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

第1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机;发展现状;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87-1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农机市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尤其是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机械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更好、更优的农机供应到农村市场。这是这种需求让一些“杂牌”产品流入市场,给农机市场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不仅让农机购买者利益受损,同时也造成了农机市场的混乱。要不名牌产品、优质农机产品引入市场,来满足广大农村生产的需要。

1.2 售后服务不完善

售后服务不完善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利润小,通讯设施落后。当农机发生故障时,得不到及时处理,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农村农机售后服务需要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机在农村的利用虽然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但是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机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业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以及知识相对落后,没有达到农机使用的专业性。再加上农机长时间使用,机械本身需要保养和维修。

2 农业机械如何保养

农业机械要根据使用强度与时限进行定期保养。保养方法要严格根据说明书以及当地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相关内容进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进行保养。要按照号、项、技术保养,一些技术层面的保养一定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或者到专业维修店进行,达到保养标准,保证机械完全处于优良状态。燃油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气、小漏油、小漏电、小漏水;做到五净:净油、净水、净气、净机器、净工具;还要做到六封闭、三灵活和一完好,六封闭包括: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磁电机、汽化器和机油检视口等六个封闭;三灵活包括:升降要灵活、操作要灵活、转动要灵活等三方面;一完好是指技术状态完好。这几方面是保养的重点。

3 农业机械的维修

随着农机的使用一些零部件必然会出现损耗或者破损现象,为了维持机械的正常工作必然要对农业机械进行维修,而机械的维修要讲求技术和方法,如果技术不到位或者方法不得当,会对农机产生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

3.1 农业机械技术层面上的维修

我国农业机械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以前主要用于农机站,由其进行管理分配,在维修体制上依然沿袭前苏联的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农业机械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零部件更换或者大修,维修周期是根据农业机械过去的维修记录而确定下来的,所以称之为计划维修或预防维修。

近些年,我国农业机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机的维修诊断技术也随着提升。从用水利测试拖拉机功率到简易机械测试仪再到电子测功仪,机械测试仪器的不断更新,科技含量的提高,使得一些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和定部位的故障有了更加明确的结论以及解决方法,有利于改善维修的盲目性,相关材料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这种根据农机本身状态进行的维修称之为定期维修,他的优势很明显已经逐渐取代了事后维修和定期维修。这种维修方法较之其他维修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可以避免农业机械引发的灾害;其二,大大增加了农机的作业时间;其三,减少了机械的维修时间;其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2 农业机械经济层面上的维修

经济层面上主要指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周期长短。机械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机械的工作性能、工作效率会下降。在维修过程中要考虑维修费用,零部件的受损程度,更新周期,如果这些费用已经超出机械所造价值,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更新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保有量在大幅增加。农业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不断出现,机械本身质量问题,维修过程中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伤害了购买者的权益和利益,所以购买者要在购买农机时要掌握一些农机常识。

参考文献

[1] 张建俊.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丁健.设备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的程序化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6.

[3]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4]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5] 赵亚玲.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J].科技信息,2010,(3):383,341.

第2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市场现状;需求特点

农业机械产业是生产农业机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与渔业提供生产和加工设备的产业。它直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具有关键性作用。

1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基本国情是以农业扶持工业,当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分配,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农机行业是炙手可热的行业;80年代末、90年代末,市场化把一大批农机企业和农机公司推向了市场的边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分配取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很多农机企业都随之陷入困境,农机市场开始衰落,农机厂家开始纷纷向其他行业转行。许多企业只有等待或改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批企业成了转型的牺牲品,另一批企业却很幸运地存活下来。

自2002年起我国的年人均gdp已超过1 000美元,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时期,进入到全党全国整体推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国家财政有能力加大对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把农机补贴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各地农机补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依据,标志着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崭新阶段,逐渐向以工补农阶段过渡。

2005年以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其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国家支持“三农”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如购机补贴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将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的发展,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为了提高效益,一些农机户淘汰老机型,进行更新换代。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机市场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由于粮、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种植户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农业税的减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提高了农户对新型农机的购买能力。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投入,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较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的需求,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对农民购买农机放宽银行贷款限制的政策,对整个农机市场的持续走强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化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运输机械、牧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半机械化农具、拖内配件等13个小行业,能生产16个大类、3 200多种产品的完整工业体系,农机工业整机产值在2005年突破了1 000亿元大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主导产品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配套农具等。

