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风险贷款管理全文(5篇)

风险贷款管理

第1篇: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1、导致出现的高效财务风险。高校贷款具有规模大以及投资时间长的特点,其贷款目的主要是用来购置土地、科研以及后勤用房,或者是建设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或者是置办大型仪器设备。因为还本付息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开支,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在加上其贷款结构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通常在遇到还贷高峰的时候,学校所进行的工程建设还处于收尾阶段,并且各项工程以及师资力量配备全部都还没有步入正常阶段,因此其每年所需要进行的还本付息就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

2、导致引起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通常会认为学校是属于国家建设,肯定不会倒闭,因此在进行贷款审批的时候,往往不会依照商业贷款的方式对其严格审查,甚至也不设立担保或者财产抵押,这种做法对学校的贷款申请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也就导致学校贷款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所以说在高校资金链一旦出现断裂的时候,就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那么也会对银行贷款的按期收回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滞贷款,出现金融风险。

3、导致出现的政府财政风险。在民事活动之中,高校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国家没有对高校实施太多的政策干预,但那时其所具有的大规模贷款风险,最后的承担者还是政府。在高校因为贷款不能够偿还,而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时候,或者是银行在给政府施加诉讼或者是破产的压力的时候,那么政府也就不能不为高校的贷款进行“买单”。长期以往下去,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政府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逐渐加大,必定会带来严重的财政损失。

二、高校贷款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1)转变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1)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高校通过贷款快速发展同时,必须要具备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不但要大胆开拓进取,对银行贷款进行充分的应用,还需要对其长远和眼前利益、事业所需和实况经济承受之间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要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必须要摒弃盲目和别人跟从意识,避免搞一些不符合实况的建设而产生债务风险,特别要防止出现短期行为与重复功能建设,而主管部门对教学水平进行考核评估时,必须要在实事求是原则下将软硬件建设与财政拨款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考核与评估。当高校自身经费有限时是不能够过于强调硬件建设,为了达到考核评估要求就不管事实大搞建设,没钱就只能到银行贷款,最终形成新浪费。

2)强化负债意识把握财务风险;事实上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及自筹资金从性质上来看存在本质区别,财政与自筹资金都没有财务风险,但是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就不同了,学校成为负债,就要按时偿还本金与支付利息,在使用同时存在支付资金成本必定存在财务风险。所以一旦负担债务较重而不能按时偿还,一旦贷款的本金以及利息都会给学校正常开支造成影响,事态严重还会被债权人起诉出现破产。

2、对增强贷款应用效益加强管理。

1)构建操作性较强科学决策程序,严格依照程序进行办事。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对其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制动,依照其实际情况,制定和高校实际实际偿还力相符的贷款项目以及贷款的额度。在制定贷款的项目与规模时必须要对可行性进行科学、严格论证,最终经过高校的最高决策层集体决定,而不能够由某人说了算搞出随意性。在贷款中其额度必须要在预期偿还能力范围内,还需要订出可行还贷计划与措施,贷款到位之后就必须要按照要求严格控制资金投资流程,保障贷款主要用来制约目前高校发展关键问题。

2)构建有效贷款资金的管理机制;高校必须要按照教育部及财政部相关规定,构建出完善的管理贷款资金制度,组成贷款资金的管理小组,负责资金使用、项目论证及监督管理。采取项目的管理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旦发生资金损失或者浪费,就必须要对相关部门或者个人从严查办;构建出有效防范风险体制,制订出合理、科学应用资金方案,要全方位全过程监管贷款项目的使用,保障安全使用资金。

3)实现贷款资金内部核算与控制体系;在核算上不能够统一实施,必须要依照贷款项目进行分类核算,要保障贷款资金使用和贷款项目和预算达到一致,而且各种支出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进行操作,采取招投标、采购等各种方式,减小成本,增强使用经费效益,有效防范暗箱操作与随意浪费。

4)增强贷款的使用效益;管理贷款资金上就需要将效益放在首位,对资金合理调动,合理安排资金,尽可能挖掘其内部潜力,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减小贷款成本,尽可能将心思放到效益上,确保高校能够正常开展工作。

3、控制好贷款规模。

经过贷款高校就能够获取到建设资金,可是在获取资金同时还必须要承担债务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旦贷款的规模较大,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转,加强了高校财务风险。所以高校必须要合理控制好贷款的规模,要尽可能把长短期的贷款有机结合起来,均衡分布偿还贷款时间,减小因负债而给高校造成财务风险。

