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精选(九篇)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

第1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

浪潮天元大数据的监测结果显示:与去年相比,发展实体经济的相关话题关注度上升最明显,上涨52%;其次是关于“双创”的相关话题,关注度同比上涨46%。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万亿元,增长6.7%,经济增速重回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仍将是推动今年全球经济加速复苏的关键因素。

我们已经迈入数字经济新时代。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各行业企业正在加紧实施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振兴实体经济,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再仅仅依靠劳动、资源和资本的投入,而是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更多的软价值,持续提升经济的软实力。

201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传统行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行业业务的转型和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这是人们对于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迫切需求。今年,网络提速降费将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据了解,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快速成长。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对接之后,将产生大量转型升级的机会。全通教育集团(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牵头承建互联网教育系统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将企业研发和推广优势与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共同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互联网+”在各行业的落地成为当务之急。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其“两会”提案中主要谈到了三点,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改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杨元庆认为,发展实体经济,要降低成本,减少负担,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同时抑制资产泡沫和虚拟经济过热,还要坚持供给侧改革。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比如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中设立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批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名单。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此次共有1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其中大数据领域11个,“互联网+”领域8个。比如,阿里云参与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均在其中。

再比如,由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承担单位,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的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也获得批复。该国家工程实验室旨在提升我国大数据基础技术支撑能力,解决我国大数据共享交换和交易流通不畅、标准不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建设面向应用的大数据流通和交易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政企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公共数据开放流通、云上公共大稻莘治鲇氪理、跨系统公共大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大数据资源与服务确权估值建模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

谈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杨元庆还谈到一点,就是要大力改善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这不仅要依托大企业的产业链金融,而且要建立基于制造业核心企业数据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与信息平台,还要进一步拓宽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改革试点,简化审批程序等。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都惊讶于中国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微信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金融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稳定和稳健,而不是比拼谁在短期内能跑得多快。因此,腾讯金融会以稳字当头。腾讯的核心业务,包括支付、理财平台等都在腾讯的体制内,与自身的其他业务平台结合得非常紧密,不会为了分拆而分拆。

尽管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许多困难,但是杨元庆认为,符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方向的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是未来资金投入的重点。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这是分享经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分享经济再次被提及。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这是分享经济发展的核心思路。

在过去一年中,我国的分享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比如,现在日渐流行的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形式。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人们将更多地受益于分享经济。有代表指出,国家对分享经济十分重视,为了保证分享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应该给予引导,规则先行。

连续多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2017年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深化,这是中国零售业的新起点。”今年的“两会”,张近东准备了5件提案,内容涉及青年创业、国际贸易、大数据管理、税务电子化等多个方面,兼顾民生幸福和行业发展两大方向。

早在2007年,张近东便提出“利用扶贫政策,扩大农村信息家电消费”,鼓励家电下乡。随后国家相关政策落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张近东还曾三次建言现代物流建设。时至今日,物流建设已成为整个互联网零售行业的关键支撑。张近东还多次在“两会”提案中畅谈O2O转型。如今,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苏宁集团也成了O2O转型的成功代表之一。围绕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这一核心,苏宁集团将继续深化自身的改革和转型提升,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再到建设网络强国,马化腾认为,这三者是一脉相承:“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网络强国是目标。马化腾建议,应从五个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让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平稳落地:一是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推进网络惠民和网络扶贫工程,缩小数字鸿沟;三是助力存量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和理念;五是扩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数商”要崛起

波士顿咨询的报告预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高达6万亿元的额外附加值。毋庸置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6年的工作,其中提到,国家一直在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并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如今,大数据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推动各行业的业务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一种高效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新的思想和路线。数据是整个社会重要的战略资产,数据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无疑将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善。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的创业企业,它们将大数据的思路和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

2016年,国家提出要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这对于大数据和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2016年底,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等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签约,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大数据公共服务领域,以及供销云等领域进行协同创新。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成立一年多来,不断加快在国内外建设拥有自主产权的分布式、全互联数据中心集群网络,实现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创新的商业模式,提升跨全产业链的数据存储、分发、技术运维响应能力,致力于成为建设国家大数据中心的主力军。

近日,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将围绕提升空天地海大数据一体化分析能力与拓展应用的需求,建设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空天地海一体化数据基准与协同感知探测、广域动态多源信息智能化处理与理解、多源信息多维重建与可视计算、面向应用的空天地海大数据信息挖掘与分析、多域多维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

根据不久前推出的《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概要》,京津冀三地将充分发挥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开放、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惠及民生、创新发展,联合打造国内首个跨区域型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综合试验区建设将突出创新驱动、服务民生、联动协同和产业融合,打造以北京为创新核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张家口、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为应用拓展的大数据产业一体化格局。综合试验区致力于打造7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包括北京大数据核心示范区、天津大数据综合示范区、张家口大数据新能源示范区、廊坊物流金融遥感大数据示范区、承德旅游大稻菔痉肚、秦皇岛健康大数据示范区、石家庄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有14个大数据交易所,它们正在积极探索数据共享、交易的适合模式,为大数据的流通,以及价值展现创造条件。

今年1月11日,中国数据共享公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由积极投身于大数据产业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组成,核心任务是探索行业组织模式创新,促进数据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数据需求方,以及研究机构在数据基础材料、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数据服务、数据安全流通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整合行业资源,塑造中国数据共享行业的联盟品牌,形成绿色低碳的新型大数据流通产业体系。中国数据共享公约组织由CAICT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担任理事长单位,京东云、中国电信和金蝶等14家企业出任副理事长单位。

京东万象这一线上的数据交易和服务平台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它提供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包括金融风控、企业征信、通信营销、应用开发,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数据授权、个性数据定制、数据行业图谱、数据调用监控、灵活数据集成、数据质量体系、数据确权溯源,以及多种数据类型等。京东万象引入了区块链技术,与京东万象EID、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图谱和数据集成等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从版权、质量、安全、指导到集成的端到端数据流通解决方案,实现数据流通和交易可追溯。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大数据和“双创”两者碰撞出的火花将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成为电商之后推动产业转型的新力量和创新创业的又一爆点。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与促进“双创”相结合,可形成面向全社会、低门槛、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模式,培育出一大批中国“数商”。

“上个十年看电商,这个十年看数商!能够超越BAT的一定是大数据公司!”孙丕恕表示。

浪潮公司作为大数据“双创”平台的提供者,致力于成为数据流通领域的阿里巴巴,构建类似电商的“数商”新生态。“双创”必须撬动万亿元级别的大产业,才能真正带动普通大众投身其中。另外,这样的大产业还需要面向全社会的平台、较低的创业门槛等。

数据正逐步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未来的社会一定是数据化的社会,所有人都使用并受益于数据,每个人都生产并贡献数据。源源不断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数据将成为理想的创新创业资源,而互联网则为数据资源、数据商品的流通、交易、开发、应用搭建起一个商业平台。围绕这一平台,一大批以数据生产、交易、开发为创业方向的“数商”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货物的流通方式,培育了千万电商,打造了万亿元级的商业形态。如今,电商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我们需要新的能量注入,继续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孙丕恕认为,“数商”以数据作为全新的商品和生产资料,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其产出的数据应用可以为各个领域、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数据产业生态覆盖极广,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上下通吃,所以必须依靠“双创”的众包模式。大数据产业既是新经济的代表,同样也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动能,它与“双创”的完美结合,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为此,浪潮已经做了大量尝试。比如,浪潮依据“公司+农户”独创了“公司+创客”的模式,以天元大数据(网、库)为依托,支撑A创客(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和B创客(从事大数据采集的创客)创新创业,陆续在上海、沈阳、成都、贵阳等地打造大数据创客中心,将互联网数据资源、研发工具、大数据技术等免费发放给创客。目前,浪潮已发展了一万余名创客,创造经济价值超过十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2017年的重点工作,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浪潮了“百城万客・双创行动计划”,计划投资100亿元成立大数据创新基金,并在全国100个城市建设100个创客中心,规划成立100个数据所,扶持10000名创客,带动100万人就业。大数据与“双创”结合,正在结出硕果。

