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文物保护案例全文(5篇)

文物保护案例

第1篇: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资源,近年来也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的高度重视,更多地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已成为各个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柳州市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在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遭遇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将概述这些具体经验以及主要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希望能为同仁们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启动保护利用工作

(一)纳入决策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标志着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正式启动。同年9月,身为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的柳州,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充分利用柳州市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的战略决策,写入了全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自此开始了柳州市自身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二)进行普查2008年,柳州市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为契机,设立“工业遗产”普查专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主要针对不可移动工业遗产或者说是“工业遗址”的普查工作。普查小组对全市130余处工矿企业进行了调研,并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其中市区87个工业企业原址及其附属建筑物、大型设施的基本情况,编制完成了《柳州市工业遗产实录》,对当时柳州市不可移动工业遗产的分布、结构、性质、保存状况等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普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当时的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已纳入保护类”。如:建于1916年的柳州首家电力公司,中山东路的柳州电灯公司;建于1940年的湘桂铁路桂(桂林)柳(柳州)段关键工程的柳州铁路桥;建于1946年的柳州地下党活动重要地点,中山东路的柳州联华印刷厂等。这些工业遗址有的已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由行业自行保护,占比全部遗址的10%左右。第二类:“停用、闲置类”。如:建于上世纪30-40年代,鸡喇路柳州机械厂的招待所;建于1958年,市北郊柳州空气压缩机总厂的老厂区;建于1975年,柳州市第一也是唯一的机械化石灰窑,荣军路桐油山东侧的柳州市三柳化工厂石灰窑旧址等。这类遗址多因企业技术改造、搬迁、关停而被闲置、废弃,已不再被使用,也尚未被拆、卖,产权仍由原企业保留或已被政府收回。占比全部遗址的20%左右。第三类:“仍在使用类”。如:建于的50年代,河西村柳州动力机械厂的厂部办公大楼;建于60年代,北雀路柳州市化肥厂的化工生产楼、办公楼以及塔、罐等大型生产设备;建于1975年,鸡喇路双马电扇厂的旧设施等,这些建筑、大型设备和设施仍在各个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比全部遗址的30%左右。第四类:“主体建筑已拆除或改建他用类”。如:建于1959年,已被改建为美食城的柳石路柳州市开关厂旧车间;建于1968年,已被拆除的箭盘路柳州东风化工厂旧址等;它们多由于企业改制、停产、破产或自身基础建设等原因,被拍卖或用以其它项目开发,主体建筑已被改建或拆除,原有的遗产风貌几乎不存。却占最大比重,约40%左右。根据普查结果分析,仅有第一、二类不可移动工业遗产,能较为可行地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在原址上进行合理保护利用。而第三、第四类不可移动工业遗产,无论是要求产权所有者立即放弃遗产现有功能,自行恢复其历史原貌、加以保护,还是全部由政府回购产权并开展保护工作都较难实现。

二、推行两套工作模式

由于普查得出的实际情况,柳州市并未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都在遗址原址上进行。从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和可移动工业遗产两个方面,同步推行了两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模式。

(一)模式一: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再开发利用的“柳空文创园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针对第一、第二类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对其原址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利用”。2013年,柳州市就开始将柳州铁桥、柳州市电灯公司旧址等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列入《柳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它们的使用、修缮、保护开始有法可依。至2018年第五批《名单》公布,柳州市已有近20处不可移动工业遗产被纳入保护范围。之后,柳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重要文件也对市内闲置的工业遗址进行了宏观部署,拟逐步打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工业遗址公园等等。如2019年起实施的柳空文创园项目,便是由市文旅集团投资11亿元,将柳州空气压缩机总厂老厂区413亩土地及22万平方米建筑,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改造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东方梦工厂”,改造完成后的老工业遗址变为了集艺术创意、影视产业、工业主题配套为一体的文创园。柳州市正通过这一模式,逐步让工业遗址群从“锈厂”变为“秀场”,从“锈带”变为“秀带”。

