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学教学法范文

文学教学法全文(5篇)

文学教学法

第1篇:文学教学法范文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内外需要的双重结合,主张学习者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师生共同讨论,设置内容;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多方参与,改变评价,最终推进教学活动的完成。在笔者的课堂中,这包括课堂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课堂教学前:从无权参与到有权参选

需要决定着参与。教师要将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都是教师决定。学生无权参与,只能被动接受,这从根本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参与式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也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责任意识,学起来自然有兴趣。根据笔者的实践,此方法较适合作品解读的课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中,以往所选取的作品,多考虑其是否占据文学史的经典地位、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对于90后学生来说,这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口味,授课效果不理想。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来,笔者进行了多方调查,或找学生谈话,或发放调查问卷,或鼓励学生提意见,师生共同探讨授课计划,在完成主干内容讲授的同时,适时增加了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篇目。如笔者参考学生的建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讲授文学经典篇目之外,增加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坚持此举,必须有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要符合课程的认知体系;第三,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旨归。

(二)课堂教学中: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汲取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设计者,要善于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掌握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独尊讲授法。教师按照讲稿内容,以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强加于学生,学生是否理解、理解多少,则与教师无关。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内在性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汲取。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方法。参与讨论法在剖析主题、分析人物时非常适用。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题,课上,在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内,教师组织学生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如在讲解《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笔者提出:“为什么把这篇作品称作是‘成长小说’?”此题的回答,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林震与刘世吾、赵慧文的交往分别对林震思想产生的影响,也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对社会、爱情的认识。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阐述时间,最后给出一个凝结学生思考结晶和教师思考深度的参考性的答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笔者还会针对不同文本、根据学生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形式。如意见针锋相对、讨论激烈时,笔者会提议学生分为两组,改为辩论。讲解《寒夜》时,学生们就针对曾树生这一人物形象,围绕“自私自利”还是“有情有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有鲜明的观点,还要论据充分,能够自圆其说,并提示学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家庭环境、人物的处境等辩证地分析人物。经过讨论,学生最终意识到曾树生的性格兼具以上两方面。最后,教师把学生的观点归类、整理,适时总结并提升学生的发言:正是曾树生这个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体现了巴金先生40年作的深度和力度。人文学科的授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授课时,笔者也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香雪海剧社发展已经有十年的历史,文学院的众多学子参与其中,出演了大量的剧作。在讲解《茶馆》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学生自己出演的《茶馆》片段,还原了历史情境,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们最初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面孔而感到兴奋,渐渐地就会凭借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来品评角色的得失。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文本角色扮演、学生讲课、诗朗诵、小组竞赛等方式,也有较好的效果。设计教学活动不拘定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避免流于形式。

(三)课堂教学后:从消极待评到积极参评

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反馈。传统教学法重视的是领导、同行的评价,而对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漠然处之。参与式教学法除采用传统评价方式外,还突出了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的形式。生生互评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自评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律意识,完善自我;师生互评鼓励学生如实对教师授课进行评价,不唯上,不迷信,勇于指出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也应重视来自学生的评价,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节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曾多次在学生中进行过关于参与式教学法的调查,有力地保障了参与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参与式教学法的“参与”,是指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大学参与性教学的构建必须包括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运作过程、结果的评价等基本环节。”这种全方位的参与,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形成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参与式教学法实施后的反思

笔者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两年来,切实感受到参与式教学法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总结教学得失,反思教学方式,也发现其存在一些弊端。笔者针对这些弊端,在实践中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是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首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提升教师的引导能力。参与式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从学习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主张学生参与其中。但如果听之任之,极易出现无政府状态。如课堂讨论表面热闹,实际上没有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毫无意义;如情境表演哗众取宠,偏离教学,从而导致貌似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实则走过场,师生收获不大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要高度重视教师对课程全过程的主导作用。参与式教学法不意味着将课堂完全让给学生,事实上,它对教师教学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目的了然于胸,具有整体上掌控教学内容、方向和进程的能力,做到全程监控,及时导航,适时领航,避免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的局面,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且,教师要不断钻研知识,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加以辨析、指导。此外,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缺乏体系的,因此,在教学结束时,教师一定给予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脉络,将问题引入纵深,引起学生思考,让其学有所得。