在“两会”期间,包括百分点、浪潮等在内的许多大数据公司都了自己的研究数据,通过大数据,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两会”的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2016年,一场在谷歌AlphaGo和韩国围棋棋手李世石之间展开的“人机大战”现在回忆起来仍让人感触颇多。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一事件才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多家证券分析机构表示,受报告的推动,3月6日,包括科大智能、赛为智能、汇顶科技、汉王科技、川大智胜、科大讯飞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概念股都大幅上涨。从2012年到2016年,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投资热潮,也涌现出一大批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成果,比如前文提到的谷歌AlphaGo,还有IBM将其人工智能产品用于医疗领域,仅用10分钟便为一名日本的60多岁女性患者的一种罕见白血病做出诊断,并拿出诊疗方案。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金融、医疗、制造、汽车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白宫已经了多份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报告,最新一份是去年12月20日的《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该报告指出,应对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经济,是政府要面临的重大政策挑战。政府应制定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并释放企业和工人的创造潜力,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

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列入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人工智能,显示了国家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这也预示着,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面临良好的战略机遇,存在实现赶超式发展的可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介绍说,“2010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不到20家,到2016年已超过700家。在搜索引擎、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控制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还有很多研究机构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类脑智能等领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产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智能生产、智能生活、智能治理等将构成智能社会发展的基石。

据Venture Scanner的统计,截至2016年11月,1485家人工智能公司总融资金额高达89亿美元,涉及13个领域。毕马威的报告称,人工智能和认知学习将会改变人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

2017年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一年。有专家预测,今年轻量级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落地,金融、医疗、服务型机器人等领域将成为人工智能创业的热点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多项复合技术的协调发展,包括计算、数据感知与采集、算法优化等。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筹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类脑智能技术等领域,还公布了“互联网+”重大工程拟支持名单。除了算法和软件以外,处理器、传感器等硬件的发展也是一个机遇。成都曙光将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筹建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推动国产高性能CPU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由百度公司牵头,清华、北航等高校合作建立的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近日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一实验室被认为是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两年前在“两会”提案中提及的“中国大脑”概念的落地。李彦宏表示:“实验室代表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先进水平。我们不仅要做全国第一,也要在全世界做到让人仰慕。”

在今年“两会”上,李彦宏提交的提案包括《关于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走失儿童问题》、《关于加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构建国家创新型经济》等。李彦宏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建议,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同时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大力促进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

2016年1月,阿里云l布了大数据平台“数加”。“数加”包含20款产品,覆盖数据采集、计算引擎、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应用等数据生产全链条。协鑫光伏、徐工集团、比亚迪等一系列工业制造企业采用阿里云的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数加”为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提供了人工智能方面的支持。

继2015年11月戴尔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宣布成立“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之后,2016年12月,戴尔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企业级深度学习应用与服务平台――诸葛・深知”,实现了从最初的平台基础设施搭建到共创平台的深度参与。“诸葛・深知”为企业用户提供了深度学习工具包的统一接口,众多中科院成熟的算法模型可以在平台上被轻松调用,从而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分析。

“诸葛・深知”平台最初将面向金融和医疗领域,例如银行的实时防欺诈检测,以及医疗保健行业的医疗图像自动处理等。

第2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其中明确要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信息技术正在为实体经济赋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融合渗透,驱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数字经济蓬勃兴起,这些都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3月11日上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详细介绍了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情况。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带动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当前,只有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标准体系框架,开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行业应用示范,支持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和试验床,出台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方法,加快组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工业互联网要稳扎稳打

新兴信息技术既构成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为实体经济创造产值,也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创造出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促进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应用模式与新兴业态,已经迅速成为主要工业化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

人人都在谈工业互联网,但工业互联网真的那么美好,那么容易实现吗?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认为,现在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欧美和全世界制造业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所以无论国家部委还是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将工业互联网,或是类似的理念付诸到中国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中去。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组织行业实践,总结有关经验和先进做法,建立试点示范。面对当下我国重要而急迫的制造业改革任务,郭为指出,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的大量具体环节,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攻关,不能单纯炒作概念,一定要扎扎实地实践,长期研究,长期指导,长期跟踪。工业互联网是现在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要力争在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掉队,不落后,还要走在前列。

郭为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数控系统、MES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业云平台和网络通信等各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方面,需要有先进经验和实践,还需要将这些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依据先进做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今后全行业、大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切不可盲目夸大、急于求成,要培养和保护好人才。无论是现在已经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才,还是正在引进的跨行业或海外人才等,都需要长期地、持续地保障他们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更多的后续梯队。

虚、实经济结合实现共生共赢

谈到智能制造的话题,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认为,中国智能制造应具备自己的特色。例如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周云杰介绍到,这种模式核心的作用就是通过建立诚信的生态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把供给侧和需求侧融合在一个生态组织内,这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二元分离状态。

在推行“人单合一”的过程中,必须以互通互联的智能制造能力为根基。周云杰提出的建议是:明确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我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方向,建造符合国情、适合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平台。

此外,周云杰还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且复杂。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预言大师凯文・凯利曾经预测,未来最大的电商仍有可能是实体店。虚拟经济(电商)和实体经济(实体店)的融合是大趋势,未来真正能发展起来的形式是线上和线下一体化。

周云杰指出,作为实现“中国智造”的主体,企业除了要坚持品牌之路,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做成一个封闭的企业。企业要联合整个上下游的资源,形成一个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并非是谁要颠覆谁,谁能颠覆谁,关键看它们分别可以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无论是互联网消费,还是线下体验,消费者会非常理性地去选择。

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出台《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各地方政府也推出相关支持政策,配合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战略落地方面仍有差距。

为此,孙丕恕建议国家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和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对产业化程度弱的工业软件加大支持和投入,在短期内集中突破核心技术;加大对成熟工业软件的推广,并在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实施国产化替代。另外,他还建议国家建立制造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由IT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制造企业及工业软件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突破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问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智能制造样板。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发达国家都有一批IT骨干企业支撑智能制造。为此,孙丕恕建议国家建立制造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由IT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制造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解决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问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智能制造样板。

为此,他建议国家先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形成在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智能制造提供从咨询、规划、实施、软件、平台到硬件的一体化能力,以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

企业互联网社会化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词在两会上出现汇频率较高。

“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要用数据说话。”擎天科技董事长辛颖梅对信息化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用数据分析出怎样提高一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感,利用互联网平台聚合公众,让公众参与到构建自己的平安家园中去。

在今年的“两会”上,辛颖梅的关注点是:提升生态文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实现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她希望能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大数据的洞察分析、多媒体的直观展示等信息化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促使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迈进。

此外,政府还需要建设更加有效便利的公众交互平台。由于基层数据的共享利用效率较低,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享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为此,她希望能加快建设生态大数据中心,特别是打通数据汇聚的通道,尽可能消除已有的信息孤岛,实现生态文明各领域相关业务数据从采集、处理、汇总、到交换共享的全流程管理,这样才有可能算清生态一本账,也能算好长远账。

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推动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方向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经济模式,正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新焦点。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力度地融合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进步。

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营销、制造、研发、客服、金融、商事、财税、人力、法务、办公等,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运营的新模式。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认为,构建和运营好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能够快速、规模化地帮助我国大、中、小微企业改进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王文京表示,云模式既能够支持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商业创新,又能够升级企业运营管理。汇聚到企业服务云平台上的各行各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也是各级政府实时监测、分析、调控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营主体必须是市场化的企业,应由专业化的公司来构建和运营,以市场化的方式向企业提供服务。

