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商业化规划范文

商业化规划全文(5篇)

商业化规划

第1篇:商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税收筹划;涉税风险;规避措施

基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遭遇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保障商业银行发展与效益取得,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可持续的税收筹划工作进行风险的规避,进而实现银行运行成本的降低,带动其内生发展动力的稳步提升。

一、商业银行的税收筹划风险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由原有的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的传统经营模式正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行业的特殊性,均导致了商业银行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风险。关于商业银行出现的税收筹划风险,笔者总结如下。

(一)法律风险税收筹划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会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方案实施不合理,出现了税收筹划的问题,进而需要承担必要的法律义务与责任。一般而言,税收筹划法律风险的出现,会导致税负公平的不合理性,并因为出现操作不当而出现偷逃税的行为,降低了税收筹划的应用价值。违背税收筹划宗旨,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行政执法风险税收筹划工作在推进时需要诸多的行政部门进行确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缺乏对于政策的合理化理解,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最终导致了执法的偏差性,并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最终诱发了涉税风险。在这一环节,一旦出现了税务行政执法的偏差性,其往往会出现增加商业银行税负,降低筹划效益。

(三)经济风险税收筹划中,往往会因为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税款补缴的情况,而诱发了经济风险,进而导致税收筹划成本的进一步增长,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需要承担更多的税收筹划成本。这类涉税风险往往会因为预算的不确定性而出现纳税筹划成本无法有效管控的情况。

(四)信誉诚信风险商业银行在推进税收筹划时会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誉诚信危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并随着该影响的持续发酵而引发信用危机。同时,税收筹划方案的不合理,也会被税务机关关注和检查,并被定义为不诚信企业,容易遭遇到更大的稽查力度,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产经营效果、可持续发展等。

二、税收筹划在商业银行中开展意义

伴随着营改增工作的推进,我国商业行的税务核算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税收政策到核算系统都打破了商业银行以往的平静,为了适应税收政策,各商业银行纷纷对核算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为了适应各种新政策的出台,降低不必要的财税风险,加强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就更加意义非凡。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商业银行经济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在积极筹划改善税收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税收筹划工作的稳定开展,确保工作人员熟悉税相关的法律,并由此实现对商业银行的科学化分析。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企业也需要深入分析财务管理问题,引导银行管理工作符合管理体制要求,进而确保商业银行在运行中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目前,商业银行积极推动税收筹划工作开展,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全面分析以及积极利用,如增加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投放,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的税收成本,带动商业银行财务经营与最大化效益目标的实现。

(二)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其在运行中会因为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监管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运行影响。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营改增背景下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社会环境的不可欧空,银行需要合理推进税收筹划,保障自身效益。相关实践表明:该环节的开展可以实现商业银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

(三)了解相关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险峻。为此,各企业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税制改革工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商业银行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税收筹划领域内容进的调整以及改变。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国家法规进行全面细致的研读分析,并从中找寻合理化避税措施内容。该操作的开展可以引导企业解国家的动态发展,最终以此为基础实现税负的降低。不仅如此,通过对国家法规等内容的精细研读,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纳税自觉性,并为商业银行的税收法律条款的宣传。

三、强化商业银行税收筹划原则定位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逐步加强了对于税收筹划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商业银行财务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调整。事实上,为了进一步促进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相关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作业。关于商业银行税收筹划的原则,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合法性和服从性原则所谓的合法性,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各项流程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此外,实际的税务筹划作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遵循服从原则,即确保税务筹划工作需要服从于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并促进节税目标的实现。

(二)服务性和事前性原则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税收筹划的开展与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融资、利润协调、经营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在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体现出税收筹划对于财务管理的服务性,继而以此为依托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

(三)适用性和时效性原则最后,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统筹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适用性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的内容符合银行运行的各项要求,并由此实现管理工作过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相关效益都取得。此外,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确保税收统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确保相关的作业流程在既定的时间内符合国家的现行法律法规,实现运行效率的提高。

四、税收筹划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商业银行涉税风险的管控水平,适应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开展在总量上平衡、结构上合理、风险上可控,最终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

(一)培养财务人员素质作为税收筹划的主导者,工作人员的素养对风险规避效果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商业银行需要积极促进管理人员素养的提升。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开展培训与学习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培养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税收筹划管理人员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确保筹划人员具备扎实的税法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运用财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系统的操作流程等,并借助税收政策进行纳税方案的预测、选择与比较。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为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可以聘请税收筹划专家,进行相关工作的咨询,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降低涉税风险。

