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管理范文

文物管理全文(5篇)

文物管理

第1篇:文物管理范文

一、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1.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内的文物经数字化虚拟技术处理,会将文物的相关信息同步到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使文物管理效率更高。在文物有了自己的电子标签信息之后,无论是游客还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调取翻阅相关文物信息时就会更方便,有利于文物信息的归纳整理,提升文物的盘点效率,提升管理成效。

2.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文物资源共享不再是新鲜事,特别对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展品,博物馆之间会存在互相借用的问题,在各种专题文物展览活动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且不说文物借用所需办理合法手续复杂,对借用双方来说都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将文物信息全部进行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效果,是实现文物资源信息共享的一种必然选择。

3.扩展展品展览空间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快速,但仍有部分人员受制于时间、交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法进入到博物馆内参观展品,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能轻松实现文物信息的收集、管理。如今,随着数字化的广泛应用,线上展览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能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全方位观赏文物的美好愿望,一方面方便无法出行的百姓,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文物可能遭受损害的风险,有效拓展展品的展览空间,创造美好的视觉体验。

二、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应用策略

1.完善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

博物馆文物在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实施中,要提升其应用的长久性,必须要有成熟的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制定相应的长效保护机制来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物数字化应用中,会用到包括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虚拟修复、数字化建模等多种专业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应用的实现离不开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这仅靠博物馆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政府和其他部门共同联手给予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提升技术的规范性。为消除文物保护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保存不当或电子数据不符问题,需要博物馆方面出台统一的操作流程,面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以已制定的制度作为评判依据,探明其原因,对那些出土后易被氧化的丝绢制品、彩绘物等物件,应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原貌。相关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提升数字化管理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做好数字化保护方方面面的工作。

2.做好文物展示网站的设计

在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文物展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提升博物馆的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各博物馆应在网站设计中尽量展示自己内部藏品的特色,在设计中应凸显全面性、多层次性和特色性的特点,尽可能为参观者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在网站展品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提升所展现藏品的清晰度和立体感;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为了提升对参观者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更好的展现展馆特色和展品特色,给人真实的体验。除此之外,信息搜索网站建设也应同步进行,以确保文物数据信息和参观者反馈信息传输的及时性,通过实时信息的追踪反馈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确保博物馆展览的长期、稳定向前发展。

3.建立电子数据库

开展文物数字化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数字作为其核心,博物馆数字化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作用。要实现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数字化,需立足大文化背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分析和汇总处理,对文物相关信息进行多媒体采集存储库和文化遗产数据库两大主要模块的整合,通过对其不同业务数据库的资源整合,生成一个新的拥有综合信息的电子数据库。该电子数据库在为文物相关信息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文物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展示提供了可能。

4.构建完善的博物馆控制体系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系统中,能提升文物保护的科学性,有助于文物的长期、持续、完好保存。在博物馆控制体系构建中,可以数字化为依托,做好防火、防盗、防震安全举措,以互联网为媒介,帮助博物馆信息资源上网,持续、高效地输出资源。

三、结束语

第2篇:文物管理范文

1、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向一体化发展

社会经济与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力量,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而博物馆是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尽快的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为其提供最佳的文化条件,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多样化、多层次化发展

近年来,社会群体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对于文化要求也逐渐向多样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基于这样的情况,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视角之下,博物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丰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增加相应的服务项目,还要创新博物馆的服务方式。目前吗,存在一部分博物馆的展览仍旧是十年举行一次,或者是同样一个展览举办十年,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人们对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3、公共文化逐渐向科技化方向发展

公共文化与科学技术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条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博物馆要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做好文物这一块的修护、保养等工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整改,最大限度的开发科学技术,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加强对公共文化的宣传力度,做好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对公共文化服务设备进行维修,必要时可以重新购买。

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视角提升让博物馆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将文化服务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重视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保证文化建设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将取得的文化成果与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博物馆建设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争取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博物馆建设工作人员能够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看待问题,使用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宣传手段,大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当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的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不仅如此,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建设,还需要牢牢把握住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将其看做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不断拓宽博物馆展示空间,做好文化服务工作

