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第1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分类;社会热点问题

世界上关于突发事件的记载由来已久,由于研究角度以及研究目的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突发事件分类方式。随着社会形势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现有的突发事件分类并不能从总体上涵盖现有的具有突发事件特征的社会热点问题,应当将社会热点问题视为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类别。

社会热点事件是一种新型的突发事件

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突发事件都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从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突发事件这个概念具有共同要素:第一,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突然”、“出人意料”、“难以把握”的特征。第二,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第三,突发事件都具有危害性。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概念给出了如下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具有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

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一般沿循以下的路径:首先是发生一个小范围的突发事件,事件起因主要有弱势群体遭到侵权、社会道德困惑、官员不当行为等,当事人或者其他网友在网络等传媒上将此事披露,引起受众关注与讨论,事件开始在社会上传播;第二步,事件经媒体传播,受众情绪、意见不断高涨,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公共事件。

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路线图和成因,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

不确定性。根据2010年4月18日北青网邀请的100名专家的分析,目前,社会热点问题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腐败现象、“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干群关系、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问题跟每个人都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确定的时间发生引起不确定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可能性。

危害性。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不会像其他突发事件那样迅速引发大范围生命的丧失或者财产的损失,却会因为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众热点并造成公众心理恐慌、社会秩序混乱、普遍价值观质疑等。

广泛关注性。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性甚至比其他突发事件的关注性还要高,这一方面缘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人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大众期望通过舆论监督迅速形成社会热点问题,对政府形成一个“压力集团”,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

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自身的特性

与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相比,社会热点事件在发生、发展、处置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参与者的多元性。与一般突发事件相比,社会热点事件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参与人数众多,数以万计的网民都可能通过网络对事件发表评论和看法,共同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其次是参与对象跨地域,涉及面广,既有来自事件发生地的,也有来自千里之外甚至国门之外的,而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则几乎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很多时候,参与者可能和事件本身毫不相干。

演变过程的不确定性。社会热点事件要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一个很重要的中间渠道是媒介的传播。一个热点事件能不能被广泛传播,要看当时的舆论环境。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事件即将演变成公共事件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更具吸引力和轰动性的事件,此时,舆论极有可能受新事件的影响,将前一个事件逐渐冷却。但是,这种冷却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它受到新的诱因刺激时,可能再次重新演变成公共事件,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

影响的“软杀伤”性。与地震、火灾、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相比,由社会热点引发的事件的直接危害一般不大,事件本身牵涉的人群也比较少,但是,其影响却更为深远。如果说地震、火灾、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主要还是“天灾”的话,那么由社会热点引致的突发事件无论是其发生原因还是处置过程更多的是“人祸”,可以指向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等上层建筑,很多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讨论。

社会热点事件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的突发事件由于公众关注度高,已经成为媒体吸引受众、赢得新闻竞争的主要着力点。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问题,探索其报道规律,对于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重塑新闻报道管理模式。搞好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突发事件报道管理模式。在网络时代,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不仅不起作用,而且束缚住了新闻单位的手脚,造成报道工作的被动。比如过去“只处理、不报道”、“先处理、后报道”、“宁慢勿抢”、“内外有别”或者试图封锁消息等做法,既不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实际上也难以做到了。

所以,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及时性是第一位原则。当热点事件发生后,媒体要打破常规,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有关信息。要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为危机处理争取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第2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1.1编制目的

为适应区旅游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政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行业整体防护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旅游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旅游突发事件及其类别

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在本区或区外发生,危及或损害到来区或本区外出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或影响本区旅游业正常运行的紧急事件或状态。

旅游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活动事件等5类:

(1)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景区暴雨、洪水、暴雪、冰雹、台风、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

(2)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等旅游交通事故,影响或中断城市正常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城市事故,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游客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血吸虫、肺炭疽、15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游客健康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影响较大的针对性破坏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5)重大活动事件类。区政府或区政府旅游部门主办的大型旅游节庆、会展、赛事等相关重大活动突发事件。

1.4事故分级

按照旅游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特大事故(Ⅰ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3人以上(含3人)死亡的,或旅游住宿、交通、游览、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的恶性事故、影响重大的,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

(2)重大事故(Ⅱ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1至2人死亡或旅游者重伤致残的,或旅游住宿、交通、游览、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的重大事故,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0万元(含10万元)至100万元的。

(3)较大事故(Ⅲ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重伤,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万元(含1万元)至10万元的。

(4)一般事故(Ⅳ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轻伤,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区或区外,影响来本区或本区外出游客的各类旅游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区的旅游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1.6工作原则

协调配合,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救援第一;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属地救护,就近处置。

2组织指挥体系

2.1领导机构

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旅游委和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是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决定和部署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务由区应急办负责。

2.2应急联动机构

区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区公安分局,作为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各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区旅游局是区应急联动中心的联动单位,要充分发挥区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平台作用,建立并加强与区政府外办、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区卫生局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

2.3指挥机构

成立区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作为区政府预防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协调机构。区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区经委、区民宗侨办、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府办、区卫生局、区政府外事办、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分局、区旅游局、区建交委、区合作交流办、区安监局、区绿化局、区市容局、区消防支队、区办、区文化执法大队等成员单位组成,组长由区政府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在区旅游局(以下简称“区旅游应急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略)

2.3.1区旅游应急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略)

区旅游应急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内设联络员若干,分别负责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相关单位企业的沟通、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媒体信息)。编制联络员通讯录,明确各联络员主要职责。

2.3.2成员单位及职责

(略)

2.4工作机构

2.4.1区旅游局

区旅游局是区政府主管旅游行业的职能部门,也是本区旅游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在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负责牵头落实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措施,负责信息沟通;在较大和一般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及时收集整理有关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信息,适时旅游预警,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救援信息;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2.4.2区旅游应急机构

区有关部门相应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突发事件进行监测,负责处理由本区负责的旅游突发事件,协助和落实处理涉及本区的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

2.4.3旅游企业应急机构

各类旅游企业都应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预警网络,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突发事件进行监测,负责处理涉及本企业的旅游突发事件。

3预警

3.1预警信息

为实现旅游的危机预警,应重点对以下信息源进行信息收集:旅游接待量和流量情况的信息、公共安全信息、公共卫生信息、旅游投诉信息、灾害或灾害预警信息(气象、水文、海洋、地质等)、国务院相关单位信息(外交、安全、民航等)、市应急联动中心的相关信息、国家旅游局的相关信息、市旅游委的相关信息等。

3.2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

区旅游局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各有关单位应提供有关数据和信息,支持、配合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建设。

