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匆匆朗读范文

匆匆朗读精选(九篇)

匆匆朗读

第1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朗读;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重激励,点燃朗读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的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有的宛如完成老师“神圣使命”,一句一句地硬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是这些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这学期我校举办“红烛杯”优课评选,一位老教师选上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云房子》。可是他手气不好,抽签抽到一个学生朗读水平很差的班级。这位老教师真不愧是个老手,他并没有灰心。他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朗读。当一个学生朗读到“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 ”一句中,“傻傻地”读得很有感情。这位老教师适时给予了表扬。“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练习朗读的激情被点燃了。大家练习得非常给力。这堂课朗读指导教学非常精彩,非常成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重训练,保证朗读时间

不少农村教师至今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上仍然“唯我独尊”,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常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天,我校教导处王主任邀请我与他一同去听一位新教师的语文课。这位教师真是一位新手。他上《夕阳真美》这课。他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当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得正起劲时,这位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实际上这时至少有一半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朗读成了他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而知:要想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三、重全体,勿盯学习尖子

我每学年都要听几十节课,有达标课,有公开课,有评选课。在听课当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教学。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殊不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是几个语文尖子生朗读表演的专场,而是全体学生的朗读训练的课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训练当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教师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现场比赛。教师要让全体学生都想读,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读起来。

四、重示范,多做朗读指导

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谈不上感情朗读。笔者发现,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只会说“读得真好,真棒”之类的话,不作实际指导。学生对文本感情朗读的具体操作,仍是一头雾水。这就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去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传授朗读方法,逐步培养朗读能力。

上次我在县第一实验小学听了王伟伟老师上的《雾凇》一课。王老师是县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曾在市优课评选获得过一等奖。在教学中,王老师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她在范读时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为了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王老师预设多种朗读方式,学生的朗读欲望很高。王老师的朗读起示范作用。她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全班学生在王老师的示范引领下,都读了起来。

五、巧预设,适时变换形式

据笔者观察,许多语文老师一节课安排学生很多次朗读,但是每次安排都未到位,学生读得不少,无实际效果。课堂上朗朗书声往往是骤然响起,又在教师的示意下匆匆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勤于动脑,巧于预设,适时变换朗读形式,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2篇:匆匆朗读范文

一、视觉激趣,吸引眼球

视觉是连接学生学习主体与阅读客体――课文的直接窗口。语文阅读教学时,借助多媒体电教设施,向学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能够起到迅速感染学生和迅速激发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强烈欲望。

以教学《索溪峪的“野”》为例。课前,我从网络上精心挑选了12张从不同角度表现湖南张家界索溪峪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图片,并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之制作成配有背景音乐的PPT幻灯片。上课伊始,我并不急于板书课题,也不急于要求学生翻开书本自读课文,而是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课前精心制作的PPT幻灯片播放给学生欣赏。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PPT营造的美丽意境时,我及时将学生引入对课文《索溪峪的“野”》的阅读与鉴赏中来。由于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已经对课文描写的索溪峪风光有了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学习热情极高,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比如,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紧扣文眼,‘野’字描写了索溪峪具有‘野性’的山、水、人。”有的学生说:“课文第二段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索溪峪具有自然美和‘野性’美的山。”有的学生说:“课文第三段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索溪峪具有动态美和 ‘野性’美的水。”有的学生说:“课文是通过写游人攀援蹦跳、光脚趟河、返璞归真的神情、动作等来表现索溪峪游客的‘野’趣的。”

二、听觉激趣,浅吟低唱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和吟诵的艺术。因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原本就是从听读和诵读开始的。比如,学生还在牙牙学语之时,家长就有意识地在他们的耳边反复吟诵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以此对之进行高雅的古典诗词文化熏陶,而学生也在这听读的过程中,培养和激发起了诵读、背诵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和陶冶。语文阅读教学时,多媒体电教设施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听读和浅吟低唱活动的好助手:教师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名家朗诵的课文,能够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教学《匆匆》为例。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了课前我从网上下载的朗诵名家珍惜的配乐朗诵《匆匆》。学生在饱享听觉盛宴的同时,都自觉地翻开课文,情不自禁地跟着珍惜诵读的节奏高声朗诵起课文来。顿时,教室里飘荡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朗书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第一遍朗读结束后,学生要求继续播放朗读录音和跟读;第二遍结束后,学生再次要求播放朗读录音和跟读……如此反复五遍,大部分学生居然能够非常准确和流利地背诵《匆匆》了。