(二)模式二:可移动工业遗产集中保护利用的“柳州工业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将第三、第四类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中内尚存的机械设备、生产生活用具等可移动工业遗产,统一通过捐赠、购买、租用、代管等方式移出,纳入工业博物馆进行集中保护、利用与展示。这一模式特点还在于,它可与不可以移动工业遗产再开发利用模式相结合,即选取一处地理位置、空间体量合宜的遗址建筑,将之打造成为工业博物馆。如柳州工业博物馆,正是2011年柳州市委、市政府择址地处行政文化中心,园区面积11万平方米的柳州第三棉纺厂旧址建成。通过这一模式,柳州市在工业博物馆内集中保存下了18世纪以来从传统手工业到近现代机械工业全市各相关企业、单位、个人生产和使用的大中小型工业设备产品、文献、档案、照片、视频资料等工业遗产文物共3万多件(套)。2017年11月,柳州工业博物馆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标志着这一工业遗址利用与工业文物保护双赢的“柳州工业博物馆模式”得到了国家认可。

三、工作中遭遇的主要问题

柳州市同步推行两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模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工作中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两项。

(一)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流失问题。此项在不可移动工业遗产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部分遗产产权所有者保护意识不到位,拒绝将遗产纳入历史建筑或文物保护范畴,不愿承担文保责任,仍将遗产保护工作当作负担,未能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工业遗产保护政策尚不完善,无对应惩罚性规章制度支持,即便出现遗产遭产权所有者破坏、拆卖情况,政府部门也无法强制干预及进行追责。此外,还存在遗产保护权属分散,多头管理,日常维护资金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也导致遗产荒置,遭受自然破坏。

(二)工业遗产身份难以分级、认定问题。此项在可移动工业遗产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一方面,多年来国内一直没有出台统一的工业遗产分级认定标准,直至2019年6月,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保护利用规范(工业遗产)》才较为明确地将工业遗产划分为“优秀”、“重要”和“一般”三个级别。而即便是《文物保护利用规范(工业遗产)》界定的分级认定的主体也是“工业遗存”,主要对口的仍是“不可移动工业遗产”。目前为止,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支持将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可移动工业遗产认定为近代现代文物,并纳入保护范围。但这部分文物仅占可移动工业遗产中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可移动工业遗产想自上而下通过法律来认定仍缺少依据。另一方面,可移动工业遗产要自下而上主动“申遗”同样困难重重。2020年4月,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规定“国家工业遗产申报范围主要包括:1980年前建成的厂房、车间、矿区等生产和储运设施,以及其他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即申遗主体同样被限定在不可移动工业遗产。众所周知,工业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蕴含了大量工业时代的历史信息。过去它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是城市记忆的珍贵载体。老一辈产业工人要通过它们寻回记忆,新一辈青年人则通过它们继承先辈梦想;工业遗产又具有的科学价值,它们许多本身就是工业发展各时期最尖端、最前沿科学技术的表现,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反映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技术的变革或发展。保护好它们,对于后人了解工业科技的发展过程,推动新科技诞生、成长有重要意义;工业遗产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保护好工业遗产不仅能给城市争光添彩,还能给带给居民“稳定感、自豪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长。工业遗产是城市的重要财富,无论是直接遭到破坏、拆卖,还是因为身份难以认定而被忽视以致逐渐流失,导致的都将是共同记忆的抹除与遗忘,工业发展历史和科技发展历史的空白与断层,城市独立特质的丧失以及居民情感归属和梦想寄托的缺失,是价值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四、问题的解决思路笔者认为,要解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全面摸清家底,再次开展普查距2008年柳州全市工业普查已经过去了12年,12年里又有一批工业企业“关、停、并、转”,工业遗产的权属、位置、面貌等均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再次组织开展遗产普查工作十分必要。且进行普查时,除原有的“不可移动工业遗产”栏目外,可增添“可移动工业遗产”栏目,有意识的着重普查三类“重点可移动工业遗产”:一是与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抗日战争、三线建设等相关的工业文物;二是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突出创造力和巨大影响力,如广西第一、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等相关的工业文物。三是能明显体现集体文化记忆的工业文物。如“双马”等城市精神标志性雕塑、“师徒合同”等特有年代专有物品等。只有明确了现有的工业遗产的构成,掌握了最新、最全面的工业遗产数据,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数据库,才能更科学、更高效地开展好工业遗产的分级认定和保护工作;才能对口建立起日常监测机制,实现动态保护,加快濒危工业遗产抢救步伐,减少遗产被破坏、遭流失的风险。

