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第1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突发事件的报道既要注重时效性,更要强调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对突发事件报道要真实,不夸大、不缩小。反对不负责任、消极有害的炒作和渲染,杜绝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报道,不允许传播歪曲事实、造谣滋事、煽动群众偏激情绪、制造社会恐慌气氛等各种有害信息。 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多变与媒体报道紧迫的时效要求有时的确难以统一,但真实也是一个不断逼近事实的过程,是在动态过程中展现新闻真实的过程。以往我们的媒体面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习惯于牺牲时效以保障对事实报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新闻的特点。

首先,要以新闻竞争,包括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竞争的视角,理性地审视时效性与舆论引导权的关系。新闻报道的竞争,首当其冲是新闻时效的竞争,谁占有报道的先机,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就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目前新闻来源渠道增多、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日益加速、新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媒体要想满足读者需要,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对突发事件的采写、编发都必须强调“第一时间”。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时效的快速迅捷。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报道迟缓就意味着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媒体无论报道任何新闻都需要快速,这是其职能所在。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快速与准确的关系。新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准确性是时效性的前提,讲时效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只讲快速反应而忽略客观准确,极易发生误导,影响媒体公信度。为抢先而抢先,单凭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应该坚决反对和杜绝。要达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误差的要求,需要记者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采访能力,尽可能对事件现场、当事人等进行周全的采访,并且在写作中多用引语,使报道更加客观准确,富有感染力。

二、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

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不但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分析和判断事件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突发事件报道同样是传播新闻、有用信息和观念观点。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信息的有益性、观念观点的正确性,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敏感性都很强,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从政治上、大局上考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报道引导人们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报道中应坚持节制性和建设性的统一。为此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片面强调暴露问题要充分,偏好负面的轰动效应,把过分反映血腥、恐怖作为新闻竞争的手段等,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无论是从新闻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公众心理看,一味渲染破坏性的一面,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

三、突发事件报道必须确保满足公众知情权,坚持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

由于突发事件关系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民众急需了解事件的情况,相互之间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速度、数量等等就会急剧攀升,公众会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必须尽最大可能把最多的信息准确及时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少突发事件发生在瞬间,但持续进展,影响长远,显示出继发性。突发事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后,其事件成因、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在运动发展中轮廓更显清晰,需要我们进行追踪式报道。坚持报道的进行式与冲击力的统一,就是按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把握事件实质,充分开发新闻资源,增强报道的连续性和冲击力,扩大报道的正面影响。

第2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西方,突发事件一般称为“危机”,是指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火灾、化学与危险品溢出、交通事故、学校枪击事件、炸弹危险、医学紧急事件、学生或教职员工死亡、恐怖事件或战争等。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严重威胁社会、迅速演变和激化等特点,关系社会和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要求政府和学校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

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以个体和群体两种表现形式存在,主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群体性行动、心理疾患、校园安全与事故等方面,分为四大类型:第一,政治,主要指因宗教渗透、民族纠纷、外事冲突、物价、维权等方面而引起的突发性事件。第二,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主要指食物中毒、流行疫病传播等突发事件。第三,自然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主要指因火灾、地震、踩踏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第四,个别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杀、猝死、意外死亡等突发事件。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归纳,总结出如下特点。

1.不可预测性。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未知的不可预测性,通常会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或征兆比较隐蔽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具有瞬间爆发的特点,令人没有充分心理和思想准备。

2.危害严重性。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对学生自己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社会稳定。

3.社会敏感性。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焦点。因此,一旦在高校里发生突发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相比,更具有社会敏感性和影响力。

4.影响深远性。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人生阶段或者兴趣爱好,会使得他们对于突发事件评价和反应产生高度认同感和一致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事件影响范围扩大;另一方面,高校突发事件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并不会随事件的结束而马上消失,无形中加大了潜在的危险性。另外,高校突发事件还存在诱因多样性、行为隐蔽性、爆发形式多样性、群体行为过激性、思想变化波动性、事后处理复杂性等特点,由此可见,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是新时期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增强危机意识和处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相关策略

1.加强自身建设,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老师之一。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逐步建立的。因此,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工作中,辅导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并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通过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影响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要利用自身的政治敏感性来保持头脑清醒继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必须树立敏感的危机意识。尽管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并非没有迹象可寻。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树立起危机意识,要时刻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危机隐患的所在,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的状态。同时,通过危机意识来寻找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对事态发展的掌控,降低影响。