(1)分析高校实况控制好贷款规模;事实上,高校贷款必然要耗费资金成本,确定贷款规模主要依据就是高校所能够承受资金成本。因为一旦贷款每一年都需要支付贷款的利息,所以说预算也就是对其贷款额度进行确定的主要指标。假如高校不能够支付贷款利息,这种贷款显然规模较大,所担债务较重。

(2)按照筹资能力,对其贷款规模进行确定;高校一旦进行贷款,就必须对其本金进行偿还,所以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其考虑到贷款规模,其筹资能力必定会制约着高校的贷款规模,并且筹资能力制约着贷款规模,其中高校中能够应用到还贷资金大多是学费收入,相对而言必须要科学估算筹资能力,才能够合理的确定出贷款规模。

4、加强高校贷款的项目管理。

(1)对其贷款项目的方向加强管理,在进行贷款投资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并对其项目的实行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以能够对高校的信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为领带决策的确定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千万不能够因为其财务信息失真,而导致领导决策出现失误,因而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损失,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发展。

(2)对“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进行坚持,对其投资项目慎重进行选择。首先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坚决禁止出现无效的投资,并坚持做到“四个不贷”;其次还要对其基础设施建设量力而为,对其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自行进行控制,以免出现“半吊子”工程和无效的资金投入。

三、结束语

第2篇: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内控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甚至与公司管理目标不相匹配,是其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不断发展,其内控制度越来越受重视,包括内部会计核算系统、人员管理系统等不合理问题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合理的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及会计信息真实准确,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效率,阻碍了公司自身的发展。

2原因分析

2.1尚不完善的外部法律环境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还处在探索性的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这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属性不明确,不像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获取金融办颁发的《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这二者的关系使小额贷款公司处于矛盾的局面。其次,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模式只能提供放款业务,不能吸纳存款,这一点有别于银行,不适用于《商业银行法》。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又属于一种金融行为,不同于其他的有限责任公司,也不能完全适用《公司法》。这种现象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处于法律监督的盲区。

2.2融资渠道较少,可放款的资金有限

根据政策相关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构成主要为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当资金放贷完之后,小额贷款公司就面临着后续资金匮乏的窘境。虽然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向不超过两家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而且融资数量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50%,但是由于此类公司的经营产品、服务以及所面向的客户都与当地的农商行机构较相同,出于行业竞争原因,这些地方银行是不会轻易给予其贷款融资的,加上受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影响,所以从上述银行分支机构融资的可能性也较低,从而导致信贷公司产生放款资金不足的风险。即使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由于小额贷款公司是以一般工商企业的身份获得贷款,融资成本较高,其本身利用这部分资金再发放贷款的盈利能力就很有限。

2.3银行贷款业务的补充,具有一定的行业压力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地方金融的创新力量,虽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定的行业风险,其产生本身就是钻银行信贷业务的空子。随着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蓬勃发展,原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的银行也纷纷对这块业务进行补充,如交通银行的展业通、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无抵押贷款以及邮储的小额贷款业务。原本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是因为银行对微小企业和农户授信不足才有市场,现在银行纷纷弥补这一空缺,而且利率比小额贷款公司的要低,从而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受到冲击。再加上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连年增加,业内的合理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外加存在不少公司违规操作在竞争中得利,使得该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利润下降。同时民间借贷机构、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也是不容忽视的行业压力。

2.4低信用贷款对象,客户风险不容忽视

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出现资金困难且融资受限的中小企业,以及信用评级较低的个体户、农户,因此贷款本息能否按时收回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当然偶尔出现一两笔小额贷款本息不能收回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获利情况,但如出现较大较多的债务人不能偿还本息就会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其破产倒闭。例如鹰潭市某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五千万,结果有四千万不良贷款,现该小额贷款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要很好的控制该类风险。

2.5内部管理体系尚不完整,存在人员操作问题

尽管小额贷款公司不是所谓的商业银行,但是从小额贷款公司所从事的业务性质来看,其实质是银行贷款业务,所以在客户经理审核借款人的条件等方面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从人员构成方面来看,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如经过严格培训的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专业能力较差,大部分职员都没有金融业务的从业经验,业务知识缺乏,极易产生业务操作问题。而且很多公司尚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风险控制也只是纸上谈兵。

3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建议

3.1建立健全法规,优化法律环境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健全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法律,有的只是一些条例和意见,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法律效力比较低。因此需要颁布一部法律性质的监管法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使其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客户群体。此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是非金融机构,而事实上目前的现状是有金融之实而无金融之名,由于其没有银监局颁发的金融业务许可证,所以实质仍是公司。这就会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不仅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而且无法享受财政税收优惠。因此政府应当尽快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属性,促进其稳健发展。