(二)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全面保障因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成体系的工业遗产保护制度尚未出台,所以柳州市可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自行出台包括《柳州市工业遗产认定办法》、《柳州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等在内的各项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文件、法规明确柳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范围及内容、原则及目标、法律主体及责任措施等等,从政策、制度上保障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顺畅开展。此外,还应做好政策协同,理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责兼默契配合,形成多方合力;也应设立对口机构,并配套专项资金、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真正做到全面保障、不留死角。

(三)开展工业遗产认定,公布遗产名录在依据工业遗产普查结果和指导性文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及时对全市范围内的工业遗产开展“遗产”身份认定和分级。分级过程也可借鉴《文物保护利用规范(工业遗产)》标准,但应将不可移动工业遗产和可移动工业遗产均纳入认定范围。同时设立渠道,允许遗产权属单位自主申报遗产地方等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审批并面向社会做好结果公布工作。通过分级、认定工作,建立起柳州市自身的工业遗产名录,并严格按《名录》实施工业遗产分类规划、管理。

第2篇: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关键词: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化学手段

1解读“历史建筑”

1.1“历史建筑”的定义

首先明确一下“历史建筑”的概念。历史建筑(HistoricBuildin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5世纪,19世纪后被广泛用来指受保护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专指有重要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建筑。到了现在,“历史建筑”这个词已成为人们对广义建筑遗产的一种很笼统的概括性称谓。根据相关条例,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建筑物、构筑物。

1.2哈尔滨的历史建筑

或许因为“级别”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高,也或许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人们重视较少,历史建筑逐渐被人遗忘,受到各方面的破坏,并且正处于逐渐消失的阶段。1994年01月04日哈尔滨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哈尔滨有着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历史建筑,例如教堂、纪念碑、历史名人旧居、历史文化街区等等。随着哈尔滨市第五批历史建筑普查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列入名单,例如哈工大土木楼食堂及规划院、李兆麟故居、万福广火磨厂房、花园邨宾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没有正确的修缮理念,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较低,无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原因,哈尔滨的很多历史建筑经历了强拆、朽蚀,例如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院内的一座挂牌保护的、砖木结构的俄式历史建筑,因建设需要而被拆毁;哈尔滨百年气象台被违法拆除;哈尔滨原犹太国民银行旧址被拆除等。

2哈尔滨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措施

哈尔滨是一座建筑艺术多元的城市,20余种建筑风格在此交融荟萃。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在保存过程中,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自然力破坏两种类型的破坏,人为破坏包含历史原因和人为恶意破坏;自然力的破坏主要包括冰雪霜冻、风吹日晒、雷击雨淋、病虫鼠害等影响。由于这些原因,哈尔滨的历史建筑经历了一场场磨难与艰辛,例如松北区对青山镇铁路北住宅,墙壁表面有多重污渍及破损现象;原中东铁路会办公馆内的墙皮大面积脱落;道外区北四道街100号的一处L形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墙壁表面大面积霉变,一层部分立面被新建广告牌等构件遮挡……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哈尔滨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也正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1哈尔滨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案例

