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管理知范文

风险管理知全文(5篇)

风险管理知

第1篇:风险管理知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风险;风险控制;建议措施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正迫切需要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但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使得改革的内源动力不足,外部环境复杂,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并且于既定的目标水平来讲,我国的中小企业内控效果还相去甚远。所以,对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当前状况和其所存在的缺陷,从风险管理层面加以论述,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再把相应的、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找出来,在现实的指导意义上来说,对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很重要。

一、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一)风险管理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涵义

内部控制是指在保证公司董事会及类似机构、管理层及其他员工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利益的前提下,成为一个过程来对财务报告的持续、有效、可靠加以实现。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是要求的目标,这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作要求,其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得到促进,如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监督与控制等方面的目标内容。

(二)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高度目标统一的我国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二者共同的目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防范是构建军内控制度的目的,而风险管理又可以使中小型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另外,互相依存与制约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很密切。对企业所潜在产生的风险管理能够进行有效辨识,但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风险的防范与解决又需要依靠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中小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生产、销售和管理步伐,以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改革已进入深度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那些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的中小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己日常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则和规范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再就是部分企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行政监管机构,这些机构之间的内部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使得对这些机构的内部控制很难得以实现,从而无法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地实施并到位。

(二)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能力不强

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同时,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机构;风险评估与相应预警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低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制造企业转型发展和扩大,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高风险业务范围扩大的交易类型,对金融风险的严重缺乏风险管理的能力,管理风险和破产的风险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下,要想健康地发展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但是据有关数据显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在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上很弱。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并不去预测可能带来的风险,只有风险来临或已经处于危险之中,才紧张、无暇应对,缺乏整个系统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观点和战略思维。中小企业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的前后时期相对比较缓慢,甚至一些企业误认为,只有企业资本市场竞争较弱的企业或者资本相对比较薄弱的企业才对风险进行,完全没有必要来浪费公司的宝贵资源。这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三)内控执行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所采取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是基于内部审计的方式。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相当缺少,即便是有一些成绩产生在中小企业的内审工作中,也会因为受到各种管理和生产因素的作用而使审计无法独立再进行下去,在客观性评价方面使内控和风险管理受到制约。

三、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提升内控重视程度,构建完备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既定业务目标的实施,从而可以增强信息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中小企业的营运效率。正如上面所述,加强中小企业对于风险内部的控制,需要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参与。只有这样,才可以借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制度等控制建设。具体的实施措施是首先需要建立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监督。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逐步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行业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大。所以对于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注重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准确及时地预测未来生产经营的风险。其次需建立建立和完善长期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中小型企业可以做到提前预测风险,从而企业可以根据存在的风险迅速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最后,还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三)强化内部监控机制,完善外部监控体系

从风险视角管理的角度分析,对于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外部监督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理顺中小企业内部权责以及关键部门的主要业务流程,控制部门内部的主要风险并严格对其进行实时监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构建起政府和社会外部监督机制,才能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得到持续的完善,使外部的控制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12-14.

[6]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J].会计研究,2011(8):23-25.

[7]何慧.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5-9.

[8]田勇.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2(14):15-16.

[9]王青松.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8):10-14.

第2篇:风险管理知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方法

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

1.2.2风险管理方法

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者对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质量评分(91.37±5.21)显著高于对照组(72.3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92,P<0.001)。

3讨论

第3篇:风险管理知范文

关键词: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环境风险管理制度若是存在缺陷会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质量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加之与企业持续发展及环保之间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所以,着重完善与优化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就变得愈发重要与紧迫。

1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国家环境政策和国际环境贸易壁垒约束

一方面,政府正在使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法律是解决严重环境污染的最有力措施之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整合以生产和开发环境为长期战略管理目标,实现国家环境政策刚性标准。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各国许多国家非常重要,并且正在加剧全球环境危机对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公司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重点放在对这些公司的评估上环境风险上。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也不得不融入世界整体经济格局中来,行业正在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处理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的总体发展问题。

1.2资本成本优化管理的需要

作为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的股东,投资者,对政府的融资需求,资本结构调整和降低资本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关于金融从制度上讲,我国公司项目的投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绿色信贷就能最大程度上预防和管理公司的环境污染。银行必须执行严格的预贷款评估环境风险,尽职调查再贷款,公司环境后持续监控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利率。贷款金额和贷款批准时间。其次,对于股东和投资者对于债权人,我们还会解释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以评估公司的环境风险、环境预测、环境绩效、公司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行动确定短期还是长期。再次为政府特别是为了解决环境外部经济问题,除环境法律法规外,政府补贴和环境激励措施等鼓励公司承担环境风险的措施管理,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

