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艺的概念范文

园艺的概念精选(九篇)

园艺的概念

第1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摘要]由于文化引导的城市再生普遍被认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产业空间集群策略在西方国家许多城市被积极鼓励,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鉴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城市中的日益兴起,而相关的基础理论却显滞后,本论文从概念、特征、类型几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一)国外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随着文化产业园区在西方城市的发展,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在德瑞克·韦恩看来,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区位,其特色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设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1]。HilaryAnneFrost-Kumpf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一个在都市中具备完善组织、明确标示、供综合使用的地区,它提供夜间活动且延长地区的使用时间,让地区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艺术活动与艺术组织所需的条件,给居民与游客相关的艺术活动;提供当地艺术家更多就业或居住的机会,让艺术与社区发展更紧密结合。

另外,NolapotPumhiran和Wansborough&Mageean均将文化产业园区定义为一个空间有限和具有明显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和设施高度集中的地方。这些集群由文化企业和一些自己经营或自由创作的创意个体组成。园区内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在这些园区中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中[2][3]。

(二)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出现较晚,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滞后,主要有一些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由具有相关性的文化企业、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向勇、康小明认为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通常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4];欧阳友权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是指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企业或机构共处一个文化区域,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以产生孵化效应和整体辐射力的文化企业群落[5]。

国内至今尚无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统一界定。在以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诠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情,在此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

在这方面,John.Montgomery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他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并以Temple酒吧,Sheffield文化园区,HindleyStreet,Manchester北部园区等为例,分析、总结出成功文化园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活动、形式、意义三方面[6]:

(一)活动

文化园区基本的前提是文化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呈现,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创意,而创意灵感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与其他同行相互接触的刺激,在众多的活动别是多样化文化聚会地点的出现,通常能充分提供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获取灵感。因此,集聚地点的设置通常被考虑到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中。

(二)建筑形式

John.Montgomery认为最适合一个文化园区活动空间的城市环境应倾向于有一个半径为400米,建筑平均5-8层,在10米范围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

文化园区应该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领地。它提供人们聚会交流的空间,也为园区内的交易提供场所,这样一个区域将具有渗透性。

成功的文化园区倾向于有几个具有活跃、渗透性强、临街地带的街道,或至少有一些活动的结点,便于人们在其间很容易走动。

(三)意义

文化园区要像物质一样能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参观之后能形成和保留园区的印象,而这些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文化园区的活动、风格、形象。

成功的文化园区应是革新和创意的地方,在设计和欣赏方面经常是超时代的,并且这些超时念被带入园区的建筑设计、内部装饰、甚至重要街道和空间的照明等方面。

文化园区应刺激新的理念,成为新产品和新机会能得以开拓、努力尝试的地方。因此,文化园区意义方面的特征体现在具有历史和发展意义、园区身份和形象及知识性、环境意识等方面。

三、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一)国外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划分方法。Hans.Mommaas在分析荷兰5个文化产业园区时提出,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区分有7个核心尺度可以参考:园区内活动的横向组合及其协作和一体化水平;园区内文化功能的垂直组合—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具体的混合,以及与此相关的园区内融合水平;涉及到园区管理的不同参与者的园区组织框架;金融制度和相关的公私部门的参与种类;空间和文化节目开放或封闭的程度;园区具体的发展途径;园区的位置[7]。

WalterSantagata根据功能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四种类型:产业型、机构型、博物馆型、都市型[8]。

1.产业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积极的外形、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此类园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工作室效应”和“创意产品的差异”。

2.机构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产权转让和象征价值为基础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规机构,并将产权和商标分配给受限制的生产地区。

3.博物馆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网络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寻为基础而建立。园区通常是围绕博物馆网络而建,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市区。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统性效应,吸引旅游观光者。

4.都市型。这种类型的文化园区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表演艺术、休闲产业和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建立。通过使用艺术和文化服务,赋予社区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业经济的衰落,并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胚胎期,因而对其的分类很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区位依附、园区性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进行划分。

1.按区位依附划分为4种类型:

(1)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或面临闲置空间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又一滋生之地。国外许多成功的文化园区就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的。我国较早出现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上海近些年成长起来的创意产业园区绝大部分也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建国中路1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位于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房。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利用现有建筑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9][10]。

(2)以大学为区位依托。大学作为技术的发生器,可以不断开发新的科技;同时它又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养人才也吸引着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大学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大学往往成为创意的中心[11]。因此,依托大学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如上海的杨浦区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依托的就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上海长宁区天山路时尚产业园依托的是东华大学和上海市服装研究所,正在建设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及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都是以大学为区位依托的。

