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精选(九篇)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

第1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余杭经济开发区“三年振兴计划”誓师大会。这是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大会,是贯彻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12月4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综合改革的动员大会,提出了要集全区之力对开发区进行一次综合改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月2日,开发区新的班子成员到位了。3月7日,我和姜军同志再次到开发区调研,听取了开发区班子在人员到位后的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我们认为开发区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同志,确实是按照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开发区的建设。刚才,沈昱同志代表余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了非常振奋人心的表态发言,体现了余杭经济开发区新班子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和大目标、大动作、大举措,希望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全区各有关部门切实组织好、宣传好、落实好。今后三年开发区振兴的目标已明确,计划已制定,战斗已打响,关键是要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落实。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再讲三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党的*以来,我国经济崛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龙行天下、世界关注。今天又喜逢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已经产生,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经济又将迎来再一次的腾飞,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人生难得几回搏,今日不搏,更待何时?余杭经济开发区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可谓风雨兼程,历届党委、政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去年,区委、区政府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对余杭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规划、用人、用工、分配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的决策。12月4日,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发区新班子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严格按照“综合改革、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作上有新思路,行动上有新举措,面貌上有新气象。短短三个月来,开发区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做了大量并富有成效的工作,配好配强了干部队伍,人员调整已经基本到位。通过公开选拔,在全区范围内选调了6名区管干部,15名中层干部,并选配好一般干部,对分流人员进行了妥善安排。完成与原开发区、兴旺工业城以及周边街道的交接,实现了平稳交接。开发区新班子到位后,迅速摸清了原开发区规划发展、存量资源、征迁安置、企业发展、遗留问题等综合情况。加快托管23个村(社区)移交工作,确保了辖区群众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征地拆迁、服务企业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开门红。同时,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完善提升规划,制定了高标准的“三年振兴计划”,为实现跨越发展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三个月来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充满信心。相信在全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发区全体干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开发区作为现代工业集聚的新高地、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城市化战略的主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必将成为引领“工业强区”战略新征程的新航母、主力军。

二、明确目标,使命崇高

余杭经济开发区应该成为余杭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创新的阵地、现代工业的高地、宜居城市的新区。开发区提出的“三年振兴计划”,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路新、目标高、举措实。

思路新。“三年振兴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很清晰、有新意。开发区提出,要以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一化带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临平副城为依托,以现代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以商贸服务业为补充,以“拆、建、引、管”四字方针为抓手,努力把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创业创新、富有活力、适宜居住的副城新区。

目标高。开发区自加压力,确定了“3818”的高目标:到2010年,余杭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税收18亿元;确保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实到内资在2007年基数上翻一番,力争3年累计完成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到内资88亿人民币。力争三年内跻身部级开发区行列。

措施实。“三年振兴计划”围绕三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即实施主动出击招商,实现三大突破;做好规划修编,优化产业布局;抓好撤村建居,推进社区发展;推进区域做地,拓宽发展空间;实行分类管理,夯实经济支撑;优化园区环境,提升形象品位;实施管养分离,提高城管水平;关注民主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抓好社会稳定,打造平安新区;狠抓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团队等十大举措,强化空间保障、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保障。

余杭经济开发区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强大后劲。全区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三年振兴计划”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施“三年振兴计划”上来,把创业创新的举措用到“三年振兴计划”上来。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实现我区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的重大战略举措。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过百亿,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下辖49.5平方公里范围,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现在是,今后更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区打造“工业强区”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我区工业经济要实现“三高三倍增”,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要保持“三高三倍增”;余杭工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工业强区”,首先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要加快发展、强势发展、跨越发展。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重大战略举措。市委在十届二次全会上作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战略决策,提出要将杭州打造成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确立杭州在全省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同样,在杭州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中,临平副城也要提高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努力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余杭经济开发区是临平副城发展的腹地,在临平副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跨越发展,就谈不上将临平副城打造成为三大副城中最具活力、最适宜创业创新、最适宜居住的增长极;没有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崛起,就谈不上彰显临平副城在三大副城中的首位度。

实施“三年振兴计划”是我区加快建设“美丽之洲”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现代宜居城市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基本要求。企业林立、商家云集,但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那只是一座白天热热闹闹、晚上人去楼空的“空城”;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但没有繁荣的产业支撑,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那也必定只是白天的“空城”,晚上的“卧城”。余杭人居环境一流,创业创新氛围渐浓,是杭州主城市民和周边县市群众创业、居住和置业的首选之地。余杭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航母、主力军,作为临平副城未来发展的主战场、排头兵,实施“三年振兴计划”,实现三年大变样、三年大跨越,对我区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意义重大,作用重大。

当然,三年仅仅是振兴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第一步,区委、区政府将支持开发区及时谋划未来三年、未来十年中长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

三、合力创新、狠抓落实

同志们,每一个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崛起;19世纪末,电的发明和汽车产业的出现,造就了美国的崛起。中国正迎来了和平崛起的时代,这个历史机遇一定会有人抓住,也一定会有人抓不住。当前,国际资本与境外投资看好中国经济。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曾经说过: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开发区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引擎,它具有聚人才、引技术、融资本、集产业、促发展的强大功能。虽然全国已经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但开发区的事业方兴未艾。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再到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上海浦东、成都城乡一体化、宁波保税区等综合配套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邓小平同志20年前提出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论断。当前,我们余杭经济开发区正赶上国家崛起的时代。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开发区的明天是否有大发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实施、去创造。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余杭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余杭的希望所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对此,全区上下思想应该再统一,认识应该再提高,行动应该更迅速,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委[2007]102号文件和区委[2008]18号文件精神,按照“思想大解放、土地大征迁、项目大招商、设施大建设、资金大平衡、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的理念,集全区之力支持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具体要做到“六个不动摇”:

一要做到坚持高目标发展不动摇。高目标激发强动力,高目标引领新发展,高目标才有高收获。余杭经济开发区豪迈地提出“3818计划”,即:到2010年,力争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80亿元,实现上交税收18亿元,勇气可嘉,值得肯定。现在目标已定,方针已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下一步,余杭经济开发区要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为年度目标,研究制定更为细致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要做到坚持强势推进项目不动摇。项目是发展的基石,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强势推进项目。开发区要把推进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项目开工、狠抓建设速度、狠抓竣工达产、狠抓项目督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督促在建项目业主保证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见效。要坚持区域大征迁,扎实推进统征统迁工作,积极做好盘活存量文章,腾出发展空间,确保新项目有地可供。要抓好重点推进项目,对好项目、大项目、重点项目,相关部门要跟踪服务,为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创造宽松条件,协调各项工作。

