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农业远程教育全文(5篇)

农业远程教育

第1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现状;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集成的教学平台,采用灵活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无线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降低教育成本。然而,农业远程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却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探索和创新适合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的模式,本研究对农业人口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我国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壮大的问题所在,为农业远程院校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1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和特征

农业远程教育依托现代高校的力量,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凭借学习形式和时间灵活机动,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来讲,农业远程教育的受教人群相对较少,如何加快农业远程教育大众化进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和管理人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发展带头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农业远程教育新模式,从而力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的体系。

1.1农业人口基数庞大,但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偏低

到目前为止,本研究课题针对杭州地区农民总体层次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和统计,将农民分成了普通农民和实用人才两类,针对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将全市128880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数据统计。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64.6%,高中24.7%,中专1.4%,大专6.7%,本科及以上2.6%。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进程的智力支撑。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很大,说明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还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整个需求很大。同时,通过对以上人群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从目前的培养渠道来看,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培养人员仅占0.7%左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型农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推出合适的培训专业,整合合理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很多困难,但大力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2政策引导积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向良好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农业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1.3软硬件条件日趋成熟,农业远程教育大有可为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发、教学平台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支撑,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农业高校远程教育在线教学网站日趋完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分布式远程教育综合运行平台逐渐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师生之间在不同时空(或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或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空间)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4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新模式助推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

大农类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自主招生类、有与政策扶持的基层农技人员免费学历教育类、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类,以及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合作的,如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班等。经过多年的大农类远程教育自主招生,自费生源逐渐萎缩,但与现有农业扶持相关政策相契合的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合作培养模式需求空间较大,发展势头逐渐显现。“农业科技示范户大专班”、“农业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层出不穷,高等农业远程教育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培养了一小部分农村亟需的高级实用人才,为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建立面向农村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建立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业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农类远程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的学员走进远程教育的课堂。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结合大农类远程教育的紧密度还是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设置过于综合性,针对农业远程学生特性不强

本研究课题组对部分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远程学生发放了调查表,对现有学员的职业进行分析,农民(从业人员)只有4.5%,主要是农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人,但是在一项针对短期培训农民学员的调查显示农民又很愿意接受农业高等学历教育(80.9%),意愿和实际现状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和距离,通过我们对学员的调查来看,阻碍这一意愿实现的主要原因有远程专业的设置跟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农民从事的种植、养殖、经营或维修的专业性很强,他们渴望从大专院校学到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但目前由于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不断精减,都变成了综合性的专业,针对性的专业缺乏,这成为阻碍农民进入大学的最大障碍。以从事茶叶的农民为例,他们需要的是茶园管理、茶树栽培、品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企业管理以及无公害栽培等方面的具体技术,但目前大农类的专业中,涉及这些专业技术的专业和课程很少,因此影响了他们入学的积极性。

2.2课程设计仍然套用传统教学形式,缺乏融合性和应用性

目前由于实际操作存在困难,大农类远程教育设置操作和实践环节对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来说实用性不足,大部分的课程都在网上直接学习,而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所需要的很多技能都需要现场指导或交流。大农类远程教育结合农村和农民自身素质设计课程和教学等方面针对性和综合性不足。很多已毕业的学员就表示,学院设置的课程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而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则过于缺乏。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良好文化基础和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适用技能,为农村培养高层次、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2.3沟通和交流渠道较少,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

目前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学习为主,虽然可以在主题和自由讨论区给老师留言,但及时性就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在线沟通只在考试前的几天在网上答疑时进行沟通,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不能直接交流,导致很多学生有疑不能问,有惑不能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部分学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少、学习氛围差的问题,就更需要老师的辅导才能完成学习。尤其是有些农业学习者,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没有教师辅导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断,学习积极性下降。

2.4学习途径单一,知识面狭窄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已经相对完善,但大农类远程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想享受进入大学学习的氛围,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特别是从事农业人员遇到的问题往往和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差异性,必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得出答案,但依托高校的图书馆服务是不对远程学生开放的,大量的学习资源只能遥想不能解惑,这一环节对远程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2.5大农类远程教育评价手段单一,综合评价指标缺乏

第2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主题词]远程教育;传统农业教育;新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构筑新时期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传统农业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和学员同时出现在同一时间地点的教育手段。

一、远程教育的特征

1.提供平等机会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肯定会存在某种教育机会失衡现象。而远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直接实现农村、牧区平等的教育机会。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的限制。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补偿了地域间的差别。通过这些手段实现的资源信息共享,使得农村农牧民获得相同的信息和服务,应用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