(3)以开发区为区位依附。这类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区位依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众多,最适宜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有着大量的信息产业,这些产业跟文化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属于此类型的有位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等[12][13]。

(4)以传统特色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属于这种类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托一些传统的文化区域,在这些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利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产业园区。如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等。第二种是依托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艺术家村,有些是属于创作型的园区,如北京的几个画家村;有的则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如位于深圳特区郊边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油画村等。

2.按园区性质划分为5种类型[14]:

(1)产业型。一是独立型的。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有很强的原创能力,产业链相对完整,形成了规模效应。如深圳大芬村,以绘画艺术为主,也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及规模效应,但原创能力不强,而且这是我国此类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如上海虹漕南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周边的现代设计产业园区等等。

(2)混合型。这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如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香港数码港等。

(3)艺术型。这种类型的园区也是创作型园区,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园区有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青岛达尼画家村等。

(4)休闲娱乐性。这类文化园区主要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长安街文化演艺集聚区等。

第2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

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一切具有公共性的、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形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对公共艺术概念最直接的表述,虽然在定义上并未给人直接说明其具体形式,但有关在公共空间里公共艺术的使用,会给社会、人们带来巨大影响。

基于时代的发展,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作为为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地向外延伸,单纯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缩小,将自然环境的精华加以提炼,从而创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现实空间,将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主流方式。及时、有效地把握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点。

园林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提取而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同时它也是一门多种类学科,在园林的设计中,要巧妙地运用科学与艺术两者兼顾的手法,同时还要掌握建筑构造学、生态学、规划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文学、艺术学、园林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所以,园林不仅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与展现场所。

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发挥在城市园林中,不但要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的需要,同时也能创造出美感。公共艺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要适应所存在的空间环境、适应历史发展和适应大众所需。如果把空间环境放在首位,就是让设计出的公共艺术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间环境的这个载体之中。有些园林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考虑公共艺术与空间的整体效果,忽略了空间构成因素,出现主次关系混乱、设计零碎等一系列明显问题。

公共艺术自身对环境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门类学科互相影响,更趋向于边缘性,从而使公共艺术的概念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当今公共艺术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公共艺术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公共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指明方向。公共艺术与综合环境都会对人产生各种影响,所以,公共艺术作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接主次、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3000多年历史和高深造诣的中国园林,是世界东西方两大造园体系中东方造园体系的代表,其运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和自然风格的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规整式园林讲究轴线对称,着重讲究人工图案美,显示人的力量,显示人对大自然的征服。所以,东西方园林虽然从设计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显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园林的共性,促使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众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经历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物种的延续一直沿用着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适应环境,另一种是改造环境。园林就是在这两种方式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从产生到发展从未间断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态度为园林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它也是和生命运动有关的一种时空艺术,因而和人类自身有着深层的同一性。从这层意义上说,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人的艺术,是人设计的,由人创造、为人而造。它为不同种族、民族、阶层、时代、个体的人服务。

有人认为园林环境中的树、花、座椅和活动设施等就是人性化设计,其实不然,这只是满足了人性化的一个小方面。真正的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应是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尊重每个人,从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艺术古已有之,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的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当时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发展而发展。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古代的公共艺术都是围绕官僚阶层的口味、情趣,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需要。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虽然人们周边的环境功能日趋复杂、技术愈加精巧,但对环境空间的形态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艺术类型相继出现。比如,有特征的人文景观、公共设施、广场的雕塑、室外的壁画、有趣的环境小品等都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艺术不仅便于人们行动,而且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行动、信念和信息的组织者。它可以让人很容易说出与这一环境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和想象。

公共艺术设计的环境使用功能是一个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它直接与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为方式有关。其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研究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

(1)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间里活动场所空间大小等与公共艺术尺度的相互关系。

(2)关注公共艺术对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间中的通风、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愉悦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关注公共艺术对行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

所以,综合起来看,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始终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发展延续。

三、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共用的公众性审美

园林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正经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经济基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为缓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压力,园林艺术逐渐从贵族阶层转向市民阶层,公园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公园的形成使园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直接,开始把园林引向公众。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淡而不远的交往也总体现在城市公共景观绿地空间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乐过程之中。公众景观除了满足大众的生态及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参与的生活需要。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

公共艺术要适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即为广大公众提供适当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公共艺术就是一种公共化的艺术,公众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城市人群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性,它是城市与城市人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将公共艺术置身于城市整体之外,要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大众交流、联系参与的重要手段。让公众主动参与城市公共环境的艺术创造,使空间环境顺利地完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

当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大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都在提升,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园林作为先导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再艺术地再现自然,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园林景观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发展,它们都为城市中的人服务,而行为的主体是城市,园林城市建设则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既是对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协调,也是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同时也为城市的文明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涛.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

