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精选(九篇)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

第1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设计;人工智能;挑战;机遇

一、引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作为一项主要的技术,必将鞭策整个人类社会的转型。很多国家制订了战略规划,在2017年我国也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人工智能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结合,升华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且越来越受到重视。阿里智能AI“鲁班”已经掌握了上百万个设计师的创意内容,双11期间制作1.7亿张海报,没有一张是重复的,而这些工作如果人工制作的话需要100个设计师工作300年;央视节目中“鲁班”PK资深设计师取胜等等这些新闻,无不极大地震撼了整个设计行业。设计师会失业吗?高校的设计教育面对AI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制定培养目标?如何在新的竞争中占领先机?未来已来,智能艺术设计的路在何方?

二、设计行业面对四大挑战

(一)惊人的数字

马云在一次报告中说未来30年人类只工作4个小时,大量的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抢走;根据白宫的人工智能报告预测,在未来10-20年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取代47%现有工作。麦肯锡的预测是49%,盛产劳动力的中国和印度的影响最大。Siri之父、人工智能专家温那(Winarsky)的预测是70%的工作将被取代。不得不说,AI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在高速颠覆着人们的生活。

(二)AI设计发展趋势

AI最容易取代的是简单设计:如LOGO、UI界面、海报招贴、网站网页、产品造型、室内家装、产品包装……原本这种理想的设计工作不再能提供人生的庇护所,但凡是明确、简单、重复标准、规则的美术设计与制作工作,未来都容易被取代,传统设计行业将会萎缩乃至可能逐渐消失。

(三)设计环境恶劣

设计创意无法保护,设计法规没有限定,设计竞价无序,商家厂家缺乏契约精神,设计知识产权无法保护契约,新设计新技术缺乏情趣,设计同质化严重……(四)设计教育落后现有设计模式传统、设计教育落后,设计知识体系缺乏更新、进化,知识性重复训练、模仿性传统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情感思维的发展,设计师终身教育观念的缺失阻碍了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知识与设计人才近亲繁殖、代际传递的情况严重。

三、AIDesign发展迅猛

目前传统艺术设计已经发生智变,使设计更美更快更简单。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已经一定高水平,如果设计师仍停留在传统设计水平,就会受到来自机器的“威胁”。但也不全会,除了“创意”部分让机器无可奈何,人类设计师与机器的竞合中,我们要转变方向注重数字移动媒体策划与设计、移动媒体用户需求挖掘、数字移动媒体需求文档的撰写、数字移动媒体优化、数字移动媒体UI界面设计、H5设计、App设计、UE用户体验设计、虚拟移动媒体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等媒体智能设计新技术。高品质艺术、设计依赖于混合增强智能技术。AdobeMax“SneakPeeks”将迎来Adobe全家桶的诸多全新功能,如图片变视频、静态变动态、一键设计字体、视频扣剪、纸盒自动生成、AR呈现、AE一键去马、Ru跨平台制作(剪辑、混音、调色)、跨平台同步改稿、人工智能排版等十大看似很科幻但已经实现了的AI功能。华为Mate20手机3D扫描防生建模与成像,以及AI手势动作捕捉的体感游戏功能,更为我们提供了解放设计生产力的前景。同时MIT研发的工业产品AI设计系统即将面世。主要产品体现如下:

(一)AIVD人工智能视觉设计

AI集成化的成熟产品,比如Adobe系列的产品,软件低层融入AI技术,更好更快地创作文字和图像、影音等元素。如AdobeSensei:人工智能做设计的底层技术,集成在Adobe系列软件中,有字体匹配方案、自动配色方案、基于线稿自动上色、自动校正手绘图形等。

(二)AIPD人工智能产品设计

Adobe人工智能鞋包设计、IBMWatson智能设计服装、Autodesk智能设计汽车等。

(三)AISD人工智能空间设计

Prisma智能风格化设计、Autodesk建筑智能生成设计、ZahaHadid参数化设计等产品。

四、设计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动向

未来,人工智能教育会加速发展,老师不会被AI取代,但不用AI的老师一定会被取代;未来,老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成为人类灵魂的设计师;未来,AI将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间的平衡,带来了一种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解决方案;未来,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核心地位,推陈出新积极善于运用AI技术进一步提高师生教与学的体验和教学效率。当务之急,要让更多的老师正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通过学习AI技术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从而改变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领高品质教育的未来。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有三种观念:1.取代说,2.不可取代说,3.人机协同说大多数观点是:未来,教师将与人工智能协同共存。未来知识传授功能会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人类教师则应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雷克利福德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如今,抛开先天财富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学习能力的不同。这种差异会加剧不平等,在未来,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外,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习Python之类的AI编程技术,更需要增强对,限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分别将有关AI知识技能分为三类,以适应设计人工智能的技术更迭和“一专多能”。

五、结束语

第2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但是,惊喜背后会有惊吓吗?越来越聪明还能不断“自我学习”的机器人和人类会是怎样的关系?科技的初衷一直是“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让世界更美好),这一次会实现吗?

互联网的第三幕

过去,我们总是把人工智能归类于好莱坞大片的情节,似乎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每天使用人工智能了,比如百度搜索、苹果Siri、各种形式的24小时客服……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幕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加值得想象的大时代。”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16百度联盟峰会上表示。他认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幕是PC互联网,从1994年到2012年走了18年的路,实现了基本普及;第二幕是移动互联网,从2012年至今仅用4年就已经处于基本普及的状态。接下来的第三幕不是大数据、不是云计算,而是人工智能。

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显现出来它的威力。“国家靠‘互联网+’保增长,互联网靠什么?”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最终可能彻底改变行业已有的模式和规律,让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方式实现从“提升效率”向“重构产业”的质变。

未来已来,但福祸未定。

科幻电影里我们看过很多焦虑和担忧,虽然最终正义总是战胜了邪恶,但现实也能如此么?科技大咖们也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说:发展人工智能就好比是在召唤魔鬼,未来人类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提醒:人工智能会强大到令人担忧的地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不是个好消息;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预言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统治地球,人工智能将成终结人类首要威胁,虽然霍金的轮椅也是一个顶级的人工智能设备……

而以Alphabet(Google母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为代表,且人数更多的一派则认为,上述人士的“AI威胁论”是多虑了。“我是属于比较乐观的那一类,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做的是解放人类,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它毁灭不了人类。”李彦宏说。

李彦宏认为道理其实很简单,“能够毁灭人类的东西早就出现了,比如原子弹。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可以毁灭人类很多次,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因为我们还拥有最终的控制权,有很好的机制管理它。对于人工智能,人类也有能力去控制它,制定出相应的规则。”他说。

我们未来是否还有工作?