2.1.1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其中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中国巴洛克建筑群,在靖宇街沿线从头道街一直延伸到十六道街,占地面积逾50hm2,且已有百年历史。现如今历史街区的样貌并不似当年那么高贵、华丽,走在历史街区,感受到一丝荒凉与破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现象:①建筑墙面因漏水、长期潮湿而有大面积的墙皮脱落、发霉的现象;②存在墙体出现裂缝和墙体塌陷的现象;③木构楼梯及二层木构长廊出现倾侧的危险状况;④有的街道狭窄,导致拥堵现象,既不利于交通也易发生事故,同时还增加火灾隐患;⑤街区明显居民减少,历史街区鲜少生活气息。街区内一部分缺乏保护、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面临着无法修复的困境;而另一部分建筑,政府也在试图“拯救”。2007年7月,街区开始进行分期改造,改造工程持续进行,但是改造工程并不尽如人意;之后,还启动了老道外棚户区动迁改造工程。改造后的老道外,失去了历史街区的原真性,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进行了建筑新建,造成大量翻新仿古的建筑出现,也失去了老道外的历史味道。在改造过程中,许多店铺迁出,大批原住民也被迫迁到新的住址,后来由于政策问题,原住民回迁困难,而历史文化街区长期闲置,重建之后,原有的历史气息、生活风貌也不复存在,使得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称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见下图)。

2.1.2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再者例如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石公祠是呼兰县目前仅存的一座牌坊,建于1927年,建筑保存基本完整,门脸和里面的塑像已不存在,经历动乱年代,古祠基址得以幸存,牌坊中门门楣上横书“带砺山河”四个字,也是经过修缮才看得清楚;院内陈列的两块龟驼石碑,赫赫闻名的“大总统令”石碑惨遭折断,后经过修缮,折断的石碑已经修复,但依然能看到明显的拼接痕迹。

2.1.3其他历史建筑道里区145号的历史建筑,砖混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其白色抹面上墙皮脱落,以至灰色水泥面大面积显露;背立面的红砖墙面有受潮痕迹;二层楼的铁艺栏杆也因各种原因而锈迹斑斑。对于该建筑的保护,政府决定对建筑进行维护修缮。上文中提到的道外区北四道街100号历史建筑,政府决定对其建筑外墙重新粉刷涂料,并根据历史资料,将历史价值较低的、多余的老化建筑构件进行拆除。香坊区文政街66-3号院内的历史建筑,二层砖木混合结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立面对称,简化的壁柱贯穿两层。该建筑的外墙面污渍较多,有受潮发霉现象;较大面积的墙皮脱落;并且有漏水问题,保存现状较差,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

2.2哈尔滨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措施

2.2.1木质结构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措施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中,木质结构较多。木质材料抵御自然环境影响能力较差,遇到下雨以及暴风雪天气,木质构建不易抵御水的冲刷,加上木质材料间存在空隙,因此出现漏水、长期潮湿的现象。并且历史建筑在砌筑或抹面中,运用到砂浆,久而久之,以木质为内部支撑的墙体多为出现裂缝和墙体塌陷,同时木质材料的构建,还增加虫害以及火灾隐患。此外,冬天的气候干燥,温度过低,对于历史建筑而言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因素。加固木质构件,利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化学材料对木料的残缺、空隙部分进行粘接,同时可在原有的成分材料表面进行覆盖,可适当减少虫害问题以及防腐性能也有所增加。针对老道外木构楼梯倾侧以及糟朽的问题,可以使用化学材料对木料进行加固修缮。①针对木质结构建筑防水的化学保护措施对于木构建筑的防水问题,运用防水涂料在主要构造材料表面附上,以WPU改性乳化沥青乳液防水涂料为主,以WPU/AE比例介于1/10至1/4的合适比例时,防水涂料的吸水率有效降低,具有良好的成膜能力。例如哈尔滨文庙的保护修缮,当时为了防止因漏雨而导致腐烂,其采取用清油刷几遍的方式来进行防水处理,现如今科技进步,对于木质构件以采用防水涂料来进行防水保护。在哈尔滨犹太老会堂的修缮中正运用了防水涂料,全面粉饰建筑立面后,采用耐久性涂料,后将墙体表面施了防水涂料。②针对木质结构建筑防腐防霉的化学保护措施木构建筑防腐防霉方面,在木构建筑表面进行封护剂的处理后,再加入防腐防霉剂,使其表面形成一个防腐防霉层。防腐防霉剂的选择有多种,例如多菌灵、灭菌丹、水杨酰苯胺等,其中多菌灵的杀菌能力强,毒性却小很多,并且对木构件无污染和损伤,故较为推荐。

