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

第1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问题探究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全党多次开展大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几年中,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破坏,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干旱考验,我们看到了土地的干裂,看到了农民的大减产,当干旱袭来的时候,农田水利建设就显得尤为的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把农田水利建设做好做足,才能够发挥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干旱的情况,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

一、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水利建设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降雨分布较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与以往的水利建设不同,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联系尤为密切,并且影响着农民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它是在现有的水利建设上的更大范围的升华。

1、从农业的生产技术上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不但保障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而且更加的具有现代化意义。水利是农田的经济命脉,而农民的主要收入也都是依靠这些,国家一直在倡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如果不能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又怎么会真正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从农民的生活情况上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不但保证了农民的干净饮水,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养生专家曾经说过,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每天至少要喝八杯水,可是试问如果缺少水又有几个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健康,所以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用水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农村的自然环境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多破坏使得很多资源濒临灭绝,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造成了危害,农田水利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弊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也尤为的突出

1、水质不安全,给人们生命造成威胁

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组织对农村饮用水所做的检测来看,农村还有一部分人群在饮用含有高氟、高砷、苦咸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水,甚至在西部的一些地区人们饮用水是黄色的,国家加大力度对安全水的投放,但由于地域波及较广,所以任务繁重。

2、水利设施较差,地势较偏

我国虽然已经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由于地势较偏无法安装水利设施,所以当地居民都过着缺水、盼水的日子,造成当地经济落后。

3、农业生产用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我国农田灌溉多为传统浇灌方式,浪费较为严重,并且水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也使得人们经济生活落后。

4、个人、政府对农田水利不够重视

在很多地区,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帮助农民解决水利建设问题,加上人们自身对耕地的的不重视,所以造成农田减产,经济落后,农民无法摆脱穷困的现状。

5、水利工程无法得到正常维护

由于农业是基础建设,水利相关部门无法正常收取相关费用,这就使得水利建设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无法得到正常运行,影响效益。

三、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水利管理部门没有尽到责任

水利管理站看似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工程,可是它却是真正把握水域命脉的管理者,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放松了对区域性水流的管理,使得该区域水利建设出现漏洞,造成水利建设的落后,从而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收入和农村的发展。

2、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的法律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居住环境的影响经济的落后,他们常常会把愤怒归结到政府,从而把破坏公共设施当成发泄的手段,这就使得水利建设无法得到正常实施,也缺少相关的法律给予约束。

3、国家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放相对较少

近年来由于我国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洪水)的影响,所以国家加大了相关方面的投入,这就造成了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放量相对较少的困难局面,这就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存在局限。

4、个别农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近年来之风盛行,一些政府官员拿着老百姓的钱可是却没有真正的为农民办实事,所以造成一些农民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农民面对政府对水利建设的宣传漠不关心,使得政府的工作很难得到开展。

5、农民保护意识淡薄,水土污染流失严重

农民的思想存在局限,没有真正意识到水污染对于人们生命健康的严重性,在农村很多场所都存在着大污染的情况,在农村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极为严重,电池、塑料袋等到处可见,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深层污染,加上农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乱砍树木现象极为严重,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危害农民自己。

四、对农田水利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但是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可是土地却在不断的减少。加上农村经济落后,很多农民选择出外打工,只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留在农村种地,加上技术水平的落后,农业的产量已经无法达到人们的需求,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水力建设的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政府、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利宣传及保护的的力度。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节目宣传水土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接受,这样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才能获得支持,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

3、规范政府管理制度,加强领导

政府工作人员要真正为老百姓办事,深入群众,抓建设、提供服务把老百姓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让百姓真正相信政府,这样才能达到配合,经济也才会得到发展。

总结

在国家日益发展的今天,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经济命脉,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东华.浅谈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企业,2007,(5).

第2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业工作;问题;对策;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6-01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 对策

2.1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 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2.3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无私服务意识,弘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奉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今后应尝试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基地、连农户的一个纽带,对于农民来说能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要加以扶持和支持。大通县龙头企业少之又少,难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因此应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完善利益联结,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搞好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3-4]。

2.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应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通过乡内吸纳和区外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解决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J].青海农技推广,2004(3):30-31,50,51.