三要做到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不动摇。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不能一般化,不能传统化。可以说,目前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必须要进行调整。对于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对那些不能改造的、污染大、消耗大、产出少的传统产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关停。对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要重点支持,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合理产业结构,要积极引进那些实力强、技术新的高新企业来开发区投资。以上这“三位一体”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不能动摇。开发区的发展方式也必须改变。开发区要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是基础。环境比政策更重要,良好的环境是杭州这几年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余杭也一样,要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创一流的效益。

四要做到坚持服务高效不动摇。区委、区政府为支持开发区建设,决定赋予余杭经济开发区区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开发区要以此为契机,增强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高效、诚信”的服务理念,积极实践“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不断深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办事不出园区”机制,营造一流的发展软环境。要狠抓招商引资。开发区要实现“三年振兴计划”,招商引资是第一步。要有人招商,有地招商,有项目和产业招商,切实做到招得进、放得下、建得成、产出高。要主动出击,积极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借力招商、搭台招商,建立健全招商网络。坚持“细节为王”,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耐心细致的工作、周到热情的服务感动外商,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在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上,努力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上,在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民企500强和总部经济引进上等三方面实现突破。

五要做到坚持发挥主体作用不动摇。去年,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对原临平街道(余杭经济开发区)进行一次体制、机制、规划、分配等六个方面的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改革。现在,人员配备已经到位。可以说,经过公开选拔,开发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下一步,开发区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好党员干部主体作用,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流干部队伍。要以现代企业的理念来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区,引进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突出效率、效益、效能,重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

第2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3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自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重点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农村经济优先稳定发展,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现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我国农村现已经逐步的形成了以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为主体的各种经济竞相发展的经济结构体系,在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发展带动下,农业化商品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力量上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成。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

想要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重要发展战略,必须推动乡村经营模式和人文文化进行大力振兴,例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等,在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带动下,无论是现代家庭农场还是一些当地的龙头企业,都要大量的吸引和凝聚复合型人才,所以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将乡村内部的文化、生态等方面同步发展和振兴[1]。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以及措施来鼓励农村青壮劳动力留乡,同时也号召外出的劳动力回乡返乡创业,另外还大力支持一些愿意参加到农村产业建设的科技型人才下乡支持乡村建设。近些年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数已经逐渐增多,到2018年已经达到了780万余人,并且学历和技能方面也在逐步的提高;同时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达到了近300万家,这样的数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主导力量。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在我国各大经济发展战略中,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所以在农业发展阶段的各级政府和组织人员应当首先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将乡村人才、产业以及文化的振兴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现阶段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其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投资以及人才,因此可以看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另外在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也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城市经济发展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新型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带动青壮年返乡热潮,同时将更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乡村发展的环境中,使乡村经济真正的实现产业新、理念新以及模式新的“三新”发展现状[2]。在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进一步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将会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解决大量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适应问题。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必须将农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美好向往以及思想做出重点的引导,将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现代经济发展为基础,着重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将先进的农业产业转型工作加快落实,并且积极的调整农业发展结构,将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作为导向,加强新型农产品的安全,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利用农业产业的多功能建设农业“新六产”,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3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广大的农民利益相互兼顾

在现阶段和未来的农业发展中,主体参与群体和受益群众依旧是农民,所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紧密的联系,是现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3]。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应当时刻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建立相关的产业建设鼓励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农民的自身利益需求。例如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加农民就业岗位等等,将乡村经济发展战略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相互结合,实现二者成为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的增加农民在新型农业主体产业推动中的工作参与率,这样才能充分的将农民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更加务实的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损害相关一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建设农业相关经济产业时应当以农民自身利益与需求为基础,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立在农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同时为农民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拓展农民的再就业路径展,提升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保证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的主体利益相结合,为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第4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东北振兴总体情况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以及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等多重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即中发7号文件,这是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8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 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会现场

李朴民表示,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战略部署,使中发7号文件确定的政策更加细化、实化和具体化,近期,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充分征求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各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重要举措》),即国发62号文件,从4个方面提出了14项政策措施。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在活力。二是推进创新转型、培育发展动力。三是扩大开放合作、转变观念理念。主要包括打造重点开发开放平台,开展对口合作与系统培训。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同时,结合东北地区不同阶段振兴工作重点,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时期东北振兴工作的整体统筹和布局,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包括三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振兴目标。第二部分从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协同协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构筑生态屏障、构建开发窗口、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提出了任务目标。第三部分主要是从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李朴民指出,为确保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抓好落实工作。

一是出台实施细则。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在年底前研究出台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加大政策支持和推进落实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及早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统筹指导。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方指导,共同研究重要政策、帮助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形成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整体工作合力。

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国家发改委将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将相关政策落实进展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的困难,进入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振兴发展阶段。”李朴民表示。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重在落实

据周建平介绍,《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规划始终贯彻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整体部署,从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四个着力”,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完善民生。二是立足于发展新定位问题。针对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按照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思路、重要任务等。三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尽量采取一些新思路,既注重激发地方振兴发展积极性,又要做到统筹协调与科学布局,同时努力争取凝聚各方面共识。

《规划》提出了十方面的任务,侧重于落实方面。一个好的规划编制起来不容易,但是更关键的是在落实上,所以在落实规划方面也想了一些办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强化目标任务的落实问题。一个是地方层面,也就是三省一区,包括地市的任务。第二个方面,中央部委层面,如何结合地方的工作,在一些政策、举措包括开展试点方面重点支持。第三个方面,规划实施肯定还少不了资金保障问题,提出了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融资,包括国家设立东北产业振兴基金,对东北困难地区进行保障转移性支付,重点保障民生。第四个方面,完善了《规划》实施管理问题。通过以上的方式,把《规划》制定好,同时把《规划》落实好。

东北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可能性不大

“对东北的形势看法,我想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困难较大,分化加大,亮点不少。”周建平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如此说,他从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困难较大、分化较大、亮点不少等一些关键词来做说明。

增速偏低。1-9月份在经济增长方面,辽宁只有-2.2%,吉林有6.9%,跑赢了全国,黑龙江是6.0%,全国平均水平是6.7%,在全国四大板块里确实是垫底,增速也偏低。

仍在筑底。吉林、黑龙江和去年比都在回升,另外一些积极因素也在增多。辽宁随着逐步调整到位,明年会有个很好的发展势头。

困难较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主观上和客观上,三期叠加、需求不足等,不仅对东北,对全国都一样,东北地区为什么经济下降大呢?归根结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结构性问题。

