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精选(九篇)

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第1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省科技厅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希望全市广大科技特派员努力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能够把科技、人才、资源、信息与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从我市的实践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亮点。实践证明,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组织引导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与广大农民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能够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实践。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密切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联系,成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大批科技特派员的连续下派,把聚集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和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引导到农村,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引导、带动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又通过他们的引导、示范,建立健全了农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新渠道。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增强了他们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源泉,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灵感的激发都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确实抓在手上,使其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我市X个县(市、区)X多个乡(镇、街办)X多个村(居)委展开,标志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县(市、区)两级科特办要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科技局、组织部、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好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培训,加强科技特派员能力建设,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充电加油”,不断增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

二要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良性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选聘机制,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使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大军。

要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要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一线创业,大胆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农村企业共担风险,同享成果,让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要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和集成,促进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农村技术承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结合。

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更充分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和综合素质、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纳入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充分发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传播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到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市、区)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分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并要蹲好一个示范点,培养一个先进典型,抓点带面。要确实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工作机构,保证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除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资金,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都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尽快实施,确实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把科技项目做大做强提供帮助。

第2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党的大和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科教兴安战略,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全市农业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法制化为重点,利用各种科技教育资源,扎实有效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科技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内容要做到“五个延伸”,活动形式要做到“十个结合”。

(一)科技下乡活动内容

1、具体要做到“五个延伸”。一是增产技术向增收技术延伸,突出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项目;二是由产中技术向产前信息传递、产后贮藏保鲜、加工销售知识延伸,特别要突出水果、蔬菜、畜产品、干果等的保鲜贮藏及营销知识等,实现增值;三是由常规、一般性技术向高新组装配套技术延伸;四是由农业生产技术向标准化生产技术延伸;五是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向法制化生产延伸。

2、科技下乡活动的具体内容

各职能部门要结合部门实际,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有计划性的科技下乡活动内容,要注意突出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全力做好科技下乡活动工作,重点突出抓好十项培训内容。

①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②农产品节本增效技术;

③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农村有关政策培训;

④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⑤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

⑥高效蔬菜生产技术;

⑦优质水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

⑧畜牧养殖技术培训;

⑨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技术培训;

⑩农机、水利、气象等综合配套技术。

(二)科技下乡活动的基本原则

1、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各乡村的农村优势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开展培训。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

(三)科技下乡活动的目标

通过实施科技下乡活动,营造学科技、用科技氛围,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年,全市组织科技下乡10次以上,培训农民达3万人次。

(四)科技下乡活动的形式

要完善以前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做法,加强示范操作,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提高科技下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体要做到“十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技术人员在讲课培训的同时,更要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场地亲自示范操作,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会议与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会代训”、“无会不训”;三是要与新闻等部门科普宣传相结合,开辟《畜牧之窗》、《农技之窗》等电视栏目,扩大科技下乡活动的覆盖面;四是送技术与送信息、送物资相结合;五是科技下乡活动与技术承包相结合,认真落实科技承包、有偿服务的政策,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的普及程度;六是科技下乡活动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七是科技下乡活动培训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八是单纯的技术培训与市场经济理论相结合,要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整个科技下乡活动;九是科技下乡活动培训与法制培训相结合;十是科技下乡活动要与机制创新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科技局要建立健全科技下乡活动领导组织机构,制定科技下乡活动计划,确保各项科技下乡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一思想认识。要高度重视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工作,把今年科技下乡活动工作提高到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全市今年科技工作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对待,精心组织,扎实搞好。

(三)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千方百计安排必要的科技下乡活动经费,确保各项科技下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

(四)严格考核评比。为保证今年科技下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便于考核评比,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力戒形式主义。

第3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办学特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80年代末开始,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相继开办计算机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相比,差距较大。在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水平,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条件现状

1.1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薄弱

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性大学与理工科大学当初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师资力量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物理、数学和电子等专业的教师。而这三方面的人才在农业院校本身就很缺乏,并且这些教师主要是从事农业专业的普通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教学工作,与计算机专业的要求相差较大。这些年来农业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农业院校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来说没有优势,人才引进方面的成效不大。另外,教师专业、学历和职称等结构方面也不够合理。