2.2.2混凝土结构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措施对于混凝土的历史建筑,在哈尔滨有着漫长冬季且低温的地域,聚氨基甲酸乙酯的化学砖适于推广,比起普通的混凝土,它的优势在于砌合紧密以及质量轻,有效地控制了运输成本,关键在于抗冻。

2.2.3砖石结构历史建筑化学保护措施砖石质的历史建筑,面临着灰缝脱落,加上雨水的浇灌,会生草长树;由于地基下沉导致膨闪、坍塌、断裂等问题。似有灰缝老化脱落的现象,先将勾缝内杂草、积土等清理干净,再用油灰重新填实,例如白色勾缝油灰、虎皮墙勾缝油灰以及水泥砂浆等。在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中,例如石公祠,它的修复方式则是以拼接方式将石碑修复好,新建了正门左侧围墙自石雕花瓶至墙垛一段;老道外历史街区改造工程中,则是逐一对砖块进行清洗、喷刷。索菲亚大教堂也面临着类似问题,其墙体出现明显裂缝,内墙面上也有大面积装饰图案及墙皮脱落,2019年末完成了修缮工作。

2.2.4历史建筑其他化学保护措施历史建筑同时也会受到麻雀、蝙蝠筑巢以及排泄物的影响及危害,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网罩法防止鸟类筑巢栖息,化学措施上可以采用神经性杀虫剂进行驱赶。对于历史建筑的维护,选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最贴切实际情况并在不破坏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的化学材料。但是只在建材上用心思远远不够,需要技术人员的定期监测和研究,针对观察现象及时做出记录。相关人员对历史建筑的现状有更好的了解,在修缮时尽量少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而是更多地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利用化学措施进行保护,有利于历史建筑长期地完好无损。

3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探寻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

3.1荆州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荆州市,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也是经验颇丰。近年来,荆州市实施了《荆州古城修复与保护》项目。涉及城墙维修、民居修缮、护城河清淤、内环道改造、石质文物展陈利用等保护利用与环境整治工程。与此同时,荆州市还编制出台了多项规划与条例,构建荆州古城保护规划基本框架,开展古城保护涉批、涉建、涉管工作。

3.2苏州

作为同样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苏州,不同于荆州的古老城墙,而是悠柔的小桥流水人家。2011年,苏州启动了市首批12个试点老宅的保护利用工程,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这批老宅进行统一的保护性修缮和科学合理利用。其采用多种模式对古城区老宅实施统一的保护利用工程,例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程将与古城区“改厕”工程相结合,通过保护性修缮,逐步恢复老宅的历史风貌,既保持了老宅的原真性,也为促进了苏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3借鉴经验

由此看来,两城都出台了许多条例,对于这一点哈尔滨不相上下,但是在具体实践当中,哈尔滨对于法规条例的实施有所欠缺,故应当加大保护力度。从两城保护建设的案例中,哈尔滨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加以利用,也是将其传承发展的方式。对于这一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则是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案例,由于资金和政策的投入和制定,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既获得了保护,也发展了旅游业。历史建筑的保护有一定选择性,历史价值较低的历史建筑在与经济建设相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拆除;对于历史价值高的历史建筑,在做好科学修缮保护的同时,可以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使经济发展与历史延续二者并肩前进。

