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风险管理知识全文(5篇)

风险管理知识

第1篇: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1.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的形成是由于畜牧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方面不够完善而导致的,这也是畜牧养殖专业户普遍面临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养殖品种的引入方面,引入良种是促进畜牧养殖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养殖技术的落后使得引进的良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由于技术缺失、管理不善而造成效益的亏损;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动物疾病的控制方面,畜牧业的商品流通十分频繁,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危险,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有些养殖户只对动物进行疫苗注射,但是在其他的疾病控制方面却缺乏相关的措施,一旦疫苗失效,就会造成动物疾病的大面积暴发。

1.2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风险,畜牧养殖专业户也会面临政策风险,国家政策对于养殖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不能在土地资源、资金扶持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就会形成政策风险;另外也存在资金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得养殖不能顺利的开展,形成风险。

2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管理措施

2.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畜牧养殖户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管理的水平。从目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养殖户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很多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损失也没有得到客观的分析和总结,这对于养殖专业户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养殖户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在养殖和经营过程中注重风险的防范,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增强自身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使更多的从业者也能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渗透到养殖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显著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2.2做好风险预测与分析

通过对风险有效的预测与分析,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依据,可以有效的增强风险管理的效率。畜牧养殖产业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强关于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形成科学的风险识别系统,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预测。同时,管理者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风险的预测与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而是要依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开展风险预测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畜牧养殖企业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相应的领导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的工作,并且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每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为畜牧养殖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4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各级政府在地方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给予养殖户一定的引导,使他们可以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在传统的畜牧养殖产业中,分散的养殖户各自为政,在风险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方面十分零散,相比之下,政府拥有更多集中的风险信息和资源,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政策引导,为养殖户提供更多集中的信息沟通与风险机制,增强养殖户的风险管理水平。

3结语

第2篇: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压力逐渐增大,如何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稳定且可靠的资金支持,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税务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成本控制中的重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企业长期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资金链的稳定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降低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中控制税务风险成本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有利地位,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后盾,同时还要确保企业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收入的多寡由投入的资本决定,在盈利收入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控制税务风险成本成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提升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风险,以保证企业经营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有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对我国整体税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税务制度和规定,加强税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拓宽成本控制的辐射范围,保证整体税务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性,维持市场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切实落实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对保证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税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申报纳税工作也较为复杂,造成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企业与税务管理部门对于税务政策的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税款征收出现问题,引发企业税务风险;其二,不同税务部门对税法和税收政策认识存在差异,导致纳税工作结果出现差异,产生税收风险;其三,市场环境变化、国家政策影响等也是导致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我国的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环境及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因此,税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若在此结算,财务人员未及时更新税务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或认知出现偏差,在进行税务申报、纳税的过程中,只是按照常规或惯例进行操作,无疑会引发税务风险,导致税务风险成本增加。

(二)内部原因造成的税务风险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税务人员对税法及税收政策的认识不足,或存在差异性,就会导致税收风险,致使税收成本增加。此外,税务人员业务能力或工作经验较少,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识别和预控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也会导致在税务申报时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税务政策的了解不足,也会导致企业涉税行为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出现偷税、漏税等违规行为,同时还会影响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利于制度的顺利执行,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增加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税务人员对防控税务风险的形成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因此,加强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培养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对财务管理中涉及的税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进行综合且细致的考评,切实掌握和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从根本上杜绝税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因素,降低税务风险成本支出。其二,完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进一步强化税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具有先进税务管理知识及经验的人才,为企业税务风险成本内部控制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励原有税务人员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加强税务专业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质水平,增强其应对和识别税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税务风险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在税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传统税务管理受到工作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税务核算中容易出现错误,且工作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在提高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同时,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为精确、及时的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构建税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集中式管理,确保税务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以保证税务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融合,有效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此外,税务系统信息化平台也需要覆盖所有涉及增值税管理的业务流程,包括发票申请、作废以及缴纳等等,有效杜绝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控制力度。

