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

第1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首先,从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来看,影视作品,尤其是由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应用到文学教学中来。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营养,许多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另一方面,通过影视的再发掘,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及鲁迅、茅盾、沈从文等人的部分作品,都是如此。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如此丰富的影视教育资源,是高校文学教学可以利用的一笔财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选择、播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的比较,揭示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异同,不仅能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求知的视野延伸到影视领域当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多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以影视作品为桥梁,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文学作品是高校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学理论的演变轨迹,还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典范效应来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文学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只能放在课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外是否认真地阅读文学作品,就直接影响其课堂上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效果,也关系到整个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影视文化不甚繁荣的年代,文学作品对人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外阅读相关作品,从而保证了文学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视、电影乃至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阅读文字印刷的纸质文本远没有欣赏电视、电影那么轻松、愉快,在课余时间里,他们往往宁愿沉浸于电视、电影多彩的屏幕画面和强烈的听觉震撼当中,也不愿意去进行劳心费神的文字阅读,阅读的匮乏使他们在课堂上很难将教师的讲解领悟透彻,甚至因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思路而放弃听讲,转而去干别的事情。长此以往,高校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借助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优秀影视作品,可以改变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看电影、电视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学生在观看了这些影视作品之后,受到作品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会产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愿望,从而自觉地去借阅文学作品,慢慢地,学生就会从被视觉文化所湮没的阅读兴趣中逐渐觉醒,并进而对经典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热爱情绪。

再次,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可以改变高校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促进高校文学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长期以来,高校文学教学大多采取的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这固然跟学科自身特点有关,但也是教师惰性的体现。因为教师采用课堂漫灌式教学,可以不需调整教学计划,不需为设计新的教法花费心思。近些年,虽然新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作风在高校中仍然十分盛行。而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则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文学课堂上放映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教学枯燥压抑的气氛,影片放映结束后还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文学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要用到多媒体,一些影视作品太长,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这必然会促使教师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当教师熟练掌握此类技术,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心应手的时候,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把自己固有的文学知识妙趣横生地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与学生真正沟通的目的。

第2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画影视艺术是指影视学家在影视作品中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来强化银幕的表现力,进而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不断满足观众们情感以及审美上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不仅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上产生美感,而且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最早起源于电影,后来随着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动画影视艺术在电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动画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是由于它通过空间营造、空间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来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当前,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动画影视作品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这些影片的艺术标准比较低,普遍趋于通俗化、暴力化,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动画影片并不能代表影视艺术的最高境界。进入新时期,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引入了影视作品中,尽管这些光电科技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但它们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真正的动画影视艺术是能起到养眼与养心的功效,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如若能将这些现代化的光电科技很好地应用到动画影视作品中,那么也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影视文学的概述

顾名思义影视文学与其他传统文学的涵义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它是指文学剧本经过电视、电影以及广播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表现方式一方面能够给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好地表达文学思想的内容。影视文学已成为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更具有震撼力与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影视文学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它在故事情节的塑造上、人物的刻画上、情感的表达上都具备传统文学所具有的特点,这是影视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之处。影视文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结合了影视媒介,兼具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可以说影视文学具有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影视文学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影视文学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首先突出体现在视觉上,影视文学会将文学形象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演绎出来,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其次,影视文学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所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形象具体化、深刻化。

三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共性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虽然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是相对于影视作品来讲二者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能完全独立地区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可以说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无论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够创作出完美的影视作品。

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相辅相成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事物存在的同时必然会起到双刃剑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时比较直白,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所引起的情感共鸣也只是一时的喜悦、快乐、忧伤以及恐惧。长此以往下去,人们会发现这种动画影视艺术所带来的文化快餐式的累积会让人变得慵懒、颓废,人的情感也显得苍白无力。影视文学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它比较抽象,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时,观众需要将心境投入其中,才能够彻底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影视文学不能够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也不能够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而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具体的人物形象以及各种镜头满足观众们视听上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2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给予养分影视文学所具有的群众性,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比起其它文学作品,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与影响力。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是文字,在很多方面有限制性,而影视文学则不同,具有直观性,能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许多限制,他们除了能够用奋斗行为来改变这种限制外,幻想以及游戏的心态是他们摆托现实生活束缚的重要方式。倘若人们的这种压抑找不到宣泄的方式,便会产生精神危机,情况严重时会导致精神崩溃。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能够间接地排解人。

3影视艺术作品创作时需要尊重文学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大部分是由文学原著改编而来的,在对文学原著改编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既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影视作品的导演要有一定的责任感,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票房数、收视率,而去刻意的迎合大众,导演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纵观当今影视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影视艺术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如若一切的艺术文学都为娱乐服务时,那么人类文明将会有灭亡的态势。

