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公益活动感受精选(九篇)

公益活动感受

第1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公益广告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叙事须专注于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社会风尚等与生产实践、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激发和引导社会公众的道德觉悟来达到预期的叙事效果。公益广告要以社会主流价值和人类切身普遍利益为指引,把握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的不一致性、矛盾性,增进社会公众对广告主题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公益广告在创意审美上的叙事应遵循人性化、生活化和情境化这三个基本原则。人性化原则公益广告的叙事不仅仅是对广告内容、人物、事件、情境的简单叙述,而是对全体社会公众生命感觉的本质意义和公共利益的表达。其叙事的方式必须具有人性化,在创意审美上切忌用生硬直白的说教面对受众,而应从人性的本身出发,通过巧妙的创意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公众,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其叙事效果和广告效应。公益广告创意审美上的人性化叙事应让社会公众透过广告主题所叙之事倾听到人性内心深处的呼吁,感受到人类真、善、美的可爱和假、恶、丑的可憎。同时,使社会公众作为公益广告主体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实践层面上得到和谐的统一。生活化原则公益广告叙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意审美的方式来对主题所要表达的道德原则、价值标准及倡导的社会风尚在生活层面上理解、把握和诠释。这就是所谓公益广告要遵循的生活化原则的本衷与实质。当然,生活化原则并不是要求公益广告叙事如日常生活那样琐碎、零散,甚至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而是要求公益广告叙事要贴近生活,把抽象、深奥或难以理解的观念生活化地娓娓道来,使社会公众感同身受,无论在经验上、思想上、情感上以及行为处事上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个在叙事、创意以及审美表现上符合生活化原则的优秀公益广告应该“从整体考虑形式与内容,形象与表现手法的和谐和配合适当,传递的信息要迅速而清晰,具有吸引力;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给人留下印象;诱使人们对广告的报道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3]遵循生活化原则的公益广告叙事可以让社会公众在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过程中领悟到某种生活意义,感受到主题叙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性。生活化的公益广告叙事让公众似乎正在经历、体验情境中所叙述的生活、产生自主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矛盾的心理暗示,并由此观照及反思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体味和自发接受公益广告所传达和倡导的主题。情境化原则公益广告叙事是为了倡导社会公众培养和树立某种观念、行为和社会风尚。每个人家庭背景、教育程度、道德修养、处事方式都各形各异,对公益广告所倡导的内容总是在自己的生活情状下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要想让不同的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公益广告叙事的主题就需要其叙事方式符合一定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处事行为,让叙事在一个情境化的过程中演绎。情境化原则要求公益广告叙事要真切、生动地描述主题情节和行为情境,并且使这种叙事契合社会公众的心理特征、道德水平、文化背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与广告主题进行道德对话和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广告的预期目标。

公益广告的有效叙事方式

公益广告叙事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功能与广告效果的实现,“尤其是在当今对于原本就对广告有抵触情绪的消费者而言,已经很难接受长篇累牍喋喋不休直白空洞的广告营销模式,‘不像广告的广告’备受推崇。”[4]因此,公益广告的价值取向总是关注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有效的公益广告大多是集思想、艺术、审美三者高度统一的综合体。公益广告叙事要重视这三者关系,使思想、艺术、审美融于一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继而达到情理交融,引起社会公众与广告主题之间产生价值共鸣。在思想上化抽象为具象的叙事方式思想性是公益广告的核心,公益广告的优劣与其主题的思想内涵是密不可分的。公益广告的主题也大多是思想观念的倡导,如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尊老爱幼、反腐倡廉、讲文明树新风等。这些思想性的主题在表层内容上比较空泛,难以言之有物,单靠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说教难以达到预期的叙事效果。这就要求公益广告叙事化抽象为具象,将思想观念这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内容通过巧妙的叙事方式转换为具象、生动的形象描绘。如哈尔滨制药六厂投资创意制作的“将爱心传递”系列公益广告中的《洗脚篇》就是化抽象为具象叙事的经典范例。该广告将“孝敬长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抽象化的观念通过一个具体、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来演绎:一位劳累一天、面带倦容的儿媳在下班后讲着故事为孩子洗完脚后又端水为婆婆洗脚,这一感人的镜头被孩子发现后,孩子也学样端着水来给自己的妈妈洗脚。那一句“妈妈洗脚”深深打动了广大受众的心,把主题所要传达的公益观念牢牢地印记在社会公众的心灵之上。这则广告在央视播了十年,至今看来还是感人至深。整个广告的叙事化抽象的概念说教为具象的生活化情节设定,通过饱满的角色塑造、简洁有力的叙事和亲切感人的简朴对白,把要传递的思想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又感人至深。这一具象叙事所产生的广告冲击力和叙事效果怕是“请孝敬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之类的公益口号呼喊多少遍也无法达到的。公益广告化抽象为具象的叙事方式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方面,公益广告要通过具象、生动的形象和情境来唤起公众已有的或潜在的思想意识,促使其关注当前的各类社会问题,并激发其参与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公益广告要以言传身教的具体形象来倡导公众关注公益事业,形成人人参与,自觉检视自身和社会的良好公益氛围。当然,公益广告的叙事在以化抽象为具象的方式传递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同时,要注意作品的形式美感,使思想性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最有效地发挥公益广告传播的效应。如一则西班牙反种族歧视的公益广告就把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该广告以一双手可在黑白两色钢琴琴键上弹出悦耳动听的曲子来诠释“黑白能够和睦相处,人类应该平等互爱、和平共处”的观念。整个画面黑白对比鲜明、主题深刻、形式美感强烈,把空洞的口号很好地转译为具象可视的情境,让受众在审美的愉悦中自然地接受广告所传达的观念与思想。在情感上变生硬说教为以情动人的叙事方式。公益广告主题承担着倡导社会风尚,规劝公众行为,关注社会问题等责任。广告所具有的被动接受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公益广告不可能像行政命令那样生硬说教,靠强制性的手段让公众遵循。不仅如此,事实上,公益广告叙事方式就是稍显生硬、直观、毫无情趣也会让公众不买账。因此,公益广告的叙事常常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让受众产生心灵触动,得到情感共鸣,从而自发地把广告主题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中去。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使公益广告的传播有效,其叙事在情感上就必须改以往生硬说教、空洞口号的方式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方式。美国著名的广告人罗宾斯基曾言“我坚信,只有一流的感情才能组成一流的广告,所以我们每次都刻意在广告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让消费者看后忘不了丢不开。”[5]以情感为出发点的叙事可以直抵公众内心深处,引起公众对人类情感的关心、关注与重视。如央视一套播出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就把情感叙事运用得恰到好处。该广告没有生硬地教诲公众要孝顺、关爱长辈,而是通过一位老人高兴地准备了一大桌饭菜,欣喜地等着儿孙们回家一起吃饭、团圆。可结果是等来了一个又一个“不回来”、“很忙”的电话,连小孙子都有应酬。最后只有老人孤零零地坐在摆满饭菜的桌前像祥林嫂一样念叨着“忙、忙、忙点好呀!”该广告的叙事在一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语境中进行演绎,没有生硬、空洞的说教和刻意的规劝,但让人看后却不由自主检视自己对父母做得如何、反思自己空闲时有多少时间陪在父母身边,自己除了物质之外给予父母多少精神上的关爱。在创意审美上改平铺直叙为匠心独具的叙事方式。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谈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在公益广告的创意审美上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只能让人对公益广告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更谈不上接受其传播的思想与观念。因此,公益广告叙事在创意审美上应改平铺直叙为匠心独具。公益广告在创意审美上匠心独具的叙事方式要求突破惯常简单说教的思维定势,通过巧妙的创意和新颖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使广告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在创意审美上可以借鉴艺术创作中的各类表现手法、技巧与形式美法则。通过匠心独具的叙事方式,使作品用创意新颖、意境深远、构图和谐、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吸引受众关注广告主题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深刻地理解并接受广告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如香港灵智广告公司为香港地铁创作的公益广告《森字篇》(如下图所示)就是在创意审美上颇具匠心的典范。该广告的创意审美灵感来自中国文字的造字方式与传统文化,设计师将“森”字用族谱代系的分支形式逐级拆分成“林”、“木”和代表死亡墓碑的“十”。同时配上与意境非常吻合的广告语“上一代滥用木材,下一代等着受害”。整个广告立意深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对比强烈,给受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使人不由得反思保护环境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与严重性。公益广告匠心独具的叙事要求创意审美新颖独特、表现形式简洁清晰,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被广告吸引并理解主题和产生认同感。正如美国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所言“广告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有独创性与新奇性”[6]。