2.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农牧民获得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采用光盘技术、计算机教育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供农牧民享用,有利于改变农村"信息贫瘠"的现象,共享优质信息和资源,满足农牧民生产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

3.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

远程教育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共同承担教育与教学信息的传递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通信技术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是其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农业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传统农业教育特征

1.时间固定

传统农业教育是在特定时间,有专人组织的教学模式。在春播、秋收后,农牧民聚在一起学习相同知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乡,种植业与畜牧业侧重点不同,安排的课程有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

2.面对面教学

教师和学员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师生面对面连续进行教学,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相互探讨,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它存在一定缺点,课堂教学中,学员被动听教师讲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员。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1.在传统农业教育中开展适度的远程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教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供求关系。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是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大量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其最大局限性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为使远程教育活动融入传统农业教育,我们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使许多深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可在保持传统面对面授课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因材施教,它优化了传统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获取。

2.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渗入适量的传统教育活动

第3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农业远程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师与学习者的相对分离,并且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资源更丰富,可以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问题集中进行呈现,便于学习者进行比较、鉴别,更有利于掌握。比如在果树栽培技术培训方面,农户通过视频就可以与果树专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学习果树的栽培技术和管护技术,不再受时间、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既方便又快捷。结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状,远程教育还能实现多部门、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增加知识储备,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也能使广大农业生产者通过网络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及时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知识和信息,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农业生产者的自身素养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2现代农业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

2.1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是加快农技推广的必要补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农业经济结构也在逐步优化,连片种植、特色种植、品种培优等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各地充分利用农村讲习所为广大农民讲授惠农政策及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呈多样化的特点,农民个体又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加上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巨大,并且分布广泛,集中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不现实的。而农村讲习所也不可能将各方面、各领域的技术信息都涉及到,所以农业远程教育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涉及面广,且成本低,农业远程教育网就好比一座24小时开通的空中农业学校,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有专家解答。农民不用进城,专家不用下乡,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地里庄稼的各种“疑难杂症”。

2.2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有利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技培训,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农技推广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发展视野,不断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知识陈旧,结构简单,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远程培训和自主学习平台,比如,农技平台APP的推广利用,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为农业种植户提供了指导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2.3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有助于降低农业风险

第4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从目前河北省远程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我省有省级电大1所,市级电大12所,县级电大超过100所,发展的规模也算十分可观,已经基本从省到市建立起了完整的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实现了从各县到省里远程教育的无缝对接。从表面看来,我省的远程教育工作规模十分庞大。但实际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多的还是在基层,尤其是乡镇,甚至是村一级。但我省现有的远程教育一般只能到达县(市)一级,县级以下单位设远程教育站点的还很少。因此,在乡镇或者行政村,甚至基层的农业企业中这个层面上,我省远程教育的力量是最薄弱的。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远程教育在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作用发挥的十分不理想。尤其在我省张承地区,很多地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始终还没能获得远程教育机构的支持。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展缓慢也影响了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远程教育机构规模及办学水平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果受限

从河北省目前远程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只有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和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单位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各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影响力普遍较小,总体办学规模不足。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市级及以下远程教育总体规模不尽人意。因为远程教育的兴办对于硬件条件,尤其是信息传输设备要求较高。另外,由于远程教育主要是网上授课,面对面的授课机会较少,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经济水平和重视程度不足的双重影响,我省很多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远不能满足实际农民培训的需要。尤其是一些种养殖大户,对学习比较系统的农业知识要求比较强烈,很多地方的远程教育机构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尤其是实践知识方面,远程教育机构缺乏足够多的面授机会,更缺乏实验实践基地和相应的设备,这使得在一些农业科技课程的教学中,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远程教育机构办学思路僵化,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我省的远程教育机构很多办学理念基本都是照搬全日制高校,甚至很多远程教育机构的领导就来自于全日制普通高校。这就导致远程教育机构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意识中,把自己往普通高校“靠拢”,而逐渐丧失了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初衷。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说,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特殊需求和实际背景,包括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诉求、发展倾向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训,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需求。从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来看,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大类职业农民。显然,我们不可能采用一套培养体系来面对这三类新型职业农民。

