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文物保护管理全文(5篇)

文物保护管理

第1篇: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是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设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文保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想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文保事业的平稳持续发展,更应该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作用重大

高标准的财务管理工作能保障文物保护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职能,在完善文物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资金的监控,还有利于提高文物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一,能够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建设和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方便财务数据及时有效的交流,将每一项文保业务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实现文物保护财务信息与财务活动同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活动的时效性。第二,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决策的合理性。文物保护财务核算的高效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能合理配置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规范文物保护财务管理活动。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将单位历年的文物保护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并自动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能够快捷地发现文物保护财务管理中的数据问题,在制定下一步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工作时,给单位领导提供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效率性和科学性。第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升级改造,最大限度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升级传统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人事、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改变原来财务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第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有效节约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优化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使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其次是建设规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财务数据资源,提升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水平,最大化的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利因素

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停留在名义上的信息化建设,没能深入发展下去。而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片面看作是对财务数据汇总和财务报表制作,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拖慢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外存在部分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他们更满足于现状,对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无动于衷。造成的后果就是单位财务软件没能升级,没能进行深度地开发,信息资源没能有效地整合,软件利用效率低下。

2.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做保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单位发展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际上,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方法落后,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这些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财务软件功能不全,数据无法共享由于预算不足,目前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软件利用流于形式,财务软件功能不全,部分财务软件自带的模块与财政部门的模块不匹配,在核对财务数据时,需要重新对财务数据录入,增加了财务工作量,浪费了资源。另外,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软件与财政部门国库支付系统不匹配,每月核对支付数据时,也只能人工逐笔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这些都是因为财务系统不完善,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

4.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复合性专业人才极其短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进行的研发升级,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管理相关业务知识,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严重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有的单位由新手从事财务工作,有的甚至都不是财务方面的人员,即便是有专业会计人员,也是身兼数职,财务人员无法有效完成工作。即便是现在通过考试招聘这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无法更好地满足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发展需求。

三、完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意识,转变传统管理方法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加深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建设信息化的必要性,转变陈旧思想,树立先进理念,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将建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首先是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要打破思想方面的障碍,统一思路,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转变他们传统的管理观念,认识到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对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其次是要定期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财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操控能力,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为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只有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才能促使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形,按照内部控制建设指引的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文物保护资金财务管理全过程,完善和优化文保资金相关控制节点。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来增强财务风险防控,保障国拨资金的安全性。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也应当提高内部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建全风险防控机制体系,才可以有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的监管,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安全。建立必要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文保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潜能,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认同感。

3.丰富财务软件功能,充分发挥软件作用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加大对财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提升软硬件的设施水平,配备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建立一个规范的、高效的、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引入时下流行的云计算服务,在做好保密的安全前提下,建设互联网专线设施,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软件和财政部门软件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财务数据网络共享。财政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调用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仅仅要提高业务知识,还要更新知识,更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以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实际上,技术人才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源泉,单位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综合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此外,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引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尽量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道德教育培训,必然能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在人力资源方面,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并快速普及,提高文物保护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重大,既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完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监督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高效性,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中会计师,2016(1).

第2篇: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叶家花园”

1历史沿革

1933年,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肺科医院)开业。它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从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大门进去,穿过门诊大楼和病房,在医院的深处,有一条碎石小径把人引入一座宛若世外桃源的花园——这就是在老上海大名鼎鼎的叶家花园。叶家花园距今近百年的历史,花园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环境优雅,是医疗养生的最佳环境(图1)。1908年(宣统三年、1911年,5月江湾跑马厅竣工、开幕)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字子衡)在沪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跑马厅——“江湾赛马场”。1923年花园建成,对外开放。作为供赛马赌客休憩用的场所,这里被称为“夜花园”即“叶家花园”,占地77.636亩。1933年叶子衡将叶家花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为了纪念叶澄衷,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又称为“澄衷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肺病疗养院”。1937年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花园被侵华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而这所医院也成为全国闻名的肺病专科医院。花园内原本的延爽馆改建为院史馆,琉璃阁(原名叫“坎大利爵士茶厅”)改作茶亭会议室。叶家花园是日本人设计的,其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伏虎岭”和“卧龙冈”被设计在花园南北两侧,中间有一个池塘,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设计风格非常具有花园特性,这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其景色犹如一幅画卷。最大的岛中央有一幢乳白色的西式建筑,坐北向南,廊柱为希腊风格的爱奥尼克式,平台二楼前半部也是平台,站在上面可眺望全园景色。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花园竣工至今已有近百年,虽然经过了多次战乱,但是其景色依然优美,其独特的气质依旧出众。