(二)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在进行税收筹划风险规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内部的税务会计信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收集并完善各环节的原始资料、基础信息等数据。确保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从而由此确保税收筹划推进的有效性。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经历并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定,并由此推进税务管理、纳税工作流程、费用报销审核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从而由此保障税收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规范性。在这一环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注重商业银行税款形成、明确缴税信息以及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等。最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准确的遵循税法详细记载,避免因会计资料的匮乏、缺失而丧失免税优惠待遇或是被动地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罚,从而增加不必要的税负支出,使自身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税务会计管理方法,并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税务会计的规范性,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的完善。

(三)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为规避商业银行的税收筹划风险,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问题的优化解决。为此,商业银行需要重视管理工作,推进与其他专业机构的合作与学习。不仅如此,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对银行的税收结构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实现结构的优化,实现风险的降低。最后,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管理时,需要优化管理人才团队,选拔专业性强的人才,借助专业的理想进行税收筹划风险能够真正得到管理和控制。

五、结束语

为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以及各项工作开展的高效性,银行积极开展税收筹划与风险管控工作。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出现的税收筹划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行政执法风险);并对税收筹划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加强税收信息管理、培养财务人员素质)以及原则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促进各项经济、社会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龙益敏.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论述——以房地产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7(19).

[2]于加松.规划设计研究院税务筹划与风险管控[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5).

第2篇:商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充分联合、运用,引起社会各行业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银行在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时,所涉规模经济的逐步提升导致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作业环节也伴随诸多难题,所以,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助力规模经济管理发展目标的达成,也是商业银行所要进一步注重的工作。

1.信息化规模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对信息技术合理融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各项信息上传的快捷性愈加凸显,管理中直接对话的态势也逐步明显,促进商业银行管理确立了扁平化发展路线。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升级促进了商业银行管理工作快速升级,信息化模式创新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方式、策略和业务结构。信息化管理思想方式的建立和全面执行,扩展了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规模边界、管理边界都在逐步拓展,增进了银行跨空间管理的快捷性,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现实的经济规模,也助力银行管理中的边界费用不断减少。信息化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全面创新。那么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借助专业技能和体现专业技能的方法来开展。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断深广性运用的条件下,银行各方面信息上传的快捷性逐步加强。管理等级中跨级对话也逐步体现,银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和通讯技术,来对窗口人员工作予以监控和引导,窗口服务人员能够在跨地域的条件下给管理者上传业务报表、汇报工作。如此一来,就可能使结构精简替代以往层级化的架构,以往层级化管理体制会面临革新。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信息化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促使了以往非框架化思想逐步向框架化思想的层面升级,促进了建设性决策快速体现集约化,但非建设性的决策便能够具有零散化,如此一来,便会导致以往无法想象的集权分权合力得以妥善处理,所以说,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2.1信息化决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规模

基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企业生产线运行时的成本量,通常都会包括恒定和流动成本两项。在指定时期内,这两项成本与产量间的紧密关联会进一步凸显。也就是说,恒定性成本会在产品产量恒定的条件下,也不会有增减,而在产品总量逐步提升的条件下,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量相应减少。变动成本总量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量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在固定成本的能力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长,平均变动成本对平均总成本增加的推动影响受到平均固定成本降低因素的制约而被削弱,使得平均总成本呈现出随产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现代的规模经济,实质是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规模扩张降低单位成本。在信息时代,决定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小的是信息技术。外资银行之所以规模大,与信息技术在银行和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自9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掀起的新一轮重组兼并浪潮,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是银行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利器。

2.2信息化使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边界扩大

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于管理工作会成为商业银行快速规模化层面升级的最佳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关高资质人员就曾经给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企业边界存在的,但是不能以主观臆断态度进行拓展,他还指出,如果对外服务成本超出了本身管理成本,也就是意味着对外服务过程不合理,需要借助本身产品中扩展的措施改变不良发展局面,也可以说是拓展内部规模,同理,如果企业管理成本高出了对外服务成本,就意味着企业规模超出了相关标准,需要适度缩减成本。归属到市场服务态势,在传统发展时期,银行间竞争都会借助增设分行的措施,这样就使得银行经营成本明显提高。现如今,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策略、业务步骤的创新,商业银行建立落实信息化管理模式,会有效助力企业管理长足发展,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管理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近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质量成效不断加强,具体规模也逐步扩增,然而还体现出管理模式陈旧的态势,导致费用提高、快捷性弱化,管理质量成效管理难以实现既定边界。在徒手记录整体信息的阶段,管理工作的各项信息更多时候都是借助各层级逐步汇报而开展,发展决策的参考资料也不能实时到位,也无法实时反馈阶段性发展态势,具体管理和仅是借助财务信息的参考,无法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改变管理模式,优化服务项目,管理模式陈旧,所涉绩效也自然会与现代银行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从大规模企业的角度来说,效率低的管理思想模式对小型行发展是体现明显的适用性,由此可以得知,小型商业银行增设与完善过程,通常都是大型银行的管理者负责,这样就会把大型银行的的思想模式引用小型银行管理环节。如此一来,就会助力小型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并体现高度的成效性,因为小型银行在融入这些思想模式时,已体现出了超越规模的态势,因而会体现高度的成效性。由此,大型企业就会深切意识到技术模式应当得到不断创新升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银行管理质量成效,是企业应做出重点考虑的。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参考:将规模缩减成小型,就可以强化管理的质量成效,这样的结论貌似是不现实,也难以切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就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入助力本身管理质量成效的加强。还应当具备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思想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所以说,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全面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升级,促进了银行管理边界能够明显超越规模边界,实行全程化管理的态势也将成为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深化。银行大规模的技术投资改变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行业的生产技术并产生了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产品,这为提高效率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如果要变为现实必须深化管理。研究人员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的资料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商业银行管理的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日益严重,以致“银行业的利润是否面临长期下降?”成为热门话题。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但生产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技术效率的必然或充分提高,因此,现代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客户要求适应。