三、游戏激趣,陶冶性情

一堂语文课40分钟,然而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在每堂课中却不足20分钟。在学生有效注意之外的20分钟里,学生的大脑非常容易从积极思维转向消极思维: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开始出现疲劳状态,与同桌讲笑话,偷偷吃零食等。这时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活动引进课堂,把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与游戏活动巧妙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会立马重新振作精神,还会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继之提高学习效果。游戏的形式丰富多彩,比如角色扮演游戏、问题抢答游戏、成语接龙游戏等。

第3篇:匆匆朗读范文

乙:春天鸟语花香

甲: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乙:春天是个充满激情的季节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放飞我们的梦想。留格二小“我与春天同行”朗读比赛现在开始。

甲:都说春雨贵如油,有了润物无声的春雨,才有万紫千红的美丽。听,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请大家欣赏一年级一班的朗诵《春雨的色彩》。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校花网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春风剪醒了绿柳,剪出了绿油油的春天。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年级二班的朗读《柳树醒了》。甲: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下面请大家欣赏二年级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春的消息》,二年级二班准备。[二年级两个班级的内容一样,不做重复主持]

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悄悄来了,阳光用温暖的光芒,拂照着绿油油的田野。

甲:碧水潺潺,花蕾初绽,青草萌芽。小草把在寒冷的冬天里,所有深沉的思考化作一个个发绿的芽孢钻出了松软的土地,尖尖的草芽儿,[*]课件下载深深浅浅汇成满目的绿色,蓬勃的生命等着舒展的那一刻,就像钻出云朵的星星,炫丽而夺目。下面请欣赏三年级一班为我们带来的作品《春天》

乙: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山上的梨花刚刚开放,桃花粉红的花蕾就迫不及待地绽开了笑脸,把春天描画得热烈而含蓄。请听三年级二班的朗读《春天来了》

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赐予了大地盎然生机,到处舒展出生动的诗意,温柔多情地让人沉醉在这春天的约会里。请听四年级一班《与春天同行》。

乙:一夜风寒,杏花落败青稞初见小。疑是剪春,却见柳枝飘飘,桃花枝头俏。花儿谢了,会再开,匆匆离我们而去的只是时间,永恒的会记在心间。请欣赏四年级二班的朗读《匆匆》。

乙:“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无边的春色,传递着宁静的喜悦,让我们跟随着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去体味一下大自然多姿多彩[*]校花网的情韵,去体味一下恬淡而美好的生活。请听五年级二班的朗读《春》。

甲:燕

第4篇:匆匆朗读范文

一、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第5篇:匆匆朗读范文

—题记

转眼间,三年的时光匆匆流逝。

仿佛昨天,我们还怀着对初中生活的天真的、单纯的向往之心来到我们的学校,一切都都让我们感到新奇: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新科目……

而如今,我们将面临着中考,面临着离别……如今的我们,不再是从前那个懵懂的小家伙;如今的我们,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坚强……

今天,距中考只有仅仅3天,而且,也是我们初中校园生活的最后一天,过完这一天,我们的初中生活就正式宣告着结束。

清晨走进教室,就感到今天与往日不同——同学们很安静。

时间,总是来去匆匆。

很快,上午的课程过半。第三节课,姜老师走进了教室,很平静的为我们读出了她给我们150班42位同学的毕业留言,这也是我们在初中最后一次听姜老师为我们朗读了。一些同学哭了,姜老师却深深的埋下了头,但我分明看到了她眼眶中滚动的泪水……

时间,总是来去匆匆,这一天,又将要结束。

初中生活中的最后一次走出150班教室之前,我认真的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环视了整个教室:这个陪伴了我们三年的教室,这个见证了我们150班三年的辉煌的教室。

第6篇:匆匆朗读范文

我不知道上苍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是我感觉到我的时间确乎是在一分一秒的减少,再默默里算着,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就像一颗流星消失在黑色的天空里,我的时间不知不觉的溜走了,我不禁悄然泪下。

仔细地回想着,在我写字的时候,时间从滑动着的笔尖流过;在我上学的时候,时间从我迈着的脚步旁过去,上课的时候,时间从同学们的朗朗的读书声中溜走,很快一天的时间又溜走了。

