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文学素养常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常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学素养常识

第1篇: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高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这就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受到种种原因所限,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教师的指挥下学习课文,有时候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偏离了文本主题,导致学生所学有限,还有些学生误认为语文教育等同于理解词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明显不利于他们真正领悟课文语言的魅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发情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三、结语

第2篇: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时高职生落入“一叶障目”的尴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进行文学常识传授

单从文学常识的内容来讲,这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单调,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职语文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会使文学常识教学变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讲授郭沫若《炉中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郭老先生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前期,那时候郭沫若还远在日本,但是国内的革命形势仍旧激荡着他的内心,使他在激动之下写下了这首诗。这种爱国精神对即将走上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职生而言不无启示。如果实现“中国梦”,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是值得高职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2、开展文学诵读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文学诵读过程的知识化,即一味强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断句。这种僵化的诵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对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诵读文学作品,促使学生徜徉在文字语言的魅力中,使学生日积月累,欣赏语文课文的独特之处,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以泰戈尔的《春天的遐想》为例,该文饱含希望与喜悦的情感,表达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诵读,抓住“芊芊嫩梢”、“妙龄少女”、“亲姐姐”等重点词语,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若是在文章层次间遇到停顿之处,也要竭力做到语断意不断、音停情不停,带领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实施文学欣赏教学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或是赞美具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或是描写秀美壮丽的风光,还有一些文章抒发人间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良好素材。在讲解完基本课文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段进行鉴赏,让学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巴金的《怀念萧珊》、高尔基的《鹰之歌》等课文都是值得学生用心鉴赏的好文章。文学是抒发情感、表达命运的特殊形式,学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只要有独到之处,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文学潜力。

二、结语

第3篇: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部编本教材教材分析

一、人文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从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来看,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性的象征;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来看,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不仅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它是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素养融合在一起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着重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一代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每门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课程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了解中华丰富而博大的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用祖国语言写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敬佩写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崇尚这些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质。总的来说,可以把人文素养看成是由外在的中国语言文字——汉字,以及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最后还包括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作者。

二、人文素养在低年级阅读教材中的体现

(一)源远流长:汉字文化中渗透的人文素养

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石,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蕴。根据部编本教材的特点,教材打破以往苏教版和人教版等教材一入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习惯,教材以识字开篇,安排的是识字课文《天地人》。这篇课文只有“天、地、人”“你、我、他”两组汉字,很多学生在未入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但是课文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天地人》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首先,“天,地,人”和“你,我,他”这两组汉字分别反映了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这体现了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具有深厚农业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和”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教材不仅仅是想让学生认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更想让学生了解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常说的中国传统的五行。《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不仅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教材中已有的插图去了解日、月、水、火的形态,山、石、田、禾的形状,更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地、山河、日月以及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汉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解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或第一次学习时就必须掌握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二)推陈出新:多样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笔者将这些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合成不同的类型,从古到今分别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中主要包含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类型。其中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占比较多,分别占20%和14.5%;古代文化常识占比较少,占2.7%;蒙学读物仅存在于一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未涉及。

1.蒙学读物

古时候人们把启蒙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学”,这个阶段适合儿童读的书称为蒙学读物,蒙学读物以其“短句,谐音,和谐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欢。例如《三字经》,语言通俗,从句法上看,灵活丰富,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并且全书的句子样式多,低年级的儿童学习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这些蒙学读物其中所蕴含的“礼、义、诚、勤、哲、严、俗”等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为人的高贵品格,经过漫长的历史,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含义。蒙学读物在教材中均有涉及,教材将这些可以代表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传统内容引入教材,将汉语学习、词汇积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进而形成自己发展所必需的语言素质。

2.古诗词

古诗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由表1可知,古诗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比20%,一上教材中安排汉语拼音的集中学习,因而涉及较少,但是古诗词数量远远超过之前教材的数量,且在古诗词类型方面也包含极广,涵盖了汉乐府和绝句等多种类型。

