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农业推广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推广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推广论文

第1篇: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经验。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措施。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2篇: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一)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也在迅速增加,但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项目资金方面:由于国家级推广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设备及基础设施投入,项目的运行费用需要通过地方配套来解决。但是,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好,难以保障在项目期内,100%项目实现匹配,导致推广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反而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在基础设施方面:榆树市在29个乡镇级别的农业推广站中,只有6个站有所有权办公用房,其他站是采用租借方式或者依靠地方政府安排,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基本的“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和咨询服务大厅的标准。还有试验示范基地,交通工具、办公桌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跟不上推广工作需要,最终影响的是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和推广效果。

(二)推广体系活力不足

1.待遇偏低

2000年,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称工资为200-400元/月。2013年高级农艺师工资涨到4000元/月,助理农艺师工涨到2700元/月。但实发工资却低于这个应发工资的标准,晋级工资不能及时的兑现,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发职称工资与应发工资相差两个职级,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技推广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对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热情不高。

2.梯队结构断层

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当中,29岁周岁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所占比例为0%,而50周岁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14.46%,随着这部分人员退休,加之年轻力量缺失,推广队伍必定面临结构断层,而不具有农学专业背景人员比例达到35.23%,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少于80%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3.工作经费短缺

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同样面临着“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在由财政全额拨款的经费中,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接近100%,而用于机构日常办公、业务活动方面的经常性开支的事业业务运行经费所占比重几乎为0%。2000年之前农技中心事下设企业,经营创收的盈利部分作为平时的推广费用。2000年之后,政府不再允许事业单位人员从事经营活动,也不允许事业单位下设企业,所以经费问题又重新摆在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面前。

(三)超编严重,职称、学历结构失衡

一个适度规模的农技推广队伍既保证推广效率又能增加农业收益。榆树市人员超编现象也很严重,23个推广站超编共计407人,超编比达到105%。同时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不平衡,我国规定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的结构比例为1:3:6,而榆树市农业推广人员职称结构比为1:4:12,相当于中级及初级人员增加了2倍,高级人员没有增加。据相关文献研究,中、高级农业推广人员仍在主动或被动地持续流失。虽然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不能凭借学历水平高低判断,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农技推广人才匮乏。

(四)满足推广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

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比例都在逐年增加,这无疑给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带来生机,然而调查中机构领导认为应用型人才短缺。尽管年轻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但工作能力方面与实地工作情况差距较大,专业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操作能力弱,不能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吃苦精神不够等等,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迫在眉睫。

二、建议对策

(一)适当增加投入,保障推广工作有序进行

物质保障是推广工作能够稳定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速度,开展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化投资形式,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区域站、重点乡镇站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要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实行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分开管理。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善推广设施,给予推广人员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为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优化推广队伍,提升队伍素质

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共性问题。着力解决推广队伍后继无人和农技员岗位编制的问题,要建立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体,中青年为主体的人员体系,逐步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次结构。按需制定用人计划,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进入推广体系人员严格把关,按规定对不合格人员予以调岗或解聘,以工作需要、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依据来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的流动合理有序。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人员精干,正常发挥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三)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队伍活力

第3篇: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近年来,在陕西省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指引下,城固县相继实施了以稻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为代表的重大农业推广项目。特别是自2008年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以来,连续6年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创造了陕西省优质籼稻大面积集中连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

1.1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品种潜力制定技术方案,充分发挥了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推动了全县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增长。水稻高产创建活动,6年累计实施13.2万亩,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672.6kg,较全县增产22.3%,辐射带动全县水稻亩产由项目实施前的497.4kg,提高到2013年的562.7kg,增产13.2%。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5.4万亩,采集土壤样本3650个,分析化验相关指标项目2.1万项次,推广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为主的沃土工程45.4万亩次,为粮食高产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1.2技术集成创新有了突破

项目实施以来,针对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障碍和制约高产的关键环节,累计引进高产优质良种30多个,引进示范稻茬麦油免耕、水稻机械化育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等新技术5项,开展品比试验、水稻氮钾后移、病虫防治药剂等试验16项次。筛选出一批适应城固县种植的优质高产主推良种和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药剂;优选出最佳施肥配方及施肥方式。坚持了密栽培、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防种(插)、收农机农艺结合、秸秆还田配套为核心的水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路线。强化主推品种、播(种)插(秧)时间、插植密度、肥水运筹和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开展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特色农产品配肥研究与应用”等3个自选课题项目,分别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通过科技转化应用,2008年博望镇周家堰村种植宜香1577,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756.3kg,2010年文川镇文星村种植渝优35,2012年龙头镇新华村种植天龙优540,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65.7和782.5kg,刷新了城固县水稻单产新纪录。

