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绿色经济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绿色经济发展

第1篇: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全域旅游;绿色经济;新模式

一、全域旅游概述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某一区域为核心而形成的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旅游模式。换言之,全域旅游是突破了旅游产业限制,与传统旅游模式大相径庭的全新模式。首先,全域旅游是以某一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从传统旅游景点上升到了旅游区域,大幅提升了旅游范围覆盖位置,实现全景化旅游,带给游客更为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消除游客在旅游时产生的割裂感,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目的地体验到全过程的畅快感觉。其次,全域旅游强调区域资源整合以及行业融合发展。仅凭旅游行业难以构建全域旅游,还需要目的地范围内各产业共同合作,一起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区域内可用资源、空间、产品及产业,创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模式。最后,全域旅游是新时代背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果,是推动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全域旅游能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总而言之,全域旅游是不断提升旅游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新旅游模式,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策略

(一)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发展

要想有效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对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加以改变,故而需要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过渡发展。首先,由政府相关部门带头,旅游企业、组织及单位大力响应,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相关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创造体制条件。其次,政府牵头推动当地各旅游景点景区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改传统门票经济,并且促进旅行社封闭管理的导游管理机制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整体性、衔接性更好的全域旅游基础架构。最后,还需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基于游客需求构建全景化、全覆盖、全过程、全时空的完整旅游服务。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相关产业需要实现深度融合,同时社会各界均需要参与进来,才能有效构建起能够令游客满意的全域旅游模式。

(二)大力构建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旅游结构

全域旅游的构建,需要以政府作为领头羊,旅游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其他产业作为辅助性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全民积极参与,打造全新旅游模式。尤其是产业融合,更是构建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必须大力推动融合的深化。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的融合力度。在全域旅游模式中,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应该能够享受到处都有接待服务的待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大力建设宾馆酒店。实际上,做好宾馆酒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十分有必要,但没有必要投入过多资源,否则只会限制和拖慢全域旅游发展。其次,旅游企业应当积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入融合,从原本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更加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单一景点景区不再是所有旅游产品的集中地,旅游产品广泛覆盖区域内所有范围,能够为游客提供更为连贯的全过程旅游体验。也就是说,需要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同时推动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旅游质量

特色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拥有的特色景点、文化、建筑、特产等,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吸引大量游客。需要注意的是,当特色旅游产品数量较少时,还需要围绕特色产品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从而填补产品空缺,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良好体验。以水城县为例,当地政府围绕刷新世界第一高桥记录的北盘江第一桥打造了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在周边发展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鸡坪、米箩农旅园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在游玩“世界第一高桥”之外,还能感受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全过程的旅游体验,大幅提高了旅游质量。

(四)联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需构建集景区、乡村、综合体、小镇、城市为一体的旅游发展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靠景点景区主要集中在乡村区域的特性,重点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因此,全域旅游的构建应当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在景点景区之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吸引游客,并引导游客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经历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等旅游形式,让游客在景点景区之外也能感受旅游的乐趣。而且,生态旅游有利于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实践。

结束语:

总之,全域旅游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诸多区域得以尝试与实践,为全新旅游模式的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持。由政府领头,积极推动作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全面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过渡,大力构建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重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等方式,能够有效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并推动绿色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灏,黄安楠.绿色金融支持雄安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2017,(05):7-13

第2篇: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1:86-87.

第3篇: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优势;迫切性;推进路径

一、绿色经济发展

1.绿色经济涵义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愈加突出,各国为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逐渐从理论和实践等层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理论和对策。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措施开始受到极大程度的关注,其概念外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其细化和拓展为八大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得到世界许多专家的认同。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对于该问题也保持高度关注,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和多层次的研究特点。学者对于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虽然在研究视角和基本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综合来看,基本上呈现出同一性的特征。从理论与价值逻辑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内涵。绿色发展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的基础上,坚持人本的原则,以满足现在人的实际需要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实践与操作逻辑来看,绿色发展就是要在注重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那些以损害环境、以牺牲未来经济发展潜力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绿色经济。从未来与发展的逻辑来看,绿色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在满足现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制于现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和影响。绿色经济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的、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以及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要求

