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公益文化活动策划精选(九篇)

公益文化活动策划

第1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分析楚天都市报一系列公益活动,有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值得重视,这就是注重策划。除各级领导参与策划外,楚天都市报还设置有策划部,专门从事活动策划工作。实践表明,作为新闻传播策划的一种,创造性的公益活动策划,可以充分调动媒体能动性,展现媒体独特魅力,保证活动取得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

责任: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前提

媒体活动策划,必须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验相应策略。这是搞好媒体活动策划,求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而责任,则是媒体活动策划需要把握的立足点。牢记并履行责任,是搞好各种活动策划的必要前提。

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守卫公共利益,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不管竞争多么激烈,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开展活动,都要坚守神圣职责,强化导向意识。报什么,不报什么;开展什么活动,不开展什么活动,都要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今年,楚天都市报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对提升报纸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

湘鄂赣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省委、省政府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在“风起中三角”的时候,作为主流媒体,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精心策划,联合湖南的三湘都市报、江西的江南都市报,于9月23日晚在武汉洪山体育馆隆重推出了“中三角名歌大型演唱会”。这一覆盖三省的活动,吸引观众5000多人,既营造了团结一心、共兴伟业的发展氛围,又极大地彰显了两报的品牌。

楚天之夜江滩纳凉晚会暨楚天之夜江滩电影节活动,则是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根据武汉市民暑期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策划的。在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沐浴着习习江风,欣赏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电影,成为两报对广大市民的宝贵奉献,受到欢迎。活动举办了2场文娱晚会、放映了20场电影,近10万群众参与。

综观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策划展开的。这体现出媒体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拉近了报纸与社会、与读者的距离,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优势: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基础

楚天都市报公益活动表明,新闻媒介资源是媒体公益活动的基础。这包括新闻媒介所拥有的资金、人才、载体、品牌、受众、社会关系等。在策划一项活动时,对这些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扬长避短,直接关系到活动公益性的实现。

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以服务市民为主的报纸,楚天都市报1996年创刊以来,“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解市民之所难”,“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无论是发行量,还是报纸实力,都名列前茅,积累了丰富的媒介资源。根据自身优势,贯穿于楚天都市报新闻生产与传播全过程的公益活动,突出服务性,讲究大众性,锻造出大量固定活动品牌。

利用发行量大的优势,连续13年来,楚天都市报策划开展了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帮助成千上万寒门学子圆了求学梦。今年的活动,突出“爱心助学”主题,募集善款突破2000万元,受助学子达7000多人,善款数和受助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以自身社会影响力为基础,楚天都市报面向大众,策划大型公益活动,效果显著。2008年和2009年,报纸发动广大读者,分别进行“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和“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大型评选活动,气势恢弘,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省委主要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这些优势,楚天都市报的这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和开展。在策划活动时,如果忽视这些优势,那么,再好的活动方案,都会是纸上谈兵,难以奏效。这也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创新: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突破口

在公益活动策划上,楚天都市报既注意已有品牌活动的维护和稳定,更致力于创新,打造新的品牌活动。今年,策划推出海选江城最美社区活动,吸引了50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投票,创下武汉评选活动的投票纪录。

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变化,媒体活动如果不能随着这种变化而出新出彩,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欢迎。这就要求媒体首先从活动策划上创新,寻找突破。一要“新”:选题新、活动形式新;二要“热”:选择受众关注度高的活动主题;三要“互动”:受众参与,形成声势;四要“引导”:把握政策,了解民情,围绕中心,有的放矢。

联合中国书法院等单位,楚天都市报于2011年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全球华人书法作品展”,抓住“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全球华人”等关注点,扩展活动覆盖面,获得成功。展览邀请了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张海等在内的20多位书法大家挥毫,收到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幅作品,成为近年国内少有的高水平书法展。

“十万青年重走大别山”、“红映荆楚”等大型公益活动,则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省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时候展开,选题、形式都颇具新意,受到省领导重视。

第2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媒体影响力

什么是媒体影响力?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撰文认为:媒体的影响力,是指通过信息选择、处理、提供及分析、判断、见识等手段,影响新闻舆论的倾向、力度及构成……从而实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行为的能力。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传媒的影响力,就是传媒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陆地教授则将媒体影响力解析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定义针对目标受众,“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

本文就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而言展开论述。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影响力本质是一种控制力,即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活动,对公众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以及行为决策等方面的作用,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公信力、权威性、接触率、可信度、指导性、贴近性等。媒体影响力是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策划

学界对于新闻策划历来论争不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将学界对新闻策划的争论概括为三种论说:“手段说”强调新闻策划的报道方式;“行为说”强调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记者的行动参与;“效果说”从最终效果上理解新闻策划。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刘保全把新闻策划的定义归纳为四类:新闻报道策划、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泛新闻策划活动、新闻本源策划。

理论界的争论并不影响新闻策划在实践领域遍地开花。媒介把新闻策划看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吸引群众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从媒体形象策划到媒体社会公益活动的策划,新闻策划已深入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领域。以“新闻策划”而闻名的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认为:“新闻策划是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任一过程和任一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谋划和运筹,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社会价值,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益。”②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杨兴锋也认为,策划是以一种形式表现出报道,它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③