由于农业院校一般都没有设置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而计算机专业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远远高于农科,因此实验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1.2科研水平较低

科研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不言而喻的。而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相当一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的是基础课教学,科研方面缺乏一定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许多院校相继引进了一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但一方面由于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科研方面的基础,申请项目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教学负担太重,教师无法在科研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两方面得不到保证,科研很难上去。

1.3办学层次单一,缺乏经验

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以本专科为主,硕士点较少,博士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科没有一定的办学层次,专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保证等各方面也都缺乏经验。

1.4学生质量

长期以来,考生报考农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招生质量受到很大限制,计算机专业尽管相对农业专业招生情况要好一些,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近年来这些情况虽有所改变,但总体上看,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质量与综合性及理工科大学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2走与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办出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上述现状,是由各方面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现实的。照搬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的办学模式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应该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条件,走一条与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之路。这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也符合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农业信息化涉及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下面对有关计算机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作简要介绍[1-3]。

(1) 3S技术

3S技术是RS、GPS与GIS的合称。

RS(遥感技术):是通过航空或卫星遥感数字图像,来快速获取大面积空间信息的一种主要技术。它在农业资源环境的检测管理、气象和病虫害的测报预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对任意一个地面点位进行定位的技术,目前该技术可以给出精度在厘米数量级的坐标值,是精确农业最主要的技术之一。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具有空间数据存储与图形表达、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系统。在进行农业区划与农业宏观决策,农业信息定位与检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Web GIS技术和具有时间维的T GIS技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2) 数据库技术

农业信息化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撑,是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农业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包含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文档数据,而且数据地理位置分散、移动性大。对这些信息的组织与存储,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管理、数据仓库技术、对空间数据存储的支持、移动计算与嵌入式计算技术等。

(3) 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现实世界三维立体空间实体的一种技术,其模拟的实体具有交互能力。这项技术的直接应用就是虚拟农业。所谓虚拟农业,就是对农作物、畜禽在给定的环境、资源条件及营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态进行模拟,以制定最佳的农艺措施和喂养措施;然后实际培育出相应的真实作物和畜禽。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是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也离不开此项技术。利用农业信息网,各级领导可以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以进行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部门可以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也可进行网上农业信息和产品的;科技部门可以进行网上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

(5)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电子手段,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将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涉及的内容不是一般普及性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采用非常专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些对于农业专业教师来说是普遍缺乏的,从我们与有关农业教师的合作中了解到,他们都非常欢迎计算机专业教师加入到他们的科研工作中,以解决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既然计算机在农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农业上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同时,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也是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可以借鉴农业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由于农业方面的学科也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办学思想、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安排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在科研方面可以得到农业专业的支持和带动。由于农业专业长期积累大量的科研经验和实力,如果计算机与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科研,一方面很容易申请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科研设备,吸取他们丰富的科研经验,从而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看,21世纪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对方的思想,相互采用对方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相互利用对方的一些技术手段等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目前,这种学科交叉趋势还在继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是完全符合这种发展趋势的。

3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与农业的结合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观念转变、领导重视、有关部门的协调等。从计算机专业自身角度上,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 加强计算机农业应用的普及教育

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农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知识,从而达成一个共识,即计算机与农业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教师积极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

教师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是实现结合的第一步。开始时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一些项目的合作研究,逐步扩大这种合作关系,发展成为院系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就可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而为计算机专业创建办学特色打下一些基础。目前,我系已经有一部分教师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少数教师与有关农业部门还建立了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从他们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事实:这部分教师通过合作,自身研究开发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由于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方面中具有明显特色;通过合作使整个专业在资金和设备上得到一些改善。

4结束语

通过教师参与农业方面的科研,积累一定的计算机在农业方面应用的知识后,就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过程结合一些农业应用方面的实例,从而为学生从事计算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在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农业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开发进行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结合农业信息网的建设等进行讨论;计算机图形学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可以结合3S方面的图形图像处理等进行分析;多媒体技术课程可讲解一些农产品的多媒体设计方法等。

目前,由于计算机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大多是由教师假设一个应用环境,自行构造和设计题目,往往这些题目与实际科研的开发研究过程相差较远,所以学生很难得到真实的锻炼。

农业方面现在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多,其中有很多项目与计算机有关。如果能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参与这些项目研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事计算机在农业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对这些科研项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善刚.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革命[J]. 计算机与农业,1999,(2):3-8.