四、远程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随意性大

第5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现代职业农民;思考;实践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8902亿元,农业为3332亿元,占全省GDB总值的11.5%;全省户籍人口7242万人,农村人口为5204万人,占比71.8%;耕地面积415.3万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6%[1]。湖南农村人口多,但农业发展水平低。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影响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此,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于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大规模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养,大幅度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湖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一、农民文化水平整体相对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瓶颈

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少。湖南地域广,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高,城乡差别大,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大多集中在城镇,对于广大农村来讲,高等教育资源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农村与城市人口文化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居民人口素质不高,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落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致于现代科技在农村出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现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反过来又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另一方面,城市的强大吸附功能使得人才快速往中心城市移动,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本来就少,学成之后回到农村的更少,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匮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阻碍了农民自身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大规模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才是落实各项“三农”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和脱贫攻坚决战阶段的来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村面临巨大的人才需求压力。指出:“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没有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化,没有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规模培养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根本性、关键性举措。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旨在通过对农民开展科学、文化、生产、管理、经营等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批具有创业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的“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城乡差距。

二、在湖南大规模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必须面对的几个实际问题

湖南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针对农民组织开展了大量文化知识型、生产技术型和劳动技能型培训,但从组织形式来看,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的参与面窄,受惠人数少。且各类培训分属不同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高学历正规培训比较缺乏。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农民的培训难以组织

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有的甚至还很贫困,绝大多数中青年农民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一年四季为生活奔波,脱产学习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农民,职业流动性大,居住地分散,工作不稳定,使得职业农民的培训一直存在组织难的问题。与政府的大力宣传与组织发动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学习地点与工作地点相距太远等原因,导致农民的学习参与率与持续性并不理想。

(二)职业农民缺乏学习积极性

针对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要取得理想效果,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职业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弱,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达不到培训的基本要求,从而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二是职业农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既没有充分了解职业农民的文化基础,也没有深入调研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导致课程设置与学习需求严重脱节,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地区经济与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影响了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安排刻板机械,未能依据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状况来合理、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当学习与工作发生冲突时,农民不得不放弃学习需要。四是不能学以致用,仍然沿袭普通高校与一般培训机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理论性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职业农民对于实践性与职业性的强烈需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农民看不到学习成果和带来的收益,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五是政府组织的各类学习与培训缺乏长效机制,缺乏对职业农民的实践指导与跟踪扶持服务,学习效用不够显著,难以吸引职业农民坚持学习。总之,目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必须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农民远程教育。

三、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思路

对当前农村对大学生需求强烈与农村大学生少,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农民上大学难,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反差和矛盾,教育部于2004年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湖南是农业大省,在湖南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湖南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在全省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实践工作,不断探索有效的组织方式与教育模式,以满足农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2014年,该项目在湖南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的共同参与下,被提升为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并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规划,这一举措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具有成人高等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项目,致力于运用远程教育技术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相结合的模式大规模培养农民大学生,以实现农民大学生的就地培养,打造能够引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确立“精准培养”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职业农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满足“三合一”的要求与需要,即达到政府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要求,满足农民自我发展的意愿,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与科学要求。根据“三合一”要求,确立精准培养的教学理念。精准培养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立足本地,精准定位。省电大从湖南“三农”的实际出发,精准定位农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重点培养三类人才:肩负农村治理重任的村干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示范带头人,贴心服务新时期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明确需求,精准教学。把“农民需要学什么”和“要把农民培养成什么”结合起来,对农村人才实行精准培养。三是聚焦问题,精准服务。在对学习者困难和问题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完善支持服务。

(二)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网络教育新模式

要真正做到对现代职业农民的精准培养,必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这三个维度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一是调研学习需求,依赖大数据深度挖掘并满足培养对象的内在需求,对于以农民为培养对象的“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项目,更需要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学员为中心预测学习需求,优化培养计划。二是创设灵活、开放的学习环境,在信息化引领下,营造适应“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泛在学习环境,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岗、不出村、不出户就可参加学习,直接服务于农民、农村和农业生产。三是创新实施“六网融通”的教学模式,用“六网融通”新理念重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线下集中面授+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网络空间为主要载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扎实推进“六网融通”的职业农民远程培养模式

所谓职业农民的远程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方式,采取“远程学习+面授辅导+现场技术指导”的形式,借助“天网、地网、人网”优势,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省、市、县”三级办学体系,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通过对农民开展科学、文化、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民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终身教育理念、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互联网+”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大规模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集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学习支持、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团队和网络教学管理于一体,相互关联、融合、贯通,全面支持在线人才培养的工作流程与模式。在“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学习空间是基础,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团队是支撑,网络学习支持、网络学习测评和网络教学管理是条件和服务[2]。六网相互融合贯通,共同发挥着提升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功能。

