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精选(九篇)

文物保护修复原则

第1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1.1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北京的很多近现代建筑物中,由于建筑物的形式多样,建筑时间早晚不一,建筑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导致其建筑结构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北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特殊性,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和修复,避免一概而论的现象发生。

1.2缺少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时,不应该忽视对木结构建筑物的微生物劣化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对于木质构件的腐朽问题,其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可能是地理原因或气候原因,如温度、湿度、雨雪等,也可能是由于古建筑本身的原因导致的,如管道漏水、排水考虑不合理等。但是在对古建筑劣化现象进行分析时,微生物的腐蚀对于构件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将会导致木质构件发生不同的腐蚀变化,而且其变化的类型、程度和范围也不一样。微生物的腐蚀具有其独特的降解模式,并具有特定的衰变信号,这些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分析的信息。

1.3对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选择不合理

如今的古建筑修复人员由于所掌握的技术相对比较陈旧,虽然有关部门对该建筑物的修复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却不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方案。并且对于近现代古建筑的修复也缺乏一套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承接这些修复工作的单位只是一些普通的修缮企业,有些工人甚至未经受专业的培训,导致他们对古建筑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最终导致“修复”变成了“破坏”,且结果常常是无法弥补的。有些修缮单位由于盲目的崇拜新技术,在缺乏技术论证的情况下将一些新材料或新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修复之中,致使产生了一些严重的损失。

2.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原则

19世纪80年代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保护法中对古建筑的修复原则给予了明文规定。在《文物保护法》所提到的“原状”实际上是指古建筑在开始建设时的状况,是未被别人拆改过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状况,属于健康时的状况而不是残破时候的状况。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又进一步强调了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过程中“恢复原状”的原则,并指出如果恢复原状时所需要的资料不足,可以“保存现状”,待日后资料充足时在进行“恢复原状”修复。但是不管“恢复原状”还是“保存现状”,都属于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对于古建筑的修复,有反对将其修成“金碧辉煌”的形式,这样的反对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应该视情况而定,有些古建筑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他们的一些彩绘已经被破坏的很难修复,因此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时候,可以先修缮建筑物的主体,不对彩绘进行恢复,这也充分体现了“保存现状”的原则。

3.我国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过程中亟待进行的改革

如今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工作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主要问题还是一些体制问题导致的。我国很多的古建筑修复都是由于企业承担的,最近几年甚至引进了施工队伍对古建筑进行修复。我认为这样的修复体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导致大量古建筑被破坏。古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保护项目之一,对其的保护和修复具有特殊的内涵、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做法,因此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不应该属于企业的行为,而应该是事业行为。在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及修复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企业一味的追求利益,故意扩大古建筑的工作量,对于一些不该修的地方也大修特修,导致一些问题处理起来很被动。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本应该是一件非常认真、非常细致,并含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的工作,但是修复企业他们为了赚钱,结果导致偷工减料、干活粗糙,这样的工作不是修复文物,而且进一步的毁坏文物。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尽可能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以推动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工作。

4.结束语

第2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施工;技术要求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古建筑表现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同样也是世界建筑的一大瑰宝。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古建筑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修复管理。当前,我国古建筑的修复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主要是依据《工程建设规范汇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来操作。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我们严格按照规范来施工,同时还得熟练掌握古建筑的施工规则。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古建筑的维修技术进行一个综合的阐述。

1、我国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的古建筑物类型比较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寺院建筑如荐福寺、杭州的灵隐寺、西安大慈恩寺、洛阳的白马寺、长安的兴教寺以及浙江岱山的极乐寺,新疆的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沈阳的末代皇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薄仪的末代皇宫等。园林建筑例如苏州的留园、鑫园、网师园、拙政园等。祭祀建筑例如北京的十三陵建筑以及乾县的乾陵建筑等。民居建筑如王家大院、韩城的党家村、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等。

在规制上中国古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主要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最基本的规制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主要包括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因此,如何对古建筑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古代那种严格的封建礼制却很好的在古建筑物的风格上得到了体现。中国的所有古建筑都以雄伟、庄重、磅礴大气以及优美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并在世界建筑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日本东京的药师寺,以及美国、朝鲜、韩国等只要有华人居住或踏足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中国古建筑的雄姿,推动了中国古建筑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并不是建筑师们自己的创作意识,而完全是官方的设计和制作意念。因为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都是“劳力者之于人,劳心者治人”,这里所提到的“劳心者”主要代表的是上层,是那些掌握权力的部门或人员,而不是从事建筑施工的工人们。古代朝廷的建设追求的是歌舞升平、四平义稳,所以当时的古建筑以其雄伟、壮观、威风八面而出名。古代的祭祀建筑也是为朝廷的皇室及地位比较高的臣子而修建的,即所谓“生住其屋,死居其所”。军师建筑中的敌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不同时代其在彩绘、斗拱以及屋面装饰等方面有所不同罢了。到了清代的下半时期,八国联军的入侵,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由于当时清政府的退让,导致中国好多地方成了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进行自由的出入、营造房屋和居住。很多欧洲的建筑师想要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到中国,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并且有很多在欧洲都没有的建筑,并将这些元素带回了欧洲,从而促进了中欧建筑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很多艺术家们以吸取了欧洲艺术家的精华,他们在自己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基础山吸取了欧洲文化的精髓,这样的趋势影响了后代很长一段时间。

2、古建筑维修施工技术要求

2.1、古建筑装饰构件

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古建筑装修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对于古建筑装修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可移动建筑装饰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生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建筑装饰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2.2、石质保护技术

先从研究石雕的风化形态着手,一般较完整,风化不严重的露天文物,应改善保护环境。对风化严重、无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护材料。防护材料的使用应明确主要防止哪几种风化营力,提出保护后应达到的主要指标,并要求材料无色、透明、不反光、不酥碱、化学稳定性好、渗透能力强,具有抗风化能力,有一定固结强度等。整个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程序涉及现场搭设脚手架现场清理修复前现场调查及照相记录对污染物等进行科学分析对起翘的贴金和漆层进行预加固处理进行表面清洗、加固漆层表面修复和色彩平衡表面封护处理成品遮盖保护:竣工验收等步骤。采取的所有技术措施都以确保“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保护维修方针为准则。在对木建筑装饰物的历史沧桑感和艺术美感的表现方面做到较完美的结合。

2.3、彩绘工艺以及装饰工程

油漆彩画就进入了细部的装饰阶段,首先要清楚油漆彩绘的特殊施工工艺和程序,知道什么是一麻五灰地仗、单皮灰地仗、一布五灰地仗的施工法则等。古建筑油漆彩面的地仗,就相当于刮泥子层,它是木质基层与油膜层之间由多层灰料层夹扎麻(布)层组合而成的一种非常坚固的灰壳层体。梁枋上的各部位用了长线条作为段线,各主要线条均沥粉贴金,案底以青、绿、红等作底色,衬托金色图案,显得非常华贵。旋子彩画一般是在藻井内画带旋涡状的几何图形,而苏式一般用于长廊。

2.4、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利用,应该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及保护古建筑装修要摆正三个关系,一是保护和科研的关系,保护要避免垄断,要向科研开放。二是保护和教育的关系,文物保护重要的是发挥教育功能,特别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要免费或半价开放。三是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能进行破坏性开发,近几年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对文物造成了损害,要引起重视。她还建议在文物保护立法的同时还要建立可操作的细则,比如依此考核地方政府业绩,对文物遗失或造成损害的地方,政府官员要承担责任,受到处罚。另外,除了专业保护队伍,还有必要建立志愿者队伍,义务保护古建筑等历史文物。

2.5、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原则

19世纪80年代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保护法中对古建筑的修复原则给予了明文规定在《文物保护法》所提到的“原状”实际上是指古建筑在开始建设时的状况,是未被别人拆改过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状况,属于健康时的状况而不是残破时候的状况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又进一步强调了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过程中“恢复原状”的原则,并指出如果恢复原状时所需要的资料不足,可以“保存现状”,待日后资料充足时在进行“恢复原状”修复但是不管“恢复原状”还是“保存现状”,都属于古建筑的健康状况

对于古建筑的修复,有反对将其修成“金碧辉煌”的形式,这样的反对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应该视情况而定,有些古建筑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他们的一些彩绘已经被破坏的很难修复,因此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时候,可以先修缮建筑物的主体,不对彩绘进行恢复,这也充分体现了“保存现状”的原则。

2.6、屋面工程

对于种种屋脊的施工技术和制作要求应该严格遵守。古建筑依照不同品位则是有一定等级的,不同的建筑屋面施工方法同样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屋面施工质量的控制,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做好屋面防水工作;其次,依照设计要求做好后屋面屋脊的曲线变化施工,应该及时体现出古建筑的美学特点。古建筑屋面的防水处理较多使用泥背、灰背,一般被称之为苫背。苫背有着比较好的防水功能以及保温功能。一般的做法是在望板上面铺设保温垫层,并且配设瓦顶用于防水。防水层施工结束之后就要进行盖瓦,盖瓦要求灰条均匀,如果是盖筒瓦则应该保证瓦下的灰应该充实,施工工艺可以一次完成。

图 1 古建筑保护

3、古建筑利用途径

保护、利用古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古建筑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古建筑就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本文探索了古建筑的利用和开发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3.1、古建筑的功能延续和利用

3.1.1、发掘古建资源寻找独有特色

对古建筑的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古建筑的独有文化特色,最大程度地挖掘古建筑的价值。现今文化多样,有了独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3.1.2、注重古为今用

现阶段对古建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要建立新的开发利用理念,探求新的文化内容,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经济效益和保护利用很好融合。可以把历史、人物、风格、礼仪、艺术等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旅游休闲相结合,找出其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素,保证合理利用与开发。

3.2、古建筑的功能置换和改造

很多古建筑随着时间变迁和环境的改变,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因此,通过功能的置换和改造,是一项有效开发利用古建筑的措施。1.把古建筑形成一个文化资源圈,与城市建设中的商业圈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开发利用古建筑时,应该注重古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正确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的关系,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利用,把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文化联系起来,在文化优势资源上互补,发挥彼此的最大优势,和谐共存。

3.3、合理利用,惠及民众。

“把古建筑与其居民一起保护”,既保护古建筑物本体,也保护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使得建筑物的原始面貌得到保护,其生活方式也没消失。使古建筑在利用方面充满生机,避免了过度商业化、过度现代化的侵袭,也惠及了民众。

4、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修复维修施工过程之中,不仅仅要求施工人员可以熟悉古建筑施工工艺以及方法,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时代古建筑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具备一定的了解,如此才可以及时有效完成对于古建筑的修复,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才可以使得我国的悠久文化艺术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张秀梅.浅谈古建筑维修施工的技术要求[J].甘肃科技纵横,2010,04:165-166.