3.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教材还按年级分为中国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我国民间故事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编者将经典著作中的名著改编之后编入教材,有的摘自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有的摘自历史经典《史记》《战国策》,这些文章均选自我国古代名著,涵盖经史子集。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尤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体现较为明显,这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范围内继承和发展,而且它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接纳国外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基本都涵盖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收录,学生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历史,进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5.传统文化常识

由表1可知,教材还收录了谜语、谚语、对联以及民间习俗等。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金木水火土》,不仅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还将中国传统五行的观念悄悄地种在学生的心中。在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教材还为学生安排了《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歌》。这些都是能让学生增加知识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先祖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6.现代儿歌

现代儿歌是用现代白话文写的,大多以儿童生活或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为素材,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或吟唱的文体。现代儿歌题材丰富,内容有趣,句子简短,深受低年级儿童的喜爱。现代儿歌在教材中只有9篇,仅占全部教材的8.2%,尤其是一上和二下,每册仅有1篇。相对而言,儿歌在一下和二上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二上专门有一个单元收录了现代儿歌,这也说明了教材在收录选文的过程中兼顾各种文体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也体现了教材紧跟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6个年级12册书中选出优秀古诗132篇,占全部教材选文的30%。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汉乐府民歌到宋元词曲,从两汉论文到唐宋诗词,明清杂文,无不收录其中”。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文质美、适合教学和时代性,这也是新课改后把人文精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此外,部编本教材还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前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这次又被收录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将一些原始文本做了改动,所有的变化都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给以解释,对一些原著作了少量必要的改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选入文学作品的内容其实就是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也是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家国情怀。热爱自然的篇目在低年级教材中,共计61篇,占比55.5%。这表明大部分选文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赞美大自然为主。不难发现,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学生受到“泛灵论”的影响,会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情感、有人性的。关爱社会主要表现在互帮互助,理解他人,在人与人交流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善意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体现出高贵品质,其在教材中的占比约为48.2%。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就选入这样的文章,对学生人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利的。语文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感受到世界的爱和温暖,以善意的眼光看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国情怀的篇目在教材中的每一册均有涉及,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篇幅也在增多。因而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它们是重要的人文素养的体现。例如教材中的课文《神州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爱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具体的言行去表现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童心童趣:优秀的作家作者体现的人文素养

第4篇: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识;文言文鉴赏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占据了较多篇幅,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古文,能够独立克服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发展对文言的兴趣。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文言文是学生最头疼的内容,也是教师最难开展教学的一部分。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内容枯燥,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解析,任何有趣的内容,在这种单调的打磨中也就丧失了乐趣。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内容,理解文意,还要记忆背诵。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记忆上,在检查背诵、做题巩固中不断来回反复,致使学生对文言教学产生厌烦心理。以下,笔者主要从两方面来具体阐述如何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能保持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1把握基础性文言文常识

学习文言文必须具备基础的文言文阅读基本功,而这和学生的常识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常识,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常识积累兴趣。

1.1开展小组常识竞答活动,带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教师要求学生记忆文言常识,都只是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相对应的习题、自主归纳总结课堂讲课内容、做课堂笔记、背学案等。这些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对常识的记忆没有帮助,反而会致使学生排斥文言文常识的记忆。并且,很多教师也都知道,这些文言文常识必须在不断的重复中才能产生文言语感,才能加深印象,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常识竞答活动,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将最近学习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汇总,对学生进行考查,得分最多的小组将负责下一期的出题任务。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全班形成浓厚的常识积累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启发学生对常识进行归纳分类,建构有序紧密的文言文常识系统结构图

文言文常识看似复杂庞大,实际上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特征。例如,文言文常识分为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和实词的意义(一词多义)等几个大的版块,以及建立在整体文言文学上的古代文化常识。所以,每学习完一篇文言文之后,鼓励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块对常识部分进行再组织。其中,尤以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为重点内容。例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胜”的用法,这是重点实词,那就可以在课时结束的时候,为学生呈现其他几种“胜”的不同用法,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重要性,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建立完整系统的常识结构体系。