(一)构建以个人学习空间为载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线上教学活动主要由省电大主持,并负责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规程编制,提供课程学习资源。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有课程学习空间的微视频资源、文本辅导、课堂练习,课程学习包中的文字教材、教学光盘、形成性考核册、课程学习指南,以及对接智能手机、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等。市州电大及县(市区)电大工作站负责组织、指导和督促学员参加线上学习,组织面授辅导、作业批改、实践教学、小组研讨、个别辅导等线下教学活动。在线上空间教学方面,要做到人人建空间,教学进空间,管理用空间。学员进入个人学习空间,自主选课程,学文本,看视频,做作业,参与交流讨论,获取课程知识、技能和形成性考核成绩。教师进入空间,建设特色化的教学资源,通过空间实行个性化指导、答疑、沟通和批阅作业。在线下辅助教学方面,各分校及教学点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学员需要,组织开展入学教育、面授辅导和实践教学等线下教学活动[3]。各分校及教学点将课堂直接建在田间地头,聘请技术专家、行业能手进行手把手的实践指导,让学员掌握一项以上的实用技能。衡阳、湘西、岳阳、常德等电大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员+基地+专家”实践教学模式。各县级工作站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实际操作、观摩学习、调查讨论、创业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立足本地,根据需求打造精准实用的网络学习课程平台

省电大根据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和学习者需求,汇聚国家开放大学和我省电大优质课程,搭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课程平台。按照课程性质、功能和目标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省电大从湖南“三农”的实际出发,精准确定农民大学生的培养对象主要为三类人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与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然后根据这三类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来精准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由过去那种“我有什么,你学什么”的被动局面,转变成“你需要什么,我教什么”的主动模式。为此,省电大对“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村干部人才培养,设置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针对致富带头人培养,设置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专业;针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设置了畜牧兽医、法学(农村法律事务方向)、茶叶评审与营销等专业。从2015年起,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学历提升的需求,在原有专科专业基础上,新开设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法学(农村法律事务方向)2个本科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参照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性要求,设计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通识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了通识素质课、专业能力课和职业技能课。市、县级电大根据当地“三农”实际需求,适时开设职业技能课和地方特色课,满足了农民学员对实用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的需求。如针对村干部人才培养,开设了农村党建实务、农村应用文写作、信息技术应用、农村会计实务和农村政策法规5门必修课程;针对农村专技人才,专门开设了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教学,确保农民大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辅导按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规程进行。学员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或Pad终端,利用“湖南农民大学生学习网”的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和课程学习包中的文字教材、DVD光盘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平时作业,参加小组讨论、面授辅导、实践活动等。对于缺乏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的学生,由省电大定制专门的学习Pad,供学员租赁使用。租赁费用和网络流量费用由市州电大及县(市区)电大工作站、学员共同承担。

(三)聚焦问题,提供“一体多位”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为解决学员学习困难和问题而提供的帮助活动,必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学习者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之上,为职业农民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条件与学习方式,省电大、市州电大及县(市区)电大工作站协同为学员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省电大主要负责学员的线上学习支持服务,市州电大及县(市区)电大工作站主要负责学员的线下学习支持服务。调研结果显示,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工(农)学矛盾突出、基础薄弱、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孤独感强等。根据这些困难与问题,全省电大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大完善的系统结构,以学员空间自主学习为主体,提供导学约课、导师制、面授学习、主题讲座、实践教学和小组学习等“一体多元”的套餐式教学服务。第一,针对学员工(农)学矛盾突出的问题,拓展支持服务时间与空间,使学习者能够在他们最方便的时候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一方面搭建农民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并为他们定制移动学习O学派,让农民随时随地可学;另一方面组建教学帮扶团队,利用农闲时节或周末、晚上开展面授教学与辅导,并定期开展现场巡回讲学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与讨论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持。第二,针对学员基础较差且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努力实现支持服务的个性化。一是通过入学水平测试,了解学员的文化基础和个体差异,制定因材施教方案,指导学员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选定合适的学习方法;二是采取学术导师导学、校外导师帮学、校友导师伴学、管理导师助学等策略,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员提供合适的支持服务。第三,针对学员不适应远程教学方式的问题,加强远程学习策略支持。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强化网上学习技能培训,让每名学员都学会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二是结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工程,把农村远教站点操作维修培训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利用村级远教站点,为学员的远程学习技能培训提供便利。第四,针对远程教育学习孤独感强的问题,增强支持服务的多样性与交互性。如建立交互性强的一站式网络学习平台,分地区分专业或课程建立QQ群、微信群,设置课程论坛,建立校友通讯录,定期开展集中面授、小组学习、实践教学、学生竞赛、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消除学习孤独感。这种交互性强的学习支持服务,得到了学员的认可,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确保质量,实行网络学习测试