[2]王俪颖.文物建筑维修保护中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与应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第3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原真性;城市遗产保护;保存伦理;再生活化效益

Abstract:after the 1999 921 earthquake , In Taiwa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public works reconstruction guide the ten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oughts combined with "Regionalism". In logical thinking,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cluded the "locality"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hich was rejected by early modernism, and "respect" the original been neglected lifestyle research approach; A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rm in the space dimension, authenticity issues region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coincide. Urban heritage is a microcosm of Taiwan society, with divers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In the proces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discussion, the core issue is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uthenticity hierarchical design criteria for judgment and planning is one of the two sides can not be cut. the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last ten years to come to Taiwan i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field us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ursuit of "locality" and "authenticity" value judgments, The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heritag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tec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level thinking. Provide knowledge in the face of fellow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 regeneration benefits' value assessment, From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can preserve the value of 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meaningful dialogue messag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both human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uthenticity ; historic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ethics ; heritage regeneration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66(9)

1 文化遗产调查与修护所遭遇的“原真性”(authenticity)课题

整个世界在都市发展扩张和现代化的借口之下,建设性的破坏对具有价值的城市遗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联合国对于城市遗产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并拓展了保护(safeguarding)的内涵,即鉴定(identification)、防护(protection)、保存(conservation)、修缮(restoration)和再生(renovation)。

保护城市遗产在社会方面、历史和实用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提供了与社会多样化相对应所需的生活背景的多样化。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活化的实践越是深入的历史调查,所遭遇的原真性课题往往越复杂。具有意义的史料浮现,总是冲击研究者的视野与保护规划思考的盲点。依据对文献资料的深入历史调查、建筑本体的深层构造检测分析、隐蔽部位的解体与挖掘调查与特殊构造式样研究、残构现场的痕迹调查等所获得的信息,逐步建构城市遗产保护的研究方法架构,提供调研与规划设计实践者与评审委员、学者专家讨论原真性课题的适切分类信息,整合提出符合文化资产保护伦理的修复决策,以及规划可适性利用的空间设计方案。

2 在城市遗产保护与再生活化效益价值评估前建立保存伦理对话讨论的平台

1964年《威尼斯》及1994年的《奈良原真性档》对于文化资产修护的原真性有相当深入的讨论,且已成为国际依循的主要共识。其中《奈良原真性档》针对世界文化小区(Cultural community)有其多元性,因此特别提出原真性的维护应在《威尼斯》的精神之上作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然而,因为遗产之价值必须在其各自的“文化涵沟”(cultural context)中加以考虑及评断,在缺乏具有可信度之相关历史调查信息下,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及再利用的实践由于缺乏原真性的考虑而衍生许多修护偏差[1]。本研究认为这些原真性的偏差主要在于遗产保护与再生效益价值评估的缺乏讨论平台所致,以下则为多位学者对于台湾历史遗产保护与再生所进行的讨论。

文化资产保存旨在延续古迹、历史建筑的保存状态,而文化资产再生则在积极发挥古迹、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及其彰显的文化及历史意义。保存包括发表、经营管理与利用[2] 。从都市环境角度而言,历史空间再生指的是广泛运用不同方式在当代为这些历史性元素寻找合宜的使用、合宜的地位以及合宜的环境,并在都市设计构想的统合下,为保存与发展取得平衡点,进而开创出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现代生活环境[3]。历史再生的积极性意义,当然应该在强调其再利用价值时不对原始保存形成伤害为前提,必须对文化资产更动过程中一些弹性的处理是否会使原建筑的原真性遭受更多的破坏有进一步的验证及讨论[4]。

历史再生与历史原真性保存的课题,在表面上是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但若各执一端,则维护的对策极易陷入各有立场的论证,达不成统一的意见。因此,两者之间的效益及价值权衡必须在某个讨论平台上,作出一些思维上的厘清及折冲,在历史建筑的展示与鉴赏以及文化意义的传习、推广和交流与历史原真性保存在方向上趋于一致,此外的面向则需要依据历史空间保存的层级化对策,必区分出不同的保存方式及所对应的保存范围。对于绝对不可扭曲的原真性原貌,亦需设定最基本原则,形成历史原貌保存核心价值[5] 。也就是说,必须针对各项保存及再生需求,分别研拟对策及细致的决策论证过程,不可单以齐一的准则作武断的处理。

在日本,文化资产修护制度――“解体调查”被视为历史研究的深入调查,包括基础调查、破坏调查、构造诊断调查、历史的调查、仕样调查(构造、意匠、技法、材料调查)[6],其中“历史的调查”意指建筑兴建或修建的历程及修建痕迹调查。相较于日本将解体调查纳入遗产保护调查之先期研究的层级的机制,得以达到预期――避免在无意之间拆解许多不应干扰的文化资产部位,以及进行可适性利用评估的目标,显然解决了上述之遗产保护与再生的难解课题。因此依实际之调查实践而言,不应以“解体调查”名之,或可称为“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

在台湾,近年古迹、历史建筑修复所实行的调查研究与日本行之有年的解体调查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调查与解体调查阶段的割裂,以致在修护工程之预算及空间再利用评估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已于历史调查阶段先行作了粗略决策,决定了政府编列经费额度,此时即令发觉修护经费偏差甚大,亦难以修正,造成在不合理预算限制内进行偏差修护的困境。因此,就遗产保护之原真性决策及实际操作面而言,具有深化历史调查之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的行为而言,其施行越早越好。

3 在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历史调查

世界先进国家的古迹与历史建筑修护工作均面对文化资产保存之伦理课题,实践中执行面亦是相当复杂且困难。如何让修护层级适切,减少过度的修护介入与干预,是文化资产保护再利用的成败的关键。

3.1 重视史实性之保存与维护与可适性利用

目前世界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潮流,主要着重于史实性之基础特征之延续,亦即为原真性与历史性(historicity),所指向之历史物证被加以刻意保存与维护下来,以作为后代的见证物。换言之,历史建筑原物之保存与维护是相当重要的指标,若无法保存与维护原物的话,那么人类文化遗产就将丧失无存。

文化资产的保存与维护必须在确保史实性的前提下,进行保存与维护以及可适性利用。近几年台湾在文化资产保存范畴中实践的成果,逐渐走出仅重视历史文献研究的调查框架,而于施工前甚至于计划阶段进行实质影响修护原真性判断的修护信息判读调查,包括将深层检测调查或隐蔽部位检测调查作为施工准则的决策评估依据,逐步迈向文化资产保存法所揭橥的目标:

(1)古迹应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毁损,而主要构造与建材仍存在者,应依照原有形貌修复,并得依其性质,依其调查提出计划,经审议核准后,采取适当之修复或再利用方式。

(2)修复计划,必要时得采用现代科技与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灾、防潮、防蛀等机能及存续年限。

(3)再利用计划,得视需要在不变更古迹原有形貌原则下,增加必要设施。

3.2 重视维护伦理、介入越少越好之维护干预

为了文化资产维护计划构想与上述方向接轨,重视古迹及历史建筑之保存与维护伦理,以及可适性利用变成重要之保存议题,而其中之标准及在于如何透过适当之方法达到控制修护行为的干预,达到介入越少越好的修护准则。古迹与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有其主流之依循标准,这些标准在国际修护界称为维护伦理(Ethics of Conservation),包括:

(1)在任何维护介入之前,建筑物必须加以记录。

(2)历史证物绝对不可以加以损毁、伪造或移除。

(3)任何维护介入,必须是需要的最少程度。

(4)任何维护介入,必须忠实的尊重文化资产美学、历史与物质的整体性。

(5)所有维护处理过程之方法与材料,都必须加以全面记录。

4 多元修护层级与课题与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根据维护伦理进行的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层级有许多种,一般而言,世界上先进国家对其文化资产保存方式,可归纳约有以下七类层级:(1)衰败防治(prevent deterioration);(2)残迹/原物保存(preservation);(3)加固与强化(consolidation);(4)原貌复原(restoration);(5)原样复制(reproduction);(6)重建或移筑(reconstruction);(7)再利用/可适利用(reuse/adaptive use)。这些维护层级,各有其特色。而历史建筑保存与维护也大致依此层级,不过一项重要的原则乃是介入愈少愈好。

本案历史建筑调查研究与文化资产修复前的深入调查研究准则,是以最少破坏介入,寻求较多修复信息的调查模式,对于维护伦理及多元的修护层级均提出了贡献。同时,本案研究计划主持的伦理最大的特色在于:在调查研究与修复计划阶段尽可能在遵守保存维护伦理之基础上,执行深入的历史调查、深层的构造检测分析与隐蔽部位的检测调查所得的信息,以多元维护的层级的概念定义保存与再利用课题,作为本历史建筑再利用计划审议与决策的讨论基础(图1-3)。

