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文学艺术专业精选(九篇)

文学艺术专业

第1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基数变大

伴随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艺术行业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设置增加,艺术专业招考受到持续热捧。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这无疑扩大了艺考生源的接收数量,并处于持续增加态势。“艺考热”使生源充足,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对增加,导致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基数变大,就业压力加大。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突出,就业能力不足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中,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对专业十分热爱,而往往忽视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易于接受,但同时也存在综合能力欠缺,难以管理,往往向往绝对自由等缺点。此外在就业观念上,艺术专业大学生非常看重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不能正视用人单位对综合素养、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有工作不能干”和“有工作不愿去干”的困局,最终影响就业结果,造成就业困难。

(三)艺术高等教育范式培育,就业竞争力欠缺

在目前艺术高校人才培育的运行机制上,往往以文科或理工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未能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把握艺术学科建设及艺术人才的特点。部分艺术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授课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四)艺术市场需求低迷,就业驱动力疲软

虽然近些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但我国艺术市场需求基本上还停留在满足基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层次上,对专业艺术教育的需求还非常有限。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艺术大学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在我国文化市场中,由于法治环境的建设不足,艺术类成果容易被复制或者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自身也存在诸多侵权行为。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艺术市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接纳和需求程度。

二、提升应用型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实力的路径探究

通过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存在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艺术高校想找准自身办学的立足点与着眼点,明确发展定位,充分挖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就要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就业实力培育路径。

(一)规范艺术高等教育设置,促进招生与就业挂钩

面对持续的艺术专业办学热潮,应当严把办学关,限制艺术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对每年就业存在严重问题的艺术专业和院校要限制招生人数或增设艺术专业。此外,应适当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招收综合素养较好的青年人,打造合格的艺术人才,增强其潜在实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艺术类专业投入相对较高,高投入期待的是高回报,这种思想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就业期望值,因而要引导艺术专业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在面临毕业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一方面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总结自己的长处,发挥优势,从综合能力与素养上缩小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规划目标,及时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育机制

艺术高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是其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等的需要,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凸显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保持其原创开发的动力。“应用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为艺术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前提和保障。因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实行“双向进修制度”,使业界精英熟悉讲台,科班教师熟悉业务,才能为打造出合格艺术人才提供保障。

(四)推进学产对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要紧密把握市场导向,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国内外高校的合作,特别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艺术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拓展国际化发展思路,通过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吸引和扩大留学生平台等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学习到发达国家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更有利于扩展国内艺术人才的视野,形成自身独特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做好就业前期准备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使艺术专业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应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的决策、创造、社交等能力。同时还要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需求,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促进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对接,艺术专业大学生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应结合专业设置安排多次实习、实践,以缩短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初期的适应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进入社会角色。

(六)开拓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通过分析近年来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艺术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自身准备及经验不足等。这就需要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三、结语

第2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因此应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革。教材改革应遵循为专业服务、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原则。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分类教学方面着手。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职”和“艺术设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体现两大主题的特点,既要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还要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改革

(一)语文教材使用状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高中教材,三年制则主要使用《大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属于通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在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经典性,难度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而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完整、体例的划一,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相悖离。所以必须编写与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相一致、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辽宁经济职院基础部结合专业特点及语文课程特点,尝试编写了适合五年制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确定了三大教学模块:口语实践、应用写作、阅读感悟。在选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时,遵从三大指导思想。

1.靠近专业,努力为专业课服务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应将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学生既获得文学熏陶,又获得艺术滋养。例如,在‘旧语实践模块”中,讲授自我介绍、演讲、辩论、推销、拾谈等内容,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在“应用写作模块”中,讲授自荐信写作、设计说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模块”中,有针对地选择了含有相关艺术信息的篇目。如“大师风采”单元,选取了“忆白石老人”、“闲话丰子恺”、“我的父亲张大千”等,让学生感悟大师,感悟艺术;“说画解图”单元,选取了一些赏析名画、摄影作品、徽标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会欣赏艺术。总之,努力与专业结合,是所编教材的最突出特点。

