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产品工业化设计全文(5篇)

产品工业化设计

第1篇: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企业发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1概述

两化融合指的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坚定不移的走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指高层次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的重点部分就是以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工业制造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两化融合是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生产管理环节,信息化已经成为工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用常规手段。工业化进程和电子信息化进程已经不再相互独立进行工作,已经不再是各自单方面的促进和带动关系,而是两个进程在生产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管理等各个层次相互融合,彼此密不可分,并催生工业软件化、工业电子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2两化融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现代制造工业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现代制造工业企业信息化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工业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变和完善企业自主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商务运用各个企业管理和产品制造环节,从而实现生产制造信息化,产品研发信息化,企业商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技术,产品,管理的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生产制造业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生产制造业信息化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贡献领域。目前,生产制造企业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企业,全球化的企业,信息化的企业。一方面,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为生产业核心的制造成本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改革更加猛烈,能源环保需求日益严格等多方面因素,都加深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复杂程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商业,智能制造,移动应用,3D打印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工业制造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在社会变革和制造业强烈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和前提下,制造业面临着响应市场需求的挑战形势,面临着风云变化的市场形式,面临着不断缩短的产品生产制造周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客户个性化需求等形势压力。而且,外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社交网络的不断兴起,迫使生产制造业企业在面对解决外部压力的同时,更需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提升与客户和市场沟通的能力。目前,多数工业制造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与用户的沟通能力和市场的洞察能力,用以更加全面的,深入地挖掘和收集客户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大多数制造企业的产品仍然缺乏产品创新。如何面对在产品设计,研发产品,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用户的需求仍是一大需要面临的难题。传统上小而全面,大而全面的封闭式运作系统模式早已经被彻底的打破了,工业制造型生产企业纷纷寻找转型升级的生产模式,旨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工业制造型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有三种办法:企业盈利型转型模式,企业定位型转型模式和企业运营型转型模式。在变革与转型的机制推动下制造企业进行加强合作,外包,协作机制,都给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共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经历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主要在产品技术,业务,产业衍生三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产品技术融合:经过工业生产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产生新型技术,推动新型技术创新。将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产品中,增加了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例如: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了,引进数控机床来加工零部件。业务融合:把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经营管理,企业研发和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等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业务升级。比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算账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了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自动化,生产效率;电子网络销售称为一种新的市场销售方式,大大缩短了销售环节的时间,大大降低了销售的成本,深受大众的欢迎。产业衍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可以产生出新兴行业,比如,工业化信息服务业,工业软件,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包含机械电子化,汽车电子化,船舶电子化,航空电子化等。两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传承和发展延续,不是另辟蹊径,从头做起,而是在两化融合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升,深化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比如,产品信息化,新一代信息的技术应用,集成应用企业信息化和技术融合创新,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培育新兴产业等。两化深度融合是指在更大的产业范围,更细的行业范围,更广的行业领域,更高的深化层次,更深的产业应用,更多的智能化方面,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彼此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和两化融合是技术发展的不同实现阶段。第一阶段,从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到第二阶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到第三阶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第一阶段,大家还不是很清楚到底信息技术会对工业化产生什么作用,并且发展方向并不明确,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用了“推动”两个字,起到发展方向性的动作的还是工业化自己本身,因此很多电子信息化系统是对手工操作进行计算机化,用以来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达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的最终目标。第二阶段,而后大家对信息化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对改革企业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十五”期间,就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由“推动”变为了“带动”,虽然差距只有一个字,但是能动的主要部分已经由工业变成了信息化,也就是借助信息化所含有的先进管理理念来带动企业的运作流程,管理,工具等方面的改革,信息化起到对工业化促进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工业制造产业之间的行业边界已经不再清晰,因此在“十一五”最后时期,国家重点推出了两化融合战略,也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

3结束语

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在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之前。企业管理、生产制造等经营环节比较落后,工作流程比较复杂,图纸设计,人工查询效率十分低下,在企业运营和生产制造中出现诸多问题,伴随着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上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流转不顺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已经基本实现和工业化紧密融合,信息化推动着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PDM管理系统,ERP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浪潮财务软件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已经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企业的办公效率,管理效率,生产经营效率显著提高。信息化实现了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了整个供需链中的资源的最优组合,特别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刘树森等编著.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M].科学出版社.