3.3预警级别

按照市旅游委预警级别,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预警划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个级别,依次用蓝色(提供相关信息)、黄色(提示注意事项)、橙色(劝告不要前往)和红色(警告不要前往)进行预警。法律、法规对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区旅游局根据有关规定,对旅游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进行研判,必要时上报市旅游委和区人民政府进行研判。

区旅游局在进行研判的过程中应当听取有关管理专家的意见,并且参考国内外以往旅游危机预警及处理案例,力求进行准确的预警。

区旅游局应当协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持续地跟踪旅游危机的发展和演变,对旅游预警工作的得失及时做好记录和备案,对于目前的旅游危机识别模式、预警机制和预警手段进行及时反思和调整。

3.4预警的

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根据《市旅游条例》由市旅游委负责。

预警内容包括:级别、区域或场所、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等。

旅游突发事件预警公告、调整和解除在市旅游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应当采取针对性的告知方式,必要时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等旅游企业要对本企业接待的相关游客和员工逐人通知。

区旅游局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在市旅游委的指导下适时调整预警的级别,在有关情况证明旅游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后,应当宣布解除预警,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3.5预警响应

进入预警期后,有关应急和监测机构、区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监测、防止不利事态的发生、发展;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坚守岗位,积极履行职责。

可以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向社会宣传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知识;

(2)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突发旅游事件危害的游客和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

(3)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4)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

(5)确保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4应急响应

4.1信息报告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在1小时内向市和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旅游突发事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单位或个人报告旅游突发事件可以采用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形式,选择报告形式一定要以报告信息的及时、准确为前提。

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其它与旅游突发事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设立并公布受理电话和传真,必须受理旅游突发事件报告。

区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应急机构接报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复核确认,同时组织力量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对于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要在1小时内向市旅游委报告。一旦发生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区旅游局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分别向市旅游委、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在1小时内分别向市旅游委、区政府总值班室书面报告;特大、特殊情况信息,必须立即报告。

4.2信息报告内容

4.2.1受理责任主体信息报告内容

受理责任主体在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报告旅游突发事件时,应包括信息来源、时间、地点、范围、性质、动态、影响情况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

4.2.2旅游企业信息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后的首次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情况;事故接待单位及与事故有关的其他单位;报告人的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

(2)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报告内容包括:伤亡情况及伤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团名、护照号码;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原因的分析;有关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其他需要请示或报告的事项。

4.3响应分级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市旅游应急办对接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判定,1小时内作出等级判断和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的决定,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的确定和预案的启动须报请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决定。区旅游局做好协助有关配合工作。

4.4分级响应

4.4.1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略)

4.4.2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略)

4.5分类响应

4.5.1发生旅游交通事故后,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2发生游客食品中毒事件时,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3发生旅游火灾事故时,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4旅游重大活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按《市旅游重大活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处置。

4.5.5处理外国旅游者重大伤亡事故时,还应当注意下列事项:(略)

4.6现场处置

4.6.1旅游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

旅游应急预案启动后,可以成立旅游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按照旅游突发事件的等级,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应旅游应急机构的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应急机构、联动单位、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指挥部可下设综合协调、应急处置、后勤保障等工作组,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

4.6.2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略)

4.7信息

(略)

4.8应急结束

4.8.1区旅游应急办确认旅游突发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后,应明确应急结束。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应向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结束应急的报告,由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明确应急结束。

4.8.2应急结束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主要旅游企业应在1周内向市旅游应急办提交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概况、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情况、事件处置情况、引发事件的原因初步分析、善后处理情况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等。对重特大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专题报告,由市旅游应急办分别向市政府和国家旅游局报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在市旅游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旅游应急办和相关企业单位负责旅游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恢复旅游正常秩序。

5.2保险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险机构应按照保险合同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和保险理赔工作。

5.3调查与评估

区旅游应急机构会同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单位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6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保障

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医疗卫生、水上搜救等抢险救援专业队伍是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救助力量,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无条件携带相关设备赶赴现场施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精干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各类旅游企业也要有专、兼职的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人员。

6.2紧急安置场所保障

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紧急安置场所纳入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旅游住宿能力信息库,确保发生旅游突发事件时游客能得到临时安置。

6.3旅游交通运输保障

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区交通部门、旅游交通企业合理储备、配置和使用应急运输力量,建立旅游交通运输能力动态数据库,掌握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形成快速、高效、顺畅、协调的应急运输系统。

6.4社会动员保障

建立和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形成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骨干,旅游企业应急力量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为补充的旅游应急动员机制。

6.5经费保障

区财政根据区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需要和《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有关规定,按照财政分级负担原则,为旅游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用于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保障重特大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支出需要。

旅游突发事件中抢救费用由事件相关方先行无条件垫付,待事故责任确认后,按规定由相关责任方承担。

第3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闻媒体;突发事件;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61-0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改革的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治民主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传媒业的构成格局、发展态势、传播理念有了深刻变迁。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对新闻信息要求和期待有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比较快捷地了解社会前沿信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要:尊重客观事实,关注民计民生,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一、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保证信息的客观快捷

当前,关于高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人的重要意识。但是,建立什么样的应急机制,如何完善应急机制,关系到未来新闻后续报道的速度、效果和产生的效果。因此,新闻媒体行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

建立合理规范的新闻指导小组,形成有力的组织保证。组织保证是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前提。有条不紊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和证据的搜寻。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领导小组在整个突发事件报道中,负责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指挥协调。领导小组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中,安排记者等相关人员的调度配备以及技术的支持,同时还有行政保障的支持,确保突发事件报道准确高效。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明确传媒程序,确保新闻时效。应急危机的新闻处理,危机时刻的媒体沟通工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应急机制。

二、运用一切手段,做好突发事故现场的资料收集

关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应急响应等级、工作启动程序和职责要有一个明确的方案;明确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新闻报道领导小组的责、权。组长应在第一时间开展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协调工作,了解掌握事件的发展动态及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等信息,运用一切手段,到事件发生现场,拍摄一切可以拍摄到的画面和声音,掌握第一手音像资料。以贵州福泉11.1爆炸事故为例,2011年11月1日中午11点30左右,贵州马场坪匝道口附近发生一起爆炸事故,目前,爆炸导致附近部分房屋被损坏,据统计,造成8人死亡,有两百人不同程度受伤。