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展览都是固定在某所建筑当中,所以受到了某些方面的条件的制约。而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视角之下,可以采取“流动博物馆”的方式,有效的拓宽博物馆的展览空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是流动的历史,而流动的博物馆则是有生命的历史。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视角之下的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可以借助于开展文化座谈会。知识研讨会的方式,将博物馆展示的文物送到各个高校、企业、部队中进行宣传。每年在这些单位举办一至二次文物知识有奖征文比赛活动,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的展品,开展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展览活动。同时,博物馆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助相关的历史场地,构建出一个方便人们参与的活动情境,增强人们的亲身体验,让更多的人主动要求参与到博物馆公共文化建设中来,不断丰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做好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工作,让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工作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3、注重博物馆展品的多样性,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展品的多样性具备以下两种特性:第一种,要保证博物馆常设展品的新鲜性。博物馆的常设展品是博物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的最佳体现。倘若陈列的常设展品一直是固定的,很容易让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博物馆吸引力的减弱,更不用说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了。所以说,公共文化管理服务视角下的博物馆常设展品要经常更换,保持新鲜性,提高博物馆展品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从而让博物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第二种,是进行多样化的临时展览。立足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作用,提高自身在文化号召、历史认同方面的力量,并加强与其他一些科技单位、文化单位的合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进行多样化的博物馆临时展览,为公共文化事业做出贡献。这两种特性都是博物馆展品多样性的体现,博物馆文化建设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两个特性,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展品,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有效的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从而有效的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第3篇:文物管理范文

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形式是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物保护工程既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它的最终目标是以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为基础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是一般工程的确保质量与工期下获得最大利润。所以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形式的选择就应该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怎样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选择这种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遥远,但实践活动从建筑活动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化,其理论则更加严密、准确。《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作为工程项目的特殊一员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和周密,确保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将现代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介绍如下,以便选择出适合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1)设计建造模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方面最为通用,它是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有关工作(如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程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设计与招标文件完成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最后按设计图纸进行验收。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应是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委托文物保护专家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病害长期的观察,需要维修时进行立项,然后与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并进行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通过招标确定施工方,按图纸施工,最后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该模式长期被采用,管理方法比较成熟,各方面对有关程序都较为熟悉。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保护设计以及保护施工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明显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环节设计与施工在这种模式下被分隔,业主的控制权较大,易产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因素。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间跨度较大,但环节联系松懈,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设计变更手续繁琐。

2)建筑管理模式。建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招标、施工的连续模式)不同,而是采取阶段发包方式,又称快速轨道方式。即业主委托建筑管理工程师(又称“CM经理”)与建筑师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CM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建筑师对设计、施工的管理起协调作用。在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完成一部分分部工程的设计后,即对这一部分分部工程进行招标、施工。建筑管理工程师定期与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会晤,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文物保护工程运用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文物保护业主首先委托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评估、立项,设计单位根据评估与实地勘察做出初步设计,审批后,文物管理事务所、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同时入场,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勘,制定出详实的维修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图纸进行保护施工。文物管理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全面管理,协调设计与施工,确保文物建筑修缮原则的落实,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缩短设计到施工的周期,节约资金,提高保护设计的水平,设计与施工之间有CM经理进行沟通,维修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a.当前业务水平较高的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较少,甚至还没有文物建筑管理工程师。b.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管理较为复杂,协调相对困难。c.业主与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干预不明显。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完备,法律、法规、规范健全与管理人才充足的条件下是较为理想的最终模式,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

3)设计管理模式。设计管理模式类似建筑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设计方提供设计与施工管理,或设计与施工组成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服务,类似现建工程的项目总承包。这种模式下,设计方起主导作用,指导并监督施工。设计师与CM经理基本相当,更偏向于技术指导。目前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更适合设计管理模式。首先,文物保护设计人员较为充实,经过几十年文物建筑修缮经验的累积已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与施工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对文物建筑修缮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运用

设计管理模式是指:设计方或设计施工同一体向业主提供保护设计并指导维修施工和施工管理服务。采用设计管理模式时,业主只须签订一份设计施工合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运用该模式时,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的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现状情况做出评估,进行立项,并上报管理部门,立项通过后,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做进一步的勘察与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设计方与施工方组成同一实体由设计方为主,一方面对文物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提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措施;另一方面指导并监督施工,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确保文物维修项目目标的实现。