4.1 衰败防治层级课题

(1) 以环境控制的方式来保护古迹或历史建筑,预防衰败的产生和损坏媒介的劣化作用。

(2) 物理环境控制和劣化因子控制。水的不同物理形态对建材的作用、材料之物理及化学变化、虫害及微生物劣化作用、温湿度及光线等物理环境控制,以及预防火灾、雷击、窃盗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等相关之基地劣化因子控制。

(3) 定期的检查与修缮是预防古迹与历史建筑劣化的根本。具有定期、持续且合理的的日常维护与检查计划,可防范建物的损坏于未然。

4.1.1 衰败防治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非破坏检测仪器探讨环境因子,如木料湿度、密度、材质检测,砖石构材的材质、含水率,以及生物劣化类型之基础数据,其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课题,包括:(1) 探讨如何采用与历史风貌协调之方式进行环境控制,列入审议范围包含通风、采光、排水、屋面防水、防潮、虫蚁防治、空调、避雷、防盗、文物保护之防止劣化维护方式。

(2) 生物劣化防治及环境用药维护准则――木作构件防腐防虫维护准则。

(3) 建筑构材(砖、石、R.C.、面砖、壁涂装饰等)劣化维护准则。

(4) 日常维护计划(包含上述事项之定期检查维护执行及维护计划督导等)。

(5) 防灾工程(包含全区排水、消防设施)。

4.2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课题(图4-7)

(1) 残迹/原貌保存层级乃是直接处理古迹与历史建筑构造之方式。

(2) 建筑物破坏现象已经产生,维持古迹与历史建筑于现存状态已不可能,必须加以制止劣化现象之介入行为。

(3) 藉由真实物的保存,使参观者可以想象以前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可能的风貌。

4.2.1 残迹/原物保存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以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不严谨的臆测性修复不应被鼓励且执行。

(2) 局部或全面的残迹/原貌保存应视为维护之重要审议及工程执行项目。

(3) 残迹/原貌保存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未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3 加固与强化层级课题(图8)

(1) 在古迹与历史建筑实质架构中做物质性的添加物、使用黏着物或导入支撑材,以确保其持续的耐久性或结构的原样。

(2) 当古迹与历史建筑构材强度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危险时,现存材料可经由适当的介入加以强化。

(3) 为避免轻微的损坏最后演变成严重的破坏,加固与强化之修护层级应被视为从破损到原样修护的中间层级,必要之补强不应以破坏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和谐与美观而排除此多元修护的可能性。

(4) 结构系统的原样必须加以尊重。

(5) 传统技艺和材料的使用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当传统方法不敷需求时,得使用合适之新材料与现代技术加固与强化。

4.3.1 加固与强化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结构系统的深入了解检测,包含基础试掘、构造取样及试验评估,近代建筑结构配钢筋方式之检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承重砖墙灰缝抗剪力测试,以及楼版荷重之评估信息等,以佐助之相关维护层级讨论决策之信息,包括:

(1) 评估能否符合耐震法规及楼版公共安全之标准,若不能符合则采限缩限制使用强度或加入适当之加固与强化措施。

(2) 在限缩其使用强度的条件下,经委员会广泛的讨论决议得依排除有关其建筑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项。

(3) 若需补强则须配合原真性价值之判断,于影响最小处进行加固与强化的修护决策,并将过程纳入施工纪录工作报告书中。

4.4 原貌复原层级课题(图9-10)

(1) 原貌复原的层级为对于古迹与历史建筑残破部份利用原有材料(或相近材料)及原有工法加以复原。

(2) 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复原比残迹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然而执行此复原的层级,应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

(3) 经过考证复原已佚失的装饰性构件,其替换亦为复原的形式。

(4) 修护计划中拟加以去除的部份及拟被显露出来的某时期材料应提据其历史或美学价值,及其保存现况是否良好经委员会广泛地承认决议后实施。

(5) 任何时期的添加部份及近期的去除与修护应被视为历史重要历程,而施予历程记录。

(6) 建筑物构材表面附加物的去除、清洁与防护,呈现出原有未受污染的部份,亦视为复原层级的方式之一。

(7) 残破部分构件之复原,应使用原有材料及工法,以增加其历史启示及价值r原材料及工法被广泛的认为不适合使用时,得以相近之材质或工法取代。

(8) 丧失部份的替换应与整体和谐,但同时又必须能够与原有的部份区别出来,而不致混淆其原有艺术与历史的证据。

4.4.1 原貌复原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以现代科技工法进行试作(如环保剥漆剂、喷砂工法),去除建筑表面后期之附加物。经由局部之材料取样、构造取样分析试验之局部科学仪器检测原用材料(如壁涂材料分析、木料材质分析)。其次,寻找老照片、历史过程之修缮纪录,及现场之痕迹调查,深入比对了解兴修过程的历史文献原真性,佐以判断修复的决策讨论,包括:

(1) 为彰显文化资产整体美学和历史价值,进行历史上各不同时期之附加物之去除与保存之决策取舍,复原必须以尊重原始材料和考古证据为基础,臆测性的修复应加以避免。

(2) 原貌复原的修护过程应纳入施工纪录之工作报告书中。

(3) 匠师资格依其工法之特殊性于施工说明书中加以规范。

(4) 施工前工程厂商文物构件清点、统计及保全。

4.5 原样复制层级课题(图11-12)

(1) 复制的层级应在下列情况为之:复制原作之一部或全部以替换某些已丧失或损毁的部份时为之,以维持原有的美学和谐。

(2) 古迹与历史建筑面临无法恢复补救的破坏或遭受其所在环境的威胁时,方可经过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后迁移至更合适的环境中予以保存,并且为保持原地或建筑物的协调而以复制品取代。

(3) 高艺术价值的彩画、建筑构件若无法现地保存,则可采复制的层级,将原物保存于适当的场所,而以与原物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将可以保护高艺术价值之构件免于加速破坏。

4.5.1 原样复制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重要之历史写真(历史照片)之搜集、使用单位访谈、修缮纪录进行全面性了解,作为细部修复调查之基础,针对历史照片及使用单位之访谈,进行现场损坏及痕迹调查判别建筑构件是否为原物,加上非破坏及测试之检测信息,进行原样复制之修护层级讨论基础,包括:

(1) 可考证原样之佚失构件,或不堪继续使用之原物是否采原样复制之方式,此部分包含门、窗、灯具、五金、特殊金属构造物等。

(2) 重要建筑构件(如重要原始灯具、五金等)及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如重要原样生产工具、家具等)是否采保存展示者以复制之手法再现,并经都市设计审议委员会讨论共识后决议之。

4.6 重建或移筑层级课题(图13-16)

(1) 重建之构造物缺乏岁月之痕迹,故无特殊意涵的仿古重建并不该被鼓励。

(2) 重建之行为应尽量保留可再使用之旧有构件。

(3) 遭受天灾或意外毁损之构造物应于短期内进行清理纪录,且留用合适之构件。

(4) 除具重大之公共性利益考虑外,非有必要不作迁移整栋建筑物至新的基地之营造行为。

4.6.1 重建或移筑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历史上不同时期之兴修营建行为,各有其不同之历史价值,并非复原至最早之形貌,也非现况的冻结保存,当进一步了解历史分期上之兴修行为之空间意义与价值,可作为冲突甚大之两种不同保护方式之决策,包括:

(1)在基于正确的考证和证据的支持下,而非基于臆测的重建,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始可允许其仿古重建。

(2) 已被拆毁之历史建筑,得以依考证形式重建复原风貌。

4.7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课题

(1) 保存古迹与历史建筑最佳的途径乃是维持其合理的持续使用,合理使用以维持其始建用途为保存的最好方式。

(2) 在许多状况下,适度改变原建筑而可达致合理的再利用,此层级是使古迹与历史建筑之历史和美学价值得以被经济地保护的较佳的途径。

(3) 接受容积奖励之古迹或历史建筑维护,应提供具公益性之再利用计划,并经委员会广泛讨论决议,始可给予容积奖励。

(4)为使古迹与历史建筑获得再生之机会,再利用涉及之现代化设施或管线之添加,应降低对历史风貌之冲击。

4.7.1 再利用/可适利用层级决策议题对应之深入调查

综合上述之史实性考证信息,以及建筑物各部分空间之细致价值评估后,作为不适宜之空间再利用方式,并基于有效管理与营运之综合考虑上,讨论整体空间再利用决策,包括:

(1) 与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貌及再利用准则研拟可适性之相关现代化设施(包含水电、空调、消防)之设备标准及管线计划。

(2) 开放民众参观之动线及多媒体解说系统规划。

(3) 配合古迹或历史建筑风格装修考证和日夜间之活动,以及配套使用空间剧本设置室内家具及夜间特效照明。

5 结论:保存对话平台与系统化的架构流程

保存实践与应用应以文献档案搜集分析考证、基地及建筑本体构筑研究,以现场测绘及拍摄基本图面、特殊工法及构造、文物及装饰艺术等调查,并针对损坏模式以解体调查及非破坏检测逐一进行纪录交叉比对信息,综合上述数据整理及分析考证后,探讨保存标的物本身的文化遗产价值,以作为拓展后续相关研究以及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实践基础(表1)。

5.1 层级化与系统性的讨论架构

第一层级:在考虑史料及证据的准确性、原貌保存状况与环境限制、修复与保存技术的可行性下,严守真实性修护的核心价值,提出保守且严谨的方式进行最低度的干预,并能确保原真性风貌的讯息。此层级具有无可替代的承载历史事件、匠艺再现的场域诠释性。

第二层级:复制及重建的修护意义,乃是在视觉场域建构的基础上,将原貌已完全丧失或是遭到不当修改,于恢复历史情境具有重大文化意义,或恢复文化形式集体记忆具地方高度认同的原则,做出风格复制或重建回复的高度介入干预,此与原貌保存的精神有所不同。