(三)定期开展税务检查工作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进行自检以发现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保证企业健康稳定运行。因此,只有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建立专门的税务检查部门或岗位,并安排专人负责税务检查和监督工作。企业可以通过聘请第三方对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务成本,但是专业的税务机构能更为准确的发现企业内存在的税务风险,且立场中立,检查的结果也具有权威性。此外,除了企业自检,还需要政府机构对企业财税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的税务监督机制,落实相关监督制度,严惩企业偷税、漏税、虚开发票等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税法及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在对企业进行制约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政府的监督不仅是约束和规范企业和市场环境,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健全税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监督管理机制时,企业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等需要对企业涉税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持续的税务风险监督体系。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环境和经济环境,找出税务风险管理重点,然后依托于部门、企业、集团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其中监督体系包括环境控制、税务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沟通以及监控反馈等内容,在此系统的支持下,对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税务处理及财务管理环境等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监督,同时结合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价体系对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进行监督,有效规范和约束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对涉税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税务环境,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税种中存在一些业务发生即征收的税种,如增值税、契税、印花税以及城建税等,也有些是分期预缴,或汇算清缴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等。针对这些汇算清缴的税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容易诱发税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降低税务风险成本。以所得税为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据业务活动的频率,按月缴纳税款后,对预缴情况进行监督,所得数据与全年预估情况进行对比,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工作,避免超出汇算清缴金额,导致后期出现退税或抵税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避免税务风险成本的增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的切入点,提高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并通过构建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将税务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成本。此外,企业还需加强财务人员及税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发现和应对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一帆.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14):15–16.

[2]董玫.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探讨[J].纳税,2019,13(05):11+13.

[3]王明元.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风险控制策略[J].纳税,2018(11):7+10.

第3篇: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良好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是知识链主体认识和对待风险的基础。知识链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受知识链各主体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它包括知识链各主体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包括主体管理风险的理念、态度,以及对风险的认识、处理方式等。知识链是一个多组织联合体,各主体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其对风险管理的理念、认识都不同,因此,在营造知识链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历史和文化,承认各主体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风险的防范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出各方对风险管理理念、认识和防范的交集,在交集中形成知识链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这种形式的知识链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能够得到不同主体的认同和遵循,保证知识链风险防范的协同性,促进知识链风险管理理念在各主体之间的均衡接受,从而促进知识链各主体对风险的一致识别和管理。知识链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受知识链各主体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反过来,知识链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又影响各主体对风险管理的理念、认识和行为方式,有助于维持各主体对知识链所面临风险的统一认识和识别,从而有助于知识链对不利于知识转化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维持知识链知识转化的有效进行。

2设定有助于知识链风险管理的目标

知识链风险对知识链知识转化的速率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风险加大知识链知识成功转化为科技成果的难度,重大的风险甚至可以导致知识链解体。确定目标是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知识链的目标是战略制定的指南,战略是目标实现的保证,因此,知识链在制定知识转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以及对风险进行处理和防范。一旦知识转化战略形成,那么知识链各主体便会围绕知识转化战略和目标武装自己,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知识流动、交互学习和知识共享,以具备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的包括风险管理能力在内的所有能力。在知识转化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知识链各主体应该制定一个风险管理策略或风险防范经验供知识链各主体学习和分享,如果知识链内部一主体遇到了其他主体曾经遇到的风险,就可以借鉴其他主体消除风险的经验和策略来防范风险,大大减少了处理风险的时间,节约防范风险的费用和降低风险的破坏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知识链的风险管理是目标实现的保证,同时,目标也赋予了知识链各主体防范风险的能力。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知识链各主体的能力和风险容量,要做到目标与主体能力和知识链风险容量相协调。目标和能力不协调会导致面对风险知识链无法控制,目标和风险容量不协调会导致知识链承受更多的风险,以致阻碍目标的实现,知识链知识转化难以进行。