在岁月如梭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匆匆吗?只有徘徊吗?在四千多日的时间里,除匆匆度过以外,没有其他的吗?过去的日子如一阵风,追不回来了;过去的日子如棉花糖,含在嘴里不知不觉融化了。我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第7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主旨;语文素养;语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要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迁移文本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实践,如构词方法、句子表达方法、某个段落的构段方式、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里的某种描述手段等多种方式。很多教师已经深谙其道,不仅在备课时能有意识地设定迁移拓展的目标要求,还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迁移拓展经验,养成了迁移拓展的教学习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了语言形式训练的基础。

形式不再是秘密,核心内容如何聚焦,成为“语用训练”有效的关键。“拓展点不能随意选择,一般要以课文的主旨为依据”,而常识性课文和非常识性课文的主旨不同,拓展内容自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何为常识性课文呢?施茂枝教授在《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一书中阐述常识性课文为:“意在传播知识作为本质特征是判断常识性课文的依据或标准。”如《回声》《鲸》《只有一个地球》等用了较多说明方法的说明文,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的小品文。反之,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的文章称为非常识性课文,语文课本中以此类文体居多。据此,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应该指向“知识内涵”,而非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则应该指向“审美内涵”。

一、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指向“知识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认识文化价值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上,对“语用训练点”的慎选、慎用,是“语用训练”有效的前提。非常识性课文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在语用内容的选择上,尤其需要每个一线教师细细斟酌。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内容上以宣传知识为主要写作意图,又充满童真童趣,兼具知识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本课设计的拓展点就选择在了解动物特点上,即将拓展的内容指向百科知识,将知识拓展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紧密结合。设计如下:

指导学生了解青蛙等其他动物冬眠的特点,并指导朗读后,出示小鸟、小猫、小猪、小鹿的脚印,进而训练表达,让学生把横线补完整,交流、评价、朗读。

师:小朋友,说说他们画的是什么吧。(预设:小鸟――小草,小猫――梅花,小猪――剪刀,小鹿――树叶)

出示――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又

小猫 ,小鸟 。

小鹿 ,小猪 。

不用颜料 ,几步 。

为什么没参加?他在 。

同样,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小蜗牛》一课的教学设计将课文体式定位于介绍知识的常识性课文,在此主旨定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碧绿碧绿”的意思和重叠方式,接着换词形容树叶颜色,添词形容白雪颜色,循序渐进地进行词语积累与运用。将认识小蜗牛爬行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小树林的特点贯穿于“语用训练”的始终。指导朗读时同样不强调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情,而强调读出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树林的特点。如教学认识不同季节树林的颜色时,设计如下:

师:请注意这个词――“碧绿碧绿”。小蜗牛,你为什么要将“碧绿”重叠起来用?单用一个“碧绿”不行吗?(说明颜色很绿很绿)

……

师:哪只“小蜗牛”还能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看到的树叶的颜色?(金色、金黄)

师:哪个词也可以重叠起来,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碧绿碧绿的树叶全变成了

的了。(出示)

……

师:“小蜗牛们”,大家知道能用知道的词语来形容雪的颜色吗?(预设:白白、雪白、洁白……)

师:这一次,小蜗牛看到地上盖着

雪。(出示)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把“在语言实践中懂得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等在沙漠中的特殊作用,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首先,将第三、第四自然段讲述小骆驼的沙漠旅行作为重点,质疑探究来了解沙漠恶劣的环境特点。其次,在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骆驼妈妈怎样引导小骆驼轻松应对风沙,为下文感受小骆驼的自豪作铺垫。最后,让学生扮演小骆驼,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学生练说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从脚掌、驼峰和睫毛几个方面说,这又是内化有关骆驼的知识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文字运用,彰显了语文的实践性特点,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同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也彰显了异曲同工之妙。

二、非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凸显“审美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谓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理解能力;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也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将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视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获得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在此学习过程中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获得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精髓,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之一。

非常识性课文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毋庸置疑,正是要在学习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知与理解。目前,各种教学设计中,不顾常识性与非常识性课文的辨析,一味重写法、轻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教学《匆匆》一课,单纯强调工具性,只注重语言形式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仿写句子。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赵昭老师教学《匆匆》一课第三自然段时,采用先交流w会感受时间匆匆流逝,再用上句式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的拓展迁移法。

师:“去的尽管去了……怎样地匆匆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

这样,笔未落,情已发,为接下去语用训练的有声有色作好了铺垫。

师: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_____是匆匆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句话吗?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来作一首小诗!