第三层级:在于契合历史空间或历史产业相符之文化产业开发,包含教育研习推广、空间体验鉴赏、有效经营管理建立可持续的财务自主性等,此层级偏重于经济面向考虑。

5.2 建构日常管理维护之理论思维

对于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修护与发展试图寻找永恒的解决方法的观念是难以达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建构系统性的价值对话平台与研究方法,以及渐进的改善与日常保养维护是比较容易被建构的。因此评估保存情况的小变化很重要,而且需要适当的工具。许多历史性的古迹或历史性建筑,从街屋房舍、合院、庙宇到公共性建筑等较大的建筑都有悠久且复杂的历史,大部分具有复杂的结构,建筑所有权人(或相关权利人)或管理人要对这些建物做彻底的检视其实是较难以达成的。

因此街区维护后由管理组织或学术单位成立之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其成员的技术专家具备可对建物做全面勘验的技术知识及物理技术,对于保存建物文化资产兼备理论与实际技术。历史街区维护专家小组之技术专家对报告不足或损坏的地方,应可立即执行急迫性的小地方修复,例如松脱的屋瓦。他们不执行较大的修复工作,只检视损坏的可能原因,并对日常保养维护或修复工作提出建议。他们将勘验结果整理成状况报告,做为建物拥有人自己动手或委托建筑师或建筑包商日常保养维护时的指导方针。如果是清单上列出的建物,也许可以根据此份报告向政府相关单位申请维修许可。

由官方提供之大型研究中心,投入集中人力对文化资产之检测与修复研究,并非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近十年来,台湾各大学之相关系所纷纷成立文化资产研究中心补足相关检测仪器、研究设备及相关检测人力之培训,对于未来多处之文化资产经过大规模的维护再利用后所产生之日常管理维护思维,具有永续实践意义之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傅朝卿.向世界文化遗产杰出普世价值与真实性学习--台湾古迹保存与再利用之自省[C]// 乐山文教基金会.古迹活化再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山文教基金会,2001.

[2] 林会承.历史建筑的保存与再生[J].北投温泉博物馆专刊,2001.

[3]徐明福.台南市孔庙文化园区之规划:台南市旧街区保存与再生之契机[J].乡城生活杂志,1998(56).

[4]傅朝卿.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宣言、决议文、建议文[M].台南: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

第4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 施工管理 修缮 保护

古建筑是历史的遗存,他们的存留代表着一方文化的存留,古建筑存在的代表三方面的价值历史、艺术、科学。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作为今天的借鉴。由于年份和不可抗拒的因素,古建筑的保存比较难,而在修缮过程中又需要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对于工程项目存在了很多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修缮古建筑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要防止损坏,延长古建筑的寿命,必须最大限度的,保存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艺术价值更加重要,如果因为修缮的工作损伤了它原有的艺术价值,那么修缮的工作则是毫无意义。所以一定要在修缮、施工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艺术、历史韵意。所以施工单位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文物工程的基本原则,采取合适的、恰当的方法和适合的手段,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修缮,同时对于特殊部位和足以致命的关键工序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最后在施工中做好质量目标的控制,则会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

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理念

历史五千年的长河,历经多少朝代,中国的古建筑文化得以在世界建筑领域中都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目的是以现代的科技手段与中国古代技术结合,在最大程度地保存古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并且在保护古建筑本体还原古建筑本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问题,最后在保护、修缮的各个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所在。西方的建筑比较容易保存,现在的保存程度也比较高,与西方占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偏爱选择木材作为原材料,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有立柱、横梁和顺檩部分构成主要配件,每个配件间的结点是以用榫卯结构结合,这样的组合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据考证,榫卯结构最早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距今7ooo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建筑的修复工作则会异常的艰苦与重要。

古代建筑的保护工作要先保护建筑的实体,古代建筑包含的历史、综合的信息都是依仗建筑实体存在的。我们在修缮工作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保存古建筑实体,古建筑的平面布局、艺术风格、造型等。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与布局都是独具特点的,这些不但反映建筑制度,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是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提升的。

古代建筑施工准备工作

修缮只是古代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是不能改变古建筑本身的意义的,也就是说古建筑所体现的的历史性和美学性均会按照原本模样呈现,这就是修复的界限。古建筑作为一个实际的物体,都会涉及到材料、自然影响和人为因素等问题。必须进行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包括对其材料的研究,保存环境的研究等,有助于得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及如何使古建筑长期保存的方法。

在修缮施工开始前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记录工作。记录将要被修缮的古建筑原貌,具体手段有:拍照、摄影、绘画。以原实测图为基础考查,记录损坏的部位和受损的程度绘。对建筑物的各个构件上进行认真勘探。拍照记录装饰、照墙、地面的破坏情况。2、查阅被修缮的古建筑物的历次修建资料,确定修复年代,修理程度和影响程度,为将要进行的修缮设计、施工提供具体依据。3、对古建筑的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分析损坏缘由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4、制定修缮施工方案。根据被修缮的古建筑物的内涵、风格、损坏程度,编制施工方案,尽量采用传统工艺、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尽量缩小维修的范围,保证修缮质量。

修缮人员不能是一半的工人,应会使用传统修复技术并能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古建筑的修复介入。修缮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也就是对古建筑在修复过程中历史评判,是反思、观察和确定的反复过程,整个过程必须尊重古建筑,尊重历史,尊重材料。我们不能把修复的各阶段、各方面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修复过程中不能加入主观想象,不能改变之前的文化环境、历史环境所赋予古建筑的特定意义,不能抹去在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力量对古代建筑所造成的改变。

三、古代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探讨

1.认识文物修缮工程的特殊性。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文物自身就具备着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性,在实施修缮的工程中,对文物不能进行更新改造,要认真研究文物本体原貌,找出修复依据,施工中最大地保留原构件,尽可能减少更换,极大的保留和修复文物的本体。古代建筑修缮工程的对象是文物实体,它在施工前就存在,因此在施工前,要做很多的准备、记录工作。

2. 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实用性。文物修缮工程是个新课题,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详细的列出工作具体要求做到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只是现今,我国文物修缮工程队伍总体水平偏低,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队伍不明确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熟悉具体工作对象的思想,熟知文物修缮工程原则,对修缮对象有深入研究。

3.传统的砖瓦烧制工艺严格,全部人工制作,古建筑屋面砖瓦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

针对这些质量通病,我们虽不能每个工程完美的修缮,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材料采购要有计划,对极少的材料但是用量却大的材料,尽量提早组织货源,寻找质量合格生产厂家,同时材料进场验收关严格把关,让生产厂家与工程质量挂钩。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的基本原则来做,选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对特殊部位和关键工序予以足够的重视,精心组织施工,做好质量目标的控制,一定能做好古建筑修缮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彩陶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66-03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是我国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物为主的专题性省级博物馆,主要承担柳湾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及出土文物的就地保护、展出任务。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彩陶九成以上来自于柳湾遗址。柳湾遗址由墓群和生活遗址两部分组成,综合其特点统称为遗址。柳湾墓群是我国黄河上游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群,距今约有4600年的历史。1974~1980年由原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联合发掘,共清理出四种文化类型的墓葬1730座,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265座,马厂类型1041座,齐家文化419座,辛店文化5座。出土文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计37925件,仅精美的彩陶近2万件,是研究甘青地区原始社会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的重要资料。 生活遗址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是与墓群相对应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彩陶博物馆建设区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出土陶器以生活器具为主,器形有纺轮、碗、杯、罐等。遗址中夹砂陶占2/3以上。泥质陶陶比重较大,多红衣黑彩,有极少量的黑红双彩陶片,器形以双耳彩陶罐(盆)和彩陶壶为主。

柳湾遗址出土4万多件文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彩陶器物,如人像彩陶壶、彩陶靴、人头像壶、提梁罐、^面罐等,是我国远古彩陶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些彩陶器物以多样的造型、繁缛的纹饰、精美的构图、精湛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示了我国西部原始社会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艺术价值极高。

一、彩陶文物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

(一)彩陶文物保存现状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建成于2004年,为二层混凝土建筑。其库房位于建筑右侧,总一层,库房墙壁为建筑外墙,墙壁无保温层。建筑物四周相当开阔,文物库房保存条件较差,无温湿度控制设备。柳湾虽位于我国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但四季干燥,文物存放环境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文物保存。文物柜架为木质框架结构,为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后制作。库房文物存放密度大,多数文物柜架隔板已变形。库房墙面原留有窗户,后封闭,仅余50厘米见方的排气孔。库房采用白炽灯照明,含红外线,不利于彩绘类文物保存。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厅为圆形中央挑高二层建筑,展厅围绕中央大厅分布于建筑边缘,展厅外墙即为建筑物外墙,墙面无保温层。文物陈列于小型通柜及中心柜中,展柜大部分为新开展时就地制作的木工板柜,少部分是近年的标准柜,密封性较好。文物柜内照明有节能灯及光纤照明两种,大部分展柜采用的是节能灯照明,灯具无灯罩或光栅隔板。展厅无温湿度控制设备,文物陈列大环境昼夜温差大。

(二)彩陶文物病害分析

由于发掘时间久远,彩陶等文物出土已将近40年,加之馆藏条件有限,近年来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坏。通过对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陶器详细病害进行调查,发现馆藏彩陶的主要病害有:当时的粘接胶体失效、补全材料劣化、胎体酥粉、表面盐析、表面脱落、碎裂、降尘污染、缺失、其他污染物等问题。

二、保护依据及保护流程

为了防止彩陶等文物的持续劣化,参照国内对陶制彩绘文物的保护技术及措施,大体保护思路如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持续保护原则”、“协调及可辨识原则”的思路,按照“使用的所有材料及工艺必须经过试验和研究,证明对文物古迹是有效的、基本无害的”要求,总体保护流程如下:前期调查分析检测前期试验具体文物保护修复整理档案改善保存环境。