4总结

第3篇: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研究成果

1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成长历程概况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先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专门学术组织,同时圆满举办了第一次关于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方面的研讨会。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是全国范围内工业遗产行业的重大会议,现已连续举办多年。每次会议期间收集的论文均在第二年以论文集形式发表。会议核心是做好工业建筑、工业遗产的调研和保护工作,连续多年来每次主体不同,分项专题内容不同,召集全国各高校地方的学者、行业专家、政府相关官员、建设规划人员等,针对如何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问题建言献策,会议期间体现出当年度关于工业遗产研究的新理论,展示对于其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域的新成果,各年度会议内容代表了当时我国工业遗产研究的发展水平。对每次会议的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对工业遗产研究的深入,社会各界逐渐设立工业遗产专项机构,并作为该会议主办单位。从近几年会议规模来看,会议主办单位越来越多,会议地点也在不断改变,这说明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重视程度越来越强,在建筑、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被得到广泛的重视。本篇综述以近10年来每次研讨会会议成果为主要对象,以历年整理的论文集作为数据支撑。统计分析每次会议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及学术团体类型等来探究学术会议成果与发展进程,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会议和谐发展,研讨会可以看成是我国工业遗产领域的一面镜子,研究会能够反映我国工业遗产领域研究保护的发展状况,也可从中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继续研究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2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研究方向分析

2.1概述

从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至今,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共计622篇。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2.2研究主题或者方向的确定与分析

根据论文侧重的研究方向可以将论文分类对应到专题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差别,每年确定的专题内容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会议专题的内容年年不同,通过对每年专题内容和论文集中收集论文的内容进行归纳后,发现主要的成果基本都涵盖以下内容。①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②工业遗产规划、城市建设融合性研究。③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探讨、改造方案设计研究。④工业遗产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设衔接问题研究。⑤工业遗产发展、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结合内容可划分为八大研究方向:①案例;②理论;③工业遗产与区域;④工业文化景观;⑤国内外;⑥多学科视角;⑦特点、未来;⑧保护。

2.3从论文集关键词语角度看工业遗产概念的发展

大部分研讨会的核心概念是以“工业遗产”及相关词汇居多,分析每年会议探讨的核心关键词的变化情况,发现我国的学术研究对工业遗产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从归纳的关键词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工业遗产所占比例仍较大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而刚开始的工业建筑遗产比重逐渐在2014年以后消失。总而言之,关于工业遗产核心概念不断发生变化,最后有效的说法就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工业遗产的理解广度与深度、已不再居于事物的表面,研究更倾向于横向或者纵向等领域,例如扩展到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等,现在的工业遗产已是多层面概念。正是由于工业遗产研究的不断扩大,工业遗产贴近实际化,在很多研究中已被各界学者所熟知。

3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学术团体分析

一项研究中,学术团队在其中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研究发展的力量之源。以会议有关的学术团体为研究对象,对团体学科类型、主攻方向、所在地区等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结合结果,找出学术团队在工业遗产研究中起到的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国内几乎大部门学术有关的研讨会,主体仍是高校为主,本文所叙述的也是如此,除此以外,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机构、文物保护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也有少量的比例,但是其中企业性质的部门几乎很少,从参加人员学科来看,还是以建筑学为主,文物保护学科为辅,其他学科人员几乎没有。

4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第4篇: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一是推出红色联展,进发宣教合力

近年来,联盟发挥安徽博物院的龙头作用,先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及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联合办展的方式向联盟推出红色主题展览。这种方式缓解了基层博物馆藏品相对单一、独立办展困难的困境,通过资源整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涵。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示江淮儿女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联盟以安徽博物院为龙头,联合20余家成员单位共同举办“皖江洪流——安徽军民抗日战争史实展”。2016年,联盟将入选国家文物局“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大主题展览项目之一的“飘扬的红旗——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展览文本制作成电子图版60张,面向成员单位进行巡展。安徽省47家成员单位积极响应,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天,在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政府广场、机关、社区、学校等公共区域同时举办展览,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五大系列百项活动方案,联盟面向全体成员单位,从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中遴选100件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省内15家成员单位的文物,推出“红心向党——百件革命文物图片联展”,展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重点,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质与人格力量。35家成员单位参展,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累计服务观众约41.5万人次;同时为配合展览,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各机关单位、学校等也纷纷前往博物馆举办主题党日活动。