第3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现代景观 现代与传统 情感设计

环境景观设计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生态性及科技性;具有特色鲜明、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公共开敞空间。科学的、合理的、艺术的景观设计是平衡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创造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从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历史与哲学问题切入,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系统的方法,立足社会实践及社会调研,以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基础,对景观设计的传统和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景观设计思维及设计的方法论途径。在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向:一、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二、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三、尊重自然;四、探索意义;五、生态设计;六、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并在其中贯彻从景观审美――景观心理――景观生态――景观哲学的方法论探索。

概念设计是以创新为本位,以实验为基础,以未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流程中主要的程序,因此我们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在可实现、可操作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努力实现。

景观概念作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基于以上的概念理解,从原始人类的为了生存的实践活动,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有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活动,在地球上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景观格局。如俞孔坚先生在《从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中列出的农业社会的栽培和驯养生态景观,水利工程景观,村落和城镇景观,防护系统景观,交通系统景观;工业社会的工业景观,及其带来或衍生的各种景观。

景观设计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一条主线:在工业化之前人们为了追求欣赏娱乐的景观造园活动,如国内外的各种“园、囿”,在这样的思路之下,产生了国内外的园林学、造园学等;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强化了景观设计的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景观设计的主题,由娱乐欣赏,转变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由此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即解决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何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景观形式呢?

首先形式和功能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形式服从功能,形式是解决功能问题的逻辑结果。另外一些人认为形式有自身的完整性,它影响场地的使用。换言之,形式可以先于解决功能。因为概念设计常要面对思想和功能的问题。事实上,形式是功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对功能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极具逻辑性和结构性。几何学的和自然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基础并成为概念设计形式的主要表现方法。这种方法鼓励你用几何学的和自然的思想去构思,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

景观设计的传统方法常开始于调查,既调查业主的目的,调查场地的尺度,调查投资倾向、经济指标,调查潜在使用者的需求。这一过程的规范性提法即是“立项、场地勘测、场地分析”。调查结束后就要进入下一步----概念设计。

景观的概念设计有多种形式,通常我们应用基本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概念,另一种是个别的功能概念。

一般的艺术哲学概念

其中艺术哲学概念用来表达一个项目的外形完美、本质地域、文化内涵以及潜在的特点。这种概念能使场地赋予特定的位置感,使特定位置赋予超出美学和功能之外的特殊意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这种概念将迫使你去问自己:“这一场地真正意味着什么?”根植于艺术哲学概念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特性,使你身边这一设计空间之中便产生特别的感觉,生活中有很多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希腊人所谓的“地方特色”,即场地的一种特有精神。设计师需要发现并且揭示这种精神的特征,进而明确场地如何使用,并巧妙地使它融入有目的的使用和特定的设计形式中,以便体现这种精神,增强地方特色。

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必须投入自己的情感,必须了解和理解业主或使用者的基本情况、感情及目的,必须问自己设计出的具体形式是否融入了他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成为当地文化和个人特点的真实放映。

一旦设计者找到了适于客户和场地的艺术哲学概念,下一步就是要用具体的形式表达这些概念了。经过反复琢磨和“头脑风暴”之后,就会想出一些可见的形体。可用弯曲的线条、几何形体以及一些人造物质如塑料、钢材。水泥等去反映高科技信息;用有机体形式、水体以及一些软材料如草坪、树木等去体现环保价值;用明亮鲜艳的动态元素布置娱乐场所;用淡雅的静态元素布置安静休息区。

影响概念深入发展的另外一个抽象的领域是情绪,通常是景观设计师喜欢以个性思维主导设计风格,但现实条件下,业主的投资倾向、经济指标、意向风格和设计师的主观性是反向的,设计师只有通过多向思维引导投资者作出判断。

比如说,以某小区设计方案为例,在其概念方案阶段中:

一、主要道路设计为穿过整个地段的有节律的中轴线,仿佛整个地段的心脏一样有节奏地搏动

为了在纵深的主干道上营造不同的变化,设计师在主干道上创造了一些接点,以让行人从动态和热闹的商业街上分离出来。这些接点将给人一系列不同的空间感及社区人文气息,同时也使人气穿透到后面的腹地。主干道所具有的规律性变化会让人体会到建筑、道路等形态之间的互动和认同感。

二、 化绿色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整体的绿地系统

提供绿色网络及加强的框架感,用更大和更明显的绿色走廊把各个公园进行连同。通过这些连接,人们穿越各个不同的公园就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经过明显的围栏,也不会令游人感觉到找不到方向。

