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农业职业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职业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职业教育

第1篇: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问题;建议;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豫。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校建设行列。

2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校,导致农业职业: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耀80%,而我国仅为30%耀40%。

3建议

3.1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发展的思考

学: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参考文献

[1]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陈忠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学报,2014(3):25-28.

[6]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7]张瑞,全.城乡统筹视“下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7-13.

第2篇: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涉农专业

农业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担负着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由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办学深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不匹配。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可见,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道路,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的必然途径,是实现职业院校良性持续发展和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1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1.1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自2016年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就2018年而言,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0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作物种植面积608.09万hm2,粮食总产量3632.7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在350亿kg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3.6万t(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252个,超亿元企业达到29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事农林牧渔业行业人员达到478.68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办学定位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吉林省农业大省、松原市农业强市的实际情况,学院建院之初就创建了涉农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办学较早,目前招生的专业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最多的高职院校,其中畜牧兽医专业群是吉林省唯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尽管涉农专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限制着专业发展,存在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程度不够紧密,服务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范围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农业产业紧密融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对接产业发展,优化“订单”培养

在原有校企合作“大北农订单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先后与华西希望集团(松原德康牧业有限公司)、正邦集团、中粮集团长岭分公司、松原市善德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使畜牧兽医和园艺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升级。“订单班”采取平时专业课学习(教师)+企业课程学习(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企业跟岗实践方式进行学生培养,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知识素养的学习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状况、员工职业素质,为学生以后更快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另外,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定期到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基础技术和基本素养方面的培训,为企业解决员工能力水平提升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

2.2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打造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实现“校内师傅和企业师傅、校内学徒与企业学徒”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双重身份,双导师教学,即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由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师傅,由企业资深技术员工担任企业师傅,共同研制学生教学方案,进行联合培养。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依据学徒成长规律,注重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在重视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认同感、营销策划、交流等职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保证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快速转型。

2.3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农业行业企业调研,对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各涉农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融入行业标准,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专项模块,淡化学科界线,将执业兽医师考核培训纳入第二课堂教学,开发适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岗位课程体系。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能力项目系列教材”7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涉农专业教学需求。

2.4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院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动物美容与诊疗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实训中心等,借鉴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为学生创立真实岗位工作环境,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引企入校成立土壤检测和农残检测中心、动物疾病检测与技术服务中心,拓宽学生职业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农业企业进一步沟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创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2.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松原市各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科教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企业员工和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训,为“三农”服务。同时把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新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校企合作申报获批了“松原市休闲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基地建设”“吉林省优质肉羊经济杂交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松原地方品种猪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等省市级科技项目,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内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互惠互利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取得很好的成效,有利于涉农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薇,王云江.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05):7-10.

[2]李永洙,王鑫,韩照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农林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99-200.

[3]陈熔,桂文龙,胡海婧.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9):49-53.

[4]王富国,陈熔.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02):21-24.

第3篇: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涉农

专业农业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使命,担负着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由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办学深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职业教育育人机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不匹配。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可见,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道路,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的必然途径,是实现职业院校良性持续发展和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与有效举措。

1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

1.1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自2016年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就2018年而言,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0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作物种植面积608.09万hm2,粮食总产量3632.7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在350亿kg以上,位居全国前列。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3.6万t(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5252个,超亿元企业达到29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从事农林牧渔业行业人员达到478.68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办学定位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吉林省农业大省、松原市农业强市的实际情况,学院建院之初就创建了涉农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办学较早,目前招生的专业有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是吉林省开设涉农专业最多的高职院校,其中畜牧兽医专业群是吉林省唯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尽管涉农专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限制着专业发展,存在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衔接程度不够紧密,服务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范围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与农业产业紧密融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对接产业发展,优化“订单”培养

在原有校企合作“大北农订单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先后与华西希望集团(松原德康牧业有限公司)、正邦集团、中粮集团长岭分公司、松原市善德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使畜牧兽医和园艺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升级。“订单班”采取平时专业课学习(教师)+企业课程学习(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企业跟岗实践方式进行学生培养,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知识素养的学习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状况、员工职业素质,为学生以后更快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另外,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定期到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基础技术和基本素养方面的培训,为企业解决员工能力水平提升的难题。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

2.2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打造企业工作的真实环境,实现“校内师傅和企业师傅、校内学徒与企业学徒”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双重身份,双导师教学,即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由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师傅,由企业资深技术员工担任企业师傅,共同研制学生教学方案,进行联合培养。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依据学徒成长规律,注重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在重视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认同感、营销策划、交流等职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保证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快速转型。

2.3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农业行业企业调研,对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各涉农专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融入行业标准,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专项模块,淡化学科界线,将执业兽医师考核培训纳入第二课堂教学,开发适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岗位课程体系。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能力项目系列教材”7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涉农专业教学需求。

2.4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院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动物美容与诊疗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实训中心等,借鉴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为学生创立真实岗位工作环境,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引企入校成立土壤检测和农残检测中心、动物疾病检测与技术服务中心,拓宽学生职业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有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农业企业进一步沟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创建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2.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松原市各行业企业,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科教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企业员工和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训,为“三农”服务。同时把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校企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新技术培训、成果转化等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校企合作申报获批了“松原市休闲农业科技示范核心基地建设”“吉林省优质肉羊经济杂交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松原地方品种猪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利用”等省市级科技项目,并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内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互惠互利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取得很好的成效,有利于涉农专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吴薇,王云江.农业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05):7-10.