人工智能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许今年对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和行业大数据,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专业人士。未来 5 到 10 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刘庆峰还提出以下九条具体建议:一是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二是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三是推动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制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四是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五是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支撑和法律体系;六是设立部级软课题,进行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和伦理引导;七是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引进计划;八是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产业资源整合;九是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制造业转型需要依靠两项信息技术来实现:智能技术和工业技术。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呈现出跨媒体、群体性、自主化、人机融合的新特征。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在搜索引擎、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控制等领域率先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一些研究机构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感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徐晓兰带来的提案是关于重视和发展人工智能。她的提案其实并不是针对人工智能本身,而是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促进我国智能制造新旧动能的转换,如何及早研究和应对未来智能社会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和治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自主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平台等,但是这些产品会遇到适配问题。对技术和产业发展来说,应创造机制和挖掘动力推动终端企业敢于应用这些自主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智能制造规划的实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通^应用,企业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用到好的四个阶段发展。”她表示。

人工智能技术涵盖面很广,需要很多新的技术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人工智能将引导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发展,对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都是利好。

人工智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潘云鹤表示,类人机器人是以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对机械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要比类人机器人产生的效用更大。所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是自主的智能系统。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达到工业4.0的水平,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除了智能制造,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潘云鹤表示,在智能城市、智能经济、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领域,人工智能都能渗透进去,特别是智能城市。现在我国政府在做经济调控、城市规划和布局时都需要有前瞻性的信息供参考。政府各种精确调控都需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在国家布局方面,潘云鹤建议,应该与重大需求和已积累的发展成果相结合。地方政府要了解自身发展的方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地方发展。潘云鹤认为,智能城市应是最先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领域。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推动芯片制造、集成电路的发展,带动其他更多产业发展。

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对显示技术有自己的见解。他表示,2010年前,我国平板显示制造市占率不到全球的5%,2011年,京东方在合肥量产我国第一条6代TFT―LCD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世代生产线的封锁。近几年我国大陆面板企业成长迅速,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现在,显示技术向AM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演进,技术和产品迭代的机遇和挑战来临。欧阳钟灿认为,在大尺寸AMOLED的研发上,我国与韩国处在同一起跑线。显示产业符合信息革命的特点,技术含量高,应用广泛,在信息技术中起到很大作用。手机、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都需要平板显示。平板显示对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目前行业的瓶颈在于AMOLED新型显示技术还不够成熟。AMOLED发展走向分为中小尺寸和大尺寸两个方向。中小尺寸AMOLED主要用于手机,大尺寸的主要用于电视。中小尺寸的AMOLED市场前景更加明朗。

除了显示屏外,我国在虚拟现实和增强虚拟现实领域也有可喜的进步。我国政府对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支持较早,也出现了一批很好的成果。例如浙江大学在毛发、流体等复杂图形渲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增强现实透视眼镜在不少指标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虚拟现实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大型活动(北京奥运会等)等领域。我国还出现了一批主营虚拟现实技术或产品的上市公司,如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这个行业面对的挑战很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认为,小企业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不行的。大企业,例如联想、阿里、华为、中兴等都进入了这个领域,他们的投资有比较清晰的战略布局。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浸没式头盔容易产生眩晕感,增强现实的透视眼镜不够轻便,电池续航能力不足,交互体验不好等。但是,随着上述这些大型企业持续增加投入,进行开发研究,上述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够得到完满解决。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很多地方政府支持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热情很高,但要避免重复投资,要有侧重点地发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可以扶持当地企业重点发展硬件,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支持当地企业重点发展软件,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企业将重点放在应用方面。

掌握核心技术

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题为《关于对半导体显示/芯片产业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他指出,半导体芯片和半导体显示产业是提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建议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李东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一支蓬勃崛起的力量,正在从跟随者变成领先者。但是中国企业进入电子信息核心基础领域比较晚,目前还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他认为,企业是工业项目投资的主体,企业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由于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折旧费用高,希望政府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上应给予充足支持,给企业带来很实在的帮助,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除了半导体行业,中国还需要在其他领域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话语权,通信行业尤为如此。

5G时代是什么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憧憬。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始终如一地认为,中国需要掌握5G核心技术。中国3G的TD-SCDMA成为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4G的TD-LTE成为全球两大4G标准之一,这些事件使中国在全球通信市场的专利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甚至成为标准的主导者之一,迅速增强了中国通信产业的综合实力。

在推进5G商用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支持产业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协同开展5G研发和国际合作,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谈到物联网就不得不提到窄带物联网(NB―IoT)。廖仁斌表示,NB―IoT的特点是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这个低功耗是现在手机移动通信不可比拟的,NB―IoT终端不用的时候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同时又能长时间连接网络。

中国电信在NB―IoT上已展开布局。到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将会完成全网覆盖800MHz频段,并同步升级支持NB―IoT。该频段主要用来建设800MHzLTE网络和800MHz的NB―IoT网络。800MHz及以下频段具备功耗低、覆盖强、穿透力强等优势,能够满足NB-IoT网络的需求。他呼吁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电信企业对800MHz及以下频段网络的建设工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允许共享经济在发展中试错

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共享经济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近两年,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解决了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也把我们这个传统自行车大国里自行车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现在资本介入后,这个市场从表象上看有一点乱,有人开始提出怀疑。

但竞争的时候会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例如投放量、投放区域能否合理安排等问题。与此同时,车子从十几万辆到几十万辆投下去之后,如果没有合理调配,在一个地方堆积又对当地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

针对这些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该怎么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表示:“一是政府要介入,介入不是管制,是根据竞争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矛盾,与企业充分沟通,共同研究找出办法,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疏解存在的问题。二是政府要守住安全有序的底。政府要提醒运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此外,政府还要要求企业在运营的同时保证城市交通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有序,要求企业加强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分析,计算出车辆在一个地方投放的数量是否合理。而政府则要尽可能提供合理的资源,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共享单车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快速发展。”

第3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人工智能(AI)是当下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从去年韩国棋手李世石与Google旗下的人工智能程序 AlphaGo对战,以1:4败给AlphaGo开始,人工智能开始被大众广泛关注。今年5月我国著名棋手柯洁与之“人机终极对决”更是将其推上高潮。人工智能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对此,一方面人们希望科技进步解放双手,另一方面又担心机器一旦被赋予智商人类会受到侵蚀。

普华永道称由于新的人工智能,在未来15年,大约有1000万工人将面临失业风险,同时人工智能也将提高生产率,并在其他地方产生就业机会。可以说,人工智能顺应时代必将不断扩大发展,财会行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最先触及的将是基层会计人员。去年3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宣布与 Ki-ra System联手,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而在今年5月,朋友圈就已经被一款叫做“德勤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刷屏。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随着企业对现代管理的需求的增强,管理会计开始逐渐形成。企业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与单纯的财务会计有同等地位,是并列关系。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内部责任单位,立足于企业未来发展,又称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而财务会计以服务与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为中心,又称为“外部报告会计”或“外部会计”。

三、管理会计的相关职能及前景

普通会计核算型工作,如财务、审计、税务等财务基础工作会逐步被取代已成必然,但会计核算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分支,管理会计是否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呢?

