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文物保护知识全文(5篇)

文物保护知识

第1篇: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会对我国水资源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不足,导致我国水资源相对缺乏,对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外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城市规划建设比较混乱,有管网雨污混乱情况,造成了水资源污染。所以为了更好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强对城市污水治理,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

2.1污水治理体制建设问题。在城市发展中,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就会对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在现阶段,在城市发展中所生产的污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不能进入污水厂进行处理。另外一些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符合率比较低,对城市污水的处理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后,在城市的发展中,一些城市没有对污水治理工作进行重视,没有建立相关的污水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城市污水不能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影响。2.2资金投入不足。在对城市污水处理中,对于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不能更好的对污水进行处理。在城市发展中,所产生的污水量是越来越多,所以了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需要加大城市污水资金投入量,保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从而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2.3污水治理监督不够。在城市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需要加强城市污水治理监督工作。但是在现阶段,一些污水厂的管理人员,由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执行,对污水治理监督力度不够,对城市污水治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在城市的发展中,由于污水治理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把污水排入河流中去,对水资源造成了很大污染,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措施

3.1建立综合治理机制。为了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治理,需要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在城市污水治理中,相关污水管理单位需要对城市污水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对城市可能出现的水污染突发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另外在城市污水治理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对城市污水进行治理,保证城市污水治理工作有效开展。最后在城市污水治理中,相关部门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污水治理效率,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3.2投入需要更多的资金。在城市污水治理中,需要加强对污水治理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然后对资金的投入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对满足污水处理对于资金的需要。另外在城市污水治理中,为了更好对相关资金进行征集,可以面对社会进行募捐,从而更好的满足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资金的需要,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治理。3.3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于污水处理生产经营的监管。在城市污水处理中,通常污水处理工作会让当地污水企业进行承包,所以需要加强承包企业的监督工作。另外在对污水治理中,需要加大对污水排放量比较大企业进行监管,对污水排放量进行合理控制,从而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4城市污水处理工

4.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广泛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利用氧化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高举和沉降对污泥成份进行分离,从而达到污水治理效果。但是这种方式相对成本比较高,所以在污水处理应用中会有一定限制。4.2膜处理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膜处理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对污水中主要成份进行筛选,然后再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膜处理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地面要求比较低,所以在污水处理中有着广泛应用。在城市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强对城市污水的治理,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更好的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飞.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16):99-99.

[2]杨静珍.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199-199.

[3]陈志敏.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分析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245-245.

[4]侯世鹏.论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化工贸易,2013,(4):300-300.

第2篇: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问题;改进对策

1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各种植物的合理布局

植物保护原理及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根据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合理搭配和设置空间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植物科学布局,从而体现出自然美和艺术美;另一方面运用植物保护技术后,显现出小区的生态效益,整体自然性与城市建筑合理搭配,小区资源结构得到科学调整,小区内自然风光得以实现,给业主们提供一个和谐、清晰、静谧的居住环境。

1.2有利于提升园林设计者工作水平

城市建筑设计中进行园林设计,首先需要掌握植物保护知识、原理和技术,才能做到科学布局、合理设计。因此,需要提前学习植物保护知识,了解植物与虫害之间的自然关系、天敌与植物间的关系及植物颜色、四季特征等,在设计中弥补缺点,园林设计的质量、艺术性均符合城市建筑。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无形中得到提升。

2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外来品种使用不够严谨

城市园林设计中,需要突出植物的新奇特性,使园林设计更具有吸引力。但在设计中,由于对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了解不足,造成新品种的引进存在问题,导致园林设计达不到预期目标。在引进新品种时,新品种的适应性,虫害防控措施,与原有品种的搭配空间设计等考虑不周,就会出现植物发育不良、虫害严重,或是引入新病虫害,给原有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有的园林设计将野生植物纳入引种之列,使得植物枯萎现象严重,经费浪费,更重要的是无法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是反向作用。

