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精选(九篇)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

第1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2.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单霁翔

3.完善文物法律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汪永清

4.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成功实践——纪念《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 张文彬

5.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谢辰生

6.在《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鲍贤伦

7.论文物史迹网 李晓东

8.浅谈军垦文物征集工作 刘静

9.试谈铁路可移动文物的鉴定 贾本义

10.深入发掘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关于贵州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利用 吴正光

11.浅谈城市遗址的保护方式 陈星

12.一代名将杨虎城的文化遗产情结 张志强

13.民国时期关于文物归属权的争议——以殷墟发掘为中心的历史回眸 徐玲

14.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及其观念分析 刘守柔

15.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科学 黄克忠

16.汉白玉防风化保护材料研究 郭艳敏,高峰

17.博物馆古玉器修复与复制保养 李新秦

18.唐墓壁画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方法 段萍

19.古铜镜的修复与保护 李新秦,杨倩

20.浅析小型博物馆丝绸文物库藏保护 张国华

21.广州锦纶会馆整体移位保护过程及其科学意义 陈玉环,李国雄,李继光

22.试析中韩古代海船早期保护技术 袁晓春

23.从三亚石器、骨器翻模复制项目浅谈文物复制技术及应用 李博,崔敏霞,周伟强,齐扬,柴忠言

24.考古工作中电子文档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张建华

25.商代一级青铜器齐史祖辛觯的修复 恽小钢

26.古匾牌的仿制与制作技术 吴峰天

27.文物复制中油印工艺展现 贾治安

28.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历史总结——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图档及族谱研究综述 崔勇

29.中国书画作品的科学保护收藏 吴春龙

1.文物古迹也"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兼谈文物保护的中国特色 罗哲文

2.关于精神领域的考古学研究 李伯谦

3.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个观念变迁的历史检讨 曹兵武

4.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阮仪三

5.线形大遗址的保护方法刍议——从通济渠遗址说起 冀和

6.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刻不容缓 赵冬菊

7.田野考古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胡金华,穆朝娜,仇凤琴

8.西部贫困地区博物馆文物资源整合刍议 杨万荣

9.关于基层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点想法 刘冠军

10.近现代文物研究尚未破解的十大难题 肖贵洞

11.关于长城附属设施调查的有关问题 景爱

12.漆器和漆器保护概说 赵桂芳

13.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保护技术现场试验部分初步研究 杨绍涛,庞胜军,马启元

14.防腐剂MV和ML对木构件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孙延忠,赵桂芳

15.甘肃礼县秦陵墓地出土秦公簋的科学分析与修复 李艳萍,赵家英

16.红铜镶嵌鸟兽纹铜壶的修复——兼谈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灵活运用 陈仲陶

17.瞿昙寺壁画及保护初探 余玉龙

18.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气候检测分析 王春梅

19.关于我国书画装裱现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吴春龙

20.论古旧书画修复与临摹 尚永红

21.文物囊匣包装的传承与发展 王海红

22.美国博物馆藏品包装材料及规范方法 安莉

1.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

2.文庙的保护与利用:应在冲突中寻求和谐 唐红炬

3.对现阶段农村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庚善

4.论讲解员的职业倦怠 刘洪

5.文物鉴定,必须传统鉴定科学化 齐九玲

6.遗产保护的价值(下) 孟宪民

7.鉴往知今行之乃善——关于文物普查的若干思考 王运良

8.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由之路 黄健

9.民族村镇旅游遇到新问题 巴娄

10.古物市场管理与鉴定师资格准入设想 穆强

11.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防灾减灾 金磊

12.文物保护材料耐气候老化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郭艳敏,高峰

13.馆藏铁器的大气腐蚀及防护措施 刘亮

14.中国的古象牙文物及其保护意义 汪灵

15.安徽歙县圣僧庵明代壁画保护 赵桂芳,鲍雷

16.广西花山岩画岩石生物风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郭宏,韩汝玢,李斌,赵静,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

17.大足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及病害专题研究 王金华

18.舒城古建筑白蚁危害调查与防治措施探讨 奚明

19.古代保护纸质文物的药物防蠹技法 李新春

20.浅谈文物复制中的拓片与篆刻工艺 贾治安

21.韩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都重弼,潜伟

1.文物学发微——关于中国文物学的回顾与前瞻 梁吉生

2.遗产保护的价值(上) 孟宪民

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马建军

4.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赵冬菊

5.铁路文物保护工作初探 贾本义

6.应发挥农垦企业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黄星坤

7.试论青海古建筑多层次保护与利用 余玉龙

8.关于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建设的保障系统 李晓东

9.县级博物馆如何面向现代化 唐红炬

10.如何做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 高鸿宾

11.关于长城本体调查的有关问题 景爱

12.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 刘朴

13.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 张晓彤,王云峰,詹长法

14.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善本古籍保护工作 赵东

15.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裱修复古书画 吴春龙

16.近现代文献中隐形字迹的发现破译与保护 肖贵洞

17.浅谈古书画修复的全色方法与技巧 杨志新

第2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5-0142-03

1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富有东方美,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上、中、下,上是指屋顶部分,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不仅仅限于结构上,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柔性的,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和文物一样,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坏,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保护经验较丰富,手段较多,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即使需要重建,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根本上来说,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修复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分清楚损坏的类型,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修复原则,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并保留到档案里,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理念也更加的完善,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需要明确知道的是,古建筑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甚至等,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状况,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可以先“保存现状”,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非常容易腐烂。

第3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保护措施

我国的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并且其独特的建造风格以及结构在世界建造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科学价值以及艺术性更是不可估量。古建筑也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无法再生、再建造,如果受到破坏就无法挽回。在历史发展中,古建筑由于受到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损坏甚至毁灭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使古建筑的文化底蕴长久显现。