综合学界和业界的观点,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新闻策划是指以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者以及相关人员为主体,为实现媒体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展开的有谋略、有预见性的新闻资源整合与新闻传播活动。

以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媒体影响力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方面正确认识和进行新闻策划,有助于提升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正确认识媒体影响力,有助于防止新闻策划选题偏差,提高新闻策划质量,真正以新闻策划为手段将媒体影响力作为前提,同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使新闻策划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在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新闻策划与媒体影响力两者的有机结合。

发掘新闻价值,提高媒体的受众注意力。受众注意力并不等于媒体影响力,但却是构成影响力的重要要素,也只有吸引更多的受众,凝聚更多的社会注意力,才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吸引受众,内容为王。

新闻策划可以拓宽新闻源的广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强调创新力与预见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价值,从而规避新闻同质化问题。这样的报道也更容易吸引受众关注,扩大媒体接触率,从而提高媒体的受众注意力。

对新闻策划人员来说,深刻理解新闻价值并正确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必须从新闻策划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整个大环境考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事实的价值含量的大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很难获取独家新闻资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媒体可以以有别于他人的切入角度、报道风格、版面或栏目设计、传播策略等形成自己的差别竞争优势,尽可能规避同质化的出现。角度新颖、别具一格的报道,在大同媒介里更容易提升新闻含金量,吸引受众关注,扩大接触率。久而久之,这种差别竞争优势还能转化为媒体独特的媒介文化,形成媒介特色,培育出特色栏目。

提高报道质量,树立媒体公信力。所谓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的凝聚在媒体上的普遍认同。也就是指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和权威性。相对于注意力来讲,公信力在媒体影响力构成要素中显得更为核心和本质,代表了媒体的内在品质,是受众建立和不断维护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忠诚的基础。新闻从业者应该有强烈的媒体责任感,负责任地报道一切,确保可信度,事实上,这种媒体责任感,就是媒体的公信力之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新闻策划提高媒体公信力。

尽管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出奇、出新往往成为新闻策划的表现手段,但新闻策划并不是脱离实际,凭空捏造新闻事实,更不是编造假新闻。而新闻策划恰恰是通过编辑人员对信息的甄别,发觉重点、热点,关注受众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对此进行筛选、组合,提高报道质量,树立公信力。树立媒体的公信力,重要的是提高媒体承担正确传播社会价值观的责任感。它要求媒体牢固树立及时、公正、求实、求真的态度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敢于说真话,敢于为公众言,不回避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

整合多方资源,确立媒体指导性。新闻媒体资源包括新闻信息资源、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受众资源等。单个媒体在这些方面各有所长,新闻策划能促进媒介内部的新闻资源合理流动与整合,促使跨媒体间传播活动的联手,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层面搭建传播平台,培养新的增长点。

从过程来看,新闻策划不仅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同时囊括所有与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信息和多方资源,尤其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整合行业间、跨行业间的资源,搭建新闻资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新闻采集成本的最低化和利用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可以优化组合,更好地执行大型系列策划,做强、做深、做透新闻热点、焦点,影响主流人群,代表主流意识,从而走向主流媒体地位,确立媒体的指导性。

从效果来看,搞好新闻策划,调动多方资源,有利于放大新闻亮点,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报道强势,树立报道权威性,增强传播效果。2005年《武汉晚报》关于“三千小考生妖魔化妈妈”的系列报道,通过“调动全国著名专家参与讨论、培训家长,以增强报道权威性”,“构建媒体联动平台”,“让新闻亮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裂变,把影响力扩充到极致”。④从媒体品牌战略来看,新闻产品的同质化使媒介竞争日益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高度,而品牌竞争的高度是一种文化整合力的选择。新闻策划就是要寻找一个落脚点,寻找媒介文化的灵魂,从品牌战略的高度对媒体的自身资源、读者资源、广告资源、社会网络资源和长期积累的品牌公信力资源进行整合经营。

2005年《中国房地产报》推出大型新闻策划活动――2005北京房地产15年,活动内容涉及深度新闻报道、业界及相关机构研讨会以及评选活动。活动持续了3个月,联合专家、业界人士、消费者进行关于北京房地产15年的持续探讨,全面、深入解读北京房地产15年发展面面观,通过举办丰富的读者互动活动,精心设计征集回顾展、征文、短信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全民参与的热潮。同时整合传播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各大主流媒体编织立体传播渠道,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地面推广、发行促销,形成多维宣传网络。“追溯15年来北京房地产风雨历程,追寻房地产政策演变轨迹,历数北京房地产名优产品,盘点风云人物与事件,挖掘地产文化内蕴,探索房地产品牌之路,描绘新北京房地产发展愿景”,《中国房地产报》这种全景式的扫描与勾勒呈现出很强的内在相关度;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民生视角,产业经纬”很好地把握了读者关注点与广告贡献度之间的平衡关系,版面内容与广告有机融合。同时,以报纸品牌和影响力整合为支点,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商家、读者互动共振为形式,将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有机结合,着力于开发行业性广告资源,树立行业标准评介的话语权。