[2] 张岁乃.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2):36,40.

第3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抽查发现,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高、安全使用观念淡薄,综合利用推广迟缓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未达到建池前的预期效果。为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只有从源头加以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解决和改变目前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农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农户大部分对沼气池无能力管理,造成管护不到位,有的缺乏沼气使用管理知识,很难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大换料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有气就用,无气就不用,导致闲池、病池大量出现。

    2、随着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不能按时进料和换料,以致于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转,成为目前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3、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阻碍沼气建设发展的障碍。随着建材价格、劳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国家补助资金仅能建池通气,农乎资金不足,“三改”不能同步进行,庭院环境没有发生改观,对比建池前的规划和效果,挫伤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初衷;

    4、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沼气池日常使用缺乏技术支撑。无法保证农户正常、持续、稳定地用上、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脱硫剂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沼气灶灶具托架腐蚀烂掉,甚至脱硫器起热变形后弃用,直接将沼气管接到灶具;室内外沼气输送管道安装及日常检修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5、沼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没有凸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停留在自发阶段,不少地方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单一利用上,在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没有有示范、引导,有机肥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个别农户甚至将沼液、沼渣就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大大地违背了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初衷;

    6、农村生活用能的多元化格局形成,降低了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能源从主要以薪柴、煤炭为主的传统用能模式,逐步转变为煤炭、电、沼气、液化气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用能格局。相对于用沼气而言,用电、液化气等用能方式更加方便,且无需后续服务,因此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二、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沼气项目建设任务重、牵涉面广,辐射千家万户,作为地方和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秉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建设时具有前瞻性,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沼气池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要结合地域差别、生活方式、务工习好、种养殖习惯等先期调研和规划,确保沼气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3、坚持“大回访”制度常态化,深入一线,了解用户的意见要求,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并具备“六个一”配套设施和辐射功能;

    4、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保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转变农村户用沼气单单解决生活用能的理念,向多元化综合利用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沼气综合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亲身体会沼气的好处,从而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加大农村能源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沼气服务技术力量支撑。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投入,切实改变和完善目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现状。特别是要把农村能源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解决好,保证农村能源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彻底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三、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沼气产业的推广和利用,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了产业结构,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地方和农村能源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墙报、宣传页、大喇叭、培训会等多种媒体和载体,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日常使用、维修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农户沼气维修技能;

    2、引导受益群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加大综合利用商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置换或者商品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沼气用户将农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牲畜饲料,养殖户将牲畜粪便提供给沼气农户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或者沼气农户将自产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足时,购买养殖场粪便作为补充,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农产品种植户或花圃、苗圃、果园等,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模式,确保沼气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大效益;

第4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服务基层农村的质量和水平,关联着基层畜牧业人员的增收和创收,也关系着农民群体从事这项养殖工作的信心。本文重点从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畜牧兽医;防疫;基层

随着我国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畜牧业发展随之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最突出的就是动物疫情的控制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瘟等流感疫情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对动物防疫特别是一线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畜牧业在农业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历年统计数据也可看出,畜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头。特别在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一比重值更大,可见畜牧业在基层农村农民群体中的不可替代性,但一谈到畜牧业的发展,就避不开畜牧兽医防疫工作这个课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畜牧兽医防疫工作非常必要。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其不仅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还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畜牧业发展不好,全国的副食品供应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畜牧业的兴旺标志着农业的兴旺,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不仅仅全面保障了畜牧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提高畜牧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二是畜牧兽医的防疫工作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疫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预防、降低畜牧疫病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全体公民的身心健康,而公共卫生这一环节,农村的防疫工作又恰恰是薄弱点和短板。