即使毁灭人类是想太多,但有些事确实需要现在就开始好好琢磨了。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再往下发展,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取代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比如司机、餐厅点餐的服务员。而实际上,百度的无人车已经计划三年商用、五年量产;而“度秘”(百度推出的机器人助理)也已经入驻上海肯德基餐厅为顾客点餐。李彦宏甚至表示,未来连演员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只要演员授权同意去演这部电影,他不用实际去演,人工智能可以把他所有的动作和语言合成出来。”他说。

“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与挑战主要在两大方面:劳动力市场与财富再分配。”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到访清华大学时表示,他所著的《人工智能时代》由湛卢文化出版后在国内十分畅销。

卡普兰教授预测,人工智能将加速技术型失业,我们需要的低技能工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机器人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问题,人类会因此有更多精力做更多技能性更高的工作,新的工种也会出现。“被解放的劳动力有可能从事更复杂,甚至是个人更感兴趣的工作。”他说。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也同意卡普兰的观点,他表示,未来10年内,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大量人口失业,重复性工作被快速取代。比如10年后,人工智能将取代世界上90%的以下职业:客服、助理、会计、销售、保安、司机、交易员、保姆、翻译、记者……但同时,这也会带来的巨大商机。

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类”,而通常是“远超人类”。“几年后,你能和这样的电脑竞争吗?它们每天自我对弈100万盘棋并从中学习,每天从100万辆车实际行驶中吸取经验,一秒钟内对比全世界所有机场摄像头中的面孔和通缉犯的人脸……”

实际上,改变已经开始。之前有媒体报道,富士康昆山工厂已经利用机器人技术,将员工由11万人降至5万人。虽然富士康表示这不是“裁员”,应该叫“减员”,因为裁员是被动行为,减员是主动行为。富士康“减员”的主要原因是“机器人替代计划”推行的结果。去年3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曾透露,鸿海准备在三年内让七成生产线实现自动化,用机器人取代工人以提高生产效率。

第3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以往,人工智能不但以更接近人类智能的形态存在,而且以提高人类智力活动能力为主要目标,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为我们的生活、生产、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问题提出建议,并在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如棋类博弈、识别、控制、预测中接近甚至超越人的能力。同时,人工智能介入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不久前结束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提出的“大智能”的概念意义深远。大会上,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中外政要,以及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董明珠等著名企业家和20多位院士专家带来的“思想盛宴”“头脑风暴”为我们描给了未来智能社会的愿景。“大智能”势必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理念、观念、思维。

让智能之光照进来

人工智能的未来到底如何?人类会被机器取代吗?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世界智能大会上,众多嘉宾是否能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识社会局局长英德拉吉特・班纳吉开篇就提到,我们可能过于强调人工智能技术,而忽略了人工智能技术怎样惠及整个人类。如果我们只是盲目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会发现它存在很多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能够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的时候,为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英德拉吉特・班纳吉表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其实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仍然还不是特别了解一些传统的知识。我们必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角度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立知识社会。我们并不是仅仅为了追求技术而推动技术,知识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应该确保我们所拥有的信息通信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让社会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才是它的要义所在。所以,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家庭,不会割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什么人工智能特别重要?“我觉得中国做得就非常好。人工智能是一个桥梁,把工具、创新和技术联系了起来,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发展的需求。知识社会是我们的目标,如果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智能,都是非常有益的。”英德拉吉特・班纳吉表示。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机器只有做人做不了的事情才是了不起的。如果机器一直停留在模仿人类的状态,比如模仿人类小时候识字辨音的能力等,这是没有意义的。在大智能时代,更应该让机器去做人做不了的事情,而不是让机器学做人类可以做的事情。我们不应纠结于人跟机器的比赛,应该让机器和机器比,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样才更有意义。

此外,马云提出,智能世界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是生产关系,云计算是生产力,大数据是生产资料,只有这三个合在一起才可能进入到一个大智能世界。智能世界需要系统性思考而不是从单一角度来思考。

马云还表示:“未来的一百年是智慧的时代、体验的时代、服务的时代,在人与机器的竞争中,人是有智慧的,而机器只能是智能。人类要明白人类应做什么,机器应做什么,要尊重和敬畏机器的智能,但不要害怕机器,机器不可能代替人类。”

国际知名大数据专家、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更直接地表示,人类与人工智能没必要放在一起比。将人和机器变成一个对立的关系本身就很奇怪,机器和人没有必要论输赢,机器和人可以一起工作,达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相互理解和对于世界的深刻认识。人要做的不是教计算机规则,而是教计算机如何学习。未来,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其他行业,机器都会成为变革的关键。

当然,很多人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往往感到担忧,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掌控力。但是,超级智能并不是人类的威胁,而是一个机遇。人类拥有设计的自由,可以选择让什么样的机器来帮我们做事情。自由的选择也正是机器学习时代和超级智能时代的特征。

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分享中表示:“智能科技是带有前瞻性的行业。为什么过去我们的科技创新举步维艰?难道企业家不懂创新更有竞争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其实质是如何加强企业自己的科技队伍,而不仅是转化。在竞争性强、对抗性强的领域里,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实现创新。”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未来30年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能就是智能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创新会来自于数据和场景。我们要把握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人工智能不是一家或几家公司的专利,不会被垄断,而是共赢智能未来。”

人工智能在应用方面,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正加速进入各种各样的场景,让复杂的事情变得更简单。比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刷脸登机;无人驾驶让人们不必去驾校学开车;语音识别实现了人与电视的直接交互等。

李彦宏认为,中国可能天生就适合发展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要想往前推进,需要有大量的数据用于训练。中国有7亿多网民,提供了足够的数据,让人工智能如鱼得水。