2现状调查

叶家花园于2011年2月由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杨浦区不可移动的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的范围涉及门楼、瞭望台以及五座桥和九个亭子等构筑物,包括回波亭、琉璃阁、百态亭、四恭亭、听泉亭、吟月亭、牡丹亭、抗战亭、紫藤架、四恭桥、玉带桥、羲象桥、柳浪桥和晴涛桥[1]。在任何情况下,修缮施工前都需要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保证对修缮文物的了解程度。勘查是文物古建筑修复前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对其年代风格的识别,损毁情况的勘查是主要的关注部分[2]。经检测单位的专业技术检测以及建筑结构工程师多次现场踏勘,现状门楼主要出现了房屋倾斜、木结构腐蚀、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混凝土梁柱开裂破损、钢筋锈胀及保护层开裂、内墙渗漏霉变、外墙粉刷层脱落、墙体开裂、木窗框腐朽脱落、木格栅腐朽松动等情况;现状九座亭子主要出现了檐口大面积脱落、屋檐瓦片破损缺失、护栏顶部面层开裂破损、踏步破损及缺零掉角、地坪开裂、厅顶吉祥物毁坏等情况;现状五座桥主要出现了桥饰破损、桥面裂缝、桥底梁板及支座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桥石材开裂、桥檐开裂等情况。现状桥亭均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美观和使用[3](图2)。

3保护修缮原则

叶家花园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与园林。酸雨、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是现代社会较为常见的几种大气污染物,均或多或少地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4]。后期自然破坏较为严重,需及时采取必要修缮措施。本次保护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循文物建筑修缮的规定,在此工程中要保护文物的安全与价值,尽量还原文物的真实情况,保护文物的整体不受损。同时,考虑到叶家花园是一座对外开放的花园,作为医护人员及患者休憩、放松的场所,其安全性也是本次修缮必须考虑的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应该按照以下方针实施:(1)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策略为主,科学合理地保护文物和建筑,适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文物。(2)真实性原则: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尊重其历史真实性,对叶家花园的任何修复都必须建立在考证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建筑物原有的特征、材料质地、工艺进行修缮。(3)“安全性”的原则:安全包括两方面,一是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二是人们在使用过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花园内的桥梁建筑距今已有近百年,桥梁遭受自然侵蚀,混凝土产生碳化现象,梁底钢筋均已锈蚀,修缮过程中必须以“安全为主”,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同时,对于有些桥梁栏杆间隔过大的现象,在征得文保专家认可的前提下,对于栏杆的间隔进行了加密,杜绝了行人落水的安全隐患。(4)可识别原则:一座文物建筑存留至今,历经多个时代并存留有多个时期的历史信息。本次修缮所采用的材料、工艺、施工技术等,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大原则下要与文物原位置有所区别,并能看出是现代修复的。(5)可逆性原则:对于维修中不得不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例如结构加固、防水材料做法等,应具有可逆性原则,给未来的保养和维护留有余地。