2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建设存在问题。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现在各级均建立了相应的畜牧兽医管理局,设立了专管部门,也在陆续培养防疫专员,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还存在组织构架单一,有防疫工作体系但不完备,有防疫工作机制但不够健全的现象。二是防疫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措施存在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要求,畜牧兽医的防疫要求有大于等于70%的免疫合格率,检查密度必须达到100%。根据这一指标,基层的畜牧兽医防疫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老化陈旧、日常工作没法高质量正常展开的问题,免疫质量提高不快。一些基层乡镇虽然也配备了一定的诸如医用冰箱等基础设施,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在高温季节无法保证疫苗的运输储藏,更无法保证疫苗储藏的有效性。三是畜牧兽医人才缺乏。通过笔者的调研,整体来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包括工作实践能力都相当缺乏,影响到畜牧兽医工作的整体水平。一些疫情的发现、判定、处置不及时、不主动,这些都与兽医专业人才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四是防疫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政策法规比较多,但从实践来看,兽医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限制了基层防疫工作的深入。在调研中也切身感受到,对于防疫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一些农民群体只顾着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应,把卫生防疫工作看轻了、看淡了,这也给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带来一定的难度。

3加强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对策措施

要保障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要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举措:一要加强疫情报告。疫情报告必须保持渠道的畅通,也是逐级了解疫病情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建立疫情响应机制,这些对疫情的控制和研究疫病的规律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要健全疫情报告机制,保证报告结果的真实有效,包括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气候等不同要素,定期向上级作出详细的汇报,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准确、可靠的措施。二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必须得到贯彻落实,要努力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其建设中来,比如对于资金缺乏的问题,就可以建立政府主投资,社会积极融资的方式进行,集中各方面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其中。要建立健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督促防疫工作执行的强制化、科学化,必要时要有法律强制力,保证防疫工作得以贯彻实施。三要加强畜牧兽医防疫监督工作。由于当前基层畜牧业多处于分散饲养状态,交易市场也很不规范,造成相关部门实施监督工作很难,防疫效果较差。执法人员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大量细致性的工作,避免不利局面出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的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都要从观念、人才、资金、宣传、执法等多角度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建设,促进该行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何琪 黄俊 刘君 单位:句容市华阳畜牧兽医站 句容市郭庄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1“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1现状

1.1.1组织体系桐庐县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有畜牧兽医管理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总站等三家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从事农技推广的一线技术人员8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36人,主要服务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蚕桑、水产、畜牧、蜂业等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设置为11个,现已聘任10个。农技指导员设置了72名。乡镇责任农技员全县聘用48名。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一聘。

1.1.2责任体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按县委办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了业务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明确了工作职责,量化了工作指标;乡镇责任农技员按专业、行政区域进行责任区分工,在责任区内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全面负责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并且确定了重点联系的示范户。

1.1.3培训体系建立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有年度培训计划,县人事局于2008年6月12日在桐庐人才网上了《关于开展200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知》,明确了培训的具体要求。

1.1.4考核体系2009年,桐庐县农业局出台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目的、对象、方式,考核结果作为对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的重要依据,与年度奖金发放、职称评聘挂钩,对成绩优秀的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任农技推广人员,取消岗位补助,年终一次性扣回已发的每月岗位补贴,不得享受年终奖。连续两年业务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继续聘用。

1.1.5保障体系较好地落实了责任农技人员待遇,对被聘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乡镇责任农技员,分别给予每月200元与100元的岗位补贴。

1.2存在问题

一是责任农技员全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无法保证;二是部分专业如畜牧、蚕桑等专管员至今尚未上岗;三是部分乡镇存在专业兼职现象;四是乡镇在编农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据统计,乡镇责任农技员50岁以上的有25人,占52%;大专以下学历25人,占52%。

1.3对策建议

1.3.1建立“三位一体”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1.3.1.1机构设置在每个乡镇(街道、库管委)建立集农(林)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林)技服务中心,统一挂牌为“乡镇(街道、库管委)综合农(林)技服务中心”,内设乡镇(街道、库管委)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街道、库管委)畜牧兽医站、乡镇(街道、库管委)农产品质量监管站。

1.3.1.2编制及人员每个乡镇必须保证配备农(林)技推广、动植物防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职人员4名以上。要安排责任农(林)技员乡镇间调剂,不同专业间调剂;要公开招考专业对口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充实农(林)技队伍。