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必须要有精准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教学环节的落实,监控教学行为的发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实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项目和人才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根据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目标和精准培养的理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学习评价方法,以优质学习资源为支撑,大力推进数字化试题库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学习评价服务。湖南电大在网络学习测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试点,一方面,为了使形成性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促学、导学、助学的作用,将形成性考核科学合理地植入网络学习课程中,作为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并将网络学习课程作为推进“六网融通”模式的重点,在大力开展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使得网络形成性考核得到了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推进网络终结性考试发展,开展随学随考,为学生提供方便、灵活的考试服务[4]。网络学习测评多年来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也为构建远程教育测评模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五)整合优质师资,组建网络教学团队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团队,湖南电大依托系统师资,集聚多方人才,组建了强大的网络教学团队,农民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听到教授、专家的优质课。一边是通过网络平台,汇集了全国各地优质的专家教授在线上进行专业教学与辅导,另一边依托电大“省、市、县”三级办学体系,市、县电大将本地的“土专家”们组织起来,在线下手把手教学员。

(六)构筑“三全”空间,完善网络教学管理

充分利用农民大学生网络学习空间,根据需求精准配送学习资源,选配优质教师,全程指导、监控、记录学员的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反馈学员的学习动态和效果,推动学员学习行为的有效发生,确保教学质量。在网上教学中,构筑全程监控、全面辅导、全员参与的“三全”空间教学管理模式,“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网上学习参与率达到100%,课程考试及格率不低于90%。在平时作业中,实施“三多”考核管理,即学员多形式测评、课程辅导教师多渠道整合资源、助学辅导员多方位督促,确保学员在课程学习各阶段的形成性考评落到实处。

五、用远程教育方式在农村大规模培养职业农民实践的几点启示

基于远程教育方式的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覆盖面广。运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媒体和教学视频课件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能够迅速搭建一个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限制,能覆盖广大农村,方便农民自主学习的智能化网络学习平台。二是便于整合资源。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分布各市、县的教学组织体系,能够有效整合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湖南电大积极探索、思考与实践运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模式,在获得丰硕办学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与经验:

(一)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要有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只有切实加强对农民学员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精准有效,从根本上使农民脱贫致富。此外,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要有政策和经费作为保障,切实加强对教学的支持与投入,妥善解决农民学员的学费问题和培养使用问题,才能使教育扶贫、人才扶贫落到实处。最后,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政策的激励,通过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制定鼓励农民学习的政策,让农民看到学习的好处,才能不断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学与不学”不一样的问题。

(二)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农村本土培养,调动和激发农村本土人才的潜能,强化本土人才的竞争力,激活农村未来人才的存量,才是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根性、引领性的高素质实用人才队伍,即是明证。

(三)坚持按需施教,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有必要探索一套“按照需求配置资源、顺应农时开展面授教学、服务终身学习需要培养网上自学力、整合本土资源带动实训和创业、结对帮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培养模式,让能上大学的农民上好学。只有学以致用,使农民一学就会,一会就能用,一用就能产生效益,才能推动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按需施教,以学习者为中心,因地制宜编制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同时根据学习者学习水平采用适用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解决农民教育的“怎么教”“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

(四)必须将农民素质提升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通过职业农民的培养,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创业创新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跟上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未来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学生的需要。最终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富裕的学习型新农村建设。党的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方针政策。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电大主办、多方参与为保障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运行机制,构建集教学模式、实践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支持服务模式于一体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满足了有学习意向的农民上大学的愿望和上好学的需求,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上接天网下接地气的农村实用人才,许多村组出现了“想致富先读书”的好风尚,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大学生培养”政校联动工作机制,开创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工作新局面,开辟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领域,为服务湖南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湖南统计年鉴(2016)[EB/OL]. 

[2]胡星,高园园.“六网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学习测评模式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7,(08):44-50,71.

[3]彭瑛.基于问题解决的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J].云梦学刊,2009,30,(0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