3.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辅导员应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好预防工作,要做到时时了解,事事清楚:及时收集有关本地区与校园安全息息相关的情况,对于发现的风险点应当及时地关注与介入。要建立重点防治对象的应对机制,早发现,早处理。四是制定应急处理机制,要根据以往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4.建立一支可靠、畅通、反应迅速的舆情信息队伍。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很重要,第一时间介入很重要。因此,就需要辅导员扎实基础工作,建立一支可靠、畅通、反应迅速的舆情信息队伍,及时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动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法律法规,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必须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还要熟知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突发事件发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处理突发事件,明确事件参与者的各项责任,用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处理,维护学生以及学校的合法权益。

6.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问题预防和缓解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辅导员要加强有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

总之,高校人口密集,学生活动场所集中,高校内任何突发事件都会牵动千家万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认识,树立危机意识等,认真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成,钟桐生.我国高校治安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J].湘潮,2010,(3).

[2]陈娅萍,袁奋光,牛育鸿.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第3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方面原因突然引起的危害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把社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大学生的安全上,这也使得建立健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很多专家学者早已着手于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传统的应对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需求,并且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紧迫性、传播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应对机制无法取得更为满意的成效。

在时代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我校特定条件下,我们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研究、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灾害演习、心理辅导等形式,深刻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原有理论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使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络化、立体化,以期使其发挥最大能效。

1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

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事前预防机制的出发点和主旨。积极预防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1)促进信息传播,建立层次明确的责任分工体系。大学生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往往会造成措手不及的情况。所以,信息传播的快慢直接影响事件解决的效果和进程。而划分明确的责任体系则会使事件解决起来有依据、有理论、有方法,使事件得到迅速遏制。责任体系中,各层次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事例、基本解决方法等,使事件发生时可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另外,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会的沟通作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

(2)发挥辅导员的指引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的责任。在同学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离同学最近,最有条件第一时间知道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在思想上,辅导员应定期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使事件在萌芽阶段得以解决。在“以学生为根本,以安全为基石”的理念下,从思想、行动、生活上对同学们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3)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未雨绸缪。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同学身边的安全隐患。为及早消除可引起突发事件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是重要一环。加强学生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警演练、心理辅导、交流沟通,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救援机制

(1)迅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学院应快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根据预案的职能分配,挑选具体人员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如此一来,一是使信息传达迅速及时,二是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要对事件现场进行管理和保护。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制止,对受伤害者迅速进行救助,对其它学生进行隔离和保护。其次,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事件性质,妥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疏散聚众人员,防止事态恶化和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灵活应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时间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性质的不准确。专门工作小组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综合各方情况,区分事件不同性质,全面、彻底解决问题,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妨害学生安全等事件,要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取得联系,以使其配合事件的解决。对事态严重、影响恶劣的事件,要在处理解决的同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3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后恢复机制

(1)与事件当事人及时沟通,争取最佳协商途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事件性质及时划定三方责任。对于有学校责任的,学校要保持积极态度,和当事人进行合理协商,万不可推卸责任。对于学校没有责任的事件,学校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并对当事人进行合适帮助,以保障同学的合法权益。

(2)加强学校信息安全,避免宣传不当。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社会高度重视的大学生,倘若信息安全措施处理欠妥,对外宣传不当,很容易让事件复杂化,引起社会恐慌和议论,从而增加了事件的解决难度。再者,也使学校的声誉和稳定性受损。另外,对一些可公开的突发事件,一定要保持公开透明原则,避免无端猜测,从而使事件放大化和扭曲化。对于不易于公开的事件,学校学院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尽量减少信息的传播,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第4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作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其突然性的特点,对于媒体来说,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也是对媒体日常工作和新闻报道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同时,在资讯传播手段异常丰富的今天,谁抢占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谁就会有效赢得受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新闻媒体能够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新闻应急指挥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明晰突发事件概念,认清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说起突发事件的概念,我国在相关法律中已有明确的界定,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11年的温州“7.23”动车事故等。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都是猝不及防,无法预知。在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的同时,同样会给关注此事件的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和震撼。同时,突然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饥渴,并成为短时间内社会关注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有关专家形象的比喻说,突发事件是检验媒体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并且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即媒体将扮演信息沟通者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过程就是媒体对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因为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因此,媒体应对突发事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机制不畅,制约突发事件报道的有序进行