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科技将财务从账册算盘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也将会计人员从目前繁琐的日常整理分析数据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运用推理、联想、逻辑判断等能力,通过计算机语言表示出来,并形成具有某些人类智能活动特性的计算机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人脑进行思维、决策,例如强大的围棋AlphaGo就是利用价值网络和策略网络工作。但是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复杂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使得在会计领域,人工智无法达到真正的思考,无法灵活有效在大数据中识别出最有效的信息,比如选用怎么的数据收集路径,选用哪些财务决算的因素,如何从“大数据”里提取有用信息等,这些仍然需要管理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判断作出最终决策。以下从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具体分析。

(一)预测经济职能

管理会计发挥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就是按照企业未来的总目标和经济方针,充分考虑经济规律的作用和经济条件的约束,选择合理的量化模型,有目的的预测和推测未来企业销售、利润、成本及资金的变动趋势和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第一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后,可以根据给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系统学习,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程序化分析,从而得出细致具体的预测。

(二)参与经济决策

决策工作贯穿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的始终,因此具有决策职能的管理会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根据企业决策目标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选择科学的方法计算有关短期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并做出正确的财务评价,最终筛选出最优的行动方案。管理会计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三)控制经济过程

控制经济过程职能的发挥要求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事前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改进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管理会计有很强的及时性,而人机智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发生的变动,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

据上述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分析,足以说明管理会计工作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尽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但管理会计仍然将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

第4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及消费(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它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工业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它给人类带来全方位且深刻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要求是知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力量》中认为知识已成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时间的最终替代物。

(二)知识经济是在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以富有的资源替代稀有的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必然要发生变革

因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手段。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要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影响。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它对四大会计假设、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及会计实务的影响上。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传统会计概念下,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会计主体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可在网络上根据自身的要求分配、重组企业的人员,形成“网络公司”这一“虚”的实体。另一方面公司之间存在着许多以联营公司、合资企业等形式的松散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体。这种“虚”“实”实体的共存,为会计主体的界定带来困难

(二)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会计概念认为,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存在,并以此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随时都有发生破产清算的可能,因此,将企业生命的预计无限期作为会计核算的前提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分期假设,同时,“网络公司”的存在也使得原先会计实务中很多会计估计变得困难。因为知识经济下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无形资产的变现速度大大加快,而市场的瞬间万变又经常会给公司带来意外的收益,这样要将会计收益和成本进行配比就变得极为困难。

(四)货币计量假设

网络交易的增加使得货币计量成为交易中的累赘。因为在这种交易条件下,人们可以以更为快捷的交换方式――电子货币进行交易。

(五)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知识经济条件下,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不能公正反映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因为知识资源属于无形资产。但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又是企业资本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能力,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必须更新。

三、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中心地位的新会计体系

就资本制度而言,现有的会计理论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这一资本制度的基本特点是:1.实体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动力;2.实体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力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实体资本为中心的结构,即实体资本出资者承担经营风险,并享有剩余(利润)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因此,现有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的,其基本任务是站在实体资本出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企业实体资本的运动状态,帮助他们进行风险决策和业务监控,从而保证其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说,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拥有者应享有企业权益的分配权。因此,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再被简单地认为是由实体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形成的生产和财务单位,而被认为是智力资本与非智力资本(实体资本)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的中心地位、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四、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

对利润的概念而言,现有的会计理论认为利润是实体资本创造的,因而属于实体资本出资者,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其回报仅仅体现为工资费用,利润表只站在实体资本所有者立场反映其投资回报。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润是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共同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而且主要是由智力资本创造的,在智力产品的价值组成中,物化劳动者转移价值所占比重很小,高智力的员工可以用他们的发明创造转换为对企业的投资,这些员工和他们的智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新明确利润的含义,划分员工劳动报酬和智力资本回报的界限,明确确认和计量智力资本带来的利润。

五、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

就对资产概念的影响而言,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虽然也不排除无形资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始终只占次要的地位。例如,我国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不得超过35%。对人才智力资源,无法在理论上将其作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无形资产,特别是人才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形式,而对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其价值几乎全部体现为它的人才智力资源,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显得毫不重要。不正视这一事实,仍将人才智力资源排除在企业的资产形态之外,不加以反映和核算,显然是与客观经济环境相背离的。

六、加强对智力资本和人才智力资源确认和计量的研究

就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影响而言,传统会计理论将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首先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基本观点下,包括人才智力资源在内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无法在会计上得到反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人才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学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但是,受基本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的局限和影响,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按实际成本核算,未能反映出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和产出价值的计价等问题。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虽然试图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避免人们低估企业价值,但由于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存在计量的可靠性问题,因而无法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溶为一体,始终游离于财务会计体系之外,因而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力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加强对智力资本和人才智力资源确认和计量的研究,这势必对现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七、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必须重新设立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科目确认方式也变得不合时宜。以固定资产为例,现在固定资产的确认方式是:企业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及不属于生产经营用主要设备,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两年以上的资产。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这种会计确认方式已不能同时满足固定资产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两大要求,即管理的要求和真实反映企业成本的要求。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从而有能力在购买固定资产之前就判断一项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在一年或者更短,但是并不是说预计有效使用年限很短的资产其使用年限就很短,更何况对于大额价值的资产来说,税务的抵扣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出于管理的需要,出于税法的要求,不可能将此类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成本,但这又违背了配比原则,同时使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因此固定资产相关会计科目必须重新设立,相应的确认方式也必须改革。

第5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职业流动

作者简介:张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体育选项课可行性研究”(编号:xtsk1512),主持人:张磊;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需求研究”(编号:SD151048),主持人:张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17-05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以高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为诉求的新工业化进程。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亟需重构――面临升级与分流的两向职业流动,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与应对产业融合以及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成为“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中国制造2025”要义认知

(一)世界各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提出科技振兴本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战略计划。在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始于2011年,来自行业协会、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产官学专家组成“工业4.0”研究组织,德国产业经济联盟于2012年底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2013年“工业4.0”研究组织向政府提交《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工业4.0”被确立为德国国家高新技术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

依据工业发展进程,“工业4.0”是工业文明与科技发展的里程碑和指向,推动国家的新工业化进程。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的飞跃式发展,工业技术历经了机械化“工业1.0”、电气化“工业2.0”和自动化“工业3.0”三个阶段,未来的工业发展将走向智能化“工业4.0”阶段。智能化“工业4.0”是信息通信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以“虚拟+实体”的智能工厂为子系统构建的工业科技系统,智能工厂通过虚拟的“互联网+”生产控制系统,沟通联接材料、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产业价值链的多重环节,构成网状智能制造系统,完成按需要定制、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生产,实现劳动者、设备、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等要素高度匹配,形成并无障碍集成并融通的合作系统。“工业4.0”打造出德国现代化工业的新起点,使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高品质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和转型,从产品质量的高水准控制转型为产品生存周期内的客户价值创造,产品价值创造的范畴是指从产品制造之前的定制到产品销售之后的用户反馈[1]。

不仅是德国,世界发达国家均推进着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工业化发展计划。美国的制造业复兴战略与产业经济调整战略发轫于2009年初。《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09)、《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1)、《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2)等国家战略计划相继出炉,旨在通过高新技术的提升式发展催生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以3D打印技术为核心引领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2]。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于2014年开始实施“再兴战略”,在加大高科技的政府投入的同时,企业方面十分注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生产工时和成本,改造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逐渐兴起“无人工厂”和智能企业。此外,韩国的“新增动力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使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步调相映成序。世界各国的新工业化战略的共性取向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转型传统的制造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升级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世界工业文明又一次飞跃,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如何加速前行?“中国制造2025”揭开中国新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篇章。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力争十年后进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开启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进程,是中国的“工业4.0”。顺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脉络,“中国制造2025”提出国家重点发展十大高新装备制造业领域,并关注工业基础能力、工艺水平、产品质量的提高,改变以往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窘境,全面推进智能化制造产业的进步。“中国制造2025”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中高端智能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计划,主要体现于创新驱动、“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基础的强化、品牌质量的提升、绿色低碳制造的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3]。

(二)“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业化变革要义

从“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世界新工业化使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阶段。“中国制造2025”开启我国的新工业化变革,其要义可以归纳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个方面。