2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2.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有关农机知识的了解,对假冒伪劣农机的识别水平低。与此同时,农村市场假货横行,部分农民因害怕上当受骗而放弃购买,也严重影响了名优农机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农民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抑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1-2]。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2.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2.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3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3.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05 年才达到 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4 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3.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3]。

3.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3.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3.5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好农机,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3.6功能性

我国农机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4]。如要求农业机械的实用性、耐用性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价低产品。二是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三是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以联合收割机为例,基本只要能收割干净就可,而对其他附加功能则大可省略。简便的另一个要求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学易修,操作修理越复杂的农机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

4参考文献

[1] 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2] 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第3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应用

前言: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现代农业生产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管理变得十分必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农业机械管理变得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更加高效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信息管理技术为农业机械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农业机械生产的效率更高,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农业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渐落后于其他行业,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因此,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推动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市场信息的获取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都是采取市场预估的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生产活动。但是由于所获取的信息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当市场信息不准确时,会对农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科学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农户在生产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收益。另外,信息管理技术要以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基础,应用于农机管理当中,推动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1]。

二、农业机械管理现状

(一)农业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管理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关键的,但当前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其一,在多种农业机械配合工作时,缺乏合理的配置,协调性差,工作效率较低,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其二,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指导,使用方法不合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损坏。农业机械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会发生较大的磨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修缮,机械受到一定的损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三,农业机械的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较为落后。对农业机械的类型以及使用方法没有充分的进行考虑,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难点

农机管理信息是农业机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信息的不断变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也随之变化。这些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获取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时,很难保证信息值的连续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类型有了很大的拓展。在农业生产当中就会出现多种选择。不同的农业机械适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从而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变得十分繁杂,涉及到农业机械的类型、数量以及使用要求等多个方面。另外,农业机械信息根据时间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并需要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农业机械信息,给农业机械造成了很大的难度[2]。

三、信息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农业信息数据管理

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农业机械管理相互对接,通过对农业机械相关信息和使用情况的有效掌握,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传输给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屏幕将数据清晰的显示出来,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建立农业机械的信息数据库,将农业机械使用的各项数据存储其中,能够及时的获取、查询和调取。与此同时,农业机械管理管理系统与农业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有效掌握土壤的肥力。水分以及种植环境,根据相关数据的对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进行。在农业机械的运行过程当中,能够实时获取数据信息,并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农户对于农业机械使用有了正确的了解,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故障维修

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对农机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农业机械进行故障检测,并将相关的数据信息数据反馈给农业机械生产厂家或维修企业,极大的提升了农机故障维修的效率。建立故障维修的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共享,加强沟通与交流,当配件储存不足时,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及时的调配,能够有效满足农业机械故障维修的要求,解决了农业机械结构复杂、零部件繁多的难题。极大的提升了农机维修的效率,保证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GPS定位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当中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控制系统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GPS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对地理位置的控制,是一项虚拟现实技术。首先,GPS凭借其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处理,并通过成像技术,将信息数据形成图像呈现在显示屏当中。然后,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配置,确定农业机械的运行条件,为农业机械管理提供相关数据信息参考。最后,数据信息及时的进行更新,而农业机械的运行需要参照数据信息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3]。

结论: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当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农业机械的运行效率。针对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管理。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完美融合,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莉莉,刘小辉.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运用[J].北京农业,2014,30:236.

第4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机培训;适应;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学校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经过几代农机培训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培训了大量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为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经过良好培训的2000多万农村农机人员,掌握了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的本领,这支大军分散于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又分别培训出大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能手。1994年全县只有农用拖拉机11、8万。kw,联合收割机48台,到199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2万kw,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44.1台。农机校则为此输送了充足的驾驶操作技术人员,解除了农业机械化推广与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全国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农机校的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机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农机教育培训的步伐,是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为农机教育培训部门,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以变应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从目前的农机市场行情来看,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农机工业已经走过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并且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机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归发达国家在实现农机化时,农机工业也曾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后,农机工业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根据1979-2000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分析预测:今后几年,农机市场将继续下滑,最好的情况是达到持平或微量增长,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波动中下滑,即农机工业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断调整,将存在一个较长的调整期。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现阶段农机市场上产品繁多、货源充足,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据专家分析,我国农机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市场的需求。当前的主要障碍不是农机产品的数量,而是技术。