首先,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条条框框较多,影响报道效果。由于突发事件包涵着许多负面新闻信息,对其报道会引起社会诸多不良反应,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国遂行和平演变图谋,突发事件报道稍微拿捏不准,就会为敌对势力所利用,这就导致这类报道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使传播效果难以把握,使新闻管理部门和大众传媒陷入两难境地。从而造成长期以来,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即能捂就捂,能不报就不报的情况。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等自媒体的兴起,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已经无法再进行拖延,从而加速相关主流媒体和新闻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报道上,采取更进一步的开放态度。

其次,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媒体机制不健全,影响突发事件报道。如上所述,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复杂性,因此,在既往的年代里,无论是从主管部门,还是相关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采取的基本是捂与拖的策略,并未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度与法律。然而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信息传播手段日趋丰富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做保障,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在管理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相关信息需要迅疾传播,然而一些媒体仍旧按部就班地进行,往往会导致丧失报道的最佳时机小国的出现,从而会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条条框框的束缚,制度的缺失造就了当前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关制约因素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清除,这就需要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应急机制。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出击,迅速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从而赢得主动权。

三、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首先,要有完善的领导体系。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因此,对突发实现的报道必须具备精准的判断和协调指挥机制。有鉴于此,建立高效的领导体系,是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的重要环节。启动突发事件下领导机制,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

其次,制定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有准备之战。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损失程度,突发事件有重大突发事件,一般突发事件等特点。那么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以及自身媒体的特点,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规模、手段、方式等制定详细的预案,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自身能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根据预案分级制度,动用相应的报道规模和资源,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报道高效运行。

其三,做好人员的统一调配和储备,发挥招之能来,来之能占的功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人员的储备必不可少,从信息采集,到,期间涉及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多个工种。因此,能够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第一时间,打破部门层级限制,建立以报道突发事件为核心的特别任务编组尤为重要。

其四,构建技术保障体系,为突发事件提供后勤支援。面对突发事件,抢新闻是当务之急。谁能抢先发出消息,谁就占领了突发事件的制高点。那么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技术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下,媒体的报道已经开始由今日报道发展到现在报道的阶段。因此,在今天的突发事件报道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连线报道。就是这简简单单的连线,首先我们就要准备的就是通信传输手段的准备,如卫星电话,3G传输设备等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做好新闻的时时报道提供了基础,而这些技术设备的支持,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准备,以保证事件发生时,设备能够即启即用。

四、建立于政府沟通机制,确保获得准确信息

第5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选择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比如:2008年1月的南方雪灾,5月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9月的三鹿劣质奶粉事件;2011年3月14日,西藏客运车发生翻车事故,3月15日,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事故涉及面广、影响大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直接联系,具有应用性、科学性等特点,在解决突发公共事件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分类及特点分析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及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根据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分析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产生的原因、变化方向、影响因素和后果等各方面都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

2.涉及主体的公共性和范围的广泛性。突发公共事件是专指在公共管理范畴内的危机事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3.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可见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

4.危害性大。突发公共事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给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危害往往冲击社会原有价值体系和认知标准,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及所呈现出的危害大、影响面广等特点,使得公众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如果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而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释放,就会导致一些不满情绪,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义及特点

1.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办法或手段的总和。

2.特点:(1)科学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相关科学的有益成果具有科学性。(2)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实践直接联系,侧重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因而具有实用性。(3)针对性,人的思想是各种各样的,这要求采用方法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好思想工作。(4)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有序性、层次性、相关性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及注意事项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依据。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针、原则为准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由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遵循规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党的任务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运用上,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指导方针。同时方法的选择还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原则、求实原则、层次原则等原则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其次,坚持一定的原则。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绳,它为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这一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创新性原则。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体现它的创新性,即必须体现时代性、预知性。一方面,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充分体现时代性,以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体现预知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采取现代方法来预知这些未知因素,创造性地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以取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确定性的最佳效果。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心理创伤的干预工作并没有被当作一项重要的议题纳人救援行动计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却被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心理咨询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这一事件中的变化正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因此,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的特点,人们的心里承受能力、抗压能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重新认识,紧跟时代潮流,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如:探索一些新载体、用丰富多彩、多层适度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里咨询活动等等。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事物的变化情况,全面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和思想状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6]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涉及主体的公共性、范围的广泛性、事件的多样性和涉及领域的多元化的特点,这样就会模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只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所实效。这就要求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层次性,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汶川地震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根据创伤的等级和程度,心理学家将其分为创伤严重的青少年,一线救援人员和灾区的其他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针对性原则。心理咨询法是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具体来讲,关于儿童,由于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出现一些,如:神情呆滞、不说话等症状,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和辅导;而救灾人员由于常常目睹惨状,加之身心疲惫,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许关注,可以通过倾诉法、激励法等有效措施加以缓解。