1)设计管理模式的内容。a.立项阶段。该阶段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初步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进行分析,初步判断现存残损主要原因,以及维修措施,提出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具体的工作就是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如果同意进行立项,纳入维修计划。b.初步勘察设计阶段。该阶段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进行,主要工作是为文物建筑初步做现状勘察与保护设计。该阶段的管理应从技术上把关,对现状图纸要认真校对,准确判断文物建筑的残损原因,提出可行的维修措施。编制详细的勘察报告,通过对各种维修方案的比较,得出最为合理的维修措施。由于条件限制,初步勘察与设计阶段不可能全面涉及文物建筑各个构件,只能对文物建筑的维修提出较为粗略的方案。初步勘察结果与设计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项目才能进行实施。c.项目实施阶段。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准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决定和影响项目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对初步设计提出的维修措施进一步细化,对每一个残损构件做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手段。其次,设计与维修施工同时进行,双方联系紧密、互相制约、互相提高。项目管理以协调设计与施工为主,在确保保护工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项目有序的进行。通过设计师在其中协调,有效的沟通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更为有利于文物建筑的修缮。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靠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业主应依靠监理单位参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资金使用、工期进度、文物安全等各方面的监督,减少保护性破坏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完成后,由设计方与施工方共同完成竣工报告。d.验收阶段。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竣工报告以及文物修缮原则、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全面对文物建筑的维修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向业主单位移交。

2)设计管理模式人员组成。设计管理模式是以设计人员为主导的管理形式,其保护项目管理人员的组成应以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为主导成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部由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授权相关权益,对其职责提出总体要求。项目部对保护工程负全责,依据文物修缮原则维修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项目部的人员组成有主持(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担当,其主要职责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对项目负责)、施工负责人(具有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从业资格的工程师担当,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工程施工的管理,协助主持完成维修任务)、项目经济员、设计人员、施工技术员、材料员等。项目部在主持的领导下对保护工程项目的维修措施、施工质量、文物安全、资金使用、资料收集、人员安排等全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达到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3)控制与监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模式下的控制与监督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文物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监督。包括在立项阶段对文物建筑修缮建议书的审批;初步勘察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评审;验收阶段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竣工报告等技术文件对文物保护项目进行严格的验收。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保护工程进行检查。其二,文物建筑保护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与控制,严格按有关规定规范、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对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与技术措施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第4篇:文物管理范文

天津港是新型国际化物流中心,是整个华北、西北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货运枢纽,对外交通十分发达,目前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内陆腹地广阔,港服务和辐射区域包括“三北”地区的11个省市区,占全国GDP和外贸出口总额的41%和21.5%。从国际上看,处在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地位,与日、韩隔海相望,距中亚西亚陆地距离最短,是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

1.1影响财务管理控制的主要因素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自身原因或者经济环境的原因而产生各种管理的问题。在经过对港物流行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到影响物流行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因素如下:

1.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没有管理经验,现有的管理系统中,管理凌乱,没有宏观的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对物流企业发展前景和发展速度预计不足,导致财务管理失真,相关资料不完善。 

2.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

没有完整体系结构,没有管理和监督机构。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没有从实际经营情况,不能从管理角度实施工作,致使信息严重失真,费用核算不实,控制松散,不能提供合理的完善的决策依据。

3.财务监管粗放

大多数物流企业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力度不够,制度贯彻不抓落实,现有的核算和内控制度不尽合理,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紧缺,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监督缺少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出现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核算不规范,有章不循,违纪违规等情况。

三、天津港物流行业财务问题

在港物流企业的发展中,是从多家中小企业合并或者联合成立成大的股份企业,在这个过中,出现很多体系和结构、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港物流企业发展的有序进行,影响到整个港物流产业的竞争能力的增强。 

1.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比较滞后

财务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在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中,相当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港物流企业中通常以业务为记账依据,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在整个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财务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水平落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管理理念和体制下,必然会出现部分企业的会计账目信息失真、数据错误严重,弄虚作假等现象。

2.财务管理职能和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各个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合并过程中,由于原油企业和公司的规模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不统一,各个企业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同,合并或者联合的过程中,就出现各种相互不衔接的状况,表现出了相互之间合作不适应,管理结构比较凌乱的现象。

3.信息软件建设较落后

在现有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中,终端控制和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比较先进,但是在整体的网络开发上却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财务在各个部门不能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各个部门开发自有系统,使得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严重。

4.信息化程度不高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关系着整个体系的健康与否。物流业务数据量很大,也就注定了物流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办公模式已经进入了每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但由于大多物流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相关信息化的技能水平不高,没有能高效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大多企业在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上也没有到位。

5.物流的成本意识比较薄弱

目前,港物流产业涉及海运、陆运、仓储、海铁联运等业务活动,包括货物运输、包装、加工、信息化出来等内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的今天,港的物流成本维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还没有能从整理上完成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成本核算这一环节较弱,最终会导致财会决策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

