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文学素养教程全文(5篇)

文学素养教程

第1篇: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信息基础教育应该不再是“零起点”,按自然班进行教学的方式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素养类课程通常是由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的,因而往往只关注了技术问题,而很少涉及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授课教师多采取比较单一的边讲边练或者是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没有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评价方式不尽合理。考题大部分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察较少,即使个别有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的题型,但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操作步骤正确识记的能力。学生可能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操作,但是如果强硬地以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记忆,比如某试题为:复制操作的快捷键为(),会增加学习的枯燥性,引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建构的原则

师范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基于此,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类课程既是基础性课程又是工具性课程,既是知识性课程又是方法性课程。前瞻性原则。教育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而课程体系制定后也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此在课程制定上就更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给未来的教学至少预留出三到五年的发展空间。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重视补充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掌握应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实用性原则。从学和用两者关系来看,学在前,用在后。在学习信息素养类课程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才能真正学习好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感悟到计算机文化,感悟到网络文化———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整合性原则。能与具体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不单独开设,而是采取课程整合的形式,以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展(如技能比赛、制作院报等),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信息文化底蕴和信息技术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发展后劲。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方案

课程设置要考虑的因素。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考虑信息素养类课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同于一般专业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现代教育所培养的素质的一个部分,小教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另一方面,小教学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教育技术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以适应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以上分析,小教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可相应地分作两个层面,即作为信息社会的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公共信息素养)和作为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在具体地设计课程时,可从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这几方面出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将信息技术课程分成两大模块———必修和选修。必修模块是直接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它的基本要求;选修模块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小教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第2篇: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人文素养;培养素材;生成与渗透

创造音乐人文素养培养素材,让人文素养和音乐教学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初中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多元化的人文素养素材,让音乐课堂有声有色;创办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凸显音乐的人文属性;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到人文素养教育中;完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开展策略,让人文素养在初中音乐课堂落地生根。

一、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文化味、人文味、人情味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音乐旋律、歌词中都寄托着创作者的情感,情感感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也是音乐能够感动人的原因之一。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穿插音乐文化故事,例如在鉴赏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时,教师可以讲解高山流水的典故,这一典故讲述的是大琴师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鲜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山间偶遇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能听懂俞伯牙琴声中描绘的画面,俞伯牙以奉钟子期为自己的知己,钟子期早逝以后,伯牙断弦离去终身不再抚琴。这一典故彰显了伯牙子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感受到二人之间真挚的友谊、对音乐的执著,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味儿和人情味。此外,教师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要顾虑到初中生的嗓音条件,很多初中生正处在变声期,传授学生正确的发声技巧。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丹田之气来发声,控制好气息,高音区要注意运用气息轻唱,避免损伤学生的声带,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大声喧哗,避免用嗓过度,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味儿,尊重学生的声音条件,让学生科学演唱、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营造多元化的学校人文环境

音乐是中学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科目,音乐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多元化的音乐人文环境。音乐风格多种多样,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音乐文化活动,例如组建校园合唱团,把喜欢唱歌的学生集结起来,合唱团可以作为音乐人文素养的“代言人”,合唱团可以延长课本上的合唱歌曲,例如《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抒发爱国情感的歌曲。音乐教师可以辅导合唱团的训练,根据学生声音条件划分声部,培养各个声部之间的默契配合,让合唱团为广大师生奉献一场音乐的盛宴。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组建校园音乐社团,例如古筝、竹笛、琵琶等乐器演奏社团,展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提升校园文人环境的质量。音乐教师还可以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学校的国学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语文古诗词,展现当下流行的中国风、古风音乐,例如结合苏轼《水调歌头》创作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现代诗人木心的诗歌创作的歌曲《从前慢》,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呼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音乐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于开展音乐人文教育是大有裨益的,音乐教师要秉持多元化教学理念,开展跨学科教学,组织跨学科文化活动,让校园文化活动转化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渗透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和生活中。

三、完善音乐人文课堂评价体系

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人文素养内涵,制定人文化课堂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人文化音乐课堂评价体系中,教师应该构建集鼓励性、引导性、批判性评价于一体的混合式评价体系。音乐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羞涩感,能在众人面前勇敢演唱,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升音乐学科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教师还要做出引导性评价,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尽快吸收本堂课的音乐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拍子歌曲演唱技巧时,教师可以结合柯达伊音乐教育理念中的手势作用,引导学生学拍子指挥图示,学生根据指挥图示来指挥班集体的演唱,把合唱教学和二拍子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把音乐理论和演唱、指挥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穿插批判性评价,但是不是一味对学生进行挑刺,而是要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例如指出学生在演唱时存在的问题,音准、节奏的把握、吐字方式、气息的稳定性等,引导学生在自己嗓音条件下进行改正,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开发人文素养培育校本课程