一、古建筑的修复措施

(一)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

对于屋面出现大范围的下陷或者是某些部位出现坍塌等问题,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某些位置或者是全部再次进行揭墁,然后明确挑顶问题。如果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明确是否需要对局部的构建进行替换或者加固,不能轻易就落架,这些可以利用“偷梁换柱”进行解决[1]。补漏是屋面、大木等结构没有太多的问题,只是屋面的瓦件出现损坏,加之草木丛生而导致的危险。修缮过程中,只要对局部的揭瓦进行处理就可以。当前修缮工作中,全部挑顶和揭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范围的翻修,这样会使得文物的价值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风化残损

当前的古建筑中,其石、砖等风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汉白玉、砂岩类的石件。随着文物保护费用的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力度逐渐增强,并加强对化学保护方面的研究,在文物保护中,化学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效的保护方式。要保证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同石件、不同位置的残损情况,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配比等,并且随时进行调整,避免全部由施工单位决定,导致失控。此外,不管保护石、还是砖,都需要先对病害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原因所在,再找到合适的办法进行解决,认真负责。

(三)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维修工程的性质是由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决定的。对于古建筑的险情而进行的一些临时的、增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抢险加固工程。维护保养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保养型的维护处理,比如对屋面的草进行处理,室内的油饰、粉刷等[2]。工程的维修主要有一般性和重点维修之分,一般性的维修主要是对屋面的局部进行揭瓦、修补墙体、地面修补、化学保护以及大木的修补等。重点的维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顶打牮拨正等。大木维修就是要对加附加梁柱、柱子墩接等,需要严格按照木结构的加固标准以及要求进行,通过修缮的手段使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安全得以保证,同时需要注意到加固后的外观与整体建筑相适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古建筑的原有结构、样子,保证其完整性。

二、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城市规划

保护古建筑需要先做好城市的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出现问题将对古建筑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像上海、北京、南京以及洛阳等地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受到严重的损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古建筑保护是当前人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市政府应努力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调整,政府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将古建筑保护作为首要的任务。

(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就是要对古建筑的原状进行保护,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需要明确其特殊性,在修复以及保护过程中不能对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等进行改变。古建筑保护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对于史料、考古研究、勘测、记录、分析,实现多学科间的合作与配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与保护,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可以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3],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技术手段,因此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古建筑进行科学、高效的保护。

三、结语

现今社会,人们对古建筑修复以及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古建筑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修复以及保护措施,最终促进古建筑的风貌继续存留。

参考文献:

[1]祁伟成.浅析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J].科学之友,2013,(07):101+103.

[2]李广民.古建筑保护与维修[J].山西建筑,2012,(02):2-13.

第4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资产;修复工程;修复营缮

Abstract:This essay will deeply study on how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with particular practice in renovat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in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the progress of managing renovation of antiquities.

Key words:Antiquities;Culture resources;Renovation project;Renovat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2-58(6)

作者简介:庄敏信台湾力园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高级建筑师

1前言

世界各先进国家于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早已列为国家重点工作。国际间有关历史保存与古迹维护的文献很多,自1931年《雅典》开始,继而有1964年《威尼斯》、《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维护与修复》。文化资产之保存与维护皆受此影响,有关历史保存与古迹维护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创立于1965年,近年来计有109个国家设有部级的委员会。而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架构下,与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及世界保育联盟共同在世界遗产的指定上,对世界遗产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扮演着咨询顾问之角色。台湾于1982年公布文化资产保存法迄今,共历经5次的研议与修正,印证国人对文化资产保存与维护的观念正在成长茁壮,而国外的文化资产保存规范与制度未必全然适合本土的实际情况,相关的保存经验与国际文献却值得我们参考。

古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体物证,亦呈现民族发展的重要轨迹。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而伟大。借助古迹,可以学习并知晓古代的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古迹的修复就是要将历史的建筑物经维修后重现给世人,除本身不可迁移外,应按原有的风貌复原。

鉴此,为维护国家重要文化资产永续长存,目前从事古迹修复工作的人才即待培训,古迹修复工程管理更显重要性;换言之,过去仅局限于单一部门之专才,现今由于科技的发达,社会层次的转变,迫使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跨专业性日渐复杂。在实质操作上,工序项目多且杂,从起点着手至整个段落完成,皆需面临各项考验与磨炼。整体而言,从事古迹修复与管理之人才尤为难得。

2台湾古迹修复背景

依台湾目前所颁布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来看,其中有关古迹部份依使用功能可区分为城郭、关塞、衙署、书院、宅第、园林、寺庙、教堂、牌坊、碑碣、陵墓、桥梁及其它建筑物。被列为保护之古迹都有其历史背景,可供国人于生活及教育方面作为最佳的文化题材;又因古迹遍及各地,对各地方的休闲活动、乡土教学、小区推广等深具影响,故为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台湾早期的汉人建筑,无论是民宅与庙宇,乃透过移民及通商管道,同时将大陆建材运抵台湾,匠师亦随之而来建构台湾传统建筑,于是造成庙宇、书院、宅第等等诸多类型建筑型态。从类型与居住观念而言,大多类似大陆东南沿海地带闽南式建筑居多,日治时期亦创建许多具有欧风之衙署、车站等历史建筑。换言之,台湾所称的古迹与历史建筑,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两者均具有长时间的历史,归纳为文化资产。愈深入了解古迹的历史渊源和历年的演变,愈能感受前人所留下的伟业所给予后人的文化资产实质珍贵。如何使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在妥善的维护下继续延传与活化,乃为学界与业界必须共同努力之目标。