其一,高新科技的进步是新工业化的动力引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新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的内生变量,高新技术水平的增长具有溢出效应和报酬递增的特征。对于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而言,高新科技的力量来源于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及其向制造业的渗透式扩展,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解决了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发展瓶颈问题,从而系统化提升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

其二,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是新工业化的发展取向。基于高新科技的前导推动,新工业化发展的取向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之下的产业格局调整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首先,从经济资本投入而言,经济发展方式升级的保障基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载体,实体经济以现实资本为依托,二者的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次,从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而言,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带动了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升级改造以及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当前的新工业化加速产业融合,是将大数据、传感器和劳动者有机结合起来,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实现制造业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升级。第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走向新的温特制阶段,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建制并日趋完善,使“互联网+工业制造”的生产模式应用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环节。第三,“工业4.0”触发的新工业化,联动催生了第三产业的服务化职能,构成信息化-工业化-服务化的产业共生格局。智能化制造工厂的“无人化”必然要求延伸产品生产的前后端价值链条,如产品生产前的用户需求订制、材料供给,产品出厂后的“智能消费”、“互联网+物流”模式的物联网物流以及价值附加服务等。

二、“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向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新工业化进程,与其契合的生产关系是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这对“机器换人”时代的技能人才产生职业流动要求,并指出了两方面流动方向。以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为切入口,本研究探求新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应对职业流变的职业能力需求取向[4]。

首先,温特制是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生产组织方式,确定了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向。

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制造2025”指向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生产关系。温特制以“互联网+”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销售运营规则,建立辐射形态的跨地域生产系统,以制造业为中心并融合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将智能化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纳入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鉴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科技的进步,促使生产工具与设备发生智能化飞跃,同时劳动生产关系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也在发生的变化。温特制便是契合“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重要任务是合理协调生产关系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升新工业化生产的效率。生产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制造业生产的智能化设备与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

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积极的创新型耦合关系。其一,从产业规模而言,制造业与服务业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高新技术成为必要的沟通方式和生产协作手段,这使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依存度提升;其二,从发展内涵而言,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提升了产品质量,这与服务业的层次、质量与内涵形成相互促进的关联,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5]。

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据产业链的各关键环节。以制造业为核心向上游扩展的服务环节是研发、设计、咨询、信息、节能环保等,是智能化制造业成功运营的重要环节;由制造业向下游延伸的服务环节是产品流通、终端零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迁,在福特制、丰田制发展为温特制的当今时代,温特制将会在我国未来的智能化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中大放异彩。

其次,在“机器换人”时代需要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职业流动。

“中国制造2025”引领之下的制造业智能化进程中,“机器换人”对劳动者产生了巨大冲击,值得社会多方面关注与担忧。但更值得解释的事实是,“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业化进程仍然对人才具有依赖性诉求,人的不可替代性还是必然存在的。一方面,人在社会生产格局中的作用与位置有所转型,即“中国制造2025”使技能人才职业发生流动。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要求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随职业流动而变化。由于“中国制造2025”开启的新工业化变革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进步,更是产业升级调整、企业生产组织关系的转变。

“中国制造2025”使社会劳动者的职业发生变化――某些职业需要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含金量,而某些新型职业亟需技能人才的补给,因此而生的职业流动对技能人才提出了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三、“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

“中国制造2025”是由高新信息通信技术引领的产业经济变革,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新生服务产业的衍生发展,都需要社会人发挥积极的生产力作用。因此,“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力资本以及人才产生必要而紧迫的需求[6]。

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中,劳动者的分工不再局限于福特制与丰田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传统的水平分工或者垂直分工所划分相关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将受到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调遣与安置性约束,并发生职业转型。“中国制造2025”引领的新工业化,将依据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对“信息产业+制造产业+服务产业”进行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的重构。重构主要涉及制造业从业者的升级与分流两个方面,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对传统技能人才提出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与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两方面需求。据此,构建“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框架。

(一)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

适应高水平科技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升级发展为技术人员或者技能科研人员,他们将处于制造业的核心环节。这对现在从事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提出技术技能升级化的职业能力要求,他们将成为现代化智能生产设备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等职业人群,具有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创新能力。

鉴于制造业的技能人才的工作对象是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机器设备,工作过程对技能人才提出动态更新的高水平职业能力要求:其一,智能化设备的维护涉及到基础性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其二,智能化设备的操作流程涉及到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包括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科研创新能力。

1.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要求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设备维护能力提升,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原理知识方面的基本功。设备使用关注于“黑箱原理”,不需要了解洞悉;设备维护则需要关注“白箱原理”,需要分解诊断整体化的智能设备的各子系统及其部件,以确定故障或待维护的位置,进而结合高素质技能人才扎实的技术知识对设备维护做出正确而迅速的分析,这需要技能人才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技术知识是指产品生产(或某种服务产品的提供)过程所需的技术原理知识,以及控制技术过程的实践性、方法、程序、诀窍、技能经验等的总和[7]。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是在生产实践中技术知识通过多主体协作而建构的共同的、交互的理解性经验[8],并能够促进具体操作实效的能力[9]。

“中国制造2025”提出强化制造基础装备的应用能力,提出产品设计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能力建设,其中,数控机床等基础制造装备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是涵盖于“四基”之中,需要在智能化设备的工作流程中逐渐提升。

“中国制造2025”倡导的新工业化进程与愿景,并不是“机器换人”,而是智能化的机器运行对人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的依赖性更强了。在严密的智能化制造产业体系中,智能化设备运行过程中,高素质技能人才对设备维护必不可少,任何子系统的设备运行故障都会影响整体化生产流程体系。因此,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设备维护职责意义重大,必然需要掌握基础的技术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流程中,即技术知识应用能力。

2.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要求劳动者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具有对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的技能科研创新能力。

技能科研及其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于智能化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方面。技能人才的工作场域是生产设备的工作车间。与传统的工作车间相比,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工艺流程被设计为无需人工干预的整体工艺序列,是无人化生产系统。但事实是,这种智能的无人化生产工艺是由人设计的,设计群体之一便是具备技能科研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设计重点在于工艺的流程和生产设备的衔接化。高技能人才的设计能力关注于在实践应用设备与生产过程中,通过设备实现的技能自动化与智能化,即把传统制造业中技能操作者的技能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控制语言和机器执行语言表达成为智能化设备的连贯性工作序列,从而表现为“无人化工厂”中设备的一键化智能控制。此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现代化设备的设计团队中不可或缺,其具备的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可解释为:依据设备运行及其工艺流程的智能化设计能力,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行业通用的技能应用能力、技能扩展能力以及跨专业的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设计和操作实施的工作过程提出技能改良与创新的能力。

(二)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

数量巨大的技能人才将被分流到制造业的两端环节以及相关的生产业中。现在从事制造业的从业者将面临产业融合与升级态势,需要应对职业分流。因此,应对职业流变、转岗为服务业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灵活的在企业之间流动,还能够从容的在产业链的服务化环节实现职业流动。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需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包括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

1.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化,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化产业要求技能人才能够适应相关服务领域的新设备,能够准确应用相关技术技能从事服务化工作并高效率处理客户需求,逐渐立足于新兴的服务性职业。如,从事服务业的技能人才应具备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包括数字和外语应用能力。面对高新技术和设备,能够短时间内读懂并掌握设备说明书和高新技术文件,具有驾驭高集成化设备的灵活应用能力,能够产生高效率的生产价值,。

2.复合型技能与沟通协作能力。其一,复合型技能:新工业化的产业调整将造就大批中小企业,技能人才的工作方式变化,所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再是金字塔状的层级化管理格局,而是根据完整工作任务划分的协同工作组。因此,技能人才应具备领导者角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还应兼具交叉学科领域的复合型技术知识和跨专业工作能力等综合技能与能力。

其二,沟通协作能力:相关产业融合趋势下,技能人才所从事的制造业相关服务工作,是整体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了解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技能,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订制、与售后等附加值服务。这要求技能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沟通和协作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随着新工业化的推进,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升级式结构演进――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发展迅速,因此,亟需具有知识型服务能力的技能人才充实知识型服务企业及机构。在信息资讯、软件测试、法律咨询等内容的商务服务企业中,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为制造企业的资源转移与扩散发挥聪明才智。

对于服务业的技能人才而言,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是运用创新的技术和思维优化现有工作流程、提升服务铲平质量的能力[10];对于从事生产业的技能人才而言,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是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设计创新活动时积的经验与力量,体现为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设计过程中的新知识获取、消化吸收、创造以及传递的能力[11]。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开启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要素贡献率,尤其对技能型人才资本提出调整性需求,并落实到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层面。因此,面向“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面临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的新的挑战,应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职业能力框架,提出职业能力应成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3]吴晓波,等.读懂中国制造2025[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39-246,213-219.