(3)实效性原则。实效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选择正确的内容、采取正确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取得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最佳效果。[7]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直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上,而且也表现在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及产生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上。而且突发公共事件在基本结束后,仍然能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加大它的负面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选择上一定坚持实效性原则。

2003年春,由于SAR疫情未能及时公开报道,致使因广州地区非典型肺炎流言引发的“板蓝根风波”,使我国许多城市的板蓝根、白醋价格暴涨,一度造成了市民“谈肺色变”。而如今,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化、大力宣传防控知识、正确进行舆论引导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民众也没有出现恐慌。

创新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内在统一。有了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没有实效性,也谈不上针对性和创新性;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发挥创新性,这三者密不可分。

第6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机制

一、小学突发事件概述

1.小学突发事件的界定及内涵

所谓的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意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指的是突然发生而且发生的事件造成一定伤亡或者损失的,给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的事件。而所谓的小学突发事件,指的是在小学校园中受社会、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突然发生的,不以转移管理者的意志为目的,同时又对校园的秩序以及小学生的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的事件。

2.小学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影响

小学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样性、突发性以及不确定性。多样性指的是小学突发事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情景下的事件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突发性指的是,尽管事件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质变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的演变是十分迅速的,同时学校方面也很难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救治的机会;最后就是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突发事件的变化方向、发展原因以及造成后果的不确定性。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来说很难对这种事件进行把握和预测。

二、小学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1.学生思想的因素

先是小学生的思想因素。尽管国家近年来的教育一直推崇的是以人为本,不过部分学校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缺乏以及盲目对升学率的追求,形成了以围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是留给了学生的考试以及主课等科目。部分区域的教学口号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进一步导致了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卫生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以及学习竞争过于繁重的双重影响,都可能成为导致危险性后果的直接原因。

2.学校管理的因素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学校的安全通道的设置应该和本区域的学生数量保持一定的比例,一旦有人员集中的现场出现时,不至于发生拥挤踩伤或者是坍塌等之类的事件。通过相关的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有将近60%的学校,都会在上下课的过程中发生楼道拥挤的现象。此外,学校的建筑是否达标、供水标准是否安全以及相关配置是否牢固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事故。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受此影响也非常大。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文化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文化正处于和西方文化冲突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加之网络现在如此发达,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正在感染着小学生。加上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上当受骗,往往在回家的路上就可能出现特殊情况。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小学中发生的突然事件,有一半都是发生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

三、加强和改进小学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策略

1.完善小学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

一是控制事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以后,相关领导人一定要针对事态的性质进行及时的控制,力求把事件的危害性降至最低。随后,还有及时地将事件报告至上级部门,请求上级部门的介入。

二是调查研究。事件处理妥善之后,针对事件的调查工作务必及时进行。力查事件的产生原因,统计事件的发生各种情况指标,如时间、地点以及相关情况等,做好进一步的防范工作

三是制度对策。通过对事件的分析讨论后,结合上级部门的相关指导,及时的制定相关的对策,不能应付了事。最好是听取专家的相关建议,通过对策的制定,力求突发事件的尽快解决,把危害降至最低。

2.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防控教育

一是要强化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如果发现了正在酝酿的突发校园事件时,一定要尽快通知上级部门,同时通知公安部门。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做好相应的疏离和应对工作,尽量把事件在萌芽状态就消除掉。

二是要加强日常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的被教育机构所接受,同时人们更加重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现代教育中,需要在小学生中植入更多的人性关怀,积极引导他们对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认识。

3.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应急机制

一是协调功能。当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各个利益群体会分别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所以各种基于利益的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管理机制,把各个利益群体有机的协调在一起,使它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是规范功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健全的管理机制可以是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更加合理化,避免出现发生突发事件时混乱的局面。

四、总结

小学突发事件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的发展。今后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学校和政府都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切实从源头上做好小学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力,邢娟娟.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预案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1).

[2]刘伟,张万红.高校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02).

[3]徐海捷.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秦浩.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谢钢.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1.

[6]敬海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和对策[J].前沿,2010,(15).