三、 过减少障碍及加强联系的方法,来增强公园向周围空间的延伸。

尽可能地把公园和周边的建筑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建筑和其周边的环境就可更好地相互融合,从而极大地提升住宅的本身的价值和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而同时公园也将得到充分的扩充,并提升了其在小区中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四、 通过设计地标构筑物来加强开放空间的识别性和地域性

第4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he art form and ideas of construction convert the design thinking from the abstract into concrete manifestation form, presented in front of us, express and represent the modern landscape charm with its unique form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 构成艺术;概念要素;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思维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conceptual elements;modern landscape design;desig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318-02

0 引言

风景园林设计是否只须重视园林技术,有了亭台楼阁、水景、布置了奇珍异草,就是一个好的园林?对基于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构成艺术,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没有实际用处,不需要其美学理念,从而忽视构成艺术对设计隐含的实际功用。

1 构成艺术的产生及理念

构成艺术是一种美的形式。美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源于艺术,发展于艺术。设计又是什么呢?谈到设计还要追溯于20世纪初的包豪斯,当时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也就是后来到设计学院――这个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包豪斯的院长建筑设计家华尔特・格罗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使欧洲长时间的现代主义探索最终在此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正是它孕育出了构成艺术,对后来的形形的设计理念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构成汉语的意思是形成、造成、结构,在艺术上实际就是把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组合。构成概念的产生起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也称之为“至上主义”运动。包豪斯学院当时启用了一批受这个思想影响的名家,有表现主义画家伊顿、构成主义设计师纳吉、俄国构成主义、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等,他们对于设计基础教育的诞生,及后来的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设计基础课――构成奠定了基础。伊顿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位系统地创造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人,剖析了对形态、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与探讨;分析形式构成的韵律、结构、规律。包豪斯的构成主义即吸收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又吸收了立体主义的理念,更好地运用形式要素及几何结构,摆脱了纯艺术的目的,致力于纯美术与应用技术的共性研究,追求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构成的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体现。风景园林设计曾几何时从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大到城市小到地方,其实对于我们风景园林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在我们熟知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里,园林的形式就早已呈现。从周文王建的灵囿,到现今遗留下来的历史明园;西方的古埃及到保存下来的皇家园林都是风景园林设计深深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对风景园林设计起到一定的影响,现代主义相当程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国立包豪斯学院构成艺术理念的影响,也就是就是将技术与艺术和谐的统一,而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很好的将技术与艺术进行统一,对于艺术的设计形式构成艺术理念应更好的掌握融入。

2 构成艺术的形式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

构成艺术在很早就被人们出自本能的在运用,比如构成中对称、分割等元素在传统的欧洲古典风景园林布局里就有所体现。法国园林均衡而和谐,凡尔赛宫的那份大气磅礴的简洁与开阔让人叹为观止,它的整体布局就是以十字形的人工运河为中轴对称的形式体现,这个刻意雕琢,视野开阔的人造园林,许多地方都是按照严格的几何块、面图形布局。圆形、方形、直线、曲线,都被设计营造成水池、草地、道路、甚至琳琳的植物都被修剪成整齐的几何体造型。绣花式花坛等造型,橘园中的四块草坪,图案形式的纹样进行着重复组合、排列分布,整体看上去都很具有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感,宛如一个用植物塑造的重复构成、近似构成纹样,很具有造型韵律。

构成中抽象的概念元素――点、线、面、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风景园林中被运用及体现的比比皆是。这种构成元素在三度空间中以一种具象的可见实物,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就已充分渗透、融入被置换到了风景园林的设计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法国巴黎拉・维列特公园,在结构上就是由点、线、面这种构成的形态要素,形成的叠加呈现了其相互的关联。屈米用点系统、线系统和面系统的彼此交叉、重叠把原有的南端科技工业城,中部偏北的多功能厅及北部的音乐城合理的组织了起来。30个红色构筑物,以点的形式安排在了网线交点上。这些钢结构构筑物的形态就其本身就很具有构成中立体构成的形式,其结构以立构的面材、块材等的体块元素的多样组合。而每一个红色的构筑物,对于整体的设计都是一个“点”的概念。公园中的空中步道、运河边带波浪形顶棚的长廊、林荫大道、曲径通幽的小径以及沙丘园中的波浪形的带状场地也是很具有构成艺术中“线”的形式美。分布在内大大小小的主题园、大片草坪、建筑铺地、水体都以“面”的形式在展现。