二是保护革命旧址,贡献联盟智慧

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位于安徽省太湖县革命老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专业人才、策展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原展陈在文物展示、空间利用等方面亟待提升。2019年,根据安徽省文旅厅及文物局统筹安排,安徽博物院牵头组成项目组,对口帮扶太湖县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列工作,组织展览文本撰写、展品征集、展厅设计等具体事项,经过改陈,展览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线索,以刘家畈会议为主线,由千里跃进大别山、决策刘家畈、从刘家畈走向胜利、军民鱼水情四个单元组成,共展出展品127件,于201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获得第五届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入选安徽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三是发挥平台作用,夯实讲解队伍

第5篇:文物保护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城市文化;汤显祖

一、引言

城市要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城市要有灵魂,则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着重推出汤显祖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新闻传播力度前所未有,在中央和省市媒体上涌现了大量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和精品力作,既有文化深度、人文高度,更有传播广度,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共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及新闻传播的穿透力,有力地助推了文旅产业发展、擦亮了城市文化名片。

二、汤显祖等群贤荟萃,绘就城市文化底色

早在唐朝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挥就了“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华章。宋朝以来,抚州群贤荟萃、英才辈出,北宋时有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及思想家王安石、文史学家曾巩,词坛有晏殊、晏几道父子,南宋时有被誉为“百世大儒”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陆九渊等,明代有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曲家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临川人,出生书香世家。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后人多尊称他为“汤公”“汤翁”。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目睹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忧心如焚但又无力挽救,只好弃官归里。他在临川城的沙井巷立“玉茗堂”,潜心研究戏曲创作,并将其居所作为演出中心场所。当年秋,他写出了浪漫主义爱情悲剧《牡丹亭》,共55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又写出《南柯记》,共44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写出《邯郸记》30出。《紫箫记》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改著成的《紫钗记》53出,即“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刻的重大影响,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在《牡丹亭》发表前,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爱情题材戏剧著作是《西厢记》。《牡丹亭》甫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

三、见诸媒体的汤显祖文化“硬实力”

(一)汤显祖大剧院2008年2月4日,《抚州日报》刊发文章《汤显祖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与时间赛跑——汤显祖大剧院建设者速写》等。据报道,2008年1月31日晚,抚州市2008年春节文艺晚会在新落成的汤显祖大剧院进行了彩排,这标志着汤显祖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汤显祖大剧院是抚州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抚州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剧院占地约36亩,是当时江西省唯一建成使用的多功能大剧院,可接纳国际、国内一流的专业艺术表演。

(二)汤显祖纪念馆新馆抚州市于1992年在城南辟地百亩,兴建江南园林风格的汤显祖纪念馆,并于1995年建成开放。汤显祖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世界百位文化名人”汤显祖而建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更好地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在2013年,抚州市对汤显祖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并于2016年竣工。2016年9月24日,汤显祖纪念馆新馆正式开放,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展区也在这里正式开展,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3位文学巨匠的珍贵展品正式亮相新馆。对此,《抚州日报》《江西日报》等媒体相继发出报道。

(三)梦园和三翁花园梦园位于抚州市梦岛之上,是抚州名胜风景之一。2010年4月,抚州市在梦岛上建设梦园工程。据《抚州日报》等媒体报道,梦园工程以《牡丹亭》剧情为主线,以杜府花园和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雕像为主景,如梦如幻地呈现杜柳二人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梦园占地面积80亩,共有各类建筑10余处,总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建成后的梦园姹紫嫣红,引人入胜,可谓“梦幻之国,爱情之岛”。2017年5月2日,《抚州日报》刊发文章《花语梦园正式命名三翁花园》。三翁花园总面积685.19亩,花园分布于凤岗河东西两岸,为江西省大型的生态型花卉公园,是一座“四季花园”。(四)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于2018年4月29日开放迎客。据江西省、抚州市等媒体报道,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980亩,位于抚州城区的东北部,自古为进出抚州城的要道,过去曾是老城最繁华的街区,有抚州“历史档案馆”“老城博物馆”之誉,是临川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目前也是江西省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文化底蕴深厚,是汤显祖的出生地、文学创作地、安息地,还是商帮文化、码头文化、戏曲文化、忠孝文化的聚集之处,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玉隆万寿宫以及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抚州市近年围绕创建“国家5A级景区、部级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定位,大力改造文昌里,对“明清民”时代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复建,并开发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玉隆万寿宫、中国戏曲博物馆、谢灵运纪念馆等展示临川文化的特色文旅项目,使“老街”重新散发活力。此外,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还邀请各界传统手工艺者入驻,铁器店、竹器店、木器店、雕刻店、装裱店等遍布在各街区。