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应该找准人文素养和音乐教学之间的契合点,构建特色校本音乐课程体系,让音乐课程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例如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音乐特色,例如独特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例如地方剧种、舞蹈表演形式、独特乐器等,教师可以把这些音乐元素纳入到校本音乐课程体系中,开设民间音乐教学,既可以传承当地民族音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例如苏州一带的学校把当地独有的昆曲融入到音乐课程中,每周定期邀请当地昆曲名家进校园,传授学生昆曲演唱技巧,舞台走步艺术等,让非遗传文化在音乐课堂落地生根。音乐教师可以邀请当地优秀民间音乐人,学唱地方剧种、乐器演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初中音乐课堂,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创新教师的教学思路。中学创新特色校本音乐课程要不断吸收当地文化特色,融入家乡的味道,赋予音乐教学浓郁的家乡味、人情味,音乐教师可以选取本校的优势项目,例如舞蹈艺术、合唱团,打造学校亮丽的音乐文化主题,让音乐校本课程成为培育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摇篮。总之,人文素养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培养需要媒介,音乐教师队伍要群策群力,创办特色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当地音乐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跨学科搜集人文素材;构建人文音乐课堂评价体系,让音乐评价有章可循。正所谓是“声临其境,声动人心”,音乐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唱响不一样的乐章,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带领学生领略音乐文化,加快培养学生的人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任明娟.中学音乐社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实现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99-200.

[2]洪瑞珠.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J].内蒙古教育,2016(24):49.

第3篇: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自我教育;问题导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文明的内涵。从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2006年10月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文明素养日趋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5月,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2014年5月,又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强调,大学生要通过“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修好公德、私德”“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实现修德〔2〕。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培养什么人”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推进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不仅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调研显示,大学生文明素养整体情况向好,访谈中100%的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知率较高,对行为文明与否的界限分辨清晰,能意识到文明素养对自身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教育的主客体来看,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不足,也有教育实践层面的差距,在育人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育人效果评价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自我教育机制亟需创设调研发现,部分学生集体观念、秩序意识淡化,对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尤其是在非公众场合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遵守宿舍建设制度的自觉性不够,部分宿舍“脏、乱、差”仍然存在;虽然期待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但有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得行为习惯多立足“方便自己”,维护公共秩序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餐厅就餐时没有文明排队、按序就餐的习惯,也没有主动收拾餐具的自觉行为;学生组织在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标杆牵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出来,“一心双环”背景下的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对自我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工作缺乏自主性,部分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淡化,责任感不强,弱化了学生组织的群众基础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协同机制尚未建成教育主体协同不到位,从现状来看,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大,但多集中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身上,集中在团委、学生工作部(处)及学院学生工作层面,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及其他部门参与育人程度较低;教育内容协同不到位,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不够,不同主体没有根据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到“因时而新、因势而变、因事而改”,从入学阶段到毕业阶段,重视度逐渐下降,宿舍“脏、乱、差”和食堂不排队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也在新生群体中造成了一定的从众效应;教育过程协同不到位,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未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养成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其他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入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较低,没有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形成浓厚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氛围。

(三)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定体系、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制度规范中,虽然都涉及了对学生文明素养的要求,但约束性指标不够具体,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仅仅靠主观判断和评定,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导致育人队伍自觉开展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主动性不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性不强,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制约了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校是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从高校层面深入剖析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问题的原因,有助于学校将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工作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更好地优化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学校各类组织的运行来看,相关部门对学生组织的培养、引导仍有待加强,学生会侧重于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学生社团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班团组织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班级管理,而学生文明素养养成则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真空和盲区,学生组织配合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参与学校建设、引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校开展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学生干部将“查课”“查宿舍”等作为学校指派的任务疲于应付,部分“文明监督员”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出同辈群体在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高年级学生在文明素养养成方面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食堂不排队”“带早餐进教室”等行为极容易被低年级学生默认为是“惯习”,互相渗透、模仿,这也是导致某些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未有效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衔接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庭教育出现了“断崖式”缺位,家长将育人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尤其是缺少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卫生意识、公共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公共意识、公德意识较差。二是学校对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视不够,从学校层面到学院层面,都认为养成教育应在大学之前完成,没有将养成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现行的教育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阶段特征以及时代特点,针对性不强。三是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大格局,彼此之间的对接、交流、互通不够,没有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有效协同,造成了教育环节脱节、内容重复,影响了文明养成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评价导向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育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高校人才培养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德育考评、评优授奖等评价体系中,将“”“英语等级考试”“竞赛获奖”等作为重要内容,将学生文明素养作为软指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调查显示,德育考评过程中,除了少数受到学校处分通报的学生,其余学生在文明素养这一部分都能得到满分。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路径