第2篇: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我国下一步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由以重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向技术集约化阶段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三个首要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过度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制约工业化的加速;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就业压力加大。另外,我国工业化的外部需求条件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因此,不能简单地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

(一)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成为生产要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物耗和能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网络的应用,信息高度共享,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日益“扁平化”,很多产品不再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大大减少了工业经济中浪费在迂回路径上的中间损耗,从而有效降低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产品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这也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增加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对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化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吸纳就业,推动经济增长转型

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必然要求劳动力的增长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单纯的数量增加,转变为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信息化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涉及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在其推进过程中,必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推进将促进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信息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有助于消除经济二元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国外发展经验,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少,对知识工人的需求大幅上升,如美国1980—1990年,从事软件开发人员增加了100万,而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了10%。这一就业变动趋势也对劳动力素质提高形成较大压力,从反面促进劳动者提高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

(三)信息化促生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首先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促进新兴产业即信息产业的兴起,增加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信息产业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要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缩微复印技术、电子出版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设备和器件。二是信息服务业,又可分为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包括以文本式的科学信息、图文、文献、档案、标准、专利、公共服务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活动;新兴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包括计算机信息处理、数据库的开发与运用、软件生产、电子出版物、通信和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以及依靠计算机、通信网络所进行的多种公共信息和咨询活动。从宏观上看,信息产业化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及社会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信息产业成为国家战略层次的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进一步从产业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以其高效率、高效益、低投入成为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四)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我国传统产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很大,而且一直是粗放型增长,因此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即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知识等的含量,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不断改造传统的产业,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集约化。此外,信息技术与其它产业渗透、交叉、融合,还催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产业,如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等。由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也在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是其经济增长集约度提高的重要方面。

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的路径分析

(一)改造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

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生产设备上。机器化生产以专用设备为主,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使生产设备向柔性化转变。其次渗透到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中。产品设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辅助设计、三维造型、特征造型等技术进行工程分析计算,达到最优化设计;工艺设计过程中,以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工艺规划编制、模具选择等;制造过程中,可利用软件技术,产生模具轨迹的数控代码,从而获取在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进行零件加工的程序。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渗透,使传统产品生产过程实现柔性化,形成柔性生产系统,由微型处理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组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设计制造出新产品,并将劳动生产率提高10—30倍,同时减少物资投入,节能降耗。最后电子商务及网络的使用形成新型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消费者能将商品需求信息迅捷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从而将消费者也纳入到生产系统中,生产、资源与市场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实现资本、资源、劳动等要素的最有效配置。

(二)改造传统产品,使之产生革命性变化,提高性能和质量,并不断产生新产品

电子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产品也呈现信息化,出现了更新换面的革命性变化,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为信息化的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目前电子控制装置已经普遍应用于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制动系统等,电子产品或系统在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中占70%。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增添了传统产品的信息化功能,还通过改变产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具有环保、节能、降耗等性能。

(三)改造生产管理方法,降低物耗,提高要素及资源利用率

由于市场需求变动及竞争的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适应人们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制造业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转变,对生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向生产管理的渗透,形成各种专用的信息系统,实现产品报价、跟踪重要零部件的生产状况、辅助高层领导决策等功能,使企业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的现代生产管理方法主要有即时生产(JIT)、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四)改造营销模式,扩大市场空间,节省要素投入,确保资源的高效配置

