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绿色经济案例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案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绿色经济案例

第1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目前,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且逐渐成为继工业、农业、商业之后新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在增加GDP的同时。烙上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印记。这种传统的建筑业某种意义上代表一种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近500多亿m2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大气中SO2浓度值采暖期平均为非采暖期的6倍。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达到800~1000m2,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耗能将达1.2万亿度电、4.1亿煤、水、油等。接近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可见。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而绿色建筑本质上也遵循了低碳理念因为节约能源从某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将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也将会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衡量就显得意义重大,而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交易思想为衡量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碳排放交易能够为CO2的减排价值的衡量提供依据。

2、碳排放交易下CO2的减排价值

碳排放交易是在低碳理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源于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其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低碳要求的CO2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让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出交易。碳排放交易能够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与经济利益达到有机结合。进而更有效地对企业产生激励。它是一种双赢的交易方式。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碳交易机制的一种。对于绿色建筑实现的CO2减排价值的计算,可以参考目前CDM项目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参考合同价格。一般情况下当CDM项目参与实现CDM交易时。其CO2减排价值为8~12欧元/L,当然减排价值会随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差异、买卖双方谈判能力等而不同。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环境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将CO2的减排价值内在化。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把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因此,该文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试图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将其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和价值计算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从而使得绿色建筑的一些隐性收益价值化,计算投资效益比,使得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为清晰明确。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其主要计算思路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典型的就是对财务挣现值(NPV)的计算。

3.2基于CO2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部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

4、案例分析

在案例中,主要考察公用建筑,也就是民用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耗能一般分为建筑建材和建设能耗、建筑运行能源消耗两类。从总体来看,在建筑50~70年的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的20%左右,其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而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建筑运行能耗主要分为采暖能耗和非采暖能耗。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往往同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有关系,例如北方建筑能耗同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能耗是不同的,城市和农村之间采暖能耗也是不相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用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用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成正比。当单栋面积超过2万m2,并采用中央空调时。其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普通规模的不采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面积能耗的3~8倍,并且用能的特点与普通规模的公用建筑不尽相同。一旦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从整个生命周期里面皆注重节约能源,其带来的能耗减少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如武汉建筑设计院科技大楼是武汉市第一个有资格获得绿色建筑授牌的区级公共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大型公共建筑范畴,其建筑面积为28763.4m2。该大楼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遵循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其外墙采用复合保温板,还安装有隔热窗等,而且在这栋智能化大楼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办公室白天一般可不用开灯,而且还能确保室温恒定。在案例分析中。建材和建设能耗参考平均水平20%,又查阅资料可知,武汉市附近地区公用建筑取暖能耗一般平均为1Qkg标准煤/(每平方*年)。而一般大型写字楼非采暖能耗分布如图1所示。整理所得,在上述绿色建筑项目中影响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据悉,该楼建筑能源消耗比一般写字楼少56%,同样规模的传统办公建筑的能量消耗包括取暖、生活热水空调、照明等,约为121kwh/(m2a),可折合成41.26kg标准煤/(m2a)。数据皆来源于对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的分析[8]。

第2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人们所关注的绿色建筑成本,并不是为建设该建筑所花费的全部资金总额,而是相对于非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同样,人们所关注的绿色建筑效益,也是相对于非绿色建筑所增加的效益,即增量效益[2].基于此,本文在进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时,选取的评价指标均为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2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2.1全寿命周期

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包括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4个阶段[3].

2.2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按全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

决策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和规划设计等前期活动所消耗的费用比非绿色建筑的决策阶段要多,该阶段主要考虑的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施工建造阶段:该阶段的增量成本主要是技术增量成本,也是全部增量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即在建造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的建筑目标下,因选择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个方面的技术措施而比非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该阶段的增量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只有到竣工验收时才会下降,其成本高出一般非绿色建筑的10%左右[4].使用维护阶段:该阶段的成本主要有能耗费用、排放费用、维护费用和物业管理费用等.由于在施工建造阶段采用了各种技术措施,使得使用维护阶段的费用比一般非绿色建筑大为降低,所以,这一阶段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主要是增量效益.回收报废阶段:该阶段由于对废弃物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因绿色建筑在施工建筑阶段采用了各种技术措施,使得回收阶段的相关材料能够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处理费用降低.这一阶段考虑更多的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效益[5].可见,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包括:决策设计阶段的增量成本C1;施工建造阶段的增量成本C2;使用维护阶段的增量效益C3;回收报废阶段的增量效益C4.

2.3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

2.4权重指标的设定———采用AHP来计算在绿色建筑经济性评价过程中,各级指标的权重体系是评价的重点和难点,而赋予不同的权重,评价的结果自然不同.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科学地确定权重体系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6].本文首先采用专家调查法,以网上和书面问卷形式,让专业人士及研究人员对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进行赋值,然后在其基础上采用数学的AHP来计算准则层及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3案例计算

某项目为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地下3层,地上13层,其设计目标是绿色建筑二星级,给定4个不同设计方案,请选择其中最经济的方案[9].