1.3减灾保产增效技术发挥良好

农业是露天工厂,城固县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干旱、低温阴雨寡照、倒春寒、洪涝、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根据本地气候资源变化特点及不同年份间气象差异,在水稻生产上,针对丘陵山区,提出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通过选用稳产性好、抗旱、耐病品种,适时早播,化学调控及病虫害综防等技术减灾保产。在农业基础条件好,光温资源充足的平坝区,选用突出优质兼顾抗倒伏高产的良种,达到提质增效。在小麦油菜生产上,引进示范稻茬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不但实现了不违农时抗淋播栽,降低劳动强度,避免秸秆焚烧造成污染,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还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

1.4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建立高标准样板田,以点带面,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我们坚持“村有示范户、乡有示范片、县有示范方”的工作思路,为全县粮食生产树立了标杆。累计建立水稻高产百亩核心示范片2100亩,平均亩产755.4kg,较全县平均亩增产150kg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7.36万亩水稻,亩均增产19.5kg,增幅4.1%,总增稻谷338.52万kg;建立麦油稻草覆盖栽培示范片3500多亩,带动全县年推广免耕栽培5.7万亩,节约生产成本500多万元;建立水稻机械化播种、插秧示范1400亩,均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展示带动作用。

2主要做法

2.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项目实施以来,县上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县长为组长、农技中心及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导,并将其列为乡镇农业产业化考核的重点。其次是组建科技指导组,落实科技指导员。依托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制,制定方案,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从县乡抽调技术骨干100多人,建立包抓示范户制度。对科技指导人员从进村入户指导时间、实施成效、示范户评价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县有技术骨干、乡有技术标兵、村有技术能人”的技术网络。

2.2整合资源优势,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一是整合技术力量,形成合力。县农业局将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业务站全部纳入项目实施小组,形成技术推广部门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强化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包村联户指导,各尽其能。二是整合项目资金,落实物化补贴。将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一村一品建设等项目资金全面整合,向高产示范村倾斜,仅高产创建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0多万元,从良种、肥料、农药等方面实施物化补贴,统一供种、供肥,发放到户。保证了以项目建设,助推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

2.3创新推广方式,扩大技术宣传

采取“项目带动、企业参与、部门协作”的运作模式,广泛吸纳粮油专业合作社、粮油加工及供种企业等多方面参与,延伸服务链条,提高种粮群众效益。累计推行优质稻订单生产4.85万亩,订购稻谷3500多万kg,为农民增收700多万元。在项目村遴选科技意识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村级农民协理员,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工作联系和指导的重点。利用电视讲座、城固农业信息网、现场会、板报、专家大院等多渠道广泛宣传培训。2008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农民8.5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0.5万份;重要农事季节召开现场会30多场。大规模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有力的促进了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2.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起点高、规模大,影响深远。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促动下,示范村围绕粮食产业先后组建专业合作社5个,培育专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20个,依托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带动,确保水稻、小麦、油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县上协调科技、财政、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纵横联合,把有限的财政支持资金用到重点区域建设。仅2013年以新华、文星为代表的20多个示范村,共吸引各类涉农资金1280万元,累计建成“U”型渠道衬砌42km,硬化田间机耕道路65km,新建抽水机井32眼,配套输变电线路4km,改良土壤1.2万亩,预计年可增加粮食221.75万kg,油料37.5万kg,年增加种植业总产值738.45万元,多部门一盘棋、大协作的联动机制为粮食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3启示与建议

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目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看,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仍不如经济作物,短期内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局面难以改善,农产品价格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难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较大提升,因而必须以经济效益激发种粮者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其他政策扶持。

3.2加快经营机制创新

积极鼓励探索发展加速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和防止种粮副业化甚至土地抛荒现象发生。

3.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城固县36.4万亩基本农田,中低产田仍占到44.6%,旱涝保收面积也仅达到20.15万亩。为此,首先应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难题;其次是把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培育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作为挖掘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三要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控面源污染,确保土地资源健康永续利用。