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当代的中国而言,发展绿色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发展绿色经济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符合该理念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两山论”的重要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论断里包含着辩证的思想,“绿水青山”里包含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自然效益,这些效益是隐形的,“绿水青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劳动产生着重大的作用,而人们却无法直接感觉到它,直到环境的恶化给人们带来了影响时才会逐渐感觉到它的重要性。第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相应带来的是环境的破坏、产业发展畸形化、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空气污染、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为了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就必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发展绿色经济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有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的发展速度受制于环境的水平。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破坏了环境,使环境承载能力降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二、黑龙江绿色经济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第一,黑龙江拥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黑龙江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省内有着完整的森林、草原、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双鸭山市更是荣获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黑龙江省内有着国内最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7.07%,森林储蓄为19.94亿立方米(2017年),为我国环境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完达山等地。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全省草原面积为310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5%,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起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黑龙江的湿地面积达到了434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7.4%,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99处,保护了珍稀鸟类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黑龙江省内有着国内独一无二的黑土带资源,黑龙江省内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产业被开发出来,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产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冰雕、冰灯以及冰雪文化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第二,国家发展政策的倾斜。党和国家对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四次来黑龙江,说明了党中央对黑龙江还是非常关心和关注的。在2018年9月来黑龙江,第一站去的是黑龙江建三江地区,提出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黑龙江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的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全国粮食的安全,中国饭碗里装着中国粮食,东北粮食保障中国粮食。第二站去的是中车齐车集团,黑龙江要想发展就必须以相关产业作为突破口来发展经济。第三,黑龙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在早期中苏合作时期,中苏一共有156个项目,其中22个项目的选址定在黑龙江,黑龙江目前仍然有那个时期建设的一些工厂。哈尔滨电机厂生产了中国最大的水电发电机。哈尔滨轴承厂自主研发了6种民用船舶增压器,多种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特别是为“神州”系列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嫦娥一号”卫星等生产配套轴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黑龙江省有着优越的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黑龙江省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首先,长久以来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原面积逐年减少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黑龙江省虽然拥有着其他省份不具有的生态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的情况。生态环境得不到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要有相关绿色产业作为支撑,黑龙江关于绿色经济发展产业比较薄弱,黑龙江省的产业主要是粮食生产和重工业,虽然政府很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新兴产业较少,没有形成产业链。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有着良好的商品,却没有形成区域性品牌。黑龙江的大米品质优良,但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在如今商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广告和品牌在销售产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公共品牌没有形成,企业又无法负担巨额的广告费用,导致黑龙江省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最后,产业结构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有着负面影响。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煤炭大省,我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高度化不够的问题。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根据库兹涅兹的“标准发展模式”,当人均GNP处于一定阶段时,一个国家的一、二、三产业所创造GNP之间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不协调体现在:2017年黑龙江省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为:18.32%、26.47%、55.21%,通过这个比例关系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偏小。另一方面,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工业一直在强化重工业型产业结构,近年来高新技术工业虽有所发展,但比重仍不高。综合来看,黑龙江省工业结构调整是以适应性、被动性为主的调整,没有实现内生化发展,轻工业比例过轻、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工业结构中长期存在。从内部结构来看,在黑龙江产业结构中,资源性工业或资源性加工业和制造业仍高度集中,工业产值多数来自于原材料生产,其中煤炭、石油、木材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业占据较大比重,附加值较少的规模以上产业占有较多的资源和资金,是导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资源逐渐枯竭的背景下,工业产业结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面临转型瓶颈。

(三)黑龙江省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的迫切性

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对于黑龙江来说是一场经济转型的契机,改变黑龙江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黑龙江省不再仅仅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粮食生产大省。新中国成立初期,黑龙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承包着中苏合作的主要项目,省内的大型国企较多,这就使得黑龙江的发展有着路径依赖。改革开放后,省内的私有企业不多,市场活力不足。黑龙江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就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契机,黑龙江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就意味着黑龙江省要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构建新的产业结构,这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是必须的行动。

三、黑龙江绿色经济发展推进路径

(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一方面,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黑龙江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进行粮食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发展绿色农业应该积极进行粮食生产主体结构的改革,形成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体,小农户生产为辅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行绿色农业生产应该积极地解决处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农业废弃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比如:在种植秸秆类农作物时,秸秆的处理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秸秆不处理则会影响来年农作物的播种,如果将农作物做焚烧处理,便会造成空气污染。如何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秸秆关系着绿色农业能否顺利推行下去。此时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应该积极推进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补贴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与小农户。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该积极建设公共性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内有许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但是由于没有品牌知名度与销售渠道单一导致这些农作物的销量不佳。如富硒大米,黑龙江省内大米品牌较多,但是没有区域性公共品牌,这些品牌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导致大米销量不佳。黑龙江应该建设公共性区域品牌,积极对市场内的各种品牌进行整合,最终使黑龙江的农产品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内应该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经济学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小收益高的产业。黑龙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积极开发冰雪旅游产业。每年冬季,黑龙江省的“冰雪大世界”与“亚布力雪乡”就逢旺季,政府应该积极培育这类旅游项目,做好公共服务,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冰雪项目”旅游体验。同时,黑龙江省有着广阔的森林资源与湿地资源。政府应该积极开发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度假旅游项目。将黑龙江省内的“绿水青山”的旅游经济价值开发出来。政府应该支持与鼓励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黑龙江省发展旅游产业的弊端在于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各个旅游景点不集中,游客在各个旅游景点之间往返花费时间太长,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物品的提供,缩短游客在各个景点之间往返的时间,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地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乱象进行整治,比如部分景区偶尔存在的“宰客”现象,这种现象极大损害了景区的形象。