1.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无论是最大化的股东财富,或是经济和环境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环境风险通过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将最终影响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首先,特征不确定的环境风险会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许多潜在的环境诉讼和环境支出,增加了公司的资产负担特别是环境负债,环境资产的快速减值则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其次,对业务绩效和现金流量的影响,面对注重绿色消费的客户和消费者,可以制造低碳环保的产品来影响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和环境。债务清算和环境补偿付款减少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的支付压力和现金流量波动。此外,突发的环境事故将会导致公司产生巨大的环境赔偿,并且受到政府的严格制裁,受到社会的强烈批评,严重的会导致减产,停产和破产。因此,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会直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2技术方面的意见

2.1积极提高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整体研究力度

企业风险识别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储存、应用和生产期间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按照各个管理目的,我国和其他国家相关单位都已经编制了重大危险源识别、危险物质、管理物质以及极危险物质等一系列清单。因此,危险化学品与之相关的环境危险程度及其危险性评估都有待开展,按照相关安全管理要求评估与判别应用量较多的化学品以及常用化学品,同时,进行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关键化学品管理清单,并将此作为首要前提编制化学品工业审核要求以及准入要求。

2.2对重点企业风险级别评估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我国存在许多石化化工企业,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对风险企业展开分级监管工作,由此一来,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效果,并降低管理成本。因为企业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主要是将风险级别与风险识别当作首要前提的,因此,必须对重点企业风险级别评估措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展开重点企业环境风险级别评估规范的分类型、分行业的建设,以此促使重点企业环境风险源实时管理更具标准性。

3管理方面的意见

3.1完善立法,全面贯彻安全主体责任

按照相关意见之内的具体要求,相关单位必须借助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这一机会,展开安全主体责任的编制工作,同时对环境安全责任所涉及的主体内涵予以进一步确认,借助一系列环境风险制度与方法的应用,为企业展开环境安全管理奠定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其环境安全主体责任通常指的是在企业定期进行环境风险问题治理以及排查的过程中,积极展开环境风险情况的上报,借助环境风险防范方法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展开突发环境事件与之相关的应急预案评审以及编制工作,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架构应急救援团队。除此之外,在应急情况下,相关责任单位还需要进行提前处理工作,同时把事故源头切断,以此实现对事故最初事态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防止次生环境时间出现,并且还需要安保事故事态主动告知相关单位,借助处理与救援工作的积极开展,予以调查事件责任及其原因适当的配合,同时支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破坏问题所造成的一切费用。

3.2借助风险申报登记机制,对风险情况进行了解

企业获取运营生产效益实质上就代表着有承担申报环境风险防范方案以及环境风险情况的责任。所以,相关单位需要在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时,着重针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与之相关的法规条例予以确认,并借助环境风险申报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企业申报储存、应用以及生产化学物质类型、数量、风险单元以及防范方案予以进一步确认。编制申报机制以后,相关企业主动申报便可以替代以往责任单位上门检查,并且在常态化管理工作之内添加环境风险管理以及化学品管理两项内容,以此促使公众监督以及环境单位监管更为便捷。

3.3编制环境风险问题,排查治理机制

对于业主而言,对环境风险问题进行定期排查以及治理一直以来作为其贯彻环境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相关单位必须积极确立风险问题排查治理要求,以此促使环境风险问题排查内容、级别划分以及概念更为明确。相关单位必须对环境风险问题的定期排查机制予以全面的优化,并且在全周期管理工作中对环境风险问题予以全方位的评估、治理以及上报等。与此同时,相关环境保护单位必须对企业环境问题排查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企业检查以及上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环境隐患问题必须予以公示。并且责任单位还需要编制风险问题移交报告机制,并予以完善,针对牵涉其他单位责权的问题、违规违法行为必须利用书面形式予以通知。

3.4编制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机制

企业相关部门还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借助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方案的编制,确立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机制。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针对企业附近环境敏感地区、环境风险防范方案以及内部化学品予以深入的了解,同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进行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按照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差异,进行管理要求与方式的针对性落实,以此对绿色信贷管理、应急救援物资配置、清洁生产、应急演练以及问题排查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3.5提高推广教育力度,推动社会监督

首先,提高公众参与力度,优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评估以及环保评价机制,积极展开预案编制、评估以及备案等一系列管理机制的编制工作。其次,加强公众知情权,编制上市企业、重大环境风险企业以及环境风险问题公告机制。然后,积极接受公众的全面监督,并且重大环境风险企业还需要确定公众接待日。最后,需要积极提高公众环境事件应急防范普及与教育力度,促使大众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