第7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关键词]公路 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做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新闻与舆论引导。必须强化党和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新闻与舆论引导,必须提高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新闻意识和真实属性:做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新闻与舆论引导,必须加强媒体和公众的责任意识和正确引导。

坚持主动性

高速公路因其里程长、车流量大、涉及村镇多、车辆复杂,各类突发事件较多。突发事件发生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要从有利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出发,积极主动地应对,坚持突发事件的处置与突发事件的新闻、舆论引导同步进行,要不断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既主动地处理突发事件,又主动地加强高速公路的新闻与舆论引导,确保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舆论引导“两不误。两促进”。实践证明,迟不如早,被动不如主动。根据“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只有第一时间新闻信息,才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立足及时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好各方力量以应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后果,并遵循“第一时间原则”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处置和新闻处置应急预案,做到知道得早、判断得准、处置得快、解决得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做到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稿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接待到位,加强协调配合,统一事实口径,权威消息,避免记者到各个部门分别核实信息;要想方设法及时拍摄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留下宝贵的第一手声像资料,提高工作效率,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服务。

关注全面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广大人民群众都很关注事件的真实情况,有的会采取各种方式采访当事人、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高速巡警、地方政府部门等,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维护当事人各方的正当权益,全面介绍事件的真实情况。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公布对媒体公开的电话,接受记者问询、预约采访等。敞开各种信息渠道,安排训练有素的人员来应对各类媒体记者和其他公众的电话。回答询问。突发事件往往是动态发展的。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呈现动态的样式,不可苛求马上还原事件的全貌,但一定要保证每一次信息的公布都是全面而有效的。在客观报。道事实的同时,注重描述地方政l府、高速公路、社会各界如何积极组织抢救保畅通的情节,突出“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社会意义,用实际行动向公众展示一个负责任高速公路单位的良好形象。

保证准确性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及时了解突发事件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及边缘利益相关者不同反应,把握他们有形和无形的要求,然后通过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做出适当的反应,为不同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公共支点。在第一时间掌握及时准确的第一手信息,从制度上确保通报、反馈上来的信息是真实的;确保信息通报、核实的工作流程是合理有效的;规定信息通报、核实的时效性要求。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畅通准确无误信息的来源渠道。较多地掌握正确信息,是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前提条件。二是严格控制信息输出。要保证对外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仔细核实,在精心策划、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下,确定由谁来说、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在信息中始终掌握主动。三是要收集和分析社会媒体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报道,对违背客观事实规律的要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造成负面影响和事态扩大,切实把好导向,积极正面引导。

注重人文性

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悲剧和伤亡,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任何场合,第一时间对人员的伤亡和因突发事件给人民造成的其他不便和痛苦表达和体现出关心、同情和怜悯。减少官话套话,尽快详细通报救助方案、具体措施和目前的工作进展,鼓励公众勇敢而理性地面对灾难和悲剧。对于死亡信息的要特别细心、谨慎,小心核对。在收集可能的相关图片和进行文字描述时,应避免过度刺激,最好能事先征得相关人员的同意。新闻中对事件过程进行描述时应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切忌态度上的冷漠和麻木。在中提醒和建议媒体记者,在寻找、采访或拍摄遭遇悲惨或悲痛者时,应敏感体恤,要认识到收集和报道信息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或不适。

加强引导性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和支持,从确保事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事态的发展,正确引导媒体。有效的引导媒体,可以增进公众对突发事实真相的了解。缓解突发事件在公众中引起的恐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恢复。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随时信息,既满足媒体需要,又能使信息更加有序。实现“隐性管理”,全方位把握新闻的口径统一。要推行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专家咨询制度。及时邀请专家解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

推行联动性

第8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高职院校 危机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6-01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加快,各方面利益关系、利益格局调整幅度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亦随之变化,招生就业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等等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与有效应对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灾难。如何正确面对和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职院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学生管理一线的学生工作,更应把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工作当作核心内容来认真研究和有效解决。

一、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基本涵义

1.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通知、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有一定的破坏力、影响力的事件,其具有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一定的危害性、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突发性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等引发的,在高职院校内部突然发生的、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职院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甚至危害的事件。

2.高职院校突发性事件的常见类型

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特点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原因引起的安全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群体性流行性疾病等。

(2)因学生自身利益未满足、学习压力或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教学性突发事件,如集会、游行等。

(3)因学生心理、情感纠葛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心理性突发事件,如打架斗殴、离校(家)出走、失踪、自杀、自残、自虐等。

(4)社会现实问题影响到高职院校而发生的威胁性突发事件,如被伤、被杀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不仅关系着学校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2.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多在一种非常规、非常态的情境

3.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所决定的

(1)当前高职院校承担的历史重任所决定

(2)居安思危,认真分析高职院校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三、基于危机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思考