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始人、《智能的本质》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提出,全球失业率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较为先进的美国、加拿大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这足以表明失业率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奇点论的乐观主义者。皮埃罗・斯加鲁菲说过这样一句话:“盲目的乐观可能是最致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浪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丕恕表示,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数据”,从实现形式上来看,要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将生产数据、互联网数据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数据全部打通,实现无边界信息流和大数据分析。下一步,浪潮将加强云海战略,推进云建设、云服务、云安全、云生态建设。浪潮不只是设备的供应商,更要做数据服务的供应商。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改变人类的未来,也是浪潮的发力重点。浪潮还要做健康数据和政务数据,天元大数据将有巨大发展空间。

德国工程院院士伊夫卡・澳夫查洛娃表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发展速度非常快。我看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很快。”

人工智能应更多地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即如何使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将人类创新性的思想融入到现实技术中,让数字化商业模式创造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有量的发展,还有质的突破,人工智能已经走向2.0时代。过去,人工智能更注重机器如何模仿一个人的智能,但现在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智能和人的智能毕竟不同,只有将两者结合,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而且互联网可以把数量巨大的人群联系起来,形成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这才是人工智能2.0时代的发展方向。

南开大学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龚克表示,智能社会作为继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其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最重要挑战表现在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安全。具体而言,就是看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否持续扩大就业、能否促进社会公平、能否有效降低能耗。

智能与制造

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社区、智能制造、分享经济、智能手机、电视家电等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

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升级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正形成历史汇,唯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更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细分领域,突出重点,切实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在“2017世界智能大会京津冀论坛・智能制造论坛”上,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产业区正式揭牌。它们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健康医疗、智能物流等智能产业,打造天津市智能产业企业聚集地。

据介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将承担智能制造产业部级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的职能,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务实合作,并择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建设等系列项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产业区规划面积20.17平方公里,将依托天津开发区汽车、电子、石化、装备智造、医药健康等先进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健康医疗、智能物流等高端智能产业集群,致力于建设成为面向21世纪、引领下一代工业园区发展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示范区,以及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园区,成为未来天津市智能产业的重要承接地。

天津制造产业实力雄厚,交通和港口优势明显,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加法”,同时要在传统落后产能上做“减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家战略给天津带来历史性机遇,结合天津实际,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与紧跟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潮流的对接点,这是天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破题之举。

综合来看,让一个产业走向智能化的前提,是要让该产业中的企业走向智能化,而一个企业要走向智能化,首先要完成核心业务在线化和所有的业务流程服务软件化,然后完成应用软件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化。当企业的核心业务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并由软件SaaS平台驱动,企业才能够向智能化方向演进――低成本积累大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商业决策,最终向实时数据分析、实时智能商业决策演进。大数据还可以让企业发现“集体智慧”。企业开始做大数据的时候就会发现,行业数据也会成为企业自身的经验,企业可以把行业数据代入自身决策,学习其他同行的经验,用“集体智慧”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效率。

建造未来智能城市

畅想一下,我们每日生活的城市变成智慧的、智能的,会怎么样?

在“京津冀论坛・智慧城市与社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中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的重要报告。他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有两个关键词―― “信息新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新目标”。目前,我国正值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高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任重道远,急需发展人工智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教育、医疗、贫困、环境、资源等紧迫问题的解决。

“智能城市对深入运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天津市滨海新区相关领导表示,“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其中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引擎,围绕着“优政、兴业、惠民”的目标,首创“五个一”模式,为智能城市发展积累了新经验。未来,天津将以此次智能大会为契机,着力打造智慧天津和智慧滨海,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加速迈向大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加速落地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人工智能、智能科技、智能产业的孕育勃兴,催生出令人应接不暇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在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自然少不了这些。

步入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的世界智能科技展区,首先看到的展位就是科大讯飞。其中,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展台内的几台人形机器人,它们可以高度模拟人的思维和反应,实现较为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机器人叫晓曼,是基于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是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人工服务机器人,目前已经在金融、运营商、展厅等商业领域推广应用,将引领服务行业新一轮变革的到来。” 科大讯飞展位上的工作人员介绍。

另外,科大讯飞的工作人员为记者演示了科大讯飞拳头产品――多讯飞听见转写平台,其中,听见智能会议系统,能够将语音实时转成文字,会议结束即可成稿。值得一提的是,标准普通话转写准确率达到95%以上,适用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办公会议、大型会等对语音转文字时效性和准确率要求较高的场景。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早在6年前就把目光投向天津,在空港经济区投资6000万元注册成立天津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年前把研发团队带入天津,目前这支研发团队已有近130人。

天津讯飞公司依托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相继推出“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等基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特色产品,其推出的“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在全国已有8000万师生使用。

另外,京东的展整展现了无人车、无人机、 无人仓三个终端构成的智慧物流体系。京东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无人车一次可配送10至20单货,一次充电续航可行驶80公里。当快递件放入配送车的储存箱后,配送车随即给消费者手机发送短信,到达目的地后,可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完成一键取货。未来5到8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大量投入到运输领域,给人们收快递带来更新鲜、更便捷的体验。

面对复杂的配送路线,以及用户不同的场景,需要配送机器人具备高度的智能化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京东的工作人员还透露,一些“黑科技”已经融入京东的服务中,未来会应用于整个京东甚至整个物流行业,以及整个社会。

“无现金城市”是什么样的?蚂蚁金服展示了无现金应用的场景:乘公交时,只需把手机靠近刷卡机即可实现支付,在商圈、景区、医院都可以用支付宝进行支付。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示,无现金社会可以让金融更普惠、商业更智能、社会更高效。蚂蚁金服多年来积累的技术能力,以及在无现金城市、信用城市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为各个城市在DT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目前,杭州、福州、武汉、贵州都已与蚂蚁金服合作,推广“无现金城市”。在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也加入“无现金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公共服务”智慧升级,共建“无现金商圈”,打造中国北方首个无现金城市。预计今年年内,天津将逐步实现交通、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无现金化。同时,天津市12家机构和企业宣布加入“无现金联盟”,倡导绿色环保的无现金支付。

除了小微企业、创业者信用贷款以外,未来,天津市还将与蚂蚁金服共同拓展信用图书馆、信用医院等领域,打造“信用天津”的良好环境。

数字化工业时代不仅为传统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海量设备互联、大数据计算、智能化应用提出一系列挑战。