分化较大。这也是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地方,省与省之间分化,省内各地市之间发展分化,行业在分化,企业在分化,这四个方面的分化也构成了东北经济的特点。吉林、辽宁、黑龙江的发展变化很大,区域内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条中轴线上集中了东北地区大概50%-60%的经济总量,他们的发展势头还很好。但是东北的西部地区,靠近科尔沁草原,因为是沙漠地带,发展条件更差一点,所以分化就大。另外是行业方面,一些传统的“原”字号集中的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行业发展比较困难,而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好。

亮点不少。东北地区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发展确实也有不少亮点,从省层面来说,吉林省的发展势头比较好,GDP是跑赢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都是非常好的。也应该看到,东北的新兴产业和消费产品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一些新的消费亮点也有很大的变化。新松和哈工大的机器人、碳纤维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不少有亮点的地方,遗憾的是目前总规模不大,增速虽然有20%、30%,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足。

“所以,综合上面的判断,总的结论,我们认为东北经济是在不断筑底过程中,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三省当中辽宁的情况比较严峻,要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要下更大的功夫。吉林省要进一步巩固好,把这种阶段性增长转变成持续增长,可能也要做一些工作。黑龙江在逐步稳步回升,再加大点工作力度,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周建平强调。

建立对口合作机制

《重要举措》要求,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市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和定向培训。周建平表示,通过这种对口合作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对东北地区来说,目前关键是通过和东部地区对标,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改进相关工作。具体来说,有五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政府之间对标,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保证经济处在良性发展,尽可能少用行政手段。二是通过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干部建立互派,相互挂职和定点培训的方式,使人的思想理念转变,包括发展理念、思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三是把东北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东部资本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东北地区冬天有冰雪资源,长白山、五大连池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黑龙江鸡西有丰富的石墨,但是苦于发展资金不足,而东部地区的资金重组,需要研究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来促进发展。四是如何把东北现有特色产品优势和东部丰富灵活的营销网络和营销模式结合起来。五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部发展非常快,它有大量的设备购买需求,而东北是国家重点支持、具有很强装备制造能力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周建平强调,这五大方面的考虑,目的就是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当然,这种合作不是排他性的,在对口省市间合作的同时,结对关系以外的省市也可以广泛开展合作。一对一的目的,主要是定点学习,但是在其他合作领域,像产业合作、装备领域合作不是仅限于和这个省,不能和其他省的合作。另外,对口合作,不是帮扶,更不是援建,是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全领域、全方位,也是多层次的合作。

释放东北内在活力

近期,新闻媒体、网络上,都在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对此,周建平表示,这种提法不一定客观和全面,主要是形象的比喻。关于这个问题,从几点来介绍。

第一,对东北三省一区的政府来说,就是如何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工作。所以要更多地学习用市场、政策、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减少用行政的手段。

第二,目前,东北地区在经济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职能上的错位、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首先要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活力。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全面对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包括积极推广“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先行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还包括企业投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从而在未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一个更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另外,东北三省一区省政府包括地市政府都很重视,均研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办法,在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这对改变投资营商环境有很多好处。

第三,关于国企改革。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比较早,上世纪末国企改革,也是走在前面的。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后,在用人、薪酬、干部制度等方面离真正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仍有差距。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将按照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的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扎实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升国有资本质量、效益和影响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这些都会在东北落实,《重要举措》中提出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经着手推进,还提出每个省选出10-20个地方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等。东北地区改革和别的地方改革相比还有个问题就是如何减轻负担,东北是大集体,还有“三工一业”,另外很多企业还承担着社会职能,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有离退休人员养老问题,有的还没有完全分离。所以对东北来说,这个任务非常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对彻底减轻东北企业的负担,轻装上阵,做好国企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5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一是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起草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文件已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丰富、深化和发展,是对到20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振兴工作的总体谋划。文件出台对于破解制约东北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扩大东北振兴成果,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落实,定期向国务院报送文件落实进展情况,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实施细则,逐项梳理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努力使文件相关重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目前,文件提出的76项重点任务中,除15项常态化工作外,其余61项工作中有50多项已基本落实或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协调推进东北地区139项重大项目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推动《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涉及的139项重大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底,24个项目已竣工,累计完成投资约1812亿元。80个在建项目如期推进,已累计完成投资约5775亿元。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高铁、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赤峰至锦州铁路、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新建辽宁锦州机场工程、辽宁绥中电厂改接华北电网±500千伏项目、中石油大庆―锦西原油管道工程(大庆―铁岭段)等项目相继竣工,进一步完善了东北地区重大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加大对东北地区中央投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东北的支持力度,2015年共支持东北三省47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建设等。全面开展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印发实施《东北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专项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指导意见》,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手段支持东北地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改造。

五是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东北振兴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对东北地区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印发《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协调推动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制定《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东北地区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组织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试点,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六是支持重点开发开放平台建设。报请国务院批复哈尔滨新区,加快建设大连金普新区。报请国务院批复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支持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结合点。会同有关部门复函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进一步推进中俄地区合作,与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签署建立了两部委合作工作机制,签署加强中俄地区与边境合作的备忘录。

七是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20亿元支持东北三省资源枯竭城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启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并正式印发《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开局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主线,着力加强东北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形成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势头。

一是组织落实好《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三年滚动计划,出台重点任务分工,研究提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和重大工作机制等。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编制好《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

二是支持东北地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的实施意见》,出台《沈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

三是研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建设,落实培育东北地区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

四是研究提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后续政策措施,制定支持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作,制定出台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政策意见。

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指导东北地区部级新区加快建设,推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等加快发展,落实好中俄地区合作有关协议。

第6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一、《新增长战略》的提出:“两条道路”的终结

日本曾经通过选择走“两条道路”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一条道路”是在二战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发展公共事业促进经济增长。公共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但同时,农村也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经济和生活基础,并造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第二条道路”是在21世纪初,日本在“结构转型”的名义下通过提高供给生产率,以及放松管制、推动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等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不过,在增长的同时,财富仅集中在少数企业,国民整体收入水平并未提高,中小企业歇业情况不断增加,民众对经济增长缺乏实际感受。因此,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日本既不适合重走依赖公共事业和财政的“第一条道路”,也不能选择已走到尽头的“第二条道路”,日本政府遂制定《新增长战略》,希望通过“第三条道路”,即以创造新的需求和就业为目标推动经济腾飞。

