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决策范文

风险决策全文(5篇)

风险决策

第1篇:风险决策范文

【关键词】风险决策;蒙特卡洛模拟

一、模拟模型简介

目前,大多数决策问题的建模方法是用理论模型来分析的。然而,实际中的决策问题往往不满足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对于传统模型不适用的决策分析情境,特别是当决策问题存在不易处理的不确定性时,模拟方法是一种有效方法。模拟是一个先建立决策问题或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型或逻辑模型,再对模型进行试验,进而获得对系统行为的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文针对风险决策问题,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实验分析框架。

二、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基本框架

针对风险决策问题,可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包含六大表区的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基本框架。建立蒙特卡洛模拟模型需要六大步骤:建立初始数据和参数输入区;生成服从特定分布的随机数;建立目标变量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模拟运算表进行模拟试验;根据具体问题计算统计量;利用模拟运算结果和分析结果绘制图表。对应的六大表区分别是:输入区、生成区、输出区、试验区、统计区和图形区。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一)输入区的建立

蒙特卡洛模拟的输入区放置在工作表的左上角。输入区的内容为风险决策问题中的全部常量和参数,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决策问题的固定参数,通常是决策问题中的基本条件、初始数值或常数等。第二种类型是为了生成特定分布的随机数而需要的参数,如均匀分布的区间端点。第三种类型是可调参数即模型控件控制的参数,主要用于重要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二)生成区的建立

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的生成区放置在输入区的下方,其功能是生成符合特定分布的随机数。随机数的生成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利用Excel内建函数生成随机数,如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生成函数RAND()。二是利用逆变换法得到的随机数生成公式,在单元格编辑并生成随机数。三是利用Excel查找函数生成经验分布或离散分布的随机数。

(三)输出区的建立

输出区主要计算和存放与具体决策问题直接相关的一组目标公式。根据决策问题的特点,目标公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其具体形式是决策分析人对决策问题的最终理解和解答。从参数来源看,目标公式一般引用输入区的固定参数和控制参数以及生成区的随机数单元格。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公式一定包含随机变量,这也是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与确定性模型最重要的区别。

(四)试验区的建立

试验区是以输出区的目标公式为基础,利用决策问题中随机数的取值变化获得计算结果总体的一个抽样样本。在Excel平台上,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中的随机试验利用“模拟运算表”工具实现。

(五)统计区的建立

统计区是利用Excel的内建统计函数对试验区中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量计算的。具体统计量的选择取决于决策问题的特点和决策分析的具体需求。比较常用的内建统计函数包括平均值函数AVERAGE()、标准差函数STDEV()、偏度函数SKEW()、峰度函数KURT()等。

(六)图形区的建立

图形区的主要目的是将主要分析结果以图的形式输出。为此,需要利用随机试验的结果整理出绘制概率密度曲线的基本数据。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生成均匀间隔的动态接受区域;第二步是利用Excel内建函数FREQUENCY()生成频率分布;第三步是利用整理的数据绘制图形。

三、实验分析框架的具体应用领域

经济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包含常规理论分析方法不易处理的不确定性。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实验分析框架可以为这一类决策问题提供分析框架。可在上述实验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的典型决策问题包括:不确定需求条件下的库存决策问题、风险投资决策问题、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问题、排队等候系统的优化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兰娟等.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第2篇:风险决策范文

【关键词】公民参与;技术决定论;精英决策模式;风险;途径

医学科技的发展进步给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后果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医学科技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学界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多样:或悲观地认为医学技术进步会带来更多问题而担忧技术前进,或盲目乐观地认为医学技术进步能解决所有问题,或中立地认为应该将医学科技发展纳入社会调控之中以确保技术造福人类。很显然,中立的观点更被广泛接受,但对于如何规避医学科技决策风险、由谁来主导决策等问题却存在诸多争议。当前关于医学科技发展决策的主导观点“把科学家看成是某些高技术含量决策的首要裁决者”[1]认为,普通公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参与,这不利于决策风险的全面评估,会加深信息不对称程度并可能影响医患关系。为改变单一决策模式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开始研究公民参与技术决策问题,公民参与又称为公共参与或公众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发表意见实现对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影响。如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兰登•温纳建议通过立法把公众参与技术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以加强对技术发展的民主控制。加拿大学者安德鲁•芬伯格则认为,只有公众参与具体的技术设计才能使技术更好地反映参与者的利益诉求,这些观点对医学科技决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公民参与应当成为规避医学科技决策风险的新视野。