第二,提纲挈领,多法并举,提升教师的思考深度。参与式教学法改变了讲授法满堂灌的形式,倡导学生全过程地参与,这势必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原讲授内容缩水。此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精华,以重点知识提纲挈领,以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理解课程体系,熟谙文学史脉络。同时,参与式教学法并不排斥传统的讲授法,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辅之以恰当的讲授式教学,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自律性较差,学习的方位感也欠缺把握,更要重视讲授法。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思考出一种适合学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教的基本原则。

第三,全员参与,一视同仁,提升教师的博爱情怀。参与式教学法容易调动起一部分成绩好,善于言谈的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该方法的切实拥护者,但他们也容易霸占整个课堂,使内向、没有准备的学生始终得不到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前者成为课堂的主宰,后者沦为课堂的边缘人。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违背了参与式教学法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此种情况,需要彰显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博爱情怀。教师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负责,广泛地分配回答问题的机会。对那些未准备好,或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其参与课堂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先从较容易的题目做起,及时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其信心。面对学习困难型、心理障碍型、经济压力型的学生,教师更要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教师应关注爱护学生,保障学生的平等参与权,力图以参与式教学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小结

第2篇:文学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探讨

1高职院校中古代文学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探究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课程,于学生而言其开展大有裨益,进行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对文学的文体有基本的掌握,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梦里。其次便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中真正感受古人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真正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存在的内在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开展古代文学教学活动,能够通过作品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之下更具崇高的文学情怀,必要时能够将此运用于工作和学习中,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持续性发展。[1]

2高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2.1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

古代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进行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践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两者融合的方法来激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个人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客观合理的引导,能够帮助在学生探寻问题时起到一语拨千斤的效果。启发式教育关键之点就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强调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寻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学生思维拓展的成效。甚至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自发的去开启古代文学的学习之旅。例如老师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针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进行提问,而对于这句话教师提问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诗歌字面意思的翻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曹操经历的了解于掌握,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去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2]此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提出的“问题去解读其他内容。通过提问来进行启发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向,把握其文学价值。

2.2借助情景式教学感悟学生

除了启发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权健教学来进行课程教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学习氛围生动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准确的体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把握程度及理解,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著名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老师可以在朗读之时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使学生在进一步感受到诗歌所传递出来的意义,同时通过自我想象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使学生能够自发的感受当时的情景,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再去学习《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一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之上播放给学生,或者是制作成有特殊效果的课件,都能够使作者形象和诗歌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给学生,直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感知与获取。

2.3利用表演式教学拓展学生

表演法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教学与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并融入自我的情感。谣言法教学的开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借助自身的文学想象将文学作品“生动化”,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新性[3]。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区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这角色进行分类表演,让学生自发的去收集相关的表演道具,推敲作品中的台词,在这个文学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对于《窦娥冤》自然能够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在表演时融入个人想法的展示,更能够体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理解的独特性与再创造性。

3结论

总而言之,古代文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及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学不仅仅包括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而在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社会环境之下,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教育手段也在不断的优化,为了将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最大化,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正在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融合。通过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表演式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魅力,逐步将古代文学作品与个人思想进行结合,直接性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4):111-113.

第3篇:文学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文学圈教学法;中国现代文学;应用研究

在高师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现代文学三十年来发生的文学现象及经典作家作品,而“鲁、郭、茅、巴、老、曹”这些经典作家即涵盖其内。学生熟悉掌握现代文学史及经典作家作品,不仅有助于积淀其人文修养,而且还可以为将来走上教学岗位的学生积累必要的现代文学基础知识。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授的质量及效率至关重要。就目前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而言,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中心,教师在课堂中普遍进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优点在于教师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秩序,能够合理分配教学的重难点,不过此教学方式还有一个很大弊端,即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就教学效果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效率有限。针对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改变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困境。简言之,即是采用文学圈教学法,进行合理有序的应用。