三、对保护修复彩陶文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多光谱调查:利用多光谱技术对所有涉及的文物进行多光谱普查。运用红外、紫外、可见光三种光源对文物表面层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表面有彩绘类文物。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荧光是一种无损伤分析法,可以测定出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分析范围广。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方案内部分文物进行成分分析及污染成分分析。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在文物本体结构、污染物结构分析上有特殊功用。实验采用XRD对文物表面彩绘、表面污染物、析出物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结构状态,进而为文物修复方案给出指导意见。

离子色谱分析(IC):离子色谱分析能高效地分析出溶液中阴阳离子种类、浓度。本次修复中采用IC分析部分文物本体、表面污染物、表面析出物中可溶盐的情况,指导保护修复工作。

显微分析:显微技术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原因分析、保护修复实施等方面均有用途,此项技术贯穿于保护修复的全过程之中。

色差计分析:色差计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偏差测试仪器,即制作一块模拟与人眼感色灵敏度相当的分光特性的滤光片,用它对样板进行测光,关键是设计这种感光器的分光灵敏度特性,并能在某种光源下通过电脑软件测定并显示出色差值。在具体的修复中采用色差计分析记录保护修复中清洗、加固、封护等工艺对文物表面色彩的影响及变化。

四、保护修复方法

(一)污染物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对文物病害的调查分析,此次修复的彩陶文物的主要污染物有降尘、油污、钙化泥土、析出物及生物污染。根据污染物情况,采用如下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清扫:使用羊毛软刷对文物进行清扫。主要针对一般降尘、松软泥污及文物表面微生物污染。

高纯水清洗:使用二级或二级以上高纯水对污染物进行软化,之后使用棉签将污染物揩拭掉。如果器物情况较好且污染物面积较大时,可将文物整体浸入高纯水中浸泡。使用此方法需注意观察文物表面状况,以不影响文物本体强度为原则。如果文物本体出现裂隙及酥粉情况时,需慎用。同时,文物处理完后必须进行及时烘干。

化学清洗:主要针对彩陶表面硬结泥土及钙化物,使用EDTA二钠盐及六偏磷酸钠等螯合剂软化表面硬壳后,使用竹签剔除表面硬结物。使用过化学试剂的文物表面,需立即使用去离子水进行充分中和清洗。如遇较难清除的硬质物,可根据分析检测情况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敷于清洗对象上离子交换清洗。

激光清洗:激光清洗法主要针对高纯水难以软化的油污污染。由于激光的清洗原理是使受激光照射的局部区域产生高温后燃烧,所以修复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烟尘颗粒,必须在有吸尘设备的条件下进行。

(二)胎体脱盐

去离子水浸泡:针对胎体强度较高,无裂纹,表面层强度较高的彩陶,可采用去离子水浸泡的方法进行脱盐。脱盐过程中要不断检测水中离子浓度,当离子浓度趋于稳定时更换浸泡液。脱盐过程要多次进行,至少要进行到液体中离子浓度低于20毫克/升。脱盐后的文物要阴干或使用干燥箱低温干燥,不可曝晒于阳光下。

纸浆敷涂脱盐:对于胎体脆弱,表面粉化严重,表层片状脱落的彩陶不适于直接浸泡脱盐,则可采用纸浆敷涂脱盐。纸浆需用去离子水进行充分洗涤,文物表面宜采用粗纤维大空隙纸做为隔离。脱盐效果要通过测量纸浆中的离子浓度进行评估,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粘接失效部分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分析,柳湾墓地发掘出土的碎裂彩陶器使用的是热塑性丁苯橡胶粘合剂(即SBS粘合剂),这是一种单组份万能胶,具有使用方便、粘接强度适中、固化时间短的优点,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于考古发掘工地。但其老化时间一般在30~50年,如果保存环境条件较差,可能老化时间更短。为预防文物损坏,对于存在胶体老化威胁的文物应进行再处理。

修复时,首先使用低温低风量热风枪加热接缝处,待粘接材料软化后分离粘接面。之后使用有机溶剂配合机械方法清理干净裂缝粘接面,待粘接面完全清理干净并干燥后可进行粘接。

(四)裂隙、断裂面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裂隙及断裂面的情况,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保护修复:若断裂面附近胎体脆弱,可适当使用低浓度加固材料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贯穿性裂纹(即断裂)的裂隙,采用低浓度丙烯酸树脂丙酮溶液进行局部加固。使用双组份环氧树脂或10%~20%丙烯酸树脂丙酮溶液作为粘接剂粘接断裂面。

(五)缺失部分的保护修复

采用石膏对文物缺失处进行补全处理。考虑到石膏产生易老化、硫化现象,补全材料中应加入适当聚醋酸乙烯乳液或丙烯酸乳液,但加入量不宜过大,视缺失处受力情况而定。对于需要展出的文物可使用水彩颜料进行适当全色处理,遵守远观补全处与彩陶的整体色彩协调,近观可辨识的原则,以便于日后的效果观察。

(六)加固、封护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彩陶器保护处理的技术方法研究,此次的修复保护主要采用B72作为加固、封护材料进行保护处理。具体采用2%B72酒精溶液软毛刷涂刷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固分少量、多次进行。局部强度极弱可适当提高溶液浓度,但不宜超过5%。

(七)局部处理实验及修复后的效果

分别使用前面提到的几种表面附着物清理方法进行局部清理实验:如采用羊毛软刷清理,去离子水清理和六偏磷酸钠溶液软化泥土后、再使用去离子水清理等方法针对不同彩陶表面污染物均有一定的效果,且对文物表面无损伤。

五、可能的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彩陶类文物修复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修复人员的技术操作、修复试剂的选择使用等,应分别予以规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其时代局限性,因此,任何一次保护修复所遴选的技术不能保证始终具有先进性;由于文物个体的差异,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实施方案操作人员素质差异,保护修复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在修复方案制定前要针对不同的病害情况进行详细的前期试验,同时在实施修复操作前首先要对修复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以求规避风险。此外,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一)清理过程中表面层的进一步剥落

文物在保护修复时,对于脆弱的表面层必须提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器物在机械剔除表面污染物时仍可能造成片状脱落,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停止清理工作,回贴、加固脱落彩绘层,在之后的清理中由脱落处向外清理,并留有1毫米左右的缓冲地区。

(二)文物修复过程中出现文物真伪问题

由于文物表面存在大量污染物时文物的鉴定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当表面污染物去除后,伪造痕迹就会凸显出来。当文物修复过程中出现这种问题时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聘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如果确定为赝品,便不再继续修复工作。

(三)清理后的文物缺少了文物的沧桑感

文物表面存在的污染物通常会给观赏者一种文物的沧桑感,使文物显得厚重。当这些表面附着物去除后,往往这些厚重感也会一并消失。这种问题在彩绘陶器上尤为明显。在修复保护中,对于上述问题必须及时与文物收藏机构进行沟通,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六、修复后的保存环境要求

对于完成保护修复后的陶器,无论是库房保存还是展厅陈列,均需对保存环境进行控制,基本控制要求如下:第一,温度:20±2℃,相对湿度:40%~50%,照度:不大于50勒;第二,保存在稳定、清洁的环境中,并确保照明光源中不含紫外、红外线;第三,对出现结晶盐的器物要及时进行保存环境调查及改善,防止长时间结晶物析出,导致陶器胎体酥粉。

七、保存环境改善

对馆藏彩陶进行预防性保护,使文物具有良好的保存与陈列环境,能够长期安全保管与展示是其目的,也是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单位的根本。根据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文物保存现状,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保存环境改善工作:

其一,文物库房共4个,其大小不一,合计面积约400平方米,添加2匹以上空调10个,除湿机4台,同时为以上设备架设专用电路。

其二,改善文物陈列小环境,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实际存放文物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400米,展柜内高1.5米,宽0.6米,展柜内总容积约360立方米。可采用日本产的OK-1型调湿吸附剂及有害气体吸附材料对陈列环境进行改善。根据调湿材料的调节能力,每立方米需使用1千克调节材料。

其三,文物囊匣制作:陶质文物为多孔类文物,容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文物表面一旦附着其他污染物就极难去除,建议使用密闭透气文物囊盒进行收纳存放,可采用文物保存专用无酸纸板为已完成修复的彩陶文物制作专用纸质囊匣保护。

[参考文献]

[1]奚三彩,欧阳摩一.陶瓷砖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贾文熙,贾汀.文物修复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3]毛晓沪.古陶瓷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第6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文物 古建筑 保护 修缮

我国是属于文明古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古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保护好文物古建筑是当代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文物古建筑价值的保存,如何修缮文物古建筑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存是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变迁,在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居住环境方面,各个朝代的居住习惯也有很大不同,在建筑的外形、用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古建筑重要的物质人类文化遗产。