4保护修缮措施

4.1墙体工程

在前期,先对现有砖墙进行查看,拆除改动过和风化严重的部分墙体。对于拆除下来的青砖经挑选后,完整坚固者用于墙体的补砌,不足的部分按照原来青砖的尺寸到厂家定烧补砌。砖墙补砌时,按原砌法用相同规格的青砖进行砌筑,对于破损较轻的砖墙则采用砖粉修补法进行修缮。同时做好防潮处理,在外墙距离地面二至三皮砖做水平防潮层,并采用化学注射法修复避潮层。

4.2大木作工程

对所有亭子木结构的主要节点进行检查,如屋架的端节点、桁条及椽子的搁支点,柱梁之间的榫接点,以及附墙木柱的内侧面、柱脚的腐朽、蛀蚀情况等。木结构的屋架、梁、柱、檩条等出现局部的、个别部位的腐朽、虫蛀、开裂时,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对梁枋上的木雕,无害且轻微破损处则保留现状,不再另行修补,其上选择喷涂无色、透明的、亚光化学保护层。而针对脱落破损的单个雕刻构件,按照残留相同构件的形式和雕饰工艺予以补配。原有木构件按原传统工艺涂刷桐油两遍,新更换的木构件在刷桐油前,先刷一遍底漆做旧。

4.3屋面工程

本工程采用“揭瓦亮椽”的方式对屋面进行全部修缮。在揭除屋面瓦件之前,先做好瓦件现状记录及残损情况记录。瓦件拆卸后存放在安全场地,分类码放整齐。拆除下的瓦件经挑选后,完整坚固者用于修补各屋面屋脊,挑选其余保存完好的瓦件用于屋顶重新铺设。对于破损丢失的使用与原瓦件同型号和尺寸的瓦件进行补配。按照《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对屋面木椽及其他木构件进行检查,糟朽较严重的予以更换。木椽及椽剜或其他部分糟朽者一律废弃,不糟朽者经整理修补,可用于它处更换其他糟朽构件。新椽子木质采用杉木,木椽连接及固定方法均与原做法相同。

4.4地面工程

将室内外后期浇筑混凝土地面予以拆除,恢复原有铺地。修补石阶沿石,对缺损的予以补配,走闪的予以归位,并清洗干净。对损坏较小、不影响继续使用的柱础、磉石清洗干净,对损坏严重的柱础及磉石进行替换,对缺失的柱础、磉石按原样进行补配。

4.5装饰工程

内外墙面工程:按原样式修复外墙及线脚,对缺失的部分进行恢复。粉刷层大部分剥落、污染,均全部清除予以重做,表面粉刷纸筋灰面层,纸筋灰按原来的方法补配,通过试做,用淋制的石灰膏配兑的石灰水刷饰纸筋灰面层。其建筑修缮的各种材料与色泽等都尽量与原来的材料一样,细木含水率控制在8%~14%。修缮檐口短机等木构件,破损缺失部分均按照残留相同构件的形式及雕饰工艺予以补配。所有木构件重做桐油涂刷。对新做木构件桐油涂刷后进行做旧处理,对原有木构件后做的油漆进行拆白处理后,重新做熟桐油两遍。上部构件涂刷保护剂。