3.2优化融资平台,防范财务风险

优化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平台,从而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从外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管理上来看,首先要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筹资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方面,建立对该类公司的业绩考核制度,对于经营业绩比较好,符合相应标准的公司可以考虑放宽其从银行贷款融资的比例,并降低其增资扩股的相应条件。另一方面,适当适时推出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或股权融资业务,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化交易,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从内部管理上操作,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3.3增强竞争能力,抵御行业风险小额贷款公司应从各个方面如管理层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设计多种产品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公司激励机制,防范人才的流动性风险。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通过设计多种信贷产品,建立严密的征信体系来提高竞争力。对一些信用记录良好的老客户可以适当放低限制条件,增加授信额度。还可以根据农户的需要来提供配套服务,如适当的提供技术培训、信息资讯平台、走进农村亲身服务农户等。

3.4加大审核力度,减少客户风险

小额贷款客户因短期资金周转,有好的产品、项目、机会急需资金,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等而产生借款需求,从而将其经营风险直接转嫁于债权人。因此要加大放贷之前的审核力度,识别借款人的经营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客户风险。首先是财务方面,一般包括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且指标不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变动,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收回率、现金流量等变化。注意财务报表的失真问题,如虚增存货;供销合同造假。还有就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银行贷款金额,银行作为债权人与小额贷款公司利益上有一定的竞争性,但同时又有合作性,银行授信可以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参考。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一般比较高,出现资金困难时借款人会先考虑归还资金成本高的贷款。其次是市场风险信号,时刻关注借款人所处行业或地区的宏观政策、行业政策的重要调整,如近几年铜加工行业市场不好,部分工业园区的铜加工企业纷纷出现亏损,甚至倒闭。有些小额贷款公司放款给这些企业,他们很可能会遭受损失。再是行为风险信号,如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未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还本付息困难,借款人股权变动,公司人员发生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担保物品价值下降,保证人保证意愿减弱,借款人未经债权人同意对外提供担保等不良信息。

3.5加强公司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贯穿贷前、贷中、贷后整个过程,涉及到公司的每一个人,主要包括员工操作失误,如客户经理不尽职、审核失误、文书填写失效、违反操作规程(逆程序)等。降低操作风险要做好:

(1)不断强化公司管理层的管理和监督职能。

(2)实施信贷岗位双人或多人操作和定期异地岗位轮换制度。如建立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将调查、风险评估、贷后管理三个阶段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在这种制度下,贷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岗位相互制约,分别承担各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3)加强审核经办人员的审核职责。

(4)不断提高风险控制部门的控制力度和稽核监督的力度。

(5)完善现行农户和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加强贷款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或有效地执行。

(6)规范管理信贷档案,努力掌握客户全面信息资料。

(7)建立完善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营运管理上,从贷款项目、事前(贷前)调查、事中(贷款)审查、事后(贷后)管理等整个流程进行风险管控,专门设立一个风险控制部门。同时,在治理公司层面上,应该建立健全“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监管能力,避免独裁现象。

4结束语

第3篇: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金融;风险管理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存在价值冲突,国家助学贷款的高风险性迫使商业银行“惧贷”、“拒贷”和“停贷”,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因此,有必要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使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1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种类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在未来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不履行还款承诺而给银行造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上的损失。主要原因有:一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而在一些借款学生眼中,国家助学贷款是免费午餐,甚至将助学贷款等同于助学金。在校学生,其流动性非常大,银行对借款人跟踪有困难,一旦借款人失信,银行的风险即演变为损失。

1.2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实际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助学贷款由于实行的是固定利率,利率早已确定,若还款期间出现贷款利率上涨,银行不能因为贷款利率的增加而从原来的助学贷款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而遭受收益的损失。若贷款归还期间出现市场利率降低,那么按固定利率还款的借款人就有可能因为还款负担的加重而影响按期归还贷款。

1.3管理风险。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具有笔数多、单笔额度小、牵涉人数多等特点,使得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成本提高,导致管理风险。而且,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流动性非常大,“跳槽”频繁,不利于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包括掌握毕业后的具体情况,及时与贷款人本人联系,并及时在贷款管理上做出反映等等。