第2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关键词: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设计;情感因素

一 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设计中的情感空间

情感是设计的生命。没有情感的图形设计,平面设计就显得苍白无力。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图形设计,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设计师把人的喜怒哀乐融入到图形设计中去,从而感染大众,引起共鸣。图形设计中的情感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关怀与友善

关怀与友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平面公益广告的创意,可以从这点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融入到图形设计中,用图形来表达情感,从而引起大众的共鸣。特别是在希望工程之类的活动中,关怀与友善的氛围更是浓厚。如奉献爱心的公益广告,把大家的爱心集结起来,爱心就会像大海一样宽广透明。这类公益广告中,图形设计传递着真情。

1.2 温情与愉悦

现代人们生活中充满着无形的压力,他们需要调解和放松。平面公益广告在以情人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调节,不能总是以悲情示人,给人压抑沉闷。可以适当的用一些轻松活泼的手法,让图形中有愉悦的空间,能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放松,在心一笑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和快乐。这类广告多应用于节日宣传中,提醒人们不要忽略中国传统节日,相互送祝福。如五一劳动节、龙舟赛节、母亲节、国庆节、春节、进行图形设计时,融入欢乐喜悦的情绪,就可调节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情趣和减轻工作的压力,以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来沟通人们的情感,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1.3 悲情与怀念

人类的感情中,悲情与怀念占据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悲情、伤感、和怀念的经验,生活中需要创造适合的情感图形来抒发人们这种情感。在一些爱心助学,爱心捐助等之类的公益广告中,悲情与关怀是作品不可忽略的情感,也是设计师的真情流露。在这些作品中,通过一些或朴实或震撼或灰暗或明朗的图形画面,受众能深刻的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真情,从而也能被深深打动,引起感情的共鸣。

1.4 友情与爱情

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永恒的命题,是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客以炽热的激情、奔放的情怀、狂热的语言,进行描绘和赞美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是每一个人曾经拥有或渴望拥有的一份珍贵的感情。公益广告创作赋子浓厚的爱彩,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追求,会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和认同。

1.5 真、善、美

遵循真、善、美并举的设计原则。美不等于真、善,但真、善是美的基础,真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在审美学中真是指真实性、善是指思想性、美是指艺术性。真、善、美也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这一点在公益广告中的图形情感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真善美的事物才能引起大众的注意,才能引起大众的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被大众接受。如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的设计不仅富有美感,还要准确地传递信息,使其不仅有一个绿色的生存环境,更要营造一个方便、安全的、绿色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的设计,展现具有文化与科技、绿色理念相结合的时代形象。

二 大众欣赏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时的情感及影响因素

图形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信息功能和商业功能。所谓信息功能和商业功能的价值是大众通过图形来及时了解社会和商品的信息,并及时接受和乐意消费的结果来实现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包含情感的图形设计与需要传达的信息的对象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公益广告,这种非盈利性质的设计,要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潮流,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职业特点要求设计师永远走在潮流的前端,内在的心理感应主要受人们的居住环境和个人的生活世界观的影响,从而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设计师只有深入生活,重视社会大众的心理研究,在作品中注入真情实感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环境情绪等的不同,因此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心理感应具有社会的相对性举例说,当我们根据生物本能随意把色谱分解成若干种独立的色彩时,其中就不会有多少种色彩具有文化的相对性。但是,一旦某一社会群体的人给某种颜色赋子特别的含义时,如把白色用于寄托哀思的场合时,其成员就必须遵从这个规定,否则的话将被这个社会所不容。

其实,在人的审美心理感应过程中,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是同时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己。上面,我们分析了大众对待图形的审美心理感应及接受过程,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大众的情感偏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当图形传达的某种信息激起了大众所喜好赋子的某种感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乐意接受这个信息,反之,当图形传达的某一信息让大众在感觉上无动于衷时,他们便会对图形所传达的信息视而不见。

三 小结

公益广告所表达的内容是对社会的关怀。好的公益广告,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付诸行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带来社会安定和谐。本文分析了平面公益广告图形设计中的情感空间,以及大众欣赏平面公益广告图形时的情感及影响因素。公益广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努力探索和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丰富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真正做到“人本性”与“艺术性”的融合,达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口号,最终发挥公益广告无穷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兰凌,公益广告的感性诉求对青少年德育意识的影响[M],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5)

第3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关键词 央视公益短片;创意;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68-02

1 央视公益短片的创意视角

公益短片是以人类社会问题为来源,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以引导和教育受众为主体,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正能量,唤醒人类道德回归,服务社会的广告形态。公益短片在反映社会问题和引导公民意识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广告业日益发展的今天,创意是公益短片的灵魂和生命。