华为在本次世界智能大会上,展示了华为与生态合作伙伴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先行先试成果,即联合NICE、汉得、SAP、三维直点、迅达等多家合作伙伴,展示了基于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承载的多项制造业务应用,旨在构建制造I全生命周期开放生态。华为同时在大会展区基于“研发、生产、维护、服务”的客户业务流程,展示了智慧研发、智能生产、智能维护、智慧服务等四部分内容。

面向未来,华为将始终关注时代趋势与挑战,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与众多伙伴合作,努力共建全联接世界,助力客户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在新ICT时代赢得更多商机。

今年,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驱动的智能共享单车无疑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此次世界智能大会上,摩拜单车展示了多款分别采用超轻量、碳纤维、钛合金等尖端科技的“技术验证单车”。摩拜单车天津总经理江浩更是在展位上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内部代号为“风轻扬”的新款智能共享单车,这款产品在保留经典外型设计的同时,车身和车轮重量大幅降低;轴传动动力系统效率大幅提升,骑行比上一代车型省力30%以上,堪称“最好骑的共享单车”。

除此之外,摩拜单车还展示了全球首款“摩拜智能推荐停车点”(smart Mobike Preferred Location,简称sMPL),可实现亚米级定位,实时掌握停车区域内单车的数量、状态、位置和各区间的流量情况等信息,为车辆投放、调度和运维提供智能指引。这些来自摩拜单车的“黑科技”成为本届智能大会上的一大亮点,受到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N3馆入口处的一架无人机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河西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专门用于社区管理的无人机,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对小区及周边现场进行飞行察看,目前已经在河西区天塔街社区大显身手。这架无人机利用GPS定位技术自动导航作业,具备全程高清摄像、拍照、一键返航等功能,准确掌握每栋居民楼的实时动态情况,为小区整体规划、封闭盲区、垃圾死角、综治管理、防盗防抢等提供精准影像资料。

此外,百度智能、中国科学院、微软、南大通用等展位的智能机器人、农业无人机、超级计算等科技演示,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研发成果。

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正在院线上映,擎天柱、大黄蜂等再次展示了高科技的神乎其神,无人驾驶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第4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当代哲学家对科学发展的两种回应

总体而言,当代哲学研究对科学发展的回应,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哲学界,都存在正反两种不同观点,我将它们分别称作“科学万能论”和“哲学特色论”,前者声称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自然科学加以说明,后者则强调哲学的不可替代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哲学家们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极端反应。根据“科学万能论”的观点,科学发展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所有可能解释的现实方案,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预期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哲学扩展抱有极大希望,表现为以某一种自然科学研究为模板推进哲学领域的问题研究,或者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重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式。20世纪初期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而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路也充分反映了哲学家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崇,无论是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还是在认知科学哲学和实验哲学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科学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从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科学主义传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倡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哲学研究,这也带来了当代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科学主义的这种历史作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确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影响。然而,这种“科学万能论”的观点明显夸大了科学研究对当代哲学发展的作用,因而存在用科学取代哲学的潜在危险。由于哲学研究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而无法重复等性质,一些哲学家就认为,这些性质保证了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色,因而我们不能用科学研究代替哲学研究。这就是“哲学特色论”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的最初捍卫者来自19世纪后半叶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狄尔泰、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人,他们坚持严格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并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了精神现象的优先性和特殊性,而后者仅仅是精神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他们还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普遍性的追求与精神科学对特殊性的要求,使得两者之间无法相互取代。“哲学特色论”在现代哲学中是以实证主义传统的对立面出现的,这表现为晚年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忧虑、海德格尔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批判以及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现代科学文明的反思。虽然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科学的性质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在对待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却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把哲学研究看作是一种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事业,在胡塞尔那里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追问科学意义的形而上学,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则是一种反思性的理智活动。因此,哲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无法取代的特殊性质。这种“哲学特色论”的观点不仅直接反对把哲学研究混同于科学技术,或者用科学研究方法从事哲学研究,而且试图用哲学的特殊性质反对科学技术的成就,反对哲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反对意见对于提醒我们注意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在当代哲学中的泛滥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这种“哲学特色论”的结果是把哲学研究完全排除于科学发展的视野之外,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

当代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介入

从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图景中可以看到,当代哲学始终在以各种不同形式介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并试图用哲学的方式说明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首先表现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其次表现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可以说,科学哲学研究是哲学家们深入科学研究领域的主战场。早期科学哲学家们,如逻辑实证主义者石里克、卡尔·波普等,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模板,以科学主义精神贯穿于哲学研究的全过程。虽然后来的哲学发展逐渐表明维也纳学派“统一科学”纲领的失败,但这一纲领体现的科学精神,即以经验为向导、以逻辑为手段、以效果为目的,却在后来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保留了下来,特别体现在具体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当前科学哲学研究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一般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哲学研究的一般问题;另一部分则是“具体科学哲学”,主要涉及不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一般科学哲学”处理确证、语义和科学理论的哲学解释,其中包括了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特征、认知意义的经验标准、理论的相互融合、科学革命、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因果解释、还原论与科学的统一,等等。“具体科学哲学”则包括了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等。此外,在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中,还有逻辑哲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它们不仅与自然科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独立分支领域。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哲学研究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介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介入在以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今,认知科学研究已经被公认为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中,哲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与人类学等都被视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体学科,共同构成了认知科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比,认知科学研究是对人类认知获得的性质、范围、形式和表征方式的基础研究,因而应当属于传统科学研究的理论部分。这些研究通常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与人类认知和心灵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研究,其二是与认知活动特征描述密切相关的表征研究。内容研究部分主要涉及意识的性质和内容、动物认知、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这些与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有实质性的交叉,因而说明认知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交叉性质。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活跃的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担忧和思考。应当说,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项突破都是在更新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相对于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他者”,挑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个他者不是被人类奴役的客观对象,而是与人类地位平等的另类主体,甚至就是人类自身。难以想象的是,当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元逐个被硅基芯片或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所替换,我们在自我审视或审视他人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审视什么样的对象。因此,在现有的人类社会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自然就会引发大量伦理关切,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就会威胁到人类伦理的一些基本信念。这些都迫使我们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未来哲学的可能性