文物古建筑不仅包含有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工匠艺术,还体现出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这些文物上所具有的信息非常珍贵,对研究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建筑也可以被当成一种文化载体,它并不是简单由木材或者砖块搭建和堆砌而成的,而是记载着当代社会上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当代建筑的样式、工艺以及文明的发展程度等都可以通过建筑来体现,因为建筑是真实、直观存在的,所以它所体现的信息甚至比历史文献都要可靠,因此,可以把文物古建筑作为可靠的历史教材,科研价值非常大。对于古建筑文物和修缮要特别慎重,对染修缮可以让文物更加完整,增强美观性,提高观赏价值,但是在缮中不可避免的会改变文物古建筑原有样貌,每一次修缮都会使原本存在的历史信息消失,修缮的次数越多,所丢失的信息也越多,文物古建筑的价值也会逐渐变低。为了对文物古建筑更好地进行保护,对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不可少,但为了使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尽可能的保存下来,在对其进行修缮时,要重视其历史信息的保存,也就是说要考虑如何把文物更长久的保留下来,而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其美观性和观赏价值,这样才能通过修缮来对文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让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二、文物古建筑修缮需要遵循的原则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我国过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中已经明确了文物修缮工作的原则,即不改变文物原状。文物建筑。文物古建筑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很多文物古建筑在不同的年代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修复,保存至今,文物古建筑上叠加了各个朝代的信息,也融合了各个朝代的艺术,后人在对其进行修缮时,不可能完全领会前辈工匠在建造建筑时的构思、理念,也无法完全仿照当代的技术手段、工艺,利用相同的材料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所以也无法完全还原文物古建筑的面貌。文物古建筑的修缮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当代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要严格按照过国家的规定,在最大化的保存和延续文物的知识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修缮,不可改变建筑的原状。

首先,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慎用落架大修。文物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载体,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融入在建筑的工艺、外观、构造等方面,建筑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完整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当进行落架大修时,其原本的完整性就会被打破,即使修缮中对其进行了恢复,但毕竟是重新组合了一次,无法与原本的建筑做到完全的一致。另外,在落架中不可避免地会建筑的一些部分有损坏,包括木质构件、彩绘等,在修缮中还需要对一些腐蚀、老化严重的构建进行替换,这样就打乱了古建筑的原有材料的组合,也是历史信息大量的丢失。在文物的修缮中,要注意建筑构件的替换方面的事项,不可轻易使用新的构建来替换旧的构件,原有的构件如果可以使用,就尽量使用,需要的加固的,加固后使用,遵循以养护为主的原则,建筑能够小规模修复,就不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并且主要在修缮时,尽可能采用与原本建筑材料一样的材料、工艺进行修缮,这样也是最大化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在对古建筑的墙体进行修缮时,一般都会注重外表的一致,但是很容易忽略墙体材料的一致,因为古建筑墙体的材料大多是土坯,其工艺比较繁琐,材料不好制作,一般都会使用砖块如青砖、红砖等来代替土坯,还有的古建筑的墙体中被掺入水泥,虽然这样的修缮方法可以是古建筑的墙体得到加固,但是古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也被破坏。

三、文物古建筑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

对文物进行修缮需要有一定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基础资料以及古建筑的照片、设计图纸等。要求这些资料能够从多个方面反映建筑各个部位的情况。文物档案是文物修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文物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的可靠依据,建立文物档案的古建筑档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

第一,做好科学技术资料的档案,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的文字档案、发展历史以及以往的修缮记录,目前古建筑的残缺程度,修缮措施、所需材料以及需要修复的面积等。还有就是建筑的土质档案,主要包括建筑的各种视图,平面图、剖面图等。照片档案主要包括古建筑的内景、外景以及在整体环境的照片,具体破损部位的照片,修缮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修缮所用材料、工艺等的照片等。

第二,做好行政管理文件档案,行政档案是是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以及管理机构、保护规划文件、和修缮报告、以及上级对修缮工作的批示,具体施工开工、进度、竣工等报告等。

但在实际建立文物古建筑档案资料时,就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无法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一些基层文物部门受资金和人员的限制,难以收集到完整的资料,或者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准确,这样在会意识很多古建筑特有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维修不仅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还要进行随时的记录,补充在进行修缮过程中所发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丰富古建筑资料的内容。

四、文物古建筑单位要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

虽然国家出台了文物的保护的相关法规,但是在实际具体的修缮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施工标准、规范以及检验标准,因此,在实际古建筑的修缮中,施工具有很大的随意,这不利于建筑的历史信息的保存。一般古建筑修缮中项目繁多,工序复杂,例如木构架、屋顶、墙体等,都是需要进行修缮,修缮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在修缮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对不利于文物的保护。针对这种现象,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对实际的修缮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文物古建筑历史价值的保留。

五、文物古建筑要保护历史环境风貌

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来保护其周围的环境,因为古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个整体,古建筑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的目的是为了让其得到更加长久的保存,并不是要拆旧换新。所以,文物修缮要尊重历史,以延续历史和传承文化为宗旨,保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其内涵。

六、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保护古建筑

在进行古建筑的修缮之前,要对文物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确定需要保护、修复以及改造的具体文物,对于能保护的要以保护为主,需要改造的要计划好改造措施等。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对其进行修缮的方案,把对古建筑保存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然后按照方案,先对古建筑进行分步修缮,等条件成熟在再开展全面的修缮,以使古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七、结语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具有重要意义,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首先要建立档案资料,建立规范的修缮制度,并且重视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环境风貌,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对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总之,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国建的重视,认识到文物古建筑是最能具体和承载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文物保护工作要持续进行,使文物能够得到更长久的保护,为后代留下更多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参考文献:

[1]罗绍t.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5).

[2]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03).

[3]龚杰.古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及其实例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5).

[4]张铎.浅谈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6).

第7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一、古建筑维护加固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状原则。是指在对古代建筑进行维护加固时,要尽量保存那些含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成分,并使它们在维修前后不得有任何改变。即保持文物外貌特征。使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完好存在。要做到“修旧如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少干预的原则。我们要维修一座古建筑.是因为它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危险,如地基、结构,或是材料。要维修,必然要加固地基,增强结构,更换材料。这些措施都是会对古建筑本身产生变化的。量变到质变,动的越多,“修旧如旧”就越难保持,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想“旧”,就要少干预,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条。

1.2尽量保存原始古建材料。文物古迹的材料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与现代人以及未来人交流的媒介,例如我们可以从一块汉砖中读出汉代的制砖泥料、制坯工艺、烧成方法以及汉代人对这种建筑材料的工艺修饰;在用这些砖砌筑的墙上,我们又可以看到汉代砌砖的方法,所用的砌缝材料以及这种砌体2000年来产生的变化.这是新换的材料无法作到的事情。

1.3继承和运用传统工艺。古建筑是古代工匠按照其当时当地的生产水平、工艺手段和审美观点制造出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地方性。“修旧如旧”,就要运用传统工艺来对其进行修复。中国古代建筑所用的人工夯筑地基的办法是很科学和有效的。如灰土的配合比.每次夯层的厚度以及夯窝的位置、大小和间距,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且各时代所用的夯锤大小及夯筑方法不尽相同故在进行保护时先要研究分析它们的建造工艺.然后采用相同的工艺进行修复。

2.尽量少干预原则,是指最好对文物所处环境实施控制,把由环境因素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速度降到最低限度:其次,从文物本身材料的性质出发,人为采取措施,制止文物材料的损坏.使文物材料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尽可能不要直接在文物上采取保护措施。

3.符合所有物品内在要求原则.是指文物的损坏部分应尽可能得到保护,使其不再转移,不应出现“保护性”损坏。

4.保持材料可逆。即当前的保护不妨碍后人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且这些基本原则之间也需相互兼顾。文物保护科学的特点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防止或减缓其在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损毁,故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进当代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

二、岩土加固技术在古建筑加固保护中的运用

目前,岩土加固技术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工程加固的关键问题。其中岩土注浆和岩土锚固技术得到完善和广泛应用。在加固技术应用中,其加固原理可分六大类:振密、排水、胶结、IIA筋材构成复合体、拌和、吸热或加热。各种加固方法或者基于以上一种原理,或者基于一种以上的原理。基于古建筑加固保护的原则要求,目前世界范围大多应用胶结和引入筋材原理。即采用化学加固、物理加固或化学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加固保护古建筑。所谓化学加固法,即用化学溶液对加固体进行灌浆处理,即灌浆法。而物理加固就是土木工程中的锚固法、相夹法和支护法等机械加固方法。用化学胶结剂将构件、钢筋或锚杆等结构元件粘结到稳固的基体上。即为化学锚固,在古建筑加固保护中采用类似化学锚固的方法,即先置筋材。后灌注化学浆液,即化学物理相结合的方法。

三、结语

第8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维修;原则;难题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talked about the ancient building and repair the principle, and to repair engineer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toration last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ble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ancient buildings; Maintenance; Principle; problem

中图分类号: K92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历史悠久,古建筑物的数量众多。古建筑物是指鸦片战争之前修建的建筑,而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之间所修建的建筑物为近代建筑。古建筑分宫殿、民居、宗教建筑、园林、会馆、店铺等。

1、古建筑保护维修原则

国家文物法第十四条规定: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墓葬、古建筑 、石窟寺、石刻等 (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条文已明确指出 :古建筑在修缮中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恢复原状和保持原状。

“恢复原状”是通过修缮达到原来建筑时候的面貌。“原来建筑的时候”应是现存结构的建筑时代。因此,恢复原状不一定是指复恢建筑最早的创建时的年代。如某古建筑 ,文献记载创建于唐代,但它现存结构是明代重修的,恢复原状时,则应按明代的要求处理。在恢复原状时,由于资料、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往往不可能完满地达到要求,但对它的主要结构,如梁架、斗拱必须按原制予以复原。至于其它附属结构构件,如瓦饰、装修、装饰艺术,在无充分的科学依据时,仍应保持现状,这样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作到其总体格调达到或接近原未的面貌。

“保持现状”是指建筑物目前保存的面貌。这种面貌应是指建筑本身的“健康的面貌”,绝不是歪闪、残破的“病态”。保持现状,即是经过修缮,排除了病态,补配了残缺,更换了糟朽以后 ,而达到的一种健康的现存面貌 。

2、古建筑物修复工程分类

古建筑修缮工程分为四类:经常性的保养维护工程 (简称保养工程);抢救性的加固工程 (简称抢险工程;重点进行的维修工程 (简称维修工程;重点进行的修复工程(简称复原工程)。