搞好媒体活动,提高媒体知名度、美誉度。毫无疑问,公关活动是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美誉度的有效方式。而对于媒体来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以外,具备新闻价值的媒体活动和在媒体业务范围内开展的活动也是提升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新闻策划并不仅仅停留在新闻稿件的组合和制作上,更多的是通过策划媒体活动,扩大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增加受众对媒体活动的参与率,增强媒体对受众的黏合力,由此来提高媒体影响力。

优秀的新闻策划往往是媒体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如何吸引最多的眼球,实现媒体活动在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纬度上的最大回报是决定媒体活动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要想取得更多“注意力”支持,提前造势和在活动过程中制造话题非常关键。因此在具体的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充分“造势”。要利用新闻、话题设置讨论、活动宣传等手段进行“预热”,争取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可以在大型策划开展之前,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尤其是实施策划活动的媒介本身进行宣传,不断告知公众,提前预热,吸引受众关注。

其次,加强“公益”色彩。在所有的议程设置中,越是关系到多数人的事件,人们关注和参与的愿望就越强烈。同时对于媒体来说,注重公益色彩,更能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效应,进而提高美誉度和知名度。前文所述的《武汉晚报》配合关于小考生妖魔化妈妈的报道,策划了系列公益活动,如成立专家团为近2000对母子进行专业辅导,举办公益讲座等,极大地吸引了人气,让这组报道成为那个夏天武汉家庭最关注的话题。

再次,多样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争取不同媒体间的互动,以求达到一种“立体化传播”的效果,也即前文所述的充分整合资源。

最后,注重开展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吸引大众的关注与参与。《南方都市报》曾经用一个通栏做自己的活动广告,即“每日最喜爱新闻评选赢汽车大奖”,通过短信,读者可对已经编号的新闻投票,然后进行抽奖,有机会获得幸运奖、月奖、一等奖、特等奖。实际上这是媒体提高自身阅读率实施的常规性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性和持续性,通过不断吸引关注,增强效果。

从长远发展来看,影响力是传媒最宝贵的资产,是媒体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源泉。在引领社会舆论方面,谁的影响力大,谁将处于优势地位,赢得受众,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做好新闻策划,在提高媒体自身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同时,对于促进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新闻策划的论争可能会继续下去,但随着新闻策划的广泛运用和不断完善,媒体必将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策划运作,也必将因为新闻策划的推动而更为精彩!

注释:

①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②包国强:《媒介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④胡俊、张秋根:《让新闻亮点更“亮”――》,《新闻记者》,2006(9)。

第3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税收筹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163-02

税收筹划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是指纳税人在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减免、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科学的方法安排自身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税收筹划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存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税收筹划已经成为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新税制的实行,税收筹划这一概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并引起了普遍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在税收筹划方面更是处在探索阶段。

对于高校而言,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财务管理部门,还需要教学、科研、行政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在学校管理层的重视与统筹下,财务管理部门才能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产管理、教学科研等经济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一、高校税收筹划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根据国家税法和政府的税收政策,在纳税义务确立之前对自身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及其他财务活动所进行的事先筹划和安排,是一种合法行为,是国家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的行为,它的实施并不会导致政府预算收入的减少,反而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高校必须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筹划自身的教学、科研、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意图,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综合性原则

税收筹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它并不仅仅着眼于在某一时期降低某种税负,而是以实现纳税人长期的总体收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首先要从整体上系统地进行考虑,根据自身的整体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协调各种税收与非税收因素,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三)谨慎性原则

税收筹划是一项事先筹划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纳税行为而言具有超前性,它是筹划者在一定时间、一定法律环境下,以纳税人一定的经济活动为背景事先策划和安排的方案。当前我国税收政策正处于频繁调整时期,国家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在进行调整,高校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要重视政策变化风险,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对方案作出调整,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损失,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的目标是实现纳税人长期的总体收益最大化,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在进行税收筹划降低税负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以及因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因此,高校在筹划税收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该方案的实施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大于增加的费用和机会成本,而不是一味考虑降低税负。

二、高校税收筹划分析

(一)高校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各种配套设施建设越来越多,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这就使高校不得不从其他渠道去融资。目前高校筹集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从税收筹划角度来看,贷款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有利于减轻税负。但是,巨额的银行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2010年“两会”期间,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其中地方高校贷款近2000亿,部分高校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银行对高校的贷款限制越来越多,对贷款的使用管理也越来越严格,高校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资金,融资租赁便是一个新的筹资渠道。

融资租赁实质上是建立在分期付款基础上,利用租赁服务中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特性,于租赁期结束后将资产所有权转移给筹资人的一种负债筹资。它具有筹资速度快、限制条件少等方面的优点,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更新,同时,融资租赁所具有的特殊的理财功能,有利于高校优化财务结构,合理避税。当前,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因此,高校支付给出租人的租金及利息可以在当期作为支出于税前列支,扣减应纳税所得额,减轻实际税负。