四、天津港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意见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物流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增强,港物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资金问题上得到妥善解决。港物流企业应该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坚持自主创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发展的具有特色的道路。在促进港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促进各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管理规范化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在财务管理人员中,增强法律和法规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其依法执行权力,合法承担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控制力。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规范,搞好管理基础工作,强化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财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法律意识,改善管理状况,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2.增强团队意识

港物流行业中,有大大小小物流企业,在这些企业的联合工作过程中,财务和管理问题是搞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能团结员工,使其具备团队意识,要在工作中坦诚合作,有足够的凝聚力,这样才能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社会竞争能力。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各自为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提供全面、透明、准确的财务状况报告。要能了解整个行业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状况和现金流量的状况来分析企业的处境和发展方向。

3.提高财务信息化程度

虽然在港现有的工作平台和工作环境中,信息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但在实际运用中,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财务信息化在各自的系统中独立运行,不能相互联通;各种数据结构和格式不同,转换较不方便,有碍交流的流畅性和便捷性;在企业使用信息网络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管理观念或者资金的问题,使得整个信息化网络维护整体较差;在一些保密的文件和数据上不能保障安全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性不高,以致出现泄密等问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港物流产业财会管理,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网络化程度,增强相互间的交流也讨论,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同于标准,合理规划,从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建立管理系统和网络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使用效率。如此才提高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和及时性,有利于相互协同和合作。 

4.拓展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手段

除传统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外,港物流行业的财会管理还应向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知识资本管理方面拓展,加强资金筹集的有效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同时,更新换代财务管理方法与技术。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得到更多的应用,如定盘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

5.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组织管理职能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要通过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财务中心,并把其作为整个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基点,以来解决整个企业财务问题管理。在港物流行业中,为能够实现整体财务的目标,加强对财务的宏观控制,就要健全各联系相关企业之间的财务机制与体系。也就是说要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财务制度和管理体系。

第5篇:文物管理范文

现金管理的问题。现金管理不仅仅是指现金的支出,主要是指现金的分配,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其它的财务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导致了资金不足,现金使用受到影响,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能够收回大量的现金,但对这些现金管理不科学,使许多现金固定不动,没有发挥其原本能够创造的企业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要寻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其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及应对能力。一方面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出发,从自身的管理态度及观点上进行科学的调整,认识并加强对风险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预算做为重要内容来落实到每个岗位上,从财务人员的每一项职责单位做起,全面的保持良好的风险管理态度。

2.注重财务内部控制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全面的掌握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因此就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控制。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其管理及发展都应当以内部的财管内容为根本,来决定或控制其它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要求企业从财管管理的制度、财务计算方法、人员分配及岗位职责等多个角度,来实现对内部的管理控制。另外还应当加强企业在风险预算、评估等管理内容的重视力度,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为企业应对风险做出充分准备,以便更好的控制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3.增强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的每一个财务支出环节都是最为关键的管理内容,财务预算是有效发挥企业财务功能,利用资源最大化手段,发挥其最佳效用的关键。预算化管理符合现在的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不是能够抓住机会把握信息是不是能够驾驭市场的关键。企业加强财务预算不仅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特点出发,更要结合国际上先进的预算管理制度或方法,将预算的流程、计算方法、预算方案等信息全面考虑在内,使企业的预算不仅停留在资金层面,更将企业的固定资源或投入产出等内容,做出统一运算,综合性评估企业的预算水平,并实施科学资金投入方案。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科学管理和安排企业的应收账款及款项回收,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回款收回手段,按时完成应当到期收回的款项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企业或客户的信用状况分析和调查,对于一些有恶劣合作行为的客户应当改变合作策略,例如增加订金比例等方式,保证企业的利益尽量少的受到损失,或者对特别恶劣的客户直接选择停止合作。另外自身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客户回款情况统计,建立完善的拖款应对策略,从而最大化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5.完善企业现金流管理

企业的现金管理首先要完全掌握企业的现金持有和流动现状,然后对于资金流动不足方面,要加强资金支持,使企业的正常运营行为不受影响,而对于企业的现金持有业务方面,要最大化发挥其流动价值,在保证了基本的企业运转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现金的流动水平,从而科学控制企业的现金管理,使其能够发挥其最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成立一个财务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的所有业务部门,来加强各项业务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财物部门的工作效率,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策略的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