(二)加快完善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机制

首先,继续完善符合省情的绿色GDP绩效评价体系。黑龙江省应该继续完善已有的《黑龙江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黑龙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指标的设置符合黑龙江省的特殊省情,但是有个别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设置不合理。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所占权重为0.92%。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关系到秸秆的处理方式是否绿色环保。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低说明对于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起来或田间焚烧,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绿色农业建设,秸秆的综合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绿色农业的进程,故应该适当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所占的比重。其次,完善绿色经济发展追责机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应该切实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决遏制和打击违规建设和生态破坏行为。以考核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对于考核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对于落实责任不力的问题,要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调查,厘清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肃、精准、有效问责。尤其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是乱作为问题,更要严抓严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最后,完善绿色经济发展选拔用人机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应该依据绿色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对人才选拔任用标准进行灵活有效的调整,形成绿色经济发展领域内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一方面,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处分。另一方面,对于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有显著贡献的领导干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拔甚至是破格提拔。

(三)宣传绿色经济发展思想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经济归根结底还需要有具有绿色发展观念的人作为基础。政府应该积极宣传绿色发展思想,使政府组织及其相关人员牢记绿色发展理念。与此同时,绿色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应该逐步提高政治性,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站在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坚决维护”的高度,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事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事来抓,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切实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屏障和经济根基。

参考文献:

[1]唐啸.绿色经济理论最新发展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14,1.

[2]周弘春.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18,9.

[3]杨晗.科学发展观与黑龙江省生态大省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第4篇: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

1引言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不仅是实现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填补淮河流域区域发展战略空白、加快沿淮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缺少具有提升经济实力的自主产业,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同时,必须关注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淮河生态经济带基本情况及绿色经济概述

2.1淮河生态经济带基本情况

淮河流经我国中东部地区,全长约1000km,是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体区域包括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由苏、皖、豫、鲁、鄂5省的29市(县)组成,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1.48亿,地区生产总值7.27万亿元。但由于我国缺乏对流域统筹的长期规划,致使淮河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低、区域发展竞争力较弱、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没有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另外,局部水域还常年存在水旱灾害,缺少完备的供水蓄水措施,造成了“有雨有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较高的资源能源耗费、超标的污染排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日益严峻,致使淮河生态经济带在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层次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

2.2绿色经济概念的界定

季铸教授是绿色经济系统理论的创建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他认为绿色经济的含义可以表述为: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其发展目标是和谐、效率、持续,其基本内容是循环工业、生态农业和持续服务产业。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用新的发展目标替代了过去长久不变的单一目标,用新的人本自然的理念替代了传统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新的以绿色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替代了传统的以农业、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用新的和谐、效率、持续的增长方式替代了旧的冲突、低效、间断的增长方式,新的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也替代了传统社会。

2.3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绿色经济强大的逻辑力量推动下发生着转变,发达国家已逐步转向了绿色经济,并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优化。在我国,季铸教授以“结构增长+绿色经济”为指导理论,使中国四川遂宁完成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2010年11月20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四川遂宁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此后,《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也由北京智能经济研究院连续多年,其相关数据为我国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可靠有效的科学依据。事实表明,新的经济结构将逐步弱化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进而发展为绿色经济,并将以其更加和谐、效率、持续的增长方式,成为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经济社会之后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球共识和发展方向。

3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3.1产业结构未完成升级转型

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未来江淮流域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引导产业集中布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相关省份都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表1可以看出,各省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在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正在升级转型的进程中,并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通过后的近两年除河南省外的各省均已达到了50%及以上的比重,说明已引起各省的重视。但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大部分沿岸省份中第二产业还是占据了30%~40%的比重,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第二产业多是造纸、煤炭、电力等污染较高的工业,这也使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而相较于珠江、长江等经济带的农业占比,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一产业中农业的占比相对较高,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还不够充分,尚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3.2各省经济发展不均衡