4.6门窗工程

现有门窗部分破损缺失,原门窗样式,多采用宫式门窗挂落,寓意福泽绵长。门窗材质同木柱木梁。采用同时期同五金构件进行安装(图3)。

5深度挖掘“叶家花园”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浩大而悠长,这其中有劳动人民的智慧,有能工巧匠的技法,还有无数朝代更迭带来的腥风血雨[5]。叶家花园作为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私家花园,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被日本军队所占,成为了一段无法抹灭的屈辱历史。更有其光辉历史: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时任警备司令的张治中被任命为第九集团军司令,他亲临叶家花园,登上山丘之巅的方亭指挥作战[6],在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同装备条件远优于自己的日军一直鏖战到10月中旬才撤离。本次修缮,本着不忘历史,挖掘历史内涵的宗旨,在复原“抗战亭”本来面貌的同时,将这段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历史做成瓷板,嵌于“抗战亭”前,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让这个不起眼的亭子成为抗日将士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叶家花园的东北角(图4、图5)。叶家花园历史久远,期间也经过几次简单的修缮。由于以前修缮的随意性,很多桥亭的本来面貌反而被掩盖了。故在修缮过程中,一方面凭借仅存的几张老照片作为修缮依据,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修缮过程中,铲除原有的一些修缮痕迹,恢复其最早的风采。以“羲象桥”为例,原桥身为铁艺栏杆,桥头栏杆为砖柱粉刷栏杆。风格不统一。经文保专家现场考证判断,决定全部采用原铁艺形式。另桥头柱及栏杆立柱与桥身梁颜色保持一致,均恢复原红色水磨石做法。同时,“羲象桥”在原来的花园地名图中,标注的是“玉带桥”,而我们在老照片的对比考证过程中,发现“玉带桥”与“羲象桥”的命名混淆,于是,以老照片为修缮依据,在此次修缮中,给这两座桥“正名”(图6、图7)。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文物与修缮建筑是一件难度较大的长期性项目,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措施。首先,我们要对修缮的对象做好详细调查,这其中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完整性、安全性的调查,还有对建筑自身所蕴含的历史内涵的调查,这样才能对修缮与保护对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为做出合适的修缮与保护决策打下基础;其次,我们要坚持按照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自身价值,使建筑本身焕发新生。综合以上,保护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文章借修缮“叶家花园”的契机,提出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陈望道旧居”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告[Z].杨府发[2011]3号.

[2]高军.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要素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9(003):50.

[3]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上海市肺科医院叶家花园保护建筑修缮项目完损检测报告[Z].上海市肺科医院叶家花园保护建筑修缮项目完损检测报告,2019.

[4]宋存国.论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8(001):173.

[5]汪波.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09):130-131.

第3篇: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形式是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物保护工程既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它的最终目标是以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为基础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是一般工程的确保质量与工期下获得最大利润。所以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形式的选择就应该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怎样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选择这种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遥远,但实践活动从建筑活动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化,其理论则更加严密、准确。《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作为工程项目的特殊一员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和周密,确保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将现代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介绍如下,以便选择出适合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1)设计建造模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方面最为通用,它是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有关工作(如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程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设计与招标文件完成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最后按设计图纸进行验收。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应是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委托文物保护专家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病害长期的观察,需要维修时进行立项,然后与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并进行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通过招标确定施工方,按图纸施工,最后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该模式长期被采用,管理方法比较成熟,各方面对有关程序都较为熟悉。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保护设计以及保护施工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明显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环节设计与施工在这种模式下被分隔,业主的控制权较大,易产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因素。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间跨度较大,但环节联系松懈,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设计变更手续繁琐。

2)建筑管理模式。建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招标、施工的连续模式)不同,而是采取阶段发包方式,又称快速轨道方式。即业主委托建筑管理工程师(又称“CM经理”)与建筑师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CM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建筑师对设计、施工的管理起协调作用。在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完成一部分分部工程的设计后,即对这一部分分部工程进行招标、施工。建筑管理工程师定期与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会晤,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文物保护工程运用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文物保护业主首先委托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评估、立项,设计单位根据评估与实地勘察做出初步设计,审批后,文物管理事务所、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同时入场,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勘,制定出详实的维修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图纸进行保护施工。文物管理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全面管理,协调设计与施工,确保文物建筑修缮原则的落实,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缩短设计到施工的周期,节约资金,提高保护设计的水平,设计与施工之间有CM经理进行沟通,维修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a.当前业务水平较高的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较少,甚至还没有文物建筑管理工程师。b.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管理较为复杂,协调相对困难。c.业主与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干预不明显。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完备,法律、法规、规范健全与管理人才充足的条件下是较为理想的最终模式,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