(二)高校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高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校财务部门要与科技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系统,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技术服务性收入的登记备案工作。

同时,由于享受免税的主体只是高校,并不包括由高校投资成立的独立的科技研发公司。因此,除非有其他因素影响,高校应尽量避免以独立核算的科研公司的名义开展技术服务性业务,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高校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各高校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组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将经营性资产划归其负责经营和管理,高校应根据资产经营公司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税收筹划,实现总体收益的最大化。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不具备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居民企业,应当汇总合并纳税。对于某些存在巨额亏损但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密切相关的业务,高校应将其与存在高额利润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轻总体税负,或以成立分公司的形式实现高校对盈亏的调节。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某些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盈利业务,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减征优惠注册子公司。

3.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它与高校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资产经营公司可以根据公司自身需要以及代为经营管理的校办企业的需要,委托高校开展合理的研究开发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在技术服务方面免征营业税金以及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降低高校与资产经营公司的总体税负,实现高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向历,关于提高我国企业税收筹划水平问题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7)

[2]刘美君,做好税收筹划合理降低企业税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第4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税务筹划;税务筹划风险;利益最大化

一、税务筹划与税务筹划风险基本理论探讨

(一)税务筹划的主要内容

税务筹划是一项事前行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长期性及合法性等特点,其目的是减轻税收负担,争取企业利益最大化。那么税务筹划是节税,抑或是避税?

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税收政策导向,制定最优的纳税方案,进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通常意义上,凡是遵循税法立法精神而实现减轻税负的行为都属于节税。故而,节税是税务筹划的另一种委婉表达。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疏漏之处投机取巧,期望减少应纳税额。避税行为并没有完全遵循相关税收政策,但其本身属非违法行为,并且筹划者可以通过关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动,随着税法漏洞的填补重新制定避税方案,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因此,避税也在税务筹划的范畴之内。

综上,税务筹划是企业在纳税行为发生前且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兼并重组等涉税事项做出合理的筹划和安排,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的目的。

(二)税务筹划风险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由于税收法规具有时效性,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变化,使整个税务筹划充满了不确定性。税务筹划风险指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筹划方案无法有效实施,使筹划收益偏离企业预期结果。

税务筹划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纳税人对有关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彻、有偏差,削弱了企业利用税务筹划进行节税的目的;第二,征纳双方对整个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存在认定差异,给纳税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缺乏真实可靠性或进行虚假的会计核算,形成一定的税务筹划风险。

二、税务筹划风险的分类及成因

风险与不确定性相联系,不确定性是风险产生的条件。因此,随着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企业经营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给筹划方案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促使了税务筹划风险的形成。

(一)企业相关人员的主观性风险及成因

由于纳税人税务筹划意识不强,未能对筹划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筹划风险。同时,存在企业负责人授意筹划人员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使税务筹划方案在确定与实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风险,直接影响纳税筹划方案的合理性。

例如,2005年3月,财政部驻安徽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派调查组奔赴亳州,对古井集团旗下的知名上市公司――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井贡”)的财务问题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古井贡的财务人员在没有取得国税总局批准的情况下,将销售公司和母公司汇总缴纳所得税,以期望减少分设的销售公司(古井贡全资子公司)缴纳的所得税。有关证据表明,这种消费税环节“分”,所得税环节“合”的做法,造成古井贡2002、2003年度分别抵减其销售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3900多万元和5900多万元,累计“偷税”金额近1亿元。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国税发【1998】127号文件规定,构成偷税行为,给古井贡带来极大的税务风险。

(二)税务筹划方案的时效性风险及成因

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法律环境及税收政策下制定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税收政策会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会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动而变化,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会给税务筹划人员开展税务筹划(特别是中长期筹划)带来较大的时效性风险。

(三)税务筹划的成本性风险及成因

税务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目标是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但筹划方案在给纳税企业带来税收收益的同时,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成本。若企业在实际的筹划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低纳税成本,导致成本增加超过筹划取得的收益,就会违背成本效益原则,由此带来的成本性风险预示着税务筹划的失败。

(四)征纳双方认定差异性风险及成因

我国的税务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税务筹划方案是否符合税法规定,能否给企业带来税收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筹划方案的裁定。若企业盲目地实施自以为正确的筹划方案,税务机关可能会视其为偷逃税,给企业带来筹划风险。

三、规避税务筹划风险的措施

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筹划人员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规避措施,提高筹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一)加强协调税企联系,积极寻求支持与帮助

税务筹划方案制定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的要求及当地税务机关的特点,加强税企之间的联系。只有税务机关确定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同时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才能降低税务筹划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二)建立健全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体系

纳税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税务筹划风险预警与监控体系,筹划部门可采用定期报告的形式监控筹划方案的实施情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税务筹划专项审计,检查筹划活动是否合法、合理,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强化知识和政策的学习,提升筹划人员的总体水平

税务筹划集财务会计、经济法律、税收政策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为一体,是企业对其自身涉税行为的一种优化。税务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根据税收政策及相关法律的变动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为企业谋取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四)真实进行会计核算,诚信履行纳税义务