1医学科技决策中公民参与缺失的原因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医学科技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却是缺失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1以技术决定论为主导的决策理念忽视公民参与的作用

技术决定论认为,医学科技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解决。这相当于承认医学科技自身的规律是其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技术发展方向是否存在风险、能否最大限度地给人类带来福祉则不在其关注视野。这样就排除了公民参与的可能。事实上,尽管医学科技解决了很多健康问题而具有合目的性,但也带来了反目的性的后果,特别是在技术传播速度加快的当今时代,一旦引发技术风险,将造成严重后果。譬如,当前医疗领域披着高科技外衣进行的过度医疗,原因之一就是公民未能在卫生决策中发挥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论证新技术的风险效益比及不良后果,最终在市场化单一逻辑作用下,使市场更愿意运用采取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的新技术。

1.2精英决策模式排斥公民参与决策

近代以来特别是科学的社会建制形成之后,包括医学科技决策在内的科技决策已经不再由传统社会中的政府、宗教势力来控制,而是逐渐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对科技决策的主导模式[2]。为有效地应对科技发展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科技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美国等相继建立起以技术专家为基础的精英决策模式,如美国的科学委员会制度。这种精英决策模式可确保专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但这种决策模式潜在地承认包括人文学者在内的普通公民被认为其医学科技知识欠缺而没有参与决策的资格,这种立足工具理性视角的所谓专业化是狭隘的。

1.3普通公民的参与意识不足成为内在障碍

当前的科技主管部门已习惯于传统的决策模式,组织决策的管理部门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而普通公民则被当作个别利益的代表,从而被认为不能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考虑医学科技发展。因而,长期的决策实践在普通公民的观念中被打上印记,认为政府管理部门才是医疗科技决策的主导者,自己对医学科技没有深入地了解,最多参加听证会了解一些信息,其他方面完全没有参与的可能。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公民在参与意识方面存在误区,把公民参与科技决策等同于参与医学科研,从而几乎很少主动就医学科技发展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表达自己的建议。

2公民参与在规避医学科技决策风险中的作用

面对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传统的精英决策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多主体沟通并形成社会共识而丧失其正当性。因此,必须纳入充分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让公民参与到医学科技发展决策并不是让参与科研,而是参与到科技发展规划的价值评估和伦理选择,使医学科技决策有效规避风险,更加具有科学性。

2.1以公民参与减少决策盲目性

精英决策模式下,“治理被简化为决策者对人和事的单向管理,决策者对公众的政策偏好甚至需求进行塑造,公众独立的需求和政策偏好则缺乏有效的政策输入途径”[3]。这种模式下公民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公民参与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还会因此降低公众对决策部门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医患关系。公民参与则有利于以减少这种盲目性,一方面,“公众以本身的经验或智能累积而成的在地知识,往往能够提供或突破狭隘科学风险评估的视野”[4],在科技专家之外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见解,特别是能够纠正技术决定论的盲目乐观。另一方面,公民参与能充分表达关乎普通群体切身利益的相关诉求,有助于决策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科技决策的方向。

2.2以公民参与规范专家决策行为

医学技术的误用、滥用却折射出专家决策的失范行为,这种失范行为一方面由于专家的视野局限,另一方面是个别专家受利益因素干扰。从理论上讲,决策专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评判项目,但在实际决策中个别专家会因为利益相关性而迎合决策部门的意向,甚至可能通过隐蔽方式提供有利于利益集团的决策意见。这充分说明现存科学共同体并不成熟,精英决策可能使技术成为少数人的玩物,偏离了医疗科技决策的本真目的。因此,必须构建普通公民参与其中的开放型决策模式规范专家决策行为。