2.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还会给他们提供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素材。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用艺术形式恰当地表达人性,表达社会,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此,在新编教材的“阅读感悟模块”中,设计了“大师风采”、“智者隽语”、“亲清无价”等人文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增加学生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配合教学,新编教材还设计并选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的思考题。例如,“大师风采”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艺术大师其实与常人无异,只是他们能够用善感的心关怀他人,用执着的爱面对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完成理想,因而他们才高大、伟岸和不朽。走近大师,我们要学习其精神,让其精神烛照我们前行。请以“走近某某艺术大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会参照大师,反观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3.教材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

教材如果不与学生原有水平相衔接,缺少艺术气息及趣味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后续教学埋下隐患。为此,在选择篇目时尽量避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同时为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些篇目配上了相关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这对艺术类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觉接受教学文本,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教学,而不是把高职语文课上成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分类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分类和微观分类。

(一)宏观分类

宏观分类是指语文教学要与大的专业类别接轨,如目前有理工科类语文、经济类语文等。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分类教学就要首先考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表现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为了将语文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大量选讲关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观的文章,选讲关于名画欣赏的文章,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大师,领悟美的真谛。

(二)微观分类

微观分类,即针对小的专业类别进行内容不同的语文教学。小的专业类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语文教学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语文技能上的支持。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阐述设计思想,写设计说明,所以该专业语文教学有必要训练学生写作设计说明的技能。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楹联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写好广告文案。对计算机美术、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学生要普遍进行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二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文化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素材,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使学生的专业创作得心应手,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雕塑专业开设“希腊神话欣赏”讲座,在影视动画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在工艺绘画专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要”、“题画诗欣赏”等内容。分类教学第一步主要从宏观角度实施教学,也就是进行通用艺术类语文教学;第二步则进人微观分类过程,不同专业分开教学,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三、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鼓励教师自行研制课件,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

第3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专业方向:影视动画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本专业根据专业方向设有美术基储动画造型设计、游戏角色创作、游戏场景设计、剧本创作、电脑二维动画、电脑三维动画、动画运动规律、影视后期编辑与制作、影视语言、摄影艺术、动画导演技巧、影视动画概论。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并更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文化艺术命名的高等艺术学府。学院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部授权经营的艺术服务中心培训部;创立了帮助贫困学生助学创业的世界文化教育基金会,建有中国当代作家体量最大的艺术馆王蒙文学艺术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想真正对他们因材施教,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级。陈晚姑(2009)等则建议对这类特殊专业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并对分级教学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提出了具体内容。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摸底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再参照高考英语成绩,把学生分成提高班、普通班、基础班三类。提高班约占总人数的15%,入学时已经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掌握约1500个单词,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普通班约占总人数的70%,有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但不扎实,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基础班,约占总人数15%,基本语法和词汇甚至未达到基本要求,词汇量低于800。依据三类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教师要根据所教授班级的程度,对教学过程做出明确安排,科学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提高班学生,教师是引导,可以采用任务型、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听说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和文化视野。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并重,以精讲为主,语言训练为辅,采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用英语自由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基础班学生应注重夯实学生基础,缩小与普通班的差距,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的学习习惯。分级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即强调学习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通过四级为目标,对《要求》所规定的分类多样化要求则较少重视。这一现象已引起部分高校和学者的重视,且已经就体育、艺术大学生英语教学展开相应研究和实践,并已取得部分理论成果。如王严,田慧(2011)等则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的目标、重点及相关措施,探讨了大学英语大班课的主要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并提出其对三级后英语教学有关师资、课程设置及教材等问题的观点;建立科学的、有新意的大学英语课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着眼于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学生是否达掌握知识、了解文化、是否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三级成绩、四级成绩为标准,以检测、考试、竞赛为方式的局限性评价。建立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技能、、人文素质、课堂表现、考勤等综合评价的标准,形成教学过程、成绩测试、竞赛和学生自评、互评同步进行的综合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

三、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活跃,采取“满堂灌”方式是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须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他们在英语课上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中不能一味地讲授课本上的英语内容,需要适时穿插一些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并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英语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而美术系的学生,对于画面比较敏感,可以选择些名画或者画面比较优美的电影,让学生用英语来评析这些东西。对于音乐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演天赋和欲望都比较强,所以上课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这样的机会,比如表演英语歌曲,英语戏剧等等再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更多视觉上的刺激。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比较好动,所以英语课堂上尽量在他们失去耐性之前,讲些和他们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像奥运会比赛项目英语或者可以让他们课后查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上课用英语和同学们交流。