“战略”计划在环境、健康、旅游三个领域创造100万亿日元以上的“新需求”,以此来扩大就业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并实现两方面问题的政策创新:一是针对全球变暖(能源)问题,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方式、运输部门和城市发展等领域产生新的需求,使日本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低碳社会。二是针对老龄少子化社会问题,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培育新的价值观,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日本成为医疗超级大国,实现人民安心培育后代、身心健康长寿等目标。

二、《新增长战略》的内容及主要政策措施

“战略”分为六大部分,即环境与能源战略、健康(医疗与养护)战略、亚洲战略、旅游与地区振兴战略、科技战略以及就业与人力资源战略。“战略”计划力争到2020年,日本名义GDP达到650万亿日元,增速超过3%、年均实际增速超过2%,失业率降至3.0—4.0%的范围内。

(一)环境、能源大国战略:“绿色创新”

到2020年,日本在环境相关领域创造超过50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和140万个工作岗位,至少减少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措施包括扩大电力上网范围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广住宅、办公场所零排放结构,推动包括蓄电池、新一代汽车等创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监管改革和建立绿色税制等措施实施集约投资计划等。

(二)健康大国战略:“生活创新”

到2020年,通过促进行业发展以满足医疗、护理及其他健康服务的需要,创造约45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和280万个就业岗位。具体措施主要有促进医疗、护理及其他健康相关产业的国内发展及海外扩展,推进创新性药品、医疗及护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高无障碍住宅供给能力,加强医疗和护理服务基础等。

(三)亚洲经济战略

到2020年,创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推动国内改革实现人员、物流和资金流增长一倍,融入亚洲经济增长等。主要措施包括制定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在亚洲推广日本的“安全、安心”制度,将羽田机场发展为24小时国际枢纽,推进“开放领空”协议,实施国际集装箱和散货港发展战略,修订限制人、财、物流动的法律法规等。

(四)旅游导向与地区振兴战略

到2020年,通过简化亚洲国家公民赴日观光签证手续和制定“休假分散化制度”等措施,日本年外国游客人数增至2500万人,带来约10万亿日元收入和56万个就业岗位。地区振兴战略计划利用区域资源振兴城镇发展,塑造大城市为增长引擎,到2020年,房屋和装修市场规模翻番,不满足抗震要求的房屋比例降至5%,提升食物自给率至50%;木材自给率超过50%;农、林、渔产品及食品出口增长2.5倍,达1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有促进自治保护区域发展,支持偏远海岛、人口稀少地区、贫困地区振兴,设立特区促进大城市和周边区域发展,积极利用反向抵押贷款等融资途径,引入农户家庭收入支持体系,扩大农、林、渔业及相关产品出口等。

(五)科技立国战略

到2020年,日本能主导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创新”和“生活创新”,增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数量,理工科毕业博士实现全部就业,鼓励中小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生活与生产效率,官民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超过4%。具体措施有加快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改革,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改革创新培育体系和规则,鼓励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六)就业与人力资源战略

到2020年,建立就业战略对话机制,非全日临时工数量减半,调整女性M型就业模式,促进大龄人口、残疾人就业,增加就业卡持有人数至300万人,鼓励带薪休假,提高最低工资、缩短工时。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年轻人、女性、大龄人口和残疾人就业率,创建“蹦床式”弹性安全网络以满足增长需要,扩大就业卡发放范围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等。到2020年,创造有利于人口持续增长的环境,扭转人口数量迅速下滑局面,消除学龄前和学期儿童课堂轮候名单,确保生育及婴儿看护后人员恢复工作,保持世界顶级学术水平等。具体措施主要有修订规章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婴儿护理体系,鼓励私人参与教育发展,保障儿童安全等。

三、《新增长战略》的实施与改变

(一)东日本大地震前的实施效果

震前,日本按部就班的实施“战略”的目标,总体上按照原定进程推进。由于“战略”实施理事会仅成立几个月时间,因此工作基本停留在主要政策的制定上,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初,“战略”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基本政策

2010年秋,日本确立“战略”在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方面的基本政策。“战略”实施理事会强调了EPA和FTA对与亚太国家共同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性。具体实施方面,日本稳步推进国际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越南两座核反应堆的承建方,并与越南共同开发稀土资源。羽田机场转型、“开放领空”以及增强日本与国际之间人财物交流等问题也得到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实施与美国签署的协议和与韩国航空当局的协议,以及放宽中国人赴日旅游签证手续等方面。

2、实施经济和就业宏观政策

针对日元升值以及海外经济增长疲软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风险,日本政府制定了“三步走”经济措施以推动“战略”实现,并通过紧急经济措施应对日元走强和通缩。“三步走”的第一步为利用补充开支促进“战略”实施,第二步是制定补充预算,第三步则是在2011财年预算中对“战略”给予优先倾斜。

3、修订税收体系,制定增长制度框架

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吸引外资进入,日本政府创建了综合特区体系,制定内部投资促进计划,并进行了税制和监管改革。税制改革主要包括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把法人税实际税率下调5%,降低中小企业减税率,为综合特区制定优惠税率等。

(二)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变化

震后,日本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灾后重建和核辐射控制方面,对“战略”的原有目标的实施产生一定影响。为促进经济恢复和振兴,日本政府修订了环境和能源政策,综合提出了三大新“前沿”,促进“战略”的实施。

1、强化增长潜力的措施:开辟经济前沿

主要措施包括目的明确地推进投资协定、税收协定及社会保障协议的建立,推进“酷日本”品牌建设,有效利用日元升值鼓励海外并购,建设世界级医药和医疗技术基础设施和下一代医疗服务框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创造新产业,通过公私合作扩大货币供给,加强保险公司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利用农村资源进行能源生产,推动实施分散休假制度,促进旅游立国和高附加值日本旅游品牌建设等。

2、复兴广大中产阶级:开放社会前沿

具体措施主要有制定并实施“青年就业战略”,创建儿童与育儿新系统,促进女性就业,培训全球化的人力资源,推广零耗能房屋实现低碳环保型社会,提高市区备灾及环保性能,利用综合特区振兴地方发展,推广“未来”城市概念等。

3、增强日本全球表现:打造国际前沿

主要措施包括,积极向亚洲及世界推广其在医疗保健、教育、防洪、降低灾害风险、环保以及紧急救援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对外扩张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日本人在国际组织的供职职位,注册日本饮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日本在人类安全、环保技术、世界一流制造工艺、民族特色与文化等方面的国家品牌,战略有效地利用官方发展援助基金等。