四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区别

1观众接受方式上的不同我们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停下在不懂的地方反复的进行吟味。而欣赏电影时则显得不同,如果观众在某一处没有看懂或者体会的不深,则不能够要求停顿一下,有时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这样只会让观众在感受上留有缺口。如若缺口比较少,则不会影响观众欣赏整部影片,但是留有的缺口比较多时,动画电影对观众来讲就会变得残缺不全,进而使得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来欣赏。影视艺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要有血有肉,又要生动形象,而且要依据剧本情节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切记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动画影视艺术不等同于文学,它也不低于文学,更不依赖文学,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且在动画、光影以及声音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文学也有它的优势,文学作品所能表达的广度以及深度是影视艺术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观赏效果上存在差异影视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动画影视制作、影视角色表演与设计以及影视评论等等。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能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与影响力比较强,很多情况下,观众在欣赏动画影视作品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影视文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具体是指以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类的这种限制,同时也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创作的养分。动画剧作者在编排他的虚幻世界时,往往会获得一定的自我宣泄感以及超越满足感。同样的道理,观众在接受动画作品时,由于文本的“召唤”,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在动画片中弱小者可以体验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失恋者可以体验成功爱情的奥妙,总之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地想象。在动画片中剧作者可以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去表现动物、植物的世界,例如《小鸡快跑》、《海底总动员》、《料理鼠王》等等,都能够为观众们构筑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以及植物是可以说话的,人是会飞得。这样一个奇幻的世界,既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抒发感情,之后再借助电视、电影以及广播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通俗点讲影视文学就是影视剧本。文学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而动画影视艺术以线条与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的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由此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观赏效果上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直观性的,也是短暂的,而影视文学让观众欣赏起来就相对有韵味,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性比较持久。

3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动画影视艺术需要动画角色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动作设计与对白等表演手段,将剧本中的内容经过动画角色设计与动作设计的理解与感受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动画影视艺术是通过舞台演出来展示艺术美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发现一部影片能否演绎成功,动画角色的设计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动画中的角色是影响动画影视艺术的因素之一。动画影视作品创作完成后会上映,会创造票房、收视率,可以说动画影视作品是商业化的成果,与商业利益挂钩。动画片中主角形象的设计可以说是最好的商标,例如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两个卡通形象的塑造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前的影视市场上,制作商、导演都十分看重动画角色的设计,可以说一部动画片能否得到很大的票房,其中动画角色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的一些动画影视作品在创作时,制作商与电视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篡改文学原著,使动画影视作品远远脱离了文学原著。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动画影视艺术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有动画角色的影响、商业利益的影响、剧本的影响以及背景场景等因素的影响。动画影视艺术所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相比动画影视艺术,影视文学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影视文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平时的积累以及语言创作能力决定的,文学性比较强。

五结语

第3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声乐作品;当代影视作品;重要地位

一、声乐作品与影视作品

(一)声乐作品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的集成品,是将声乐为主导的音乐艺术制作而成的成品。声乐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门将音乐和语言结合起来,运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语言、感情的艺术形式。声乐作品是语言化的音乐形式,也是音乐化的语言形式。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用音乐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的语言、情感。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用节奏、音响、音调的变化来呈现,可以通过不同要素的变换体现人类感情和灵魂,这些都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影视作品发展也很迅速。在影视作品中,一般会运用到音乐、画面、舞蹈、文学、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为影视作品整体的提高起了推进作用。它在丰富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声乐作品与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的构成要素很多,包括有音乐、舞蹈、语言等。声乐作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由于影视作品在剧情发展、角色渲染、形象刻画上都需要声乐作品的支撑。没有声乐作品的支撑,影视作品会显得单调和无趣,不利于影视作品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影视作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当影视作品中运用声乐作品恰当时,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个影视作品的水平都会得到发展,艺术性都会得到提高;当影视作品中运用声乐作品不恰当时,就会影响到整个影视作品的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像声乐音乐一样,在影视作品中,给受众带来心灵的无比的震撼感和刺激感,失去了声乐作品,影视作品也会失去灵魂。

可见,声乐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两者是一种依存关系,影视作品离不开声乐作品的支撑。声乐作品对影视作品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影视作品中的声乐作品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声乐作品在我国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形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语言、情感、音乐、艺术。声乐作品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个文化艺术形式在表情达意上、渲染气氛上都有重要的作用,而影视作品正是一种需要表情达意、烘托气氛的艺术形式,也就经常会应用到声乐作品这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声乐作品,可以有效地塑造形象、创造美的感受。在影视作品中,也会多处出现声乐作品。