3)设计管理模式。设计管理模式类似建筑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设计方提供设计与施工管理,或设计与施工组成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服务,类似现建工程的项目总承包。这种模式下,设计方起主导作用,指导并监督施工。设计师与CM经理基本相当,更偏向于技术指导。目前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更适合设计管理模式。首先,文物保护设计人员较为充实,经过几十年文物建筑修缮经验的累积已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与施工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对文物建筑修缮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运用

设计管理模式是指:设计方或设计施工同一体向业主提供保护设计并指导维修施工和施工管理服务。采用设计管理模式时,业主只须签订一份设计施工合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运用该模式时,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的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现状情况做出评估,进行立项,并上报管理部门,立项通过后,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做进一步的勘察与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设计方与施工方组成同一实体由设计方为主,一方面对文物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提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措施;另一方面指导并监督施工,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确保文物维修项目目标的实现。

1)设计管理模式的内容。a.立项阶段。该阶段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初步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进行分析,初步判断现存残损主要原因,以及维修措施,提出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具体的工作就是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如果同意进行立项,纳入维修计划。b.初步勘察设计阶段。该阶段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进行,主要工作是为文物建筑初步做现状勘察与保护设计。该阶段的管理应从技术上把关,对现状图纸要认真校对,准确判断文物建筑的残损原因,提出可行的维修措施。编制详细的勘察报告,通过对各种维修方案的比较,得出最为合理的维修措施。由于条件限制,初步勘察与设计阶段不可能全面涉及文物建筑各个构件,只能对文物建筑的维修提出较为粗略的方案。初步勘察结果与设计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项目才能进行实施。c.项目实施阶段。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准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决定和影响项目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对初步设计提出的维修措施进一步细化,对每一个残损构件做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手段。其次,设计与维修施工同时进行,双方联系紧密、互相制约、互相提高。项目管理以协调设计与施工为主,在确保保护工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项目有序的进行。通过设计师在其中协调,有效的沟通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更为有利于文物建筑的修缮。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靠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业主应依靠监理单位参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资金使用、工期进度、文物安全等各方面的监督,减少保护性破坏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完成后,由设计方与施工方共同完成竣工报告。d.验收阶段。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竣工报告以及文物修缮原则、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全面对文物建筑的维修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向业主单位移交。

2)设计管理模式人员组成。设计管理模式是以设计人员为主导的管理形式,其保护项目管理人员的组成应以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为主导成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部由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授权相关权益,对其职责提出总体要求。项目部对保护工程负全责,依据文物修缮原则维修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项目部的人员组成有主持(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担当,其主要职责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对项目负责)、施工负责人(具有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从业资格的工程师担当,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工程施工的管理,协助主持完成维修任务)、项目经济员、设计人员、施工技术员、材料员等。项目部在主持的领导下对保护工程项目的维修措施、施工质量、文物安全、资金使用、资料收集、人员安排等全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达到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3)控制与监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模式下的控制与监督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文物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监督。包括在立项阶段对文物建筑修缮建议书的审批;初步勘察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评审;验收阶段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竣工报告等技术文件对文物保护项目进行严格的验收。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保护工程进行检查。其二,文物建筑保护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与控制,严格按有关规定规范、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对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与技术措施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第4篇: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一、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1.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内的文物经数字化虚拟技术处理,会将文物的相关信息同步到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使文物管理效率更高。在文物有了自己的电子标签信息之后,无论是游客还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调取翻阅相关文物信息时就会更方便,有利于文物信息的归纳整理,提升文物的盘点效率,提升管理成效。

2.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文物资源共享不再是新鲜事,特别对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展品,博物馆之间会存在互相借用的问题,在各种专题文物展览活动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且不说文物借用所需办理合法手续复杂,对借用双方来说都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将文物信息全部进行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效果,是实现文物资源信息共享的一种必然选择。

3.扩展展品展览空间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快速,但仍有部分人员受制于时间、交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法进入到博物馆内参观展品,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能轻松实现文物信息的收集、管理。如今,随着数字化的广泛应用,线上展览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能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全方位观赏文物的美好愿望,一方面方便无法出行的百姓,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文物可能遭受损害的风险,有效拓展展品的展览空间,创造美好的视觉体验。