(五)汤显祖家族墓园2017年8月28日,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政府共同举行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成果新闻会,介绍了汤显祖家族墓园及已基本确认汤显祖墓的发现过程,以及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等。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源于2016年11月对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修复工程。在发现汤显祖家族墓园后,抚州市及时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作了报告。并征得省文物局的同意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确保了此次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综合媒体报道,在文昌里的灵芝园发现42座明清墓葬,出土了6方墓志铭,考古专家研究分析后认为,该处为汤显祖家族墓园;清理出由红砂岩组成的方形墓园墙遗迹,基本摸清了灵芝园的结构和分布范围;出现多个有规律排列的柱础石组成的长方形地面建筑一处,参照文献分析,可能为祭祀或管理场所。汤显祖家族墓园的新发现,为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发现了新依据,提出了新课题,拓展了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历史研究价值。

四、浓墨重彩报道“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

2019年4月19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出版向世界展示精彩中国》,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编写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抚州市报送的《当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成为了江西全省唯一入选该书的代表性案例[1]。另据中国日报网、中央电视台、国际在线以及江西省、抚州市等媒体报道,在当地时间2019年4月26日下午,在莎士比亚故乡英国斯特拉福德镇罗瑟街杉园,举行了海外首座牡丹亭落成揭牌的活动。一座城市要让人俱知,除了要有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生态文明外,更应该多渠道地进行广泛的宣传。建设更多的文化景点、办文化节和旅游活动月等都是很好的举措,而文化宣传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酒香碍于人不知”。而文化宣传更具体的就是见报、见刊、上网、电视与广播,即新闻传播。2016年以来,抚州市每年都会举行“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系列活动,《抚州日报》每年都相应推出8个版面甚至12个版面的特刊报道,抚州新闻网及时转发省内外报道和现场视频,“抚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开幕式直播活动。活动开幕前还进行一系列的预热报道,通过及时报道,每年活动开幕当天,“抚州万人空巷赏盛会”常常成为外地媒体的“新闻”。当地时间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了重要演讲——《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因为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所以在演讲中提议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的交流互鉴[2]。2016年9月24日起连续3天,抚州市举行“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活动”。9月24日纪念活动开幕时,来自塞万提斯故乡阿尔卡拉和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的代表团也来到抚州,共同纪念3位文学巨匠,这在全球是一大创举。开幕式上,戏剧主题花车在街头巡演,3位文学巨匠笔下的人物悉数登场。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开展了汤显祖纪念馆新馆开馆暨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展区开展、拜谒汤墓、2016中国抚州汤显祖剧目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第三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中国文化行”座谈会等十多项活动。抚州文化兴市的铿锵强音已然奏响,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一个走向文化兴市之路的才子之乡、戏曲之都已然呈现。

五、结语

有力且广泛的新闻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抚州、关注抚州,进而提升临川文化和汤显祖故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名人文化宣传要全方位,城市文化的塑造更要选对突破口。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被当作黄山名片。更有深挖不息者,浙江丽水的遂昌县大有举全县之力宣传汤显祖文化,大打“原创地”牌,打造“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江西日报》在2010年6月下旬整版刊发了一篇通讯《汤翁故里何时姹紫嫣红开遍?》,文中介绍了汤翁只在遂昌为官五年、遂昌如何大打“《牡丹亭》原创圣地”牌,作者感于“落人于后的抚州汤翁文化的打造”。汤显祖生于抚州文昌里,正是抚州城市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和塑造突破口。在抚州,还有很多汤显祖文化的推广举措,如2016年1月成立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2020年8月成立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以及开展纪念活动、戏班演出等。对于外地公众,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是他们获取抚州这座城市信息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来源。因此,在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的力量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李小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