3正确识别知识链知识转化活动事项里的风险与机会

事项是影响知识链知识转化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的各种内外因素,其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具有积极影响的事项是知识链的知识转化机会,具有消极影响的事项是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知识链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事项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其带来的影响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正确地识别事项里潜在的知识转化风险和机会。正确识别事项的知识转化风险与机会,要求知识链要正确面对每一个事项,关注该事项对知识链带来的影响。但是事项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其产生的影响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又意义重大,因此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节约识别成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机制,判断和评估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即将带来的影响大小。针对那些对知识链知识转化不起作用或影响甚微的事项,采取忽略或回避的方式;针对那些对知识链知识转化具有重大作用或显著影响的事项,集中精力处理或解决。在事项评估中,也要准确地判断出事项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从而做好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同时把握住有利于知识链知识转化的机会。另外,还需要选择识别事项风险与机会的工具和方法,可以通过各主体之间定期举行研讨会,来共享事项识别的经验、技术和工具;也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搜集有关事项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也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去预测事项带来风险与机会的概率和大小,等等。

4建立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评估体系

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实施的标准。知识链知识转化的风险评估是在全面识别知识链风险种类及来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发生概率、破坏程度、可能造成的损失、不可控程度和预计防控费用支出5方面对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进行的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是否采取措施对知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的标准。在评估风险时,有的风险可以根据知识链各主体的经历和知识链的知识转化过程加以确定,这些已知的风险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但是,知识链知识转化过程中还有一些不确定性的事项,这些事项也存在风险,那么针对这些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要加以预测和评估,力争对未知风险的来临有所准备,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小、回避或消除这些未知风险,促进知识链知识转化的顺利进行。

5制定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的应对策略

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是建立在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评估基础上的,根据知识转化风险的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的策略有回避、分担、降低和承受4种。如,知识链知识转化的新科技成果,根据市场调研或反馈结果,这类新成果受欢迎的程度和接受程度都较低,如果执意要将该成果开发出来投入市场,那么将面临市场匮乏、产品滞销的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果断采用回避的策略来应对风险,即,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在知识转化之初预防转化成果的低接受率,减少知识转化的成本和失败率。再如,知识链知识转化的新成果,其市场反馈不明朗,但又有盈利的可能性,风险与机会共存,那么,为了把握住机会同时避免风险,可以向外寻找成果开发或销售的合作者,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来降低知识链单独承担风险损害的局面;或为新成果的开发购买保险等分担风险的策略,通过分担风险的方式让他人承担一部分风险,以减小风险对知识链的危害。如果面对的风险无法回避,也无人分担,那么只能采取降低风险和承受风险的策略,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不采取任何措施去干预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这是一般应对大多数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所采取的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制定应该从整个知识链的角度去考虑,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应该由下而上,从部门到主体,再到知识链。知识链各主体首先从主体内部各部门、业务单元、职能机构的角度去认识风险,让部门责任人对本单元的风险进行复合评估,以反映该单元与知识链知识转化目标的风险评定。通过对知识链主体内部各部门、各单元风险的了解,知识链主体高层管理从整个组织角度出发,采用组合观的方式来确定主体的风险是否与知识链知识转化要求、战略和目标相符合,各单元、各部门的风险放大到组织层面有可能变得更有威胁,也有可能对组织没有任何影响,因此,为了使知识链将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内,各主体必须对该主体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筛选出对知识链知识转化有较大影响的风险。这样,就从各主体了解到的实施知识转化活动所遇到的风险,上升为知识链合作实施知识转化活动的风险,并参考主体防范风险的方法制定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应对策略。

6开展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

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是确保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应对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等活动。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知识转化活动过程中,遍布知识链各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级。在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中,有时一项单独的风险控制活动可以应对多项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有时一项风险应对则需要进行多项风险控制活动以降低或减小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一些情况下,应该做到现有的控制活动足以确保新的风险应对得以有效执行。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是知识链致力于实现其知识转化目标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验证、批准、授权、经营能力评价、资格审查、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等一系列有助于确保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应对策略得以实施的活动。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根据知识链所面临的风险及环境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二是,为了政策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相关执行程序。政策制定来源于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要综合考虑到知识链政策制定的环境、资源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仔细地分析、评估制定与知识链风险应对能力相适应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控制政策,并保证制定出的政策会被仔细地、有意识地和一贯地执行。另外政策的执行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才能保证政策实施和贯彻到位。