生: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

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阅读的时候,日子从思考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

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用心感受句子蕴含的情感,实现理解“语言文字”向理解“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接着,让学生发现语言之“形”,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实现对本文语言形式的挖掘和把握。最后,内化表达之“法”,当学生体悟到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如此表达的精妙所在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实现语用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课,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高玉梅老师授课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卡罗纳的“痛”,巧妙安排如下:

“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画出能感受到卡罗纳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心情。”

学生自主交流,抓住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初步感受写作手法的同时,体会卡罗纳悲痛的心情。

“PPT出示句子: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交流: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写出卡罗纳的心情?”

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写作手法,并深入感受卡罗纳的悲痛的心情。最后,真切地走进卡罗纳悲痛心情,设计练笔如下:

“卡罗纳大哭,因为他想起了

。可是没有母亲,放学时, ;他参加考试时, ;他肚子饿时,

;他 时, 。”

三次交流,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表达的支架,让学生练说仿写,学习文本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描写的方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方法的习得是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卡罗纳失母之痛为内容指向,不断地丰富情感认识,为下文教学他人对卡罗纳的关爱作情感渲染,也为彰显“爱”的主题做铺垫。

总之,教师若无正确的认识,不顾常识性课文与非常识性课文的文本区别。着力关注语用,忽视常识性课文中的常识性、科普性知识和非常识性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价值,不顾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体验,就会产生教学的偏颇。反之,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奥妙的同时,相机引导感悟文本,情感共鸣,语言训练就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将承载更多温暖的有思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感悟。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仁增.可贵的坚守 可喜的突破――对两节《匆匆》的分析与深度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5]刘春平,叶润生.丰富想象 了解常识 发展语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10(1).

第8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 小说《那些年》和《匆匆那年》;伤感青春;校园记忆

青春小说是青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诙谐幽默、贴近生活、青春气息浓烈为特征,反映了青少年在青春时期的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台湾作家九把刀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后边简称《那些年》)和“80后”大陆作家九夜茴于2008年出版的《匆匆那年》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共鸣。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值得探讨。

一、人物形象――青春路上的追梦者

人物是小说存在的支柱,是“小说的灵魂,作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1]就上述两小说看,人物类型有:

成熟型。该类人物的特点是思想上比较成熟,和同龄人相比表现得更加稳重,遇事有主见,有原则,有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冲动,如沈佳仪、谢明和、乔燃。沈佳仪觉得在那个年龄聊男女之间的感情非常幼稚,她只想要安安静静地念书;谢明和博学多闻,当他和沈佳仪闲谈时,总是表现得非常的成熟;乔燃善于解决问题,乐于观察,他的成熟表现在他喜欢一个不可能的人时会默默守护对方,不是冲动地要和她在一起。他们在追梦路上日渐成长、成熟,对待事情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态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会盲目、冲动地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开朗乐观型。此类人物在小说中虽不像主角那样重要,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气氛制造者”,如廖英宏、林嘉茉、沈晓棠和赵烨。他们善于与人交际,能够较快地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群体,遇到挫折时,也能较快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调整心态,以往日的开朗乐观继续生活,使小说具有青春的气息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带给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

矛盾型。青春人物总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人物性格会呈现出矛盾性,如柯景腾、陈寻和方茴。柯景腾喜欢沈佳仪,希望能够和她在一起,但又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表白;陈寻被沈晓棠吸引但又始终放不下方茴;而方茴在爱情中,则是矛盾的综合体,她热烈地爱着陈寻,但又表现得冷漠。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怯懦,令他们始终徘徊在幸福的边缘,始终在得到与失去中彷徨。这些矛盾在人物个性中的表现,使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复杂多变,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二、基本主题――青春路上的成长与迷茫