淮河生态经济带所涉及的29个市(县)中并没有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缺少政策或制度的助推。由表2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省份间经济水平有一定差距,人均GDP水平差异突出。江苏省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在这十年间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安徽省和河南省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其他省份经济状况差距比较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省份对所涉及的市、县的经济战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淮河沿岸的5个省份中,山东省将省份东部的沿海城市作为其发展重心;江苏省的经济重心在其南部;安徽省的发展重点在省会合肥市以及长江经过的经济带;湖北省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作为其重点发展目标;河南省的经济重心在郑州市及其周边城市群。淮河沿线的城市没有针对性的、统一的绿色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和优质产业部署方面的缺乏不能带动各省经济均衡发展,更影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发展[1]。

4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绿色经济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要求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为主,这对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部分产业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但从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来看,其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稍显不足,还应多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多学习其他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战经验,深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区域优势,联合各省市共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1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省的第二产业占比还相对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已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作为我国重要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淮河生态经济带要在夯实原有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科技兴农,以农业科技、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作为其农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减少对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高度依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发展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从而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其次,第二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能耗高、污染高的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对于效率低、效益低,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严重的企业进行淘汰,而对于依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可进行升级改造的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先进智能制造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节能、节财工艺和技术的普及,全力推进区域内具有优势的第二产业绿色化改造,切实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最后,具有污染低、能耗少、效益高等特点的第三产业可以有效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因此,区域要主动掌握市场、了解市场,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体制,深化服务业改革。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淮安、蚌埠、信阳必须发挥好自身的产业优势,如软件园、文化创业园、电商服务等,并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促进绿色、环保、生态的新产业成为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2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并不理想,而城镇化水平低对绿色经济效率有着抑制作用,因此,淮河生态经济带必须寻求新的城镇化发展方式,打破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其次,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好生态环境空间布局,推动淮河生态治理,优化河道岸线植被品种,建立多样性物种防护林带,提高河道周边景观性、经济性和生态性;最后,要挖掘乡镇特色优势,结合生态河道建设,协同推进以水生态为基础的乡镇文化、旅游等,以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3]。

4.3加大科教投入,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不断的绿色升级革新,而这背后则是对人才的极大需求和全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市(县)要充分考虑不同市(县)的经济情况,协调好经济水平与科教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徐州、泰州、扬州等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经济增长对科教投入有较大的可控空间,应有计划地增加科教投入。而对于六安、驻马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稳步增加科教投入,并联合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对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从而达到全民生态素养提升的目标,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4],以此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4.4建立投融资协同机制,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通过前文数据可知,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岸各省经济发展不均衡,而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共同发展区域,应主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统一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在区域内要建立投融资协同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对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其职能及业务范围内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步发展投融资主体,活跃投融资市场。其次,应提升区域内开放合作水平,在做好区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重点引进绿色、低碳、智能的企业投资建厂,将招商引资转为招贤引智,在外力的支持下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于法稳.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21.

【2】彭娜.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统计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8.

【3】戴浩.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实施引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江苏水利,2019(S2):18-20.

第5篇:绿色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财税金融意义背景

1绿色经济的内涵分析

绿色经济最早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提出的,源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影响力的。我国的绿色经济按照我国的国情发展绿色经济,将绿色经济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主义规划中。绿色经济主要是将环境、资源纳入到生产中,主要把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经济价值形成产业链,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绿色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是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为子孙后代留有生活资源。绿色经济主要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不完全否定,其实纵观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绿色经济是有一定历史发展背景的,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会引导未来经济的一种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国内,不管是任何企业都应该符合时展的脚步,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

2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视

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保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和谐的关系,对环境资源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合理的使用,尽可能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国家的经济。现阶段,信息时代各种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我们在各大网站上都能够发现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由此可见,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企业发展中,有意识地重视环保问题,这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2.2倡导绿色经济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被人类使用完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就算是有可再生的资源也需要经历千万年的历史才能形成,但是我们的子孙等不了,所以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的形式,也为子孙后代着想,倡导绿色经济。短时间内因为绿色经济的提出给企业、个体以及很多人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但是就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节约能源如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意识,那么人人献出一分力,世界将拥有美好的明天,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平衡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有更多的光明。