三、把握客观的舆论导向,确保报道效果

作为当和国家的重要喉舌,媒体的力量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备是在当前,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呈现多种多样的经济社会时期,传媒人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从表象中提炼本质的能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决不是不加选择的现象呈现,而是要在纷繁的表象中挖掘和提炼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灵魂和核心、关键和难点就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要求我们时刻将媒体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时刻将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放在首位,时刻将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11.1福泉爆炸事故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11月1日下午5点,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赶赴爆炸现场指导救护,对事故的处理和救助伤员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八点要求。按照赵省长的指示要求,现场指挥的省领导黄康生、崔亚东迅速召开各相关部门工作部署会,落实赵克志省长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整个事故处理快捷、有序,民心安宁,社会稳定。

四、要主动应对突发事件,抢占发声主导权,多角度报道

第4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和危机随之高发,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企业本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风险挑战,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应对危机风险和处理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组织力作用发挥上。

 

01

 

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战斗堡垒和重要阵地,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更是必然要求。一是有利于统揽全局、果断决策。重大突发事件必须从全局上进行谋划,统一部署,协调一致,才能有序稳步推进,防止系统性危害传播扩散。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组织力,可以促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统一思想、运筹帷幄、有序推进。二是有利于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最重要的是党员群众发自内心持久的支持与协助。组织力作用的发挥可以最有效地凝聚群众力量,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组织氛围。三是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国有企业党组织组织力作用发挥对统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落实精准复工复产具有重要影响。对协调开展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统筹实践价值。四是有利于服务群众、保障群众。党组织组织力本身就要求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特殊的政治作用,推动企业更好采取急群众所急和想群众所想的措施,保障群众利益,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

 

  

02

 

机遇挑战

 

提升国有企业党组织组织力对处置好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挑战。顶层设计挑战。面对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时,现阶段有的国有企业党组织缺乏重大突发事件下组织力应对机制,组织力发挥不够不充分,造成了反应与处理不及时、不系统。反应速度挑战。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没有及时发挥作用,不仅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还容易造成组织行动失调。行动一致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国有企业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各级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容易各搞一套,又容易只等指示,将会加剧风险蔓延。响应程度挑战。有的企业基层党组织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做群众工作能力不强,存在听从指挥多,主动前进不够,口号喊得多,落实动作不够等,使得应对突发事件存在基层层层递减情况。

 

03

 

理论与实践探析

 

重大突发事件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可以建立一个全过程的组织力应对管理模式。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期限及特征

 

重大突发事件是一个包含潜伏、爆发、高潮、缓解、消退五大环节在内的事件过程。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在重大突发事件刚刚显露时期,刚开始出现危机的苗头。事件在潜伏期会产生少量的危机,呈散发状态,但未造成损害或损害很小,危机是否会沿着正常轨道发展与其形成时期应对有关。

 

爆发期。爆发期指事件危害指数上升阶段。强度上事态逐渐升级,对社会冲击危害最大,产生很强震撼力,进而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蝴蝶效应。

 

高潮期。高潮期是从人们可感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物力损害到达最高点。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担忧、关切也成为重点,最终形成全国性重大事件。

 

缓解期。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但未彻底解决。事件源被控制,事件热度逐渐开始下降,事件进入理性评估阶段。

 

消退期。事件得到完全控制,开始恢复生产经营,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常态化管控。

 

(二)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内涵

 

国有企业党组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组织力是一种合力,可以分为五项能力。

 

政治领导力。政治领导力主要指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党的政治路线以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等的准确理解把握及实践执行能力,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

 

组织行动力。组织行动力主要指国有企业党的多级组织覆盖联动,发挥各级组织独特作用的能力,一方面要组织完备,另一方面要确保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推动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企业经营、改革发展等各领域发展的能力。

 

秩序控制力。秩序控制力主要指基层党组织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基层营造出充分民主又集中统一的“小气候”,真正凝聚基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基层党员干部齐心一致、行动一致的强大合力,率领广大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沉着果断地处理和化解本单位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与突发事件问题。

 

凝聚感召力。凝聚感召力主要指基层党组织坚持群众路线,关怀、服务、动员、保障群众,推动群众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和鼓舞人,汇聚形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磅礴力量,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真正推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画好同心圆。

 

自我革新力。自我革新力主要指基层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促使基层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使党组织在不断出现的困难挑战面前,保持先进性、战斗力的革新能力。

 

(三)实践分析

 

本文初步将组织工作具体举措进行一个初步分类,以期组织力更加明晰地展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实现深度细化分析。

 

重大突发事件每个阶段,采取的组织力发挥作用的类型有所不同,采取的具体举措有所不同。比如,在爆发期,在组织力中需要做好的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对相关事件即行公开、进行透明的工作程序十分紧要。在缓解期,要做好组织力中重要引领作用,强化复工复产,进一步凝聚员工。在消退期,自我革新力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组织力等等。二者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每个特殊时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组织力发挥独特作用。

 

04

 

路径策略

 

组织力是一种合力,每个特殊时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组织力发挥独特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组织力作用发挥。

 

(一)切实提升政治领导力,应对潜伏期

 

增强意识。国有企业党组织应加强政治领导力,增强危机意识,通过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系统理论学习,见微知著,提前准备,掌握重大突发事件主动权。加强党员职工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职工提升风险管控意识。

 

加强管控。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形成风险评估体系,多方面综合考量,建立科学指标。从事件发生的领域、地域,关键路径节点,风险等级等综合分析,从上级应对部署、职工群众反馈情况等方面管控落实,坚持多种机制建设相结合原则,深化对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管控。

 

(二)以政治领导力为引领,以及时发挥组织行动力为核心,应对爆发期

 

及时引导。当事件突发后,要迅速提升政治领导力和组织行动力,第一时间抢占先机,快速行动,快速发声,往往能够先声夺人,赢得主导权。

 

公开透明。要强化组织力中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行动力,严格坚守公开、透明原则,将问题置于阳光下,达到消除疑虑,化解误会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效果。

 

(三)共同推动组织力多种合力,强化秩序控制,积极凝聚人心,应对高潮期

 

组织引导。国有企业党组织应积极发挥组织行动力,做好应对危机焦点、痛点的工作,直面困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各级组织应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决策高效、运转协调的指挥体系,强化对组织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确保号令上下贯通、行动协调有力,为坚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出坚强组织保障。

 

传播引导。国有企业党组织应积极加强凝聚感召力,在高潮期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传播矩阵作用,创新传播范式,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软引导”,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凝聚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干部示范。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是释放党组织组织行动力的重要因素。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应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和报告制度。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察、识别、评价、使用干部。

 