4保证制度的意见

4.1提高合作力度,优化应急联动制度

按照相关单位调查表明,60%~70%的环境事件通常都是因为化学品运输以及安全生产直接事故以及处置缺乏合理性所导致的。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与措施中需要予以适当的配合,特别是在对安全事故以及运输事故进行处理时,必须确保责任主体能够全面落实防范以及避免环境风险的相关义务,并且针对次生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同样需要予以适当的处理。与此同时,在收到安全事故报告以后,相关单位还需要把事故的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给环保单位,同时深入考虑专家建议,对事故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出现。

4.2编制应急救援物资评估机制

各个单位必须按照自身实质展开应急救援物资配置工作,然而针对应急救援物资具体数量和类型的要求依旧并不明确。所以,相关单位必须编制完善的环境应急救援评估机制,同时与安全生产单位、监管单位按照应急管理的具体情况展开应急救援物资配置要求的分级别、分行业的具体固定,以此提高企业灵活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整体水平。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依旧有一些缺陷,所以相关单位必须对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予以全面的优化和完善,以此促进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主要针对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展开了研究,然而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希望相关单位可以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促使环境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更为完善与健全。

参考文献

[1]魏进,宛文博.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J].城市地理,2017(6):137.

[2]韦美玲.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J].化工管理,2016(19):111.

第4篇:风险管理知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在2014年1月1日起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包括地方高校)全面实施。该《规范》的出台对促进地方高校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遏制腐败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2018年2月8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粤教财函〔2018〕14号),要求全省各地方高校做好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工作。2018年5月31日,广东省教育厅又专门下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考核验收的通知》(粤教财函〔2018〕76号),就全省各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提出工作要求。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我国地方高校根据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对学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按照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步骤,细化了各部门的任务,以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在地方高校有序开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形式

在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风险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建设持应付的心态。简单汇总现有制度和工作流程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点控制不全面、评价体系不合理。虽然地方高校已制定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只重制度建设不重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形式。

(二)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不尽相同

在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各地方高校对内控的重视和理解不同,并且在具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上存在差异,内部控制建设的视角总是局限于单个工作任务、当前工作任务上,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因此,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不尽相同。

(三)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碎片化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地方高校已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内部控制工作组和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部门,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评价。然而,大多数地方高校没有建立独立的机构来实施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相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组由学校有关部门组成,其中一个部门被指定为主导部门。其弊端在于以部门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由于业务和能力的限制,难以全面承担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往往是由各部门自行设计,然后进行简单总结,容易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碎片化。

(四)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缺乏风险管理

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一些地方高校经常将内部控制建设局限于规范、指引中规定的经济业务或活动范围,有规定的就做,不做不符合规定的,缺乏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

二、我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将面临各种风险。如何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没有内部控制的支持,风险管理就会形式化。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发展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发展目标。两者都需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两个要素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2004年,经过各国的讨论和调查,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自此,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地方高校实现高效、科学的办学目标。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体系向风险管理的转变。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内部控制是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中国风险管理的持续发展。1.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风险管理在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有明确的定义。提出风险管理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的,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部门,用来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早期识别与预防,及时提供合理的应急预案和解决办法,确保企业平稳运行。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传递等环节组成。这些环节也包含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因此,可以说,内部控制仅作为管理的基本功能而存在,而风险管理则涵盖管理的全过程。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地方高校应尽早识别这些风险,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尽快提出对策和解决办法。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和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潜在风险因素和来源,对它们之间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判断,识别风险的性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获取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能收集全面有效的风险信息,那么下一个环节就不能顺利进行。内部控制是一种嵌入的管理模式,可以为风险信息的获取提供极大的帮助。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存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我国地方高校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的融资方式和办学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的各种经济业务和活动日益增多,各方面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地方高校的发展不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高校不仅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且开展外商投资、基本建设、校办企业等各种经济活动。因此,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结合我国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出发点和管理要素。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防范、评估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促进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内部控制作为地方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助于通过地方高校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各个风险关键点加以控制,实现地方高校的全面风险管理,从而促进地方高校风险管理。

(三)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观念。地方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的融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经济活动类型多样,各种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地方高校管理者应首先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地方高校不同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情况,建立风险管理和风险应对机制。理顺业务控制流程,加强关键风险点的控制,加强风险预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现。同时,要加强地方高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地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地方高校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识别、预测和分析,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的大小。地方高校应分层次分解风险评估工作,以各部门、管理岗位为主体,对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进行评估和考核,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管理。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应局限于财务部门,而应从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资产、招投标等方面入手。同时,要加强地方高校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建立科学的资本支出审批程序,明确会计责任,科学分工,不断加强各部门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效果。3.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地方高校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改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内部监督不足的现状。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地方高校应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提出整改建议,降低面临的风险。地方高校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对内部控制不充分、绩效不佳的部门和人员,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调查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内部责任,从而达到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结论