1.3.1.3经费保障整合后的农(林)技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县乡财政预算。

1.3.2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首席专家、农(林)技指导员、责任农(林)技员、村级农业服务助理员责任,加强对农(林)技人员的考核。

1.3.3提高人员素质依托农广校等农民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农(林)技推广服务组织+核心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周边农户”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

1.3.4改善工作条件改善乡镇农(林)技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创建集农(林)技推广、动植物防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建设首席专家科技示范园区和乡镇科技示范场,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来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

1.3.5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农民信箱,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农民信箱载体,记载农情日记,上报、汇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植物防疫信息。构建重大植物疫情预警与指挥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农(林)技推广信息交流系统。

2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2.1现状

2.1.1组织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基层农资服务站、农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等。目前桐庐县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7家,其中市级以上16家,省级示范性11家;民营科技组织11家;基层农资服务站198家;科技示范户4963家和一定数量的农村经纪人。

2.1.2责任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其职责,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等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或无偿服务;二是承担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

2.1.3培训体系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培训内容涵盖了农民素质、岗位技能、种养业适用技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阳光工程等。在这些培训活动中,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既是培训的受益者,又是培训的传播者,通过层层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技能,找到了适宜的就业门路。

2.2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多过滥,有些合作社注册后根本没运作,而合作社主管部门由于编制问题,在乡镇没有专人负责,严重影响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服务组织内部管理层的文化素质偏低;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度大;四是农业行业协会没有经营功能,协会的工作经费仅靠会员缴纳的会费维持,经费问题阻碍了农业行业协工作开展;五是农村经纪人绝大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合作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组织化程度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3对策建议

2.3.1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林)技服务站,每个村级辅导站必须配备2人以上。建立村级农(林)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助理员队伍。

2.3.2规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各主管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坚决取缔不合要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2.3.3发挥社会化农(林)技服务力量作用每年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户、农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中评选出一批乡土人才。通过培训,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的示范户、辅导员。

2.3.4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是要强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二是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农业企业、合作社,注入新生力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使大学生乐意留在合作社工作,以促进合作社规范持续发展。

3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3.1现状

2009年,桐庐县安排两批县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第一批100项,资金310万元,其中农业项目36项,资金108万元,第二批83项,其中农业项目39项,资金120万元,另有科技扶贫项目18万元。两批共安排项目183项,资金610万元,其中农业项目75项,资金246万元,分别占立项数和项目资金的41.5%和40.3%,达到支农科技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的要求。2009年,全县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3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家、新农村科技示范村1个,重点培育乡镇和村各1家。实施市农业科研项目3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到2009年底止,在涉农科技创新方面,全县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认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家;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9家,其中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桐庐蜂产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第四批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2存在问题

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有些科研成果尚未转化为生产力,有些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究其原因,一是科研成果本身缺乏推广价值,难以在生产中应用;二是缺少推广手段,有些实用成果仅仅停留在科研单位,不能推广到生产上。

3.3对策建议

3.3.1着力推动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围绕桐庐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重点抓好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应用。二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市场需求,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名牌工程。三是立足资源优势,按照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植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3.3.2创新科技管理方式,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在科技选题、立项、审批、鉴定验收各环节都要充分体现面向生产、服务农民的宗旨,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有效性,推动建立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在管理方法上要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在经费支持上实行“以需求定项目,以任务定经费”,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第6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第7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 养护;应对策略

[abstract] : this paper from China's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about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levant strategies

[keywords] :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cop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从中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和问题入手,分析其养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论述了几点关于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相关应对策略。

一、中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

农村公路是国省道的重要补充,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和“致富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公路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管理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附属设施不完善、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建设管理能力,既是农村公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行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机遇期。但是,农村公路在不断地建设延伸,而管理的人和物等基础设施依旧停留在原先的水平,怎样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搞好县乡公路建设与养护是其有关公路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特点的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管理机制、资金筹措、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深入研究,以便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提出合理对策。

如何管理和养护好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提高公路的使用年限的质量标准,使其连续、稳定地为农民服务,是目前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仍旧面临的一个问题。