关怀员工。在爆发期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发挥凝聚感召力,主动坦诚关切民众,展现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形象,应注意细节和态度,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为职工纾难解困。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充分发挥组织合力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机构要积极主动履行纪检监察职责,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坚强纪法监督保障,以监督实效保障工作高效顺畅开展。

 

问责考核。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短期来说对事件处置的问责,往往能成为关注焦点,是直接影响危机演变的因素,而长期来说考核则更关注深远持久作用,要推进责任落实到位,构建长期深远责任链条。

 

(四)强化党建引领发展,持续深化组织行动力,应对缓解期

 

恢复经营生产。重大突发事件进入缓解期,最关键的任务是恢复经营生产。党组织在这一阶段要持续深化组织行动力,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担当组织责任。要在处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工作的前提下,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所出资企业复工复产。

 

研判前进方向。进入缓解期,恢复生产经营工作,要切实发挥党组织组织领导作用,做好研究判断。应坚持底线思维,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做好结构优化和稳产稳收工作。

 

稳中求进。缓解期需要进一步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防控,并且持续做好凝聚人心工作,深化党员职工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好复工复产工作。

 

(五)充分释放自我革新力,应对消退期

 

表彰先进。在消退期要充分释放各级党组织组织力中的自我革新力,其中要注意抓好表彰先进,做好总结工作。聚民心、振士气,营造积极向上的风气,推动提升、干事作风的优化,进而凝聚民心。

 

第5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Abstract: Responding to public emergencies,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are related to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univers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There have been many new features for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so,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taken new initiative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feature of public emergenc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make reasonable comment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students.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体育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Key words: public emergency; physical edu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44-02

0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20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肠道病毒EV71感染、三鹿奶粉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4・28”胶济铁路列车相撞等事故灾难,拉萨“3・14”、新疆“7・5”暴力,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2010年10月份的“涉日游行抗议活动”等,他们以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小社会,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部位,大学生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高校是否安全稳定很大程度上间接或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和谐发展,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因此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时期体育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新特点,所以在公共突发事件视阈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它的特殊性,作出了相应调整。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

1.1 突发公共事件概念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界定,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PublicEmel,gency)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我国关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内涵主要是指: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是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2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2.1 根据影响的地域和范围可以划分为全球性、国家性和地区性的三类突发公共事件。全球性公共突发事件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核危机、甲型H1N1流感以及跨过犯罪等。国家性和地区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如:“三氯氰胺”事件、我国南方大雪灾以及“5.12”汶川大地震等。

1.2.2 根据性质可划分政治性突发公共事件(如:“水门事件”、“泰国事变”、“俄格冲突”以及2010年10月份的“涉日游行抗议活动”等)、经济性突发公共事件(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民族宗教突发公共事件(如:印度教派冲突、阿以冲突、“3.12”事件)、生态突发公共事件(如:沙漠化、SARS流感、H1N1流感等)。

1.3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和分类,结合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的突发公共事件,我们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3.1 突发性突发性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特征,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偶然性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迅速蔓延和释放,对人的应变能力要求极高,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果断采取手段,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亡、财产损失以及严重的社会后果。“5.12”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来的突然,当时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及时有效的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3.2 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虽然突发性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却会因为它的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焦点。这样会自然引起社会的恐慌感(也包括在高校的大学生)。但由于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信息的公开化,有些信息存在真假之分。公众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容易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很容易失去理性,这样也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影响的全国性。因此,公共性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特征。

1.3.3 危害性公共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从宏观上讲,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代价,并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从微观上讲,突发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间接影响就是突发事件给人们心理和精神所带来的冲击。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正常生活。

2新时期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2.1 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体育院校大学生多数人性情开朗且外向,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由于他们长期从事运动训练,要求他们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及迅速调整的能力,所以对新环境、新事物接受能力强,适应能力强。

2.2 注重塑造自我形象体育院校大学生一般身体比较高大,体型比较健美,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使他们较易产生良好的身体自尊,也就是对自身形象的满足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着良好身体自尊的人,更易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2.3 社交能力强,朋友多体育院校大学生为人较直率,为人处世真诚,诚信度较高,社交能力强,交易与他人成为朋友。

2.4 文化素质偏低,盲从性重由于很多学生从小就接受系统的运动训练,很多学生甚至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直接从竞技体校和专业队进入高校学习,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社会阅历少,思想不够成熟,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对有些社会问题产生困惑和迷惘,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社会事件,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和状态,缺乏主见的盲目从众往往导致悲观式的恐慌,乃至心理危机。

2.5 兴趣点多且不稳定体育大学生除必修的文化课之外,还有运动训练课,学习、训练之余比较疲劳,致使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够严谨,部分学生将兴趣点向外界转移,极易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机,甚至玩麻将等情况,而专研理论知识,查找学科资料的兴趣逐渐淡漠。

2.6 好胜心强,个人主义倾向突出,但法律意识淡薄由于长期从事竞争性较强的运动训练,所以一般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一定要与别人一争高下,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精力旺盛,却又不能正确支配精力,极有可能寻找不正当的途径去发泄。加上多数人一直从事运动训练,文化底子薄,阅历浅,辨别能力低,容易犯以偏概全、否定主流的毛病,干事情也往往会情绪化。

2.7 集体荣誉感较强,但缺乏组织纪律性体育院校大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为了集体荣誉甘愿做出个人牺牲,但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问题不冷静,经常出现因哥们义气大打出手的现象。

3应急管理视阈下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举措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突发公共事件,不论它来自哪一个领域,突发公共事件都会对高校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使高校陷入一种非常状态。在这样一种非常态的社会变革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新特点,在公共突发事件视阈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3.1 应增强应急意识,加强应急教育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特征就是突发性,它们偶然性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迅速蔓延和释放,对人的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呼吁建立应付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灾害的应急体制和机制,还要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加强应急教育。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出生时正是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最稳定的时期,遭遇到的各方面挫折较少,表现在他们身上: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从来没有接受过类似的教育,故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容易受暗示影响,这在所难免,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危机面前无法作出理性的思考。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是先知先觉的,政府的力量也不可能永远走在最前面,此时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是防止灾难和危机泛滥的最坚实的第一道堤坝。因此应增强学生本人自己的应急意识,加强应急教育,我们要坚实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2 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而学生干部的情况汇报是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3.3 引领校园媒体的宣传力度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公共性,虽然突发性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却会因为它的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焦点。由于体育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盲从性重,而校园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典型、专访、座谈、辩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形象化正面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能及时跟踪报道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对是非和美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因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兴趣点多,又好动,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让科学的理论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防止和抵御非马克思主义入侵,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能启发大学生乐观向上、奋发进取。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高雅的文化宣传、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形成崇尚科学文化、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3.5 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报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是受教育者懂得知恩、学会回报,把报恩看做自己的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另一个特征就在于它的危害性,当危机突然发生时,如:“5.12”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及时有效的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当前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如:贫困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这是更多的贫困生走进了课堂。所以要合理运用感恩教育,对学生惊醒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自理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3.6 抓住事后教育是加强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古语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潜在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机遇。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的教育情境之中,这时候,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传达的教育信息最容易接受并信服。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反思是整个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王建梁.非典危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与重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3(10).