[2] 李京. 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8-89.

[3] 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等.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175-177.

Discussion on the Course Running Features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 Xu-hong, SUN Ai-dong, SUN We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c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第4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抓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资源产出率,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二)方针与原则

我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应当坚持以下方针:

高新技术同常规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

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

科学研究同成果推广相结合,注重成果应用效益。

针对我市的农业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新品种选育,农业节水与资源高效利用,加强集成配套,降本增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

加强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提高农业科技物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合。借脑引智,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作用,发展农业科技产业;

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因地制宜培植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增强特色产业竞争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着眼长远,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目标与重点

(一)发展目标

到年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到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竞争能力有显著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6%以上,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更新次数加快,每次单产提高10%以上,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达95%以上,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附加值提高,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0%以上。

3.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稳定发展。到年使土地生产能力、灌溉水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10%-20%,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基本普及,农作物秸秆实现综合利用,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4.依靠科技进步与投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现代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形成完备的农田防护植被体系。

5.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综合试验示范、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网络和技术服务相互配套的农业科技体系及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支持农业科技政策与资金保证体系。

6.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优化,实力显著增强。加速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企业专门人才和高级推广人才。大力推进农村科普教育和素质教育。

(二)发展重点

年至年间,我市农业科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1.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发展主要农作物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技术体系,形成生产环节规范化、模式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优先支持优质、高产小麦、高蛋白玉米、抗虫棉花和名优特蔬菜、花卉等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建立相应的示范区与产业化基地。推广果实套袋、种苗脱毒、地膜覆盖穴播、自动测土施肥和营养体农业技术。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环保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2.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抓好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嫁接移植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重点开发应用基因工程育种及优质物种基因库利用技术,高档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技术,植物蛋白质、纤维素资源开发利用及微生物食品、饲料技术,食品生物反应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高效无毒生物制剂的应用技术。

广泛应用农业信息技术,逐步建立精准农业技术体系。重点开发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农业资源环境监测技术。

开发应用核辐照保鲜、航天育种技术及农用新材料、新能源等农业现代化技术和现代食品加工制造技术,更新农业科研手段,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

3.科学研究与创新

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的粮棉油菜作物新品种。研究超高产高效耕作栽培技术,建设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抓好绿色食品技术与无公害生产技术,优质农产品产后增值技术与贮运、保鲜、加工、快速检测新技术、立体无土栽培和高效温室集成设计配套技术。

开发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及雨水蓄集与高效利用技术,资源(地、水、肥、能等)节约型农业综合技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资源再生利用技术。

都市型生态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技术。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发展知识农业、教育农业。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建立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中心、信息研究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的生力军,鼓励运用高新技术装备和改造龙头企业。2、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扶持面向市场的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技术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3、大力发展农村技术市场体系,发展壮大技术咨询服务业。加快农业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常设技术市场、农业科贸街农业技术市场网络建设,使农业科技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4、加强农业科技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运行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

(二)积极争取省、市和国家部、委的资金投入。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和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投入。在年,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和农业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3%。加强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业科技基本建设和研究开发手段的更新改造与现代化。

第5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本研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资金、人员、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太可能成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环节的主要承担者,但其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的应用、转化与推广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农民是创新科技的最终使用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户的集合体,不仅可以作为平成技术孵化和商品中试,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反馈生产实际的技术需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北美、欧洲、日韩等地区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就以上典型的国家对农民专业组织人才培养、成员教育和政府的支持政策进行探讨。

2.1注重人才培养,建立科技人才培训体系

农业发达国家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才的培训体系,通过高校、培训基地和示范区培养人才。加拿大属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建立了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拿大政府财政投入向农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保证其科研经费充足,教师待遇优厚,教育手段先进,教育环境优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从事农业专业学习。日本和韩国农协也非常注重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及农业教育。在日本,农业教育非常重视产学研相结合,通常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先到农场进行实践劳动,等有了切实的体会,再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又再到农场进行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保证学生既能掌握生产技术又懂得经营管理知识。在韩国,农协大学、中央教育院和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共同构成农协教育的核心,其中,农协大学和中央教育院分别培养农协工作人员和各级农协领导者。据统计,韩国农协工作人员每年都有机会接受提升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