2.3以公民参与促进决策成果落地

精英决策模式忽视了医学受众的利益诉求,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科技成果的接受程度。公民参与则可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公民参与有利于增强政府和决策的合法性,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力杠杆”[5]。医学科技决策关系全体公民的健康福祉,因此不只是专家的事情,而应是所有人都参与的公共事务。公民意见的充分表达,有助于医学科技决策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而增进公民对医学新技术的认同感,减少医患矛盾。

3提升医学科技决策中公民参与效率的途径

虽然在医学科技发展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存在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公民参与能力不足、公民参与规范不够等诸多现实障碍,但随着医学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求的提高,公民参与在规避风险中的作用必将日益凸显。

3.1着力营造公民参与的文化氛围

当前医学科技决策中存在不利于公民参与的社会心理背景,即认为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普通公民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参与。为此,必须扭转这种错误的认知心理,通过宣传教育,克服传统的陈旧观念,使普通公民真正认识到科技决策事关公共福利,从而确立人人都有参与权利的平等观念,并确立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关注和参与医学科技决策的文化氛围。

3.2着力健全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

如果公民只有参与热情而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不够的,当前公民参与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健全制度体系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法律形式对公民参与的内容、形式进行界定,使公民权利落到实处,确保公民参与真正做到法规化、制度化。就具体制度而言,当前比较紧迫的是建立医学科技决策咨询公开制度、医学科技决策听证制度、医学科技决策评估制度等,并明确公民在参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3.3着力完善公民参与的方法渠道

医学科技决策事关广大公民利益,但又不可能人人都直接参与,因此,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兼顾参与度和效率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选取不同行业、地区具有一定科技素养的公民代表,通过讨论会、听证会开展深入广泛交流,表达其所代表地区、行业的意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绝大多数公民的参与也逐渐成为可能,如就某项医疗技术的规划和临床应用进行网上听证和调研,广泛收集公民关于该技术的相关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3.4着力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水平

有了好的文化氛围、制度体系和方法渠道,决定参与效果的最后一点就是公民参与能力。通过科技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公众“可以缩短知识与政策间的距离”[6],参与能力不仅包括医学素养,也包括法律素养、参政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通过教育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科普教育。同时,由基层社区组织开展法律常识和参政议政程序教育,开展沟通表达专项培训,从而提升公民参与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公民参与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希拉•贾萨诺夫.第五部门[M].陈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7.

[2]王阳.对科学的社会控制———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14-16.

[3]王锡锌,章永乐.我国行政决策模式之转型[J].法商研究,2010(5):3-4.

[4]周桂田.新兴风险治理典范之刍议[J].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2007(22):205.

[5]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N].学习时报,2006-12-19(05).

第3篇:风险决策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风险;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发展为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保险行业不断经受着冲击与挑战,其线下运行的模式已经逐步被互联网保险的运行模式所替代。