[2]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3]王凡.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第6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处理 效果 评价

我国政府在处理应急事件方面也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最为重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理念落后,政府与民众间的信息传递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对突发事件缺乏系统的评测和监督。所以,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目前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现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些应急方案进行了效果评价,希望对相关部门有所帮助。

一、关于目前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现状分析

1、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上,仍旧注重救援过程,忽视了对突发事件的防御。重救轻防、事后设防的观念严重滞后了对突发事件的治理。事后应急,如果突发事件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可能会使结果影响扩大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又使得应急时的资源投入难以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使社会在应对突发事件打击能力更显脆弱,也势必影响应急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2、缺乏应急处理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制定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包括在防震减灾和防洪等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如在四川大地震中,政府较快的启动了应急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但是,对于这些应急条例和法规,其本身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和部门特征,难以在全国形成整体协调性,在遇到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3、政府与民间缺乏信息良性互动

信息畅通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显得非常重要,加强政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能够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情绪。但同时,目前的不少政府部门因为担心公布信息对社会造成过度的恐慌,刻意地屏蔽信息,不想民众公开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政府与民间缺乏信息的互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在民间公信力的树立。

二、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建议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制体系

我国在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方面的法制体系建设。国家要加强群体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法的制定,各地方城市也要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制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责任,通过法制建设来保障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序进行。

2、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公布给民间。建立政府部门与大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注重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多媒体传播工具,将信息传达给群众,可以有效地避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恐慌。在此基础上,加快政府信息化的公开程度,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3、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政府必须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内部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部门和机制。并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并根据演练的过程,设置各种决策方案,以应对实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需要。

4、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

针对突发事件潜伏到产生具有一定演变过程的特点,必须加强政府的预警机制建设。各地区也要针对地域性的自然灾害之类的突发事件,分析该类突发事件的规律,提高应急预案的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于突发事件特点的突变,要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评估,使预案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可行性。

三、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效果评价

1、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政府工作的重点还在于扩大内需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利益结构调整方面,面对的各种社会改革使国家工作重点难以顾及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整体性,客观上加剧了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待应急处理的效果评价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重点在于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1)应急管理者必须树立危机防范意识

关于应急管理者的危机意识评价是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的首要任务。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包括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是否建设有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医疗设施和抢险应急准备等。

(2)关于突发事件的预警准备

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减少突发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影响,建立政府与民间畅通的网络平台,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程度。这样,在公众之间及时和准确的相关信息,并将如何规避突发事件带来的危险措施告知民众,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

(3)健全突发事件应对的保障体系,提高事后恢复能力

政府要从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入手,强化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社会的保障措施,加强受突发事件影响群体的心理疏导,降低社会矛盾产生的可能性,规避突发事件成为导致恶性事件循环产生的风险。同时,要对事后损失进行评估,提高事后的恢复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通过提高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降低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地区性的突发事件,要完善相关组织体系,从法律建设方面建立整体性的应急机制和运行机制。而对于突发事件的演变特点,必须加强预警机的建立,提高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速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张英菊 闵庆飞 曲晓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探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覃燕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4期

作者简介:

姓名:杨宁,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年1月21日,籍贯:辽宁省北镇

第7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 行; 高校; 突发性; 预防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2-0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日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定的不安定因素,这就是学生的突发性事件。此类事件给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重要性。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中尤其要突出“预防”的作用与功能。纵观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模式,可以凝练出这样一种精神――“知行合一”。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要把握“知”和“行”这两个关键,才能将“预防”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一、知――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思想基础

1.知其然,明其态

知其然,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内涵及特征等,由此才能有效地展开预防和应对行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顾名思义,是指在高校内部发生的危及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突然的、意外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事件。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不仅复杂多变,而且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观测角度和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突发性事件的引发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校外输入型、学校行为失当型和学生行为失当型。

第一,校外输入型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以及受到学校自身因素以外问题的影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其诱因或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可抗力引发的突发事件,如1998年洪水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等;二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引发。例如,争端,台湾公投,日本“入常”事件等等;三是校外同类事件影响或受到校外煽动而引发。例如,2007年下半年的高校学生罢餐事件,就是主导者在各高校通过短消息、BBS等途径进行串联煽动而酿成的。

第二,学校行为失当型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的诱发原因主要有:学校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学生的正当利益,或学校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学校以一个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利益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定,使学生遵守并很好地为学生服务;或有的教职员工工作中言语不当、工作方法不妥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侵害了学生利益的结果。如发生在江西、江苏、河北等地部分高校二级办学机构在毕业证发放上因学生不满而引起的突发事件;江西省某高校发生的学生对该校“不合理收费”产生的不满而发生的打砸事件等。

第三,学生行为失当型突发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思想偏差、认识错误、行为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其一,因学生自身行为不当,违反校规校纪而引发。如2008年11月15日上海商学院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酿成火灾,导致4名女学生不幸身亡。其二,因学生对不良现象的危害认识不清而引发。例如,有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比较单纯的弱点,诱骗大学生参加传销,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其三,因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随着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自杀、出走、暴力、犯罪、突然死亡等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会引致学生恐慌、管理失序甚至是学校动乱等不良后果。

校园突发事件不仅具有一般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而且具有“高校”这一特定地域和“学生”这一特定主体所赋予的独特性质。概言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主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其一,突发性。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事件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等都难以预测和把握,且往往会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其二,危害性。学生突发性事件一经发生,都将对学校整体及学生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造成生命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名誉的损害和秩序的破坏等。其三,传播性。一旦学校及学生有任何事件发生,必然会随着媒体的宣传与报道而家喻户晓,由此事件的影响便会超出发生地的范围,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四,互动性。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密集地,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社会事件最敏感的群体,也是社会稳定的窗口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并易于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从而造成危机的“放大”和“辐射”效应,从而演化为社会危机。[1]其五,过激性。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尚且不够成熟,不仅容易冲动,而且不够理智。他们容易在蛊惑人心的口号呼吁下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升级和质变。其六,群体性。高校学生具有活跃性、敏感性、敢为性等特性,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特性极易产生“一呼百应”的聚集性效果,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改变原生性、个体性的事态,从而形成,产生震撼效应,加大处理难度。