第5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2016年3月19日,京东与科技公益平台“未来论坛”合办的理解未来系列讲座在京开启,此次讲座的主题为“‘理解未来’走进京东――大数据驱动下的变革”。会上,特别邀请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京东集团CTO张晨与京东集团技术副总裁赵一鸿、IBM中国研究院总监大数据及认知计算研究苏中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朱军,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联袂深度解读。他们认为,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春天,高速成长的技术和应用将赋予人类更强大的能力,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用数据“陪伴”用户

当前,大数据与商业应用的结合,对我们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惯和商业法则都进行着颠覆。从智能交通到能源管理、从政府财政到医疗体系都在因为大数据的使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如何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提高扶贫精准度、关注农业发展、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等也在今年“两会”中成为提案热点。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短短几年后,在物联网、云计算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我们将迎来大数据应用的爆发。现场,京东集团CTO张晨进行了主题为“在数据的王国里,用更好的体验创造更大的价值”的演讲。他表示,通过大数据和精准的个性化,让京东成为用户的陪伴。“根据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爱好和家庭情况,让京东能陪伴他的生活和成长,给用户创造更好的品质生活。”

张晨认为,把数据用好的核心是大数据的精准和分析。一直以来,京东都在用大数据了解并精准判断用户的需求。例如JIMI(京东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可通过大数据了解并判断用户的需求,在售前咨询上,部分品类的回答满意度已超过人工客服。

“带来品质生活的关键是了解用户,推荐最适合用户的个性化产品。”张晨表示。以京东个性化推荐系统为例,它可以根据用户所处区域的购买力指数提供最合适的产品搜索,强化个性化投放、精准化投放的能力。在另一个项目“移动商店”中,京东可以通过大数据描绘小区画像,实现物流配送的“未买先送”,根据预测的销售量提前安排库存,由此出现了iPhone6s首发只用12分钟20秒配送到家的纪录。

“京东的数据战略是从技术平台、到数据洞察、再到商业价值的三层演进。”京东技术副总裁赵一鸿表示,利用京东数据挖掘平台,京东对用户画像、商品画像、店铺画像、小区画像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提取,并在商业应用中产生巨大价值。目前,京东大数据平台总服务器数量超过10000台,数据总容量突破100PB,每天新增超过1.5PB数据,每天约有20万个作业运行。通过京东大数据,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

为人工智能装上引擎

对于当下异常火爆的人工智能领域,与大数据又将会有怎样的联系?在开场的主旨演讲“为人工智能装上引擎”中,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特意一改往日讲技术干货的风格,以登山为比喻,从人工智能的源头细说人工智能的历史变迁。在邢波看来,登山与人工智能计算任务有息息相通之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像登山,有明确的、可以用数学描述的目标,本身有弹性容错性和随机性。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也像登山,遇到各种各样的起伏,有各种各样的思路的跳跃和重新的定位。”

邢波表示,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是最主要的分析手段。预计在未来计算世界,人工智能计算和机器学习会占全球计算资源上计算任务比重的80%到90%,所以有必要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所需的计算框架和操作性框架重新设计。

在AlphaGo大胜李世石之后,媒体立刻被各色舆论所充斥。有人激动于人工智能的辉煌成果,有人则战栗于人工智能可怕的潜力,甚至开始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衰亡。邢波呼吁大家建立独立的个人思考,不要轻易被任何观点左右。他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对决不是什么大得了不起的事,人类和机器的对决自古就有,现在还在发生。马车被火车战胜后,同一时代的人类发明照相机,有人惊恐照相机来了,画家失业了,但是现在画家还是活得好好的。人机大赛是我们技术上的里程碑,展示了人类的功劳,我们要以欢迎的心态接受它。” 因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所走的路不同,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人的头脑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创作性思维、感情、常识、美感,这都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正如孔子、拿破仑、贝多芬、爱因斯坦不会被机器代替一样。”

他表示,算法也需要数据、工程的支持。前不久围棋领域人机大赛是一个技术的里程碑,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力量和功能,我们要以欢迎的、平常的心态来接受。“在有限规则、特定任务下,机器超越人类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用来代替人类,而是人与机器的有机共存。”

赵一鸿也谈及了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认为,Alpha Go的跨越性突破是机器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思维变为战略型思维,这是硬件、软件和科学家思维的共同进步。“在商业思维上突破计算的边界,让商业的模型和大脑在决策上媲美甚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对于京东的意义。”

未来,京东会利用大数据推动智慧商业的进程。赵一鸿表示,在智慧京东的规划中,京东不仅将通过大数据实现智慧业务,更要实现智慧创新。例如,在智慧采销系统中,京东大脑将集成采销知识、经验和思维决策,在个性化推荐中,京东也将目前的商品推荐扩展到精准个性化、实时化、全覆盖、平台自学习等层次。

第6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4月27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在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通过视频发表演讲,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不可否认,从诞生之日起,算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超越了人类大脑的敏捷程度,并且还在悄然赶超人类智能。1997年,国际象棋棋坛神话加里・卡斯帕罗夫败给了电脑“深蓝”;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又战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2017年,百度的人工智能机器“百度大脑”甚至以“智能革命”为主题作了一首长诗,“我来了,天上的云乘着风飞翔,心中的梦占据一个方向……醒来之后何时是归期。我要看到未来的自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打趣道,“30年后,《时代》杂志封面上,年度最佳CEO很有可能是一个机器人,它记得比你牢、算得比你快,根本不会对竞争对手生气。”

人工智能真的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吗?

人工智能不绝于耳,机器真的会反叛吗?