互联网的出现将企业与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连接起来,而电子商务为企业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进行各类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销售产品,获得无限的商机,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这样,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确保要素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使企业减少不必要库存,减少很多中间生产或分销环节,从而节约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3篇: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是工业革命以来开创性的生产建造模式,这种史无前例的生产建造方式成为二战后人类历史上宏大住宅建设的基础,在推动建筑生产工业化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厂化预制建筑产品、全新装配集成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以新型预制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兴盛起来,高品质、高效率和低资源消耗的装配式建筑,既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又是国际建设领域的重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涌现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和实践,但仍处于研究探索与实践应用的转型发展时期,存在装配式建筑基本认识与顶层设计较片面、新型建筑设计与建造理论方法及建筑集成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正进入社会经济和建筑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整个建筑业需尽快摆脱传统落后的状态。新型建筑生产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装配式建筑发展及其技术革新,还事关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时期全面建设目标的全局,既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又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建设具有长久优良性能的建筑产品和社会资产,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品质、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意义深远。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装配式建筑与百年住宅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共同策划完成此次专刊,从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视角出发,改变传统建造模式及设计与建造相分离的工作方法,以新型建筑生产工业化思维认识装配式建筑专业化设计与全产业链建造方法,归纳探讨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和技术成果的新方向、新技术与新实践,期待为我国广大建筑师的装配式建筑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今后衷心期盼,广大建筑师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能够思考如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全面认识与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与产业、利用装配式系统集成方法解决建筑寿命品质与既有建筑改造等未来发展课题、统筹建筑生产与资源能源利用等建设方向,为转变我国建设供给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东卫 李静 秦姗 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4篇: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1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建立在建筑物主体结构保护的基础上打造的附属性工程体系,同时其能够进一步完善建筑的性能,美化建筑外观,为人们营造宜居的舒适环境。从类型角度来讲,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涉及建筑内外表面处理以及空间处理,而在当前的建筑工业化发展环境下,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核心类型,以装配式建筑为基础打造的装饰装修工程,更需要具备统一的规范以及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致力于满足人们的视觉以及触觉享受需求,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空间质量,这将成为现代建筑体系规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随着城市化脚步的逐步加快,建筑领域的竞争压力逐步加大,装饰装修工程成了衡量建筑综合使用价值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原有强调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又新增了装饰装修工程,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评价标准。这就必须解决原有装饰装修工程中的诸多弊病,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大批量地进行产品制造以及工程创新;同时要打造绿色环保以及使用便捷的装饰装修体系,以此来避免装饰装修工程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国外研究现状

工业化建筑的兴起,主要强调建筑结构工厂预制、统一生产、标准化建设、智能化施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有的建筑施工体系逐步进行了调整,也导致装饰装修工程需要进行优化和创新。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较快,而工业化建筑体系的发展较为成熟,自然成了装饰装修工程标准体系建设需要分析的重点。

2.1日本研究重点

日本是目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属于发达国家,这也就导致日本的建筑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体系,用以约束建筑行业的人员行为以及业务开展行为。比如,近些年日本先后颁发了大量的法规体系,《节能法》《集合住宅顺利改建法》《居住生活基本法》和《建筑师法》等多种法律法规,作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发展的主要依据。而日本的建筑工业化、产业化关联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颁布的相关法律要求在当前的日本住宅体系结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未来的住宅领域发展需求,还需要打造标准化的住宅改革体系,同时要确保住宅体系的生产以及供应能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接轨。这种发展理念强调了打造立体式的住宅研发方案,要由专业的研发机构牵头,通过常规的试验来进行住宅结构研发项目的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结构支撑体设计、零部件设计、配套设施设计、住宅结构改造设计。最初打造的“CHS”研究成果,指明了住宅的标准化建设,需要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人们居住需求、建筑领域创新需求;经过后续的不断改革,又诞生了具有代表性的“KSI”住宅体系,“K”主要代表日本的都市公团,是专业的建筑研发机构,“S”“I”代表装配式建筑的骨架和填充部分。这种划分方案让住宅行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分工,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一直到今天这种住宅体系依旧是日本住宅产业化的主要依据之一。

2.2荷兰研究重点

荷兰本身国土面积较小,密集的人口导致建筑用地较为紧张,另外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绝大部分的住宅工业较为集中,这也为开发新型住宅提供了创新和实践的机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爱德霍文大学的哈布瑞根教授提出了SAR理论,主要指的是可以将建筑结构拆分成填充体以及骨架这两个部分,建筑结构骨架的设计主要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而填充结构可以通过对外引进以及采购来实现。其主要优势在于大部分的填充体材料使用寿命较短,这种建筑方法不仅能够迎合不同阶段人口变化的实际需求,更可以依据住户的兴趣爱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打造灵活的建筑结构方案。这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来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打造个性化的住宅装修系统;另外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居住者参与到房屋工程的装饰装修施工中来,能够全面增强防务体系的大众化以及人性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填充体”作为可拆开的结构,也逐步向工业化生产方面进行了转型,并且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让住宅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自行进行空间布置的需求,也全面提升了装饰装修施工的效率。综合当前的荷兰建筑工程来看,大多是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整体骨架,从平面设计角度来讲,整体建筑采取大开间设计,进深大,功能多样化,整体建筑模式有标准框架,符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建筑主体的使用寿命较长,又可以提供灵活的改造空间。后续通过信息技术和建筑领域的多项融合,又诞生了CD20项目系统,该系统主要以模数协调为基础,能够有效缩减建筑构配件的数量和规格,通过统一配件的多格式组合来缩短设计周期,全面提升制造精度。较为典型的荷兰万豪酒店,便是该系统的主要成果,该建筑在设置剪力墙结构的过程中,采用预制框架的方式进行设计,外墙上依旧平滑整齐,所有的墙板以及建筑构件采用工厂加工的方式。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及时进行装配。建筑内部采取轻质量的隔板,拆卸较为灵活,能够应对不同空间的个性化塑造需求。隔板进行隔声处理,能够有效维持人们的生活质量,该工程已经成为区域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样板性工程[1]。这种装饰装修体系值得进行借鉴和推广。