构成艺术中形态构成要素――线的形式运用是多样化的。线在美国福特沃斯市的伯纳特公园就有很好的运用。设计师皮特・沃克在方形的场地上以几何网格的叠加手法设计了草坪、树林、水池、等场地。通过正交和斜交45°的线型网状道路,形成了米字型图案,使绿地的自然空间与公共场所的硬地空间,好比构成中的重复骨骼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该路形成横向的网,与竖向排列的水池里,管状恰似烛光的小型喷泉灯,形成了纵横的对比,妙趣恒生。还有其设计的加州科斯塔梅萨广场入口处的设计独具匠心,很具线形发射构成艺术。双环水池形象地运用了发射构成的同心圆形式展现水电涟漪交错,为了模仿从中心点传出的涟漪,通过不锈钢材料构成了三圈满溢的同心圆水池,又连续用了三圈整齐的瓷砖步行路,划分了三圈修剪整齐的草地,强化了涟漪的同心圆图案效果。肌理是一种构成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可以丰富视觉效果,涟漪的圆环中,大石块铺在清浅的水池底部,与满溢的水面、细密的草地,在不同角度下形成了丰富的肌理效果。设计师通过直线,曲线、肌理的运用加强了美感的层次。

这种运用线构成及构成艺术形式进行的设计,还运用在了其他景观园林的设计里。如哈格里夫斯设计的辛辛那提校园鹦鹉螺广场运用的硬地铺装纹理。鹦鹉螺这一分型图形本身很具有分割构成的形式,分割构成可以以数列级数作为渐变分割的手法。本身很具线构成美感的设计里,还运用了大量的细小的鱼鳞纹填充在鹦鹉螺自相似的分形结构里,粗细、虚实的线充满了丰富的肌理构成效果。同样在辛辛那提校园里还有三条舞动的曲线与直线相交的道路,也充分展现了线的美感,为设计增添了律动的形式美。

位于广州市工业大道的光大花园,虽然完工的实际效果跟设计效果图相比略有偏差,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还是相当程度的反映了出来,设计者运用了当地地域生长的榕树根作为元素,以线的形式作为体现,形成步行系统与景观系统的榕桥,这些飘然凌波的水廊、榕桥把线构成的形式很好地结合在设计里。形态构成要素――体的形式在哈普林设计的俄勒冈州伊拉・凯勒水景,就是很好的立体构成效果。每一个尺度举大的水墙、水台阶的块体结构瀑布,就是一个个立构的体块积聚体,及具韵律感,视觉上加强了水声轰鸣的心理效应。构成艺术的面构成、重复、近似构成在德国凯宾斯基酒店花园里有很好的运用。彼得・沃克设计里的植物、道路、修剪整齐的绿篱、草坪,就似融入了构成艺术的形式,对形态构成要素的点、线、面空间进行实体置换,完成的一幅植物景观的重复构成。灰色道路形成的垂直、水平的井字形形成了重复构成的骨格线。其间的每一个单位空间里,是一个个规则的基本形,通过黄杨绿篱进行了线性的围合,形成这个相对封闭的单元空间。以线形活泼形式呈现的贯穿其中的灰色步行道并没有对分这个单元空间,而是用对称与均衡的构成形式斜分了这个单元格,使左右空间形成倒置的面变化,巧妙处理了呆板的构图。这组斜切线也起到了构成艺术中行列移动的骨格变化形式,使看似呆板、重复的步行道以活泼灵动的形式呈现。三角形红色碎石地面和绿色草地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的构成形式,修剪成立方体的紫杉篱成点的形式也灵活地分布在各个基本形空间里,重复地使用,使得较单调的重复构成更趋于灵活的近似构成表现形式。整个设计通过数个这样规整的正方形景观单位,进行了重复、近似、色彩对比等的构成艺术处理,使设计平淡的场地增添了活力。构成艺术中肌理构成、近似构成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顺德美的总部大楼前的景观设计就具有一定的肌理和近似构成的形式美感。这个设计构思源于岭南地域特色的桑基鱼塘,设计者运用近似的手法将土地肌理延伸成水景,绿地,硬地铺装。通过道路、栈桥形成的网格,分割成近似构成似的几个基本形块面,每个近似形中分布了形态各异但又不同形式的水景,绿化种植区的绿地、硬质小广场的铺装、以及采光井。使得每个形态各异的区域带给人们丰富的肌理层次感受。

3 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构成艺术的形式、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许多有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融入了构成艺术语言呈现出来的,并在重视功能作用、空间多用途的同时也重视着美的作用。虽然在风景园林里一般不能直接看到,书本上纯粹的构成艺术,但却也能感受到这种构成艺术的存在,这说明构成艺术的手法实际已充斥在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里,其理念不单被纳入到造景的元素里,同时也渗入到了整体的设计思维里。构成艺术的抽象视觉元素点、线、面、体纯粹而又基本,构成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概括而又变化多样,这一切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美的可能性。当它们被赋予现实的形态呈现时,其表现形式是可以无限多样的。现代园林设计应顺应着这一趋势,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也要更多关注美带给人们的精神氛围,辅助风景的作用性。通过构成艺术的启迪,将构成艺术的抽象概念转化成现实形态,使得表现形式可以无限多样,相应的设计将可以赋予多样的形式和生机,并将使得风景园林的设计主题,创意构景更加丰厚多彩。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栗军,李根京编.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精编规划教材《设计构成》.