2.2重视成员教育,区分培训对象

国外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在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直接负责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合作社编制培训资料,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在荷兰,每个年轻农场主都必须经过初等农业教育训练;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加拿大采用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让有需要的人依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向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农协会对成员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方面开展全面的指导与培训。韩国农协依据《农协法》规定的农协的责任与义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培训,主要由农村振兴厅承担;农协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培训及经验交流,则由农协负责。韩国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主要培训农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训,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全部费用农民只承担不足10%的生活费,农协支付其余的培训费用。

2.3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各国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税收、财政等多种措施对其发展加以引导、支持、监督,使其健康发展[5]。德国的合作社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德国政府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5年内可享受创业资助,包括人工费用、办公设备和咨询费;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等。在日本,与农协相关的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颁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该法也不断地被修整和完善,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日本农协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也是通过农协完成的。韩国于1957年《农协法》。此后,该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订。韩国《农协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制订《农协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通过农业人的独立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3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联系着广大农户,要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让科技惠及广大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它联系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将农户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需求与以上各单位的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让市场成为科技需求导向。

3.1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多为当地“能人”或“大户”,包括种养、加工、运销等多方面人才,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每户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时特点开展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解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培训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乡土科技人员,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技能,又了解如何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如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民发西瓜种植合作社开展西瓜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组织本地农业科技专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专家教授授课、典型讲解和田间指导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

3.2加强科技与农民的结合,加快了科技传播速度

技术咨询与培训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林下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间造景及铺设园艺地布等多项技术示范,使合作社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农民通过实地观摩,切实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普遍愿意尝试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推广服务。青岛双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大棚生产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由合作社组织成员聚会和开展科技讲座,并向合作社成员发送印有葡萄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的年历和挂历,合作社利用平时的点滴机会开展各项强化技术信息的服务。三是通过统一服务管理进行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标准化制度,进行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等服务管理,引导合作社的成员按照标准化要求使用农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天津市静海县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发挥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农业图书馆、黄瓜研究所、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现场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向农户传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调控技术,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3注重产学研结合,产生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平台,可以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孵化与商品中试,反馈新科技成果在实践生产中的细化建议。也有农民专业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不少农作社作为参加单位或主体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施峰勇调研了杭州市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间承担的项目数量,结果显示,73家合作社总共承担了49项区(市、县)以上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星火奖1项,丰收奖6项,其他科技奖3项,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21项。河北省冀州市护农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项涉及农机技术的国家专利,由该合作社研制开发的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棉花播种机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开发线状喷雾结构喷头,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枣阳市林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所创新的“第一年种桃树,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树种植新技术,得到了国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该技术已辐射6省20多个县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

4启示和借鉴

第6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第7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

1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 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 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 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 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 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 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 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 几点建议

2.3.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第8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 产业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约30%可推广,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数量、刊物等级等,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向性错误,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二、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商业经营为辅体,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我国起步较晚,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环。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二)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体系

第9篇:农业与科技相结合范文

一、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的局限性分析

(一)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欠缺。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除了科研单位提供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组织强有力的科技队伍,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目前,不少科研单位缺乏与地方政府的长效沟通机制,导致科技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实施。

比如,地方政府准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科研院所却把玉米新品种在该县的推广列为重点,则推广很难进行下去;科研人员满腔热情地推广某项技术,地方政府或许缺乏了解和沟通,虽然不反对但也不积极支持,则推广效果会大打折扣。还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实力有限,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努力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等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只有与地方政府联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运行机制,才可能实现量大面广的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对推广目标的定位欠妥。科技推广是通过采取教育、咨询、沟通、干预、技术指导等手段,把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所需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传播到农村、农民中去,把潜在生产力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活动。目前,部分技术推广项目选题、立项不是面向农业生产,而是为向上级财政、科技等行政部门争取经费,为“推广”而“推广”,导致所选的推广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部分推广成果本身适用性差,因而难以被农民接受。