1.处理突发事件危机的重要原则

从实践角度出发,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的基本原则有三:(1)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2)坚持“责任分包制”,即“谁主管,谁负责”;(3)遵守“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切实贯彻上述应急处理原则,特别是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应成立一个责任明确而且行动迅速有效的团队,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的一线总指挥,将“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形成一个“层层抓稳定、全面重落实”的危机管理工作机制。

3.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教育预防为先”的危机监测体系

监测预警就是“防患于未然”,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重要原则。首先就要建立控制危机产生的有效“信息源”,具体包括学生、校保卫人员和教师三大主体,从而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对于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随时掌握,以便及时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应对引起突发事件的常见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诸如学生宿舍管理不善的问题、学生食堂伙食差的问题、学生看病难的问题等均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有就是要做好对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应急处理的培养。学校在平时就应该“居安思危”,如应经常性地开展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也可通过编制安全知识教育手册,普及救险脱困、防盗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以讲座、展览和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

(2)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往往虽做好了预防工作,但有时还是会发生的,且往往是发生突然、危害性极大,影响深远,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有效控制非常重要。首先,应及时报告突发事件领导控制小组。其次,应立即启动预案以控制势态。应急处理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教师、校保卫、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做好前期处理(如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工作),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健全危机善后处理措施

常言说“祸兮,福之所依”,即是危机发生时往往也伴随着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及时善后,化危机为机遇,计划未来的发展行动。而如果善后处理工作没有做到位,极有可能产生危机连锁效应,从而引起更大的危机。具体应做好两项工作,首先,必须搞好学生突发事件的调查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由学院组织调查;特大突发事件,由学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查。其次,必须实施责任追究。要强化稳定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作,确保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指令的畅通。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稳定工作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起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合理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卫宇.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探析.高等教育.2011年第5期

[2]谢美航、刘安.高职院校校园暴力控制系统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院报,2008(3)

第9篇: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范文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受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普遍呈上升趋势。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很强,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同时,给处置工作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里,仅就公安机关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当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要正确解决一些必要的认识问题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认识问题是基础,是前提。要正确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首先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如群体性、突发性、大规模性、后果严重性和发展规律等有一个必要的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摸清现场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处置方案或者按照已有的预案正确实施处置。

一是要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有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后,才能明确和正确把握行动适用的范围。否则,心中无数,必然临阵失措。一般而言,如突然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械斗、围堵党政首脑机关,聚众堵塞铁路、公路交通等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等,规模较大,一旦处置不当,危害后果十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都应包括在这里所说的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之内。

二是要清楚所担负的应急工作任务。各参与处置的部门和力量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哪些要做到心中有底,在处置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所处的职责位置或角色,是主要力量,承担主要职责,还是协同配合有关部门等都必须胸中有数。如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公安机关是参与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任务是:

(一)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迅速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二)根据事件的性质、起因、规模、危害程度和事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决断;

(三)根据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适时适度出动警力,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四)必要时,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处置措施,控制局势,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要对处置行动的实施条件做到心中有数。选择什么样的具体处置方案,采取什么样的处置行动,必须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如特大、重大或一般等而定,也就是说要区分和把握不同的条件如实施条件已俱备或条件相对最为有利等来确定不同处置行动的实施。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分别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产、社会秩序及生态环境造成特别重大损害、重大损害、较大损害和损害相对较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认为,特大和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1、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2、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

4、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

5、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重要警卫目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枢纽及其他要害部位或者单位;

6、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

7、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者骚乱;

8、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以及其他公私财产;

9、由土地、资源或民族纠纷等原因引发的较大规模的聚众械斗;

10、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体性行为。

四是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影响认识,影响判断,影响决策。信息不灵,工作被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特别是超前的预警信息和处置时的现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对该事件的认识、判断和处置决策以及处置行动的效果。因此,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无论是处置行动前,还是事中、事后,对这一认识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自始自终不可忽视和松懈。情报信息已成为公安机关的重要警力资源,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的成功与否,与能否尽早捕捉苗头性、预警性和前瞻性的动态有着直接关系。公安机关必须下大力气构建有关的情报信息预警体系和机制,明确有关的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的监测和收集工作,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归口报送和管理。按照规定必须上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最迟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重大、特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随时报告。事态严重或情况特别紧急时,应立即上报,并可越级上报,而后再向上级机关补报。公安机关指挥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进行处理,确需启动有关预案的,按规定的程序迅速呈请启动。报送信息应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紧急或有关情况不明需核实时,可先电话报告,并抓紧核实、续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先期应急处置措施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动态信息。