古迹的修复需结合资金、人力与物力基础上,从中进行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发包、施工、验收等过程,均需事前反复的讨论、分析与考证。修复执行中,亦往往会为了某种因素而须停摆考证,待相关之推敲与印证相吻合后再进行,方可确实达成古迹修复目标,这也是修复工程在管理流程中必须设定的基因与准备。在上述繁杂,且具专业性的工作中,若无事前做好管理规划,途中因故延误,则无法掌控时效,除将增加经费和工期外,亦产生对古建物造成二度伤害之危机。

3古迹修复工程之症结与问题

古迹修复所面临的问题涵盖范围甚广,细节又多与细腻。为何古迹修复与一般工程在管理作业上会有不同的方式?因为从事修复工程管理作业之前提,除须对修复工程之材料与工法要深入了解外,更须懂得相关法令与规范,管理团队除工程专业人员外还要有历史专业人员之参与。国际上的宣言、、建议文等诸多规范与制度,未必全然适合国内,而国内的文化资产保存法暨文物保护法,至目前虽已做数度之调整与修正,但仍未满足现行古迹修复之需求;此外,针对古迹修复工程之技术与方法仍源于老匠师口传相授,如今之管理者大多引用现代的工程管理方法,运用在古迹修复作业,未周圆的管理内涵至执行中则出现许多无法兼容的现象,例如行政作业、修复流程、修复施工操作细节等,尤其在构材衔接部分常产生许多不协调的修复问题。另在修复工程中,常因工程管理不当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定,造成不正确的结果,历程中除增加许多无谓的开支以及时间、人力的浪费,甚至使古迹本体受到另类伤害,将无法对历史及后人交代,古迹修复工作,现行进行修复管理作业之问题需再做修正与调整;综合上述,笔者整理出相关议题,条述如下所示:

(1)法令与制度须再检讨修正与补充

(2)管理制度规范的建立与重视

(3)匠师群的培育与养成

(4)提升国人对文化资产的认知、关怀与教育

(5)加强主办单位与承办员重视问题之观念

(6)执行者须加强修复工程管理模式与理念

此外,在修复工程管理层面,古迹修复会因相关的问题及牵涉的领域导致所属各部门及时做修订、改善、配合。如能于修复工程管理做妥善之规划与配合,执行时做好沟通,则完善的古迹修复质量指日可待。换言之,妥善的管理制度之建立,系于相关参与者之管理水平,另有关古迹修复之工程管理及作业时,在执行中还面临与需改善的问题,包括:第一为因社会型态的演变及环保意识的提升,天然材料的取得已面临缺乏。第二为修复工作主要的人力为传统匠师,其个人品性与心理辅导,使其能与管理者和睦相处,需列入观念教育规划。第三为专业传统匠师的匠艺已渐失传,后继之年轻人兴致缺缺,难以吃苦。第四为参与者的训练与经验的养成,如何建立培训环境与课程之规划。第五为领导者于理念、使命、责任、领导统御等之训练与养成。第六为如何引导、启发、激励于人力、物料及行政管理。

所以,每样事物或工作总会有预定的理想与目标,尤其在工程的执行面,工程管理作业,即将赋予的工程任务,在如期、如质的预期计划且在既定的预算下完成,操作的过程与必要的计划是不容许延误与闪失的,各阶段的管理因应各需求而制定,管理的过程又因不同的状况做修正与调节,只求预定目标之达成。

4古迹修复之工程管理概述

古迹的修复工程于进行时其流程是否顺畅,成效是否合乎要求,有赖各阶段之妥善管理及制度的安排。管理的制度、方法运作在古迹修复历程占极重要的角色。修复流程各阶段执行之管理方法皆需略作变化与修正,其步骤分述如下所示:

4.1调查研究

古迹具有其特殊之价值,故在进行保存修复作业时,必须受到一些条件限制,需依照文化资产保存法及相关规定办理,确保古迹原有形貌不受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4年5月在威尼斯开会通过了(威尼斯第九条)其中关于修复之定义为:“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数据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和建筑进行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另有(威尼斯第三条)所揭示:“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把它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把它当作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针对古迹修复工程之定义观之,则具备下列几个特性:第一为技术工法之独特性。第二为工程性质之特殊性。第三为修复准则之客观性。第四为调查研究之重要性。第五为时间与预算之不确定性。亦即,古迹之修复无论工程项目和目的均不同于一般工程,则由法令与修复要项实质的限制与需求,更能彰显古迹修复第一阶段调查研究之重要性。其中,调查研究又可称为建筑史论研究,从中亦包含后续建筑修复计划之拟定策略。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文献史料的收集及历史考证

(2)环境调查

(3)必要之考古研究

(4)构造物创建、历年修复过程及工法之调查

(5)构造物调查及原貌判断

(6)匠师技艺及材料分析调查

(7)破损状况调查及构造诊断

(8)修复原则、方法之研拟及初步修复预估概算

(9)必要性解体调查,范围与方法之建议

(10)符合比例之平面、立面、剖面及大样等修复计划图说制作

(11)经营管理及再利用计划

(12)其它与古迹修复计划相关事项

4.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乃延续修复计划及解体调查纪录之后,所做的进一步整理分析与修正工作,相关工作范围与内容如下所示:

(1)必要性之资料整理分析

(2)依据解体调查结果修正古迹修复计划

(3)规划方向之拟定

(4)古迹之现况测绘

(5)修复施工图样绘制

(6)修复施工说明书制作

(7)修复工程预算编列

(8)古迹原架构特殊工法之研拟

(9)古迹于断代所衍生增、修、改建之处理方案拟定

(10)其它与古迹修复之规划设计相关事项

4.3修复工程之监造

从事古迹规划设计单位,必须负起修复工程于进行修复时的监造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要如何来引导施工单位从事修复工作,在正确的观念下发挥匠艺之专长,在既有的法令及修复目标下合理地进行修复工作。由于规划设计单位已对古迹本体具有深入了解修复之方向与内容,且修复施工规范及修复施工说明书亦由该单位拟定,所以派设计人员担任监造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身为监造人员除应遵守建筑师法第十八条各监造事项之规定外,更应深入对古迹修复各细节的了解,并应具有古迹修复工程的临场经验,监造人员因属修复工作之第一线指挥与决定者,攸关修复实质内涵与细节,故监造人员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修复成果与质量。综上所述,监造的工作范围与内容如下所示:

(1)承修厂商清点原有构件及文物时之督导与协助

(2)承修厂商施工计划、预定进度、传统匠师、重要分包厂商、设备制造厂商等之审查

(3)承修厂商于放样、施工基准测量、各项测量之校对与检验

(4)古迹原貌与设计图不符时之建议与处理

(5)承修厂商办理原有材料保存、修复、更新及质量管理工作之督导查核

(6)承修厂商执行旧有文物之保护、工地安全卫生、交通维持及环境保护等工作之督导

(7)履约进度及履约估验计价之查核

(8)有关履约接口之协调与整合

(9)契约变更之建议及处理

(10)新添设备事宜之建议、测试及试运转之监督

(11)竣工文件及结算之审查

(12)工作报告书及验收之协办

(13)协办履约争议之处理

(14)修复中各细节与阶段主持协调与沟通并下达修复执行

(15)其它与古迹修复监造之相关事务

4.4修复施工与管理

修复工程在操作细节方面是既定的,成果目标是一致的,只要尽求修复工程达到目标,而管理方式可从中修正。换言之,修复工程之实务与理论原本就具有落差值,但修复工作之执行技巧,操作者须于智慧上做适度的管理方法之修正、调整与运用,从中确切执行施工规范与质量控制,乃为工程管理最基本之法则,但“人”之因素为最难掌握部分;是故,适切的沟通亦为不可或缺之要项。整体而言,施工前必须适切的引导工程方向,在修复技术层面上,对修复施工技巧、执行程序及质量管控要点,并建立可循之工作指标;基于工程要求,可于施工说明书、施工与品管计划内呈现,展现对古建筑负责之态度。

此外,修复过程之检讨与改进,则为施工过程中,必须纳入管理之一环。其中包括以下事项:第一为对工程进行中之缺失,能时时予以检讨、实时作修正和改进,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可规定由承修者与管理者各自在定期,整理日常维护状况结果之报告,上呈主管单位核办,并于固定时间点作改进对策。第二为全面性之检讨应由公部门建立定期之考核与追踪,并依法令制定奖惩办法,由主管单位或地方主管机关分层负责执行。综合上述,归纳出修复施工与管理观点,条列如下所示:

(1)对古迹现有之建材不管任何材质、尺寸及大小,均应视为宝物,要好好的爱惜

(2)构件损坏除影响受力问题者需抽换,其余应尽力保留,予以修补为之

(3)判定为抽换之原有材料,如能再利用则应列入考虑

(4)修复执行之管理者需有下列要件方能做好管理计划:

(4.1)熟悉修复范围、环境及修复内容与工期

(4.2)熟读修复规范及修复施工说明书之规定

(4.3)核对古迹现况与修复图说内容及状况与尺寸

(4.4)研究修复流程、工法、材料、作业程序与要点

(4.5)研拟施工问题、假设、处理方案

(4.6)计划人力、材料及物力、资金运用、行政作业

4.5修复工程之验收

修复工程因属特殊工程,于执行中会因修复部位的后续需求,必须先做部分验收(尤其是榫头与隐蔽部份),故在修复工程进行中查验的频率颇高,一则运用查验绩效来控制质量,二则于查验过程可适时发现施工错误要求作立即改善,三则可运用查验时机解决修复问题。修复工程常会因各方各有不同的看法,故须于阶段查验时,由主办单位邀集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因此修复施工计划内需提出查验时机及查验停留点。故修复工程之验收须于平时陆续去执行逐一完成验收,而非一般工程于工程结束后再做整体验收作业。

5结论

第5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海南省最新修订了《海南经济特区林地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条例确定了林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完善并加大了林地保护力度。值此之际,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先行者APP(中国)携手英国森林协会(TFT)发起了此次海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修复探索研讨会,为推进当地渐进式生态修复工程贡献一份力量。

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海南生态建设的政策背景、现状及前景。目前,海南的1345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严格保护,造林绿化度增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已达到61.9%。林业部门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7%,并形成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红树林、珊瑚礁为主体的较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海南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作为企业公民代表,APP(中国)林务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文丁博士在题为《APP(中国)海南生态修复:问题和挑战》的报告中,向与会专家学者展示了APP在保护林业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第6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类型颇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寺院古建筑、宫廷古建筑、园林古建筑、祭祀古建筑和民居古建筑。寺院古建筑有灵隐寺、白马寺和兴教寺等;宫廷古建筑有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及末代皇宫等;园林古建筑有留园、拙政园、蠡园等;祭祀古建筑有十三陵及乾陵等;民居古建筑有王家大院、洛阳卫坡村和乔家大院等。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 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 [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

4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 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 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木结构建筑中的微生物劣化机理是进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不可忽略的问题,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木构架建筑其劣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地理原因、气候原因及自身原因等,但是微生物腐蚀是影响最严重的因素。微生物腐蚀具有其特定的降解模式及衰变信号,为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供了重要信息。

第7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清水墙; 修复保护; 施工工艺

Institute of Building interior drywall repair and protection

Duan Zhao-xia,Lei Bing-shan

( Wuhan University )

Abstract: In the mainten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heritage buildings in drywall repair and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By the early construction drywall construction instance, from situation analysis,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to look for,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drywall were introduced whole process.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with heritage restoratio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rywall repair and protection methods, provides a model for heritage restoration success.