2.2植物搭配方式不科学

树种搭配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受气候、地域限制,对树种的生长特性缺乏具体的了解,将不同树种配置到园林设计中,常因植物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树种生长之间发生矛盾。如栾树与木槿混种,会给蚜虫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导致虫害发生,影响树种发育的同时,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人们休息、娱乐的心情。再如,玉兰适合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在低洼地带无法正常发育,影响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和自然美。

2.3过度使用单一品种

园林设计依靠植物进行美化,为了做好植物保护,选择单一的植物可以降低较多的植物保护和设计风险。但是,这种单一的植物布局,很难形成高雅的园林环境,这与城市园林设计创新思维相悖,使得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出现矛盾。为了增加植物的丰富性,无视植物保护规律,导致植物衰败、失活,或是引发大规模虫害、病害,使得经济、植物资源大量浪费。

3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植物保护对策

3.1结合自然规律和城市特色

园林设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植物的生长特征进行植物搭配,使得空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为达到这一目的,植物种类、数量、颜色、造形等的选择、搭配十分重要。首先,以自然规律为原则,保证植物在种植后能够自然生长发育,能够起到较好的生态恢复作用。其次,植物配置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性,达到令人眼明、心宽、耳聪的精神作用。最后,植物搭配还要符合城市发展,契合建筑特征,不挡光、吸噪声、除灰尘,使城市环境更加清洁。

3.2科学控制种植密度

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多,栽培过密就会产生拥挤争养问题,从而导致生长不良,病虫害较多,因此,要严格控制栽培密度,才能科学保护植物。一般而言,同种植物或同类植物密度过大,病虫害发生几率就会迅速增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植物要科学搭配,适当降低密度,栽种间距要均匀。同类植物间距最好在50cm以上,避免过密为病虫提供保护伞,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有严格管理植物栽培密度,才能既实现植物保护的目的,又能实现园林设计的观赏性。

3.3熟练掌握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功能优势

园林设计需要运用高低不同的植物形成空间的层次性,实现地面绿化覆盖、中部视线通透、高空错落有致,凸显园林的观赏性、艺术性,因此,植物选择的多元化至关重要。在选择时,要以植物的生长特性为根本,以抗病虫为原则,保证植物栽种的高成活率,使其具有较好的自我保护功能。首先,加强对农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各种植物的特性、抗性和功能。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植物保护,以不同的植物优势营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形成植物功能区域。其次,实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植物搭配,提高观赏价值和人文内涵,满足园林可持续发展需求。

3.4挖掘本地植物品种潜力

本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优势,同时,经济投入较少、经济压力小、风险低,这些特性使得本土植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种时要重视新品种的特性和适应性,最好选择应用本土植物,对其进行造型设计和层次规划,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同时,增强观赏性和节约成本。此外,利用本土植物的高抗性,园林建设成功率较高,效果好,能够更好地满足植物保护要求。

3.5合理运用园林空间,促进植物可持续生长

本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对植物保护起到关键作用。建设园林时,构建本地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为栽种植物提供可靠的生长环境。首先,依靠土质和日照参数进行植物种类规划设计,使生态系统具有协调性和稳定性。其次,在适应性的调解下,科学搭配植物种类,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光照,使植物之间形成环境再造功能,高树为低矮树或绿地提供遮荫条件。

3.6综合运用各种植物保护措施

园林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植物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增加植物学专业知识的沉淀,使植物选择更科学合理,从而更好地保护植物。(2)植物搭配以多样化为主,依靠植物的空间分布实现生长环境的优化,有效调节光、温、气、水等因素,从而形成自我保护功能,增强抗病虫能力,实现植物保护的初衷。(3)种植植物时,尽可能应用本土为基质,减少外来土质的使用,防止新型病虫的侵入。(4)尽可能使用本土植物,降低引种频率和数量,增强植物适应性,保护效果更好。

4结语

总之,城市园林水平的提升必须在设计阶段重视植物保护问题,并在后期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园林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征.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8(2)

[2]梁彭湧.植物保护在园林工程设计与管理中的意义[J].农家参谋,2018(9)