一、文学圈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方式

(一)文学圈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文学圈(LiteratureCir-cle)最早的发现者是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城的一名小学教师卡伦•史密斯,1982年,卡伦•史密斯一次偶然机会在教室内落下了一批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相阅读,发表看法,甚至自发组成讨论小组,在以后的期末考试中,令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些学生的阅读成绩大幅度得到了提高。而卡伦•史密斯所教班级的这种阅读经验,被本校教师大力推广。卡伦•史密斯所发现的这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阅读活动便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学圈的雏形。文学圈概念的正式提出要归功于美国学者哈维•丹尼尔斯,1994年,哈维•丹尼尔斯的巨著《文学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室里的声音和选择》正式出版,在书中,作者详细地界定了文学圈的概念,其认为“文学圈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暂时性的弹性阅读小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并阅读同样的故事、诗歌、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完成独立阅读之后,小组共同决定要讨论的内容。成员根据自己在小组中特定的角色和职责为下一轮将要举行的讨论会做准备,按照各自分配的角色,设计阅读作业纸,准备讨论时的问题提纲。在讨论会上,成员根据自己先前准备好的问题提纲与教师和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阅读小组完成一部书的讨论之后,成员会以恰当的方式,集中而创新地展示、交流作品中的精彩部分,这样有利于同更多的团体成员交流和共享阅读的快乐和惊喜。最后,完成讨论的小组之间进行必要的成员交换选择更多的阅读材料,组成新的文学圈,展开新的一轮阅读与讨论。”[1](P51)从以上哈维•丹尼尔斯对文学圈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文学圈阅读法适合的最佳领域是阅读文学类课程,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课程的教学应用。学生在诸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自由阅读的过程中,独立产生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兴趣,然后自发与同学结成讨论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阅读方式有点类似于国内流行的班级读书会,不过,与班级读书会最大的不同在于,在文学圈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更易得到表现。

(二)文学圈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文学圈在最初雏形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完全是随意和偶然性的,由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门课程的教学存有基本的大纲及重点。因此,如果完全让学生随性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会导致阅读的分散及偏离。针对文学圈雏形的这种特点,哈维•丹尼尔斯在书中又针对性地加入了学习任务单,文学圈的这种阅读随意性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因此,成熟的文学圈教学过程中,课任教师亦扮演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其角色的最为重要的职责是任务单的设计。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文学圈教学过程可以分成六大部分,即选择阅读材料篇目、形成不同阅读小组、设计小组阅读任务单、分角色完成阅读材料、教师总结评价、形成新的阅读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任务单的设计。在设计阅读任务单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甚至是性别差异,设计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兴趣的问题任务。任务单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延展性和思辨性,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时,要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开,并引起学生的辩论探讨。另外,文学圈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又一环节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在现实文学圈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现场教学进行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进行现场总结评价,亦可以填写问卷表,以便在下一次文学圈教学活动开始时进行回顾和总结。每一次的文学圈教学活动要及时做好评价和总结,要肯定表扬学生的优点,亦要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圈教学活动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提高。

二、文学圈教学法在现代文学课程中的实施

文学圈教学法的最佳实施领域是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应用,在高师院校中文系课程设置中,几乎有一半课程是文学类课程,如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等。因此,对这些课程进行文学圈教学方式是水到渠成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如前所提,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高师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按照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来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文学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文学史知识及经典作家代表作品。而作家代表作品的教学几乎占据了中国文学课程的大半壁江山。学生了解掌握了多少代表作家作品,实际上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败。以“鲁、郭、茅、巴、老、曹”为核心的现代文学巨匠代表作又几乎占了现代文学课程文学类作品的一半,这些作家作品内容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领域,学生对这些作家作品的掌握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的文学圈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些作家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掌握现代文学课程的效率。