(一)特定静默场景出现声乐作品

在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在一些特别特殊的场景中,出现设计好的声乐片段,起到完整渲染气氛、塑造情景的作用。在这种情景下使用精心设计的声乐作品,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还可以推动情景发展,营造一种完美融合的情景。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会形成静默场面,人物没有语言对话,背景的声乐作品,就在此时发挥重要作用,烘托人物内心,渲染悲喜画面,直抒胸臆、突出主题、表达片中人物的情感,营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情景。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角静秋和“老三”之间是一种无比纯洁的爱恋关系,在他们相知相处的过程中,许多时候都是不需要言语交流的,两人之间只是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就能传递出无限的感情,在这种默然想象似的景别设计中,唯美而纯情的背景音乐就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之间淡然纯洁的爱恋之情也在音乐的烘托下,自然流露出来。

(二)在影视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使用到声乐作品

在许多影视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能欣赏到不同声乐作品。因为,声乐作品具有其特殊性,有很好的配合性和融合性,能够和画面配合,呈现声画和谐的场面,能够涵盖语言、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在影视作品的开头,经常使用到声乐作品,就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吸引到受众,将作品欣赏下去,引导观众思绪跟随其发展。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围绕关中平原的白、鹿两家的发展展开故事,而作为剧中多次出现的秦腔唱段,更是将所有陕西人的豪情大气唱出来,是剧中不可缺少的精彩亮点。在影片的开头,镜头扫过无边的麦浪,伴随着沧桑的老年秦腔唱段,将观众的悬念感都吊起来,观众不由自主地跟随着镜头进入了那个关中平原属于陕西豪情的农民们的生活之中。在影视作品结束时运用到声乐作品,可以起到收束剧情、提示作用,并且还有铺设悬念、引发思考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也会随着剧情发展需要,不断地铺陈声乐作品,这些声乐作品都是为了服务影视作品而设计的,它们或者起到推进作用,或者起到渲染作用,或者起到引起共鸣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声乐作品的配合和烘托,这也是声乐作品会在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的原因。在经典的港产片《无间道》中,在电影的结尾,作为卧底的梁朝伟含冤被枪杀在电梯中时,煽情的背景音乐应时响起,伴随着灰冷的画面和低沉的女声吟唱,这种卧底的伟大感油然而生,观众在这样的情景感染下,无不为之动容。

不难发现,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这源自于声乐作品的必要性。影视作品作为文艺创作,需要直白的人物对白和明显的情节设计来推动整个影视作品的发展,也需要声乐作品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形式,形成一种戏剧的张力,挖掘影视作品中深层的感情和主题还有内涵,这些都需要声乐作品来承担。影视作品也必须要用声乐作品来升华整个作品的文艺性,来满足多方面的诉求。

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值得创作者重视的。声乐作品是影视作品的表达形式之一,是文艺作品的感情诉求载体之一,是极有戏剧张力的音乐形式,不可置疑的是,影视作品不能离开声乐作品,它需要被重视、发展壮大。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影视作品需求,需要被合理运用和传播。

三、声乐作品在我国当代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影视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声乐作品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重要载体,影视作品也为声乐作品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舞台。通过声乐作品在国内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可以发现声乐作品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声乐作品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积累过程中,声乐作品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不断前进式发展。

(一)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能不断发挥其音乐表现力,起到深入主题思想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许多故事的历史背景,能够在声乐作品中得到细致的体现。每个影视作品,所传递的故事主题和故事的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当声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出现,通过不同的曲调选择,不同的乐器选择,不同的音响效果选择,都能服务于影视作品的主题。声乐作品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乐器、语言、音调等多种表现手段,内涵丰富,更能平仄有序地来表现主题和剧情。

(二)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推进剧情发展、渲染气氛、引导和导向作用

声乐作品通过听觉刺激起推进作用。由于影视作品的剧情推进,是需要角色、情节、音乐的配合推进的。影视作品中,各种画面的变换,通过画面的视觉刺激,能够引领观众跟随剧情发展。但是声乐作品,是以音乐形式呈现的,通过听觉刺激,配合画面的视觉刺激来共同影响观众的感受。随着剧情的推进和发展,观众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都在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中,不断被引导。声乐作品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为电影的每一个情节增添了无限的底蕴和魅力,让人身临其境,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发挥了叙事的功能。随着故事情节和画面的展开,声乐能很好地抒发人物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帮助观众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与熏染。很多电影中的声乐都起到了渲染、强化情感力量的重要作用。

(三)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能够起到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推进剧情发展,并且有加强和渲染作用