1.4政策风险及法律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在政府命令下实施的商业银行贷款项目,属于政策性贷款。对于这样的贷款,政府有义务对其进行补贴和政策扶持。而我国采用由商业银行自有的信贷资金发放助学贷款并自行管理该贷款的方式,大学生贷款的拖欠率往往难以得到控制,加之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保障银行债权而导致银行产生损失风险。

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成因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中金融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贷前宣传不到位,把关不严。很多学生在贷款的时候误以为助学贷款就是助学金,是国家给的补贴不用还,还有些学校为了生源帮助学生骗贷,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不负责,随便填写了家庭经济调查表,造成了很多征集表都是本身不困难非要装成困难,而这部分人道德意识和还款意识更差。

2.2学生信用意识薄弱。由于当今经济社会信用环境不好,再加以学校、家庭教育的滞后、乏力及学生自律意识较差,给银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学生在还款期拖延还款、超前消费、将贷款用于非学业活动,甚至还有少数人会故意逃避还贷义务。

2.3毕业生流动性大。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大多连手机都没有,所以助贷协议上留下的联系方式很可能是班主任或宿舍的电话,许多学生毕业后就失去联系,而银行不可能一个一个地上门催款,只能通过学校或寄函的方法催款。

2.4大学生毕业生履约能力不高。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加之较高的职业收入预期,大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可能还要为就业、再就业继续投资,而且面临恋爱、结婚和孝敬父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贷款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因此还贷就成为遥遥无期的一份沉重的负担,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贷款人处于恪守信誉与维持起码生存的两难选择境地。

2.5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如还款机制单一、还款期限太短、激励机制不健全及缺乏配套可行的法律约束机制等。

3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了违约者需要承担的一些后果,包括经办银行可对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可对违约严重的借款人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必要时违约人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以防范与减少金融风险:

3.1跟踪完善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学校可从新生入校起采取多种形式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贷款教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协议、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卡等,以此约束学生按时还款。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为每一位贷款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如实记录学生的借、还款等信息,通过制度约束提高了广大学生的信用意识,促使其诚实守信、按约还贷。

3.2加强管理,健全助学贷款相关制度。银行应加大推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力度,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实行风险共担机制。例如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中有一项风险补偿金制度,财政和学校各拿出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五,最后若不良贷款率低于10%,则低出的部分奖励给学校。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提前还贷的奖励机制,即每个借贷的学生在毕业前还清助学贷款的,学校就按其贷款总额的5%的比例给予奖励,由此鼓励学生一次性还款、提前还款。

3.3加大贷后管理力度。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贷后管理:一是要监管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跟踪检查,发现借款学生风险信号应及时提出建议并报告。二是要及时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对违约的学生,银行可将其违约信息载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按期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信息进行公示。三是定期向上级汇报,制定不良贷款清收方案并实施。四是要加强贷后管理的力量,包括人力和物力。

3.4还款方式的多样化。由于借款学生的未来收入状况和家庭情况差别很大,所以多元化的还款计划对于不同毕业生比较切合实际。如渐增型或延期还款、按收入比例还贷及配套的还贷减免政策等。如06年国家出台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中,对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服务期3年以上的,其助学贷款可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

3.5积极探索助学贷款管理新模式。除了由政府、银行、学校负责贷学金的管理以外,社会其他部门和机构也可以参与贷学金的管理回收。目前我国一些保险公司已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当贷款学生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完全未履行还款义务,保险公司会对银行的这部分贷款进行赔付。

3.6银行加强催收贷款力度,必要时诉诸法律。目前银行对贷款违约初期主要是采用电话、信函和网络三种方式进行催收,在催收无效的情况下会采取委托、公告、诉讼三种方式进行收缴,尽管对后三种方式社会各界仍有异议,但对降低不良贷款率方面效果显著。总之,助学贷款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和好处,但也会给银行带来很多风险。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与诚信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多元资助体系与风险分担制度,多管齐下防范与控制大学生助学贷款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林莉.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广东社会科学,2010,2.