四、《新增长战略》简要评述

“新增长战略”目标甚是宏大,内容包罗万象,诸如观光立国战略、亚洲战略、节能环保战略早在多年前就已确立并持续实施,但其他几个战略缺乏新意。尽管如此,在某些方面,如在税收体制改革等领域,“战略”似乎触及到了日本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较深层面,其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代表着一种新的趋势,强烈地表现出日本政府和民众在长期低迷之后的求变之心。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三大前沿”,与“战略”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发展目标基本一致,但在国际表现方面,更注重海外战略,强调日本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日本对国际社会在本国文化、技术工艺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全面输出,希望在未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主导或引领作用,谋求大国地位,这与日本在国际和亚太地区的一贯政策主张如出一辙。

第7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增长战略;东日本大地震;产业振兴。

一、新增长战略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典型是“目标政策”模式,即通过产业展望明确主干产业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政府采取措施诱导或指导产业发展,如制定相应的金融或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主干产业的设备投资,并对产业的研发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这一产业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激烈的贸易摩擦中受到美国的强烈抗议,因此,90年代开始,在产业政策上日本出现了重视市场机制的倾向,尤其是小泉内阁推崇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成为20世纪初期日本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而在同期内,美国政府却采取了促进IT产业和金融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新经济论”主导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产学联和与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创新政策”带来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两国政策取向的逆转带来了两国经济差距的扩大。新世纪以来,日本开始反省其产业政策取向,出台了许多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出台了新增长战略。

(一)新增长战略的形成。

日本的新增长战略是在一系列规划和报告基础上形成的,期间也伴随主流经济思想的转变。2006年小泉内阁制定《经济增长战略大纲》,规划了日本战略新兴产业,虽然小泉内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但该大纲提出的战略产业成为新增长战略的产业格局。2009年12月,鸠山内阁通过了“新增长战略:基本方针”,分析了长期支撑日本经济增长路径的局限性,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理念。具体来说,第一条道路是战后开始到70年代,公共事业投资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对日本缩小国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口稀少和偏僻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用,还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负担。第二条道路是2000年开始的结构改革,从供给方面试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在新经济自由主义指导下的经济政策,基本的路径是放松监管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但这些政策带来了企业的分化,一部分企业获得了极大成功,大多数企业没有从中获益。第三条道路是通过新增长战略创造新的需求和就业,以创造需求和就业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

2010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了产业结构审议会,并成立产业竞争力研究部,产业竞争力研究部在2010年6月提出报告书,称为“产业结构蓝图2010”(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Vision 2010),这是日本新增长战略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产业结构蓝图2010”(以下简称蓝图)首先分析了日本产业的现状与问题,提炼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概括了日本产业结构转变的方向。在现状和问题中,重点分析了日本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问题、经营模式问题和经营环境问题;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特征的概括中,一是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带来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在从“世界的工厂”到“世界的市场”转变;二是全球化层面的“社会性课题”涌现,典型的是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大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约束对过于依赖资源能源的日本产业结构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国际企业间竞争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模式,新兴市场国家的技术追赶需要在投资规模和速度、收益模式的设计上再求创新;四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后退和国内就业优先思维模式的形成,各国在危机当头都是将国内就业摆在了政府的头等重要任务。对于结构转变的方向、蓝图从4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产业结构从不稳定的单极结构向稳定的多极结构转换,主要包括以下5个战略性产业,分别是基础设施关联的出口(主要是核电力、水、铁道等领域)和文化产业(服装、传媒、饮食、观光旅游等),这是为适应亚洲国家收入水平提高市场扩大而采取的战略,解决环境能源问题的产业(智能电网、未来汽车等)和医疗、护理、健康和育儿服务的改善是针对地球环境和人口老龄化而采取的策略,尖端领域(机器人、宇宙探索等)是试图强化日本的技术优势而制定的。第二个转向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转换,改变“技术优势明显而经营效率低劣”的现状,实现技术优势和经营效益的双丰收。第三个转向是改变国际化和国内产业空洞化并存现象,通过增加开放和透明度吸引投资和增加就业,实现全球竞争时代的竞争力和国内就业的双赢。第四个转向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协助民间构建适应全球化环境的经营体制。

(二)新增长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新增长战略以扩大需求和就业为重心,实现强经济、强财政和强社会保障的三位一体战略。新战略提出通过建立可持续的财政及社会保障制度和生活的安全网,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消除国民对未来的不安,构筑经济增长的基础。生活安全网和提升经济活力、健全财政是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手段。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在2020年前,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2%,失业率降至3%。

为实施上述目标,日本制定了7个具体战略,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以增加需求为主的产业政策,包括绿色、健康、亚洲和旅游4个方面,分别制定了拉动需求和创造就业的规划,如在2010年—2020年的10年间,在环境、健康和观光的3个领域中制造超过100万亿日元的新需求,并且创造400 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二是以增加供给为主的产业政策,科学技术信息立国和就业人才战略规划可以提升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提高研发效率,而就业人才战略规划是应对日本劳动人口下降、创新人才缺乏而提出的有效措施;三是从资金循环方面消除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约束,金融资本市场的健全发展和风险资本的供给成为重中之重。7个战略分别为:

(1)建立绿色创新的环境能源大国战略。这是为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削减25%的目标而制定的,涉及到运输业及生活相关产业,包括核能和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产业以及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新技术开发和新产业拓展,重点集中在智能电网、未来交通工具和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方面。

(2)建立生活方式创新的健康大国战略。在日本的少子高龄化时代,过于强调了社会保障的负担,将社会保障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且国民对于医疗护理和年金、育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担忧还影响了国民的消费行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就业的产业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新药和医疗设备的研发、扩大外国患者的就医等,促进健康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

(3)亚洲经济战略。在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少子高龄化现象,日本在铁路、道路、电力和水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对重点国家的重点领域实施包装型基础设施的海外经营,并通过降低法人税率等措施,吸引亚洲企业选择日本作为研发基地或本部,同时,通过亚太自由贸易圈(FTAPP)实现亚洲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4)观光旅游和地区特色战略。观光旅游是通过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业、渔业或林业村落实施生产、加工和流通一体化,其附加价值的增加可以扩大就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建设综合特区制度和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支持基金,活跃地方经济。

(5)科技信息立国战略。要增强日本的科学技术实力,不断完善科技研发的后援体系,建立一流的教育环境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典型的是建立一流研究生院的设想,官产学合作的纳米技术平台、增加研究开发中政府的投入比重(目标是GDP的4%)等。

( 6 ) 就业和人才战略。人才是创造附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幼教和护理学校的一体化,建立日本国民职业质量标准(NVQs)。