四、结语

第5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07-02

如今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实践和实证调查为基础,基于人类学课程观与“研究性教学”的视角,探讨高师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

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

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10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

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

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建构的当代审视[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2]刘赞英.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6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肩负奠基的作用。其实质是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觉意识。

一、幼儿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的起点之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的功能或者说使命主要有三种:经济使命、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无论什么阶段的教育都应当担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使命。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源头,是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起点之一。北师大教授石中英曾有论述:“在过去的20世纪里,中国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变革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经济上的强国富民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的。”“比较起来,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使命没有得到同样充分的关注。”[1]“人生百年在于幼学”,幼儿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而这个阶段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可塑性更强,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有时是根深蒂固的。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精神的积淀与内化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幼儿园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太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来开展的,基本都是在强调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唯独没有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民族日益强盛之际,我们理当要为幼儿创设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除了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外,主要需要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启发幼儿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热爱。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比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都浸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它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是其审美体现与升华,是培育国民人格精神的故乡山水,是实现教育中“以人为本”极具功效的文化营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理应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在目前职业教育在文化艺术培养方面异常弱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有些功利。

1.忽略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高职学前教育大部分学生甚至是专业建设者和专业教师还不能够全面、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评价的标准上一味强调技术性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了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涵养。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也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他人。例如,在钢琴课上强化训练练习曲,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强化训练弹奏技术能力,而忽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学生疲于应付练量的练习曲,而没有时间认真感受中华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舞蹈课堂也走入了误区,追求基本功技术训练,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毕业后才接触艺术熏陶,缺乏必要的舞蹈基础,在评价和考核教师的教育水平及能力时,过分看重作品排练的难度水平,而忽略了舞蹈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成分。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布置而忽略和轻视了祖国传统的绘画、书法、雕刻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以至于作为未来的准幼儿教师竟然对自己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闻所未闻。同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学生更是孤陋寡闻。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喜欢国画精于国画的越来越少,酷爱书法精于书法的更是寥寥无几。舞蹈方面,不少学生以“拉丁舞”、“踢踏舞”、“爵士舞”、“肚皮舞”等洋舞为时髦,认为民族民间舞土气。戏剧方面,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这一博大精深、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妙的戏剧艺术,几乎还没有纳入专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视野,学生对戏曲的知识与兴趣都很贫乏。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四大名旦,更不用说什么关汉卿、汤显祖、元杂剧、明清戏曲了。另外,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很少有人通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唐诗、宋词、元曲缺乏起码的知识与修养。由于培养出的幼儿教师本身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艺术的教育,就相当困难了。

2.服务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足。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在艺术设施、教育环境、教学氛围、授课时间、课堂媒体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这些方面的条件较原来虽有所改观,但满足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设施还是比较匮乏。比如开展民乐弹奏的古筝数量不够、二胡数量不够;适合戏曲舞蹈表演的实训服装没有、雕刻艺术的设备、饮食文化的设备、专业音响设备、多功能展厅等都还亟待解决。由于专业发展及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还有待补充和加强。根据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应占据艺术教育专业的50%,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2]。许多高职院校负责艺术教学的教师,不仅素质较低,而且数量普遍不足。能招聘到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大都是一些教学条件、师资条件、薪资条件比较优厚的院校。但是,这些院校担任艺术教育的教师虽然艺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却涉猎甚少。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承担教育启蒙使命的专业,纳入“国家控制”专业的范畴,学生除了要习得一定的艺术技能,但更多地要求能传承文化艺术内涵,这些艺术院校毕业的艺术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缺乏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教师无法针对院校特点、学生状况安排教学。另外,在一些经济条件较落后的院校,不仅文化艺术教师的数量不够,而且自身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更有甚者一些艺术课教师身兼数职,把教学作为副业。还有一些学校聘请的行业艺术教师,缺乏必需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策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责任,严重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发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有效途径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给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一席之地,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如:剪纸艺术、戏曲舞蹈欣赏、书法绘画、雕刻基础、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天人合一、和谐包容,如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自觉抵制中外腐朽文化的影响。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内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使学生不但能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提升综合的艺术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为社会推送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2.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文化艺术教育教学设备需求。