声乐作品是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穿插在影视作品全部情节中,每当剧情随着设计推进和发展,声乐作品的发挥也随着剧情发展。许多影片中的音乐都是美妙的,那种音乐独有的感染力表现在当你听到这支曲子,你可以完全沉浸在这支曲子所要表现的氛围中而忘记喜恶的情绪。

声乐作品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为了继续推动国内影视作品的发展,持续关注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有效发挥也是必要的。

四、结 语

通过本文探究发现,声乐作品作为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影视作品中有其他艺术表演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声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影视作品中,因为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推动影视作品方面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在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中,都要重视声乐作品的作用。声乐作品,利用音乐的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利用曲调的连贯性,烘托渲染影视作品氛围;利用音效,突出情节和角色,这种高效有机的结合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满足的。声乐作品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起在影视作品中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明确了声乐作品的重要地位之后,也需要进一步重视声乐作品的应用。本文分析了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及应用,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声乐作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发挥作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对于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我国影视作品,无疑提出了一些方向和建议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谢愚超.电影音乐:功能、特征及实证[J].电影文学,2008(11).

[2] 阿·科普生,孙国荣.电影音乐[J].中国音乐,1985(01).

[3] 叶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4] 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音乐研究,1983(02).

[5] 钱智民.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6] 杜鸣心.电影音乐浅见——在电影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1981(10).

第4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改编文学 影视 时代特征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的做法早已有之,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和社会舆论的传播,改编文学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公众反响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所有的改编文学都是改编者用当代的眼光去对过去的文学文本进行的新的艺术化的阐释,其本身能体现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和时代精神,也必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时代的特征。

一、改编文学的商品化

在当前消费主义盛行和影视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改编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影视作品以其视听方面的独特优势创造了自己的美学并统帅了观众,所以文学作品若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就必须在一定意义上留下影视改编的空间。诚然,只有用商品化的手法才能将更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在当前影视文学占领并抢夺了纯文学的大量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当代的文化也就从印刷文化逐渐演变成了视听文化。改编文学的目的也就逐渐从让文学作品搬上荧屏让更多人阅读而成为经典变成了用影视作品去博得关注赢得利益。在当代人们生活碎片化的时代,改编只有通过对文学的商品化创作才能让人们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自己的视线。

影视作品其本身带有的娱乐性和商品性让改编文学的改编者逐渐沦为商品化写作的附庸,什么题材的作品卖座就改编什么,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便逐渐放弃了对文学审美的追求,为了文学而文学逐渐演变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影视剧中最为流行的便是古装剧中的宫廷剧和穿越剧,基于古装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剧情被改编之后,剧情变得冗长而离奇,人物关系变得纠结不堪,复仇、无厘头、争宠等噱头成为了此类改编文学必不可少的卖点。在商品化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改编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放弃了肩担社会道义的责任和人文精神的关怀的远大理想,而逐步沦为了大众娱乐和制造利益的工具。

二、受众审美的被动化

在当代影视传媒的强势轰击和传媒舆论的积极配合下,受众对于改编文学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无奈状态。虽然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品位是影视作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似乎现在更多的是无奈地接受对文学作品的品味由私密的阅读变成大众文化产品娱乐的消遣和快餐化的记忆。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改编文学作品本身已经缺乏了应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而这样的影视作品让本就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的受众失去理性思考的过程,抛开故事背后的根源而是被动地去接受改编文学。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学失去了其引人深思的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传统文学文本中赖以生存的根植深刻内涵的土壤之间崩塌。

受众在被动地接受改编文学作品后也就失去了细细品读的兴趣和过程,一场娱乐的消遣让受众与原著作者的共鸣空间压缩近无,用影像编码的艺术传播形式正在肢解着传统文学文本中的话语权威。这样的消费文化让受众对文化的接受效果变成了空白,受众会跟随着影视剧作品情节的发展而观看,但却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在影像结束之后受众在精神层面的想法却是一片模糊。

三、作品形象的模糊化

文学文本经过改编之后其内容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改编者、导演、演员甚至是剪辑人员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改编文本进行艺术上的再度创作,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原著中原有的精神内涵就被层层改编,而所能表现的效果也就见仁见智了。如根据刘恒同名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的电视剧,以其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许多追捧,但是笔者认为在原著中作者描绘的在社会底层无奈挣扎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和人生的无奈的形象并未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由喜剧演员演绎的作品中对原著的批判精神与反思精神消磨殆尽。