对于公益短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受众能够积极地去响应。因此,将公益短片的创意诉求放在独特新奇、直接准确的定位上,是公益短片的创造要点和重点。

1.1 “以情感人、以理育人”

央视的公益短片很注重“以情感人、以礼育人”的运用。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因为公益短片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引导受众行为和心理的特质,在内容上经常会过于严肃和正统。因此,在人物的语言上和表现形式上就要力求避免落入刻板说教的俗套,要用真情去感动人,用真理去教育人。使受众动情、受教于无形中。

《真情沟通――保洁员》这则公益短片无疑是让我们感动的。感动于保洁员对生活的不放弃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信念。但于情之外,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工作有千百种,本质上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弱者自强,我们对他们,要多一份认同,多一份尊重。

1.2 用普通人视角、记录普通人生活

我们经常思考,什么样的公益短片最触动人心?答案很简单,就是用普通人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公益短片是服务大众的广告形式,只有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平凡的人物和故事作为表现的对象,才能让受众有亲切感,没有距离感。在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下,取得好的成效。使受众更容易入戏,在公益短片中而去感悟人生百态,好好珍惜当下生活。

《真情沟通――十年春运》,主人公邓渤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让我们亲切的同时,又备感温暖。这就是在用普通人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有爱,家,就是我们的归宿。

《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这则公益短片为我们呈现的就是万千家庭中,平常的故事。我相信它一定勾起了无数离家在外的儿女的思念之情和对父母深深的愧疚。这则公益短片就是善于运用小人物,揭示大道理的典型案例,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记录普通人的生活。让受众倍感亲切,也意味深长。

1.3 民族情感、文化、心里的结合运用

中国年是春节的简称,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全球华人华侨都会在这天庆祝。《2014年马年春晚公益短片――中国年,让世界相连》这则公益短片,以“中国年”作为主题,将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过年状态合二为一,用简单的镜头勾勒出浓浓的年味。让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由此迸发,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以发扬;让每个受众的心里涌现出骄傲和自豪的情感。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好公益短片。

2 央视公益短片在创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发展在世界是舞台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公益短片是文化舞台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制作公益短片时,还必须对时代主题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一定比例的涉及。因此电视公益短片在制作中,依然要紧扣时代主题,促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承担起电视传播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电视公益短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应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公共话题的社会关注上。用独特的创意视角和电视的艺术形式,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引导受众。目前,央视公益短片仍存在着不足。

2.1 “特色不足、缺乏创新”

公益短片都是时展的产物。公益短片显示的,是国家所推崇的观点。因此,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可以广泛被公益短片利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所利用的传统文化实例不多,这就导致很难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

特色和创意是公益短片制作的重点,因为公益短片影响力的强弱与其特色的大小、创意的好坏密不可分。可以说,公益短片的特色和创意是其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从整体上来说,公益短片对创意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它要求创作者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体系。其次,创作者自身要具备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目前,国内大多数创造者还是没有自由教育人的语气和道德立场。使公益短片和一般的宣传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看来,公益短片的收益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2 “刻板严肃、趣味不足”

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亦是我国的官方电视媒体之一。在风格定位上难免落入过于严肃、缺乏趣味的境地。这也正是央视公益短片的现存问题

之一。

3 央视公益短片的创意趋势

央视公益短片在创意上,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一则好的电视公益短片,应当通过多种电视艺术手段的使用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公益性质的广告是继纯粹的商业广告之后诞生的。为了培养具有正面的、积极意义的社会风气而出现的新广告形式。因为其特有的非盈利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直接的迎合大众心里。当现如今的态势下,公益短片能够帮助受众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全社会整体文明和道德。

3.1 注重情感沟通,体验互动形式

公益短片,就其公益观念对受众来说是严肃的,但广告的艺术性在外在表现上可以弱化它的严肃性。央视公益短片主要传播的是公益的观念意识,陈腐守旧、刻板无趣的内容很难实现公益短片在传播上的有效性。广告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受众的关键。只有让受众从心里上乐于接受,才能有影响力。所以要加大公益短片情感沟通部分,加入受众体验互动成分。让受众自觉的形成积极的社会公益习惯。让公益心态成为一种常态。

3.2 善用修辞表现,丰富内容诉求

看惯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善于运用修辞表现手法。它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抓住受众眼球,达到传播效果。修辞的手法可以使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帮助受众理解内容。运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同时,配以新颖的文字和图像、恰到好处的声音,都可以使公益短片更加趣味化。当然,运用修辞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盲目的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4 结论

公益短片凭借其灵活多变且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以引导和教育受众为主体,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各种媒介传播正能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和纯真,呼唤人类的道德回归,服务社会的广告形态。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并在培养正面的价值观上正确的引导受众。重视公益短片的发展,就是重视民族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益广告发展回眸[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8).

第4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关键词:公益广告;广告表现;创意方法

一、公益广告概述

现代广告奠基人克劳德•霍普金斯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事物和活动。”广告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环保、科技、公益等各个社会的领域。其中,公益广告是为公益事业、公益行动提供服务,他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对社会大众进行道德文明教育,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的非营利性广告。作为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它在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规范社会行为、弘扬新风正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公益广告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公益广告正在高速发展,但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不均衡,创意和创作水平层次较低。主要问题有:一是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小、艺术感染力弱;二是公益广告信息传达不明确;三是创意水平不高。

三、公益广告的创意原则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创意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视觉形式。公益广告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广告,有其独特的创意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公益广告创意不以谋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利益性和非商业性;二是思想性原则。公益广告向社会公众推销的是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为倡导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信念提供有导向性的社会教育;三是贴近性原则。公益广告主题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其影响力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四是情感性原则。公益广告要寓情与理,运用情感烘托的形式来表现广告信息,把思想意识融入广告作品之中,从而深刻的表达广告主题。