(7)金融战略。金融提供经济增长的资金保障,为支持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推进金融体系的优化,同时,通过金融自身的发展,实现金融市场、交易所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2000年以来,日本出台了6个经济发展规划或增长战略,

小泉政府制定的前3个规划主要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强调发挥民间部门的活力和源泉,安倍内阁和麻生内阁在长期战略中,均强调了健全财政问题,这是对日益增长的政府财政负担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经济增长的路径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增长。与以前的规划相比,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出现了3个重要的转变,一是以前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以增加供给为主,明确劳动生产率或GDP的增长为目标,新增长战略将创造需求和增加就业作为出发点,战略产业的选择都是围绕需求和就业而展开的;二是在与东亚各国关系上,以前的战略出发点是日本可以与东亚各国建立经济协调和分工关系,而新增长战略认为日本与东亚国家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三是在规划的实施上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具体行动,避免了长期以来规划执行力低下或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的现象。

2010年8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增长战略行动100条”,详细制定了每一战略的步骤和行动顺序,并作为2011年产业政策的重点,总之,日本新增长战略对日本产业现状的把握是准确的,定位是明确的,方向选择也是符合实际的,措施手段也基本可行。但遗憾的是,正确的政策出台恰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深重打击。

转贴于

二、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产业振兴的影响。

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大损失,对产业振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核电安全问题动摇了日本能源发展战略。

日本的能源战略是伴随石油危机的发生而转变的。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之时,日本的原油消耗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8%,并且99.7%的原油靠进口。石油危机促使日本改变能源战略,一方面将资源密集型向海外转移,同时促进国内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注重获取传统能源和开发利用核能源。20世纪70年代日本推出“电源三法”(《发电用设施周边地域整备法》、《电源开发促进税法》、《电源开发促进对策特别会计法》的总称),推动了核电的发展。1990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替代石油的能源供应目标,其中,增加核能比重成为重要内容。到2009年,日本核能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9%,天然气发电占29%,煤电占25%,成为电力供应的三大主体之一。2010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能源基本计划修正案(每3年修正一次),这一修正案成为日本2030年前的能源政策方针,对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家庭照明节约、太阳能和风能等再生资源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同时计划在 2020年前,新建 8座核电站,并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建成新一代输电网。修正案中提出了能源自给率的概念,包括国内可确保的能源和在海外获得的油田开发等资源,即广义的能源自给率从现在的38%提高至约70%。

日本的新增长战略中的首要战略是环境能源大国战略,具体的措施都是根据2010年的能源计划制定的,其中发展和推广核电技术成为新增长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核电安全问题的暴露不仅动摇了日本的能源体系,而且增大了新增长战略的实施难度。

(二)产业转移的加速将进一步增加产业振兴的难度。

新增长战略的核心是创造需求和增加就业,完善国内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投资和留住日本企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从现实来看,近年来日本产业空洞化现象进展迅速,从日本经济产业省所作的投资意愿的调查可以证实,而且也成为日本制定新增长战略的重要依据。一是外国企业的产业布局发生变化,撤离日本、进入中国、印度及新加坡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欧美亚洲的外国企业对日投资意愿的调查,

注:①每一个据点只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②2007年的样本企业209家,包括已经进入日本的51家企业,2009年样本企业180家,包括已经进入日本的30家企业。百分比为选择该国家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比重。

从可以看出,在短短的2年间,日本的产业布局竞争力急剧下降,2007年日本还是亚洲最有竞争力的总据点和研发据点,而保障据点居第2位,但到2009年,所有据点的日本的领先地位尽失,中国、印度和新加坡成为吸引欧美及亚洲企业设立据点的理想地。许多已经在日本设立总部和研发据点的企业也相继转移到海外。

二是日本企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企业纷纷将研发基地或本部转移到海外,如,日产将主力车玛驰(March)生产全部转移到泰国,富士通开展了与新加坡科技厅超级计算机的共同研发。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的《日本产业竞争力的问卷调查》,在283家样本企业中,回答转移生产功能的企业达90家,其中26家已经部分或全部转移,64家正在研究转移,已经转移开发功能的企业11家,正在研讨的企业19家,计划将总部转移到海外的有4家,84家企业回答不转移上述功能,113家企业没有回答①。

大地震发生后的能源短缺和供应链断裂进一步加剧了日本企业的海外转移,而且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目标发生转变,传统的日本产业转移是基于盈利的目标,理光和爱普生等企业将海外转移纳入企业的避险应对措施;二是上游产品和核心技术转移加剧,如,瑞萨公司计划将车用微控制晶片的生产全部转移到新加坡的公司,同时进一步提高核心产品的外包比例;三是转移地选择侧重日本的海外分公司或与日本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国或地区。

三、震灾后日本产业振兴的新举措及其效果。

基于自然灾害对日本经济和产业的影响,日本适时调整了战略规划,2011年5月,日本通商产业省出台了“面向日本重建的战略”,2011年10月,日本成立了“国际战略会议”,由6名内阁大臣、日本银行(央行)总裁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等13人组成,野田佳彦担任主席,负责制定国家的重要经济政策和中长期规划,2011年12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日本重建基本战略”,计划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日本重建基本战略的主要内容。

日本重建的基本战略明确日本在罕见的人口减少背景下深陷两个危机,一是产业结构转型滞后的危机,带来“失去20年”的必然结果,二是危机中的危机,在新增长战略提出的5重困境①中增加了大地震、核泄漏的危机,出现所谓的“六重困境”。

基本战略的出发点是克服当前的危机,迎接未来前沿的挑战,包括两个特色,一是将灾区复兴成为重建日本的先驱,分别从经济前沿、社会前沿和国际前沿3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中长期的目标是探讨新的前沿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在基本战略的3个前沿中,基本的出发点是强化新战略的实施和适时修订新增长战略,明确当前的政策取向。具体任务包括全力推进东日本大震灾及核发电站事故的重建工作、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健全化双管齐下的改革、加速实施或重新修订新增长战略、应对新前沿的挑战等4个方面。

第一,东日本大震灾及核电站事故的重建。灾区重建作为新增长战略的先驱,以此带动日本的产业振兴。重建的目标是降低对核电能源的依赖程度,开拓新能源,制定控制温室气体对策。在震灾恢复中,提出要灵活运用民间资金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提供种种税收优惠或措施,率先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引入可再生能源和建立研究开发基地、建立灵活运用各地方资源优势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医药、医疗器械等的开发和创新、通过引进公共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方式(PPP/PFI②)促进复兴等。在核电事故复兴中,提出要重新制定日本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确保核电安全、降低电力成本上升风险是改革的前提,计划在2012年夏季出台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能源环境战略”,2013年出台控制温室气体对策。