2.知其变,明其势

稳而易料、变而难测,学生突发性事件正是因为其变化难测的显著特征而获此殊名和要位。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尤其要较为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才能采取科学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此类事件的变化难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催生因素多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已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和民主气氛日益浓烈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日益以一个开放宽容的姿态来容纳社会的万千变化,从而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度日益加深。由此,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间不乏蛊惑人心的负面影响。此外,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生源的组成亦发生诸多变化,尤其是当今的学生中存在着浮躁功利现象,因此来自不同民族、省市、地区的学生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各种摩擦。高校内外环境的客观变化决定了不能简单运用旧有经验来处理当前的学生突发性事件,而是必须正视、理解和顺应这些变化。

第二,事件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爆发,其发展脉络是极难把握和预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事件是会继续发展变化的。一般说来,突发性事件发展变化的方向无非就是三种:即时停止、转危为安和继续恶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仅要习得危机处理的知识与方法,而且要掌握预防和应对各种典型突发性事件的先进经验,由此才能保证在危机关头能够理智、娴熟地突破发展变化的窘境,从而实现“悬崖勒马”。

3.知其要,明其重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心理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辅导、实践活动指导、贫困资助工作、日常工作事务、突发事件处理等。其中,除却突发性事件,其余七项均是有章可循的常规性工作。这七项工作的某项若处理不当,至多会造成该项工作的不圆满、不成功,短时间内暂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但是,突发性事件则不同,若管理者的思想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行动速度不快、效果不佳,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颠覆学生管理工作已然促成的良局。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高校的一种危机。诚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 Barton)所认为,危机是一种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2]因此,高校学生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指出的事,学生突发性事件固然是其他常规性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和潜伏的破坏因素,但是换个角度,如若其他七项常规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学生突发性事件暴发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换言之,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和人员应该时刻重视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时刻将常规工作处理到位以确保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稳定,从而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二、行――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实践载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唯有切实落实预防之行,将预防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始终,才能真正将预防进行到底。

1.行于前,未发先防

第一,加强学生危机教育。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主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是预防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必要和必然。首先,要加强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浅,克服逆境的能力较弱,容易以自我价值判断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他们往往会因为危机意识的薄弱或缺乏而成为突发性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预防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安全讲座、知识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危害性,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其次,要加强学生危机能力的培养。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他们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实战的形式进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演练,让学生切实掌握应对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效果,及时准确的预警对于控制及解决学生突发事件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务必要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首先,要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灵敏高效的从部门到专业班级的情报信息网络;其次,要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研究,拟定完善的处置方案,建立效率高、权威性强的指挥决策机构;再次,要建立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责任制,实行层层包干、层层落实,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第四,要组织预演,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全过程及应对措施;最后,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委等学生干部对突发性事件的信息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校内外的联动流程建设,将校医院或卫生所、校武装保卫处等与校外正规医院、公安局部门等密切联系起来,保证在突况下能及时运作起来。

第三,关注特殊学生群体。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学生突发性事件,不难看出,由于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造成行为失范的特殊学生群体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占相当大比重。这部分学生由于思想的偏差和心理的失落,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因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并准确掌握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思想和心理变动,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同时,要建立疏导和纠偏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专业人员、辅导员和同辈群体的力量,及时发现其思想和行为偏差,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教育,及时采取纠偏调整措施,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加大对这些特殊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教育,促进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身心,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业务能力。

第四,健全信息沟通系统。系统科学家汉肯指出,行动者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媒介。他将行动者之间的全部通信渠道和信息库的集合称为沟通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3]为了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各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因此,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方法,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加强有关学生思想状态及其关注问题之舆情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从而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增强信息沟通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抓住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和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避免无的放矢、消极应对、形式主义等弊端。

2.行于中,已发防变

第一,冷静头脑,平静心绪。学生突发性事件之突如其来的特性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及当事人难以冷静待之、平静处之,而不冷静和不平静乃是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大忌,必须克服这一弱点并予以妥善处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在面临学生突发性事件时,务必要冷静头脑、平静心绪,不要在当事人面前表现出“如临大敌”的胆怯和懊恼情绪,秉持“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充分表现出真诚和关心,充分相信和支持当事人,并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善于倾听他们的压抑与不满,理解他们情绪宣泄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与当事人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准确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才能及时遏止事件的恶性发展,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第二,应对及时,加强领导。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其发展趋势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而且极有可能演化出更具危害性的后果,因此,辅导员及相关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并采取处理措施,并尽可能将事件遏止在萌芽状态,以防止破坏程度的加深和危害范围的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件处理的领导。首先,要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情况,尽可能稳定群体情绪,并迅速查明事件原由、涉及人数、核心人物及主要诉求等。其次,要把握合理时机和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快速理智地作出科学决策,尽快平息紧急事态。最后,思想要缜密、反应要敏捷、表达要准确,时刻谨记不能因为平息事态的需要而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免酿成具有危害性的新事端。

第三,公开处理,引导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和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集结了“现代性意义”与“时代话语”的网络和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眼球的媒体,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4]使得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断增强。在学生突发性事件上,社会公众对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往往会陷入扑朔迷离、捕风捉影的窘境,而网络和媒体则具有十分巨大的宣传和渲染作用,由此社会极易对学校产生误解、偏见、敌视的情绪,这对学校的形象及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务必要公开处理突发性事件。其一要争取主动与信任。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学校应该对事件事实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并尽快统一思想和认识,及时执行发言人制度,向公众公开事件真相,以争取处理的主动权和公众的理解信任。其二,要善于引导舆论。在准确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向社会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帮助学校渡过危机。

3.行于后,愈后防复

第一,科学评估分析,积极总结反思。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既能充分暴露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特殊压力下的创新,并为这些工作的改革提供契机。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将危机考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处理过程、造成的危害以及经验教训等,就事件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也可编成案例,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警示,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免疫功能,起到改进工作和亡羊补牢的作用。此外,辅导员应该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档案的保存,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为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第二,加强事后教育,引导学生向“善”。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将远远超出预测,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性事件会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件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紧密结合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事者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且失当的,使旁观者能感受到行为失范的危害性,争取广大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体学生直面生活的挑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3-6.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3.

[3]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8.

