、PaO2以及PaCO2指标水平均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很好,明显改善了患者的RR、HR、PaO2以及PaCO2等指标水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碧辉.整体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8(5):997-1000.

[2] 齐向飞,韩志强,陈荣昌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1-153,158.

[3] 陈利媛.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时的护理要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2(7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