2.3德国研究重点

德国最先开始工业化发展,这也就导致法国建筑体系的标准化设计水平较高,同时也认为提升建筑标准化程度以及预制质量是增强建筑领域竞争实力的根本保障,而从设计层面来讲,德国的大部分设计者认为打造满足国家文化和经济的建筑风格的建筑不具备发展空间。从细节层面上来讲,德国的装配式建筑并不强调数模要求,而是要体现立面效果,展现个性的建筑风格,因此外墙板通常采用非标构件,但要求项目中尽量标准化。绝大部分的设计师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虽然沿用了传统的设计方法,但是,生产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可以结合实际的施工图纸进行创新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建筑师自身的要求,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可以改变传统建筑混凝土结构呆板、生硬的特点。

2.4法国研究重点

产业革命推动了法国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了法国建筑体系向工业化发展的里程碑。19世纪80年代末期,埃菲尔铁塔的建成是法国建筑领域最早采用金属预制构件的建筑物。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的建筑领域兴起了工业化以及混合体新浪潮,建立在传统建筑结构的层面上,实现工业预生产以及统一建筑,成了打造多元化建筑结构的重点时期。比如法国的马赛公寓便是完全采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打造的高层建筑。1990年后,法国进入了住宅信息化时代,大量软件的兴起为住宅体系结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大部分的预制厂商积极的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供先进的技术以及信息,并且编制了多功能系统软件,可以遵循统一模数协调原则,兼容建筑部件,如围护构件、楼板、柱、梁、楼梯及各种设备管道等。这为法国建筑体系的工业化改革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的统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3国内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研究现状

综合我国当前的住宅领域发展状态来看,城市化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造成了较多的发展挑战,尤其是工业化建筑领域的兴起,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发展大势,以装配建筑为基础构建的装饰装修工程,更需要具备规范化管理。基于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了国家标准,并且结合不同阶段的建筑领域发展需求进行了针对性调整。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打造全方位的装修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装修设计的合理性,在装修实施期间要坚持防火、环保、空间灵活、室内环境控制等原则。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意见,其中指出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地落实相关规范。认为全面打造工业化的装配式施工体系,进一步增强装饰装修施工的规范性以及统一性,是发展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而综合当前不同领域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装配式成品住房的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在这个阶段也呈现出了部分难题,为了进一步强化装配式成品住房以及装修之间的联动关系,打造明确的发展方向,需要构建具有规范性的技术路径以及商业模式,并且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定位和分析。

3.1配套政策健全性不足

国内虽然高度重视建筑工业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建筑体系的兴起较晚,装饰装修体系依然存在不完善的细节,指导以及规范全装修进程的标准系统缺乏全面性以及完善性现行的部分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往往集中在住宅产业领域,很少细化到公共建筑以及公益性建筑方面,本身局限性较强,无法满足新时期多种类型建筑装饰装修的实际需求。

3.2技术体系具有局限性

我国在装修设计、生产、施工领域,依然存在较多缺陷,技术体系的不完善将直接影响预制结构的深化设计,另外以工厂为主要场景进行施工的方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部分施工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不高,会导致工厂预制生产效率下降;另外在不具备某一项关键技术以及技术工艺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反而会全面制约生产力,难以提升生产效率。

3.3项目管理创新性不足

目前的装饰装修管理方法依旧很难达到精细化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即便相关领域已经制定了科学的装饰装修管理规定,但是在层层落实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各方协调不统一、信息整合难度大、项目管理形式化的问题。

3.4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

以满足用户住宅需求为目的打造的个性化装饰装修方案,需要通过前期信息技术的引入,制定前期预控调整体系,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的各项施工细节不偏离原有的施工主题。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存在着较多限制,比如以Bim技术为依托打造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受限于软件以及人员技术水平,始终无法真正实现智慧工地建设。