麦家的谍战小说系列向来备受读者追捧,小说里对案件的细致观察、缜密分析和条理论证都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小说里也不乏作者对于生活的种种思考和独特体味。随着2005年由《暗算》改编而成的电影热映并受到好评之后,《风声》、《刀尖上行走》和《风雨》等作品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麦家的成为了影视出品方的宠儿。但是许多观众在观看过影视作品和小说之后普遍认为影视作品并没有小说的表现力强,也不能像小说那样让人在品位过程中不能自拔。综其原因,是文学文本在经过影视改编之后很大程度上对原著作了修改以迎合消费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在娱乐效果的表现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意加入的感情纠葛也在迎合娱乐化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格调。在小说中作者创造出的作品形象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改编文学盛行的今天,我们不禁赞叹也不禁哀叹。赞叹的是改编文学让更多文学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让更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了文学消遣;哀叹的是改编文学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不免存在着前文所叙述的几大弊端,沦为大众娱乐的一部分。改编文学在保持文学文本和影视改编的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深刻思想、细腻手法和关照人生才能塑造更多不朽的文学和影视经典。

参考文献:

[1]李巧智.浅议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突出特点[J].影视天地,2012年第3期

第5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影视翻译;译者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对影视翻译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建立的标志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探讨非语言传播问题,提出了“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的媒体,人类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不涉及文化或者被文化改变。这包括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方式、城市规划布局、交通系统统筹以及经济和政府部门运作。学界普遍认同跨文化(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是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文化归属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跨文化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开展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参与者不只依赖自己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语言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跨文化传播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进步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交流过程不是简单的纯语言形式之间的对等转换,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Susan Bassnett曾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1]影视翻译就是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所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打破了语言的隔膜和障碍,让本国受众通过影视作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正是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外文水平不高与期望接受大量优秀外国影视作品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国内受众由于外语能力欠缺,不借助于字幕翻译无法看懂国外的精彩影视作品,因此也就丧失了了解国外文化的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母语超越了任何一种外语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因此好的译制作品不仅有助于观众准确理解原作,满足情感需求,还能使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获得新的思想资源。而要实现影视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既懂两种语言又熟知两种文化的影视译者架起这座桥梁。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是精通两种文化的交流使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文化的语境和接收空间中完美再现,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对等。[2]他们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壁垒,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译者在影视翻译中担当着关键角色。

二、影视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分析

与所有翻译一样,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是影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作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必须对影视作品产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及其内容了解透彻,才能准确掌握原作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目的语来表达原作的含义,使译作与原作内容尽量对等,这些是对影视翻译最起码的要求。翻译活动中要想生产出更好的译作精品,笔者认为,作为优秀的影视翻译工作者还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一)具有较强的影视鉴赏能力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而复杂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和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化的精神活动。[3]影视翻译不仅仅包含着语言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还包含着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要做足功课,那就是要通过观看鉴赏影视作品或剧本来了解作品内容。但译者不同于普通的受众,他们是服务于受众的特殊受众群体,要通过“看”来“感知、理解、调动情感,触发联想,进入一种再创作的境界”,即审美鉴赏。[4]影视的审美鉴赏包括对影视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文化特征的审美鉴赏和对影视艺术构成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审美鉴赏,以求进一步从看到的东西中解读更丰富的内涵,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5]事实上,影视鉴赏的目的不只在于欣赏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影视作品深层含义和内在价值的认同和理解,而这种认同和理解是译者能否完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契合受众的审美情趣、融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的必要前提。

(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影视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在思维与表达方式上,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它的句法关系主要依靠词序或语义来表现;西方语言注重形合,其句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翻译家傅雷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承载着某种文化深深的烙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都反映着该民族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和生活习俗。[7]而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影响着语言的传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受众而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而不能准确理解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是很常见的。基于这些原因,影视翻译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合理处置译作与原作间的关系。

(三)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组成部分,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都必须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影视翻译也需要译者有文学家的灵感和艺术家的匠心。[8]影视翻译工作者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准确感受原语文化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将其在目的语文化中展现出来并易为受众接受,使译作真正达到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受众的最佳效果。

(四)具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翻译本身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影视作品看似有娱乐化的色彩,但是影视翻译依然要保持其严肃性,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本着对影视艺术和广大受众负责的态度去工作,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机械地完成任务和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而胡译、乱译。影视翻译中译者要注重把握好使用语言的“度”,即翻译时既不能故作高雅,也不能哗众取宠,而要尊重事实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原作内容用目的语表达得准确生动、恰如其分,与影视语言可听性、综合性、瞬时性和通俗性等特点相吻合。