7促进知识链信息的沟通

知识链信息的沟通是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实施有效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营造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设定有助于风险管理的目标,正确识别事项里的风险与机会,或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开展知识链风险控制活动等都需要知识链主体之间信息的良好沟通。沟通一旦出现障碍,各方的利益和意见将得不到有效的表达,那么,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就会出现偏差,不仅增加风险管理实施成本,而且其实施结果也不一定有效,严重阻碍了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顺利进行。为促进知识链信息的良好沟通,知识链各主体要公开自己的信息,或者及时地传递和有利于风险管理的有效信息。建议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信息沟通平台,保证信息及时、高效和准确地传达,以保证知识链风险的及时解决,减少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或破坏程度。充分利用各主体的社会资本搜集一切有关知识链即将或已经面临的风险应对信息和策略,保证知识链风险的顺利应对,减少知识链的损失,维持知识链知识转化活动的正常进行。

8对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进行监控

对知识链的知识转化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就是对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各环节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以维持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正常进行。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即使做好了十分完备的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也难免会遇到新的、未事先预测到的风险。面对这些突如其来、未先预料的风险,不能惊慌失措,要沉着应对这些风险,审视并及时修改和完善知识链风险管理框架,以维持知识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知识链知识转化的有序性。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监控主要有两种方式:持续监控或者个别评价。持续监控有利于对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的反复审视,发现知识链在知识转化风险管理实施中的漏洞,并及时进行弥补和完善。持续监控越频繁,监控有效性越高,知识转化风险管理越完善。一般情况下,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持续监控越频繁,也就不需要个别评价。但是,为了保证知识链知识转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许多主体尽管有着良好的持续监控活动,也会定期对各主体的风险管理进行个别评价。个别评价是持续监控的补充和辅助,有时候个别评价的新思路会使得知识链风险管理更加有效,或者更加节约成本。合理的个别评价要考虑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和程度以及它们的相关风险,执行风险应对和相关控制中员工的能力和经验,以及持续监控的成效。通常,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会确保企业风险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高效性。

9总结

第4篇: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事项模式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均在不断的变化,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风险之中,许多风险比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等,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一种风险,其发生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资不抵债、资金断流、投资损失、汇兑损失等严重状况,这种风险叫做财务风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财务活动,需要采取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工具、技术手段去辨别、分析企业当前经营事项存在的财务风险,要确定财务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处置风险的次序、办法和资源投入,进而研究预防该类财务风险的模式及优化提升方案。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筹资活动风险管理在筹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无法还本付息、财务成本过高等风险。2.投资活动风险管理在投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将资金投放到项目中,存在投资损失、回报率低于预期、实际投资超预算等风险。3.经营活动风险管理除上述风险外,企业经营活动也会造成财务风险,包括各项资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项损失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税收管理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等。

(三)制造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1.是企业价值链实现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整个经营环节,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闭合。这一过程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市场业绩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剧增等因素已成为当今制造企业不得不每天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如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其引发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企业在产品研发立项、市场营销计划确立、新材料应用等诸多决策中,需要通过对价值链活动中财务事项问题挖掘,对决策事项进行全面的盈利风险分析,提出财务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支持,将会对企业价值链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2.现金流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短期内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能没有现金”、“现金为王”,这些警语讲得就是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现金流就像是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一样,从原料采购、人工成本、营销费用,到借贷投资等各环节,任何一处出现现金流断裂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其他的财务活动完全无法运行。因此,企业应全面分析其各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状况,对相应的环节发生现金流问题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自身偿债指标的控制标准,并建立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资金账户、往来控制等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避免现金流风险管理失控。3.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当前一些企业对重要资产疏于管理,存货跌价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基建项目中途下马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一方面是管理者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对资产有效管理的方法,造成资产管理力度旱涝不均。强化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全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资产的财务风险事项分级管理及风险评估工具,避免人为主观经验性判断失误,从而实现资产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对财务风险的辨识方面不够系统和精细化企业的财务风险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很多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要么是根据经验判断而选择一些自身熟悉或者曾经发生的财务风险作为监控对象;要么是一次性下大力气梳理财务风险后束之高阁,多年不进行财务风险事项的更新。缺乏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梳理、辨识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在财务风险的衡量尺度方面缺乏工具对于实际已经出现风险隐患的财务管理环节无法进行有效测量,只能进行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又无法进行量化和定性,无法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财务风险处理的科学方案,因此造成大量的潜在或者即将爆发的财务风险,均没有实施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缺乏一套对存在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在财务风险的对比评价方面欠缺适合的参考指标企业所在行业、本身规模等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企业缺乏对于竞争对手或者与自身相似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的了解,更不了解标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对于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非常重要的财务风险指标,缺乏进行对比分析的参考数据,无法对自身财务风险指标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地对比评价。