第5篇:风险管理知范文

关键词:联通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构建

联通公司自成立以来,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建立和实施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公司管理水平。我国许多大型上市公司都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已有的控制环境中存在很多缺陷使得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受到影响。本文基于联通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的构建进行分析。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是采取的一系列调整和控制的方法,以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和会计资料的完整可靠以及公司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包括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环境和风险评估5个要素。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避免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2联通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

中国联通在2008年由中国联通红筹公司和中国网通红筹公司合并而成,历经10年的发展,其公司规模与资产显著增加,现今是我国电信巨头之一。联通公司针对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这一整体问题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对内部控制进行建设和调整,大大增强了公司管理水平,构建了公司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联通公司取得了更大突破。

3联通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3.1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重组前的中国网通公司,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内部控制项目。从表面上看,中国网通启动内控项目的背景是《萨班斯法案》。2002年前后美国先后发生世通公司和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造成股东质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通过了著名的《萨班斯法案》,对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提出了严苛的内部控制要求。而中国网通以红筹股的方式在美国上市,必然要面临《萨班斯法案》的严格约束。以落实《萨班斯法案》为切入点,原网通公司扩大内控体系建设范围,初步建立起了具有网通特色的内控体系,并正由试点省公司推广到上市公司所辖分公司,走在了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前列。重组前的中国联通公司,于2005年向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布出公司内部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已经对财务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继此次事件后,对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且针对风险管理意识缺乏、授权不当等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独立内部控制评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分配职权,完善约束监管机制,建立了关联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控制。同时要提升员工风险意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约束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重组后的联通公司,积极整合融合重组前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探索符合现代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环境,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管理创新,真正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一系列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创新,解决企业多年来在管理机制、流程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融合后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3.2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的构建

我国为了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例如,在现金提取管理方面,可能会出现未经授权或越权提取、现金支票不准确、现金与支票交接差错等问题。中国联通为了防范此类风险,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及个人职责,确定合理的风险评估管理程序,针对各类风险确定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且对各个联通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对其内部的风险评估工作定期进行评估,以报告形式呈现公司评估结果,由审计委员会进行分析并作出调整。(2)加强风险评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公司领导层要及时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评估公司潜在风险。向相关人员传达风险应对措施并加强落实。高层管理人员要保持与各部门人员实时沟通内部控制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结果,加强各部门风险意识并严格执行公司的内控制度,确保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部门和分公司要定期向公司高层汇报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3)定期监督风险评估工作。公司各部门和各个层级管理人员要时刻进行自我监督,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对控制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然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并且向管理层提交必要的评估报告。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审查监督作用,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办法。公司总部要将各部门和分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以及顾客的投诉意见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划分风险类型和级别,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分配到下级各部门,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改进,并且实时掌握改进过程和结果,尽可能避免公司的经济效益受影响。

3.3内部控制活动及控制文档的构建

控制活动是确保内部控制度得以落实的程序。联通公司在重组之前就已经建立较完整的内控活动流程和控制文档。例如,江苏联通早在多年前就按照公司财务报告、收入支出和资金管理等实际情况总结出四百多个流程,但是联通公司在重组后不得不面临内部控制体系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联通公司发展至今在完善公司控制活动与控制文档方面有如下办法。(1)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为准则,约束财务报告的合理性和准确性。(2)完善财务报告标准和程序。(3)明确各部门及个人职责分工,保证授权分配合理。(4)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工作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保证公司业绩。(5)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

3.4内部控制信息及沟通机制的构建

控制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信息,要想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就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将公司的财务信息、销售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进行全面整合,加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控制。沟通则是建立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流动。联通公司在早期就引入ERP系统使管理流程优化,节约了企业成本,提升公司内部运营效率,能够达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并且大多数的联通分公司都能实现办公自动化,文件与合同信息传递渠道十分通常,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联通公司在加强了信息渠道建设的同时,也优化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建设了安全的信息安全环境,制定了合理的技术操作规范。

3.5监督与控制机制的构建

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性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随着市场等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联通公司的内部控制会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因此公司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对于公司运营极其重要。联通公司在监督机制的构建方面存在不足,并通过加强审计力度和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联通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了内部控制评审工作计划,清晰划分了各部门职责。确定了会计科目、重要业务流程及风险评估的评审范围,在联通总部和分公司都设立了评审机制。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健全的问责机制,如果发现员工舞弊现象,会追究责任人以及该部门的责任,调查该部门是否落实责任制度,加大员工行为的约束力度,规范公司的经营活动。

4结语

联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加强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资产安全性,实现了企业经营的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落实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公司管理手段和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促进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企业经营效率。通过长期的努力调控,联通公司强大的内部控制水平为自身赢得了核心竞争力,是联通公司长远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谦.中国联通Y分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研究[D].扬州大学,2017.

[2]闫学彬.中国联通发展战略策划[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