税务筹方案的确定与实施是以纳税人的会计核算为基础,若企业利用虚假的财务数据进行税务筹划,就无法保证筹划的合法性及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纳税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为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核算基础,保证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

总之,税务筹划作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把双刃剑,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确定的筹划风险。企业要在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尽可能降低税务筹划的风险,以达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赵霞.现代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249-251)

[2] 熊英,段玲卉.浅谈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知识经济,2013,(153-154)

[3] 李红梅.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当代会计,2015,(22-23)

[4] 吴秋红.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3)

第5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活动创意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本文就群众文化活动的含义以及特点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要点进行分析。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含义以及特点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活动越来越被群众所欢迎,这对于我国群众的总体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端正群众视野中的政府形象以及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在我国建设群众文化的初期,文化建设还以小型化建设为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也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一)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公益性

就目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开展情况来看,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具有公益性,所谓的公益性指的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象是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群众,也就是说群众文化所反映的是大家共同的喜好,即群众文化的进行受益的是公众,这就是其公益性的表现。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多样化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其他文化形式相比,群众文化所具有形式越来越多,这对于全民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多种形式的文化使得群众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建设活动中去,从而为其生活的充实创造条件。

(三)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区域特色性

由于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就是某个区域内的群众,因此群众文化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的人文特征,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的区域特色型比较明显,这也是群众文化和其他形式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之一。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要点

(一)要明确群众文化的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为了对相关的文化导向进行强化,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群众文化的作用,相关部门在进行群众文化策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定位的明确,通过合理精密的组织策划来实现引导群众思想的目的。所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因此在群众文化策划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必须把群众放到最为重要的地位,只有符合了群众的心理与需求,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被接受,这对于群众文化策划有效性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群众文化的策划的过程中,相关的人员也要加强对主流思想的坚持,对于某些可能会诱发群众产生迷信、封建状况的文化不给予传播,这是群众文化策划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在策划过程中群众文化定位的明确也能够使得大众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进而意识到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这对于其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为我国社会文化氛围的养成创造条件。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是群众,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活动中来,不但要保证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性,同时还要富有创意:要追求原创内容。一沉不变的群众文化是容易造成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产生审美疲劳的,会让人民群众对于参与到这些文化活动中没有兴致的。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政府部门应该对于文化活动的嘉奖进行多多鼓励,增加一些奖励的形式,减少一些奖励的台阶,只要有创新就会有一些比较有新意的作品,就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其中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点之一就是地方特色,若是文化活动缺乏相应的地方特色,这就表示该地区的文化活动没有灵魂,无法有效传承下去。想要群众文化活动具备当地的特色,工作者们应该注意寻找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只要提起刘三姐,马上就能想到桂林山歌和山水,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就能通过山歌传播出去。群众文化活动融入了当地地方特色以后,自然会表现出特有的魅力,当地群众也会更加愿意参加。要不断推陈出新。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大国,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发展至今有五千年,积累了无数的瑰宝。文化工作者们在开展文化活动期间只要适当提取一些文化宝藏,就能整合出新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受到众多人民喜爱的文化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备独特的特色,只是伴随着时间的演变,其特有的魅力无法表现出来。现代工作者们只要适当地进行改进和包装,就能赋予古老的文化活动以新的活力,表现出其特有的魅力。

(二)加强队伍的建设

群众文化管理者以及策划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将会直接对于群众文化的策划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队伍的建设力度,尽可能的对参与群众文化策划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让其的个人修养以及艺术涵养都能够满足于现代群众文化策划的需求,这对于推进我国群众文化策划工作的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高素质的策划队伍将会让文化活动的进行更具有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只有相关策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过硬,才能够从本质上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进群众文化策划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把提升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需要准确的对其进行定位。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的时候,需要精神安排才能够将群众进行引导,从而达到让群众具备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消除破旧的封建迷信思想。群众文化的正常发挥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可以使得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所有提高,通过人民群众的提高才能够全面的促进整个城乡文化水平的提升。例如:政府承办的很多文化活动,都是通过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来进行树立的政府形象,通过这些活动,将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出现代化的一种文化模式。在建筑形的活动之中,很多是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相结合从而进行展开的,这样既能够达到将民族文化想灾区人民进行传播宣传,还能够达到让灾区人民进行收益的一个双重目的。群众文化的策划不可以一成不变,需要更多是时代性的改革创新。长远来讲,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文化资源的整合集中,还有文化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将文化活动进行商业化的一种转变,这个历史的潮流。如:重庆市的一些新建的KTV等娱乐创所,多是将群众文化活动融入其中,吸引多重不同的客户群里来促进去商业化的一种目的。