Keywords: drywall; repair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引言

武汉大学行政大楼位于武汉大学学府路、珞珈山北坡,因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为仿中国古代建筑并融合西方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工学院大楼建成于1936年1月,建筑有主楼、四隅配楼及连廊组成,另有2座罗马式碉楼天文台。主楼地下1层,地上4层;配楼地上2层,局部地下2层。其中主楼4981.16,配楼2757.92,连廊400.92。使用至今已有七十六年,期间进行了多次维修改造。为了更好地保护早期建筑,我校从2011年11月起,对工学院大楼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包括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主体修缮和装饰维修,并对暖通系统进行了改造,全部改造工作于2013年5月完成。

工学院大楼中的内廊为清水砖墙,为民国时期的烧制青砖砌筑而成,原本是本色清水墙,在建成后的多次维修中,将清水墙的表面涂刷了红色的油漆。在本次的维修改造中,我们从尊重历史,保护原貌的角度出发,对清水墙进行清理和修复,还原本来的风貌。

1.清水砖墙的现状及特点

施工前,我们对现场的清水砖墙进行了实地查勘,对其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整理,具体情况如下:

1.1 由于多次的涂刷,室内清水墙面涂刷的油漆较厚,油漆表面开裂且不平整。见图一:

图一

1.2 清水墙面表面风化和损坏严重,砖缝砂浆起壳和剥落,清水墙面表面污垢霉菌严重。见图二:

图二

1.3 清水墙面整体凹凸不平。将表面的油漆层清除后,清水墙整体上不是很平整,砖体本身风化剥落严重。见图三:

图三

2.清水墙施工条件的分析和要因查找

为了确保清水墙面修复的施工质量和美观程度,需要根据《文物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探讨施工过程中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查找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2.1 施工条件的分析

该工程施工的有利条件很多,是我校早期建筑维修的重点工程,也是施工单位文物维修的重点工程之一,我校和施工单位公司领导对此工程十分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双方项目部人员配置完整,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拥有一批现场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等。不利条件是本工程的室内清水墙面面积较大,现场施工队伍的类似项目经验较少;清水墙面是在室内走道及地下一层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其防潮功能。

2.2 施工过程中要因查找

表一

序号

因素名称

确认方法

确认情况

是否要因

1

施工队伍缺少类似经验

讨论分析

由于本工程清水墙面积较多,施工队伍类似项目经验较少。

非要因

2

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料审查

公司经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管理制度健全。

非要因

3

技术交底未落实

资料审查

查阅交底记录,各工序施工前由施工员进行了技术交底,并有全体工人签字。

非要因

4

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现场调查

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培训不够。

非要因

5

质检人员检查不到位

现场调查

对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查严格,能够有效防止施工质量问题。

非要因

6

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偏高

现场调查

影响施工质量。

要因

7

施工现场的尘埃较大

现场调查

影响整体效果。

要因

8

与其他展项交叉施工

现场调查

展项部分工序施工致使部分完成块损坏

非要因

9

表面平整度未达到要求

现场调查

用2m靠尺检查

非要因

2.3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3.1 非要因问题的解决

项目部组织了武汉大学行政大楼室内清水墙面修复施工质量培训班,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等担当教师,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并将清水墙修复的质量、安全要求、施工注意事项向操作工人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工人明确了工程质量目标,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在培训班结束之后,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工人为一些新工人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演示,并且进行了考核与指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使工人能够进一步在心里加深印象,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清水墙面施工进入每道程序时,都要召开现场座谈会,小组成员与每个关键岗位操作工人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先前的不足,指点下一步程序中所可能遇见的新问题。

2.3.2 要因问题的解决

对于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偏高问题,由于建筑内部通风效果较差,过热直接影响清水墙面的质量和效果,为解决通风效果,讨论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将室内的门窗扇全部打开,并在室内配置排风扇;对于施工现场的尘埃较大问题,确定控制现场环境,严格工序质量的方针。在施工前,首先对现场进行环境清理,如用吸尘器吸尘、清扫地面建筑垃圾。在质量管理上,严格质量管理,明确生产过程质量责任制,实行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质检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材料员对原材料,制造过程和出厂产品负责质量控制、检验和测试。施工员对工艺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计划进行。

3.清水墙的施工工艺

3.1 清水砖墙表面各种垢痂清除

3.1.1清除生物沉积层

对生物沉积层侵蚀的墙面,用生物酸性溶液刷在墙面作用24小时后用软刷醮水清洗,施工时不能破坏砖墙表面。

3.1.2 清除垢痂

清水墙面清洗作业自上而下进行,较清洁面用碳硅尼龙刷进行人工刷洗即可。中度污染作业面清洗时在清水中加入活性酶用碳硅尼龙刷进行人工刷洗。少部分污染严重部位采用高压水夹石英砂清洗以显露出清水砖墙面。

3.1.3 清除水泥粉刷层

对清水墙表面后期增加水泥粉刷层应采用人工进行逐一凿除,人工凿除时使用铲刀斜向铲除墙面水泥粉刷,或采用扁平凿子,轻轻敲击墙面,应尽量不损伤原来的清水砖墙面。凿除时对其周边的清水砖墙进行遮盖保护。确保不损坏周边原有完好的墙面。

3.2 原清水砖墙表面缺陷的修复

3.2.1 墙面风化缺损的修补

对清水墙面的风化,腐蚀,剥皮等酥松层清除,采用扁平凿子,轻轻敲击,确保不破坏原来清水墙面,再根据墙面不同的破损情况采用相似的材料和可靠的修复技术进行分类修补。

3.2.2 墙面风化深度小于0.5cm的修补方法

风化深度小于0.5cm的墙面原则上不进行修补,仅采用提高清水砖墙表面强度的增强措施,即对墙面采取物理或化学清洗法进行彻底清洗后,再用进口砖石增强剂整体淋涂,并养护一周。如砖缝松动起壳,应先剔除墙面起壳砖缝,然后采用专用勾缝材料对修复后的墙面进行勾缝,再将砖缝采用无机色粉进行平色处理。