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较高的文明素养是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聚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短板弱项,以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为抓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育人新格局、新模式,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理念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一)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一是推动育人主体下沉,分校、院、班团三个层次推进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打通校院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育人渠道。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引导学生组织主动收集、反映学生诉求,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联合、主动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设立文明监督员,坚持对宿舍、食堂、教室等场所定期进行检查,对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和引导,为学生自主提升文明素养提供空间和平台。二是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二级学院要加强对班风、舍风等的建设,统筹“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生活课堂),将文明素养养成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纳入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纳入学生日常生活,以学风、舍风牵引学生文明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班干部、舍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宿舍朋辈教育模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以及学生干部为低年级学生配备朋辈辅导员,收集整理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同辈典型引路,形成对学生的正向价值引领,以学生宿舍为主体,以“品行教育”为抓手,打造学生文明素养养成的高地。

(二)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协同推进的育人格局。进一步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加强校领导、中层干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生问题反馈、解决机制,紧贴学生思想状况、具体诉求和学生在文明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校纪校规的教育,将《学生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贯穿日常教育全过程,强化学生自律意识。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比重,通过健全机制,引导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素养养成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紧抓家校联动的育人模式,建立辅导员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辅导员家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动态,围绕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将育人工作延伸至寒暑假,共同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紧盯薄弱环节,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打造特色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宣传栏、微信平台、校园网等渠道加大对宿舍文明、食堂文明、教室文明等的宣传力度,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尤其要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地点场所悬挂明显标识,同时还要将文明养成教育嵌入“开学第一课”“道德讲堂”“三信讲坛”等思政工作品牌,重点打造一批质量高、有内涵、覆盖面广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构建浸润内心的校园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整体水平。

(三)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学生文明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解决教育主客体对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认识问题,改变以往的“唯成绩论”。学校层面要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加强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的意见,细化教室文明、宿舍文明、就餐文明等内容的具体量化指标,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宿舍、食堂、教室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德育考评扣分体系,明确评价细则和流程,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全员参与评价。二是明确联合奖惩标准,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比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评办法、宿舍管理制度、食堂文明规定等,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统筹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把学生日常表现作为各项评优授奖、推优入党、预备党员转正等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发现、培养、确定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典型,并将二级学院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日常监督机制,学校、学院、学生组织联动。由相关学生管理部门牵头,选拔优秀学生成立校园文明督导队,将校园文明督导与学风督查、宿舍检查等工作相结合,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文明行为进行督导,强化规矩意识,匡正不文明行为,切实将制度约束转化为学生文明素养养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第4篇: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引言

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新主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在历史课堂中除了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之外,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已经成为重点讨论与分析的话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的冲刷,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面临的各种诱惑也就随之而来。而在我国目前的形势是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极大进步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走在了后面,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速度已经跟不上逐渐膨胀的欲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课堂上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教育如何融入课堂也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摸索与实践的,以下简单就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浅谈几点看法。

一、在历史教材中发掘人文文化传递给学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的变迁史,爱国教育的总提纲,是人文精神的宝库,是社会文化与道德观念教科书。历史课本中的光辉人物犹如恒河沙数,如民族英雄岳飞,虎门销烟林则徐,千古一相诸葛亮,碧血丹心文天祥,天下为公三民主义的的孙中山,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志士杨靖宇,赵一曼以及许多许多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们。都是历史课本中的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他们的光辉事迹与人格魅力都是能指引学生人生方向的标杆,历史教师应该深入的研究如果把这些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当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拼搏精神。