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机校在新形势下的状况都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农机校的教学装备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配备的,那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解剖车、模型教具、电化教学设备大多数都被弃之仓库,只有少数教练车还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培训的人数却已廖廖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机市场急速下滑,培训对象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原有教具已不再适用。这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极大削弱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我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市场的变化形势。在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形势面前,如果仍然固守已失去生命力的呆板的办学方式,仍然束缚在狭窄的培养目标上,农机校步履维艰的状况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改观,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也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甚至延缓农村经济的振兴。因此,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需求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才能充分发挥农机校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第5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业事故分析;安全预防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机械需求剧增,农业机械肩负超过50%的农业劳动量,对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积极作用。我国适应不同地域的农机产品众多,随着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农机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农业机械安全性处于更新发展阶段,农机产品操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农民购买机械时多贷款,使用中对农民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事故影响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如何保护农民使用农机人身财产安全是重要的课题。

1农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安全问题成为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推进农机现代化中必须重视预防作业安全事故。农业自古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行业,约有13亿人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比例达60%,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亚洲农业人口占全世界的80%,中印两国占亚洲农业人口的78%[1]。我国农业经济在国家政策支持保障下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机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机发展呈现出农机装备需求量大,综合利用率,农机服务组织数量逐年递增,但科技人员及县级以上服务组织数量不足,农业发展未达到先进水平。我国农业对农机拥有量大,但农民往往选购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农机服务体系配套跟不上农机发展速度,导致农机安全事故频发,对农民人身安全与经济造成巨大损失[2]。

2农机作业事故原因分析

农机产品市场蓬勃发展取决于农民用户,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会降低农民购机兴趣,为农民提供安全的农机市场是农机企业首要议题,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关乎农机企业发展,当前农机质量安全问题引发农机事故有多方面原因,可以从农机操作手,农机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等主体方面分析[3]。部分农机使用者自身技术不过关,往往进行无证驾驶是农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民用户学习农机操作中非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培训,往往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使用农机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造成事故。有的农民用户对农机驾驶考证观念淡薄,认为没必要进行专业培训,许多事故发生源于不规范无证驾驶中,农机是许多农村人家的交通工具,超载等违反交通法现象严重,为农机使用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3农机作业事故处理技术

农机事故发生后处理人员赶到现场进行管制保护,要开展现场询问勘察工作。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成立事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农机事故应急管理柱子领导,人财物保障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事故应急管理工作,负责24小时农机事故接报工作,跟踪了解农机事故相关突发事件,如图1。农机事故发生后应报告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事故发生地农机主管部门与先期抵达现场救援力量组成,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处置农机事故,协调事故处置中的各种关系。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救援主事故处理组与应急保障组。根据事故等级标准,农机事故应急响应分为部省市县四级,各级主管部门按要求赶赴农机事故现场,组织领导事故应急处置。发生特别重大农机事故由农业部启动应急响应,省市县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负责人等赶赴事故现场。发生较大农机事故,由省辖市农机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市县级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等赶赴事故现场。农机事故处理员赶赴现场后保护现场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措施疏通交通,避免引发更大事故。到达农机事故处理员应注意发现围观目击者,抢救伤员与保持现场原状有冲突,应注意不破坏现场状态。主要确定合适的现场管制区范围,使现场救护勘查工作顺利进行。事故经常伴随碰撞等现象,很多时候受伤人员被困在变形车辆中,现场营救是迅速将受伤人员从危险环境中解放,营救方法有撑开式、切割式等。运用液压钳将伤员身体上变形车体用液压钳撑开救出伤员。绳拉开式是用绳索绑缚在变形车辆两端,通过急救车拖拉使变形部位分离达到营救目的。