四、公益广告的创意方法

(一)公益广告的视觉语言符号广告所要表达的主旨信息最终需要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进行呈现,视觉语言符号是信息的载体,能够实现广告主和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广告设计中主要有三大类: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和色彩符号,它们按照一定的视觉流程方式把三种视觉语言符号进行整合,最终传达给受众。1.图形符号图形符号是广告设计的视觉语言之一,具有直观、简明、易懂的特征。图形符号的传递具有广泛性,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公益广告设计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思想,说明事实,表达主旨。在进行公益广告的创意时要根据受众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些社会大众熟知的、有代表性的图形符号来进行表现。2.文字符号在公益广告作品中,文字不仅仅具有信息传达的功能,而且更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由于公益广告是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对社会大众进行道德和文明教育,所以文字符号要简洁易懂、富有感染力强,引领人们的审美时尚的新视角。3.色彩符号色彩在广告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公益广告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色彩的表现无限,潜藏着一种神秘的魔力,它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和变化,它的应用决定着广告设计表现的成败。色彩可以使人们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如冷暖、轻重、强弱、华丽与朴素等,这些心理作用,可以强化广告中象征的宣传效果,好的广告正是利用色彩的情感象征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广告主体的色彩语言,借助色彩的魔力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二)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1.直接展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它通过运用摄影、绘画等表现方式,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元素直接地展示在公益广告设计中,来反映社会现象,呈现出视觉上的吸引力,给受众亲切、逼真、直观的感受。2.简洁诙谐在众多公益广告中,如何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并准确传达公益广告意图,简洁易懂的图形符号是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如果在广告作品中再加之利用幽默诙谐的表现手法,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造成一种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诙谐意境,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视觉诱导视觉诱导是广告设计中常用的创意设计手法,通过广告中视觉形象的诱导性将受众的视觉集中到某一点,这一点是广告创意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是广告的精髓。在公益广告中对这一特别的视觉元素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视角进行刻画,以更充分的表达主题。4.矛盾图形在广告设计中运用矛盾图形的主要目的是制作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空间混乱形式,引起广告受众的关注和思考,进而领会广告表达的主题。矛盾图形通常是利用受众视点的转换和交替,在二维的平面上运用三维的平面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立体形态。5.图底反转图底反转就是“图”与“底”发生反转并彼此融合成一个整体,图底反转图形因其言简意赅、虚实互换、相生共用等艺术特征而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底反转打破了常规的视觉流程,它的使用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使图形在简洁的构图中给人视觉的冲击,迅速有效地传达广告设计意图的目的。6.图形断置图形断置就是把一个完整的物体通过切割、折断、分离等加工手段后再重新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视觉形象,以传达某种特定意义的信息,突破原有的图形秩序,显现出强劲的视觉张力,进而获得意义的延伸和拓展。当人们看到常见的完整物体被切断裂撕时,任何异样和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这一表现方法经常用于公益广告设计中,达到不凡的视觉吸引力效果。(三)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情感是设计师的创意和受众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纽带。公益广告的目的是引起受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营造文明氛围,引领社会风尚。要达到这个目的,在进行公益广告的创作中,需要深度挖掘打动人心的情感因素,追求个体与社会受众思想沟通、情感交流,自然就会使社会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1.真实感化优秀的公益广告创意均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越是贴近社会群众生活的,越是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公益广告,其社会反响力就越大。要想做好社会生活题材的公益广告,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挖掘新视角,提炼创意新元素。只有具备真实可信的广告信息和感情诉求的广告作品,才能打动社会民众,达到公益宣传的目的。2.思维转换公益广告设计要想加大对社会民众的教育力度,加强人性的道德回归程度,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可以尝试“换位思考”的方法,将人和广告中表达的客体事物进行对换,使广告受众看到画面后引发换位思考,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以此来加大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实现公益广告的目的。3.设置悬念一般人们会对疑惑不解和不同寻常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公益广告设计中通过悬念故弄玄虚,布下疑阵,激起广告受众的好奇心,开启积极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领会广告设计主旨的强烈愿望。随后直观地通过广告文字符号点明公益广告的主题,解除受众悬念,留下不同寻常的视觉印象。4.出奇制胜在广告创意中,我们可以将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画面中进行真实的呈现,以营造出奇特而震撼的视觉感受。但这种创意手法在设计时需要与广告主题紧密结合,需要做到创意奇特但又看似合乎情理,这样才会达到震撼受众的效果。

五、结论

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不仅能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程度,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呼唤人性的道德回归。设计师在进行公益广告设计时需要创新表现形式和设计方法,提升创意技巧,赋予公益广告生命和灵魂,使其更具亲和力、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我的广告生涯—科学的广告》[M].(美)克劳德•霍普金斯.邱凯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我国公益广告探究》[J].张明新,余明阳.新疆:当代传播,2004.

[3]《平面广告创意与设计》[M].孙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公益教育家庭生活服务教育社区生活服务教育

一、公益教育的概念

(一)公益

顾名词义,公益就是大家受益,社会受益。“公益”一词是一个外来词,在我们传统的汉语言体系中并没有“公益”这样的固定用法。19世纪末,首先是日本人用来译西语中Public Welfare(公共福利)一语的,后来它又为汉语所沿用,“五四”运动后才出现,国内最早“公益”一词见于鲁迅的《准风月谈・外国也有》:“只有外国人说我们不问公益,只知自利,爱金钱,却还是没法辩解。”其意思是“公共利益”。“公益”是缩写,侧重于“公共”这一维度。具体来讲,“公益”是指社会个体走出私人空间进入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合作等途径在改善社区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个体力量,创造公共利益的过程,进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

“教育”一词,我国古已有之,通常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原意是“教之、育之”,并不是一个词。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通过长者施加影响,做出榜样示范,让学生学习、仿效和觉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西方的“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即教育者引导儿童的固有本性使之完善和谐发展。虽然中西方在教育上的含义侧重不同,但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体来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三)公益教育的概念

通过“公益”和“教育”的解读,不难理解什么是公益教育。广义上,公益教育就是一切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的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狭义上,公益教育是通过公益

生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公益教育是指狭义上的公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公益教育就是通过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正规和非正规等教育途径,从小提高孩子的公益意识,培养孩子的公益行为与能力,让他们从自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改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中来,从而树立起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通过公益生活的参与,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公益教育的内涵

公益教育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服务实践整合,通过多元化、体验式的学习经历,采用学习和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素养公民意识。公益教育既注重社会实践服务过程,又注重知识学习过程,既满足社区的实际服务需要,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既关注社会基本价值,又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既促进学生的积极社区参与,又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互动协作教育。可以说,公益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参与――公益教育的必经途径

参与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民资格教育的核心概念。公益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为学生参与社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在参与中享受到体验学习、快乐学习、服务学习的乐趣和,更好地完成和享受社会化过程。在公益教育中学生的参与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学生由不理解意义的不完全参与到成人指导下的参与,再到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独立发起、执行参与社区事务服务计划,从而实现真正的参与,明白参与的内容、目的、理由和自己在社区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某些价值的认同和对社区的归属感,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技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公民。没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会事务认识浅薄,对社会承担感不足;反之,有参与经验的学生对社区事务,甚至政治发展都有一定的认识,愿意参与社区,愿意做出承担。可以说,公益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终身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生创造发展技能,培养多视角思考的体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履行作为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责任,而且也使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社区参与是与地方的、国家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的。