1.3拓展学生的课外文言阅读视野,积累文言阅读的缄默知识

文言常识的积累与学习要走出教材的限制,教师要用教材教,让学生掌握文言阅读方法,提高文言阅读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理解课本文言内容,而是要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阅读素养,即阅读的缄默知识。这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阅读语感和文言敏感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常识积淀。笔者认为,教师要想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缄默知识,就要拓展阅读空间,延伸阅读触角,接触大量的课外文言题材,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常识。此外,很多教师也会发现,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会将课内所学加以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对应的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深化和扩充自身的常识积累。

2开展文言文鉴赏教学,提升学生的文言文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教学并不简单的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古文内容,掌握古文知识,也并不满足于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鉴赏,发现文言课文的独特魅力,在审美鉴赏中学习文言文,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深入体会古人的情感和价值观等。

2.1把握文言文结构,赏析其严谨的论证思维和形式

古代文人写作对格式和结构要求极高,不仅要有主体思想,而且段落与段落之间,情感的转化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高中阶段,学生正在学习议论文写作,诸多的论证方法都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例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文言文的内在论证结构,组织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感受不同论证方法对表达的作用。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2.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在含蓄凝练中体会古人意境

文言文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文言文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要简洁含蓄、凝练诗意。高中文言文课文,除了议论文、说理散文、讽谏文章之类,还包括许多叙事哲理散文、记叙文等。例如《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项脊轩志》《琵琶行》等,语言值得进一步推敲,传达出许多人生哲理与感悟,耐人寻味。尤其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自上而下,野鸭自下而上,相映生辉,水天一色,上下交融,已经开阔而逸兴遄飞。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经典的文言句子进行审美鉴赏,以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古人常借古文传达自己对于人生、苦难、生死之理解,如《赤壁赋》苏轼面对不幸而寄情山水明月,《阿房宫赋》杜牧借秦国灭亡而心忧国家天下……诸如此类,不再一一列举。这也正是文言文学习对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既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中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积累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加强对文言语言的鉴赏和审美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感受中领悟古人之情感和哲理之沉思,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辛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自然科学:文版:00211-00211.

[2]肖风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7):172-173.

第5篇:文学素养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路径

面向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人才的优势,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可避免的肩负起为为国家谋富强的重任,应该始终将人才培养的质量置于首位。但随着社会中金钱之上、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涌现,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工具性与功利性等特征日益明显,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也仅限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不断忽视文学素养领域的提升,致使大学生群体出现人文素质匮乏的局面,具体表现为“高学历,低素质”。因此,重申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学素养低下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明晰文学素养教育的功能定位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1]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对提升全社会素质具有非凡的影响。因此,从本研究讨论的话题而言,先对文学素养教育的功能进行三个层次的界定。第一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范畴来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等,而文学素养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绝不能将培养目标狭隘的限制于实用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应当与时俱进,深入贯彻庄子“无用之用”的理念,明确无用知识对于学生成长的潜在意义。实用的知识与技术是大学生未来生存的立身之本,决定他们未来的路如何走,但无用知识作为其精神世界的象征将决定他们走多远。文学素质教育作为无用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与道德思想进行宣宣扬,有利于大学生获得情感的寄托与心灵的皈依,更加明确人生存的意义以及对美的追求。此外,有研究者认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社会的缩影,[2]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不难发现,他们的文学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文素质的构成,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二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文学作为一门浑然天成的学科,包含有古今中外各路名家的思想体系,大学生可以在杜甫、文天祥、鲁迅的作品中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在李清照、柳永的词中提升自身审美情趣。通过文学素养教育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精神追求,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个人学识修养。同时,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便是课程,文学素养教育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之中,才有可能获得载体并发挥效用。大学课程按照专业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有研究者明确指出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3]换言之,将文学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利用其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当充分考虑文学素养教育课程的比重,除了使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应有的知识体系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文学知识与能力的掌握,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整体结构。第三层次,文学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人才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定义也在与时俱进。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才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在促使着大学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早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与任务要求,高校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文学素养作为全面素质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其中的奥妙与精髓,感受古哲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但能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学素养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高校应该正确认识文学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积极倡导文学素养与大学生培养方案相融合,帮助大学生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培养崇高的思想感情与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人格。