五是要对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做出科学的跟踪预测和判断。在应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能否对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做出尽可能准确无误的科学预测和判断至关重要,这方面的认识是否正确,认识程度是否到位,不少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处置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就要求各级指挥决策及其参谋人员必须注重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要在解决好这一决定处置行动成败的认识能力问题上多下功夫、下大力气,做好日常养成,努力做到训练有素,战时不慌,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二、要把握正确的处置行动原则

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其群体性、突发性、情况复杂和事态易变性等特点,使得对它的处置工作难度增大,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导致性质演变,后果加重。因此,在处置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行动原则。

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公安机关和有关参战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序地开展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处置工作各项重大方针和措施,要由党委、政府确定。

二是要坚持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的原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明确各级指挥部的指挥人员,实行指挥首长负责制,避免多头指挥。各地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命令、指示,统一组织、调动、使用各种警力、装备和武器,实施整体作战。要严格现场处置纪律,做到令行禁止。

三是要坚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的原则。要严格区别对待群体事件中的组织策划者与一般群众。对一般参与者,要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认真做好宣传疏导劝阻工作;对组织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动态,把握有利时机,根据上级指示,严密控制,妥善处理。四是要坚持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既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使事态扩大。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要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来决定。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慎用武器警械的原则。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的民警应当携带必要的警械装备,但不得携带武器;现场备勤的民警可以根据需要配备武器。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严格依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并须经现场指挥长批准。

六是要坚持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信息灵敏,闻警而动,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地高效处置。尤其是对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卧轨拦车、阻断交通、骚乱以及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力争尽快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要严格把握处置工作的各项法律、政策界限,讲究策略、方法,防止由于工作失误或处置失当而授人以柄,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三、果断采取正确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针对事态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选准突破口,把握机会,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果断进行处置是成功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和关键。

(一)首接反应和先期处置措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县公安机关应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

理的原则,有预案的应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全力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同时要迅速组织力量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研判,并将研判结果和应急建议立即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根据市、县公安机关应急预案和事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先期处置工作必要时,可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1、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的强制驱离、封锁、隔离、管制等措施。

2、紧急调配辖区应急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对现场实施动态监测,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4、本级公安机关自身无法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给予支援的请求。影响其他地区的,及时通报相关地区。

5、其他必要的先期应急处置措施。

(二)后续加强反应措施。上级公安机关在接到报告后,有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并认为必要时,应立即启动本级预案。根据专项预案和事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迅速采取加强应急反应措施:

1、对事发地县级公安机关作出具体的处置指示;责成县级公安机关立即采取相应的加强应急措施。

2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

3、调集专业处置力量和抢险救援物资增援,必要时按照有关规定调动武警部队。

4、有关领导带领人员赴事发地,成立由本级公安机关有关领导、专家组成员、工作人员,事发地各级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的有关人员等组成的现场联合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开展现场紧急处置工作和后续全部的现场具体处置工作,落实上级应急指挥部门下达的各项指令和任务,实施靠前指挥。

5、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必要时,请求给予支援,以及向有关地区通报情况等。

(三)实施全面具体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现场联合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处置力量统一进行力量编成,可成立若干工作组,明确具体的牵头单位,分别负责落实综合协调、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侦查破案、交通管制、应急通信、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适时分组实施全面具体的现场处置工作措施:

1、通过广播等方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释有关问题,争取教育大多数群众,孤立少数为首分子。

2、播放通告,限定时间,责令围观人员离开现场;责令聚集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离开现场,对不听劝告,超过限定时间仍滞留在现场并继续煽动指挥闹事,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可以使用必要的非杀伤性警械,强行驱散;对经强行驱散仍拒不离去的人员,可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在24小时内进行审查,及时依法处理。

3、实施现场警戒、封锁、驱离、维护治安秩序。必要时进行现场管制,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确定重点部位和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域,必要时进行武装警戒;控制现场制高点;实行区域性交通管制,事发地公安机关协调交通、民航等部门共同做好事发地道路、水路交通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确保运输畅通;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件,检查嫌疑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加强重点单位、重要场所和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必要时依法实施戒严,防止事态扩大。

4、开展搜查、收缴工作,对现场嫌疑人员进行人身搜查;对非法携带的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工具、标语、传单等物品,予以收缴。

5、依法使用录音、照相、摄像等手段,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现场取证,为妥善处置和事后依法处理提供有效证据。

6、确需使用武器和警械时,依法果断使用。

7、公安机关的信息通信部门协调通信管理、信息产业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做好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确保现场通信畅通。