3.5性价比及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

目前国内的部分建筑构件设计尚未实现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大量的规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完全的依靠工厂化生产进行管理并不现实,这也就导致大部分的材料以及建筑构件重复利用的程度较低,这会进一步拉低性价比,也导致市场认可度难以提升。

3.6用户多元化需求限制

进一步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以及独特性是新时期用户选择住房时的主要需求,另外结合自身的消费水平以及个人爱好,对于建筑的空间功能要求,以及装饰装修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当目前的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面临较多变动因素。目前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体系无法全面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也就导致消费者在入住之后需要进行二次装修,这也就影响了消费者和建筑领域之间的交互性以及契合度;另外也需要装饰装修工程,及时迎合市场消费需求进行调整。

3.7存在一体化设计缺陷

部分工业建筑装饰被简单地理解为现场组装,忽视了其产品的价值,例如装饰装修项目未和结构设计以及设备管道设计融合起来。因此,在后期装饰工业建筑时,会损坏之前建造的建筑结构或施工管道,多方施工工序之间的碰撞以及交互还会增加工程变更的概率,从而降低工程综合效益。

3.8人员结构不合理

装饰装修领域本身与现代社会发展接轨,但是当前的人员结构却存在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的人员团队为基层施工人员,但是上层的设计、创新、管控人员却存在数量稀缺、质量不足等问题。另外基层人员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人员综合能力存在一定缺陷。长时间的培训以及教育又会浪费一定的资金成本,从而造成人员使用标准不高,监督不强。

3.9施工组织复杂

工业建筑装饰施工连接节点复杂,各工序交叉,部分仍需现场浇筑。导致现场的施工工序较为混乱,若缺乏科学的施工管控方案,导致吊装跟不上实际施工进度,无集成化设计,无法避免后期装饰装修的破坏。

4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

4.1明确标准体系的理论及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装饰装修工程标准体系的分析,了解国内外存在的差异,同时建立在我国建筑领域既有发展本质的层面上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多元对比的方法,明确的建立我国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的技术路线。领导科学的标准体系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合适、科学的标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消费者心理、文化等环境写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方向,来定位标准原理和应用方式。

4.2了解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化现状

想要建立完善的装饰装修标准化体系,就必须了解当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学者的研究重点,同时要掌握装饰装修工程和建筑领域的实际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1)了解装饰装修产业发展情况。要重点分析我国现阶段不同建筑类型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认可度,着重分析装饰装修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比如了解装饰装修工程前期勘察、规划,中期设计、建筑产品生产、施工、验收、使用,后期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一系列流程,为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构建提供基础依据。(2)分析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主要分析我国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的标准策略以及标准化工作情况,了解现行的标准参数以及各项指标,这可以为后续的标准体系构建提供精准依据,更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有助于打造可持续的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系统。(3)了解国内外先进体系。了解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可以建立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我国自有的建筑系统以及建筑标准。其中要研究国际上的建筑行业是否处于领先发展状态,重点调查国际标准以及欧盟标准体系,分析以美国以及日本为代表的标准系统;掌握其原有的装饰装修指标以及发展历程。包括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的目录、分布、制修订组织形式等,为我国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依据。(4)对比分析差异性。了解不同国家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的优缺点分析,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实际特点以及独特标准,定位不同标准影响下的装饰装修工程发展趋势以及社会认可度,这都可以为我国的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建构提供辅助作用。

4.3定位研究及技术路线

依托标准体系,打造满足我国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需求的建设要求以及相关指标参考国外的标准系统,提出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以及依据,并且编制科学的标准体系表、明细表、统计表。

5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标准体系建构的启示分析

5.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层面

工业化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必须要建立在协同、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各项细节要把控到位,采取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装饰装修材料以及技术,坚持做到细节处理精致美观,整体处理高端大气;内墙板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考虑防火、隔声等因素。将重点放置在工业化建筑部品、构件工业化生产厂家层面,确保所有部品、构件的生产保持保质;全面提升装饰装修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水平,确保维持统一模数设计,同时坚持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居住需求;坚持落实装饰装修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及信息化管理,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模型等方法,构建信息数据共享体系。