二.高校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识存在偏差。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未能明确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也没有完全意识到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可能性。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文学素养教育的课堂上无视学生的走神、迟到等行为,不断削弱学生对文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致使大学生们产生错误思想,不能端正学习文学的正确态度,认为文学素养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更别提唤醒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未能正确认识文学素养对其自身发展的潜在意义。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们一味地注重金钱之上、利己主义等不正确理念,认为文学不能创造财富,对个人生活质量也毫无影响,缺乏对文学的热情与追求。正是由于这种认知误差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也不重视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文学素养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更会通过大学生群体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影响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表明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早已刻不容缓。

(二)课程设计存在弊端。我国大学早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专才为目标,将学生限定于一个狭隘的专业之中,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通才教育概念的引入,高校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大学生除了学习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之外,还需要自主选择一些选修课来修满学分,但是这种选课方式极易出现一种现象,即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枯燥无味的文学课程便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冷落。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高校在开设选修类通识课程的时候,文学课程的设置明显偏少数,甚至大部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未出现文学课程,这其中以理工科专业尤为明显。但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某些大学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会用25%的课时来学习文化艺术与人类学等,[4]这表明国外大学早就已经意识到文学素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课程的标准也未完全统一,文学课程究竟以何种形式开课以及如何保证与文学素养相关的课时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落后陈旧。我国高校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方法相对落后陈旧,主要通过教师的口头传输与“满堂灌”等形式,机械化地使大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学基本常识。文学素养除了文学基本常识之外,还应该包括文学能力的提升,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感受、创作与表达能力。[5]单一模式的授课方法,容易将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分离,既不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文学意识,也未能调动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自然而然的使学生丧失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愿。另一方面而言,文学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但是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必须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现实往往是教师在授课的实际过程之中,忽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出现“文学素养教育专业化”的现象,即文学教育学术化、理论化。通过单方面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文学知识,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文学黯然失色,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取文学知识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缺少活力。培养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除了开设文学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例如高校内部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虽然弱不起眼,但是也兼具育人效用,通过学校建筑、社团活动、宣传标语的创设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于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活动时,聚焦于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活动,忽略了文学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重视,这极大的缩减了文学素养培育的平台。与此同时,高校的宣传宣讲工作也未做到位,缺乏对文学知识重要性的传播,致使大学生较少关注优秀文学作品,不利于唤醒大学生主动提升文学素养的意识、动机,从而失去一次又一次提升文学素养的好时机。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文化环境的创设也未能跟上科技的发展。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早已发生巨大变革,从纸质书籍转变为网络媒介,[6]这意味着仅靠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我国高校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进行新一轮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大变革。

三.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文学素养的重大意义。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高校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文学素养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它绝不仅是单纯向学生传输文学知识,更多的是在文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利用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忧国忧民的意识,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大学教师应该明确以身作则的重要内涵,主动自觉的进行文学阅读以此提升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通过与学生交流、交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大学生们的思想品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要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最后,从学生层面来说,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素养对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学对社会、国家所起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二)坚持文学素养教育与课程相融合。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文学通识教育课程,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感受文学的熏陶,逐步提升文学修养。通识教育的本质绝不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它所带来的好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成熟、世事的洞察和生活的经验而越发显著。[7]因此,将文学课程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氛围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开设蕴含文学内涵的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不断渗透与文学相关的知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枯燥的讲授文学常识,亦或是通过满堂灌等形式机械的教学,这种方式不仅使文学自身失去活力,更易剥夺大学生所剩无几的兴趣。通过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完美的将文学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使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接收文化的熏陶。

(三)推进立足实际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学知识之前,应充分了解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其充分意识到自身文学素养的匮乏,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的渴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的正确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读书并阅读好书,使其终生受益。最后,在日常教学之外,应该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实际的锻炼以及人际交往的过程,感受文字、文学的魅力,进而巩固其原始阅读动机。除此之外,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文学创作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个体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