1、现今,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速度虽快,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却严重滞后。为提高农村公路的好路率和完好率,解决农村公路失养的严重状况,开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局面,现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在这里,我所提的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实现公路的使用功能,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与国道、省道相比,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里程线路长,技术等级低。根据数据资料反应,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重2/3以上,但普遍技术登记低、路况差,等外公路里程平局比重超过1/2,中、低级无路面公路里程比重平均高达70%。多数农村公路属于非专业养护。

3、农村基本是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管理,由沿线村民、农户兼职进行季节性养护或统一村民进行集中性养护,其养护效果不理想,公路路况差。道路技术准低,养护成本高。

三、中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应对策略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必须从农村公路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当地经济条件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速度,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好中求快”。

1、全方位地拓展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公路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各地筹资渠道相对少,社会资金参与度低,市场机制不活,并且村政府的财政资金极其有限。因此,须大胆进行投融资体制和手段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利用外资”的体制,结合县乡公路特点实行全方位筹资,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助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的筹资力度。对车流量大有发展潜力,对于运输农牧产品的公路要制定相应规定,建立竞争机制,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进入公路建设主战场;要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修路架桥的积极性,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

2、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

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方法》,建立起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县级公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同时,在各乡(镇、街办)设立乡(镇)公路管理站,明确一名乡(镇)领导负责,在现有编制中明确管理养护人员;在各行政村设立交通管理员;真正建立起养护管理机构,来保障农村公路的各项养护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3、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水平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技术的薄弱,鼓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如近几年采用的改性沥青混合聊、用乳化沥青、密封胶灌缝等,都有效地减短了工期,提高了养护质量和工作效率。建立一支养护管理专业队伍,负责对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路政、路产维护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指导,并要全方位、多层次对管护领导小组成员和具体管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迅速地掌握一些农村公路养护内容、措施、质量等基本知识,以尽快适应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需要,从而提升养护人员管养水平。

4、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如果没有全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发动,形成“想交通、议交通、干交通”的浓厚氛围。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正确树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发展”的观点,落实好有关措施,做到建养并重、有路必养,更好的巩固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走上良好的轨道,促进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农民群众便捷出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李盛霖部长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6-2-6)

第8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如何发挥本身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受到了现阶段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经济与生态内容,重视对开发强度的管控,打造更适宜的空间结构让产业空间集约化,使生活空间呈现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证生态空间的舒适,也要保证农业用地不受侵犯,在农业发展中实现盈利。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其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

1.1提供农村产业发展平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集约化背景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项目施行前后农业产业节约化建设明显,土地资源得到整治,农业产业面貌得以改观,为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农田、水利、交通、林业、农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断推行中已经取得成效,真正建设了绿色银行、优质粮仓。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改变农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平台,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建设面貌,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2发挥造血功能

新时期的土地综合整治是将传统土地管理朝着综合整治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综合整治背景下实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与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乡村整治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联动管理,传统国土部门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需要,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部门联动管理建设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与土地承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能够有效聚拢资金,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政府主导下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门资金开始聚拢,传统分散输血变成合力造血,共同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综合效益

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的警示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根据相关报告,十一五期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因建设需要而不断减少,其他因为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复杂因素导致耕地减少面积达到二十万公顷。要想补充耕地只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复垦、开发三种模式。因此从产业发展、土地保护、农村建设等复杂需求方面来看,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保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与增加耕地面积上,而且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从部分地区来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之后,国家在贫困重点县安排了整治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资金投入超过四十亿元,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程度仍旧需要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个方面,这也是综合整治内容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视了林、村方面。当然实际建设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质量不明显,因为城乡用地增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视指标建设,单纯为了指标而补充耕地,忽视了复垦耕地的质量,导致很多耕地质量不达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2项目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内容复杂,是一项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建设的项目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而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些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现实问题是开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项目统筹规划缺乏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农村出现项目多而施行困难的现状。在基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领导,导致农村地区项目整体推进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阶段有对应的不同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前期规划、后期规划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规划,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导致项目的社会与规划方案不够完善,项目不断拖延很难顺利完成,加上项目时间规划内容不一,在项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施行难度增加[2]。