[4][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

第8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系统构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譹?訛这一表述为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总是印着时代的烙印,新闻思想概莫能外。转型期的中国,突发事件的增加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的执政理念、媒体的报道策略、新媒体的舆论新形态,都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纵观近年来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我们可以看到汶川地震时政府和媒体联动、第一时间信息公开,舆论引导获得成功;可以看到云南陆良事件中当地政府积极应对、化解矛盾、变化语态、积极引导正向舆论;可以看到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政府不逃避,不掩盖,两天召开5次新闻会,使得舆论质疑声音逐渐消退。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河南杞县钴60泄露、贵州瓮安等事件中由于当地政府和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和策略问题而导致的事件恶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被学界、政府和媒体一再研究和提起,以期为以后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对于目前国内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笔者进行了梳理。

一、有关“突发事件” 的研究现状

以“突发事件”为篇名,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截止到2012年5月份,共检索到5158篇相关文献。从年份来看,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从2008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发表标题中含“突发事件”的论文为314篇,2008年这个数量成倍增长为689篇,2011年达到955篇。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以定性为主,经验总结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占多数,而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从内容上看,国内相关研究散布于各个领域及组织内的突发事件,同时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原因、对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有关基础理论研究

国内突发事件研究涉及到突发事件的定义、概念等内容,较有影响的如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在2007年11月的《南京社会科学》上刊发的论文《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文中指出,突发事件与相关的紧急事件、危机事件、灾难、风险概念有相似、交叉之处。突发事件具有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四个特征,有着多种分类方法。自然性突发事件与社会性突发事件特征上有诸多不同,当前我们应该重视对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研究。?譺?訛类似的论文对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归纳梳理,建立概念、理论和体系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学科理论框架。这些研究揭示了突发事件的内涵与外延,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突发事件研究理论做出了贡献。

2.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

政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陈永安的《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一文指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多种动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变得日益频繁和复杂,社会公共危害性越来越大,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了维系政府的基本职能,维护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十分紧迫和现实可行。?譻?訛

3.对特定地区和特定对象的突发事件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突发性事件的研究中,一些研究集中于对一些特定地区如我国农村地区的突发事件研究,以及我国高校的突发事件的应对研究。丁建嵘在《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需要从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改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改革,健全和完善农村治理体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譼?訛在对高校突发事件研究中,相关论文有上百篇之多。有代表性的如郑恒毅的《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等。这些文章探讨我国高校中出现突发事件的原因,并给出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国内对一些突发事件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理论或者说学科理论建构相对滞后。一些学者很少意识到四类突发事件之间的相互演化过程和规律。②现有文献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周期性的分期研究。③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有时过于雷同。

二、有关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研究现状

1.对四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

关于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力的论文非常之多,现有文献从各个方面研讨了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方法。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夏长勇2009年11月在《新闻与写作》上刊文《我国四类公共危机传播现状与发展态势》对四类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对前三类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逐步走向公开化,透明化,但是对于社会安全事件的报道,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特别是要提高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2007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对于这四种突发事件的各自舆论引导的特点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分类的探讨和研究。

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舆论引导研究方面:灾害发生后,政府对信息源的控制或管理大致有三种方式:完全封闭信息源、无控制开放信息源、有控制开放信息源。其中最后一种方式较好。?譽?訛灾难报道应做到“第一时间公开、全面深入报道、立体引导”?譾?訛叶皓2007年在《现代传播》上撰文对重大灾难的舆论引导作了详细的阐述:第一时间新闻、公开灾情稳定社会和人心;利用媒体动员社会,整合资源;取信于民,树立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有助于事件本身的尽快解决;防范新的事故连锁发生;有助于今后防范此类危机再现。健全完善政府危机处置的舆论引导机制应做到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好现场记者管理;掌握好信息源;关注第二、第三现场;政府第一时间新闻机制:尽快召开新闻会;迅速组织新闻通稿;事故处理中的滚动机制,同时注意突发事件中的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分析处置机制。?譿?訛

在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有学者撰文指出,要在类似三鹿奶粉的突发事件中争得舆论引导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充分地向社会传达权威的主流声音;适时释疑解惑,疏导公众情绪;适时推出深度报道和评论,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性报道,体现媒体的贴近性。?讀?訛

2.关于新格局下的媒体舆论引导研究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数字化、思想观点的多元化以及新兴媒体的冲击,新华社2004年做了题为《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的调查,调查结果以4篇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在《中国记者》2004年第1期上,调查分别从“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寻求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最大重合度”、“重视对几类重要报道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占领不了市场,就占领不好阵地”等四个方面对调查结果加以论述。2005年《新闻战线》以“努力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为话题,连续12期刊发文章,面向新闻实践工作,从采编模式、选题策划、考核机制、改变文风、改进经济报道等多个主题论述如何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在新的时期,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其解读方式从优先式解读为主变为多元解读方式并存,妥协式解读成为主流,对抗式解读不容忽视;一些生活的压力等造成了受众的浮躁心理,信息消费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在此情况下,“传统主流媒体更需要坚守专业主义守则,发挥信息披露权威渠道的优势,为新媒体及时提供理性的引导”以做到“新老媒体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偏听偏信”现象和情绪型舆论的调控,为此要做到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让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放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重构网络伦理,建立自主型道德模式。?讁?訛

3.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舆论引导能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疏导社会意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既有报道方式、策略方面的:如一些新闻报道忽视群众需要重“宣传声势”,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重人们的兴趣;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或大而化之的空洞说教;新闻宣传在理念上陷入“非黑即白”、简单片面的思维定式,顾其一点,不及其余;一些报道的形式缺乏创新、可读性不强。?輥?輮?訛

4.舆论引导制度化研究

舆论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应该加以制度化才能使之更加完善:我们应建立舆情收集、分析、调控和总结制度;科学制定舆论引导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领导问责制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奖惩制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工作通联制度;加强学术机构对舆论引导工作的研究。?輥?輯?訛不但如此还要做到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抓学习、带队伍、搞策划、加强考核、加强文化建设。

从研究前提来看,目前我国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新闻工作者知晓、理解并积极践行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方针这一前提之上。有些舆论管理人员并不是很了解新闻工作者本身的意见和态度,简单地以行政命令来贯彻宣传方针。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关于舆论引导的研究具体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宏观论理性大于微观对策性;关于媒体格局的研究较少,据笔者所知只有3篇,这并非没有研究,只不过说明,大多数人未能充分意识到媒体格局对新闻舆论引导的影响。对媒体自身的引导能力、引导素质以及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动态亦即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可能出现的变化未能有充分的认识。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思辨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政论式的研究文章较多,有见地的创新不够;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相关媒体以及一些调查企业上,其对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及针对性略显不足,研究设计的目标单一,难以清晰地说明问题。而对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尽管已经有了前面的一些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注意:①缺乏系统论的视角。关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机制包括监测、预警、联动、问责、评价等,但相关研究未进行整体构建。②对于四类突发事件的不同舆情态势,缺乏基础性分析,不能为舆论引导提供指导。③对于四类突发事件的类型间演化缺少研究,不能为其提供策略性建议。