1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特点

顾名思义,保险是一种为个人、单位提供的一种付费交换服务保障的形式,通常情况下由个人或单位付出一定费用,由国家或大型企业银行做背景的保险公司为个人或单位承担风险赔付的业务。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保险也由原有的线下操作模式向互联网形式转变。这种保险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普及程度,加大了保险行业的受众群体,拓宽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范围。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把互联网保险界定为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运用网络技术来为消费者们进行相应的服务,从而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在网上销售有关方面的产品,并经过第三方来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运行特点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互联网保险依然需要依托于保险机构本身,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及线上申请与线下办理相结合的运营方式。线上申请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公司及其他类型的融资公司或融资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等来实现。大部分互联网保险采用的方式是在互联网上吸收资金的同时,又将资金应用于互联网投资,因而互联网保险的资金链与互联网金融存在共生关系,这一共生关系导致了互联网保险在承担传统保险业风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互联网金融的部分或全部风险。互联网保险从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保障服务的运营方式。与传统保险企业的业务形式大致相同,互联网保险同样也是在收纳保险金的同时,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保障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与客户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P2P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长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与其他类型的网上金融业务相比,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尤为重要。从受众客户角度来看,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与网络金融业发展相结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重要补充。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保险扩展了保险公司的地域优势,对于保险客户而言,空间上的距离已经不能成为互联网保险行业业务投保的阻碍,互联网保险可以让客户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上传相关证件、提交相应材料,接受保险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又依托不同产品和不同服务的独有特点,整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将互联网保险的业务风险调整为一种可控的状态。网络大数据的运用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控制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该模式也使得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比如,通过购车渠道的大数据管理、交通信息的大数据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在进行车辆保险的同时,对车辆的情况进行综合了解,进而降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毫无疑问,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保险为传统保险业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范围,让传统保险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了新生。

2互联网保险面临的风险

互联网保险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了互联网保险所面临风险的加剧。

2.1信息数据的真伪性风险

保险公司办理业务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客户则需当面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比如体检证明、车辆相关证明等。在此过程中,客户提供的相关证明存在造假的可能,且保险及公司核验证件真伪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互联网保险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信息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信息。但是,大数据信息由于信息孤岛等各方面原因从而导致数据信息不完善、不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保险的相关产品决策,增大了互联网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

2.2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服务,摸不到也看不着,没有任何实体,具有无形特性。保险产品所提供的往往是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保障服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很难界定所保险产品的完好程度,保险产品同样也具有模糊性。以上的多种特性直接导致了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再加上通过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售,就使得互联网保险业务在网上的销售具有极大的不可测控性,而这种不可测控性又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会伴随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过程中逐渐显现。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规避潜在风险,如何合理设定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服务内容与定价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2.3互联网保险的服务风险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申请想要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逐步扩增的网络用户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加;业务量的增加也同时会面临着业务理赔数量及投诉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赔同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极大地挑战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拓展能力、现场勘查能力及实际理赔结算能力等一系列的工作能力。在理赔工作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投诉量也随之激增,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带来更多风险困扰。从客户角度而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开展直接体现为申请保险服务与原先相比容易许多,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随时申请,并且会有网络保险服务人员进行全天候一对一的主动服务,方便快捷。但是当客户提出理赔的时候,往往将会耗时很长,手续十分烦琐。同时受限于时间和地域,保险理赔业务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与赔付,进而严重影响了客户对互联网保险乃至整个保险行业信任度。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由于其过于注重保险业务的销售量,为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对业务开展尽可能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又或者通过有意无意拖延甚至拒绝保险理赔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是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不可言说的通病。

2.4互联网保险的概念混淆风险

互联网保险从本质上是一种保险活动,也就是由客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间断地付出合适的费用,互联网保险行业或者保险公司对其提供风险赔付。传统保险或者互联网保险开展的前提是客户付出购买服务的费用,保险公司则提供风险赔付服务,这是一项正常的商业业务往来,与慈善扯不上任何关系。它既不是所谓互助,也不是所谓众筹。以某宝的互助宝为例,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充其量是互联网上的互助关系。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直接导致了真正的互联网保险的客户群体受到了冲击的同时,互助宝的受众又认为自己已经投了保险,而理应享受保险服务,在需要赔付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5理财风险与法律风险