3.2.3墙面风化深度0.5~2cm的修补方法

修复流程:清洗剔除清水砖墙表面风化层剔除墙面起壳砖缝清水砖墙墙面砖粉修补勾缝剂勾缝清水砖墙墙面平色墙面砖缝平色清水砖墙墙面(包括砖缝)做旧墙面防水处理。

(1)清洗:墙面清洗前应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污染原因,对不同的污染物采取化学清洗的处理方法。化学清洗法是利用化学试剂对污垢进行溶解、分离、降解等化学反应,使外墙达到去垢、去污、脱脂等目的。

(2)剔除清水砖墙面风化层和起壳砖缝:对于墙面的风化,腐蚀,剥皮等酥松层清除,采用扁平凿子,轻轻敲击,尽量不破坏原来清水墙面。

(3)清水砖墙墙面砖粉修补:破损墙面采用近似砖粉加石材专用树脂胶搅拌成填充料进行修补。

(4)勾缝剂勾缝:修补后采用专用勾缝剂重新勾缝,如对砖缝的颜色有特殊要求,可以加进口专用颜料。

(5)清水砖墙墙面与砖缝平色:采用修复料修补后,采用无机色粉进行多层次拼色处理,使清水砖墙墙面的观感更加自然、协调。

(6)清水砖墙墙面(包括砖缝)做旧:为了使修补后的清水砖墙面的色泽与其它原来的墙面基本相似,墙面与砖缝平色后采用环保的专用化学试剂进行墙面(包括砖缝)做旧。

(7)墙面防水处理:为防止墙面受雨水侵蚀并增加耐久性,外涂无机渗透型结晶防水涂层整体淋涂。

3.2.4 墙面破损深度超过2cm的修补方法

修复流程:清洗挖除墙面破损砖块重新补砌清水砖墙勾缝剂勾缝清水砖墙墙面平色墙面砖缝平色清水砖墙墙面(包括砖缝)做旧墙面防水处理。

(1)清洗:墙面清洗方法同上。

(2)挖除墙面破损砖块:对破损墙面先换砖剔砌,再采用同原砖墙颜色、尺寸相同的砖块进行修补。

(3)重新补砌清水砖墙:采用从老建筑物上拆下的同原砖墙颜色、尺寸相同的砖块填砌。新补砌清水砖墙表面需平整,立面、头角垂直,墙面的砖块大小一致;墙面灰缝须平直,形式与原砖墙基本一致。

(4)勾缝剂勾缝:修补后采用专用勾缝剂重新勾缝,如对砖缝的颜色有特殊要求,可以加进口专用颜料。

(5)清水砖墙墙面与砖缝平色:修补后,采用无机色粉进行多层次拼色处理,使清水砖墙墙面的观感更加自然、协调。

(6)清水砖墙墙面(包括砖缝)做旧:为了使修复后的清水砖墙面的色泽与其它原来的墙面基本相似,墙面与砖缝平色后采用环保的专用化学试剂进行墙面(包括砖缝)做旧。

(7)墙面防水处理:为有效阻止风化、腐蚀并且起到防水作用,墙面保护采用透气不透水的有机硅溶液,对墙面由下而上仔细浇淋2~3遍,以确保修复后砖墙能够长时期保留原貌。

原清水墙面

表面打磨、基层处理

基层处理

修复过程

修复过程

小样完成面

3.3 清水砖墙墙体防潮措施

为了确保清水砖墙修复后砖墙能够长时期保留原貌,防止地下潮气过毛细水上升作用渗入修复后砖墙体内,在清水砖墙修复的同时采取墙体防潮措施,具体方法为化学涂刷法。化学涂刷方法修复墙体防潮层是将特种防水剂沿墙体涂刷后,防水剂一方面通过毛细作用进入材料中,另一方面沿墙体内裂隙、薄弱带渗透流动扩散,使周围的砖体的毛细系数降低,在孔的周围形成防水带,防止毛细水上升。化学涂刷防水技术采用封孔防水砂浆,使墙体在具有防水功能的同时得到加固。

4.结论

在分析清水墙特点、仔细查找要因,制定严格的控制办法

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工学院大楼的清水墙施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施中有效控制了环境的因素及操作人员等因素,确保清水墙面修复的施工质量。经业主、设计和监理等单位检查鉴定,清水墙面的修复达到了其原有的效果,成为工学院维修的一个亮点,受到了文物部门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2]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3] 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4] 设计和施工规范

第8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1 利用现代科技,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文物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是古建筑修缮工程遵循的根本原则。前辈文物保护专家把这个原则具体化为“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那么,古建筑群的原状到底如何,就是我们为贯彻《文物保护法》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1.1 认知和记录建筑的原型制

按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常规,在进行古建筑维修之前,必须进行现状勘查和勘测。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只能用最基本的手工工具进行徒手测绘。8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人们创造了数不清的新技术,就测绘行业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突出的一项。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下建筑内外形制的原状。扫描结果与徒手测绘相比,精确度提高了,一些复杂的数值得到表现,比如屋脊的曲线形态,正脊生起,屋角的起翘,一些仅凭肉眼难以发现的细节也得到记录。而且在电子图上可以直接读取有关数据,比如梁、檩、枋等建筑构件的长、宽、高,它们的下垂、倾斜、扭曲、歪闪等等。如果在修缮前后都进行一次扫描,还可以直观地发现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未改变文物的原形制,文物建筑的问题是否得到了纠正,起到监测作用。