4农机事故车辆检验

农机事故发生后车辆车体损坏变形,与车辆变化有内在关系,对事故车辆准确检验,找到性能变化与事故过程参数关系,可以提高事故处理速度。为保证农业机械运行安全,国家出台《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系列国标,是我国农机安全技术管理的基本技术标准,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进行事故机械安全性能检验重要技术依据,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应按安全技术标准对产品检验,依法进行认证农业机械应由出入境检验机构进行验证。将事故农业机械检验划分为事故农机属性检查,性能检验。属性检查是处理人员对事故涉及车辆进行整车检查,检查车辆属性与部件损坏情况,用笔录等方式记录检查结果。性能检查是车辆发生损坏情况,车辆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进行检查。事故车辆检查主要是引起事故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部件性能,如制动系统性能、转向系统及安防装置等。给出检验结果与事故关系分析结论。进行车辆检验时需注意一些重要事项,包括保护原始状态、防止二次事故等。农机事故发生后,处理人员在勘查现场收集证据同时,检查肇事车辆基本属性、整车损坏状况,事故车辆检查包括基本属性与损毁检查。农机事故现场完成机械基本属性检查,有利于后续车辆鉴定等工作开展,车辆基本属性检查内容包括车种等。我国注册登记农机车种分为拖拉机、方向盘走式联合收割机、悬挂式联合收割机。为使农机属性检查快速完成,制定调查项目表,使事故处理人员有清晰的检查条目。事故车辆性能检验与一般性能检验方法相同,事故车辆检验引起事故可能性较大的部件性能,如电路系统等。事故车辆检验要重点检查车辆装载检验、安防标志检验、行驶轨迹检验等。

第6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对于农业机械化而言,倘若不加以管理,势必会导致机械化各方面的作用下降,并且无法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管理的类别较多,过去的个体管理虽然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但目前的个体管理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进步。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开展公共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通过公共管理,设定一个比较统一的目标,以此来协调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开展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市场和农民,减少各种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此来促使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补给和帮助,满足百姓的需求。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理论上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完全可以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相互融合,并且创造的效益比较突出,值得社会肯定。未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发展力度会更大,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手段,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此,还应积极地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1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

农业机械化管理,单纯地依靠人工管理或者是主观上的管理,并不能实现强大的约束作用。未来,在公共管理视野中,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存在是一种硬性的规范,能够将一些边缘化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管理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法律制度,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与国家其他法律相互结合的,以此来交织成一张巨大的法律网络,对各种问题进行约束和处理。依据现有的农业机械发展情况,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包括装备、设施、操作、管理等,促使农机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2.2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公共管理视野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确保多项工作的良性循环。在今后的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中,还应积极地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规定,处理更多的固有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健全体系。而且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与市场和政府都是密不可分的,将来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可促使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更加顺利,与公共管理高度贴合。此外,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监理职能,通过监理部门来进行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一些因素的负面作用。

2.3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

务所谓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指的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组成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在此组织中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制定保护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其步入法律轨道,并得到大力推广。日后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需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弹性地制定服务内容和具体的价格标准,要以推动农业发展为目的。

第7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机市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度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农机化水平迅猛发展,诸多关键元素的巨大变化,冲击了传统的农机市场消费模式,引爆了新的需求,农机市场即将进入转型期。

市场需求呈现出“哑铃型”

随着我国土地集中以及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将催生我国农机市场新的需求模式――“哑铃型”模式。即从需求量分析,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形态。

首先,市场需求趋于大型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带,随着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迅猛崛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将出现类似于欧洲庄园经济模式的新的农村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动我国农机需求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中小型农机将彻底回归田间管理的角色。

其次,从我国农机化发展分析,随着中原区域逐渐实现机械化,作为农机化薄弱环节的山区丘陵区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惠农政策将进一步为之倾斜,这些区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而适合该区域需求的小型机械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类作物机械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市场蓝海

今后几年,我国农机市场的重点将开始由三大作物为重点向经济作物转移。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必将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经济作物的收获机械化,包括甘蔗、棉花、马铃薯、油菜籽、甜菜等,而作为种植面积较大的甘蔗收获机械化将成为重点之一。

以甘蔗机械化水平为例,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甘蔗生产中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运输等方面的机具已有成熟机型,并已在推广使用,而收获仍是人工劳作,采用人工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作业流程,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0.5~0.6吨,1亩地需要8~10个劳动力,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了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制约糖料生产的关键因素。

产品由“大众”向“小众”转移,由共性需求向个性需求转移

从未来农机市场基本发展方向分析,我国农机市场的个性特点将更加凸显,突出表现为由过去的大众产品向个性突出的小众产品转移。这种需求特点突出表现为:

第一,需求数量较小,不像过去那样少则几万台,多则几十万台,上百万台,而可能是数万台,甚至是数千台,但质量、性能、配套等均具有特殊要求。

第二,配置高、自动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譬如适合大型农场需要的大型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深松、镇压、播、施肥、喷药等项功能,起到保护性耕作之目的。