3.1计算每个方案各指标的特征值。

3.2构建最优灰关联决策矩阵得到最优灰关联决策矩阵

3.3指标的初值化处理

3.4求得灰色关联系数

第3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本章主要由绿色建筑的起源和概念谈起,同时介绍了国际建筑领域有关“生态建筑”实践和设计的方法。3章,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总结绿色设计的典型国家,在光能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理念等层面的利用。4章,绿色设计中的通风、及水循环系统。

本节阐述了几个与建筑通风相关的概念,随后分享了水循环利用、能源转换的设计要领等。5章,建筑环境中的植被与绿化。从分享国际经验的角度介绍了建筑环境的植被覆盖准则等。6章,绿色材料的应用。意在介绍绿色建筑材料在各种建筑设计中的引入与运用。7章,绿色设计的发展。主要涉及绿色建筑的新思路———“未来系统”,介绍了如何提高绿色建筑的适应性,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以及可持续建筑运营的理论分析。8章,案例分析。9章,教学实践与作品评析。对部分绿色设计的作品进行鉴赏、点评与总结。由于部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建设的状况不断增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种不可逆的创伤。作为新时代社会的参与者,应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生态建设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绿色设计。纵观《绿色设计》一书,它不仅向读者阐述了绿色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还向读者介绍了具体的绿色设计案例,例如,德国的埃森RME办公大楼和菜比锡新会展中心、德国汉堡伯拉姆费尔德生态村以及弗莱堡的生态小站,坐落于日本东京的蒲公英之家,美国的霍普兰德太阳生活中心,英国的顿卡斯特“诺亚方舟”和伦敦的绿鸟、伦敦图卢兹的“z”计划等,运用典型的案例来充分说明绿色环保设计的重要性,生动而有力。生态环保建设需要我们协同努力,为创作者提供新颖的思路与空间,从而提高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注意建筑材料的节约问题。

设计师要正确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建设中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问题,明确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善于从各个方位以及各种关系间捕捉问题,把设计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融为一体。2)现代环境设计应注意天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结合。天然环境即大自然应有的环境,像园林建设一般以天然环境为主,人造环境为辅,在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同时,避免打破生态环境的平衡,用人造环境弥补环境的缺口与不足。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也应加强设计师生态环保的理念,从思想深处增加环保意识,懂得在设计中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理念转化为实践,在设计作品中充分展现绿色环保的意识。4)增强社会环保意识,把绿色生态扎根于社会生活空间,营造出良好的现代环境氛围,提升绿色竞争,鼓励符合生态建设的实践,使绿色环境由特殊成为一种自然。

第4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一、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必要性

1、环保理念具有经济性

在食品包装设计领域中,环保理念又称为绿色设计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各设计流程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要求设计成果在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生态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该书指出,食品包装设计思路来源于生活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当前来看,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设计的需求要素较为复杂,普遍可归纳为实用性以及美观性。因此,实用与美观是食品企业设计食品包装的根本原则。但面对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食品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理应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在生产经营中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该书指出,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是我国食品包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环保理念具有科学性

商品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将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包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基于环保理念进行食品包装设计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理念的响应与践行。从促进国家生态健康发展以及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环保理念融入进食品包装设计中也是进一步践行节约资源的新举措。

3、环保理念具有营销性

环保理念设计除了可有效减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外,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还具有其它价值,例如通过应用绿色环保的设计工艺、原生态的材料等,可以进一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因设计问题造成的食品污染;此外,可以增强食品产品的营销属性,良好运用环保理念可实现环保思想在食品包装上的具象化,使得环保成为食品产品的营销要素之一。

二、环保理念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创新路径

结合该书中关于食品包装设计理念以及实践方法的论述,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环保食品包装案例,环保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融入之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食品包装设计的轻量化

食品包装设计轻量化指的是在食品包装设计的根本源头上主张资源的合理应用,严格控制各类资源的浪费,具体包括三个设计环节的轻量化:一是材质选择环节的轻量化。设计主体应当结合食品特征以及产品实际包装需求合理地选择材质,尽量选择质量轻、密度低、可回收、空间利用率高且污染性低的材料,在保障产品保障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例如,利用更加轻薄的材料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如用PET材料替代传统的玻璃材质应用于饮料、酱料等包装中。二是造型结构设计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的造型结构设计是直接影响包装材料利用的关键因素,部分食品企业为了过度追求产品造型结构以及视觉效果的奢华和高端,盲目堆叠材料,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相关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各类食品的包装空隙率,对食品企业的产品包装结构作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各食品企业应当推广轻量化的食品包装结构设计,提高包装空间的利用率,杜绝过度包装,推动包装艺术性、环保性以及功能性的统一。三是包装利用环节的轻量化。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可从产品产销流程出发,思考食品包装是否环保,例如思考食品包装是否便于折叠与开启关闭,从而方便包装的回收利用,或思考食品包装是否足够薄壁化,从而方便堆放与运输等。