1972年,在一家离波士顿不远的实验室里,第一个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电脑控制手臂PUMA(可编程通用装配机械手)由于编程错误,开始前后振动,随着冲量越来越大,竟带动着与之固定在一起的桌子颠簸行进,把一个在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逼到了角落里大声呼救。这一机器手臂“暴走事件”虽然只是程序错误引发的、可挽救的意外闹剧,却也使人们陷入“人类是否会遭机器反噬”的思考,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终结者》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霍金不止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并不断提醒人工智能科研者们在利用这一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需注意消除可能的威胁。

今年3月,霍金就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而在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他再一次警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短期威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性自主武器,以及隐私问题;长期的隐患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带来的风险,如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不听人类指挥。

霍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因此,他的担忧在于,人工智能从原始形态不断发展,并被证明非常有用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可以等同或超越人类的事物。这恐将导致的结果是: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经济也将受到极大破坏。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自我意志,一个与我们冲突的意志。

无独有偶。特斯拉与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表示:“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它们比核武器更加危险。如果人类创造出‘具有超级智慧的人工智能产品’,它在各方面能力远超人类,那么人类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可能会沦为‘家猫’。”

但这种担忧也促使马斯克采取了一些行动,确保人工智能不会把人类变成二等公民。比如,马斯克近期宣布成立一家名为“神经连接”(Neuralink)的公司, 在人类大脑中植入微小电极,与电脑建立联系:把人类思维“下载”到电脑中,或将电脑中的信息通过电极“上传”到人脑,把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有效融合,从而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让人类有能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

霍金和马斯克的忧虑,来自于对强人工智能,甚至是超人工智能的忧虑。前者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后者则是在科学创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等每一方面都比最强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的智能。对此,BAT三巨头之一的李彦宏在今年的IT领袖峰会上表示:“别说超人工智能,就是强人工智能这个阶段,我们都很难达到。因为目前人类对大脑如何工作这个事情的认知才达到3%左右,实际上人类可能永远都搞不清楚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机器正在为人类“代班”

相比之下,如果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都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局限性很大,那么它们便很难产生威胁。但李开复老师也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即机器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

相关报道也验证了这一趋势:

优步(Uber)投资了一个名叫Uto Motors的初创企业,其创始人曾经在谷歌人工智能部门工作,该公司的最终目标是淘汰需要司机驾驶的汽车,目前正在研发自动驾驶卡车;

除了亚马逊和谷歌规划中的无人机快递,最近还出现了滚筒外形的快递机器人Gita,目前已在试点项目中被投放,工作包括帮助工人拿工具、在机场提供引导、协助运送包裹等;

来自《华盛顿邮报》的写稿机器人“Heliograf”早已名声大噪,它既可以在文字模板的基础上嵌入数据生成文章,又能利用软件搜索海量信息帮助记者挖掘独家新闻点;

根据德勤(Deloitte)的报告,到2020年,法律行业约39%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审查文件和信息查找这些初级律师的工作正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擅长的,它还能够根据数百万的法庭历史数据来预测对方律师的策略,以及说服某一法官的最佳方式;

IBM的人工智能平台沃森(Watson)已经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帮助医生检测和治疗癌症、提升看护质量,相关人员宣称“沃森可以博览100万本书或2亿页的数据量,并且在3秒内分析其中的信息并给出精确回应”,不仅如此,具有了智能的计算机还可以进行手术,由医生远程干预,机械手臂的灵活性远超过人,且带有摄像机进入人体内,能够实施一些人类医生很难完成的手术;

就连华尔街金融业也要被人工智能“接管”了,2000年,高盛在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大厅有600名交易员,而如今却只剩下两人,其余工作均由机器代替完成。

……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类将获得海量新生工作C会

那么问题来了,人工智能将在不久的将来造成人类多大范围上的失业?由此引发的失业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吗?

对此,计算机科学家、连续创业家、未来学家杰瑞・卡普兰的观点非常明确:不是所有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工作都会转变为新的工作机会。

李开复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工作转型在所难免,但这意味着新的工作方式,而非大量的失业。曾经因现代机器的出现被迫脱离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大量劳动力,后来大都在现代工业生产或城市服务业中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科技革命虽会造成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也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李彦宏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机会抱有积极态度,他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汽车消灭了马车,却创造出了司机这个职位。人工智能的普及也会创造新的职业机会。以后无人机会越来越多,而无人机的交通管理工作现在还没有,以后准会出现。”

“每次技术冲击了就业,也创造了就业。”马云举例说,淘宝和天猫对零售冲击很大,但他们创造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达到3300万人,这是一个最保守的数字,原来的建筑工人和复员军人转移到了快递行业。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出,制造类机器人实际上增加了经济活动,因此,比起导致失业,这些机器人事实上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人类就业岗位的总数。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岗位总数将从190万增长到350万,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

在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资本化效应”影响下,企业纷纷进入需求和生产力较高的产业,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足以抵消经济转型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要尽可能避免人工智能带来的数据风险

人算不如大数据云计算。但与此同时,大数据和智能革命也面临一些最直接的挑战,即企业对大数据资源的垄断威胁以及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

李开复认为,科技巨头坐享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具有潜在威胁,因为目前还不能从法律、道德等层面保证,对这些大数据资源的垄断不会成为行业巨头谋求一己私利的壁垒与工具。对于这种潜在的“巨头风险”,他建议:提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透明度,鼓励公开那些不涉及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的研发成果;更多地鼓励利用区块链技术管理数据和信息流动,从技术和制度双方面打破科技巨头对大数据的垄断。

吴军博士在其所著的《智能时代》一书中分析道,过去历次技术革命都没有过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但在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发展和保护隐私开始产生矛盾。企业无限制地收集用户数据,导致每个人的行踪都可能暴露在大众面前,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汽车公司追踪获取车主的行驶数据,绝大部分车主并不知情,而且无法关闭这些监控功能。

第7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 云计算时代更需政府智慧 智能机器将取代甚至消灭人类? 人类智慧vs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学会欺骗人类 机器智能技术模仿人类认知创造价值 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放弃”更需要智慧 智慧城市进入超智能时代 安全更需要智能 《机器智能》 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世界机器人大会2016,开启智能时代 机器人开启安全智能时代 人类与机器赛跑 机器如何“假装人类” 机器狗搅乱人类情感 围棋手挑战人工智能 全职妈妈更需要智慧 职场管理更需要智慧 管理婚姻更需要智慧 融合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家居迈入“云”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丹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997年5月3日,卡斯帕罗夫在纽约与“深蓝”对弈。

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类对机器智能的不懈追求和恐慌之感同时俱增。今天,当数字技术、机器智能被不断应用于教育、金融、传媒等领域,并创造出丰硕成果时,人们对“机器是否将取代人脑”的追问更加迫切。这场由“机器发起的变革”让亲手创造它们的人类“痛并快乐着”。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智能,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长期关注教育、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丹尼尔・阿拉亚(Daniel Araya)认为,机器取代人脑尚需时日。他在近期发表的《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中提出,我们更应看到:正是因为机器智能的蓬勃发展,人类智慧,特别是创新思维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机器智能打破“旧秩序”