2.3资金筹集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庄搬迁,甚至出现整村搬迁的情况。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拆旧建新、完善补偿机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经济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旧、复垦都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如果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很难建设起配套设施。

2.4公众参与度不够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开发进行宣传,如张贴海报、印发宣传资料,使大众了解相关情况,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大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要保证群众的参与权。项目规划方面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是否可行,验证施行中存在问题。但是现阶段公众参与项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问题,决定权仍旧在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协调机制。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从实际发展来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盈利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中重点关注规划设计。规划之前切实完成整治的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社区规划内容,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国土资源部门在这个方面做好项目规划编制的协调,县级部门开展相关组织,并协调好与土地总体规划、县域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的关系,避免相互独立、避重就轻、单一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出现[3]。在项目设计之前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规模,必须保证布局合理全面,规划适宜,实现总体规划管理。

3.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质控

首先,科学合理制定项目规划内容,做好分类指导,针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各方面做好衔接,重点关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设,确保全面开展,不能单一忽视某一方面或者重点关注某一个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完成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之后,将服务三农、统筹协调管理的原则予以落实,这样才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符合。在设计规划中,还要关注基层的需求,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其次,保证设计质量内容,在设计中一定要保证技术的运用,在充分运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审核、质量管理,保证设计成果有水平,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果规划设计的科学无法保证,专家论证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项。

3.3完善监管

农村土地整治内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立法,针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确规定,满足群众诉求,保护群众利益。规划确定后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招标体系,做好招投标的监督,针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但目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土地盈利,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实现对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

[2]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532(10):64-64.

第9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吉林省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20-0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如今很多学者关注、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并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农为本,农民人口是我国的人口的主要构成,“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很落后,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长期停滞不前,农民的收入低,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看病难成了很多农民的心痛,出现了很多农民因为得病而使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的现象,很多地区因此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2003年1月,国家下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让广大农民感受到了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尤其是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每个村民的健康已经被列入国家的重要工作任务,确实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今我国建设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它关系到国家全局的改革、发展、稳定。吉林省一直以来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基础性作用不容置疑,吉林省在国家文件下发之后,在2003年7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吉林省自2003年7月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十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全部遍及吉林省的农村,并且逐渐从不完善向着趋于完善发展,该项制度的开展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赞扬,很多村民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实惠,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因为发展、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新农合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中国的8亿多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从参加合作医疗个体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回避一保险学的经典难题――逆向选择。这里的逆向选择是指那些己经生病或处于疾病高风险的人比那些低风险的人更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在自愿性的前提下,体弱多病者自然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几率会更高,而年轻健康者不愿参加合作医疗;其次,参保人道德风险的损害。道德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参加合作医疗所引起的,参保人期望被保险项目损失加重的一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农合对患者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因此,参合人员享受到的卫生服务的价格要比实际价格便宜很多,道德风险在合作医疗上可能是一个比逆向选择更严重的问题,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增加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增加损失量的大小。在新农合中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第二种:即本身不需要住院的参保人也去住院治疗或是没有支出或支出很少的参保人伪造单据以获取较多的补偿。既然可以通过不付费用或少付费用的方式就能使俱乐部品转换为私人品,这样的道德损害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二)从提供农村合作医疗方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

筹资机制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资金的来源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吉林省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长期筹资机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参合率。农民筹资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主要来源,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其他发达省份,农民收入偏低,由于新农合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加的方式,大部分农民受经济水平的限制没有参保,影响了参合率。

(三)从政府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各级监督机构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对基金运行情况缺乏监管,不能够及时支付农民的医药费用的补偿款,对于参合农民举报投诉的医疗纠纷不及时解决;医疗服务机构监督不完善,没有及时制止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2.政府的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政策不稳定,缺少法律保障,合作医疗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支持,地方政府实施合作医疗的随意性很大。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不协调、相互矛盾是导致许多地区合作医疗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可以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中不允许征收,中央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矛盾与冲突,使地方政府顾虑重重,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吉林省的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递增,政府加大了对我省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全面推进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