(四)缺少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多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财务风险显性的暴露出来,甚至造成了财物损失,企业才可能发现并去研究处理。这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财务风险管理就像是救火队,不停地在到处灭火。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能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同步监控。

(五)财务风险损失处置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出现同样的财务风险损失连续出现。虽然企业也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收效不明显,同样的经验教训换个资产换个责任人,损失仍然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损失处置流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的培训学习没有形成全员意识,甚至出现造成损失只处罚低层级员工,责任追究效应向上递减的错误趋势。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财务风险分级事项管理模式全面分析并建立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级事项,从一级事项最多到四级事项,每一级事项要遵循“完全穷尽、项目独立”的分类原则。事项比如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管理、年度决算报告、季度财务报表、月度纳税报告等,然后就末级事项逐个分析其关键风险点(风险隐患所在),比如年度决算报告的关键风险点是因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造成审计未出具无保留意见等。对应的制度流程是财务合规性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内审部门,改进建议年度决算报告后企业开展内部财务合规性评价,尽可能杜绝重大会计合规性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的应用使用风险矩阵工具,按照发生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大小两个维度,对按照财务风险事项管理模式辨识出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强度评估,将发生的可能性划定为低、中、高;将损失大小划定为小、中、大;这样横纵坐标将(低,低)(低,中)定位为风险绿区;横纵坐标将(中,中)(高,小)定位为风险黄区;横纵坐标将(高,大)(中,大)定位为风险红区。对于风险绿区不做风险处置;对于风险黄区密切关注、制定风险预案;对于风险红区应立刻制定方案并责令责任部门限期解决。

(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设结合企业行业特点、自身经营特征,对标行业平均水平,依据财务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三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比如企业所在的食品行业,食品的包装材料周转天数的行业平均水平为7天,而如果一个食品企业包装材料周转天数达到了20天,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那该企业在运营指标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通过建立指标对比来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还要结合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进行发生可能性、损失大小进行风险强度评估。

(四)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应用风险事项辨识、风险发生强度评估、风险指标对比构成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规范,但因为财务风险事项与财务活动是相生相伴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实时监测财务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那么财务风险管理是无法发挥其监控作用的。而要实现实时监控财务活动,需要将财务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信息化建模。将财务活动的关键信息从ERP、WMS、SRM等经营活动信息系统中抓取,之后与财务风险管理模块初始化的指标、等级、事项分类进行对接及比对,从而实现财务风险数据的产生。对于财务风险数据要设置预警控制,设置预警周期控制,发生趋势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的应用,目的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判,避免发生财物损失。从实际应用看,预警控制使用好的企业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五)建立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建立以“定标准、找差距、抓落实、严问责”为导向的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将责任人的权责进一步明确,将标准和要求量化参考,将奖惩措施摆在台面上,将促使各责任人全面、认真、合法地履行职责,主动作为,积极化解财务风险。通过建章立制,将财务风险损失的请示报告、应急处置、调查问责、奖励惩罚的管理事项进行制度化,并对制度进行全员的宣贯,对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进行严肃的制度应用,问责对象要明确到管理者及直接责任人,要加大管理性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让管理向财务风险管理倾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是全方位的,而企业自身仍然存在风险意识淡漠、风险管理人员缺位、风险管理手段及工具不足等问题。随着信息化工具的广泛应用,通过建立适合的财务风险事项管理模式、利用有效地财务风险评估、预警工具,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强化财务风险追责机制,制造企业能够将财务风险控制到合理的范围,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张金荣.财务风险管理弊端问题与优化方式研究论述[J].财会学习,2017(08).

[2]闫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6).

[3]王庆国.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

第5篇:风险管理知识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方法

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

1.2.2风险管理方法

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者对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91.37±5.21)显著高于对照组(72.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2,P<0.00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