[2]李永洙,王鑫,韩照清,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以农林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99-200.

[3]陈熔,桂文龙,胡海婧.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9):49-53.

[4]王富国,陈熔.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02):21-24.

第4篇: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教育体系;新型农民培训

1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转化,从而使农业发展更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业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正充当了这一角色。其次,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最后,农业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延续性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办学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弱,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教学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较弱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如减免农业类专业学生学费等,但是目前,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仍然较小,社会地位仍然较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招生难,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差的问题。在部分地区的院校中甚至出现了农业类专业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化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和新技术被应用在农业中,如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中,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设置较少,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的需求,进而制约了我国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市场上急需大量懂技术的专业农业管理人才,但是在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中,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管理的课程较少,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

2.3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以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和单项技能培训发展较慢,缺乏多样性、终身性和持续性。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担当了大多数农业职业教育的职责,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敏感性,不符合企业需求,因此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此外,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缺乏有效的再进修和再培训的渠道,无法及时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达到自我提升。除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外,我国农村还有数量庞大的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广大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发展资讯,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导致我国的农业中科技含量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

3构建基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使其更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3.1加大政策支持,形成良好办学氛围

为了改变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改善农业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数量少的问题,政府应当从多种途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宣传,扭转民众的观念。此外,政府应当进一步从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类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第三,打通农业职业教育的深造渠道,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进修路径,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2改变教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

为了改变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老化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要求。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结合先进科技的科研、推广、普及,形成“科研—教学—推广—普及”一体化教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的课程,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使职业教育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从专业设置上来说,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吸收国外农业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原有的农业类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如增加农业产业管理类专业的数量,培养符合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从教学模式上来说,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时间,改革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生产一线中来,灵活设置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实习实践方式,促进学校和市场的对接。

3.3构建多样化教学体系

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加大力度发展非学校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专项培训等,将这些教育纳入到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全方位覆盖,为广大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渠道,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重点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通过综合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式,使用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手段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其次,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范围,除了扩大农业学校学生的招生外,还可吸引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在职人员以及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投入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源,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生力军,建立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农村工作队伍,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最后,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先进科技方面的优势,建立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普及型教育,重点开展专项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的基础素质,将先进的科技经验推广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4结论

农业职业教育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调整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杨贵娟.现代农业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

[2]杨政水.我国农民培训研究进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08).

第5篇:农业职业教育范文

1.实施运作虚多实少

不可否认的是黑龙江省各农业职教集团在推动本省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对各重大职教试点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功绩往往集中于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职院校,参与集团工作的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尤其是农业企业热情不高。契约式的集团运行机制,笼罩着浓重的“空壳”韵味,表层的交流互动多于深层的务实合作,多是望风参与。农业企业更多的是瞄准政府补贴、利好政策和技能人才,从未思考如何配合职业院校培养出适合本企业文化的高技能人才。各成员单位很少为集体工作冲锋陷阵,更多的则是自圆自家梦。

2.管理控制消极无为

尽管各农业职教集团都制定了集团章程和相关制度,但由于先天的松散建制,绩效考评结果如同空纸。集团工作让位与各自单位本位工作,致使集团活动开展不利,工作难以推进,甚至导致一些优秀的方案流产。缺乏有效的管理监控,使得集团越“松”越“散”。

二、提升集团办学模式运作实效的对策

面对农业职教集团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务必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才能从实质上改变职教集团松散的现状。

1.重视顶层设计,建立完整制度

一是省级行政单位参与顶层设计,统筹教育、农业、财政、人事、税收、地方等部门工作。既要有推动性的法案、支撑性的政策、保障性的资金提升教育管理部门及中高职院校的内部动力,还要明确企业法人参与职教集团工作和给予参与职教集团的企业以税收补贴或是利好政策的外部合力,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集团合作项目得到各方面的充分支持。协调集团各方的利益,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产权联结、资源优化、管理科学、制度完备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二是要建立规范集团化办学的合作制度。建立权威、完整的职教集团化办学准则,编制系统有效的指导手册,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保护集团化办学中企业的利益,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快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步伐,促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水平和服务农业产业能力的提高。

2.完善利益分配,优化办学体制

集团化办学的利益关系亟待明确。“利益共同点,相互协调平衡”是职教集团存在和发展的长效机制,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难点所在。职业教育集团属公共产品,具有非营利性特点。多种所有制和不同的管理体制,很难理顺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寻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实现,缺乏内在的、长期的利益驱动机制。但在责、权、利分担共享的宗旨下,需要有制动和制衡的有效机制,强化整个集团的利益关系的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职教集团的治理本质上就要是处理和平衡好集团内各利益相关实体的责权利益关系,使集团正常运作。努力挖掘成员之间交流和合作方面适合运作的“结合点”和“结合部位”,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办学、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在传统理事会、契约型集团的基础上,推进紧密型职教集团建设,探索实体型职教集团,建设多元主体,改变当前职院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把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大中型企业推向前台,成为职教集团的主角。

3.增强职教集团品牌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