(二)文学圈教学法在现代文学课程中的案例分析

现代文学课任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就是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作品或者说是根本不去读作品。这些学生为什么不爱读作品呢?客观方面来说,现代文学课程中有些作品由于年代社会背景的原因,比如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戏剧等,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来研读,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时代历史背景的积淀薄弱,不能融入作品,所以就有些抵触作品文本的评析。从主观上看,则是课任教师教学方法的生硬,也就是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长久以来会让学生有些麻木,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的教学节奏不相协调,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下面笔者尝试以茅盾的短篇代表小说《春蚕》为例进行文学圈教学法的设计。1.《春蚕》内容简介及教学目标《春蚕》是茅盾的代表短篇小说。该作品创作于1932年,按照现行的文学史的界定,《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中日淞沪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剧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害;展示了中国商业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2](P170)《春蚕》与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是30年代描写“丰收成灾”的三部代表作。《春蚕》以现实主义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江南杭嘉湖蚕乡“蚕农”这个群体的悲惨生活,小说形象地塑造了以“老通宝”和“多多头”为代表的两代蚕农的形象。《春蚕》的教学目标在于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成灾了;其次是掌握老通宝、多多头两代蚕农的性格差异;最后掌握小说的叙述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科任教师一般是以事件———人物———方法的方式,讲述作品背景、分析丰收成灾的原因、总结人物形象特征、最后是评价小说的写作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优点在于讲解思路很清楚,不过缺点是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对作品内容及人物的认识不够深刻。2.《春蚕》文学圈教学法应用流程按照上文所提文学圈教学过程的六大步骤,第一步是选择阅读材料即《春蚕》;第二步是形成阅读小组,笔者尝试以学号分配方式随机组合成不同的阅读小组;第三步是设计阅读任务单,此部分是关键。笔者主要列举以下问题:A.请详解《春蚕》丰收成灾的主客观原因?B.你认为老通宝借债买桑叶的细节是否真实?C.怎样评价《春蚕》中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D.叙述老通宝与多多头的性格差异。E.《春蚕》叙述描写特点。F.《春蚕》的民间话语形态表现。此任务单要在教学前一周提前布置给学生准备,接下来就是《春蚕》课堂的正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先前准备的任务单,在课堂上分小组自由讨论,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及聆听。讨论结束之后,进入第五个流程,即教师的总结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教学现场的表现,充分肯定学生对任务单的理解探讨。对于其在讨论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提出改善,为进入下一个文学圈做出准备。3.传统讲授法与文学圈教学法在《春蚕》教学中的比较为了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春蚕》一文教学中选择了两个本科平行班对比教学,具体来说,一个班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个班运用上文所提文学圈流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笔者设计调查问卷表,并在课堂上采用闭卷答题的方式完成。然后分析比较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反馈材料,我们发现这两个平行班对《春蚕》理解掌握效果差异明显。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的班级,对《春蚕》的把握仅仅停留在熟悉故事的阶段上,能大体清楚老通宝一家为什么丰收成灾了,而对于其中的一些诸如民间话语形态、日常生活细节、心理描写特点等方面没能有深刻的印象。反观,运用文学圈教学法教学的班级,则能深刻了解以老通宝为代表的江南蚕农丰收成灾的主客观原因,并对小说的一些叙述描写特点如数家珍。而对老通宝、多多头、荷花、六宝等主要人物形象描述饱满清楚。概言之,运用文学圈教学法的班级真正掌握并记住了《春蚕》这部小说。

三、文学圈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

应用的反思基于文学圈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此种教学方法有以下限制。其一,文学圈教学法适用的领域主要是文学作品教学,对于一些文学史相关的知识点教学,优势则不甚明显。其二,由于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安排的限制,不可能也不现实每一堂课都运用此种教学法。其三,在文学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准备阅读占据重要地位,如果每堂课都让学生准备阅读的话,会极大地加重学生的负担,长久以来,可能会让学生麻木甚至厌烦,不利于下一个文学圈教学活动的展开。此外,笔者根据《春蚕》一文的实验,发现文学圈教学法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是学生任务单的设置。任务单设置的根本原则是要有开放性,要能形成讨论的可能。比如“你觉得老通宝借债买桑叶的行为是否真实?”这个问题有很好展开的可能。其实这个问题的质疑最初源自于吴祖缃,其认为这个细节不符合生活真实,甚至是“无中生有”。[3]学生据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尽管有些观点看法有些片面和浅显,但起码学生进入了作品,能够发表自己真实的感受及想法,并对江南蚕农的生活作出了精细的转述,这些想法证明其真正地看进了这部作品。综上,传统以教师为主导中心地位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史及作品的阅读兴趣,学生不读作品不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极其普遍。基于现代文学的这种教学现象,文学圈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学生不读作品的现状。由于文学圈教学法的实施有其特殊的程序与方式,教师的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在文学圈教学活动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与聆听者。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生的讨论状况,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对文本分析的厚度与深度,这样文本阅读理解就能深刻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一个文学圈教学便顺利完成,同时又为下一个文学圈做出了积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Daniels.H.“LiteratureCircle:VoiceandChoiceintheStudent-CenteredClassroom.”[M].PortlandME:StenHouse,1994.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文学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汉语言文学