最原始的保险行业并不存在理财问题。直到十几年前,保险公司在出售保险服务的同时,开始增添了理财服务。由于投保客户经常会有保险服务周期过长,如未发生风险可能就浪费了持续投保费的顾虑,最初的理财服务由此应时而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客户的顾虑。后续发展中,理财的收益随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理财服务成为主打,保险则成为其附加功能。互联网保险是兴起于理财之后,承袭了理财与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保险业相比,互联网保险更加注重理财,往往能够提供更大的收益。同时,理财服务的投资属性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投资风险。为了实现向客户许诺的理财收益,互联网保险行业更加注重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运营,从而造成互联网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投资理财相关法律,只是通过一些暂行办法来进行约束,整个互联网金融很不规范。同时,我国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只是针对传统保险公司相关业务方面建立的,而对于互联网保险理财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当前互联网保险行业及互联网金融业的乱象频出,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

3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风险解决对策

互联网保险是传统保险行业的一个良性补充,从广义上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传统保险行业开辟的新领域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互联网保险也为保险行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增添了更多风险点。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还很严峻。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对策来规避相应风险,保持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经营活力。

3.1提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的完善与安全性是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发展在保障了客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增强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互联网保险行业最珍贵的发展积累也是数据。

3.2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无外乎一个模式和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模式显然是其收费模式;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理财计划,另一个则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保险计划。互联网保险行业必须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的组合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更。

3.3强化互联网保险的概念

要将互联网保险与其他的网络众筹等模式区分开来,全面提升互联网保险的赔付能力、赔付效率和赔付力度。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互联网保险客户的利益,在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及其他补充行业发展的同时,让客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区分保险与公益的差别,做到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3.4完善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至今已经五六个年头。其操作模式和操作理念已经基本形成范式,合规与不合规的界限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内部已经逐步厘清。在此情况下,全面制定互联网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进而将多年来业务开展中的约定俗成制度化、法律化;规范不合理的操作模式,消除各种已知或未知的业务开展漏洞,并将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约束,是互联网保险监管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互联网保险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白桦,陈金东.互联网保险监管探析[J].科学决策,2020(05).

[2]邱全俊,王丹.互联网保险投保风险分析——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4).

[3]李洪,孙利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风险及防范对策[J].管理现代化,2020(02).

[4]张峭,王克,李越,等.我国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现状、问题和建议[J].保险研究,2019(10).

第4篇:风险决策范文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对策

引言:

工程经济学同时兼具工程学与经济学的内容,以研究工程项目施工取得的经济效益为主。一般情况下,工程经济学就是寻求利用最少的工程投入取得最高经济回报的过程。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拥有数不胜数的施工企业,而建筑工程数量却日益减少,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只有准确预测、管理、控制各种风险才能帮助施工企业得到可观的经济收益。研究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制订针对性解决策略才能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内容

(一)投标报价方面

第一,施工图与工程招标清单量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当前拥有数不胜数的建筑企业,大量业主常常在还没有开展工程设计时就进行招标,因为不了解工程特点,施工企业提出的价格与施工图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在实际开工后才能拿到工程施工图,施工企业在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实际施工与施工图存在诸多不同,进而引起工程综合投标上升10%以上。第二,工程量清单项目不适用计量规划。主要包括清单的内容、项目不适用当前的计量规则,因此工程进行招标时报价不准确,再有,业主制订招标文件时并没有标明计量规则与技术规范,承包方结合招标图得出实际工程量,二者应用的标准存在较大不同,导致工程报价不准。第三,低价竞标。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建筑市场普遍存在着低价竞标的情况,由下面这些因素造成:(1)业主不理解招投标制度,很多业主认为工程招投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最低价格。(2)市场规则存在问题。施工企业只能服从业主的安排,业主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指定工程款项结算方式。(3)我国建筑市场拥有的施工企业数量太多,有的施工企业为了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只能利用压价的做法得到工程施工资格。

(二)施工管理方面

第一,施工方案的选择。工程施工必然会存在气候、水文、地质、设备、资金、进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应用的方案技术要求越高,地质情况与气候条件越复杂,那么风险也会越大。第二,安全与质量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不合理地操作行为导致出现安全事故,进一步影响到施工质量。业主为了提前完工要求加快施工速度,在经济上却不给予充足的支持,这些都会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顺利施工。第三,劳务分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农民工,他们拥有的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得专业操作技能,必然会发生质量事故。第四,合同方面。很多建筑工程业主不能正确认识合同的重要性,在签订工程合同时添加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将自身应该承担的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