(三)要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主题的突出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促进群众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想让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相关策划人员在对其进行策划时就必须加强活动主题的突出,只有活动明确的表达出其自身的思想以及核心,才能够让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性被最大程度的提升。相关人员在进行文化活动的策划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群众的具体状况来确定活动主题,并尽可能的采取措施让活动主题得以突出,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得群众的目光被吸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群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要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的只以文化资源的聚集作为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的途径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实现稳定发展,相关人员在对其进行策划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经济效益的重视,让文化活动能够和市场经营相融合,逐渐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实现商业化,这对于群众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譬如最常见的KTV就是群众文化商业化的一种形式,商业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到更多不同层次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这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策划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五)要加强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

在进行群众文化策划的过程中,相关的策划人员要有意识的把文化策划品牌化,这对于文化活动的建设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品牌化的文化活动更容易让群众所接受,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使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相关策划人员必须要结合文化活动开展地的具体情况,让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品牌更具有竞争力以及市场优势,为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结语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群众整体的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群众文化策划的重视,积极的采取措施提升群众文化策划的科学性,为群众文化活动作用的顺利发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燕.关于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3.

[2]陆明.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泽俊.群众文化话动的策划与创意分析[J].戏剧之家,2014,10.

[4]张剑雄.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3,21.

[5]苏峥.浅析文化馆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J].金田.2013,10.

第6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利润以保持媒体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就必然要对新闻资源进行争夺与分割。可以说,新闻竞争的本质就是新闻资源的竞争。①因此,各媒体利用现有新闻资源,开发独家新闻资源,力求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表现在策划新闻和新闻策划上。

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物尽其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2 商业行为与新闻活动的界限模糊,使新闻扭曲成为广告,新闻的客观公正被商业利益左右。比如,在报纸上常见的软广告,或者以新闻形式表现的广告,利用新闻的权威诱使消费者相信某种产品的“功效”。

第7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简而言之,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活动计划性、组织性以及目标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或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政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公共政策的概念也都各持己见,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一些公共问题以及协调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动策略,其属于一系列法令、条例、办法、策略、措施以及方法的总称。公共政策是对社会的公私行为、规范、价值作出具有选择性的指引和约束,并借助计划、方案、项目、措施以及法令等予以表达。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不但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且还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公共政策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利益选择。与政府的价值偏好相一致;其二,利益整合。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实际需求;其三,利益分类。主要倾向于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既包括长远和整体利益,也包括根本利益;其四,利益落实。需要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实践当中,确保分配的利益能够到位。

(二)城市规划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规划本身就属于一项公共政策,或者也可以说成是一项城市公共政策。所谓的城市规划具体是指政府在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管理领域当中的公共政策,它能够给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目标,同时还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不同的途径,并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进行协调,对相关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我国尚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城市规划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当时,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局限在国家本位及空间发展领域。在我国实现市场经济后,城市规划逐步转变为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核心任务,其政策目的也开始偏向于追求市场效率。现阶段,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行为准则的公共政策,其主要特点是解决公共问题,所以基于公共政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出公共政策性,这就要求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转变规划理念,并对规划方法进行创新,制定切实有效地公共政策措施,以此来显现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优势。此外,城市规划的内容在不同时期也均不相同,较具代表性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城市规划的代表性内容

二、基于公共政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一)审批程序分级化

从宏观层面的角度上看,当前,我国各部委都在编制规划,由他们编制的这些规划对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均不相同,因而无法安排在一个阶段内同时完成。为此,部级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先确定出需要以及可能控制的内容,并在对各个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将检查的重点放在强制性的内容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有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而并应该只重视城市规模方面的审查。此外,城市规划审批程序也应当分级,可按照不同的内容要求确定出不同的审批层次,一方面应当在城市规划决策纵向结构上确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决策权限与责任;另一方面应在横向结构上做到决策层与操作层分离,这有利于推动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二)对阶段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

决策阶段划分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重点内容的具体实施情况。为此,必须要突出重点内容,确保所建项目与专项规划内容协调一致,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规划实施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确保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对阶段进行科学的划分,还可以使我们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应用有效地政策法规,进而达到因事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目的。从规划管理的角度上讲,城市规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对道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安全的有效控制,除上述环节以外的其它问题,应当由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按照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三)构建城市规划全过程的评估体系

基于公共政策的角度上讲,城市规划并不仅仅是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文本图纸成果编制和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过程应当以空间政策规划作为核心。为此,在公共政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评估应当包括对规划方案和成果的总结性评估、对规划政策实施和决策过程的形成性评估这两大方面。在评估过程中,不但要针对城市规划目标价值的合理性,而且还要针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估。换言之,只有建立起以公共政策为背景的城市规划全过程评估体系框架和评估方法,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城市规划能够发挥出的具体作用以及规划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为城市规划体制的完善提供预测性和反馈性的信息。可以从时间维度对城市规划评估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这属于一种周期性的总结和反馈过程,它并不是针对某一个规划方案或是项目进行调整优化,而是直接指向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的实验性规律的总结,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动态评估过程,这对于后期的城市规划编制、实施以及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1 城市规划全过程评估时点图

参考文献

[1]杨卡.基于公共政策视阈的城市规划决策方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曾悦.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技术蓝图到公共政策——城乡统筹发展对成市规划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1(6).