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熟悉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启发学生创造艺术价值的教学能力。在审美教育时,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品和学习技巧,还能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时,要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内涵、创作背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渗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舞蹈《赛龙舟》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教学时,教师应更深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的习俗活动,南北习俗文化为何存在差异,等等,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如美术手工制作《京剧脸谱》,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含义、脸谱的分类、脸谱描绘着色方式、脸谱色彩含义等,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学会美工技能,更能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端正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而优秀的艺术教师更是这一作用的有力推手。按照课程开设的不同要求,对教学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的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若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应努力完善相关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设施,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提供配套的实训场地、实训材料、课堂多媒体设施,满足艺术教育的科技化、现代化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开辟校外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幼儿园,共同研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就业基地。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一、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全面的文化素质

在现行的高考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属于美术类院校招生,绝大多数考生的特征是有艺术天赋,但是文化课的基础较差。他们的数理化和英语成绩一般都低于文科和理工科的考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先天不足。不仅因为设计本身涉及材料学、物理学、数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时代,如果不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理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设计创新就无从谈起。设计的核心是创意,设计专业学习达到的目的是掌握实现创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创意思维源于术业之外。没有文化底蕴、孤陋寡闻的人是无法实现设计的。

画家的创作以张扬个性、抒发感情为特征。与从事纯美术创作的画家不同,设计师的创造是以为他人服务为宗旨,解决好物与人的关系为目的。设计师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既需要艺术灵感,又需要科学的理性精神。设计师的艺术创意,要以海报要传达的内容为依据,要考虑海报张贴的位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还要解决视觉传达效果的问题。同时,设计师还要懂得印刷技术、作出制作的预算。如此来看,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经济才能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达到情感奔放、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设计师则必须思维填密,千方百计为设计对象着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设计的竞争是世界性的,每一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设计师必须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所以,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复杂的、多路的。全面的文化素质是信息时代的设计师走向成功的基础。

二、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文化素质的内洒与意义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把科学文化知识与广博视野结合、把人格意志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把道德修养与事业心的建立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是锻造成熟的高层次、自觉人才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先进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建立现代社会道德观、伦理观、法律观的基础。高等院校是教授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所以高校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不等于专业知识水平,但是专业知识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人的素质是由各种知识综合积淀、内化而形成的,并外化为能力、才华、人格与意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融专业教育、文史哲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为一体,是塑造现代人格的教育,是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二)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与文理科大学生的素质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能力和艺术造型能力有突出的优势。而且,他们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本身属于美育的内容,但是他们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我们力求通过专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和素质教育课程,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有健全人格、有良好道德品质、有现代意识、善于沟通并与人合作、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又具有商业意识的设计师。在教育与教学中,我们把文化素质教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素质的教育。为此,我们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史论课的课时,扩展了史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专业史论教学中,把时代设计风格、艺术语言特征作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内容,把传统文化思想、现代哲学观点、科学技术对设计发展的影响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在专业课方面,我们采取了设计实践与理论学习并重的方针。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提高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为本科生论增加了论文写作课,提高他们的理论文化水平、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鼓励他们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信心,未来的设计师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英语是设计师的重要工具。

第二部分,通过选修课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爱好。设计与艺术有多方面的不同,但是彼此是相通的,而且,设计所涉及的方面是极其广泛的。所以,艺术视野和艺术美感的发展,非常有利于启发创意思维。我们开了音乐与舞蹈方面的选修课,受到许多学生欢迎。有的学生说,对相关艺术的学习直接提高了他们的造型能力、更自觉地把音乐中的节奏、韵律与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8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 大学生 创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HEN Ruolan, XIONG Dan, ZHAO Quany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In current cultural and creative backgrou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training with professional art and design students is an opportunity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art and design college majors and fost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art and design major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ethods.

Key words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也为当今大学生提供了创业机遇,特别是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而言,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最大化的发展专业优势,在创新的观念意识下发展创业,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契机和挑战,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想要从事自主创业的艺术设计大学生的比例也相对较小。如何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类教育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1.1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当今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产业的支持。

创业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形成创业想法,而是在具有创业想法的前提之下,形成有一定规范和思考性的创业计划,大学生系统的创业意识需要得到正确树立以及培养。

