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风险管理学范文

风险管理学全文(5篇)

风险管理学

第1篇:风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就业风险;防范

前言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并扩大就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合理控制就业风险,积极应对就业风险影响因素,已成为高校管理部门与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引言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最早源于美国,比较常见的定义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本文中的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建立以就业风险识别、风险规避和应对处置的积极措施,以期能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学校个体就业管理行为;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所面临就业风险问题及其特征,利用风险管理的思维,为高校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提供借鉴参考,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将高校就业安全问题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有助于高校管理部门把握安全风险,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风险的认识,拓展相关实践应用。

2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特征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备客观性、突发性等诸多特点,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特征而言,它同样具备风险的一般相关特征,了解其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2.1客观性

风险是由客观环境里的主客观因素引起,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也就是说风险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本身,不可避免地因为客观环境变动而发生风险事故,认识和发现这些潜在风险,寻找其规律特征,有效应对就能降低和减少因客观环境而带来的就业风险。另一方面,不论从高校管理行为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来讲,都有其复杂性和思想性,存在客观的认知能力,这一切这也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2.2相关性

相关性是风险的一大特点,不论是就业风险的频率,还是就业风险的损失等,都不能用某个固定的绝对值去进行衡量,究其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是其具有相关性特征造成的。在实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风险案例中,可以通过某些关联或者表象去进行预判。同样,客观事物的某些关联也是客观存在的,就业风险也不例外。就业风险的产生有其原因,这些风险因素也相互关联,由这些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导致的损失和后果之间也相互关联,带来一定的影响。

2.3潜在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风险表现是不确定的,风险带来的损失也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具有潜在性。可以通过研究分清怎么减少不确定性对事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就业风险事件的发生,究其本质,不确定就是潜在性的一种表现,充分重视影响就业安全风险的潜在因素,通过认真梳理,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降低或杜绝就业风险事故的发生。

3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识别

3.1新经济背景影响就业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如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变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的不断涌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推进,贸易争端等因素,往往出现一些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区域供求不平衡,人力资本质量偏低,甚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力资本的冲击等一系列新经济背景,都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8年首次突破800万,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加4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及时分析研判新经济背景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准确判断其就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助于完善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

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一类的风险因素。具体来看,导致权益因素类就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就业个体政策的把握、社会整体就业风险状况等,这些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及就业权益。这一类风险因素中,劳动合同风险尤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变更,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防范,对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签订的劳动合同对自身权益维护不足,也给就业埋下了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劳资纠纷,难以判断和明确,导致自身权利遭受损失。

3.3期望与价值类就业风险

期望与价值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指就业个体期望值与理性困境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就业个体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一定的就业效率损失。就业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就业是个体一种风险决策行为,基于风险决策,风险认识与风险倾向,直接决定了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结果本身。具体来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个体就业的效率。而现实情况当中,往往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普遍较高,过多关注自身价值体系,职业决策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这也就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难”问题。

3.4市场微观主体类就业风险

市场微观主体类就业风险主要是指因微观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就业风险行为,涉及用人方、中介方等多个方面,这里主要指用人方及中介方。一方面,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方,在选拔、招聘毕业生过程中,实行性别、户籍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提供虚假信息等。另一方面,市场微观主体的中介方,出现诸如中介陷阱、培训陷阱等,中介机构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培训费用,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为名义,骗取毕业生高额费用,这一类风险因素往往导致毕业生遭受严重的人身或经济损失。

4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规避与防范

4.1树立策略性的就业思维

根据“风险管理”的观点,风险社会中的一般行为均是“风险行为”,高校毕业生自身应理性的认识就业时境、就业实力、就业关系,为了求得自身就业的目的,应使自身“风险行为”具有实际操作相应的策略性,也就是自身在就业风险把握的前提下,对就业时机、就业程序、就业目标等应具有更清晰的分析与认识,从而更加策略的积极就业。如根据自身就业实力,在择业过程中转变就业心态,调整就业预期,以达到应业目的。

4.2强化就业风险隐患排查

看似偶然发生的安全风险有其必然性导致。可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必然性背后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予以排除,从而尽可能地去降低就业风险事件的发生。管理部门应树立风险管理思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进行排查,旨在排查中查找问题和隐患,又要针对易发、频发因素重点进行,兼具可操作性,充分认识到就业风险排查的重要意义,做到科学防控。

4.3强化就业风险教育与培训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风险承担的主体,就业风险教育与培训就是要提升就业个体风险承担的能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维权意识和能力。开设诸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课程、讲座,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风险,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增加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就业风险的鉴别与应对能力。

4.4加强就业信用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树立起信用管理的新思维,大力推进市场就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违信行为处罚力度。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信用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有效的就业信用体系建设,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利于形成稳定的预期,信息公开的同时,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就业信用体系与就业环境,对于克服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风险承担的主体,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对高校就业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入手,以风险管理为视角,结合当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风险管理实际,明确当前高校就业风险防范相关内容,增强管理部门风险责任意识,可以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丘志君.在学生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探索[J].高校讲坛,2008(14).