尽管丹尼尔认为现在机器取代人脑还为时尚早,但他也毫不避讳机器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特别是在部分职位被机器取代后带来的失业问题。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认为,统计显示,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有5%,但许多经济学家承认,实际数字恐怕要高出许多。而导致当今美国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字――科技。

这一说法并不“武断”。丹尼尔指出,农业革命后,人类饲养动物为农业服务;工业革命后,人类制造大型机器为工厂生产服务;计算机革命出现后,人类正想方设法让电脑变得更智能化、高效化,以期取代会疲劳、容易出错的人类,或者干脆将人类从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总体而言,当下这个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计算化”:新式软件算法,电脑辅助设计,数据挖掘,还有机器学习……凡此种种都已开始扰动现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实践,后工业社会的新秩序正在逐步形成。文章认为,这种“计算机知识经济”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必将大大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目前美国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丹尼尔认为现在也应该为未来的劳动人口担忧了。文章研究发现,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从2009年开始就在走下坡路,同时,为了调节通货膨胀,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人工工资就再也没有增长过。

当然,科技不能完全为失业问题“买单”。丹尼尔认为,过去三十年所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到了小部分精英的手中,位于财富金字塔顶尖的那1%的人群,实际上掌握着世界一半的家庭财富,这样的不平等显然给劳动人口带来了更多问题。

机器智能需要更多创新人才

对于美国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内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部分国家在公共政策方面已开始有所回应。丹尼尔认为,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上。

无论是在拥有较高机械自动化程度的美国,还是在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培养技术工人、扩大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教育领域的许多改革政策仍过于短视,政府未能以长远眼光进行教育改革政策的规划和制定。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以美国为例,当科技正以指数倍的趋势发展时,现有人力资源策略和教育改革方式,没有考虑到科技对新型劳动力的促进作用,只是把这些新型劳动力按一般劳动人口,简单地纳入全国劳动力资源中。可实际上,教育改革应该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劳动力为长期目标。

什么是“新型劳动力”?丹尼尔认为,计算机和数字媒体应用将成为21世纪领军型行业的基础,这为重大的长期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诚然,电脑确实可以在许多逻辑功能方面超越人类,但它还不能像人类一样,高效完成那些要求灵活性和判断力的任务。换言之,电脑能提高许多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但也放大了社会对有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人才的需求。这部分人才就是当今教育体系应着力培养的新型劳动力。

因此,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不言自明。可是,文章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教育系统,还没有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劳动错位问题做好准备,无法承担起培养足够新型劳动力或创造型人才的任务。

改革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

长期的研究与观察让丹尼尔相信,如今的学生必须拥有运用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除基本的计算和读写外,一些更高级的职业素质,比如网络协作、数字化应用、创新思维等应成为必备技能。

为此,政府必须推行新政,改变由来已久的教育教学结构和方式。文章提出,当前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应当是:满足能适应具有破坏力的“计算机经济”的人才需求,而不是仅满足大规模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

当然,这样的改革还面临诸多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丹尼尔在其著作《创新经济与教育》一书中也谈到,在一个由创造、创新能力来驱动的社会,转变已经固化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教育体系,着实不易。如果说现有文化系统所肯定的能力,是工业社会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对这个文化系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为社会再生产而存在的工厂相比,人类如今更需要的是迅速建立在“智能扩张”基础上的各式创新孵化器。

如今,人类处在一个关键拐点,计算机正在把教育从“严格的信息传递系统”变成将机器学习、创业合作和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的交互式学习系统。因此,教育领域的新政策应是在正规教育继续集中传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能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传递最新知识的有效平台,让学生能运用机器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第8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工业4.0;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趋势

什么是“工业4.0”?德国技术学院的院长卡格曼曾经做出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工业4.0”就是,生产过程高度的灵活,产品极具个性化,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省地球的资源。在整个智能系统中,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

1 “工业4.0”概念的提出

“工业4.0 ”又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最早在德国提出并发起,就是指制造业领域,将资源、信息、产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实现人、机器设备与物品的有效联通,建立起来一个极其灵活的数字化及个性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工业4.0”对制造业的未来面貌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继蒸汽机的发明、机械化生产和信息技术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将迎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以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为主要标志。目前“工业4.0”这个概念在全球工业领域反响强烈,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工业4.0”可以让设备和设备之间展开对话,生产设备及产品之间互相交流,创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窗口。也许到了2020年,每个病人吃的药物是根据其个体的独特基因来配方的;用户的午餐能够依据个人的爱好和营养需求来调配生产;工厂生产线能够依照员工预期的时间开工;而正在生产的车间里是由上一台机器来告知下一台机器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这一切都无须技术员亲手操作。“工业4.0”时代的特点就是将工作的重心向符合用户个体化需求的生产方式转移。“工业 4.0” 的效率将远远高于以往的机械自动化,甚至也要高于数字制造。“工业4.0”在制造业方面更加重视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掌控。以往研发一款新产品需要7~8年的时间,现在需要两三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够了。“工业4.0”的未来趋势就是使产品设计、生产和上市的时间间隔缩短。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社会,社会每经历一次重大变革,都要历经由新技术而引发的产业改革,进而引起社会形态的重大改革。21世纪以来,面临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4.0”时代迎来新的曙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中国,面临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中国在“工业 4.0”时代面临的挑战

智能生产、智能控制……“工业4.0”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但即便是科学技术水平领先的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想要真正进入“工业4.0”时代,仍然任重而道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虽然有着巨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然而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特别是近年来面临着高端制造业产品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缓慢等影响制造业转型的特殊困难,通过“工业4.0”这项新的工业革命能否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对中国制造行业来说,是异常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跨入了制造业大国的行列。可在产品方面,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主要有服装、鞋袜、纺织品等,而这些都不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技术产品也主要是靠来件组装或来料加工。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就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也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其次,在技术方面,中国大量企业主要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的对外依赖可以达到50%以上。中国80%的芯片,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及发动机要依靠国外进口。在中外合资企业里,外商掌握着所有的核心技术及售货渠道,而我们只有用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国外的品牌,也只能换来的是少之又少的效益,大量的利润被国外资本家赚取。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世界上实际上是充当“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最后,在工业制造业行业,中国进入世界前500强中的企业越来越多,但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还严重不足,想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今年的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贯彻“中国制造2025”做了重要部署,这很快让人联想起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其主要着眼点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这与“工业4.0”中提到的以信息技术带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为了能够迎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我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行业,促使新技术与新产业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我国研发新技术的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了2%,甚至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国。政策和资金的转移效果显著,比如在2013年,在全世界制造业的32个行业中,中国在其中的7个行业中地位领先。