[2]林墨飞,唐建,于玲编.中外名园欣赏[M].

[3]马克辛,李科编.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教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4]孟刚,李岚,李瑞冬等编.城市公园设计[M].

第5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1 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

造型艺术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要研究造型艺术,构成艺术是基础。构成艺术是一种认识和方法,是对艺术的一种科学认识,和艺术创造的正确方法。这种艺术形式对现代社会不同领域中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来说。

构成艺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这些角度包括色彩、材质以及空间规划等方面。以视觉元素为基础来寻求展示各种艺术风格的设计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一种完满的视觉风格设计,并且培养了设计师一种创新的思维意识,鼓励设计师从创新的角度来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构成艺术还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将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并且从最佳合理的角度设计出最具有人性化的风景园林。尤其是在绿化植被的位置设计、景观安排以及各种道路的勾画等方面进行安排,从而提高整个风景园林的气质和水平。构成艺术还帮助设计师清楚了解各种艺术的风格,帮助设计师从真正贴合当即实际环境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艺术方式,用争取的艺术眼光来进行设计,安排舒服的景观,并且从理性的角度利用艺术来对控件环境进行设计和安排,将景观看做极为简单的点、线、面等构成因素,并且依附于自己的美学观念,以构成艺术为基础来做出最为合适的安排。另外,一切间题都可以从构成的方法中找到答案。

综上所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强调构成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构成艺术的基础性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任何设计艺术形式的基础性元素都是点、线、面,构成艺术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利用点、线、面来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更是强调立体、色彩和空间的和谐搭配。将这些基础性元素单独拿出来具有无法理解的抽象感,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学会使用正确的艺术语言,从视觉方面入手进行造型的设计和创造。这就要求设计师拥有极高的审美观念,以及灵活的设计思维。

2.1 点

点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在日常生活的任何艺术形式中都极为常见。而艺术中点的概念并不类似于我们传统认知观念中的概念,而是将一些相对于较小的艺术形态称之为点。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一旦将其运用得当,能够紧紧地抓住参观者的视线。例如,在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大片绿化面积旁边树立的雕塑就是一个点,在草坪中不规则的绿化形状也是不同点的和谐搭配。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点可以成为人们视觉的中心,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前文中提到的雕塑也是一种核心点,能够抓紧人们视线的核心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都是一个点,都是整个风景园林中的核心店。另外,点还能通过形状的变化而改变了单调的形式,赋予整个环境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2.2 线

线是艺术设计中最为直观的艺术语言,它的种类及多,有着十分复杂的变化。不同类型的线能够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直线给人们一种直接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柔美的感受。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古典园林中,大量使用直线,主要原因在于直线能够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概,而西方古典园林中,不同的形式也有着不同的线条使用概念。例如哥特式园林多数喜欢利用曲线,展现出一种神秘感。而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大量直线线条使用,增加整个园林的现代感,给予园林一种简洁的感觉。而曲线的利用则是强调园林的变化多姿,比如道路使用曲线的方式进行安排,能够带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

2.3 面

不同于点和线,面的面积要大,更容易被人们所注意。所以一般整体性效果都是由面构成的。例如草坪、树林、大量的建筑等都是占据着一定的面积,在整个园林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使用线等元素将大块的面积进行分割,进而使得整个园林更为简洁,也不会过于分散,给人一种不适感。另外,面也不仅仅都是十分规范的面,多数利用的是曲线构成的面积来进行柔化整个风景园林的气质。这样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放松之情,更能够帮助整个园林深入的融进自然中去。

2.4 体

不同于点、线、面这种一维二维的元素,体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元素,体现的角度多,视觉效果也更好,在现代风景园林中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现代风景园林中几何形的体随处可见,像长方形体的花丛、树阵,球体的雕塑,圆柱体的建筑等都是几何形体。

2.5 色彩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色彩不仅能使我们认识事物,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现代风景园林中更是离不开色彩,色彩能烘托气氛、创造气氛,为环境增添情趣,并且能体现出地域、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会产生冷暖、远近、轻重、软硬的感觉,色彩的这种属性也能调节环境的空间感。所以,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及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心情的变化,来考虑环境色彩的选择。