第二,经济增长与财政健全的双赢战略。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在2011到2020年间,名义GDP增长3%,实际GDP增长2%。财政健全化的对策是实现社会保障和税制的一体化改革,确保代际之间和同代之间的社会保障负担和收益的公平性,同时突出重点,将必须的社会救济金发放给最需要的人。在经济增长对策中,提出果断挑战前沿领域,加强对前沿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促进年轻人、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

第三,加速实施和修订新增长战略。其特点是针对3个前沿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针对经济前沿问题,一是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享受全球化的收益,措施是积极和重点推进与海外国家签订投资和税收协定,加强产业布局的规划和补贴,强化日本的产业竞争能力;二是基于环境的变化创造新产业和新市场,制定绿色增长战略,创建引领世界潮流的医疗基地,发挥中小企业潜力和经营能力等;三是发挥金融资本市场作用,形成新的资金循环体系,强化保险业的增长和竞争能力,加强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等。

针对社会前沿问题,一是完善以就业为核心的社会生活基础,发挥占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的作用,制定和实施年轻人就业战略,促进女性和非正式职工的就业,创建稳定安全的生育和育儿体系;二是完善支撑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体系,培养年轻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实现教育与职业的对接,培养适应国际化环境的人才,加强产学官合作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三是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体系,如建立零能耗住宅,提高城市的防灾和环境性能,推进未来环境城市的实施,创建发挥地方优势的综合特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等。

针对国际前沿问题,提出强化日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人类的安全保障,同时在全球经济社会交往中,提升日本人及日本社会的形象。

第四,确定新的前沿问题作为日本中长期的发展方向,由各个前沿分科会研讨制定。

(二)日本实施重建和产业振兴的效果。

日本是灾难频发的国家,地震海啸常有发生,过去两个世纪内,死亡50人以上的地震有30多起,平均每6年发生1次。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9级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也是人类史上排名第6的地震,尤其是继之而来的海啸和核泄漏问题更增加了此次地震的破坏性。但纵观近年来日本重大地震灾害后的经济表现,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震级里氏7.3级,超过6400人死亡、数万人受伤,经济损失大约1000亿美元,但经济却在震后半年内基本恢复,此次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都要超过阪神大地震,而在震后1年时间内没有看到明显的经济复兴迹象,更奢谈产业振兴计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地震海啸的废墟成为日本重建的最大障碍。根据日本环境省估计,仅宫城、岩手和福岛3县共产生废墟2253万吨,其中已完成分拣、回收和掩埋最终处理的只占全部的5.6%。如果依靠县内设施独自处理,宫城和岩手县仅消化灾害废墟就分别需耗时19年和11年。废墟处理的缓慢是基于国民对于核污染废墟的担忧,据日本共同社2012年2月份实施的1项调查显示,超过86%的市区町村地方自治体不愿接纳来自东北灾区的废墟堆,主要是担心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任何的重建都不可能在废墟上进行。

第8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人才振兴;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一直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准则,切实培养造就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

一、临颍县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输出模式。人才输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会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临颍县农业生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地大多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种植业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食品加工业培育了具备行业经验技术的人力资源。随着季节、地域、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收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随之会产生对外输出流动。与城市相比,临颍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获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师资教育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来有关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投身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远远低于制造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则占2/3,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临颍县第二和第三产业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更依赖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复杂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轻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实现对外输出。人才输出模式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最大优点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可以快速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输出直接提高当地农民增收,人力资源输出可以学到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技能,为本地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但是,乡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连外流,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是对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容易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人才输出之后并不考虑回到输出地返乡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关键举措。(二)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生产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外,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样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指出,应大力引进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宽乡村人才渠道,应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创业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在动力。临颍县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村内的建设汇入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官相比具备更高的知识理论,改变了村内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朝气,也会更好地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临颍县的大学生干部中,专业领域并不相同,通过人才引进模式为本县提供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汇聚了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振兴。人才引进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引进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针对本地区发展需要,引进对口急缺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三)人才培养模式。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社会伦理。农村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导致村庄会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村人才的自我认同。临颍县目前开展就地培养、转化,培养模式的方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地远程职业教育逐渐普及,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懂规划、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同时,人才需全方面培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政策手段,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二、临颍县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们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顺序递次推进,才会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临颍县人力资源迁移遵循经济第一的原则,农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们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中去,当地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休闲产业集聚区,吸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大多数村庄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与消费活动过于分散,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不能向基层充分延长,致使服务业的部门很难在农村形成初步规模效益。当地农民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邻里和亲缘为枢纽的社区传统关系,自我生产、相互消费等各种服务,思想保守,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大减少了由转变产业结构和人口密集所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技术以及市场理念,不利用产业扩大规模,长久下来则会一直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也无法在乡村扎根。(二)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理论是人才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及占比,可分为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个体结构,它包括了人才的总体规模,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目、设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临颍县某村为例,在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上还存在着规模小以及年龄、性别、学历、从业等要素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在个体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着知识受限、能力不强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全村行政村总面积3,212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实用人才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近老化,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呈橄榄球状,即老人和年轻人少,中年居多。村内大专以上约有120人,中专(高中)约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约有886人。这种学历偏低的结构,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从而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及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临颍县对涉农人才的培训较为欠缺,随着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涉农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当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开发体系,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的乡贤的开发利用不够,难以激发这些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政策措施还是针对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传统思维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所创造的成就不仅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环境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之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会影响绩效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也会致使人才流动。临颍县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会出现职位混乱、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的状态。激励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人员就会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形成自觉行动的工作态度,引进的大学生也无法将年轻人的活力展现出来,长久下去,体制的环境并不能激发其创新动力。虽然目前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审、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但是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励机制仍较为欠缺。

三、临颍县人才振兴实施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政策。产业吸引不足,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保障基础的生活设施,应注重提升公共基础服务与环境设施,加强本县舒适性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会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无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要在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兼顾,聘请专业团队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尤其针对本县辣椒种植、调味品产业的乡村产业优势,深化本土特色产业品牌,使人才的技术与知识有展现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动态持续地加强,提高农村环境吸引力,要从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方面出发,要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要满足人才的此类需求,把人才“服务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培育,产业培育离不开返乡创业,改善单一的针对人才引进对象的现金、落户等优惠条件,增加对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补助与支持。对作为市场及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将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宣传的同时助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人才总量不大、供应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是临颍县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因此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察,要使临颍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竞争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乡村人才的聚集,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稳定性强,又是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土专家”。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营造农村农民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下乡开展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地干部领导都应该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典型人才的宣传报道、鼓励和褒奖,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多家、以点带面,使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使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实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任职力度,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派驻农村,深化指导强度,积极鼓励、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设各类科技示范区,打造样板。(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小,人才发展环境成效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起培养、引入、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整套系统。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让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应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其开辟农业专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农村发展,使专业人员受到社会尊重,对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创新创业的返乡人才,应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融资服务,实施场地租赁、税费减免、返乡创业补贴等措施。在遴选各类型的专家时,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取得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以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对服务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人才给予奖补。每年评定出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连续3年可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来调动其他人才的竞争积极性。需强化组织引领,充分施展好农村党员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示范带头和战斗堡垒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动员能力、善做群众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综上,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同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和升华,并对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08).