1.2 记录和认知建筑的原材料

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砖石结构。就木结构而言,所使用木材的树种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着建筑安全,也反映着古代工匠的科技水平和当时一些社会现象。以往对于古建筑木构件的树种鉴定,都是由工匠凭经验进行。树种名也是由工匠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在历史档案记载中也常有一些讲法,如老黄松木、金丝楠、铜铁糙等,树种定名与现代分类学不对应。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木材显微解剖等鉴定方法,如故宫博物院对武英殿大木结构用材树种给以符合现代分类学的名称。经过现代的树种鉴定,“老黄松”学名应是油松;“金丝楠”目前已发现是桢楠和润楠两个树种;“铜铁糙”应是檀木属的不同的树种。使树种的古代名称与现代名称相对应,有利于我们利用现代研究成果更准确地了解木材的性能。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饱含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武英殿等结构用材的鉴定和研究,使我们对于古代匠师对木材性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有了具体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实实在在地认识他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达到的水平,从而对我国古建筑营造的科学水平做出评估。对武英殿建筑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建筑结构用材的研究,可以印证古代档案的记载,客观地反映历史社会情况的演变。将来研究推广到全国古建筑以后,木材树种的变化的规律会更清晰,会使中国古代匠师对古建筑所用木材的认识、掌握的历史过程提供轨迹,也很可能为各个朝代古建筑档案里记载不充分的那些建筑的年代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旁证。

1.3 认知和再现传统工艺技术,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记录、传承

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是中国的一种“手艺”,要准确地掌握需要师徒传授的链条,也需要徒弟有一定素质,心灵手巧。确实包涵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中国古建筑常讲的工种,每种都有基本要求和一些特殊技巧。在修复修缮古建筑过程中,我们注意记录其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同时详细记录修复过程。这项工作是古建筑修缮、特别是古建筑落架大修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里提到是希望引起重视。

2 利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建筑

《威尼斯》修复章第10条:“当传统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证明其有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22条:“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留。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才可以使用。”对《威尼斯》有所发展。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践说明这两条规定是准确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木结构建筑发展史的国家,对建筑的建造、保养维护更新、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经验和管理制度,成功地保证和延长了建筑的使用价值,维持了建筑应有的外貌和景观的美学特征,而且成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唯独这些经验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保障建筑的使用,在于通过建筑表现制度,一座不能再使用或者观念失宜的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与当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目标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对于石质文物风化、彩画老化等问题,除了及时更新之外,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这些恰恰是现代文物保护最多着眼的地方。

古建筑是用多种自然的和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营造的,各种材料在岁月中的退化过程和呈现的面貌有极大的差异,同类材料处于室内、室外不同的位置其老化过程和寿命就不相同,而不同类别材料即使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其保存状况也极不同。因此只能针对每一种材料或者作品,针对不同环境分类研究。近年来,在中国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合作的科技保护项目、与美国建筑文物基金会进行的保护项目等等,都使我们对建筑文物科技保护取得更深入的认识。

2.1 应该制定针对每一类保护对象的保护程序

在古建筑保护中,有石质文物、彩画、内装修的不同工艺等等的保护。所遵循的程序是:首先,分别保护对象的门类,研究提出现状记录标准。作为现状记录有一个总的要求,按照要求,把要调查记录的对象用实测图和照片完整地表现出来。然后把勘察所得文物的各类病害进行分类,逐类设计图标,标注在图纸上。最终文件是图文并茂的,有几类病害、到什么程度、占多大面积、一目了然。其次,根据勘察结果,进行病害机理研究。必要时进行取样,分析其材料成分、病害物质成分及其侵入文物的状况。再次,针对保护要求,试验、筛选保护材料,制定保护实施工艺。最后,小范围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完成保护方案。

2.2 从科学试验到实施的过程要十分慎重

前引《威尼斯》和《准则》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都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进行此类工作的前提。在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所有的化学试剂都必须是经过长期试验的,在别的地方或者其他项目中认定是无害、可逆而有效的。②化学试剂对文物的影响是有强度区别的,在试验和筛选时必须首选强度低的,无效时再逐渐加大强度。化学试剂的浓度也要进行类似的控制。③应该预先确定保护的效果。试验中做几组不同干预程度的样本,研究确定一组作为预期样本,按照这个样本实施保护。④必须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⑤必须制订方案的实施工艺要求,各工序的顺序,化学试剂的浓度和次数,最佳实施条件等等,都要得到重视。

2.3 对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进行研究

我们已经认识到,对古建筑的环境进行监测和控制是古建筑保护的一个根本条件,涉及到宏观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开放单位,应该进行旅游承载量的研究。还有古建筑的安全防灾设施,现在普遍解决了防雷问题。而火灾的预防只能做到及早预报。近年北方也出现了白蚁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用武之地。

3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3.1 运用更准确的认知成果精密地保护文物

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特殊优势。由于对保护对象更准确地认知,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技术措施更科学。如大木结构用材树种的鉴定研究,为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当大木构件需要进行加固甚至需要更换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同样的木材。如果大木构件需要保护甚至更换,就一定要选择性质相近的木料,而不是片面追求力学性质最强的木材。以免发生改变文物原状、改变结构受力平衡而发生文物损坏的事情。对于大木结构加固、外檐彩画复原、屋顶维修等项目采用的主要是传统修缮技术手段。而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笔画的保护除防水防风化等物理手段外,很多时候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这样分门别类选择适用的手段,可以达到既祛病延年,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建筑外表面材料、从而保存更多的文物价值的目的。