2.6 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围合成的三位的体,具有形状、色彩、机理等视觉要素,以及方向、位置、重量上的变化。现代风景园林就是一个大的空间,由各类建筑、山、水、树、石等来对空间进行限定,并通过起伏、凹凸、层叠、交错等方法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3 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赏心悦目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初衷,设计师希望通过山、石、树、木、建筑、景观等要素的相交融合形成美的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遵循这种形式美法则,创造美的、和谐的、舒适的、科学的现代园林景观。

第6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均衡的原则由于植物的姿态各种各样,有的体态相对整齐,有的则姿态错落有致,因此,将姿态、属性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进行搭配,景观就会显得稳定一些,观赏性就高一些。同时,还要掌握各种植物在其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变化,以此在设计时对植物群落进行合理、均衡搭配,产生相互呼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在根据周围环境进行植物搭配时,遵循规则式和自然式均衡的原则。前者常用于整齐对称的建筑,如陵园,后者常用于各种花园、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等,以求得错落有致的美感和观赏性。

生态位原则生态位概念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念,它是指某个物种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地位。在城市园林设计和建设中,生态位概念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园林艺术观赏性的高低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

首先,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掌握生态适宜性原则,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植物进行搭配。搭配时应尽量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营造出不同季节都能看到花开似锦、绿树成荫的景致,形成四季景观各异的效果,使人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丽。

其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等。正确的对土地进行勘察工作,植物要依靠土壤才能生长,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再次,分层配置的理念和实际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基础工作之后,就是园林设计的主要部分———植物配置,分层配置、色彩搭配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具有重要作用,将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使它们在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美感。而且合理的植物搭配会形成一种姿态各异、层次分明、颜色繁复的艺术欣赏效果。

最后,注意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对比和衬托是对分层配置方法的延伸,主要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在实际配置别注意植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以此达到对比作用的实现,从而表现出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呈现艺术美,进而衬托出园林植物的欣赏价值。

结语

第7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实践 教学 现状 方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专业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为仿效日本。而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这8个字,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一时间,全国众多设计院校步其后尘、纷纷效法。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美上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城市规划、园林景区设计、小区与建筑企业、设计院的。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养护与管理、园林生态学等方面的能力。并具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牢固掌握城市园林专业必须的专业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城市园林设计、管理、经营、销售及生产等工作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环艺专业的构成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课题练习上都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特别是没有注重实践性教学过程。

1.课程内容设计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多注重几何计算和公式,实践环节没有纳入计划。对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感悟和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很少提及。而且课堂教学很多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二维模型制作,对于各种设计工艺鲜有提及。

2.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构成课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一年级教学中,许多学校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和专业素描、专业色彩课并行。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安排专门实践的过程。构成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不合理,并且各种构成类型被分成单独的各个教学模块(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等),模块之间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把构成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学习。

3.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般性介绍讲授构成理论,然后布置做授课理论相对应的图形构成练习。抽象枯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思维。

4.实践教学设备和投入资金不足。尽管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其相应的实验投入资金几乎没变。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在课堂讲授课本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实践教学方法

1.调整课程体系。可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列表,让授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重视实践课的教学与指导。环境艺术创新设计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这种局限性给设计教学带来另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概念设计。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设计逻辑展开,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

2.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组织基本的设计语言符号,这个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新观念的基础上的。只能运用基本的设计语言,才能超出想象之外。这种教育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无比的耐心,同时还要熟悉学生的个性、喜好及他们的生活习性。在设计教学中,教师作为授课者和设计思维的启发者,不仅要确立标准的设计语言,还要在设计过程中铸造人的职业品行。

3.空间教学在构成实践中的运用。空间教学指以塑造建筑空间为设计造型的主要关注点的教学方法,也是更为接近建筑学科本体特征的教学模式。如一项经典的以空间为核心的练习是设置三乘三的九个相同的立方体作为基本网格,在此网格线上摆放一定数目的灰卡纸板,以一整套预设的形体和结构要素来进行练习,围合、限定或分隔出各种基本的空g组织。它既反映模数比例和形体空间等形式结构关系,又包含装配建造等具体建筑要素。

第8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表现形态;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多元与开放,人们对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结语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是大学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内容,是一种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艺术表现为手段的重要文化要素,它通常以物质文化载体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师生传达精神意蕴与审美意识。当人们走进大学校园,首先感知的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学术活动设施等,但校园环境中最引人注目、最能打动人心,同时也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文化特质的,则是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包括校园园林景观、雕塑装置、公共设施等。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一定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去演绎其大学精神与文化特质,通过追求和树立群体性的价值观、审美观,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把师生的思想行为维系于公共艺术景观基础上,体现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中,直观并艺术地反映大学的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提升一个学校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品位,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公共艺术景观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加强大学公共艺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宇.公共•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2]马钦忠.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公共艺术与历史街区的振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第9篇:园艺的概念范文