[2]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4]陈凌,张原.中国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66-68.

[5]郎咸平.拯救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理论实践案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20-22.

[6]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7]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8-120.

[8]乔佩科.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3-117.

[9]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9-60.

第6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程;智能;信息搜集

中图分类号: TQ1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科技在不断更新中,而将新科技应用于工程中,是科技向开

放式、应用式转变的开始。电子工程是传统工程的革新,在人工智能化的发展下,从传统的机械工程逐渐变为信息化的链接方式。这种高效的智能化技术减少了繁重的机械生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我国市场进入智能化。

1 传统工程与新科技工程

1.1 电子工程的发展情况。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手工加工为主要生产力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力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家们不得不穷极思变,引导了机械工业的发展。第二阶段则是以流水线生产为标志的标准件生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大批量的生产开始涌现,但是由于对标准件的要求较高,导致生产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第三阶段是现在我们常见的现代机械电子产业阶段,而以机械电子工程为核心的柔性制造系统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1.2 机械电子工程的相关属性。

1)设计上的不同。机械电子工程并非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包含有各类学科精华的综合性学科。在设计时,以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机械电子工程会依据系统配置和目标的不同结合其他技术。工程师在设计时将利用自顶向下的策略使得各模块紧密结合,以完成设计;2)产品特征不同。机械电子产品的结构相对简单,没有过多的运动部件或元件。它的内部结构极为复杂,但却缩小了物理体积,抛弃了传统的笨重型机械面貌,但却提高了产品性能。机械电子工程属于集各类自然学科综合于一体的学科。

2 新型人工智能

2.1 人工智能的概念分析。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学科之一。人工智能是研究通过计算机延伸、扩展、模拟人的智能的一门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目前被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开发,生产出的产品适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工程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益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市场内需,使人们的经济水平趋向平衡;其次,人工智能是新型科技,能够吸引大量的商家进行投资和研究,对智能市场的开发,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智能化的工程能够拉近人与人的交流,人工智能工程不仅能够提供高效和便利,还会更加人性化,在集体交流中有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既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增进人工智能工程的提高和改进。人工智能只有在与人相互接触才能逐渐融合,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智能化会慢慢替代繁重的操作方式,以新型科技解决工程上的技术问题。

2.2 人工智能的成长过程。

2.2.1 人工智能的初期阶段。17 世纪的法国科学家 B.Pascal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能进行机械加法的计算器轰动世界,从此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开始热衷于完善这一计算器,直到冯诺依曼发明第一台计算机。人工智能在这一时期发展缓慢,但是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第一个成长阶段。在 1956 年举办的“侃谈会”上,美国人第一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这一阶段的人工智能主要以翻译、证明、博弈等为主要研究任务,LISP语言就是这一阶段的佼佼者。我国在不断发展科技的同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当中,使技术性工业逐渐转化为科学性工业。例如,GPS测量技术就是科学进步的成果之一,将其应用于工程测绘中既提高工程质量又加快工程进度。大范围改变测绘工作的作业方式。发挥了其连续、动态、实时、精准可靠、快速、简便等众多特点。这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

2.2.3 困难的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中至 70 年代初期,当人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工作机理后却发现,用机器模仿人类的思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科学发现并未逃离出简单映射的方法,更无逻辑思维可言。但是,仍有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进行着科学创新,在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专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卓尔有效的成就。1972 年,法国科学家发现了 Prolog 语言,成为继 LISP 语言之后的最主要的人工智能语言。

2.2.4 中期发展阶段。以 1977 年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为转折点,人工智能进入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知识工程很快渗透于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工智能走向实际应用。

2.2.5 稳定成长阶段。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逐渐由单个主体向分布式主体方向发展,直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演变的复杂而实用,可以面向多个智能主体的多个目标进行求解。

人工智能稳定的成长阶段属于在稳步提升中,使工程智能化,也使管理智能化,这是现代管理体系的基础,能够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使组织有调理化,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层的研究其在细节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善和升级,使人事管理为组织规范化做到极致。在就近的几十年内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化和革新,网络信息时代已然来临,电子智能化的应用技术也逐渐成熟,不论是检测机械故障或者操作之辉机械系统工作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因此我们说人工智能的开发以及应用越来越成熟。

人工智工程已经在以快速的步伐向人们的实际生活靠拢,正式因为这样,经济大市场更应该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取其精华,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并将电子工程推广到各个方向,智能化的工程越来越与实际生活相贴切,在精确的测算下,把数据整合,做出人类想要的智能产品,这种电子商务的方向逐渐替代繁重的手工作业化生产。同时,只能带来的其他困扰也会对人类有影响。例如智能手机,传统的手机只有普通的功能,可玩性差。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即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高新技术的软件。但是大量的有趣新奇游戏等会影响到学生等自制能力差的青少年,这样既耽误学习,又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智能化工厂不仅要生产适合人群的产品,也要在销售方面有效控制,只有将对的智能产品卖向适合的人群,人工智能工程才会在经济市场得到快速发展。

结语: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智能化已经大范围覆盖国际市场,不论工业中还是电子市场,都已成为经济快速运行的动力。为国家提供高技术的便利,为其注入新的概念,使其更为广泛的应用。着实做到了作业内外一体化,数据搜集自动化,系统智能化。人工智能与机械电子相结合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把我国的相关经济产业链带动了起来。在这新星科技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将迈向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第7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 成本管理能耗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智能建筑成本管理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约有30%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工程项目失败,其功能和性能均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超出预算较多,且项目越大,超出计划程度就越高,多数因为工程商的智能建筑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投资方对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

1.成本管理主要问题

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工程商,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和落实还比较肤浅,国内工程上更不重实际,引进消化国外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方法。

智能建筑工程费用居高不下有以下几个部分:

直接工程费用,指直接构成智能建筑工程实体的有助于项目完成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及现场经费。

直接费用:完成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而直接体现在工程上的费用。

其他直接费:包括施工辅助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

现场经费:指施工现场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费用。

间接费用主要指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现场以外为项目提供服务管理的费用,含企业管理费,上级管理费和财务费用三部分。

施工技术装备费,指为承包人逐步扩大施工技术装备的费用和实施方案设计费,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费用,以及根据发包人需求或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所发生的费用等。

计划利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取得的利润。

指按照国家规定应计入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附加。

2.建筑能耗

由于智能建筑内设备复杂,许多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再加上这些机器散发的热量,又增加了空调的负荷。所以比一般的大楼能耗要大,耗点要增加30%左右,这也是智能建筑的高成本的来源之一。

二、提高智能建筑经济效益

1.成本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公司效率

将成本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由相关部门分门别类地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有效降低成本

通过制定相关的指标和参数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事后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能够使问题及时暴露,使管理层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率。