(一) 保养工程:是指不改变文物的内部结构、色彩,装修的原状,经常进行的小型修缮 (亦称为予防性工程),如屋面除草、勾抹补漏、庭院清扫、疏通水道及简易支顶加固等等。对大量的一般情况的古建筑,经常的保养可保持长时期不塌不漏,避免残坏扩大,使建筑延缓寿命。这类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对建筑物的危害从当前经济技术和施工力量来衡量,它是能较长时间保持建筑现状的可行办法。因此,我们历来提倡“普遍保养、重点维修”的原则。长期以来,这项工作并末引起重视,也未采取应有措施,而是经常被另一种倾向所代替。

(二) 抢险工程是建筑物发生危险在经济、技术、物资及气候条件的限制下,而不能及时进行修缮所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工程的目的既要保固而又不妨碍今后的彻底维修因此,在技术上要求安装方便,施工迅速,拆除容易。

(三) 维修工程:是比较彻底的一种修缮工程。其要点是对结构进行加固,归安等保固性的处理。一般以保持现状为主,局部恢复原状。工程范围包括揭换瓦顶、拨正梁架、加固基础、更换糟朽、补配残缺。全部落架或是局部落架,则视其残坏程度而定。目前,这种工程比较普遍。

(四 ) 复原工程:是最彻底的一种修缮工程,不仅要恢复残毁构件,而且要将历代整修中所增添的、去除的、变形的构件复原,恢复到它建筑时期的面貌。进行这类工程要求严格、准确,因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作出正确结论后方可施工。

3、古建筑维修难题解决措施

在古建筑维修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题,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新技术,这些难题最终被解决,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主要措施如下:

(1)紧箍加固法

古塔砖壁的修补既要保持它的原状,也要保证牢度,这是一大难题。因现存的古塔大多数年久失修,出现开裂,斗拱出檐倒塌等,为了保持原貌,我们在整修过程中必须对每块旧砖、每根旧木,能加固的都采用科学的手段加以保护,因为他是整体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如对旧的斗拱木构件和旧砖用环氧树脂按原状拼补,做到全部用上,砌筑时按原编号砌回原处。连接处的重要接点部位,加一些钢筋拉结,目的在于加固。大片要倒塌空鼓开裂的则采用紧箍加固支撑修补法,如仿楼阁式砖结构的浙江仙居县城的福应塔,是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用这种方法修补的塔壁,十分牢固,又不改变原状。达到了保存文物建筑原状,原物保存得越多、价值就越高的目的。经过四年来几次强台风袭击的考验,至今毫无变化,效果比较合乎理想。

(2)压力注浆法

砖木楼阁式古塔维修,要把木构件牢固地安装在原塔体空洞内,不能有丝毫的空隙;又要使古塔壁墙保护完好,这又是复原维修的一大难题,也是古塔修复牢固与否的关键工序。因为,原来建造时木构件放好后再砌砖墙体的,这样构件与四周密实度高,比较牢固。而现在修复要在原来凹凸不平整的空洞内装华拱角梁等木构件,如果按洞壁宽度高百分之百的尺寸制作木构件是不行的。因为洞里边灰缝大小不一,空隙处凹凸不平,所以安装不进去,很难就位。如果缩小一厘米制作木构件后尾,安装时要在华拱角梁后尾入洞部份宽度不到一厘米的空隙处塞足灰浆,按常规施工,也是绝对不可能密实的,这种装修的斗拱里边有空隙,外部就要下沉,檐面也随着下沉,瓦面就要开裂漏水,腰檐的椽子、杨子斗拱木构件漏水就要霉烂,肯定不牢固,这是比较普通的一个通病。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多次实际操作解剖分析,采用压力注浆法,效果比较理想。施工方法是:先在原洞壁里削除杂物灰尘等,用清水冲洗干净,使之潮湿,再安装斗拱,将斗拱调准后用小木塞暂时固定。支撑安稳,除留一个注浆用的小洞口外,其余外缝用石灰浆全部抹足,待灰干硬后,用压力注浆机的注管对准预留洞口,开足规定的压力进行注浆,使之达到缝隙全部密实,又要不挤裂砖壁,这种施工法,即保住墙壁原状,又保证了不使木构件外拢下垂。

(3)角梁预应法

木构件安装后,角梁盖瓦做脊的好坏将影响到美观与牢固程度,在施工中我们在做脊前先在木角梁上采用预应力,因为出挑很长的角梁俄脊木头本身多多少少总有一点由于受力而导致变形下垂,只要有几毫米的下垂,脊瓦面就有可能开裂,只要有一根细线的裂缝,年长月久,雨水就会从这缝中漏下来,致使木构件霉烂,包括大殿的木构角梁都如此,所谓采用预应力的办法就是在角梁上做脊前,先把俄脊砖瓦灰等重量合并计算出来,把相同重量的物体,预先吊在木角梁尖上,后做俄脊,待做好俄脊后拿掉预吊的物体,这样保证了木角梁在荷载后不至于超过这个重量而下沉,屋面就不会漏水。

(4)檐面借调法

砖木结构塔的屋檐椽子出挑较长,特别是塔体倾斜,加上砌筑时的不规则,使角梁的垂直度左右偏斜不能连成一线,这也是我们认为古塔修复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古人留下的塔壁洞孔的尺寸角度,塔体收分不是每一层都是垂直按标准比例的,加上各个匠师砌筑施工的手法不一,就很难达到戗角的竖直。檐面的水平平行,稍加不注意,就会造成施工后角梁上下左右弯曲偏离中心线,加上好多古建筑都有一点不规则的倾斜,形成屋檐面的不平行。如果不注意它,一来倾的檐面加重后,会造成建筑物中心重心力向斜面的一边加重,严重影响牢度,二来歪斜难看,影响美观。我们经考察研究,采取了角梁、檐面借调法解决,即在安装角梁前,我们先从顶层每一个角梁处引一根线到底层,再依次测好每角每层角梁的竖直度 计算出它的偏离数据,再计算出应借调的尺寸,适当给一些左右进出的调整。如檐椽在坡度上高的一面调下点,这是因为我们多次在古塔测查中发现的华拱等木构件离塔壁的长短,不是很规则的同一个尺寸,我们现在一般以借调6公分左右为宜,使之中心重力与美观程度好一点,但不能盲目超过规定数据范围。要经过文物研究部门论证同意方可进行,并要在保证原结构的相对尺度,体现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的原则下进行。

结束语

作为民族建筑的瑰宝,古建筑物的维修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古建筑物及其维修工作的了解,可以为损钱修古建筑做善事的也在不断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古建筑物的维修事业必将前程无限。

参考文献:

[1] 赵立德, 赵梦文. 清代古建筑油漆工艺

[2] 王兆秦. 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住宅科技, 1989(01)

第9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文

关键词:泰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修复技术;姜堰北大街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71(5)

1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其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1999年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主持编制《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将泰州传统民居的特点概括为“外观简单朴素、结构科学合理、建筑材料考究、装饰朴素端正、遵守社会时代礼制、注重自然环境、坚持以舒适适用为本”等7个方面。笔者通过查阅考证、现场调研和座谈访问,并结合对泰州市姜堰区北大街传统民居的建筑测量,将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筑布局

泰州传统民居(图1)的主体建筑均朝南,适应本地四季分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房屋东西3间合为1进,每户人家少则1至3进,多可达5至7进,从南向北沿纵向中轴线依次建设,少数较大的宅院有几条纵向轴线,各进之间或不同轴线之间的房屋根据内部功能布局既相互联通,又各自独立,可分可合,使用方便。

泰州传统民居前后两进房屋之间的东西山墙均用围墙相连,围合成一个小天井,每户至少有一个小天井,天井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等需要,也是家庭活动交流的空间,有的还设置水池和绿化等以改善居住小环境。以前民居天井内一般不设厢房,也不用连廊相接,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大都住户都在天井内加建了厢房,作厨房、卫生间等使用,少数作为卧室。

1.2 建筑尺度

泰州传统民居每进房屋平面尺度一般都是东西三间、南北五架,少数房屋为增加室内进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单步梁。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明朝时期的泰州传统民居已不多见,现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期所建,这些建筑约定俗成,遵守明初礼制,反映了时人循规蹈矩、低调内敛的性格特点。泰州传统民居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少有二层的房屋。

根据对姜堰北大街泰州传统民居的实际测量发现,北大街民居每进房屋面阔在8.8米至11.5米(指木构架的尺寸,不含墙体宽度,下同)之间,进深为4.9米至7.9米以内,前檐高度在2.5米至3.3米左右,脊檩高都在3.5米至5.8米上下。总体上建筑空间和尺度不大,稍显紧凑。

1.3 建筑色彩

有别于北方鲜明活泼的朱红彩绘、南方秀丽淡雅的粉墙黛瓦,泰州传统民居的色彩略显单调朴素,所有建筑外观色彩均取其自然本色。屋面是烟灰色的小瓦,外墙用里下河地区烧制的黏土青砖,三顺一丁包皮砌筑,小刀勾缝,清水墙,不外粉。梁、柱、门窗的木材也是只油不漆,以底腻外刷桐油,保持其木原色,年代越久,木色越深。泰州传统民居整个街区的建筑色彩协调统一、朴素自然,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泰州传统民居和其他民居的区别。

1.4 建筑结构

泰州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一般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房屋主要承重结构是木构架,砖墙只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木构架以穿斗式为主,少数为抬梁式。穿斗式木构架以柱承檩,每檩下均有一柱落地,也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穿斗式木构架柱子排列较多,柱间距小,但用材较少,故使用较为普遍。抬梁式木构架也称叠梁式,先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再搁置檩条,以减少室内柱子的排列,营造出大空间。抬梁式木构架用材较多,只有富贵人家的住宅以及需要大空间的祠堂、庙宇等建筑才使用。也有的建筑木构架采取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中间为抬梁式,既营造了大空间,又节省了材料。