2015年12月5日,由青岛市高新区管委会和天津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策划的“艺术红岛――澜湾艺术季”活动,在青岛高新区澜湾艺术公园开幕。此次艺术季活动由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担任策划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担任学术主持。活动包括:澜湾艺术公园国际公共艺术展、“艺术红岛・公共艺术论坛”、“青春维度”雕塑邀请展等系列艺术活动。

澜湾艺术季秉承公共文化的当念,诠释“生态、科技、人文”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在策划人看来,城市是当代生活的母体,城市的形态映现着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诉求。随着当代公共意识的不断建构与公共文化的迅速发展,作为城市文化形态重要构成与表征的公共艺术,也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不断地进行概念的梳理与语言系统的拓展,更明确的从人性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城市空间价值学去营造城市意象,构筑更为理想、合理的公共文化生态。“艺术红岛――澜湾艺术季”依托澜湾艺术公园的自然生态条件,集合国内外当代优势学术资源,力求实现生态与艺术融合与对话,构筑一个实验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交流平台,形成具有国际文化品质与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文化场所,成为青岛珍贵的城市典藏和户外当代公共艺术博物馆。

澜湾艺术季展出了园区永久收藏的来自国内外数十件公共艺术作品,包括雕塑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多样艺术形态,以材料、表现与当念、风格、流派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呈现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空间形态:园区入口处的标志性作品《无形之境》(景育民),以意象的形态表达结合当代材料语言,如同天地间恣意挥洒的笔锋,空灵飘逸的东方意蕴使自然环境与岁月时空产生相互关联,映射出澜湾的历史更迭与世相图景。瑞士艺术家拉尔方索的动态艺术作品《律动的光》利用风能作为空间塑造的方式,融入了时间的概念,传达着艺术与自然之间息息相关的存在关系。大地艺术作品《大地延长线》(全长2千米),以多媒体的方式融入互动装置,或蜿蜒、或跃动、或纵横,使人、作品与场域之间产生空间互动与无尽畅想。德国艺术家HD Schrader的抽象雕塑作品《旋转的立方体》,以抽象化的雕塑基本形态,延伸对于空间运动与永恒状态的思考。著名理论家孙振华的作品《钢的琴》以抽象的流线造型与稳定的构成关系,呈现着对空间形态的表达与思考。邓国源的公共装置作品《幻象森林》,以形而上的抽象思维将工业属性不锈钢与花草树木等自然属性材料排列组合构成一个人为的幻象空间,利用“镜像”语言拓展了作品的空间意义,使观者置身“幻境”于迷茫、判断之中实现身心互动。伊拉克艺术家阿利・贾巴尔的作品《浮云往事》,在抽象的流线造型上开启若干孔洞,如同回忆岁月的心灵之窗,以浪漫抒情的方式提示着我们珍视拥有的当下。这些作品体现了当代公共意识下,艺术家对于空间形态建构方式的实验性思考。然而,澜湾艺术水岸的整体策划与思考,也正是园区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所在:这些公共作品同园区内的澜湾美术馆、澜湾艺术小镇、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创作中心等建筑、设施甚至植被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节点,从而链接起艺术与场域之间的逻辑关系,营造整体性的公共文化系统,体现了艺术作为城市精神生活常态构成的未来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理念;“生态”与“科技”作为园区的重要理念与文化要素,是置身于后工业时期对城市空间营造的理性思考,体现了青岛澜湾艺术水岸构筑未来城市文化范式的概念性探索与实验。

启幕活动当天下午,主办方还举办了“艺术红岛q公共艺术论坛”。唐尧担任了论坛学术主持,并邀请了殷双喜、翁剑青、顾丞峰、黄丹麾、王洪义、粟多壮、景育民、杨维民、邵亮、郭雅希、高岭、阿福、徐亮、尚金凯、张小开等众多知名理论家、学者、学院代表,就“公共空间营造与科技、生态、人文的关系”、“澜湾艺术水岸的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与学术定位”、“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创新思维”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更进一步延伸了这一公共艺术实验平台的交流功能与学术意义。

“艺术红岛――澜湾艺术季”作为场域空间文化营造的典型案例,未来将成为青岛城市的当代艺术孵化器与全新的文化品牌,为公众带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据悉,整个艺术季将持续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