第三,价格高,利润丰厚。目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利润差距较大,普通小型产品的利润率不足10%,甚至更低。而高端产品的利润率高达2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这种差距在今后农机市场将变得更加普遍和突出,蓝海与红海的差异将进一步彰显。

第四,大型化。随着农村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历史的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农机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譬如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产品。

第五,节能型产品将受到政府的支持。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而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节能将成为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由此决定了节能产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将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产品。

第六,深松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譬如烘干设备市场将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农村长期的化学化作业,导致土地板结严重,单产量下滑,土地改良深松成为必然,由此将拉动深松机市场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大型农场、家庭农场的崛起,粮食在一个阶段将大量储存在少数人手里,粮食烘干成为存储的必需条件。由此将拉动粮食烘干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

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

在大型农场、家庭农场,高端产品将更受青睐。所谓高端突出表现为产品高端化,诸如拖拉机将进一步向机电液一体化、电脑智能、故障诊断监控系统、地头自动管理系统、GPS定位系统、变速箱、全负荷动力换挡、巡航系统――能自动调节速度、挡位、油门、高压共轨系统等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状况的提高,消费者除关注产品的高端化外,他们更加关注舒适性,譬如在作业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弯腰、走动等容易消耗体力的操作、驾驶室应舒适豪华并配有空调等。这些变化已经不是几年的梦想,越来越逼近现实。

竞争日趋激烈将带来市场洗牌

第8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机具配置;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54-1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说,农机化发展新的春天已经到来。作为农机化工作者,必须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牢牢掌握农机化发展的主动权,总结九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找出制约九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研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今后全市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开创农机化工作的新局面。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1 九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自然条件

九台市位于长白山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理位置较好。地处东经125°25′~126°30′,北纬43°51′~44°32′之间,地形地势呈西南东北狭长状,东南高,西北低。境内河网密布,低山耸生。境内平原、台地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4%、34%和22%。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无霜期140~155天。年平均气温4.7℃、平均气温年较差39.5℃,平均气温日较差12.3℃,年≥10℃活动积温2,880℃,年平均降水量577毫米,水资源充裕,拥有耕地面积10.5万ha,土质松软,适合机械作业。总之,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 制约九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地块零碎,不适于大型机械的规模化作业 农村土地的经营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也被划分成几个等级,按人口分到各户,每个自然地块都分成了若干小块,分属于不同的农户,致使地块小而零碎。每户一般拥有土地3~6块,给机械作业,特别是大型机械作业,带来不便,严重影响了机械的作业效率,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2.2 地势高低起伏不平,给大型机械实施机械化作业形成掣肘 由于九台市独特的地形地势地貌,东部南部低山耸生、丘陵、山地密布,故而不适于大型机械实施作业,机械化耕种收水平还很低下,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 购机成本高,效益低,挫伤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机械成本,特别是专用机械和大型机械购机成本高,配件价格,油料价格,雇工价格不断攀升,致使机械维修成本,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而作业价格却一直停留在2005年以前的水平,随着机械保有量的增加,部分机械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购机成本的收回时间拖长,预计要3~5年,此种现象不改变,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势必受到严重打击。

2.4部分农民思想落后,依赖传统的种植模式 尽管现在有了先进的机械,但仍有部分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为了节省费用,固守着传统的种植模式,不懂科学种植,再加上时令不等人,天气不作美,损失时有发生,得不偿失。

2.5玉米水稻机械化播种收获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瓶颈 玉米、水稻,是九台市两大粮食作物。近几年,九台市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发展不够平衡。玉米生产整地、播种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程度均达到 90%以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玉米、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却存在很大差距,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瓶颈。

3 破解对策

3.1 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单户经营,地块分散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由于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村部分土地闲置,其中一部分已经流转出去,这是一个土地集中经营的契机。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政府应该立足现状,放眼未来,加大宣传力度,尊重农民意愿,加大农民工安置力度,鼓励农民自己创业,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促使大批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2推动农机经营方式转变 随着土地转包给农机大户,土地相对集中,农机服务组织也随着产生。农机租赁公司、农机服务队农机协会、安全村和修理网点等都将形成新格局,从而使农机服务组织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科学化。

3.3集中精力抓好农业机械化创新推广,促进大中小型机具协调发展 针对九台市各乡镇的地形特点,农机部门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发展机制,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使农机化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第9篇:农业机械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