《那些年》和《匆匆那年》都包含成长这一主题,“‘成长主题’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2]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也慢慢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使他们的青春充斥着困惑。尤其在对待爱情和友情上。《那些年》以柯景腾和其一众好友共同追求沈佳仪的过程来展开的,全篇除了书写学生时代的纯真爱情外,还写了朋友之间真挚持久的友情。《匆匆那年》是以陈寻和方茴的爱情为主线,并始终贯穿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等人间的友情。但前者写的是一种小清新的、唯美的爱情和友情,后者表现的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的爱情和友情。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是青春小说的主题之一。在成长的路上,人类总是怀揣着理想前行,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现实的困境。梦想成为漫画家的柯景腾最终成为了一个小说家,梦想成为计算机大师的陈寻最终从事了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而奔着飞行器机械研究与制造的专业去想象未来的职业的赵烨则成为了商人。小说通过对人物理想的实现与否的写作,表现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即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人在青葱岁月里,往往对未来会有无限的期许和幻想,殊不知这个世界是现实当道,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许多来自现实的压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不同的目的,人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最终与现实妥协。

三、艺术特点――以追忆衬悲伤

青春小说《那些年》和《匆匆那年》的成功与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两作品都使用了追忆的叙述方式,回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前者是柯景腾的自述,后者则是以张楠这个人物的视角来写,作品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使小说充满了怀旧的色彩。这种追忆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多样化,既避免平铺直叙,又构成伏笔,令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首先,语言都独具特色,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灵魂式的存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特点记录着一代人的思维轨迹、生活方式。”[3]青春小说中饱含青春气息的语言,表现出年轻人所具有的梦幻与想象。写台湾校园生活的《那些年》用的是台湾腔调,表现了一种“台湾式幽默”;而以北京为背景的《匆匆那年》,人物则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呈现的是“京式幽默”。但两小说语言都具有时尚化、鄙俗化、幽默化的特点,不仅符合那个年纪的人,也使小说表达更为直观,别有一种韵味。

其次,独特的悲语衬伤感,悲景衬悲情的审美追求,勾起读者对自己青春的怀念之情。《那些年》中,柯景腾在地震那晚对沈佳仪说“‘少了月老的红线,光靠努力的爱情真辛苦,错过了好多风景。’我真诚希望,‘也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我们是在一起的。’”[4]这段悲伤的话语充满了深深的遗憾,由于怯懦,错过彼此,始终处于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状态。作者借柯景腾对沈佳仪说的话,道出了许多读者在青春时期的心声。在《匆匆那年》中乔燃在班上念的《一朵丁香花》的作文,发现自己和方茴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爱情的交集,一切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乔燃的伤心和失落的悲伤的话语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让读者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匆匆那年》中,方茴在夜深人静时,将身边的空气都当作是乔燃,她张开手臂紧紧搂住自己的肩膀,回应了那个最终未能成形的拥抱。方茴的这个举动,包含了她对乔燃出国的遗憾与内疚,字里行间流露出方茴深深的悲伤。

总之,青春小说的写作主体、受众都是青少年,这些作品切合年轻人的需要,一方面符合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这些动人的文字,使青少年的情感在现实中得到共鸣。这一种文学形式让青少年产生了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青春小说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也要看到青春文学在追忆青春热潮的汹涌中出现一部分作家跟风创作,不免有抄袭雷同这样的现象产生,有的缺少严肃性、质量差、低俗。在青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渴望青春文学越走越远。

【注 释】

[1] 秦云平.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河南农业,2012(7下)59.

[2] 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3] 严芳.“80后”青春小说语言特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3.

[4]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264.

第9篇:匆匆朗读范文

1 充分自读,自主实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

是要多读、熟读、多积累。

1.1 通读,整体感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提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那里的村民不会捕杀鸟儿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1.2 精读,品味赏析。学生掌握了课本文的内容概要之后,就要进行精读课文。用线、点、圈等记号画出重点词、句、段,遇到不懂的就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情感的愉悦。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认为索溪峪奇峰耸峙,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繁多,具有原始大自然的风韵。游人在山水中返朴归真,感受到从未有个的快慰和清爽。细细读来,有如亲临其境,亲身体会到在大自然的美。

1.3 研读,拓展质疑,研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匆匆》一文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就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学生经过自读自悟后,很快就能在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我又提出问题:读了文字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在逝去如飞的日子做了什么?你能说出有关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吗?你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让学生思考探索,提出自已的解,与同学进行讨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终于明白到:时间逝去如飞,我们要珍惜时间。

2 读议结合,解决难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拔,引导学生细读探究。例如《为人民服务》一文,课文讲的是道理,教学本课时就要求教师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学生在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个句子时,就感到有困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刚刚学过的课文里革命烈士、郝副营长等。这样经过读读议议,学生就明白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要轻。课文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