5.2标准体系建构层面

标准的建设和创新,能够为我国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提供有效约束,更可以在国家执行指标的基础上,鼓励社会企业以及各个专业机构参与到指标净化工作中来,及时地开展标准体系化研究以及标准体系的推广工作,使得标准制定以市场为主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建立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以及生产体系调整,在全面满足既定指标的层面上实现技术、建筑、管理等领域的有机协调。从标准化管理的层面上来讲,地方政府要坚持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工业化建筑领域的管理,并且让标准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受到同等重视,这样才可以让标准的制定满足社会市场的各方需求,让标准进入市场,打通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和整体建筑领域之间的屏障,有利于建筑体系的综合发展;必须要提升自身企业和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并结合市场需要,制定过程要求广泛参与、协调一致、透明公正。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工业化建筑领域发展过程中,各层级的标准制定必须秉承着承前启后的原则,坚持分析各国家工业化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发展指标以及发展历程,遵循我国建筑领域发展需求以及消费者群体的个人需求打造,具备联动性以及拓展性的标准框架,这样才可以指导装饰装修工程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工业化建筑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参考文献

第5篇:产品工业化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业园;高校专业;全产业链;校企合作

前言

2015年3月25日,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总理就经济形势先后三次召开了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中国制造2025”成为在每次座谈会上必提话题。他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根本是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等,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2017年,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新材料领域要“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提升新材料应用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的重点任务。此外,2020年4月,四川省举行了深入推进“5+1”重点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并要进一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能源管网、海绵城市、停车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大力开拓国内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建筑市场,积极培育总承包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推进建筑强省建设。构建产业园、企业、学院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为学院教师、学生培养提供基地等保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工业园区与专业挑战

建筑工业化园区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不够。目前,多数学院周边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在周边县(市、区),产业布局受制于行政区划的约束,市域、工业区域内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为此,对区域现有的建筑工业化企业梳理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着指导作用。精准分析建筑工业化企业产品参差不齐的问题。国内部分产品加工工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多产品处于初加工、低档次、低附加值阶段,深加工、中高档、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建筑质量,制约整个行业竞争能力。高校本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不足,虽然研究国际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基础,但对区域已有建筑工业产品,健全本地区的建筑工业化产品发展指导严重不足。探讨完善产业链的途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处于独立完成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影响力小。特别是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不少企业所需的配套设备、产品配件依赖外地购置,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深度应用开发能力较差,智能制造产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过短、位置过低的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和路径深度和实践性不够。学校的参与度动力欠缺。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学院引导、政策引导不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能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需要大量人才,但目前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的孵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2解决工业园区与专业挑战的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总结国内外产业园区与高职的经验,把比较结果中国化,形成学院的产教融合经验。文献分析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本科、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校企合作论文及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层领导,发放问卷调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专业人才能力、技能的需求。实地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学院周边等建筑工业化参与园区全产业链企业,在项目上面对面交流和深入访谈,获得第一手数据、照片和资料,据此结合课题主题进行分析研究。

3工业园区与专业融合路径

归纳建筑工业化园区的清单。走访学院周边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在周边县(市、区)产业园,掌握各产业园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建立起学院专业周边地区的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规律,为有效的整合当地资源,带动工业发展,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参考。形成解决建筑工业化产品参差不齐的解决方案。建筑工业化企业分布清单梳理的基础上,对比国外建筑工业化企业发展概况,形成本地区建筑工业化产品的调查报告和解决途径的建议。提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路径。实现新型工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跨越,在组织、技术、制度和配套政策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建立了科学规范的与市场经济适应的管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形成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产效益、生态效益并举的产业路径。解决学校参与度不够的原动力。产教融合项目协调工作难度大、外部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条件尚不确定的特点,项目研究,将建立各相关方的协调联络体系,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协议、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各方权责,力争外部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及时到位,从机制上解决问题。

4结语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证明,没有制造业的强大,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建筑工业园与高校专业融合存在建筑工业化园区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不够精准、分析建筑工业化企业产品参差不齐、探讨完善产业链的途径深度不够、学校的参与度动力欠缺等挑战,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调研法解决上述问题,形成归纳建筑工业化园区的清单,提出解决建筑工业化产品参差不齐的方案,提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路径,提出学校参与度不够的原动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许溶烈.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争取新发展———2015年新年寄语[J].施工技术,2015(01):1-2.

[2]三井.建筑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14):5.

[3]吴涛.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J].中华建设,2014(07):60-65.

[4]2019年“管理实践”回放[J].施工企业管理,2019(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