公益教育不仅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有机协调参与机制实现的,但参与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发挥,而是一种有责任的参与。公益教育正是通过青少年有效的参与社区事务服务与管理,增强其服务社会的感性认识,体验社会服务的乐趣,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行为。公益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增强学生的民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公益教育的保障基础

公益教育不仅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多方合作互动教育,更是公益教育小组成员彼此尊重、发挥优势的合作学习。在公益教育活动中,活动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一个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行不同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发挥个人知识技能和集体目标的达成有机结合起来,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中,鼓励学生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可以说,公益教育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平台,学生通过公益教育活动学会掌握与人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公益教育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保障了公益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公益教育活动质量。

从另一个方面看,公益教育活动离不开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的支持,更是一种社会范围内的合作教育活动,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孩子的教育氛围,进而形成一个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合作学习、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服务――公益教育的核心价值

公益教育是一种适应社区真实需求,融学校知识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和社区实践教育于一身的服务教育,是一种将服务与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组织社区切实需要的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并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效能感,让学生自己能够真切体会到自己参与和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责任帮助社区的。在这种服务体验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得到加强,能量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

公益教育实际是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公民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切认识到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服务教育和社区生活服务教育等,让学生能够从以服务为核心的公益教育中更真实、更直接地体验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公益教育在实践过程别强调学生的服务体验,通过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四)反思――公益教育的关键环节

反思即反思自我价值、去伪存真、重构自我、推陈出新的创造过程,是公益教育的关键所在,并贯穿公益教育过程的始终。反思不仅仅包括公益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公益教育活动前和过程中的反思也极为重要,学生可以将自己以前的经验和公益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对比反思;还从同伴那里学习、不断提出问题、获得反馈,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回顾自己参与公益教育的全过程,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等等。有效的反思活动是将体验服务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持续不断有规律地反复反思,不断扩展自己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再思考,可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总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有效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促其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五)责任――公益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益教育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以发展社会为己任。公民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一种基本公民意识,是由公民资格所赋予的、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及道德的自觉认识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呼吁。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密切配合。公益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

三、公益教育的特点

公益教育是融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于一体,参与各方互惠的教育学习过程,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合作互惠的教育活动。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了孩子的培养,都担负起了教育的任务,将学校教育拓展到家庭、社区和社会,这不仅有助于全社会教育意识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在公益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体验学习,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关注和分析社会问题,并最终学会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参与各方相互协调、合作互惠。学生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对社区(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家庭在协助孩子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有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加强了亲子沟通,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障碍与困难,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在参与公益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效果,加强了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拓展了学校教育资源。社区在为学生提供服务机会的同时,获得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满足了社区需求,促进了社区发展。公益教育活动将家庭、学校、社区整合为有机的教育体系,发挥了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知识教育与服务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学校知识教育与社区服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载体。公益教育是结合社区需求,针对学校教学目标要求,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发现问题,运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分析问题,发挥学生集体智慧,沟通交流、协作互惠,激发灵感,不断创新和提高能力,最终达到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满足社区需求,增强社区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到,在公益教育活动中,知识学习和社区服务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提升知识学习。社区服务始终以知识学习为目标,注重社区服务对知识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社区服务体验。公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既能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是将公民资格的内在品性修养与外在制度安排的融合教育,是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是联系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有机地将自律教育和他律教育统一起来。在参与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和互动中。首先,要受到来自同伴之间的信息刺激和反馈,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来自外界的他律教育;其次,每个学生个体在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又有着自己的空间平台,通过自己的体验服务,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获得,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品质,即所谓的自律教育,但这种自律与他律教育的统一,是需要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共同熏陶和塑造的。公益教育不仅可以把学生的内在自省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可以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整合起来,互动协调地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

公益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社区需求问题,切身体验不同人群和个人的现实需要,增进对社会结构和发展进程的认识及一系列价值观的发展,可以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公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协作,增进对尊重、团队协作等价值的认识,可以培养其参与意识、集体责任和对纪律规则的自觉服从,促进学生形成一种有意义且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结构。

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有责任感的价值态度的形成,有赖于贯穿公益教育活动过程始终的反思教育。公益教育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社区服务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反思和老师、家长及社区人员指导下的反思。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服务经历进行总结思考,分析其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每个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进行集体反思。除此之外,老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反思,帮助其找出存在的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新诠释和定位自己,明确自己追求的方向,进而完善人格、充盈人生意义。

公益教育是一种蕴含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通过社区服务实践渗透价值教育、通过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价值认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教育活动,是价值教育与反思教育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留冈幸助.慈善问题.东京警醒书社,1898.12.

[2]许瑞芳.比较与启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9,(6):83-87.

[4]Lynette R. Goldberg C M R A. Active Learning Through Service-Learning[J].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terly,2006,(1).

[5]Lori V,Alexander paring 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Service and Service-Learning[J].Michigan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2000,(1):25-34.

[6]Kappan S B D.Research on K-12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J],2000.

第6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关键词:社交媒体;公益传播;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47-03

一、微博公益传播的缘起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个人爱心转发

我国西南地区在2010年经历了特大旱灾,为帮助当地农民解决难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联手支付宝与新浪网,推出名为“思源―甘泉”的公益活动。在此期间,新浪网利用微博作为自己的公益传播平台,借以名人之势,将本次公益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广。微博公益传播在发展之初,个人140字的爱心微博成为主要形态,来自各地的微博注册用户通过这一平台聚集在一起,助力公益传播。其中梁咏琪、姚晨于2010年分别组织发起“转发一次捐一元”和“一个粉丝一毛钱”的公益活动成为萌芽时期以个人名义在微博开展公益传播的典型代表事件。而从整体来看,在微博公益萌芽时期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属于个人公益行为,为期较短;二是公益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是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粉丝。

(二)全民公益阶段――媒体融合传播

互联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微博公益活动接踵而来。在这个阶段,数以万计微博用户以集聚公信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为中心,凝聚在一起采用各种方式在微博上进行公益众筹,由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此时此刻,微博不再是过去仅仅为个人表现爱心的渠道,而成为了众多用户传递爱心的平台。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为更好地开展公益传播,各媒介相互融合。

全民公益阶段,媒体相互融合传播。传统媒体、新媒体相互取长补短,发扬各自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由于不受微博那样的140字限制,往往负责对公益活动进行深度报道,而微博凭借即时性特征,微博公益传播的情状进行实时播报,与粉丝之间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传统媒体与微博等新媒体的相互配合,既实现了公益信息传播的裂变,扩大的传播范围,同时相互监督,避免虚假信息的流传。