三、译者在影视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障碍,影视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人们欣赏影视资源和文化交流也会造成直接影响。影视翻译中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缩小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注重使中西文化在译作中相互交融达到翻译的对等和平衡,才能不断提高影视翻译质量和准确传达原作意义。为此,翻译工作者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与普通翻译不同,影视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传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特别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原则。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要做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也要做合格的“把关人”。译者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摒弃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界来观照中国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异,稔熟地把握中西文化和中西审美差异。我们要完成中国影视“走出去”、外国影视“引进来”的战略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依赖译者主体的才华和能力。影视译者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影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忠实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质,影视翻译要严格遵循忠实原作的原则,尽可能惟妙惟肖地反映源语文化和作品特征。译者要了解中西文化,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语言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既忠实原文又让译作“活”起来。语言学家拉多曾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事实上,文化背景和影视翻译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功用,那就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符号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应坚持把文化背景寓于影视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使受众深切体会和准确理解影视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受众跨文化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三)通俗化原则

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众所周知,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9]影视作品受众的审美情趣既受到社会、阶层和民族等共同观念以及人类的普遍感情的深刻影响,又带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影视翻译工作者要照顾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就需要遵循通俗化原则。但是,通俗绝对不是低俗或者平庸,它是以一种目的语人群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释影视作品内在和外在的美,是以民族的语言展示民族特色,使“民族的”最终成为“世界的”。大众化的语言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语言张力和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全球化语境中影视翻译工作者坚持通俗化原则,就是要以朴素的语言反映普通抑或深邃的思想,表达简单抑或复杂的情感。

(四)灵活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不再只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专属,文化多元化、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行跨文化传播成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举措。[10]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一样,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译者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坚持优势互补、兼收并蓄、灵活处置,才能真正做到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借鉴和交融。影视翻译不能只一味追求语言等值转换,要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因此译者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交流层面的意义对等。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跨文化交流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影视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一些敏感性、隐私性、差异性的话题时,应该在尊重源语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对待,进而推动不同的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影视作品折射出的文化差距。

四、结 语

跨文化交流和实现文化全球化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途径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桥梁作用。为了顺应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走向,通过影视作品成功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受众实际外语水平不足的因素,深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加容易地享受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领域的影视作品。影视翻译承担着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承载着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这必然对广大的影视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影视译者只有具备精湛的翻译能力、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应有的专业资格,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达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eg,1991.

[2]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8]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第7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电影音乐;影视作品;主体功能;构思艺术

电影是文学、音乐和美术等多种艺术相互结合的结晶,而电影音乐是能有效体现影片整体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品通过电影音乐来抒发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塑造主人公的个性形象,还能较好地渲染影视气氛和深刻表达影片主题内容。可以说电影音乐已经成为当前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通常不但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而且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电影音乐基本都是穿插于电影情节和各个画面中间,然后与影视画面和剧情完美配合,能影响到影视的节奏,也能表达影视画面及其他影视作品元素所不能烘托渲染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影视音乐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整部影视作品质量的好坏。

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主体功能探析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世界和触动人的心灵,因此也就成为当前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所有的影视作品当中所使用的音乐都还只是电影作曲家遵循和按照纯音乐的创作模式来为影视作品作曲的。可以说过去的时间里电影音乐还没有真正摆脱纯音乐的束缚。但是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也跟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逐渐与影视画面和影视剧情实现了有机配合,共同组成了影视的所有声音元素。电影音乐是丰富多样和变化无穷的,它在影视中能从很多角度去表达和刻画影视画面不能直接传递的信息。比如使用充满忧郁的音乐旋律就可以充分表现影视人物的伤感之情,这样的表现力比起用影视画面直接表现更具体有力。

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发挥的主体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视可以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来展现影视中的人物矛盾冲突和影视和低谷的布局,从而可以达到对影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歌颂之情或批判之意,这样一来电影的主体意义就凸显出来。比如电影《铁道游击队》及《上甘岭》都是主要反映战争题材的,所以影片就运用了飞速疾驰的交响性非常强的音乐手法,来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然后在瞬间宁静的战场却又使用了抒情音乐。这样的音乐给战场上的人们及影院的观众放松的空间,同时又调节了影片节奏和配合了影片情节的展开。二是影视作品可以通过音乐加强影视中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从而有效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和表现出主要人物的个性面貌,这样,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明确了。三是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来暗示影视剧情的进展情况,有的电影音乐是早于影视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的。比如在困难的时刻通过音乐来预示将来的胜利和期待。但是有时候电影音乐又是晚于影视画面视觉形象出现而出现的,这样的出现安排就可以对剧情进行延展。四是通过电影音乐来激发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观众通过边看影视剧情进展,同时又可以根据音乐导向让自己的思绪和想象蔓延扩展。五是通过电影音乐可以有效地加强影视作品总体艺术构思。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分段陈述的电影音乐来充分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构思,通过电影音乐来展现影视作品的整体美感。六是通过影视音乐可以增加电影作品的立体感,以适应人类喜欢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的固定感受模式。这样,观众就能跟随电影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变化,来充分感受整个影视作品的特有内涵,也能更有效地表现出听觉形象的立体感觉。