[2]罗娜.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与管理[J].社会发展,2006

[3]孟伟.透过助学贷款违约看大学生诚信问题[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

第4篇: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关键词:银行融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一、银行项目融资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一)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

银行在经营管理期间,由于内部控制体制不完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经营中一旦产生风险,将严重影响到融资计划进行。项目融资期间缺乏风险审核与评估,导致安全性不达标的项目仍然继续投入到运行中,无形中增大了银行运行的风险性。内部控制体系是影响银行项目融资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只注重对外控制并没有加强内部管理,虽然对信贷行为也会进行审核,但对内的制度完善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融资项目运营后受市场经济体系变化影响会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可有效预防此类风险产生。

(二)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银行贷款项目经理业务办理水平比较局限,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的信誉程度进行审核,从而判断信贷过程中是否可能产生风险。当前的银行贷款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通常只针对常规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导致一些潜藏的业务办理风险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影响到业务开展中的安全性,业务办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升,将会影响到银行项目融资计划顺利进行。了解当前银行项目融资贷款风险产生的因素,需要从管理角度与业务办理强化角度共同进行,减少融资项目的风险。

二、加强银行项目融资贷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转变控制理念

针对当前银行中所存在的管理风险问题,首先需要转变控制理念,能够从风险强化的角度来继续深入控制。基础的风险审核体系也需要快速做出完善,能够在经营管理中了解问题引发原因,以及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提升相关问题的有效控制解决措施。基础管理体制制定完善后,还需要考虑是否在基层中具有落实效果,在落实期间对其中不完善的部分继续优化。风险控制体系得到完善落实后,风险控制才能够进入到更为稳定的运行状态中。项目融资期间需要将内部控制与外部管理计划相互结合,共同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后,在经营管理中,也能够根据所遇到的风险来深入控制,了解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在融资项目确定过程中,对其中潜藏的风险进行判断,避免相关风险问题继续影响严重,风险预警机制的制定形成,在融资项目确定阶段便能够对其中是否潜藏风险作出初步判断。接下来的融资及信贷业务进行期间,会重点加强这部分业务管理,以免影响问题继续深入严重,不利于工作任务开展。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与其他管理计划结合进行,这样规避控制效果也将有明显的进步。

(三)完善信贷组织结构

信贷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这样在信贷过程中,可以继续发展是否存在隐患问题,未来的长期融资计划落实中,也可以通过这种信贷组织结构完善的方法来营造出安全保障前提。信贷组织完善并得到改进后,项目运行期间各个环节衔接更加合理,如果其中存在问题,也能够在经营管理中更快速的展现出来,从而避免潜藏风险影响到融资计划正常进行。信贷组织结构中所体现出的问题,需要在组织结构完善的前提下,对银行融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模式做出调整,确保信息对称并且切实有效,在管理计划开展中,才能够针对所潜藏的风险做出合理预估与判断,通过管理措施规避相关风险继续发展严重。以上风险管理计划落实完善中,还需要从综合角度来进行落实,确保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第5篇:风险贷款管理范文

1.较强的地域性和行业特征

小微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依附在大企业周围,针对大中型企业的需求或是空白市场,提供初级的基础性产品,因此微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是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一部分区域。另外,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生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薄弱,生产效益和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组织及管理特征

小微企业大多数为家族企业,一般采用个人经营、多人合伙经营的形式。企业生产成本不多,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小微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家族中如果没有懂得管理的人员,就会造成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相当混乱,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信用评级。

3.缺乏企业文化

小微企业的经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追求最大的企业利润,对员工的管理非常苛刻,优秀人才一般不会应聘到小微企业工作,造成小微企业的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更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了。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特征对其信贷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就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特征进行了总结:

1).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逐年增加,在2014年第四季度末的统计资料显示,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近27%,达到了8万多亿元,而大型企业在贷款方面的增长只提高了13%。

2).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收益较高。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向大型企业发放贷款取得的收益。商业银行对于优质的大企业客户,通常遵循一般的基准利率,而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一般要比基准利率上浮15到30个百分点。

3).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高。和优质的大中型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评估一直维持在一个极高水平,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小微企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需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第二,小微企业的家族是特点导致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者的个人资产没有清晰的界限;第三,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模式都不是很规范;第四,小微企业用于贷款抵押的物品价值普遍很低,不容易变现。所以,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日常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一套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的评价体系

我国的商业银行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方面较为成熟,但是缺失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由于小微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套用商业银行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又不符合条件要求,因此,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服务比较谨慎的,往往采取拒绝的态度。

2.对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过于轻视现金流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评级非常重视财务报表,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估,但忽视了对现金流的研究。企业现金流量能够真切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信用评级时,应当重视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3.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体系应用要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信贷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借鉴国际上通用的评级体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较为成熟,在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以此,借鉴国外的评级体系要适时适度。

4.忽视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综合实力

国内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评价模式中,非常重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对外在因素的影响不够重视。例如微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因素,领导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等。由于微小企业存在一定的行业性、地域性,导致各种评价指标不尽相同。所以,完善现有的企业信贷评级制度,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