二、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的个性发挥

(一)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

重视学习好的学生,忽略学习差的学生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多少都会存在的问题。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好的学生当然有其自己的优势,但是差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没有优势,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升其学习的兴趣,正确看待学习的最终目的。差的也可能变成好的。教育的公平性是国家政策里多次提到的话题,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教师应该转变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追求高分的误区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课本知识以外的延伸和拓展,还要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要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告别呆滞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方位能力。例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就可以列举几个历史人物,然后让同学们进行选择自己想成为那个人物,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以畅所欲言的形式即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对同学们就行了一次人文文化的实效性灌输。

(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发挥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学生与教师之间位置的互换,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必然引领未来的教育系统。历史教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就是原创,每一个科学成果的诞生都是个性的具体体现,摒弃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未来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已经给指明了方向,具体的实施与在教学中的实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摸索改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实际应用。

三、充分的拓展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的全方位延伸

(一)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进行课外教育

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不在局限于学校课堂,可以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给学生讲解背景故事,也可以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具有人文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场所。这样的课外活动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观和听教师讲解的同时,既有趣味性也完成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且对知识印象会比在课堂听讲更加的深刻。这样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通过贴近自然,融入文化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到许多书本上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了解人文,在知识的道路上探索求知,不断前进,感悟人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把社会调查融入人文教育

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融入社会,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真正的理解和发现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文历史。通过实践把课本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有效的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结语

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与精神,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人为本也必然成为学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时代在变革,教育也在创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文教育素养的培养这一话题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周启瑞.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4):116-118.

第5篇:文学素养教程范文

关键词:茶艺课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1茶艺的涵义

几千年来,茶艺的发展影响着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今天,茶话会的意义在于融茶与艺术于一体的文化。这是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茶艺分为宽与窄两部分。总体而言,茶艺是研究茶叶生产、生产、经营和消费的方法之一。狭义上讲,茶艺是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通常与茶叶密切相关的概念、茶叶的分类、饮茶的学习主要包括基本类茶,选择热水等,了解如何饮用、品尝和享用好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茶艺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元素及其作用

2.1茶礼茶俗元素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标签的国家。古代人们有茶礼,反映了茶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仪中的地位。茶道贯穿于礼仪传统的全过程。茶艺的学习过程、基本礼仪和文化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包括尊重茶道、品茶礼仪和茶道。茶艺表演仪式、"饮茶寓意还礼习俗"、"饮浅茶酒习俗"、少数民族茶艺礼仪通过茶艺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地和民族的茶艺习俗,了解如何处理事情,在人际关系上成为文明人。

2.2美学美育元素

茶艺教学中的审美元素可以从高雅的茶室环境、简约的茶具、简约的茶具等方面体现出来。在茶几、茶具的设计过程中,茶具的设计与选择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也会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泡茶的过程中发现、了解、感受生活和茶叶品种,消除年轻人的刺激、发热等负面思想,直接有利于人们喝茶。

2.3艺道文化元素

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范畴。中国茶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茶的伦理为基础的。中国茶文化继承了传统儒、道的精髓,将哲学、道德、伦理融入饮茶活动,培养修养、情感,参与茶道的发展。冥想、领悟道家思想,品茶养心,也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经》的出现被认为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在中国,这是为了证明茶叶的好品质与茶叶的好品质相匹配。茶道的内涵是"天人合一",引导学生沉着冷静,不骄傲自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注意生活的和谐,这也为学生顺利融入工作场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茶艺课程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体现

3.1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世界一流专业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提出,要继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自觉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升华、继承、改造、创新、丰富了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还很不完善,既体现了物质文化,又体现了深厚的精神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茶艺竞赛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茶艺课程的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茶艺竞赛活动。逐步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每名新生来我校宣传文化知识;组织爱茶学生创建"乌沃茶馆",开展茶文化领域的文化活动;带领校礼团和茂林学生艺术中心立足本土文化开展茶艺术活动;积极参加首届四川手工艺大赛。加强与茶叶企业的合作,每年春天组织大学生到茶园采茶,并到生产基地的茶厂试茶烹调,在茶叶生产、饮茶、沏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茶的深刻影响。

3.2充分发挥其德育教化功能

首先,对茶艺的研究对茶叶的外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表演,陶冶内心氛围,人文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平和自然的气质。另一方面,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饮茶、茶的美德和茶的精华。对大学生来说,高等道德修养具有内在的意义。茶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它把人们的教育带到了天地之间。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利益与利益总是先于利益,物质欲望普遍,奢侈支配。高等教育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厌倦了学习、拜金、享乐主义,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都是不利的。营造和谐氛围、培育友谊这是一种风俗和标签在人们生活中收集和浓缩的,是中华民族茶特有的理念和行为准则。通过模拟“我为长辈喝茶”的茶艺活动,开展标签教育和童心虔诚培训,让学生从茶道中了解童心的良好品格。