第3篇: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当前在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园林的功能发挥,通过对部分城市园林的调查显示在园林设计和植物保护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1园林设计模式单一,病虫害频发

在园林设计中,普遍存在着模式单一化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园林设计的效果,部分园林设计植被整齐划一,但是植物的种类较少,植物年龄、层次等趋于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造成了地表土壤肥力损失,增大火灾和病虫害发生概率。例如在某些园林中种植了大量的冷季型禾本类草坪,从而造成了蝗虫等害虫的频发,而部分地区种植的金丝柳,如果在某一区域种植了大量同类型的植物,植物极易发生腐烂病等,甚至会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1.2盲目引进新物种,造成了树苗的水土不服

近些年来,我国的园林建设加快,部分城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过度的追求标新立异,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植物物种,虽然在短期时间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部分引进的物种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温度和气候,从而造成了新植物的死亡,甚至有些植物会收到严重的病虫害侵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外来物种的引进还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当地动物群落和鸟类群落的正常生存。

1.3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

由于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缺乏专业的生物规划,造成了设计方面缺陷,甚至存在了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各种植物之间的相克现象,降低了植被之间的相互保护作用。园林树种配置的不合理,还会造成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2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植物保护采取的措施

2.1提高园林植物的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园林植物的自我保护能力,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植物设计,尤其是注重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群落之间的相互保护作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在提高植物的多样性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各种植物属性的研究,形成一个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要结合不同环境和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学特征,选择最佳的物种组合,实现园林植物的多样化。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应当注重植被植物、草木植物、灌木、乔木等的层次分配,保证生态链的完整性,提高园林植物的自我修复功能,并减少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发生。

2.2植物栽种密度适宜

适宜的植物栽种密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这是园林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在部分城市园林的设计中,为了追求绿化面积和艺术造型,忽视了植物栽种密度,不仅浪费了树苗资源,也造成了植物群落的生长空间拥挤,出现了争水争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植物死亡。因此在植物设计的初期可以进行适当的密植,以保证景观的效果,经过几年的生长期后,要及时的进行空间结构的规划,保持植物合理的生长空间,增强树体抗病虫害的能力。

2.3注重病虫害防治,提高植被的免疫力

园林植物在维持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居住舒适度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植物的保护不力,从而造成了植被病虫害灾害频发,因此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建立病虫害防治部门,根据园林内部植物的生态属性,建立全面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及时的监控植物变化,确定发病的机理和规律,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

3总结

第4篇: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是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设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文保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作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想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文保事业的平稳持续发展,更应该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作用重大

高标准的财务管理工作能保障文物保护事业单位高效运行,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职能,在完善文物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文物保护资金的监控,还有利于提高文物保护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一,能够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建设和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方便财务数据及时有效的交流,将每一项文保业务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实现文物保护财务信息与财务活动同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活动的时效性。第二,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决策的合理性。文物保护财务核算的高效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能合理配置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规范文物保护财务管理活动。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将单位历年的文物保护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并自动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能够快捷地发现文物保护财务管理中的数据问题,在制定下一步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工作时,给单位领导提供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效率性和科学性。第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升级改造,最大限度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升级传统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人事、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改变原来财务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第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有效节约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优化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使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其次是建设规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财务数据资源,提升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水平,最大化的提高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利因素

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停留在名义上的信息化建设,没能深入发展下去。而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不够,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片面看作是对财务数据汇总和财务报表制作,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拖慢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外存在部分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的领导,他们更满足于现状,对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无动于衷。造成的后果就是单位财务软件没能升级,没能进行深度地开发,信息资源没能有效地整合,软件利用效率低下。

2.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做保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单位发展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际上,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方法落后,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这些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财务软件功能不全,数据无法共享由于预算不足,目前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软件利用流于形式,财务软件功能不全,部分财务软件自带的模块与财政部门的模块不匹配,在核对财务数据时,需要重新对财务数据录入,增加了财务工作量,浪费了资源。另外,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软件与财政部门国库支付系统不匹配,每月核对支付数据时,也只能人工逐笔核对,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这些都是因为财务系统不完善,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