尽管中国在工业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 “工业4.0”时代向我们袭来之际,如果我们不想被这一新的工业革命搞得手足无措、缺乏准备,就需要及时在战略、技术和人才层面上,作出重要的战略调整,推动工业制造业全面发展。

3 “工业4.0”时代影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 就业能力因素

通过对往年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企业比较关心的是一名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学生在校成绩的重视,他们往往对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因为这些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事管理类职业的人必须拥有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生产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则需要它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拥有这项技能,他们身上的这些技能能帮助企业实现人、财、物的最佳调配,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2 激烈的就业竞争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因为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白领”,人们认为这一职业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一趋势使得很多学生对这一专业心向往之,每年都成为大学生选报专业的重点,因此每年都有一大批经济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并且,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入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入学率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人数的急速增加,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就业的难度。在未来十年内,也就是“工业4.0”时代到来之前,经管类大学生还会不断增加,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4 “工业4.0”时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利弊及趋势分析

4.1 就业前景利弊分析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由于从产品、设备到运输系统等所有的成分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彼此之间能够实现自动通信,实现了全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智能化意味着机器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人脑,这都会极大地节省劳动力,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在这样一个浪潮中也无法幸免,这对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也会带来整个行业高速的运转,这就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来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整合,从而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未来的“工业4.0”时代将急需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也为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提供了比较大的契机。

4.2 就业趋势分析

陈德基教授认为,其实,未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没什么大的改变,依然看重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乌守保认为,未来“工业4.0”时代需要两类人才:一是具有系统性思维的人才,能够让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实现互相连接。二是有创新型思维的人才,而这两方面的技能都是经济管理类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要求。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可以肯定地说,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肯定会对某些从事体力劳动员工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但笔者认为,“工业4.0”也会给经济管理类人才更大、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在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行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及销售等环节,大多数都是独立运行,分别是由不同的行业去操控,而要真正让“工业4.0”时代转变,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管理系统把这些环节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网络。这就需要经济管理类人员能够高效、及时、灵活地进行分析与决策,充分调动和整合行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扩招,目前人才市场趋于饱和,在未来的十年内还会有大量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走向市场,这无疑会对他们顺利就业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应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相信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也会给高质量的经济管理人才提供很好机遇。所以,“工业4.0”时代,经济管理类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超越了前面任何一次工业革命,在未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或许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机会。经济管理类学生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顺利就业,应从现在做好准备,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适应时展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富有团队意识,增强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选择职业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争取在“工业4.0”时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娟.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张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大众商务,2010(5).

[3]包迪鸿.经济类研究生的就业趋势与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第9篇: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的未来范文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杨元庆

人工智能有两个重要能力,一是感知能力,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和传感器,让我们能够提升感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认知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云、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实现。所以,如果说智能终端是人的感官的话,那么云就是大脑,把智能终端和云大脑完美结合起来,就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

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杰瑞・卡普兰

未来,除了应用和设备会越变越好之外,我们还会有一批全新的设备和应用,它们会更加智能化,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未来是光明灿烂的,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帮助我们寻找到信息,将那些最相关信息推送给我们,协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拓展计算机的应用,电子设备将获得我们的信任,将会成为我们极其信赖且不可分割的个人助手,它们会帮助我们在物理世界、真实世界里进行探索。

美国希捷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 孟福来

所有这些相互连接的设备以及物联网意味着今后互联网会无处不在,这也就意味着数据会越来越多,数据的价值将越来越高。短短几年就会极速增长,所有的数据都要得到安全的存储,用户也要能够迅速接入并且分析这些数据。

让存储更加智能,从而支持各项复杂活动,进而应对不同环境下的需求,我们正在将那些传感器融入其中,总的来说就是数据存储会更加智能。

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 余承东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更主动地获取信息和推送所需要的信息。主动通过人工智能推送人类需要的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及时反馈。而信息的交互方式将变得更加自然,就像人类说话一样。人机更加自然地交互,对人类来说更有意义、更方便、更快捷,所以这需要人工智能对信息进行个性化推荐。

优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卢阳

未来智能设备的互联就是物联网将会随处可见,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让虚拟变得更真实,语音识别让每个人有了秘书,云服务使得所有数据存储在远方但是随手可得。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移动性和及时性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这些将使得使用权比拥有权更受欢迎。

搜狗公司CEO 王小川

我们每天醒来都感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看到智能终端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生活。今年是人工智能诞辰六十周年,年初谷歌AIphaGO与李世石上演人机大战,将人工智能的关注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脸谱公司副总裁 石峰

人工智能和传统计算机不同,它更像一个孩子在学习这个世界,而不是事先编程,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训练它,就像教孩子打棒球一样。一方面我们有超过十亿人在寻找内容,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有数以亿计的内容给他们,他们可以很了解这两者怎么取得平衡,所以,我们每天做很多预测,而真正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我们还能获得很多的反馈。

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

最近五年,在图片识别、语音翻译、模拟探索、概率决策上有非常多的突破,因为计算能力和算法的突破,现在到了一个感知的智能时代。我们多看几只猫以后知道什么是猫,具体我们也说不出是怎么判断和识别的,但是通过神经网络的算法,如今哪怕不能充分描述识别过程,也能通过新的算法和计算方式达到感知智能的能力。

百度公司总裁 张亚勤

人工智能真正会带来一些新的变革,可以用到医疗、教育、金融、交通等各方面,也可以用到无人车上。三十年前比尔・盖茨讲,希望有一天机器能像人一样去听去看去写,用自然语言交流。今天,他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最早的时候是人们学习机器语言,学编程,后来是机器来学人的语言。所以,未来机器要向人学习,人也要向机器学习。

爱立信集团亚太区首席技术官马格纳斯・艾尔布林

在整个网络当中,我们要保证时刻能够服务到用户,我们的用户能够获得其需要的服务。而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有一定的架构和分类,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就能够保证5G的标准体系能够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