3.3增强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茶的标准是“茶的思维哲学,茶的营养,茶的营养美德,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适应职业技能和学习场所的需要,为未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学校的茶班被分成学生小组。学生在教师的任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根据高职院校中国茶艺比赛的要求,如在茶席的设计中,学生必须对茶席的构成要素、结构、主题和表现方法等进行分析,并与队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他们运用团队的设计技巧来设计主题团队,并设计团队的设计方案来编写。另一个例子是,在创新茶艺表演中,通常两到四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中一起工作。只有通过广泛收集茶诗、茶艺课等资料,通过强烈的口头表达和一定的茶文化,才能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好途径。培养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能力高职学生自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同时也要发展综合素质。

3.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职院校的茶艺教学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制作茶的色、香、味、形,而且使学生了解品茶艺术,重视茶艺的活动和表现,学校的茶艺教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雅古典的环境。在茶道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义务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讲究风尚端庄的精神行为、言行举止,真诚待人。在茶叶的六个鉴赏环节中,学生可以领略不同地域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中国茶道讲究水、器、茶、意境、意境之美。茶艺表演要求游客坐下来欣赏高雅的场所,悠扬的古典音乐、不同风格的茶汤艺术性和审美兴趣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线索和行为约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审美兴趣和气质的目的。

4创新茶艺教学对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4.1引导高职生明礼知礼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国”。茶道民俗众多,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礼仪的理解的重要性。目前,高职学生00后逐渐进入校园,他们对茶道礼仪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茶艺教学过程中,礼仪是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要礼貌地问候客人,并用干净的手和微笑为客人沏茶。因此,有必要在茶艺教学中进行创新,教会学生送茶、敬茶、办茶话会,学习现代茶话会的新形式,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品茶掌握茶艺的步骤和礼仪,而且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很有意义的对逐步培养学生的礼貌礼仪意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4.2培养高职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综合运用审美因素,如茶美、茶汤美、茶道美、茶几美、音乐美等,在此基础上,以茶艺实践为例,你可以要求学生在展示茶艺之前先设计一张茶几,在演示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外观等。

4.3培养高职生协作意识

茶艺教学的创新,包括需要学生合作与配合的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茶艺的表现技法上,通过对不同冲泡方法和工艺的展示,使茶艺的冲泡工艺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创造的优美意境,这使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感受到潜在隐身的影响和影响。同时,论述了茶艺教学的框架、项目教学的方法、学生设计团队茶艺展示的组织与指导。并将展示结果作为评价实践的依据。在本次活动中,高中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强,小组同学表现出良好的技能和整体展示效果。因此,茶叶教学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5茶艺教学中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构建

5.1培养高职生的懂礼知礼性格,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

在茶艺活动中,大多数人讲究礼节待人的形式,比如:客人要先打招呼,喝茶前把热杯子擦干净,并用双手给客人送茶。善良,礼貌和微笑。可见,茶艺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茶艺技能,而且能通过茶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培养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和人文情怀,礼仪的培养和理解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建设、新一代高职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礼仪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5.2培养高职生的知美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美育是一个过程。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和交流,逐步掌握感知、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创造和传播美班级茶艺教学与美育要素的整合是空的。例如,在茶艺课上,学生应该学会发现、欣赏和创造生活。进入茶室,翻译,也就是学生,必须用优美的语言介绍自己。其次,他们必须用优美的语言介绍自己。演出期间,表演者喝茶。的过程中,表现出大方、礼节有礼,音乐柔和舒缓,茶香清馨健脾。茶汤是浓而甘的,全部由茶制成,营造出这样的艺术感和美感。

5.3茶艺修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科学、生物学和艺术中,通过展示不同技术的图像来证明这一点。优雅的氛围,用心享受美与情感的熏陶建造。洛杉矶茶艺表演通常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成员表演。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助手和叙述者应在进入顺序、行走路线、动作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与配合。此外,一瓶好茶不仅需要好的沏茶工艺,还需要好的茶叶品质、好的水质、准确的冲泡时间和适合天然的茶叶。从喝茶者和饮茶者的良好心态来看,缺茶不能出真茶。

参考文献:

[1]冀彩英.茶艺课程教学中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构建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