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构思艺术

在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电影音乐就和电影紧密结合了,虽然电影音乐还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性,但是电影音乐在表现的方式方面却要充分考虑到电影剧情本身的需要。这就需要对影视作品中的电影音乐进行合理的艺术构思,以便能使电影音乐不但能充分展现电影的题材风格和中心内涵,而且还能对保持原有的艺术特性风格。

(一)电影音乐的构思必须要做到使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视觉完美融合

电影音乐的构思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题材内容,使用的风格模式,还要注意到影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这些必要元素,相互兼顾,尽力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相融合,以便充分体现影视作品的整体美。比如儿童神话和科幻类型影视作品就可以稍微突破音乐本身特色,进行有节制的夸张或渲染,但是普通的一般的影视剧情和环境大多数是和现实生活非常类似接近的,这样的影视作品是就要求尽量保留音乐原始特色,尽力不要过于夸张和渲染。比如电影《情书》通过配乐以钢琴、大提琴及合成器为主,放弃了喧嚣的电子乐声,这样反而能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白雪皑皑的影像完美融合。还有电影《五朵金花》的电影音乐为影片的喜剧性增添了不少幽默诙谐。通过时而诙谐、时而豪放、时而叙事的流畅音乐旋律,表现出了白族青年寻找爱情的全过程。影片中周围旖旎风光和白族特色的人文风情和幽默的歌声结合,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完美融合。

(二)当前的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和构思要求就是要做到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及自然音响效相结合,凸显出电影音乐的表意功能

电影在无声时期的时候从头至尾贯串的是有声音乐,但是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到了有声电影时期,刻意录制的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也出现了,这样就解脱了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过多的现象。而只是从影视作品的真正需要出发,在需要的时候才给予恰当和有效的音乐。这样就把音乐的本质特性归原了,逐渐符合了音乐的艺术规律,同时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比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音乐的构思应用上就很有特色,戏剧性特征非常明显。整个音乐基础内容是由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同时又加上了京剧的打击乐以及和女声合唱虚词相配合。其实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不能仅仅看成是陪衬,电影音乐还承担着一定的表意功能,例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每次出门告状的时候都会有有一声秦腔叫板“走哇――”,这样就能使剧情结构更加紧凑清晰。再比如电影《和你在一起》中的音乐更是整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整部影片以清新的丝竹之声开始,然后到激越的协奏曲结束,所有的音乐与影视人物的情感命运密切结合,从而对情节发展和文化思考进行了含蓄的表达和微妙的阐释。

(三)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之间的结合要做到常态或非常态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说,电影音乐又要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质,因为电影音乐要与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实现常态或非常态的结合。一方面来说,影视画面都是运动的,在延绵不断的时间运动中来展示影片主题的。而电影音乐所要表现的其实只是对影视作品整个客观世界的某种情感体验。所以说影视画面客观性因素比较强,而电影音乐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性。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影视画面与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又必须要实现常态结合,使影片中画面与音乐之间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吸引,达到彼此必须相互补充的态势。这就使影视画面本身的客观性弱化,同时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使电影音乐的主观性减弱,同时获得来自画面的确定性。这样的常态结合体现出了双方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是电影音乐和影视画面的结合形式又应该是千变万化的,不能仅仅是限于常态结合,还要进行非常态结合的构思。常态结合的效果是一般的,从美学角度来讲,所具有的电影美学意义是非常普通的。但是如果能根据情况来进行两者的非常态结合,也就是说把电影音乐与影视画面的表现意义相反或相差很大的声画结合,则更具有浓厚的美学意义。这样的结合也常常能赋予电影和观者焕然一新的感觉体验。比如说给气势磅礴和千军万马奔腾的战争画面配上暗淡或孤寂或哀怨的音乐,就完全产生特有的画面意义,也同时给观众以新的艺术享受。

(四)要努力把电影音乐打造成表达和深化影视主题的手段

音乐自从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其实本质并没有变化,音乐艺术具有的核心要素比如旋律、和声及节奏。但是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要必须适合影片的艺术总构思和总结构。电影音乐在汲取影视“画面信息”后,要从具体场面中升华出特有的音乐表现手法来深化影视主题意念,做到以明显的主题意识对整部影片进行概括。以便能直接激发观众的理性思维。比如电影《宋氏三姐妹》中的主题音乐就是非常具有博大情怀的抒情音乐,但是在抒情的同时又不失厚重,其实这样的音乐就是恰恰契合了影片主题。再比如影片《英雄》中的音乐用的是大气磅礴的风格,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音乐才能做到观照全剧。有的电影音乐甚至能直接拿来概括一部影片的主题内涵,比如由聂耳和冼星海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量的电影主题歌《毕业歌》和《新女性》等。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在电影中设置主题音乐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个性思维空间,当然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高层次的艺术思维,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才能享受到预期的艺术感受。