2.3有利于倡导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

绿色经济政策的提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大家在经济发展中向着绿色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虽然企业在生产中增加了短期的绿色成本,但是省去了一大笔处理污染的费用,这么一平衡,企业也是走可持续的道路。能够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转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工业企业向着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优化了市场的环境。

3绿色经济发展中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在国家上提出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至于我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我国也开始重视绿色经济,并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也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但是因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点,而且绿色经济的倡导对于很多企业单位来说,短期内是看不到经济利益的,所以在国内全面推行绿色经济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在重大国家会议上提出绿色经济政策,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文还不完善,尤其是财税金融政策不健全,国家法律政策的缺失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缺少了约束力和法律依据,同时也阻碍了财税金融政策方面对绿色经济的作用。

3.2金融信贷等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不足

绿色经济体制下,应该倡导绿色信贷,但是绿色信贷的标准高,绿色信贷应该是综合性的。但是现阶段在绿色经济中像金融信贷政策缺少的内容就很多,主要是具体的绿色信贷申请要求不全面,缺少对风险的评估机制,国家金融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所以银行在进行信贷管理的时候,不能对企业的绿色经济作出准确的判断,为此银行就会选择减少绿色信贷的支持,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操作,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这种财政政策不利于企业推行可持续的绿色经济,降低工作动力。

3.3绿色经济的发展周期长,对绿色经济认识片面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环节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事无巨细的都应该重视环保。所以需要更换现有的基本设备,而且投资巨大,同时更换绿色经济的周期时间长,看到利润的时间也就长。因为时间的问题,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这么快,他们怕一经发展绿色经济,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他们这种思想是片面的,没有认识到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只是以短期利益为主。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一定会选择那种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进行贷款等业务,对于投资人来说,也会选择投资收益快的项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等,这都不利于绿色经济政策的推行。

3.4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少绿色经济配套扶持财务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能够扩展自己的经营规模,实现收益最大化。现阶段绿色经济在企业中还处于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绿色经济不重视,除去政府财政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很少有人把资金投入到绿色经济项目中,所以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缺少投融资的支持,更加缺少社会财力。现阶段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所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转变的过程中,短期内的盈利成本会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加上财税金融等政策是有限的,绿色经济配套扶持的财政力度小,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绿色经济转变的要求。

4加快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作用,构建法律条文

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有法律基础,尤其是涉及到财税金融政策,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绿色经济的背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做好分析,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以便于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时候有国家法律的依据。完善绿色经济体系制度,有利于绿色经济符合时代的发展,实现绿色经济良好基础。绿色经济的提倡现在是政府行为,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经济的转型,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不断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企业的发展重视财政政策,因为它涉及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政府财政的支持,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风险的损害,减少税收,保证企业走向节约型的发展。

4.2发挥“绿色信贷”的调控作用

绿色信贷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的信贷控制,针对的是不符合绿色信贷的企业,主要能够遏制高消费、低产能、高污染的产品销售等,满足社会环保的要求,符合节能减排的工作。制定绿色信贷对银行的发展来说,会失去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用户,银行短期的经济利润会受到影响,但是银行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按照长远计划来说,银行需要积极的进行转型,利用信贷等金融政策引导企业用户发展绿色经济,最终建立起环境友好型和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内部发展机制,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建立长效机制发展。

4.3改变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完善绿色财政政策

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计划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影响力。企业管理者首先做表率,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虽然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周期长,但是对于长期生存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企业建立绿色的“GDP”核算体系,优化绿色补偿领域,鼓励绿色消费,提升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消费者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完善补贴措施,制定合理的补贴方案。对现有的绿色税种进行管理,重点在于资源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上,重视财政和税务的改革。

4.4扩展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加大对绿色经济配套设施的服务政策

绿色经济的发展改变现有的绿色融资渠道单一的状态,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宣传,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绿色经济的发展作用。对绿色经济配套设施进行管控,进行循环企业和生态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氛围,国家的经济资金投入有限,倡导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企业向着低消耗,高效产能的方向发展。企业的财政资金以及一些财税金融等政策可以减免一些绿色配套设施投入的纳税金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重视绿色经济的特点。

5结语

绿色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物,绿色经济重点在于促进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统一。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国家经济政策需要向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改变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国家重视财税金融政策对绿色经济的投入,完善财政政策,扩展绿色经济的融资渠道,发挥绿色信贷的作用,最终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经济利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参考文献

[1]肖陆嘉.绿色经济发展下的财税金融支持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2).

[2]李亚楠,郭元飞.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绿色经济[J].商,2016(2).

[3]王成江.对财税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J].现代商业,2012(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