第8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一)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含义

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一般解释,以企业为主体的“私人部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私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其价值目标是效率,在运作机制上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市场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主要提供社会公众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其价值目标是社会公平,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主要以政府为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政府在决策目标以及政策定位方面的差异。

在社会事业领域,既有部分社会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明显特点,即获得产品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也有部分社会事业表现出私人产品的市场性特征。为分类研究不同特性社会事业的最佳生产和提供方式,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和操作部门,以“社会事业提供的服务是否以公益性为主”作为基本标准,将社会事业大体区分为两类,即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所谓公益性社会事业,是指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社会权利、满足其基本社会需求,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事业;所谓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由市场主体通过自主经营提供个,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事业。

由于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具体范围的划分受社会发展水平、政治价值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其具体内容具有随环境动态调整的特性。对公益性或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的划分,既要参照普遍标准,又要考虑具体的发展要求。

(二)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主要意义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突出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基础地位,将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和市场作用,明确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范围,防止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确保政府集中力量和资源提供基本、公益,优先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

2、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利用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经营性特点,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社会事业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创新社会事业服务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事业的运行效率,提高社会事业的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分类提供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以政府为主提供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通过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可以提供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4、有利于分类制定政策,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实行社会事业的分类推进和分类管理,有利于政府根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配套政策,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特点的发展机制,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二、对上海市推进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建议

综合考察国内外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即政府根据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不断优化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事业范围,按照政府优先保障公益、推动社会提供私人及个性化服务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了分工明确、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的社会事业分类发展机制;在公益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政府将大部分公益过程(环节)委托给市场,实现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过程(环节)的社会化。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社会事业改革的趋势以及实践探索,其中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第一,按照社会事业服务性质,实现政府与市场职能的合理分工,实施分类组织和分类改革应该是今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社会事业,必须由政府负责举办,但是举办的方式和过程应该进行优化和完善;第三,根据社会事业的非公益性特点,社会事业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进一步加快步伐;第四,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

(一)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社会事业分类改革以及社会事业服务社会化的经验,根据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科学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领域和类别,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优先确保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分类制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着力推进社会事业服务职能的“管办分离”,创新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转变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激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促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总体设计和分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把握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律,在对上海市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改革进行总体考虑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确保重点的思路,分别明确近、远期改革发展目标,分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2、坚持公益性优先和兼顾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聚焦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多种途径优先加以确保,着重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三最”问题;同时要适应日益明显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多元化的主体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多层次服务。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对公益性社会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积极支持引入市场化机制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三)主要任务

1、科学划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范围

结合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是否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基本和普遍需要的一般标准,明晰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内容,按照是否具有经营条件的原则,确定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经营范围。

2、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

明确今后市、区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提供具有明显和普遍社会效益的公益,其次是引导和鼓励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规范发展,利用社会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市场的职能在于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直接提供具有经营特性的产品和服务。

3、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特点,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类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性质的不同,以人事、收入分配制度为重点,形成“以任务定职能”和“以事定费”为主的约束激励机制。

4、深化完善公共部门的“管办分离”

分离政府部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和直接举办事业单位的职能,探索组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事业系统统一管理公益事业的单位或机构,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建立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实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管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科学设计社会事业政策体系

在科学划分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分清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前提下,按照督促政府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市场提供高端和个性化服务的思路,在政府综合统筹的基础上,分别制定确保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服务和引导规范、鼓励扶持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两类政策体系,实现公益性社会事业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分类改革和发展。

6、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运行机制

对于公益性事业中必须由政府负责的纯公益,建立政府直接负责投入、生产以及组织协调的运行机制;对于部分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生产的准公益,要逐步建立由政府负责但生产过程社会化的运行机制;对于具有利益平衡特性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要建立完全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通过社会力量提供服务。

三、对上海市完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政策体系的建议

推进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政策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一)合理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范围

在当前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可按照以下标准做好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范围的划分:服务内容是否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服务对象是否覆盖社会主要需求群体;服务过程是否具有盈利性特征;福利后果是否具备明显的社会效益。

(二)明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目标

1、近期目标

优先确保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位,着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益性需求,切实解决好基础教育、社区卫生、群众体育和社区养老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三最”问题,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均衡布局和广大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社会事业发展成果的目标。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着重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在体育、老年事业等领域形成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基本格局。

2、远期目标

在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和优化政府提供公益方式的基础上,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特性,逐步形成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机制。对于以政府为主推进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完善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对于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要建立包括准入机制、规划引导、规范管理等在内的政策体系,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创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益性和经营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关键是要创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体制机制。参照国内外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上海市要完善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至少要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分类设计,具体如下:

(四)完善保障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内容

1、规划引导政策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发展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责任,建立优先确保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专项规划以及实施办法;根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划分,明确界定社会力量参与非公益性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领域和业务范围以及参与强度,形成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的经营业务目录,引导社会力量的有序进入。