三、加强系统构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对于致力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研究者来说,应本着系统论的逻辑思维在现实问题和理论基础上,对四类突发事件舆情态势特点及影响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往的突发事件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样本。同时,四类突发事件的类型间演化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发生自然灾害后若政府和媒体引导不当,负面舆论的爆发很可能会使其演化为社会安全事件,使得国家和人民遭受更大损失。社会安全事故与事故灾难之间也存在互相演化的可能。同时对于突发事件的危机演化周期应和舆情态势的维度进行统一分析,才能为舆论引导提供支持。在前期理论和问题的基础上,舆论引导系统应包括构建舆情监测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构建舆情监测机制,提高研判能力;构建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能力;构建舆论引导问责机制,加强管理部门责任感;构建舆论引导能力评价机制,促进管理行为科学化。最后对于政府和媒体的两个舆论引导主体,政府和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能够有效的联动,怎样符合双方的信息处理原则及舆论引导目标,这同样值得我们进一步对此深入的研究。

[本文为赵振宇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1AXW006)的部分成果。]

注释:

?譹?訛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譺?訛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譻?訛陈永安:《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譼?訛丁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譽?訛程曼丽:《灾害中的政府舆论管理》,《国际公关》2008年第4期。

?譾?訛郑保卫、郭平、张惠雯:《汶川大地震报道——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3期。

?譿?訛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现代传播》,2007第4期。

?讀?訛张志欣、赵兵:《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报道看如何提升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新闻战线》2008年12期。

?讁?訛彭鹏:《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军事记者》,2004年第7期。

?輥?輮?訛王树成:《新形势下引导舆论的战略思考》,《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第9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作者简介:储志新,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党委副书记、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薛峰,常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常愉,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83-02

信息时代,突发事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频繁出现于各类新闻媒体。如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也日益增长,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各界很容易获取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信息以及扩散其引起的网络舆论,从而给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浅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

(一)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地点主要是学校内或校园周边,其主要的对象则是学生,主要的危害则是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利以及财产安全权利带来实质性损害,进而从根本上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般来说,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公共管理类、公共安全灾难类、卫生类以及心理类四种。首先就公共管理类而言,主要是指学校的一些政治性事件或是由学校的管理引起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包括一些游行、非法集会以及绝食等突发事件。其次就公共安全灾难类而言,主要是指学校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性事件,同学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又或者是不可预知的火灾或洪灾等事件。其次就学校的卫生类突发事件而言,着重是指学校出现的食物中毒以及出现一定规模的传染病。最后就心理类突发事件而言,则是由于心理疾病引发的一些自残以及自杀事件。但是就目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而言,主要以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居多,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主要是学校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罢课、绝食、群殴、投毒以及自残自杀等情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就其实质性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甚至是交叉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征可以表现为: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急迫性、突发事件主体的特殊性以及群体性、事件过程的持久性和多变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威胁性、事件的公共性以及快捷的传播性。

(二)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主要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或立场出发,就学生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或立场,从而引起校内外网民对该事件的网络关注。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主体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主要是高校的学生;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也即事件信息间的交互传播;网络舆论的主体的相对自主性,即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畅所欲言,从根本上表明自身的观点和立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以至于高校网络平台的某些看法和观点良莠不齐,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民们偏激的思想以及语言中爆发,形成负面的舆论。这又表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不仅有着快捷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爆发性。

二、 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一般来说,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高校管理者缺乏网络危机意识

一旦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高校忙于处理突发事件本身,缺乏网络舆论危机意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麻痹大意,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负面性影响并没有高度重视。就目前而言,往往有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更先想到的是如何的将消息进行封锁,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规避,一方面防止高校的公共形象被削减,另一方面则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刻意隐瞒事实的真相。

但是在网络舆论平台上,部分学生网名为了追求关注度,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的同时并没有任何的顾忌,有时煽风点火,直接对高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又有着一定的爆发性、连带性以及关联性,以至于网络舆论在实际的引导中常常处于一种别有心裁的错误中,这种网络舆论的引导往往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从根本上造成一定的网络舆论恐慌。

总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由于高校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以至于部分高校从根本上摒弃了网络舆论的引导。

(二)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相对不健全

高校不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同样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往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仅仅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安慰,并没有另外采取其他方法或措施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引导和帮助或解决实际问题。又由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有着相对复杂的关系和难以预测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决策处理带来了实质性的困难,尤其是现如今时代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相对不明确的责任主体,严重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后续的善后解决工作。

(三) 高校自身的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高校自身不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高校的信息沟通渠道相对较少,其有效信息获取的系统也是极其乏的,不健全的信息通联以及缺乏管理机制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某种程度上都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实质性的困难,以至于高校在实际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很难从根本上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搜集和分析处理,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把握突发事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高校信息间的沟通渠道的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对突发性事件及时的进行解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突发事件的真正管理。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网络舆论引导中,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网络舆论引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确保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有着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立足于当前,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

三、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中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平台和舆论氛围,就要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持有正确的态度,充分的利用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合理的借助于网络舆论引导力量,主动加强网络舆论的导向性,尽可能将网络环境进行和谐构建,进而使得学校网络共享平台有着一定的沟通处理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 高度重视高校内涵文化的发展

提高对内涵文化发展的重视,一方面就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高校的管理服务水平,从源头上上为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学生采取包容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加理性的思考。

(二) 增强网络危机意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增强高校危机意识,同时还要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健全,一方面高校就要成立一些突发事件新闻处理组织,并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进行一定的实时监测,加大网络舆论引导的调控力度,获取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不好的网络舆论进行合理的规避,最大限度的对师生人身安全以及学校良好形象进行保证;另一方面则要保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对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行创造。

(三) 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监管,及时主导网络舆论

高校对自身的网络平台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每个网络发言者的言论进行严格的把关,监控信息的是否规范性,及时而又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主导意识,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舆论。

(四) 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完善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加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就要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出发,合理的利用高校网络共享平台,调节学生突发事件中不满情绪,通过积极而又真挚的行动获得社会和学生的共同支持和谅解,并广纳意见,积极完善自身存在的管理或服务上的问题。

(五) 充分发挥辅导员“线上线下”的思想教育与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