8、公安机关的装财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所需的各种装备器材和经费保障,并有选择地装备非杀伤性、非致命性武器和防护器材。

9、事发地公安机关协调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必须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10、治安、法制、宣传等部门组织制定新闻报道方案,统一对外宣传报道口径和现场记者的管理等工作,可设立新闻发言人,适时向媒体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同时组织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人心,防止不良的炒作渲染。严格宣传纪律,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对事件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和擅自报道。网监部门及时监控、删除、封堵和查处网上有害信息。

11、出入境管理和宣传等部门协调外侨办(港澳办)、台办等部门做好有关的涉外工作,处理涉外及港澳台和外籍受灾人员的有关事宜,接待港澳台及境外新闻媒体的采访等。

(四)扩大应急和应急联动反应措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扩大、发展趋势时,现场联合指挥部应及时报请采取相应的扩大应急措施,调集各种处置预备机动力量、资源进行增援。事态特别严重,需要更大范围跨部门、跨地区增援的,上报有关的党委、政府或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关应急机构进行协调支援,直至应急处置行动宣布结束。四、做好有关的处置保障工作

要想处置好,必须保障好。充分有力的保障工作对于成功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重要,这已为实践所反复证明。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做好有关的处置保障工作,

一是要调兵遣将,搞好人力保障。人力保障,一方面是领导指挥力量保障,即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或按已有预案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关,明确指挥长和副指挥长,靠前、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对辖区内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另一方面是迅速调集有关力量到位并对主要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最佳编成和任务分工。力量编成一般应至少包括四个组:

1、处置行动组,由武警、治安、国保、刑侦、技侦、网监、监所管理、出入境管理、法制、宣传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担负治安警戒、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和安置、侦查破案、政策宣传及对外报道管理工作、涉外工作等现场具体处置任务;

2、综合保障组,由警令、法制、治安、宣传、信息通信、装备财务和科技及有关专家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处理、事务办理和综合协调等秘书性工作,拟制和有关的现场公告或通告、对外宣传报道等社会宣传工作,应急通信、物资和经费、技术储备、生活保障、社会力量动员等保障工作和为处置指挥决策等工作提供参谋咨询以及协调有关的善后工作等;

3、抢险救灾组,由武警、消防、交警和治安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救生救难、抢险救灾工作等;

4、机动预备组,由武警机动部队、消防特勤大队等力量组成,主要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机动支援和特殊任务等。

二是要搞好财力物力和技术支撑方面的保障。

三是应急处置行动所需的各种保障都必须有力有效,落实到位。包括情报信息保障要对情报的进行收集、汇总和研判,为指挥部及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应急通信保障要组织提供必要的通信设备、人员和技术支撑;物资和经费保障要组织调度应急装备、物资和经费;技术保障要提供处置工作所需的有关技术储备;交通运输保障要组织提供在紧急情况下的专家及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紧急运送伤员、运送支援力量与物资器材、紧急撤离公众等应急交通运输保障工作;法制和现场政策宣传保障要对处置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管理对处置现场的政策宣传工作,为处置行动提供必要的法制和宣传保障等等,都必须切实保障到位,保质保量,优质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处置工作争取最佳效果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四是要注重做好日常养成和有关的工作准备。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范围进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强化日常养成和工作积累储备。如制定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巡警、防暴、消防、武警等参与处置工作的专业力量进行针对性培训,适时举行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检验、完善应急机制和预案,锻炼队伍,丰富实战经验,增强处置能力,以及与处置工作关系密切的各单位、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认真做好有关的基础防范控制工作如建立健全有关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等,为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日常工作保障。五、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心理和做法

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各地既有许多成功的战例,也不乏令人遗憾的失败;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需要引以为戒、注意克服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要克服心急浮躁、冒然行事的心理和做法。这一点,一方面是指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接到下级先期处置部门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警情报告或有关方面的通报或上级指令,或直接发现警情后,既要迅速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快速对该警情进行复核确认,并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等迅速进行评估研判,又不可忽视有关的程序和权限规定,随意表态,而是要按规定报请有关领导指示后再发出应对指令,如有预案且经研判后认为符合本级预案适用范围和启动条件的,迅速报有关领导批准后立即予以启动。另一方面是指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指挥和行动人员一定要冷静观察,科学判断,谨慎从事,沉着应对,力戒心急浮躁,不可冒然行事。

二是要克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的心理和做法。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情况复杂、事态易变,对其处置既不能心急浮躁、冒然行事,但是也不能畏首畏尾,当断不断,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导致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