4.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复合性专业人才极其短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断进行的研发升级,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管理相关业务知识,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严重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有的单位由新手从事财务工作,有的甚至都不是财务方面的人员,即便是有专业会计人员,也是身兼数职,财务人员无法有效完成工作。即便是现在通过考试招聘这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无法更好地满足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发展需求。

三、完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意识,转变传统管理方法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加深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建设信息化的必要性,转变陈旧思想,树立先进理念,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将建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念深深植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首先是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要打破思想方面的障碍,统一思路,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转变他们传统的管理观念,认识到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对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其次是要定期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财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操控能力,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为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只有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才能促使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形,按照内部控制建设指引的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文物保护资金财务管理全过程,完善和优化文保资金相关控制节点。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完善的内部控制来增强财务风险防控,保障国拨资金的安全性。文物保护事业单位也应当提高内部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建全风险防控机制体系,才可以有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的监管,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安全。建立必要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文保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潜能,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认同感。

3.丰富财务软件功能,充分发挥软件作用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加大对财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提升软硬件的设施水平,配备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建立一个规范的、高效的、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引入时下流行的云计算服务,在做好保密的安全前提下,建设互联网专线设施,将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财务软件和财政部门软件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财务数据网络共享。财政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调用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仅仅要提高业务知识,还要更新知识,更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以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实际上,技术人才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源泉,单位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综合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此外,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引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尽量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道德教育培训,必然能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在人力资源方面,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并快速普及,提高文物保护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重大,既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完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监督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高效性,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中会计师,2016(1).

第5篇:文物保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茂名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信息化

历史建筑是不能再生的资源,它代表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是一个地区不可复制的符号,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近几年,政府一直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夯实不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1]。”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也更加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及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目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很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段,通过基本的测量、访谈、文献查阅等收集数据,缺乏对这些基本数据直观性的整合,从而使得在保护过程中,无法综合考虑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影响最终的保护效果。因此,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介入新的技术与手段,来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对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以及急迫性进行了:“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库,建成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完善文物部门政务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文物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共建[1]。”本文通过结合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提出建立信息化的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系统,科学的、全面的对历史建筑进行信息的收集、记录、鉴定及价值评价等相关工作,为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现状

茂名历史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数量颇多。据不完全统计,茂名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00多处,其中古建筑约286处、古遗址约205处、近代和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0余处,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则超过千数。近年来,茂名市政府积极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首先,积极进行文物建筑普查及申报工作,2019年茂名市新增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同时做了大量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申报工作,2020年4月,在茂名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工作中,还第一次运用了无人机航拍的实景建模技术运用到历史建筑管理之中。其次,茂名市制定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规定,如《茂名市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管理规定》,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管理程序。但是,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工作还是有一些问题:(1)历史建筑基本信息不全面。没有全面、系统的记录历史建筑的测绘图纸、历史信息、营造技艺信息、环境信息等,不能对建筑价值进行深刻的评定。(2)保护进展缓慢,保护观念相对淡薄。茂名的历史建筑除却一些知名的或者能带来经济收益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很多文保单位都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例如在安良堡列入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基本没有采取太多的保护措施,屋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坍塌,庭院内杂草丛生。直到2019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才开始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民众对于历史建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茂名很多地方的民众对于历史建筑都是“嫌弃”的状态,觉得那是破旧的老房子,没有任何的利用保护价值,花钱修复也不值当。(3)对历史环境关注较少。比如茂名信宜镇隆古城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将历史建筑进行了加固及修缮,使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但是却完全失去了历史建筑该有的韵味,比如古城门楼——红楼的门前采用了现代化的大理石广场、崭新的涂料、还有一些不符合当地特色的装饰等做法,这些都让历史建筑失去了该有的风貌以及灵魂。而民间一些做法,比如水泥硬化地面、石灰刷墙、铁皮瓦盖屋等更是让历史建筑丧失自己的该有的文化内涵。(4)历史建筑信息共享差,公开性不高。茂名历史建筑资料相对较少,网络、书籍等资料相关记载都相对较少。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茂名各级政府网站对历史建筑资料的公开性也不够。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方面信息不够系统、详实、全面,信息公开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不高,保护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而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就能够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2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