[2]张博闻.基于认知体系下大学生风险管理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第2篇:风险管理学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资料50例,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2~40岁,平均(25.4±2.3)岁,其中属于本科学历护理人员26例,属于大专学历护理人员13例,属于中专学历护理人员11例。

1.2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其治疗期间各项注意事项,当患者确认无误之后进行签字;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之前,首诊护理人员评估血液透析期间会产生的事项,由护理组长施行评估,按时检测有关指标,最后由护士长根据有关规定对血液透析每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之后,依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各类注意事项,如实进行编制并且填写风险评估表,评估表主要包含患者一般资料、病情、透析治疗方案、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操作等[2-3]。

1.3观察指标

记录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风险评估表前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饮食知识、水分摄入量、并发症、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与开展风险评估表之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前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知识掌握率为80.00%,对于饮食知识掌握率为82.00%,对于水分摄入量知识掌握率为86.00%,对并发症知识掌握率为82.00%,对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为80.00%;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护理人员对于药物使用知识掌握率为94.00%,对于饮食知识掌握率为94.00%,对于水分摄入量知识掌握率为96.00%,对并发症知识掌握率为96.00%,对日常注意点知识掌握率为92.00%,应用风险评估表前后护理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风险性非常高,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会产生部分急性以及慢性并发症,对于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血液透析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识别并且评估此类风险,制定风险评估表,开展风险管理措施[4]。风险评估法的开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为其开展有针对性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护理人员利用制定并且执行风险评估表,可以掌握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会产生的各类风险,利用有效识别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风险控制措,利用风险评估表可以保证血液透析护理工作更具专业化以及标准化,为患者提供优质并且安全的护理服务[5-6]。根据本文的研究可见,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护理人员10名开展分析,对其应用风险评估表,记录风险评估表应用前后患者产生并发症情况,结果表明,选取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应用风险评估表之后出现并发症概率与开展风险评估表之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开展风险评估表,可以减少血液透析治疗导致的低血压以及失衡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风险,显著提升血液透析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开秀.护理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7-259.

[2]李美娟.评估表在首次血液透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24-125.

第3篇:风险管理学范文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风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临床效果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与其他科室的患者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该科室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病种较复杂,死亡率较高,总之是医院医疗纠纷的常发科室之一[1]。护理作为心血管内科治疗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因素,一旦发生护理不当的问题,很容易引起纠纷,加大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心血管科护理质量,一直是心内科护理人员的研究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院将风险管理加入了心血管护理的管理中,取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7.0±9.7)岁,其中慢性心衰12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8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研究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27~67岁,平均年龄(35.0±8.1)岁,其中慢性心衰7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1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重症心律不齐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标准

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①患者的生存期为5年以上,身体素质良好,可以基本自理;②患者的配合度高,可以服从医生的安排;③患者以及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④本次研究得到了本院伦理委会的同意。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纳入本次研究:①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的严重内科疾病;②患者的配合度低,无法服从医护人员的安排以及研究后期的随访;③精神病患者。

1.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方法为:对照组按本院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对患者进行住院前宣教、稳定患者的情绪、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正确的临床护理操作、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密切观察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等一系列传统心内科临床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本院自拟的风险管理措施,即:①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体系:以国家要求的护理制度标准为基础,在基础上分析心血管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前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形成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要求护理人员在风险管理度的指导下执行,定期讨论出现的新的风险以及解决方案,及时更新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护理工作达到三化:标准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2];②建立监督小组:将心血管的风险管理进行责任制划分,每个区域都由1名资深的护士以及医生负责,对该区域的护理工作进行仔细地检查,各区域负责人定期汇报相关检查结果,就其管理区域出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护理人员根据问题进行整改以及解决,为了公平,各区域的负责人实行轮转制度,检查结果进行公开化,结果还与医护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与晋升直接挂钩,以提升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3];③开展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操作的培训,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点,在专业的培训上,还要开展其他方面的培训,例如,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心内科患者的家属往往因患者的病情,心理有很大的负担,如何正确疏导家属的心情以及安抚患者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就需要医护人员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人际交流方面的辅导,采用正确的方式与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沟通,在一定程度可以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进行专业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责任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把为患者服务看作是己任;安全以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护理是的风险[4]。