(三)成熟操作阶段――专业团队管理

随着微博公益传播的快速发展,在其传播过程中,不难存在由于传播的即时性所造成的虚假信息的传播。为了保证微博公益传播更具透明性、公正性、合理性,同时让公益活动能在微博平台得到长时的活力,不少公益团队开始寻找线上专业管理团队,寻找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微博公益传播的最大效应,此外也为新的微博线上产品的开发集思广益,突破以往的单一传播模式,微拍卖正式微博公益传播衍生产品。

二、微博公益传播过程分析

(一)微博公益传播的主体

传播主体因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主动性,往往能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传统公益传播的过程中,公益信息的传达来源于传者去向受众,而传统公益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例如政府那样的“权威”,他们的发声极具权威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极少能作为主体进行公益信息的传播。但是在微博公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过程具有“两级传播”的特性,微博用户不仅仅是上级传播过程中的受者,也是下级传播过程中的传者,这样微博公益传播的主体便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大,草根用户、名人领袖、企业、机构、公益组织都成为了传播的主体,改变了传统公益传播过程中“权威发声”的局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即使传播主题有所改变,可在传播中主导话语权的大部分仍是政府、公益组织等。

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有些微博用户通过实名认证,成为相比匿名活动在微博中的用户更具真实性。同时经过实名认证的往往是社会名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拥有较高的粉丝数,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经过微博官方认证的实名用户,是新媒体平台塑造的新型意见领袖。他们相比其他草根用户较早接触到信息,同时根据他们个人的解读,依靠强大的粉丝群体,将信息传播出去,并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影响其他用户。而微博中的李健领袖往往在信息的扩散、舆论的引导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

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历史遗留下来,长期在我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态性公益传播,例如生态环境保护、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二是指以社会中突然发生的例如洪涝灾害、地震、社会安全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突发性公益传播。

在微博公益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其传播主体中有大部分是草根用户,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角角落落,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也许现场就有不少微博的草根用户,他们即时将信息在微博上,通过转发使得大量用户接连知晓。虽然微博公益传播由于传者庞杂、传播快速,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但是撇开这些微博公益传播目前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微博公益传播的内容是快速的,具有时效性。

此外,用户在微博平台能够公布自己的私人事件,同时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言论,提高了用户讨论程度,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人人皆可参与的微博公益传播,虽然被称为“微公益”,赋有个人色彩,但是它却是社会事件的具体表现地小点,折射出普遍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从微入手,以小见大,引起社会关注,从而实现大面积的影响,是微博公益内容的特点之一。

(三)微博公益传播的形式

1.传播符号多样化

传统媒体公益传播时代,保值的公益传播形式就是文字与图片、电视的公益传播形式就是视频。但是微博公益传播的到来,使得传播符号得以多样化。140字的微博进行公益信息传播的时候,将信息碎片化,简单的文字,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便将事件能简述给其他受众,使其知晓事件大概。为了更好完善信息传播过程,避免简单的140字造成受众的误会,2011年微博推出长微博板块,旨在对事情经过能通过绵长的文字详细说明,解释来龙去脉,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而如今的微博不仅具有纯文字、图片、长微博还可以上传小视频、附带网址链接,更重传播符号并用,全方位说明受众内心更多的“为什么”。

2.评论功能增强互动

微博进行公益传播时,尤为具有特色的便是评论功能,实现一级传播――传者与受众与二级传播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交流。通过评论,大面积的意见交流、情感沟通,促进双方的联系,使得公益信息得到裂变。另外,公益传播主体可以观察当前公益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受众对公益事件的态度。

3.转发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转发功能,使得公益信息如同滚雪球式的扩大传播范围,得到裂变。微博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自己的个人账号进行转发,在经过自己粉丝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公益传播的信息便这样在微博圈进行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是原文转发,不但保留了最原始的公益信息,同时在转发过程中,用户对于公益信息的知情权不断增强,将持续丰富公益信息,使其更加丰富化、具体化。

微博的转发功能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转发目的在于信息的扩散,让更多受众知道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另外一种便是转发与金钱挂钩,例如姚晨在2010年发起的“一个粉丝转发一次捐献一角钱”。

4.微访谈提高全威信

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组织发起者在一定时间也会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对公益活动进行解说,并于受众深入探讨。讨论中,意见得意实时沟通、思想进行正面交锋,进而加深对事件分析的深度,旨在摆脱微博传播碎片化与浅层化的桎梏,最终实现提高公益传播影响力的目标。

(四)微博公益传播的效果

传统公益传播经常让社会公众觉得其透明度不高,是否存在猫腻。但是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个人所发起的公益活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其过程是透明公开化的。由于微博平台的特性,进行公益传播时,每一个环节、细节都必须公开,其流程也是一步一位,十分清楚。同时,新媒体时代,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活动是受公开监督的。

除此之外,公益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传播。因为人人参与其中的微博公益传播,强调发言权与参与感。不同于传统的公益传播,以组织、集体为单位进行爱心行为,微博公益传播强调个体,个人的公益观念都得以呈现,无论是草根用户还是政府、企业,人人平等。这样的传播平台少了聚光灯之下的作秀,更多的是由内而发的主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受众的公益理念。

三、微博公益传播的发展策略

国家:由于微博平台言论自由,意见表达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言语尺度过分,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明文规范微博用语,从而使微博公益传播更为有力、明确与真实可信。

相关网络部门:及时对微博公益信息的传者、内容等方面进行审核,做好“把关”,对于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剔除,确保公益信息健康、真实。为了更好地推动微博公益传播发展,相关部门对于公益信息的传者必须进行实名认证,使得公益活动更为可靠。

名人意见领袖:名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传递公益信息前,必须了解公益活动的真实性,避免虚假信息引起粉丝的大量参与。

个人:用户个人在微博公益传播过程里,应时时保证冷静,不要随意跟风,轻信公益信息。同时个人作为传者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用语。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中国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现状的定量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3(1).