[2].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09).

[3]曹锐.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

[4]王文寅,张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9.37(04).

[5]朱启臻.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0(10).

[6]冯丹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

[7]马少华.乡村人才振兴的短板及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8).

第9篇: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

2020年要全面脱贫,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任务繁重且艰巨。小偏整理了2020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作文范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一

2020年要全面脱贫,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任务繁重且艰巨。如何啃下难啃的硬骨头,确保不折不扣如期完成任务?笔者认为,一定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打好“三大战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把打嬴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两不误双促进。

抓好龙头建设,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跑不快,也是因为车头带不动,动能不足。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龙头建设,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按照“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坚强阵地,铸造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心骨、领航人作用;二是必须发展壮大市场主体。要深入研究村情,立足资源实际,做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发挥政策优势,以市场为杠杆,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稳定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企业拉动、产业带动、政策辐射作用。笔者认为炮台村要脱贫摘帽,要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在“靠海吃海”上下足功夫才行;三是必须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传统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发展需求,抱团发展是产业发展常态。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和推动抱团战略实施,通过组建合作社、非经组织等模式,实施农村产业抱团发展战略。同时,还要通过大力鼓励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好乡贤和致富能手的作用。

注重舆论宣传,对群众实施“头脑风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主观认识不到位,有偏差,都极大制约和影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程。必须抓好舆论宣传引导,实施“头脑风暴”,让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政策。要强化政策正能量方面的解读和引导,不搞政策变通,严格政策标准,不养闲人、不养懒人。其次,强化乡风建设。要按照“乡风文明”要求,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代乡风,强化扶志扶智,杜绝扶懒,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廉耻”感。再次,描好方圆。要结合本村实际,积极为群众描好乡村振兴的方圆,制定具体的乡村振兴措施,切实加大“新时代新型农村、农业、农民”的宣传力度,让乡村振兴更具体化,让新时代新型农村、农业、农民更形象化,带动广大农民实践和模仿。最后,灌输危机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成功没有捷径,机遇稍纵即逝,要强调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律,灌输“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观念,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打压“好吃懒做、社会寄生虫”的腐朽思想,引导好个体危中寻机,危中抓机。

适应市场发展,解决好根基不牢问题

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上不去,说一千道一万均为虚,贫困村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实抓好。经济发展一定要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首先,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结合村级实际,充分挖掘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利用好政策,发挥好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来,提高村级“两委”在群众中的话语权,让广大群众自觉团结在村“两委”周围。其次,发展特色产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要结合实际,学会把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把特色产业发展起来,成为地域标识、标签。同时,懂得规避风险,采取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延长和提升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抗压抗震能力。再次,筑好巢。好巢才能引凤、留凤,要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水、电、路等规定动作的同时,提档增质,利用PPP项目融资模式,抓好自选动作的创新,推动村级市场、自来水工程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抓好亮化、绿化、美化,为村级发展经济打下更好的发展基础。(来源:钦州日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二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3月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通过认真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要在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上做深做细。紧盯__万未脱贫人口、__万脱贫监测人口、__万低收入边缘人口,针对偏远地区和文化程度低、身体病残弱等困难群体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确保未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有效防止已脱贫和低收入人口返贫。

要在全力保障稳定增收上抓紧抓实。要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产业扶贫带贫减贫体系。坚持外引自建并举,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继续开展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规范提升合作社,在确保应保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贫困户参保比例。加大劳务培训输转力度,因户制宜发展“五小”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要在巩固提升清零成果上升级加力。健全易辍学特殊群体风险防控和“一对一”长效帮扶机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救治能力,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建立健全农民住房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排查管护长效机制,第一时间解决房屋安全隐患和供水不稳定问题。加快推进村组路、产业路、入户路、农户庭院硬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要在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上持续攻坚。按照“巩固领先指标、提升一般指标、突破弱项指标”的原则,紧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等关键领域,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开展全面小康补短板行动,加快补齐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各领域短板弱项。

要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上精准高效。聚焦“五个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区域品牌和集散能力建设,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优质农产品向城市聚集、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编制乡村振兴村级规划,加大全域无垃圾城乡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讲卫生、讲礼貌、讲节俭、讲勤劳和改之风、迷信之风、攀比之风、不孝之风为重点的“四讲四改”行动,促进乡风文明。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们务必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看齐的高度来认识,务必牢记唯脱贫攻坚为大、唯脱贫攻坚为先、唯脱贫攻坚为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民本意识,困难在肩,冲锋在前,以言必行,行必果的担当和态度,以攻城拔寨的信心和勇气,以超常规的措施和手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作风。当此紧要关头,更要加强作风建设,激发干实事、抓落实的精气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在充分看到成绩同时,必须清醒看到,脱贫攻坚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容忽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时有发生。在一些地方,存在“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突击式脱贫”“材料式脱贫”等现象,把本该实打实的工作变成了作秀和数字游戏,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只顾“面子”、不要“里子”的花架子,非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虚耗基层干部大量精力,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整治。

越是打硬仗,越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排除不良作风的干扰和掣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贫困群众面临的各种难题,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去解决。要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不”,坚决摈弃各种繁文缛节,着力精简和优化考核督查工作,让基层干部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难题、求实效、办实事上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干得很辛苦,工作压力很大,对他们要多一些关心关爱,多一些理解包容,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免除其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尽锐出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作风要过硬,本领需高强。贫困地区往往既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也存在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的情况下,新老问题层出不穷,对干部的作风、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确保新选派的驻村干部和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中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体会和感受四

党的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倒计时,为确保2020年底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凝心聚力抓党建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作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最好的政治检验、最大的能力考验。各级党组织必须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重实干、求实效,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不担责等问题。

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注重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意识,开拓精神,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出来。把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人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上来,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持续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的内生动力,让抓党建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把基层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整合起来,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