2、准入条件政策

鼓励各类社会力量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社会事业领域,并实行公平统一的准入条件,对于涉及资格资质审核等行政性前置审批的社会公益性事项,要建立统一的审批和监管制度,公开管理程序,实行透明化、规范化管理;对于具备同等条件的社会公益事业举办者,在财政税收、土地使用、房屋租金、劳动用工、社会保障、政府采购、价格收费等政策方面一律享受同等待遇;对涉及公共财政资助和支持的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委托经营管理等制度,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3、财政支持政策

建立政府对公益性社会事业投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基本公益性事业的财政保障机制;对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非公益性事业,对其可量化的公共服务事项,可以建立由财政按项目进行资助的扶持政策;对于业务主管部门有考核要求的社会服务组织,可以建立由财政根据项目内容及考核目标核定资助经费的办法,实现业绩与收入的挂钩。

4、土地优惠政策

坚持优先支持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原则。对建设基本公益性社会事业用地需要,要继续实行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的方式;对具有公益特性的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可根据情况采取协议出让、政府补贴等方式确保其土地供应;对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事业,严格按照非公益性项目土地出让的方式供应土地,但可给予优先考虑。

5、价格收费政策

对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实现免费服务;对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采取服务成本加合理回报的定价策略,同时可考虑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对医疗服务价格继续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对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由政府负责提供;对由非营利性和盈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应逐步放开放宽收费政策,建立由消费承担服务收费的政策;对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级分类收费政策,但要对困难群体进行倾斜,由政府对其基本服务收费进行托底。

6、政府购买政策

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范围,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改革和完善政府直接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建立委托社会组织承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机制,提高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效率;对需要政府为主举办的公益性文艺演出、展会展览、体育赛事等相关社会活动,可建立由社会组织经营承办的“委托―”机制,并建立契约化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资金支持和委托管理,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7、收入分配政策

第9篇:公益文化活动策划范文

[关键词]读者活动;公共图书馆;策划;原则

读者活动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也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策划是开展活动必须不可缺少和极为重要的步骤,也应注意活动的原则。

一、策划

策划又称为"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是指人们在组织开展某种活动之初,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为构思、计划、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市组织开展活动必须不可缺少和极为重要的步骤。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策划,是指策划人员根据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分析已有条件,设计最佳活动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员首先必须 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明 确读者的需求和本馆的现状,并据此提出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然后通过分析馆内外的人、财、物 等 具 体 条 件,制 定 出 若 干 具 体 活 动方 案,并 对 这 些 方 案 进 行 比 较、择 优,最 后,确 定 出 能 够 达 到 目标 要 求 的 最 适 当、最 有 效 的 宣 传 方 案。换言之,宣 传 策 划 是预 先 决 定 做 什 么、何 时做、如何做、谁来做等的问题。作好活动项目的策划才能保障活动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在实施前必须精心策划,这是成功举办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1、组织策划组织。

成功的读者活动项目的运作离不开出色的组织工作。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项目的组织策划是对参与读者活动项目的组织者的资源整合,活动组织通常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联办单位、协办单位等等。在活动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承办单位,承担着活动方案的策划、文件的起草、组织实施以及和其它组织者的协调联系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一个好的活动项目组织策划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活动项目时所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支持,获得政府的政策指令扶持和引导,便于开展行业之间的协调,解决活动项目运作的资金来源,保障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为读者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调研读者需求。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众广泛,了解不同类型的读者,多余读者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

201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鄂尔多斯市图书馆 开展书展、灯谜、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既考虑如何把学生们引到图书馆来参加这次社会效益好的活动,通过多次与学校、家长以及孩子们直接沟通,4月23日小学200多名学生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了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有很多学生都没进入过图书馆,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的书,显得非常激动,孩子们在学校自由活动的时间不多,功课压力也比较大,来亲近图书馆,也能为孩子们提供课外学习的机会,也能培养他们读书的好习惯。

3、确定活动主题。

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来加大图书馆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力度。所以图书馆每次重视开展读者活动。但是必须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系列读者活动,在策划之初即确定了活动主题,如:"共创建 猜灯谜 文化共享""感受书画之美尽飨读书之乐"等,各项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即使是讲座、展览等固定形式的活动,也根据主题的需要调整内容,并通过对活动主题的宣传,丰富了市民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认知,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美誉度。

4、活动绩效评估。

策划方案的实施,要及时对策划开展效果评估。由于各种原因理想和现实存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可以用读者反馈、媒体报道、领导评价、自我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估。通过对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及时总结出得与失,为下次策划提供借鉴。

二、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原则

1、创新原则。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分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图书馆要结合全身的特色和能力,研究读者活动的特点,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抓好每一次的读者活动。使更好的活动吸引更多的读者,发挥公共图书馆更大的作用。

2、品牌原则。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市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最能体现图书馆的形象。塑造品牌就是建造图书馆形象,重视每次活动,以保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活动质量。

3、贴近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贴近实际的文化才是最真实的文化,贴近实际就是要事实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者决定文化要贴近生活的原则。只有贴近生活的文化,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贴近群众是文化深入人心,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是文化直接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读者,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

读者活动也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之一。读者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要是离开读者服务工作,就更不用谈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发展和办馆效益。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来加大图书馆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力度。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