[2] 王君泽.微博客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3] 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第7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关键词:公益;交互性;人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16

倡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北京大学的五四讲话中更是强调: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01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搭建“公益未来”交流互助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带动大学生参与公益,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现代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的发展。

我们知道,传播方与接收方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背景,且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们将能量、信息、物质传递给受助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方的既有认知和行动;另一方面,在社会大变革和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发生交互性传播,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服务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一、公益活动实践案例背景分析

自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高校纷纷开办一系列公益性文化活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日益提高,高校大学生公益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公益创意大赛、公益社团、公益论坛等活动不断深入,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行动的主要群体。

为响应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首届全国高校公益论坛上启动的“公益未来”项目号召,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爱心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我校工作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以关注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儿童村(由陕西省回归研究会1996年建成的,替罪犯代养代教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机构)等为重心的一系列活动,推广和丰富校园公益活动的实践内容和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志愿活动实施过程

我校本着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逐步推进,重在实效,主体参与,实践育人的原则,从学校教育和学校实际出发,以公益教育和支教活动为切入点,明确目标,开展了以下实践活动。

第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组建团队,成立实践研究小组,组员由系主管领导、相关活动指导教师等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质量的监控。由系学生党支部牵头,成立朝阳协会和爱心小分队等公益团队,推动了具体工作的实施。

第二,选择试点,实行阶段性实践研究。根据实践需求,成立公益团队,作为试点,研究大学生在“公益未来”视阈下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观察志愿服务主体和受助者群体的关系;公益文化传播和实践教育环境的发展对公益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其传播环境的资源优化;开展公益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实践应用后,学生和受助群体双方在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的效果分析。搜集整理各阶段研究过程的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收集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及时记录实施活动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划调整,总结经验。

三、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前期,我校由系学生党支部成员带头,成立了志愿者性质社团――朝阳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韩峪小学开展贫困山区送温暖活动,学校赠送了表达谢意的锦旗,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共识。目前,本志愿者协会已经历了四次换届,团队成员有的毕业后成为现所在单位的骨干,有的已自己开始创业,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坚力量,为社会和党团组织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之后,我校又组建团队与全国向日葵公益联盟合作,成立爱心小分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在向日葵公益联盟的引荐下,与太阳村签订长期合作的协议;带领西安明慧阳光家园20位自闭症儿童与千千爱等多家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合作参与“百人观影”全国巡回西安站活动;参与向日葵联盟与壹基金合作的“蓝色行动”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获得了全国向日葵公益联盟认可并颁发了“优秀集体”荣誉证书。

期间,我校利用学生暑假时间,响应团中央和院团委的号召,带领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赴广西桂林龙胜县西腰银桥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参与活动的队员们返校后纷纷表示,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他们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投身于社会服务,展现个人技能,感受到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团队的优秀队员还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局邀请,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到当地从事长期教学工作,并给予丰厚条件,表达了对志愿活动的极大支持和迫切需求。

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学会做人”,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通过一系列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活动和调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年大学生以追求志愿奉献为乐,以传承志愿者服务为己任,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进一步发展公益团队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的社会功能,将社会正能量传递下去。一方面,大学生能够为部分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义务帮助,并希望能借此引起更多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交互式传播的影响作用,培育和践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总结

坚持了几年的公益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其在活动经费、媒体宣传、活动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我们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使得高校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通过多维度的媒体宣传,内外结合,将公益正能量传递给大众,起到更广泛的社会效应,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第8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宏益床垫献礼母亲节《你爱我吗?》、益达口香糖的故事体微电影《酸甜苦辣》篇、五月花的《六张画》、大众银行《马校长的合唱团》等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制作与播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眼球,也让赞助品牌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无形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适时出现原因解析

近年来,国内微电影数量逐年攀升,而后企业投身微电影,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适时出现。那么企业投身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不仅仅是出于对公益事业与微电影事业的支持,那么还是基于什么理由呢?

(一)媒体的视角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明确指出: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1]限广令执行后,各电视台的广告时段大幅度缩水,广告主可以选择的时段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近年来,传统媒介广告的激增,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面对天价广告费只能望而却步,另辟蹊径。

(二)受众的视角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出现之初蓬勃发展,而随着品牌的过度植入,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植入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意、平淡无奇、毫无逻辑关联。并且,由于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没有正规完善的规范,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广告效果良莠不齐[2]。受众质疑影视剧俨然成为各大品牌的秀场,部分硬性植入,影响情节发展。受众常年经受广告的疲劳轰炸,地毯式营销、植入式广告,广告无孔不入,导致受众对广告信息形成免疫力,硬性促销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消费者质疑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广告媒体的公信力,导致广告传而不通。受众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他们对广告创意审美要求的日渐提升,导致商家必须寻找新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适时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出现成为众多广告主青睐的软性广告手法,这种新型的广告手法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带来注意力经济。

二、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存在问题

(一)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过度商业化

目前,大多数企业投身公益多数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量,真正关注公益、关爱弱势群体,将这一原则践行到底的企业很少。企业希望通过对公益事业的关注,获得社会的认可,公众的口碑效应,但部分企业对于所运作的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缺乏清晰的定位,将它直接等同于商业广告贴上公益宣传的广告口号,必然引起受众的反感。而部分运作较好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必然会进一步诱使更多的企业投身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运作,必然导致其大行其道,但效果不一。黄圣依参与拍摄的五粮液《爱到春潮滚滚来》音乐微电影,画面唯美,大腕云集,但这种大制作并没有使受众买账,部分受众表示与之前李冰冰和任泉拍的《康美之恋》如出一辙。

财付通的《魅力女人成长三部曲――会支付、会生活》篇,虽然定位于公益微电影,但情节设计过于生硬,片尾直接推出财付通,毫无创意,缺乏美感。如果将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作为危机公关的手段,不顾公益理念、忽略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精神实质――公益精神的传播,这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策划先行

目前,大多数企业运作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缺少策划,只是视为单纯的商业投资,缺乏持久性的规划,忽略了企业的任何一次活动策划、投资都是企业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公益微电影的制作,贯穿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系统性工程的一部分,是对企业长期经营理念与短期目标设想的践行,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配合企业不同阶段的广告宣传与促销,利于受众对企业与品牌形成延续性的认知,而之后陆续制作的不同主题的公益微电影,应该具有情节上的连续性,易于使受众产生品牌联想,如可爱多的系列微电影。

四、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致效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硬性推销与被动接受的模式让受众不断寻找规避广告的方法,广告效果无从谈起。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口碑,参与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的运作,以期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或品牌的偏爱,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叠加。但如果企业对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运作不善,必然会稀释其社会效果,希望通过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设想更无从谈起。如何使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传播致效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选题。

(一)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着眼于公益

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是一种高层面的广告类型,其最终目的是唤醒人们的人性与良知,因此,商业微电影定制企业应深入分析合理规划,根据自己品牌的消费群体寻找合适的公益主题。有的放矢,使广告传播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广告信息传播的贴近性、相关性、吻合性,这样才能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主题要恰当,公益微电影的选材应该具有针对性,这是引起受众关注、产生社会传播效果的前提。公益微电影的主题选择必须是人们所能接受的共性理念,并且公益微电影的主题也在不断的扩展中,凡是匡正过失、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运转的都可以进入公益微电影的选题范畴。[3]