3.4突出农业科技支撑

第4篇: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我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也远早于其他文明国度,农业推广技术及领域的诞生甚至可以追溯至晚清时期,1898年清廷政府设置的农工商总局是当时第一个农业管理的机构,而之后效仿日本设立的农工商部更是开创了科技推广的先河,因为其创办农事试验场等设施,其中包含农林、桑蚕、畜牧等多个涉农领域;进入民国时期,政府对农业推广抱有的态度更为积极,先后拟定《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组织章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办事细则》等一系列农业推广的法规章程,促进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建立农业推广机构,促进农民高涨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推广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之后农业部更是在1953年制定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明确了各主体部门分工并将农业推广合规化。步入改革开放后,农业部逐渐正各地试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在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恢复了农业建设推广的伟大地位,当然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道路也充满着曲折,比如十年的中断等,但是伴随政治环境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终于逐渐建立了一套农业推广组织系统以及具体的推广运行模式。我国农业推广模式的传统思路及最大特色便是政府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整个体系都由充斥着行政干预,除了决定监管部门及事业单位的设立,政府还引导建设科研机构、规定高等培训教育办学思路,甚至也是推广机构的政策与资金支撑。虽然基本框架及组成部分趋于完整,内含建设引导,教育培养、推广帮扶、科研攻坚各个板块,虽借助强势行政权力约束利于冲破地域及经济差异所导致的禁锢,但过度体制色彩也极大的限制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办事效率,不利于整个推广体系的市场环境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教育、研究及推广分属不同单位管理同样也容易导致信息及资源不同步以及分工不均衡,非落地引导也易造成推广活动未充分考虑现实的接受水平,与三农发展相脱节。

二、三位一体,美国农业推广模式的变革潮流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历史与三大法案紧紧相联系,正是这三部法案的出现才将起推广模式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并一直推动向前。第一部法案是1855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该法案有着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即赠地学院法,该法案的颁布促进了美国一大批农业教育学院的诞生,也因此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农科储备人才,可以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农业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部法案是1887年颁布的《哈奇法》,相对于前者将农学新风吹进北美大陆,该部法案则让这股科技春风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明确响应实际需要建立州农业试验站,收集实际需求并积极反馈建议,与此同时还宣传普及农科知识,为地方农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排忧解难;第三部法案是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相对前两部法案这是一部标准的农业推广法,该法案在制度是对美国的农业推广进行了深化改革,并将科研、教育与推广通过立法紧紧相连,明确了大学与基层机构这一体系两大主体,从宏观层面对先进农推模式进行保护。美国的农业推广发展时间长度与我国格外相近,但相对来说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模式道路并且备受推崇。而其成功之处主要归功于是形成了独特的“三位一体”推广格局,所谓“三位一体”,是指由大学统管各地方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主持引导并全权负责。最初阶段即出现的赠地学院经历长久的发展与沉淀,对美国的农业经济有着深切的了解,由它们来主导整个框架的运行可以说再合适不过,这样的格局能突破“教研推”三者间沟通壁垒,在各级政府退居幕后提供政策及经费支撑下能够发挥出无尽的潜力。

三、中美农业推广模式对比浅析

前文已对中美双方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及框架模式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概括,可以出于多方影响因素的作用,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比来看可以很清晰的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推广模式的主体不同,美国完全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农业推广模式,而在我国则还是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事实证明相对来说前者更具合理性,而其优势则可归纳如下几方面:首先,立法方面,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每向前迈一步都有着一部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做铺垫,而且每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各个单位主体具体职责,能够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而相对来看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则更多以领导层意识形态为引导,这一点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第一部法案却诞生在1993年就足以说明,此外我国相关法律规章多以原则性内容为主,虽具宏观战略意义,但缺乏实践指导作用,宽泛的限制容易被参与主体规避;其次,经费方面,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明确农业推广经费主要由联邦、州及县级政府负担,而历史数据也表明其经费投入庞大、稳定且会依据需要调整上升,以便充分满足实际推广需要。相对来说我国农业推广经费来源则比较单一,仅有财政拨款,虽然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尴尬的是历年数据表明科研及推广的支出却处于整体支出末位,而且支出增长速度缓慢难以满足日常推广需求;最后,在机制方面,中美推广模式的最主要区别还在于政府在推广体系中的地位,美国教学、科研及推广三位一体机制的核心明显是高等院校,由产学研核心的高校对整个领域进行引导避免了重复科研劳动,同时也在前沿行业引导下满足实际需求,也避免了由行政机构带来的繁冗程序;而相对来说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则明显是以政府为主导,无论是高等农业院校、还是科研机构或是推广工作站都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导致缺乏市场适应能力及经济需求弹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推广的长期发展。

四、总结

第5篇:农业推广论文范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1)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