现代科技对古建筑材料的认知,使我们可以提出按照古代质量标准,复制古建筑材料的生产标准。目前大部分古建筑保护工地,只能按照现代定额和物价,在现代建筑材料市场上购买建筑材料,比如青砖,一般难以达到古建筑材料应有质量标准,古建筑保护工程得不到材料的质量保证。老一辈专家对此忧心忡忡。今后应当试验复制古建筑材料,使古建筑材料能够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延缓古建筑的寿命。

3.2 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

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是却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就是《准则》所说,它也是要保留的。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展所长,各有侧重。要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维修”概念中,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观念。如何发掘、继承传统工艺技术的遗产,使之成为文物保护的手段,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作了一些理论总结。比如按时进行岁修保养,屋顶按季节除草清垄,及时清理雨水沟(淘沟),补抹灰皮等等,都是当时维护建筑完好的技术,今天也同样是保护文物建筑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最少干预”的手段,因此被归纳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如果不分保护对象的保存情况,只用传统的油漆彩画技术、石质文物复制技术等去更新,就可能变为文物保护中的消极因素。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不是可以代替一切,应该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的新动态,积极探索,丰富保护手段。

3.3 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整理历史档案,记录保护维修过程

第9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范文

在处理水土流失及生态资源的问题上,国内正努力研究先进的方法。通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生态修复技术已经被人们所看好,此方法与现实实际相符,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让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生态修复技术运用到现代园林艺术当中,可找到问题的根本且可以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进而使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1.生态修复技术的简介

当我国政府部门的园林管理者要对生态环境展开建设性的设计规划时,通常会遵从生态修复的知识概念来开展生态景观的设计及规划。并且,选择正确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完成设计规划的实施,它的内容一般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第一,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应确保每一个生态系统之稳定性;第二,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应保障自然物种之多样性及生态性,让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平衡;第三,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应对生态环境结构加以科学的规划,让所有生物全部都受到科学调配。同时保持它原本的风貌,杜绝发生环境萧条问题。要想让生态恢复目标得以顺利实现,那么园林管理者就必须严格遵从科学性的原则,始终持着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进而让已受到损耗的自然环境得到优化。

2.生态修复技术与现代园林艺术的关系

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目的并不只是要求其恢复到最初的一种状态,而是要恢复其原始性的生态平衡。如此一来,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的园林管理人员充分地利用现代园林艺术的知识理念对生态修复的结果加以科学的调整与改进,促使其实现最佳的生态平衡。所以,生态修复技术和现代园林艺术二者间不但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存在实质上的差异,二者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出修复生态环境的功效。

3.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

3.1单项生态修复技术

单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通常具有以下3种修复方式。第一,植物的修复。该修复技术全面兼顾了“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在遵从正确的操作方法后,让生态系统迅速得到平衡,可以使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控制及再生,同时这一方法对于原生态的重建具有非常显著且独特的作用,可看性也非常的强。第二,微生物的修复。实际上,在生态修复的技术之中,微生物这一生态修复技术有着极其重要之地位,其主要借助于微生物在特定前提下的转化来实现生态平衡的目的。而且微生物修复技术之中的微生物也只是一个统称而已,其包括了细菌和真菌等。第三,化学修复。不难看出,化学修复是一种在现实中普遍运用的技术,其借助于在受破坏的环境之中提炼出相关的化学物质进而来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功效。

3.2复合生态修复技术

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复合性生态修复技术越来越关注,单一的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复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则可以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势,提升生态修复效率及质量。

4.如何实现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4.1应用是遵循的原则

怎样把生态修复技术更加科学地应用到现代园林艺术当中去是园林管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要想实现生态恢复的终极目标,那么就必须遵从生态修复技术运用于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几个原则:

(1)应该站在以的视角来看待环境问题,当对环境做出规划的时候,除了应全面考虑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适应性,同时还要从生态系统的全局来看待环境问题,切忌将目光局限于当前的规划工程项目当中。在规划理念方面,要和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理念保持高度一致与统一,让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保护与发展。

(2)全面拓宽绿化的面积。其实,让生态修复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增加绿化的面积。现今,全球气温正不断升高,以至于水平面也随之而上升。但是,植物却可借助光合作用的功效把空气里边的二氧化碳变成氧气,所以绿化面积是否达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一重要因素在这之前是极少被重视的与考虑的。政府部门应该顾虑到近年来国内土地运用实情,然后找到更为强劲的植被实施绿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在植物的规划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借助空间之优势来实现绿化面积的扩增的目的。借助空间的科学分布以及植物的正确分配,来决定绿化面积扩增的大与小。

(3)针对各种情况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忌按部就班,实施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规划人员必定要面对各种性质各异的设计方案,譬如,街道的绿化、工业园区的的绿化以及居民区的绿化等。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之需要展开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规划。就街道绿化规划而言,除了要考虑其的生态修复的功效,还要顾及其整个市区的市容市貌,精心设置一个即满足生态修复要求又满足市容市貌的需要的规划方案。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环境污染控制之功能,种植一些具有这一作用的植被。而对于居民区则要注意减少污染及构造和谐的氛围。

4.2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全面准确地明白了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注意事项之后,则需要在实际中进行实施,其中具体的应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排水方面,现代中绿化部分的排水功能主要依靠地表排水和排水设备进行排水。在规划实施时,通常会种植大量的植物,以此来解决水流对地面的影响。为了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铺地植物实施种植以及在合适的地方配备具有挡水功能、操作性强的工具,让其在减弱水流速度方面发挥出其的作用。对于护坡的方面,可以运用水景护坡方法,即对坡面添加能够靠近边岸之水面,采用驳岸与护坡方式对坡面进行保护。所用的植物一般是运用种类多样、性能各异的植物给予栽培,从而有效防止水流慎入。在对道路进行设计规划方面,一般是运用多种材料对道路路面实施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水土发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