二、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工程经济管理

第一,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应该拥有经济头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求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因此上至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下至实际施工的操作人员都要树立节约意识,只有在节约成本、保障安全、加快进度、提高质量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施工企业才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收益。第二,保证工期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存在的,我国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一味加快施工进度而忽略了经济效益,利用较多的投入争取做到提前完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只有提高经济收益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第三,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分离。在我国当前建筑市场当中,通常负责工程造价的人员不参与工程施工,所以存在着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分离的现象,只有加强工程师与造价师二者的合作,才能使工程项目施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完善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施工企业要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为了建立完善的招标与投标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专业的设计与营销部门。为了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施工企业还需建立专业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才能有效落实检测、预算、索赔等各项工作。施工企业还需要求下属各单位也要配置专业人员负责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第二,管理层与施工层协调作战。施工企业的管理层主要管理项目的分包工作、引进机械设备与生产原料、筹集资金、制订施工方案等。而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事工程建设、保障施工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等工作。第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具备完善的内部监督才能防止管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与不合理行为,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利用鼓励大量企业共同投标,实行内部竞标等多种做法开展市场竞争,使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第四,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必须在此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规模采购有利于压低原料价格,节约施工成本。具备一定优势的施工企业可以发挥内部资源的作用,对外出租内部机械设备,同时建立建筑原料配送市场,对外销售建筑材料,也可以达到减少资金投入的目的。

结论:

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施工企业各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利用深入研究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针对性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施工企业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汤清松.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问题及相关对策[J].河南建材.2013(06)

[2]石光华,张晓琳.试析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20)

第5篇:风险决策范文

一、战略重组后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中,子公司的经营控制权与决策权都由母公司进行决定。子公司的所有业务是母公司业务的扩大及延伸,因此,子公司的财务是母公司财务的一部分,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的权利。这样母公司可以规范子公司所有的财务活动,也可以使母公司的决策在子公司内得到贯彻实施,将充分体现集团的优势。

(二)分权管理模式

分权管理模式中,子公司拥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母公司不会对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加以干预,只对经营决策结果做出评价和考核。因此,子公司只要不偏离母公司经营战略方向即可。这种管理模式便于企业灵活应对多变的经济市场,同时,还可以培养子公司建立独立的自我决策意识,增强各子公司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战略重组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主观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在进行战略重组过程中设立的评估方式、采取的评估方式以及运用的支付方式等都会增加煤炭企业财务上的风险。

(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战略重组后的财务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一种不可控风险,它主要受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内部环境风险则是由于企业内部制度、财务波动促使企业经营收益发生变化,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二)按战略重组过程可将财务风险分为事前风险、事中风险、事后风险事前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战略重组前对被重组企业的价值评价不够准确而给战略重组带来潜在的风险;事中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融资风险与支付风险。事后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企业重组后经营管理不善所带来的。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战略重组时,应该抓住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性原因,同时,要直观的认识重组中的财务风险,迅速辨别和找出突破风险的路口。

三、煤炭企业战略重组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收购前需进行财务评价

为了减少煤炭企业在重组过程的风险和支付过高的重组价格,重组企业应该在重组前对被重组企业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价。主要调查和评价被重组企业的财务情况、营利能力、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全面综合的分析被重组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和经济市场上所处的竞争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对于控制财务评价的质量应该从改变信息状况和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入手。企业应该聘请优良信誉的评估机构,对目标公司财务信息进行评价。由于煤炭企业的大部分资产是由自然资源所组成,资产基础评价方法对于评价煤炭企业被重组价值最为合理,同时,企业还可以综合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战略重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分析被重组煤炭企业损益情况