(三)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措施不足。技术推广的主战场在农村一线,需要推广人员驻下去,蹲得住,才能出效果。但现实是,不少科技人员不愿意驻点,更别说蹲得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示范点工作几年,吃苦受累不说,成果出不了,职称上不了,工资涨不了。因此,很难调动科技人员搞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如何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参与推广活动的时间、速度、服务质量和最终效益,是科技推广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推广工作很难持久。如今,多数科研单位对科研工作的激励有比较健全的制度,但对推广工作则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仍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由于不同农户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对农户很难实行有效的统一组织管理,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也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成效。对农民来说,他们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但相对保守,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使得技术推广成本增高、难度加大。

(五)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研院所直接参与到农业推广行动中,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高,能积极配合,在专家指导下应用新科技,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也有不少农民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素质相对较低,对新技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更关注一些短平快的技术,而不愿意使用专家教授推广的生产周期较长但预期效益更好的技术。因此,农民行为与推广行动发生碰撞,导致科技进步进程减慢,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创新农技推广理念。农业推广连接着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是联系科研和生产的纽带。建立新的需求和供给紧密结合的农业推广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确定技术推广项目,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三农”需求,以解决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为目标,坚持实用原则,不求新、奇、特,但求有用,侧重于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配套推广,形成系列高产模式,农民群众照方套用即可。这样,可以使农民第一时间更愉快地享受科技成果,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果流通成本,提高成果“走”向田间的效率和质量。

(二)强化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合。在新成果的推广中,科研单位需努力贯彻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和推广意图,争取得到地方相关部门在组织和资金上的支持,争取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性产品。山西省农科院以“农民科技日”活动为载体,强化与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的对接和联系,效果非常好。2009年起,省农科院不定时与全省119个县(市、区)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及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展示全院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供各级农业部门了解和享用;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各级政府提供农业方面的决策依据;选择技术成熟、生产急需、覆盖面大又有能力实施的农业科技推广内容,摆出示范样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农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有机衔接的推广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搭台、科技唱戏、农民得实惠。

(三)建设精干高效的科技推广队伍。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一是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以政策吸引人才,以机制激励人才,以环境容纳人才,以项目聚集人才,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选配根据专业、年龄、综合能力等进行优化组合,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懂经营、会管理。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更新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技能,成为既有技术,又有开拓能力的新型技术推广人才。山西省农科院为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推广,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一是明确管理。由一名副院长分管推广工作,设立技术推广处,统筹负责全院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工作,各研究所相应成立技术推广室,组建专门的推广队伍。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提拔任用方面对一线推广人员适当倾斜,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给予特别奖励,每年评选院级推广先进工作者。三是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强化技术推广岗位目标考核,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人人有任务、有压力。对考核优秀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要实行问责。四是加大经费投入,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推广工作。

(四)探索推广模式,寻求科技与农业的高效组合。2009年,省农科院实施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以来,从科技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示范园区相结合等方面探索技术推广模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1)科技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它在合作组织成员、农技推广人员和科研院校之间架起了桥梁,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速度,重构了推广体系。万荣县振和苹果专业合作社有400余户果农,1000亩果园,由于树龄老化,病虫害严重,效益低下。“示范行动”苹果项目组与之对接后,全面推广高光效枝形管理技术,2010年,150亩核心示范园亩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是项目实施前的4倍。(2)科技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的推广模式。龙头企业以订单形式和农户签订协议,科技人员提前、产中技术服务,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是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一直困扰其发展,究其原因:谷子间苗特别费工,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当地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均不理想。“示范行动”谷子项目组与其对接后,在基地推广“112”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推广长生07、长农35等优质品种,2011年推广4万亩,预计可增收1600余万元。农民增加了收入,企业扩大了基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双赢。(3)科技与示范园区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般是行政部门遵循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思路,实行“政府支持、部门协作、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曲沃县磨盘岭日光节能温室园区建有2500余栋温室(7000亩),硬件设施好,农民素质高。“示范行动”水肥一体化项目2010年入驻该园区后,积极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技术、病虫害防治和设施土壤生态调控技术,建成5个设施蔬菜标准生产示范棚,推广350亩,亩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