木构架檩、梁、柱、枋节点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整体性较好,具有优良的防震性能,这也是这些传统民居能保存数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1.5 建筑细部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细部处理既注重使用功能,又注重睦邻友好。传统民居的房屋左右大都连为一体,南北间距也很小,左邻右舍便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房子高度基本一致,一般前房檐口不高于后房,左邻檐口高度不高于右邻;房屋的东、西山墙和后墙一般也不设窗,少数开窗的也仅限于中间厅堂的北墙,既保持了居住空间的私密性,也有防火之功效。

为了方便行人行走或挑担转弯,位于街巷转角处的民居还将转角处的墙体切去一角,将直角化为两个钝角,称为“左右逢源”。高于行人高度上方再逐步挑出恢复为直角,不影响房屋的上部结构,出挑的青砖经工匠刻意加工,从下往上看如银锭堆积,称为“和气生财”(图2)。

泰州传统民居屋面的底瓦和面瓦尽端都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既利于排水,又增加美感(图3)。有的瓦当上配有“福禄寿喜”、“八卦”、“太平”等文字或图形,更为精美。房顶两端的屋山尖,有的脊头高高翘起,用磨砖或望砖搭成喜、寿等字的图形,但为避免屋山尖和他人房屋正对相冲,便在山墙顶端向上砌一堵小小的马头墙,挡住屋山尖,称为“太平山”(图4)。

1.6 建筑装饰

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尺度、风格和色彩虽然基本一致,但是富贵人家和平民百姓的民居也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通过建筑装饰来体现。富贵人家的民居建筑考究,木构架的梁、柱等木材用料都较为粗大,远远超过建筑结构承重的实际需要,其装饰意义要远大于功能需求。建筑考究的民居墙体较厚,有的达到50厘米左右,还有的建筑外墙上钉有铁制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墙内设置顺墙木(横木),内壁有木排山,铁制巴锔钉入顺墙木并连着木排山,使墙体与木排山相互连接牢固,拉结成为一体,建筑结构更具整体性,不易倒塌。

建筑考究的民居还注重木雕装饰,对木构架上的穿梁、挑梁、短柱等木构件以及槅扇、花窗、门楣等处进行雕刻,图案精美、寓意吉祥。厅堂前的轩廊也是装饰的重点,轩廊外观仍顺屋面坡度下斜,廊内顶部则呈拱状,望砖经细细打磨与弯椽精准配合,费工费时,十分精致。

富贵人家民居的门楼稍显豪华气派。砖细门楼的青砖经刨磨加工成细清水砖,砖面丝丝配合。有的用糯米石灰浆砌筑,砖与砖之间虽不见缝口,但非常坚固,称为“干架”。 檐口也用磨砖层层出挑,门楼上部辅以各式各样的砖雕。有的屋脊和山尖还饰以灰塑图案,门外安装有浮雕的圆形或长方形石鼓,整体显得精致、气派。

2 传统民居的修复原则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建筑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修复不仅要保留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要保护其独具魅力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场景,并使之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通过姜堰北大街泰州传统民居的修复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传统民居的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修复

传统民居的修复既包括民居整体物质环境的修复,还包括民居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的整体修复。首先维护民居风貌的完整性,除文物建筑和特色民居建筑要按历史原貌保留修复外,承载着真实历史信息的大量的普通民居和其他物质环境的构成元素,如空间形态、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庭院围墙、街道小品、古井古树等,都应予以修复。其次,传统民居的社会生活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比物质环境更有意义。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延续民居的使用功能,保持民居原有的社区结构、邻里关系和生活方式。第三,传统民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它所蕴涵的建筑艺术、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环境氛围,对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延续也是传统民居整体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分级修复

传统民居中既有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单位),也有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民居建筑,还有大量普通民居,应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按照分级修复的原则,明确各自的修复要求。首先,对于文物建筑, 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根据现状测量和勘查的情况,确定工程性质是保养维护、抢险加固,还是修缮,然后再制定具体的修复施工方案。同时,迁出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居民,以保护文物建筑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其次,经调研论证后确定的特色民居建筑,应参照文物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遵守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原则,强调保护的“原真性”,但是可以延续其居住功能。第三,对于普通民居,对其外立面应按传统风貌要求,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但可以适当更新它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完善民居的配套设施。

2.3 分类修复

传统民居中,普通民居数量最多,但具体修复方案也不能一概而论,可根据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历史沿革、人文价值等因素,将其分为四类,进行分类指导。

一类指房屋结构基本完整,院落空间较为典型,有一定的特色细部构造存留或有一定人文价值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保存传统民居格局及结构形式,拆除院落中的违章搭建,保存和修复建筑的沿街与院落立面,细部桉原状修复,内部装修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及工艺。

二类指房屋结构遗存有一定的特色,建筑结构和布局基本能推测出原状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体现传统民居布局特点,拆除院落中的违章搭建,保存和修复建筑的沿街(巷)立面,内部装修与材料可根据功能需要设计,不拘泥于古今。

三类为新建建筑,不能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或结构特点的建筑。修复的总体要求是外立面及屋顶沿用传统的形式与色彩,内部结构及空间可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新材料。

四类指不能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违章建筑、危房和棚户简屋。这类建筑一般需拆除。

3 传统民居修复中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传统民居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普遍存在着违章搭建和随意改建等问题,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修复施工不是单纯依靠设计图纸能够解决的,很多细节的修复方案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发现的历史遗存和建筑遗迹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姜堰北大街民居修复实践,泰州传统民居在修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整理归纳如下。

3.1 天井院落

天井院落内地面一般都改为混凝土预制板、陶瓷面砖、各种石材等现代建筑材料铺设。处理方法为:恢复传统材料铺设,一般改为小青砖侧铺,靠墙角处做砖细明沟排水,经砖砌窨井接室外排水管网。

3.2 屋面

屋面瓦片、望砖破损渗漏,部分屋脊坍塌,有的将小瓦屋面改为平瓦。处理方法为:瓦片、望砖落地清理,屋脊留样;望砖重新铺设后,上加设卷材防水层和水泥砂浆保护层,再盖小瓦复原,瓦片、望砖等原材料不够部分用收购的旧材料或同类新材料补齐;屋脊按历史原样修复,檐口配齐猫头、滴水。

3.3 木构架

木构架倾斜、木柱柱脚腐烂和木椽子变形断裂现象较为多见。处理方法为:屋架倾斜超过允许范围的打牮拨正,底部木柱柱脚腐烂处锯除后再墩接加固,柱脚下设磉石;木椽子变形断裂的全部更换;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有旧材料,确需新增加的木料一般使用经过干燥处理后的原生木材或者老旧杉木。

3.4 墙体

墙体倾斜,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等现代建筑材料粉刷或各种面砖贴面。处理方法为:对墙体倾斜度很大,影响房屋安全的拆除,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重新砌筑;对墙体垂直度较好的,尽量原样保留,对少量表皮风化的砖块进行局部挖补;少数墙体倾斜度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拆除上半部分重新砌筑,对垂直度进行校正,既尽量保存了原有部分墙体,又确保房屋安全;外墙墙体原有材料不够的,通过收集购买同规格的旧青砖替代,不使用新砖,确保外观风貌的统一。对于外墙面用水泥砂浆等现代建筑材料粉刷或面砖贴面的尽量加以清除,恢复原状。

3.5 门窗

随意扒门开窗、门窗移位或者改变门窗大小,用各式各样的现代材料制作的门窗更换原有木门窗。处理方法为:对随意扒门开窗、门窗移位或者改变门窗大小的,结合修复施工图纸,经过现场分析确认后,一律按原样恢复到位,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钢筋水泥预制门窗、铝合金塑钢门窗等现代门窗一律更换为木门窗;木门窗的式样尽量依据同一房屋或院落内遗留的门窗式样修复,找不到依据的参照街区内同类建筑的门窗式样修复;原有门窗式样简单的不随意增加雕花栅格等装饰,尽量保持其原真性。

3.6 室内装饰

室内采用石膏板、塑料板等现代材料吊顶,地面铺设水泥预制块或用瓷砖、水磨石、花岗岩等装饰。处理方法为:去除室内吊顶,露出民居建筑的传统结构;室内地面改用砖细方砖铺设,油灰嵌缝。

3.7 管线

室内、外水、电等各类管线零乱无章。处理方法为:室外水、电等各类管线一律埋入地下;室内地面和墙体的水、电管线尽量采用隐蔽线路,屋顶部分照明电线等管线尽量隐蔽于梁、柱上方,无法隐蔽的外观色彩尽量与梁、柱相近。

3.8 文化元素

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破坏、缺损,甚至踪迹全无。处理方法为:根据历史资料和知情人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恢复一些体现本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如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泰州传统民居修复过程中就恢复了敬惜字纸墙洞、圈门、灰塑等建筑文化元素(图5),体现泰州传统民居的特色和韵味,增加街区的文化内涵。

4 结论

泰州传统民居是体现泰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尺度不大,色彩朴素自然,风格自成一体。泰州传统民居的修复既要对民居的整体物质环境进行修复,还要注重对民居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修复过程中要根据文物保护建筑(单位)、特色民居建筑、普通民居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级制定修复方案。对于普通民居,修复施工也要根据建筑的年代、质量、风貌、历史沿革、人文价值等因素进行分类指导。泰州传统民居在修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要根据现场调研和历史存留进行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图纸、确认修复方案,总体原则是原有建筑材料尽量利用,内部结构和外观尽量按原貌恢复,尽量保持其原真性。

参考文献:

[1] 张树俊.泰州文化的品质、形态与性格特征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4):52-61.

[2]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殷永达.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1995,(2):18-22.

[4] 阮仪三.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春华.扬州地区住宅的发展脉络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