茂名历史建筑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保护、管理、监测、研究和展示,由基础信息记录、保护利用、检测管理、宣传展示四个板块构成,通过建立历史建筑基础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历史建筑的建筑信息、历史信息、建筑图纸、建筑模型、规划保护修缮方案等,以数据库作为基础来掌握及管控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并且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管理、日常监控等,以此不断完善数据库,更新数据库。该系统主要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全站仪、遥感摄像等技术方式进行基础数据信息记录,并通过GIS、BIM等系统建立数据库,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及检测管理,并且通过VR等方式对历史建筑进行宣传、展示。

2.1信息记录

历史建筑的基础空间信息获取与基于文物修缮的空间数据采集具有较大差异,不仅需要获取历史建筑自身的尺寸、结构等信息,还需要获取其在城市空间基准下的三维坐标信息[2]。因此,在对历史建筑的基础信息进行记录时,需要更加全面、细致、科学、系统。历史建筑的信息记录包括:建筑基本信息、历史信息、环境信息、建筑图纸、建筑模型、建筑评价及鉴定、保护修缮方案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因此在对茂名历史建筑历史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全站仪、遥感摄像、测绘等手段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使用GIS、CAD和BIM等软件,建设历史建筑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

2.2保护利用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通过数字化表示建设项目的物理与功能特性,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3]。通过将基础数据库的数据输入BIM系统之中,构建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而历史建筑的所有信息都以参数的形式记录在构件的图元或类型属性之中,可以直观的对历史建筑的形式、营造工艺、各个部位的数据、节点的构造乃至建筑周边环境等都可以直观的展示在我们面前,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避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信息不足等造成不当操作。

2.3监测管理

GIS、BIM系统可以对历史建筑信息进行保存、管理和分析,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细节,将历史建筑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很便利的进行查询、共享、输入与输出。BIM系统还能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能够将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各个部门、各种参与方都能进行一定协调,避免冲突。BIM系统还能通过阶段化的管理方式直观的展示不同时间历史建筑的特征。

2.4宣传展示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让人进入历史环境之中,感受会更加深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茂名一些偏远的历史建筑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并把人带入到以前的社会背景之中,领略不一样的风光。

3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意义

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建筑保护、课题研究、检测管理、宣传展示等四个方面。

3.1历史建筑保护

建立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系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具体体现在《中国文物保护准则》中定义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中,即调查、评估、日常管理。(1)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及时收录和可视化管理,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2)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各种数据的整合,能够很好的进行数据比对,更好的评定历史建筑价值。(3)日常管理:减轻日常管理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2课题研究

作为文化遗产,茂名的历史建筑历史价值还有待发掘,这需要进行专门专题的研究工作。数据库的建设的建设,将所有与茂名历史建筑相关的历史信息资料整合到一个数据库库上,同时实现信息的可视化、检索功能,大大方便了课题研究,提高工作的效率。

3.3检测管理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对历史建筑进行全过程、多要素以及各参与方的综合集成管理,对保护修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可以对修缮过程等进行模拟,减少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能很好的记录,能够更好的还原其真实性。

3.4展示与宣传

能够将历史建筑进行展示、使用才是创造社会效益的方式,也是历史建筑保护较好的一种方式。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能直观的将历史建筑通过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展示,同时普及一些相关的保护知识。如通过VR的方式,可以将人们置入历史环境之中,以此来提高公众保护和参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茂名历史建筑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对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建立全面的茂名历史建筑信息档案;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茂名历史建筑管理闭塞等问题。加强了茂名历史建筑的信息管理及保护措施,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益,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实现历史建筑从封闭式管理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物政发[2017]4号.[Z].2017年02月27日.

[2]康停军,王彬,花向红,区讯敏,倪志.基于“一张图”的历史建筑信息化管理及应用体系建设[J].测绘通报,2019(S2):140-144,1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