1.4效果评估

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①患者的满意度:即研究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对本次住院时期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的例数+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即研究中,护理人员出现的操作失误事件、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护理投诉事件,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次数,发生率=(操作失误事件次数+护理投诉事件次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仅有76.7%,研究组为91.7%,研究组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这一词起源于经济学术语中,是一种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特别是各科的护理管理中[5]:例如普外科[6]、产科[7]以及肿瘤[8]等,都取到了很好地临床效果。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在了心血管科的护理管理中,主要是因为该科室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例如,护理管理监督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因素、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以及责任心等因素、医患之间的沟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以及危险性的因素以及患者心理因素等[9-10]。本次研究就初步证实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效果,研究组患者对本次住院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比较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风险管理是切实有效。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措施的不够完善,有存在一些细节的问题,在随后的的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护理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还需我们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制度,也是需要加强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心血管护理的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该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提高以及提高以医院的治疗水平,值得医院加大对其的研究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玉霞.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和安全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43):107-109.

[2]窦丽波.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产,2017,11(98):98-99.

[3]李小菲.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35-236.

[4]杨晶探.讨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242.

[5]姚燕.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医药卫生管,2016,18:150-152.

[6]邱志琛,黄小曼,叶二秀.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16,9:151-153.

[7]郑菊华.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6,3(2):193-194.

[8]陈慧芳,姜晓娟.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9):378-179.

[9]田平,商玉环,姜超美,等.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2010,9(3):54-56.

第5篇:风险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风险;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2017年1月-12月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2018年1月-12月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及护理。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4岁,最高62岁,年龄平均为(46.2±5.7)岁;病程1~8年,病程平均为(4.3±1.6)年;糖尿病肾病18例、高血压肾病14例、慢性肾炎11例,其它1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5岁,最高64岁,年龄平均为(47.6±6.3)岁;病程1~7年,病程平均为(4.5±1.3)年;糖尿病肾病17例、高血压肾病15例、慢性肾炎10例、其它2例。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肌病变、颅内压增高或颅内出血者;合并严重的脏器疾病;恶性肿瘤。

1.3方法

1.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透析前向患者说明透析的目的、意义,透析治疗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做好消毒处理,密切观察患者透析过程中的情况。1.3.2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风险管理及护理。⑴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可能的风险事件,常见的风险有感染、心跳骤停、内瘘血肿、闭塞、漏血等。建立并健全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例如告知制度、血液净化消毒管理、签字制度等,同时加强对制度实施状况的监督。⑵感染与无菌操作不到位、人员频繁出入和透析室环境不达标等因素有关,为此要强化技术操作与无菌观念,透析前对透析室进行紫外线消毒,限制人员出入,严格禁止透析用品的重复使用。⑶如患者需要输血,应在配血、输血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严禁将不同的血液标本放置在一起,输血之前要对患者姓名、病历号、血型认真查对,避免输血错误。⑷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加强训练,提高静脉内瘘穿刺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因穿刺次数过多导致的内瘘血肿、闭塞。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静脉插管处与内瘘穿刺部位换药,避免插管部位感染与穿刺针脱落。⑸漏血主要是因透析管路连接不当或者患者配合不当造成的,因此,在对透析管路进行连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并且在完善检查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避免因活动不当造成管道松动,引发漏血。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骤停主要发生在体质较差与老年患者中,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做心肺复苏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抢救。⑺加强护理巡视,检查穿刺针有无移动、静脉插管与内瘘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检查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现象,注意追加注入肝素量的准确性;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体征,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并发症。⑻在血液透析前后准确地测量患者体重,计算干体重,提高超滤脱水的可靠性。⑼对于梅毒、乙肝与艾滋病患者,必须严格区分,分机、分区透析,一次性使用透析用品。

1.4观察指标

⑴观察记录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感染、漏血、心跳骤停、内瘘血肿、穿刺针滑脱、血栓形成。⑵舒适状况评价[2]: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进行评价,内容涉及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28项,每项1~4分,分数越高说明舒适度越高。⑶护理满意度[3]: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质量与护理专业性。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表示满意,65~85分为比较满意,65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实验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率(%)与(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GCQ评分为(88.3±6.2)分,对照组GCQ评分为(79.3±8.4)分,观察组患者舒适度GC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干预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