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升级

结合系统应用规范性和严谨性,企业可以重新优化或调整成本管理中的部门分工与岗位设置。主要业务流程,使企业的各项主要业务流程都能够通过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通过不断优化来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

2.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这些能耗问题,也对智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阻碍。据专家研究,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而大型公共建筑又多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我们考虑到一下方式提高其经济效益:

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详细标准

国家应在税收、奖励、资金成本等方面扶持智能建筑在低碳建筑中的应用,制定、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

合理增加相关投入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总成本5%左右的投入,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筑有30~50年的平均寿命,而5%的投入一般在5~6年内即可收回。除了成本这个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开发企业的意识问题。政府项目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加大智能建筑的前期投入,降低能耗,眼光长远,以期取得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提高设计水平、重视设计中的整体协调问题

智能建筑各系统是一个整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各系统的作用,在设计中把握好整体协调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智能建筑在节能领域的作用。

大胆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首先,生产厂家要增加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比如,虽然综合布线系统本身并不属于高耗能领域,但其产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所以同样需要节能。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改善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原料的消耗,才能在布线领域为节能做出贡献。另外,采用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免维护的节能灯、LED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也能够美化环境。

重视二次开发

首先,设计人员要有比较全面的技术知识,不仅要懂得智能建筑本身的技术,也要兼顾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要有意识地去与其他专业人员协商、沟通,尽量在设计中体现出整体性、兼顾性、全面性。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不能为了提高“效率”,应当尽可能地把产品、系统的功能与现场结合,发挥其最大功效。使用环节中存在的使用率低等问题,事实上也反映出了系统设计与使用脱节,因此二次开发就变得格外重要。很多人都认为,二次开发多,就表明设计不合理。其实,智能建筑中的许多系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楼控系统,不经过时间和实际使用的检验,就没办法给出最佳的控制模式,所以说重视二次开发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必需。

总结

在智能建筑的过程中,成本管理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科学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能够在立项阶段准确评估项目的成本状况,大大提高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成功率,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智能建筑与能耗经济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建设经济社会认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云计算”、“模糊控制技术”以及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必将为我们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睿金. 沙滩酒店智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建筑经济与管理[J], 2012(4)

[2]康小苗. HD公司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

第8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是支撑滨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载体。而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带来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通过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深入推进滨州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滨州市制造业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成为事关滨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经济问题。

一、滨州市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1.滨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劳动者素质高,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现已打造了高端铝产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建设汽车轻量化材料基地和高端轮毂制造中心、博兴厨具和板材、惠民绳网等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制造业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

2.滨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且生产运行低迷。滨州市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但生产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严重缺乏具备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成套制造企业,而且由于自身经营、财务制约、生态环保等因素导致制造产业生产运营低迷。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作为滨州市装备制造的优势行业,生产增速却明显下降,据滨州统计信息网资料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四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6.76%、22.9%、27.5%、11.43%。装备制造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生产运行持续低迷,已成为制约滨州市工业生产增速的重要因素。(2)产品附加值低且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产品结构看,制造业产品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严重偏低,多为镀锌板、厨具、汽车配件等中低档产品,由于缺乏独特的技术与专利,致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行业利润低,产品附加值更低。在产业结构上,装备制造工业发展缓慢,据滨州统计年鉴显示,2106年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22%,低于全市水平11.72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4.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5个百分点。滨州市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工业增长主要依靠高能耗行业,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

二、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智能制造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差异化需求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制造设备的有机融合,集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而形成的先进制造系统,[1]是先进制造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实现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与必由路径。

1.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是由产业内生循环系统与产业外生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形成的制造业网络化、虚拟化、集成化生产系统。内生系统主要由涉及制造业产品的客户、核心制造商、配套供应商、生产服务商等种群组成;外生系统主要由维系和推进产业生态联盟稳健发展的市场、技术、社会文化教育、政府等外界环境因素构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产业和环境之间“共生互惠、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2]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链与价值链,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有效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生态体系与环境生态体系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2.运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企业信息门户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间的横向集成,以及企业内部间的纵向集成而构建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3]其运行涉及到内生系统与外生环境的诸多因素。(1)客户需求。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成功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准确地获取客户潜在需求信息,以低成本、高效率工作方式的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需求与期望是“以客户为中心”大规模定制模式的着力点与出发点。(2)协同设计。通过搭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平台(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s,CSCW),使分散的项目团队成员在同一平台下协同工作,用于选择、评估、发送与接收产品数据,分析产品设计方案,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最终实现产品的模块化组装生产,为后续协同供应与协同制造的实现夯实了基础。(3)协同供应。通过构建供应链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动态地共享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工艺文件、供应链计划、库存等信息,任何客户的需求、变动、设计的更改,都能得到快速响应,最大限度降低库存,提升运营效率。[4](4)协同制造。通过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与虚拟制造理念的有机整合,明确各生产企业在产品构成中的角色和分工,实现生产企业间生产计划协同、供应协同、并行生产,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形成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个性偏好而快速响应的动态生产管理。(5)电子商务。通过搭建交互式网络销售平台与供应链电子商务体系,实现网络销售、网络采购、网络支付、物流与质量跟踪等核心价值链环节的网络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需求周期、采购偏好、账款账期等显性需求,以及与客户行业特性、地域区域、行业规模等所关联的隐性需求,不仅有助于有效理解和精准引导客户需求,而且为与客户、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间定制产品的协同设计、供应、制造提供了保障。(6)协同服务。通过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以客户为中心,着眼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在供应链网络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对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及时在线采集,通过服务平台及时进行数据分享,结合产品智能运维知识库,对产品运行状态进行在线诊断和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与障碍,适时提供在线咨询与服务,为客户和企业本身创造新的价值。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在实现内生系统有效循环的基础上,更需要外生环境系统的有力保障,以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

1.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及运行具有前期开发难度大、开发投入多、开发周期长、配套要求高等特点,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在滨州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过程中,滨州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外制造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两化融合方案措施,研究制定符合滨州市情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促进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资金不足是制约滨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瓶颈,而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的有效运行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在滨州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山东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资金、山东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专项资金等政策,重点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电子商务系统、企业柔性制造系统等建设。滨州市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扶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发展的培育基金与风险基金,发挥财政政策对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的扶持和推动作用。

3.强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效果直接影响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工作,为保障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有效运行,积极探索由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间密切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跟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具有实际可操作的产业合作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程序化和市场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4.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要正常运行除了核心制造企业,更离不开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在滨州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培育核心企业,有选择地重点扶持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组建大型制造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配套方面的作用,形成完善的系统配套体系。

5.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智能制造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机制,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留学人员和境外人才来滨州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尽快引进一批、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高层次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5]

6.大力发展生产业

大力促进生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生产业的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协调性等特点,通过构建紧密衔接、功能完善与协调发展的生产配套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技术、高效率的产业配套服务,降低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制造企业客户响应速度与柔性生产能力,实现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6]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的战略支柱产业,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与全局性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扬长避短,既要避免盲目求新和急于求成,又要加强技术创新、生产模式与组织方式创新,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不断提升先进制造能力与水平,实现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智能制造”三维度[J].中国经济报告,2015(8):37-38.

[2]杨西春.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技术创新联盟研究[J].人民论坛,2015(2):86-89.

[3]李铮.工业4.0:德国缘何发力智能制造[J].世界电信,2015(4):61-65.

[4]蒋明炜.21世纪制造模式———协同制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5):58-59.