总之,电影音乐已经发展成为现代音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说一些电影音乐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电影本身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电影音乐在影视中能从很多角度去表达和刻画影视画面不能直接传递的信息。当前的电影音乐之所以能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就是因为通过精心科学的艺术构思,使得电影音乐增强了银幕形象的思维空间感,同时又多层次、多角度,甚至动态地反映了丰富的影视画面,充分全面展示了影视中人物的内心发展和外在表现,使观众能在享受优美、高雅的音乐的同时欣赏到美丽的影视画面,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刺激。

[参考文献]

[1] 王印玖.浅谈电影音乐的美学特色[J].作家,2010(18).

[2] 刘冰.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趋势[J].电影文学,2010(20).

[3] 康康.音乐对电影画面叙事的可阐释性[J].电影文学,2010(18).

第8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文学; 文本; 图像

从艺术的发展上看,影视艺术在艺术门类中还属于“小字辈”。它在艺术形式上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文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了荧幕。大众的目光也逐渐从文本中转变到了影视作品上。海德格尔宣称:“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与最初遭遇“图像时代”时表现的恐惧所不同,近年来,我国学者敏锐地发现在“读图时代”,我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图文战争”。影视作为一种消费品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视觉时代而不是阅读时代。看电视的人要远远多于读书的人。如果先看过电视再去读原作,那么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可能也会有所改变。同样的,先是阅读文本再去看其被改编过的影视作品也会在领悟上有所不同。将文学作品搬到荧幕上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种手段。据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统计:85%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45%的电视电影是改编作品;70%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也是改编作品。大部分被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以及广泛读者群的名著及畅销书籍。这种方式也在一定层面上为影视作品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部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都能得到双赢。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改编”二字。正因为文学作品有着广泛的读者群,那么编剧在改编上既要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又想抓住观众的眼球,如果无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会无形中得罪其中的一方。例如:赵玲玲针对《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三部电影与原作的比较,分析出影视作品与原作的差别在于:“小说总是透着一种悲凉,但在改编的影片中都多了那一点点温情,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这就会引起一些观众的反驳,认为编剧没有做好功课,改变了原有的意识形态,无法将作品完整的呈现。也有观众会认为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打动心灵的一瞬间,只要电影给了我们想要的那份感动,至于改编的是否到位就不去追究了。这种矛盾的产生其实就是文本到图像的转变所衍生出来的。

还有一些的影视改编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性的不同。比如对于改编作品《少女小渔》、《天浴》,魏琛就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这两部电影都是很适合进行改编搬上银幕的题材,前者是以移民为故事线索,后者以为历史背景。在小说里,严歌苓创作的终极目的即是对人性淋漓尽致的展现,或者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对人性扭曲的批判。然而在影片里,由于主流电影商业化的大背景和市场利益的必然驱动,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必然引入也同样带来了新的因素的形成。前者凸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后者更多是对历史的沧桑与人望的个人化描摹、阐释与救赎。显然,在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中,由于人物形象、叙事角度、故事框架、表现手法的不同,以及市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其审美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成了必然。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在媒介时代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时候作家不仅仅要考虑作品的畅销度,还要顺应趋势来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在销量上或许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可能没有读者所期待的那样好。近年来许多的穿越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幕,许多毫无意义的对话为了博观众一笑也被很牵强的填入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学该有的基本素养。

除了对单个作家,单部作品的影视改编分析,我们还应该从整体上来分析某类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比如从故事背景,人物生存状态,时代特定性等多方面角度综合审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小说蓝本之间的艺术差异。李雪梅发现:由于作者的性别意识的不同,女性小说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超越性格局限的突破。而这一点在改编后,很难再有体现。为了让大众容易接受,改编的确是最有效的途径。女性作家在小说中反叛传统男权文化所作的一些努力,经过影视的改编及其传播变得微不足道甚至销声匿迹。

当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的名著得到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 评,达到了文本与影视的“双赢”。央视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例子。编剧完全按照文本的故事的发展来诠释人物,无论是在选角还是布景方面都把原著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电视剧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也推动了我国红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红楼梦》这本旷世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称为是:自有《红楼梦》以来,最大范围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普及。这足以说明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伤害原著艺术性的前提下,取得原著所不能及的成果。

第9篇: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范文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