0前言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等关系作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虽然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仍然是个冷门专业,被打上了“不好就业”“脱离生活”的标签,使得学生不太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认真地思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当今高校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承担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将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使命,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当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关注由古至今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途径,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汉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容地研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古代的文化作品呈现着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每种题材都有其特有的演进历程,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没有像经济学一样提供了明确的一套理论,也不具备会计一样的记账准则,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它传承着我们古代先贤优秀的思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每个人提供一丝久远但又格外珍贵的启发。而大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此门课程总有“是否有用”的疑问,整个教学改革应引导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深远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原本就是“无用之学”,然而“无用之学”有“大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上的众多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

2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在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了解甚少的时候,教师仍需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对所学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有所明悟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对各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高科技进行教学,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结合动画、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组织专题并就专题内容查找资料,各式各样有趣的专题在学校内的宣传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增添魅力,既让课堂中的学生有成就感,也带动整个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热爱之情。

3具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一名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发挥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育部的教学任务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可以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是给学生留下针对所讲内容或下次课内容的课后作业。可以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课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要对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就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先行自学课本。引导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3.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一个有人物、事件的场景,可以选择再现古代文学中所描述的场景,也可以根据古代文学所描述的场景,然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创造新的场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课程所讲的内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情景再现,提高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3演讲辩论法

演讲和辩论都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理解度。演讲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种观点或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并锻炼学生人前演讲的勇气。所谓辩论法,即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某个问题分为正反两种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围绕这一观点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准备,并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例如就可以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进行辩论,分为“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本无性”两个观点进行辩论。演讲辩论法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4研究性教学法

所谓研究性教学法,即教师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有关内容集合起来形成专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专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查阅相关知识,研究现阶段其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掌握现阶段该问题的进展,同时也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见解,进行专题讨论。这种研究性教学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5分类教学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每个时代文学作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学作品,需要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教学。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教学方式,即按照高校学生的年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个年级学生的文学功底、知识面都不同,按分类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第5篇:文学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讨式教学;信息与效度

比较文学逐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甚至打破了世界文化的限制。比较文学的基本的内涵就是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进行分析和比较,还有对文学与其他的领域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一方面,比较文学打破国家的限制,与他国的文学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另一方面对比较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详细的剖析,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美的欣赏度,让人们对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让人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在比较教育文学中,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阶段一:教师可以利用提纲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概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清除眼前的阴霾,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对于刚刚接触比较文学的学生而言,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本国的文学知识以及国外的文学知识,对于感受文学知识已经拥有了基本的储备,但是,比较文学的课程既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课程,又不同于外国文学的课程,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纷繁复杂的体系感到陌生。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要为学生们详细介绍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发展阶段、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等基本情况,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们阐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学生抓不住中心,不可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即使学习知识,也只是支零片碎的知识点,没有办法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但是提纲式的教学,能够为学生们指明道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样这也是教学的主要脉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

阶段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知”与“行”紧密集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身份转换,让学生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主张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逐渐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精心设置选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课堂内的教学逐渐延伸到课堂外的实践,建立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对此,当教师的教学内容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组认领自己的选题,给学生们规定一定的时间完成选题,当小组成员讨论结束后,把需要的内容整理成PPT,在总结的时候备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开始探索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到图书馆等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检索,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可以到野外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在分析和总结之后,写出与之相关的文献综述、重难点、基本内容等,并且制作出先关的课件。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自主探讨问题,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而且,很多学生对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

阶段三:“师生互动研讨”,是为了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教师作为主体,第二阶段是把学生当做主体,那么第三阶段就是每个人都是主体。在这个阶段,需要人人参与,把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提升了一个高度。在讲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展示本小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着通过PPT的方式为其他人进行简扼明要的讲解,讲解时间限制在15分钟之内,全班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讲,认真进行点评,当各个小组都讲解完成后,听课的学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相关小组需要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如果演示的是专题内容,听课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正意见或建议,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在头脑中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再加上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根据我们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重视上台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讲解结束后给出了点评,甚至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进行了两次或者多次发言。在总结阶段,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将要演示的内容进行点评,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另外一方面,还要与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知识要点。让学生们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文献,调整框架,充实内容,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不断思考比较文学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升.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