[5]田刚元.山东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第9篇: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范文

【关键词】 智慧财产 知识产权 资产属性

一、前言

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已经来临了,而且它正在全球范围呈现威力,各主要经济体内外知识产权政策的博弈如火如荼。

知识经济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在知识经济之上为知识经济提供保障服务的法律形式,知识产权制度也应该以知识经济和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为依据。

法律在某件事物之上为人们设定权利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该件事物的属性及其对人们――包括将因此享有权利的权利人和权利人的相对人――意味着什么,即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否则,设定什么样的权利和给予什么样的保护就不能合理解决,权利的设定将失去意义。财产权的设定和保护正是这样,所谓“一种产权制度的绩效依赖于产权客体的属性,资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同样的产权安排应用于不同的资产,其绩效是不一样的”。

二、知识产权客体的资产属性

在经济学上,财产与资产并不是一回事,财产是对有价值的物品的静态称谓,资产是对投入生产经营的有价值物品的动态称谓,财产投入生产经营时就是资产,所以,资产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财产。资产属性就是利用有限资源进行物质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活动特性,财产属性就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限资源特性。资产属性与财产属性的根本区别在于,资产属性是动态属性,特性显示在过程中;财产属性是静态属性,特性显示在静止事物上。

属性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所固有的特性,由该事物的构成材料和内部结构决定。权利的属性则由构成权利的客体和内容决定。

1、知识产权客体――智慧财产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8)》用列举的方式指出“知识产权”包括“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等在内的八类应当予以保护的知识产权,但知识产权客体是什么和如何称谓,在学界有不同观点,主要有智力成果说、信息说、无体物说、知识说、知识财产说和知识产品说等。

相对而言,台湾学界用的“智慧财产”称谓比较妥当,理由与知识财产说一样,即该称谓涵括知识产权客体的思想性、财产性特性,同时与国际上通行的英语称谓“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致。但不用“知识财产”一词,因为“智慧”与“知识”是不同的,“智慧是一种能够睿智及有效地整合、选择和利用各种不同知识的内在能力”。该词很容易因为“知识”与“智慧”的不同而使人对知识产权客体的认识产生误解或混淆,另外“知识财产”的称谓并没有约定俗成,更没有到不必要更改或不能更改的程度。所以,本文将用“智慧财产”一词称谓知识产权客体。

2、智慧财产的财产属性及其价值构成

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即物质、能量、信息。智慧财产就是以信息形式存在的,内容是思想,即以信息形式存在的创新思想,或曰蕴涵创新思想的信息。

智慧财产作为一种客观事物,能够为人们所利用而生产出物质资料并最终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或者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所以,智慧财产是有使用价值的,因而是一种资源。但是,这种资源只能通过人类的智力劳动产生,凝结了人类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因而是有价值的和有限的。所以,智慧财产具有财产属性,这一结论已经是共识。

但是,作为一种财产,智慧财产的价值是如何构成的呢?这个问题经济学界争论较大,并已经造成经济实践和司法实践中诸如财产价值和损失评估方面的混乱。

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用公式表示,即:价值=C(原料等不变资本)+V(物化劳动)+M(剩余劳动)。那么,智慧财产的价值就应该是凝结在智慧财产中的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相对于体力劳动是复杂劳动,而且是有差别的。所以,不同的智力劳动可以分解成不同数量的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如此一来,智慧财产的价值似乎可以直接度量。其实不然,除了智力劳动难以分解和以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度量外,首先,在智慧财产的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还要发生物质资料的投入。这些物质资料是生产它们的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是有价值的,只是在智慧财产的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智慧财产中了。这种转移是通过物质资料的消耗转化为人的经验或最后的智力成果,是有形财产通过人的劳动向无形财产的转化。所以,应当把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作为智慧财产价值的构成部分。

其次,智慧财产的生产仅有生产者的智力劳动是无法完成的。智慧财产的创新性要求其必须是区别于人类已有知识的新思想信息,这就进一步要求生产者必须知道和利用人类某个、某几个或某几类知识,智慧财产的生产者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性人才是知识的生命载体,他们依靠前人积累的知识为劳动资料,以抽象的知识产品为劳动对象进行精神生产劳动。”而被依靠并利用的前人积累的知识正是来自于人类唯一的自己建造的庞大的公共财产库,来自于前人或他人的智力劳动,是有价值的,但却是没有所有者的(这一点与物质性资源截然不同,人类目前对几乎所有的可控物质性资源都划分了所有权归属)。这个被利用的人类公共知识资源,因为它与智慧财产具有的同样的无形性而被忽略了。

既然公共知识作为劳动资料被利用,那么,应当将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作为智慧财产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样,智慧财产的价值就由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和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三部分构成,用公式表示为:

智慧财产的价值=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

3、智慧财产的资产属性

在智慧财产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中,被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因为其本来的物质形态存在形式而容易度量,但是被利用的公共知识价值和生产者的智力劳动价值部分因为它们的非物质存在形式而无法度量。同样,作为智力劳动结果的智慧财产的存在形式是信息,其价值也是无法直接度量的。信息量的度量须借助物质,智慧财产的价值量的度量同样要借助物质,即借助智慧财产所转化的物质的价值度量智慧财产的价值。而智慧财产向物质转化的过程就是利用智慧财产生产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过程,所以,智慧财产的价值度量必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才能完成,智慧财产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智慧财产固有的无法回避的资产属性。

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人类的消费需求从消费对象的存在形式角度可以分为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从消费层次角度看,非物质消费高于物质消费,一般要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才开始。物质消费需要生产活动提供可供人类直接消费的物质产品,智慧财产是思想信息,不是物质产品,不能直接消费。智慧财产要想实现其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经济活动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非物质消费通过读取信息而直接进行,智慧财产可以不通过任何转化而被消费。但是,由于智慧财产必须借助物质载体进行储存和传播,人们在消费时必须持有某个智慧财产的物质载体才能读取、消费。所以,智慧财产产生后要想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就必须进行物质附着为一个个载有智慧财产的物质载体,这个“物质附着”过程正是智慧财产进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可见,为了实现智慧财产的使用价值,智慧财产必须进入经济领域实现思想信息向物质产品的转化或附着,智慧财产具有天然的资产属性。

所以,智慧财产具有静态的财产属性,更具有动态的资产属性。而且资产属性是根本属性,财产属性是派生属性,财产属性源于资产属性。智慧财产的使用价值就在于通过经济活动转化成为人们的消费品,不能通过经济活动转化为消费品的智力成果不具有任何财产价值,就不能称为智慧财产。资产属性是智力成果获得知识产权的根本原因和根据,财产属性是智力成果取得知识产权的结果。

三、知识产权内容的资产属性。

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8)》列举的八类应当予以保护的知识产权来看,所有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都是独占、使用(实施)或许可他人独占、使用(实施)智慧财产的专有权利,看上去,这些权利与物权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客体与物权客体在使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如上所述的根本区别,智慧财产的纯粹占有没有实际意义,知识产权的全部意义在于,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智慧财产产生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并实现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的所有权能都是对客体的经济过程的控制权。

正是知识产权内容具有直接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才能在国家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工具,甚至本质上就是国家经济政策工具。而其作为经济政策工具的基本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赋予智慧财产生产者以一段时期独占使用智慧财产的权利,鼓励智慧财产的生产,同时通过对其权利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公共财富的增加。

其中,前者是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就是给权利人一定时间内实现垄断利益的权利。后者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是限制权利人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范围。显然,这两者之间需要平衡,正因为需要平衡,知识产权才能成为经济政策工具。

经济政策工具的法律体现就是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就是知识产权制度。这样,智慧财产因为其固有的资产属性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并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进而在法律上确认和彰显了它的财产属性。智慧财产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极其重要的财产。

由于知识产权客体和内容固有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便当然具有资产属性。我们为知识产权设置的法律制度包括一系列保护制度都应当立足于并紧紧围绕资产属性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我们的初衷,才不会制定无效的或者无理的法律制度。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基金项目“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与刑法保护方略”(项目号:2012SJD82002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