2、食品包装材质的创新应用

材质创新是食品包装设计迈向环保的重要表现。金属、木头、玻璃、塑料等材质的选用可能会增加我国环保压力,尤其是无法降解的塑料包装,对环境的危害较大。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步推广“限塑令”,各食品企业也应当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下尽快摒弃传统的塑料等包装材质,选择新型的环保包装材质。近年来食品市场流行的“以纸代塑”便是很好的变革案例,例如饮品企业都选择用纸吸管代替塑料饮管等。通过参考市面上部分食品包装案例可以发现,目前市面上食品企业应用新型环保食品包装材质主要基于两个理念:一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降解性。可降解指的是材料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被大自然所分解和消化,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包装材料等。二是食品包装材质的可循环性。可循环的食品包装材质不仅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问题,更可降低食品包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总之,食品包装设计主体应尽量选择污染小、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此减轻食品包装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3、食品包装视觉工艺的绿色设计

除了要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融入环保理念外,食品包装的外在设计工艺方面也应当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实现绿色化设计,减少包装加工流程中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现象,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印刷工艺方面应当积极选择绿色印刷技术与材料,例如柔性印刷技术以感光树脂板作为印刷版,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油墨印刷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无水胶印技术可直接减少润版液的使用,有效减轻润版液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无害。另外,设计主体还可选用水性油墨、UV油墨、豆油基油墨等环保油墨材料,减轻油墨对包装整体材质的影响,为食品包装的循环、降解等提供方便。二是在食品包装的视觉元素设计方面要积极践行生态设计理念,一方面要保障食品包装能够承载食品基础信息以及营销信息等功能,另一方面也要促进食品包装上的图示、文字等视觉要素可以传播环保理念。例如,在文字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增加“可回收”的明确文字标识,引导消费者自觉将食品包装进行回收处理;在图形设计方面,设计主体可设计出“循环利用”、“可降解”等图形标识,如常见的口香糖包装上皆有无害化处理的标识,引导消费者用包装包裹口香糖后再进行丢弃处理。

三、结语

第5篇:绿色经济案例范文

农资行业与绿色营销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农资行业、农资产品在营销中与绿色发展、绿色营销关系密切。但在研究领域中,这却是个很大的空白地带。在网络上,有大量与“农产品与绿色营销”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章,但对“农资与绿色营销”的话题几乎无人涉及。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绿色营销符合时代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从原来的经济体量名不见经传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困扰着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两山理论”为导引的绿色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推动着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呼应,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不断觉醒,绿色消费成为21世纪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并形成了以下三个内涵: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正是因为这个符合世界潮流的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和发展,才诞生了绿色营销理念。反过来,绿色营销理念也助推了绿色消费。现在看,无论是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绿色消费需求的倒逼、助推,各行各业的企业无一例外都要认可、践行绿色营销的观念,并形成渐趋一致的绿色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消费者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点。它是企业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利益或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环境保护利益四者统一起来,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新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是一个贯穿全产业链、贯穿全部产销闭环的新时代营销价值理念。由于绿色营销符合时代趋势和企业长远利益,并得到市场理解和推崇,所以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战略、营销战术,逐步被企业所采用。

二、农资产业不能置身事外

既然绿色营销成为企业潮流,那么农资企业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但农资企业偏偏在这个领域存在两大“先天不足”。第一个先天不足是在上游生产端,农资企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氮磷钾三大元素原料都来自自然资源,比如氮肥,不论是用煤还是用天然气,都会在资源和环保约束中首当其冲,甚至是“两头受气”。在政府环境治理的榜单中常常是灰头土脸的那一个。第二个先天不足是在下游使用端,农资产品因为农业生产主体的科技水平有限,施肥用药存在用量不当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田面源污染、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长期的舆论压力和典型案例影响下,农资企业在绿色发展面前仿佛有了原罪,动辄背锅,常常抬不起头。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让农资企业去搞绿色营销,多少有点“老鼠给猫捋胡子——找死”的意思。显然,这种“冤家对头”的关系感是简单站在被动消极立场的错误感受。现实的需要是,农资企业要全面拥抱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贯彻绿色发展战略。近10年来,农资企业不仅积极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还勇当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今后,在绿色营销领域也要大有作为。这是新时代、新格局下应有的新理念、新思路。在拥抱绿色营销的过程中,农资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绿色营销不是石头里蹦出的孙悟空,更像是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是一种内在需要,为非无奈之举。因此,农资企业应该积极迎头赶上,该补课的补课,该加强的加强,该发扬的发扬。二是对绿色营销也不要有过分夸大的神秘感、畏难情绪。绿色营销本质上只是适应21世纪新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从根本来看,绿色营销也没有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因此,农资企业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人才、观念、理论基础上,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超越自我,来实现与绿色营销的无缝衔接。三是要树立完整的绿色营销观念和方法论,不能仅仅把绿色营销看作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而是要在系统改变发展观念、推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把绿色营销贯彻落实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服务全程,用绿色营销推动全链革新、实现营销全面革命。当然,绿色营销模式的制定和方案的落地,还离不开农资企业对“三农”的热爱,对农民绿色增收的责任,尤其是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环保追求的重视与尊重。这是农资企业推进绿色营销最强大的动力和最持久耐心的来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