创业意识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个体意识的倾向。创业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冲动或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源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和创业需要。而意识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规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对“创业意识”的界定,在《创业教训学》书中指出: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等要素,它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并规定其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者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业者成功的心理活动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创业者源于自己的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例如如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工作问题又如何去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对所见、所闻、所知、所了解的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通过判断、推理等对已有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从而形成的创业设想,是创业者内在的强烈需要和创业行为的强大驱动力,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创业需要上升为创业动机时,就形成了心理动力。创业动机对创业行为产生促进推动作用,拥有了“创业动机”那么就标志着创业实践活动形式的起步。

1.2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特点

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是现代中国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想法,极富个性与自己的主观意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艺术设计类的学生看似不羁的个性似乎限制他们的创业意识的形成,但在他们强烈创新的意识形成的前提下,是具有很多的创业机遇的。但大多数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对于创业并没有自己详细的规划,他们仅仅是有想从事创业的想法,而没有深入具体到如何实施,如何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业方式,如何在创业大流中站稳脚步、找寻自己的特色,这些成为了如今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具体实施中最棘手的问题。一个问题的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如何让去深入解决这个问题。创业的道路是艰辛且充满挑战的。所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创业计划,再不断找寻找新的出路。作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应该有一颗敢想且敢做的心。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当面临问题时寻求其解决途径。

1.3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方法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全国各大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在企业上的,更应该从教育的方向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推进。如让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进行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让艺术类大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在创业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详细清晰的创业计划。相关教育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帮助大学生们创业,并提供专业的帮助和咨询。在大力宣传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积极创业的风潮下,相信有更多的大学生会形成相关的意识,对创业也有相对比较缜密的计划和思考。

2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完善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极具创新精神的一类大学生,设计专业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创新创意是他们对于专业的理解,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没有具有创新创意的思想是很难在自己的专业里走得更长更远的。所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是极具创新意识的一批人才,可如何将这种创新意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则需要他们将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到创业中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在长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下,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而面对市场,这个强大的竞争场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更应该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转化为更强的竞争力,找寻在创业大流中自己的不同之处。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于创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有的想开办画室、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艺术交流中心;有的想开设自己的网站;有的想开办自己的手工艺作坊等等。但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在自己的创业中,仍有待加强。他们可以从前辈的优秀的创业案例中学习,如武汉知名的良品铺子则是将我们平时吃的零食加以包装,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平时常见的事物,最大地发挥其审美和商业价值。从这个案例中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他们很注重自己的思想自主性、思维创新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方式,使他们在完全发挥好自己才干的前提下做出有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方式,也成为相关专业老师应该着重思考的课题。

3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方式

3.1 艺术设计类大学的相对劣势

艺术设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他们优势,自然也有他们相对于比较弱势的地方,集体意识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都会成为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培养成综合性创业型人才的绊脚石。

3.2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差距

作为综合性创业型人才,应该具备很多常人所不具有的素质,如具有远大的目标、宽广的胸怀、豪爽的性格、好的洞察力和风险意识、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可见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于成为综合性的创业型人才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

3.3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方式

“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创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创业的一种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合作创业、校企协作主动创业和拓宽渠道全面指导的方式,来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进行培养,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注重庞大大学生力军的这一群体。

我们应该加大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化艺术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改革。同时向艺术设计类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资源,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创业所应具备的思想和素质,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竞争力。其次是向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创业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在文化创新背景产业下的艺术设计类人才才能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学艺术专业范文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成为众多高考生眼中的热门专业、“明星”专业,但是长期以来“重技术轻文化”的教育弊端造成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失衡,甚至引发了人格上的失衡。特别是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事件”,更引起了教育界的反思:怎样才能避免艺术生“有技术没人品”或者“有技术没素质”的教育怪圈,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文学课对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只有重视艺术类专业的文学课并提高其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

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传媒类等。我国目前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2所(不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和13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院校),其中本科42所,专科50所。以广西钦州学院为例。广西钦州学院属于公立普通高等院校,俗称“二本院校”。在钦州学院,艺术类专业设于音乐学院和美术创意学院。笔者通过对钦州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调研,发现该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学素养较低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

在我国,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高考,包括文化课考试和艺术专业考试。各高校录取大致分三种模式,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合格时,可按文化课成绩或专业成绩排名录取,或文化、专业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综合排名录取。钦州学院录取的方式是在文化课成绩达到投档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高低录取,而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都远低于本省(区、市)确定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如2012年广西本科第二批高考录取分数线如下:

1.本科第一批(含A类、B类)分数线:理工类528分,文史类544分。

2.本科第二批分数线:理工类444分,文史类473分。

3.本科第三批分数线:理工类332分,文史类409分。

4.高职高专分数线:理工类、文史类200分。

艺术类文化分数线:艺术类专业的录取由文化分数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双线控制。各批次文化分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普通本科艺术理类:289分,艺术文类:308分。独立学院本科艺术理类:216分,艺术文类:266分。高职高专艺术理类:140分,艺术文类:140分[1]。

可见,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一般文化课成绩较差。这种高考录取分数上的差异,必会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艺术不需要学太多的文化知识。事实上,有部分学生正是因为文化课没学好,才转而学艺术的。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

我们在钦州学院随机选择了100名艺术生进行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上文学课,而在上文学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并做笔记的艺术学生只有21%,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偶尔缺课。可见,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文学课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多数文学底子较差,在面对比高中语文更有难度的大学文学课时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二是对文学课的认识有误区,他们认为文学课不重要,学习文学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混毕业;在关于学习文学课的动机的调查中,有将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文学课是考试需要。这种功利的选课动机必然导致学习的松懈。三是从教学方式上来看,艺术生不适应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方法。在调查中,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的授课方式平淡、无味。这是因为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性格上更外向,更活泼,更具个性。他们多数从小就对音乐、舞蹈和主持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小学时候就成为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到了大学阶段,没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学生们也摆脱了题海战术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音乐和舞蹈中,自然就更加活跃了。这种外向和活泼的性格一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他们对那些相对偏理论一点的文化课往往缺乏耐心,较难静下心来看书、写作和思考,而学好文学课往往就是需要多读、多写、多思。由此,学生既对文学课不感兴趣,也学不好文学课。这是艺术类学生往往文化素养不高,在思想深度上表现得较为肤浅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的忽视

那么,上了大学以后,普通高校对文化课是否重视呢?以钦州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大多数艺术类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都是作为任意选修课来开设的,往往上半个学期就结束了,只有音乐学(舞台主持与表演方向,该方向前身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科)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相关的文学课。授课方式也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使学生难以适应。可见,高校艺术类专业对文学课不够重视,除主持播音相关专业以外,文学课开得少之又少。过度重视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学课的现实情况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获取知识来源上有所缺失,进而导致知识体系上出现了失衡,甚至导致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文学课包括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鉴赏、大学语文等,也包括以介绍文史知识、文艺理论等内容为主的相关学科,如古代文化常识、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普及文学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它们更是“人学”的重要载体。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文学课如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作用呢?

(一)文学是文化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又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三者是呈现一个正向关系。想要提高文化素养,就要多学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文学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文化的精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宽广。通过对文学课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文学课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艺术类专业课的有益补充

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是得到公认的,在高校里却被边缘化。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我已经能认字了,并有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大学就不必学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书籍大多都是用中文写作的,艺术类专业的教材也同样是用中文撰写的。对教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想学好专业课,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特别是需要对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的专业,如音乐专业和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如果对所唱的歌曲的歌词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声情并茂地演唱;一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播读的稿件理解不准确、不精深,就不可能读得准确动人。

(三)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考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要具有“说”的语言技能。语文课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说”的内容又与“听、读、写”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多开文学课,上好文学课,在文学课上加强“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良方。其次,能“说”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些也需要文学来进行积累和培养。

(四)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对自然的感触能力,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创新的问题。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围,以此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课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设文学课,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对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艺术类学生特别是像钦州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肤浅的印象,其根源就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巧就行,殊不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仅仅靠技巧就能达到高超的境界,只有同时具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提高思想内涵没有什么捷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开文学课,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六)文学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国的文学大师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用它来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我为什么写作》)可见,文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使其不至于贫乏,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高等教育作为实施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广阔的社会知识,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愉人,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在对照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如何来生活的。它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懂得爱的、身心和谐的社会人。

(七)文学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文学课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给文学课定位呢?以《大学语文》课为例。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中说道:

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仍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我认为,这门课程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要选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文学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这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而更多的是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体悟,因而是有血有肉、深入心灵的综合性整体效应,其促成人格素质建构的潜在能量,是一味杂乱铺张外国情况和抽象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与此同时,也自然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达到较高水准,便于学好别的学科[2]。

同时,他也指出:“不能要求上了一个学期大学语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情操,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