2011年支付宝投资的《郑棒棒的故事》走红网络,支付宝俨然成为诚信与信托精神的代言人。这则微电影剧本改编自“棒棒”郑定祥的真实故事,“我缺钱不缺德”一直在拷问大家的诚信与道德。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拍摄这一短片,就是希望通过片中‘郑棒棒’精神,让大家重新拾起对那种最朴素的诚信与托付的精神”[4]。

(二)公益主题巧妙融入微剧本创作

好的微电影首先要有好的微剧本。公益微电影面对的受众面非常宽泛,受众对于去电影院看大片的热情是不断的下滑,人们更希望能看到生活中的真实,小成本制作的微电影,它们为受众提供了宣泄与表达的窗口。应尽量保持公益微电影的剧本创作“接地气”,使受众在碎片化的无聊时段就能够理解与消化整个电影构架,并且形成记忆,另外,公益本身就是一件严肃朴实的事情,如何在电影情节中融入公益主题,并不显生硬,是我们剧本创作过程中的难题。

五月花的《六张画》通过展现妈妈在孩子心目中不同的形象变化:螃蟹、啄木鸟、监视器、热气球等,通过孩子的画笔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运用悬念的表现手法,逐步展现出妈妈的爱。五月花的《假发》篇,通过妈妈化疗之后买假发,坚信自己一定会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创意,令无数受众动容。品牌理念直接融入台词,“我是很坚韧的,像它一样”。黑人牙膏拍摄的《每人都有一个坏妈妈》微电影由四个小故事构成,欲扬先抑,说妈妈的“坏”,吸引受众越来越感动于妈妈的好。运用妈妈“破坏”了我的大事:减肥计划、我的作品、我的美梦、我的好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妈妈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这是黑人牙膏为母亲节定制的公益微电影,选材来源于生活,黑人牙膏很好地融入细节,观众对于黑人牙膏的每次出现都没有感觉到突兀,镜头每一次的特写都仿佛是视觉与情感的自然落点。

(三)商业定制公益微电影选角“合适”就好

《母爱的勇气》选择的就是一位普通的台湾母亲做本色表演,从未坐过飞机的母亲单身一人转机多次去看望坐月子的女儿,演员没有过多的对白,淳朴自然的本色表演,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叫大家同时记住了台湾大众银行。小熊电器献礼父亲节《爱不停炖》,故事构建清晰,简单,女儿咳嗽令老父揪心,父亲千里迢迢只为给女儿熬制雪梨汤。张洪杰令父亲的形象鲜活,他的表演生动刻画了一位普通父亲对女儿深沉的关爱,那么朴实却那么感人,其他演员的表演并不是很出色,并且镜头的切换也不是很流畅,但由于父亲的倾情演出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公益微电影的主题很广泛,题材多是生活中细节,本色演出就是对角色最真实、最好的诠释,不要求大牌明星,只要求符合角色要求。公益微电影具有互动性与体验性的特点,“草根秀”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演员,每个人都是微电影的演员。

第9篇:公益活动感受范文

1.艺术感染力弱

大学生公益广告很多时候是为了广告而广告,内容缺乏信服力,说教意味浓重,广告语和宣传方式也没有感染力,很难达到公益宣传的效果。在公益广告中,没有商业广告中完美的构图、动人的广告语、甚至电影化的镜头语言,而是干涩的“喊口号”,缺乏艺术感染力是大学生公益广告的通病。

2.过于注重表现形式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公益广告表现形式独特,这类广告要比纯文字形式的广告吸引力强也能使一部分人暂时将它记住,但是还是难以深入人的内心。比如城市公交广告,“选择了公交,就选择了城市的未来”,招贴中的广告画面由三个透明气泡构成,气泡中的影像分别是人与自行车、人与汽车、人与公交车,当受众在看这幅作品时会感觉是在看图说话,因为人们会对气泡中画面影像产生比较,虽然这幅画面形式感有所提升,但是该广告还是由于缺乏创意而不能快速准确的传达出“公交出行”的广告信息。

3.公益广告信息传达不明晰

目前,许多广告作品想说的太多,不惜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全部塞给观众,最终导致广告的画面信息杂乱,主体信息不明晰,使受众感到看这样的广告就好似雾里看花,摸不清广告到底要表达什么内容。

二、公益广告的创意方法

1.内容创新

任何一则广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广告内容的主旨,应先确定向受众传达什么广告信息,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受众的群体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告内容的针对性更强,才能使受众对广告内容产生共鸣。因此,广告内容的主旨不能随意捏造,而是需要设计师对客观事务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并对受众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洞察之后才能对主旨内容作出准确把握。从主题内容上来看大都是社会性题材,归纳起来,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环境保护现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2013年1月中国多地连日雾霾天气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监测数据“爆表”,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北京、武汉、石家庄等多地的各大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以致口罩疯狂出售。这一现象表明人类最基本的享有新鲜空气的呼吸权正在遭到剥夺,所以环境保护题材的广告在设计时须以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主旨进行创意。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发展,为子孙留下许多优良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美德可以促进社会新风尚的形成,从而使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如:“尊老爱幼、诚信互助、忠义仁勇、清廉爱民、”等题材已成为公益广告宣传的主要内容,所以传统美德题材的广告在设计时须以引领人的道德回归为主旨进行创意。

2.艺术形式创新

公益广告要想快速传达广告意图,就需要将广告内容设计的简单易懂,如果在作品中再融入一些诙谐的元素,则会使广告画面简洁幽默。比如一则反腐倡廉大学生公益广告,内容是一个卡通形象的鱼,接受了其他鱼类的食物,结果越来越胖越来越胖;最后失去活动能力而悲伤死去。这则广告形象简洁诙谐,表达的主题内涵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真实性是信任感建立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提炼创意元素,因为脱离生活的创意必然平庸肤浅。正如“詹姆士•韦伯•扬所描述的:“广告人就如同乳牛一般,不放牧,就没有牛奶。”他强调了设计师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对于广告创意的重要性。优秀的广告创意均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践证明,越是贴近社会群众生活的广告,其影响力就越强。因此,广告信息本身和作品所流露的感情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建立信任力求感化”的创意方法感动性强,能深深打动受众,但不能作为常用的广告创意手段,应根据广告主题与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酌情而定。

三、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