二、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应用策略

1.完善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

博物馆文物在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实施中,要提升其应用的长久性,必须要有成熟的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制定相应的长效保护机制来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物数字化应用中,会用到包括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虚拟修复、数字化建模等多种专业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应用的实现离不开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这仅靠博物馆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政府和其他部门共同联手给予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提升技术的规范性。为消除文物保护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保存不当或电子数据不符问题,需要博物馆方面出台统一的操作流程,面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应以已制定的制度作为评判依据,探明其原因,对那些出土后易被氧化的丝绢制品、彩绘物等物件,应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原貌。相关保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提升数字化管理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做好数字化保护方方面面的工作。

2.做好文物展示网站的设计

在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文物展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提升博物馆的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各博物馆应在网站设计中尽量展示自己内部藏品的特色,在设计中应凸显全面性、多层次性和特色性的特点,尽可能为参观者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在网站展品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提升所展现藏品的清晰度和立体感;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为了提升对参观者在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更好的展现展馆特色和展品特色,给人真实的体验。除此之外,信息搜索网站建设也应同步进行,以确保文物数据信息和参观者反馈信息传输的及时性,通过实时信息的追踪反馈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确保博物馆展览的长期、稳定向前发展。

3.建立电子数据库

开展文物数字化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数字作为其核心,博物馆数字化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作用。要实现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数字化,需立足大文化背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分析和汇总处理,对文物相关信息进行多媒体采集存储库和文化遗产数据库两大主要模块的整合,通过对其不同业务数据库的资源整合,生成一个新的拥有综合信息的电子数据库。该电子数据库在为文物相关信息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文物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展示提供了可能。

4.构建完善的博物馆控制体系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系统中,能提升文物保护的科学性,有助于文物的长期、持续、完好保存。在博物馆控制体系构建中,可以数字化为依托,做好防火、防盗、防震安全举措,以互联网为媒介,帮助博物馆信息资源上网,持续、高效地输出资源。

三、结束语

第5篇:文物保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保护传承

1.高等院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1高等院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青年学者们聚集的地方,不仅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更是学习吸收民族文化并通过教育进行传播的载体。与其他机构相比,具有大众化培养人才的天然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精髓,同时也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高等院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之一。

1.2高等院校通过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想使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传承人才的培养。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人培养已迫在眉睫。而高等院校恰恰可以利用自身的有事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拥有文化创造力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很快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从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奇缺问题,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增强了大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自发性。

1.3高等院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对其保护不单单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基础的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的价值挖掘。更需要科研理论的支持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2.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1首先,以社团为单位,分期分批进行“非遗入校园”的文化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校园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能够在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接受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展示等方式,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强化自动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使得大学生拥有高尚的文化审美情趣。其次,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相融合。在高校大学生暑期开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大学生在暑假期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考察,走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以深化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第三,在工作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俗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有特色。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必然相互借鉴、异中存同。各高等院校所在地理位置不同,能够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同。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可适当的进行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组织,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更加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2.2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几年前的历史沉淀,无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记载,只能够通过思维、通过行为一代代传下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民族文化消亡的速度加快,长时间被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更加要引起当代大学生与高校的注意。高校领导要重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中的地位,有针对性的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社会实践,深入前往民间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大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收集等方式来尽可能的保留完整的民间智慧,同时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进而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3利用高校文化空间设施建立相应展馆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存录方式多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辅助工具、器具、服饰、工艺品等原始实物资料,也包含借助绘图、录音、摄像、摄影、文字文本等二次记录下的非遗资料,这些都需要保护。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等文化空间设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演、收藏、共享、研究和宣传,在高校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博物馆,收集收藏相关文化资料、实物,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的方式近距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历史韵味和艺术魅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盛晓雯,牟丽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若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