两个企业之间进行重组的主要原因在于重组后的新企业会给经营者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重组前应先比较重组后新企业的价值与重组前企业价值的大小;其次,要比较重组收益与重组费用之间的大小。当重组价值大于重组前价值,且重组收益大于重组费用时,实施战略重组的决策才是可行的;反之,战略重组的决策则是毫无意义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损失。

(三)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降低煤炭企业的经营成本

由于重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流出,对重组企业而言会选择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实施重组战略,合适的融资方式可以使企业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减少很大一部分经营成本。因此,重组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企业本身享有的融资工具与所处的经营环境是否能满足战略重组的需要;第二,企业所选择的融资方式,要尽可能的减少成本支出,使企业承担较少的风险的同时,还能够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

(四)选择灵活的支付方式

重组企业可以根据重组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支付组合方式,利用现金、股权等组合方式支付重组资金,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利益,降低重组成本,也可以方便企业将资金结构调整为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煤炭企业战略重组与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成十分复杂,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战略重组时必须将财务风险因素摆在第一位,否则,战略重组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作者:许景涛 单位:禹州市富山煤业有限公司

第二篇: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剖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因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具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农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氏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比例不合理、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等。在国很多企业部在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过高,一旦市场的销售况不好,资金回笼不足,就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也有的企借贷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比例不合理,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大,受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政策影响较大,而且融资成本较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就会抽取资金,很可能会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改变,对企业的融资影响也很大,也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1.2缺乏科学规划投资

我国很多企业的投资都未经过科学的论证和研究,一般都是决策者本人或者决策层集体讨论决定产生,事前都不会收集市场信息对目项的可行性、对企业自身的利弊等多方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一旦决策失误,投资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的小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1.3资金回收率低

我国企业之间很多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然而这种的销售方式却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回收利用,部分企业对买家的信用况不做了解就盲目赊销,经常山现应收账款无法回回的情况,最终成为死账、坏账,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很多企业的存货比例相当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企业自身的资金流动性不足,也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1.4收益分配不科学性

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对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影响到企业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信心,还影响着企业的声音,间接就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来源和未来的投资决策。倘若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的时候,不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收益分配,势必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恶劣影响,进而可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科学的利润分配政策,使得利润分配无章可循,不利于企业未米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2.1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

企业的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受外部环挠影响的也很大,外部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环境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具有不可抗性,企业部无法准确预见,倘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了,企业自身还不能够及时根据环境做出变化,那么势必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2.2对财务风险不够重视

很多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不能够客观认识和把握风险,因而也就没有任何进行风险管理的行动,这样一旦风险发生了,企业就很难积极应对,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2.3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企业决策失误

企业决策者在做出相关决策的时候总是要以本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影响作用甚大。虚假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做出偏离市场的决策,进而对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而目前,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4企业没有健全内部控制,监管不力

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监管机制,那么就会出现内控不足、监管不严的现象,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由于资金的管理贺使用以及收益分配没有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机制,往往会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一方面企业资企流动性降低,使用效率无法提高,另一方面无法保证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这些情况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探讨

3.1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适应能力

对于外在环境的变化企业无法掌控,但是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身的应变能力来良好应对各种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各种影响。企业高层领导要提高风险意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一切办法,如加强对各种宏观经济环境和财务环境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等等,提高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即使风险发生了也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

3.2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进行科学化的决策

企业的决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决策为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可行,不仅关系到企业会否出现财务风险,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进行科学决策,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是基础,必须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保证让决策者能够了解到企业其实的财务信息。其次,企业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选取各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不断反复论证,并从中选择最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最适合企业未来的科学方案,避免主观臆断、盲目决策,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3.3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建立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每一个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尽可能的将财务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小。对于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以后的应对措施,杜绝风险的再次发生。

3.4采用各种财务技术和策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损失,如风险规避策略,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和判断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程度,对那些风险程度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而且是很难掌握的财务活动予以回避,风险预防策略,即企业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还有风险分散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自留策略风险共济策略等等都是企业在不同的的况下可以采取的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和策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