2.3银行信息化后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在实行信息化管理前,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都存在以下认知:规模经济有限,在其规模高于指定数据后,就可能会管理等级扩展和管理活动不顺畅的影响下,导致银行管理的快捷性下降,也可能会使得成本增加,这样的认知与相关线性分析的结果相切合。那么在现今信息发展环境下,这种认知结论也需要被进一步完善。在信息系统模式不断深化运用的背景下,银行规模效益不断凸显的原因就是,其在指定时期的平均曲线尽管持续呈现U型,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这样的线性发展态势实属平稳。因为银行是发展宗旨是对外服务,有别于盈利性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在银行机构的全面普及,促进了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增多,这样就可能导致银行发展成本减少。工商企业规模经济往往都会由于客户产品需求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能会由于产品型号、性状和质量等公众反馈结果的影响,而银行就不用在这些方面担心,特别是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民众对银行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多,因而基本条件完备的前提下,银行的经济管理的规模发展也无须顾及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从经营项目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而银行经营主体货币则具备明显的同质性,有这一特质的存在,也促进银行在日趋复杂的内业竞争环境中意识到,为保证体现长久稳定发展的态势就应当加大产品关注度,其间会涉及较多成本的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使差别化产品不断累积。银行主体规模的拓展,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和融入也明显加增加了货币交易途径,长此下去就会有大量货币汇集于商业银行。如此一来,银行便会在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需求量,还拓展了发展渠道,助力银行各方面效益不断提升。最后是在通常条件下,银行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实行会使其规模不断扩展,作用范围也会愈加体现广泛性,债权人取款的频次也会下降。所以银行准备率也会逐步缩小,继而则可能使闲置货币的节约也会不断强化银行防控风险的水平逐步提高。由此可知,促使商业银行管理边界不断拓展的直接原因是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于银行内部环境的历史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便会在技术条件上体现优越性,同时也会体现成本减少,管理范围扩展的良好态势,信息技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相关业务水平的不断加强,助力了银行管理的网络化升级,即减少了薪资成本,也精简了管理流程。不仅如此,也降低了信息整理流程和费用,拓展了银行对外业务项目和作用范围。网络平台给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和整理创建了一体化发展路线,继而则又会强化银行管理的快捷性。同时分行的一体化管理发展态势,也会强化管理的快捷性。但是应考虑到的,以信息化技术完善的配套系统,以及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的前提是,银行管理的规模大显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完善会涉及大量成本的投入,应当以大量业务活动才会达成摊薄成本的目标,况且相关活动成本的支出会涉及大量时间的投入,才会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应当保证银行切实强化管理质量成效,也就是说,银行技术其规模和作用的宽泛性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而规模和信息管理技术全面联合也会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中达成。

结语

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性和可用性会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向管理规模层面升级的快捷性,也会关系到商业银行管理项目的扩展和和各方面效益提升。想要保证这些积极影响的持续,商业银行就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金梅.信息化助力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N].中华合作时报,2019-05-24(B03).

[2]张献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20-22.

[3]刘世平,谢卫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之道[J].金融电子化,2005(09):32-36.

第3篇:商业化规划范文

(一)社会主体融入情况欠佳

由于我国市场体制改革还未深入,所以体育发展既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特征,又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特征。虽然这种特殊的“双规”制度,将社会力量引入到体育经济中,但是并未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国家依然在体育的发展中扮演主要的角色,社会主体在体育的承办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政府在体育市场化和职业化的准入规定中,设置了严格的要求。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念的推出,对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体育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有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开始规划全民健身项目,制定了以青少年为培养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并以奥运会的标准来落实体育的最高发展思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体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不可协调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执行的动力,错误的将体育发展偏向了奥运会的竞技中,忽视了全民运动在体育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导致了从地方到中央,都形成了以夺得奥运金牌为荣的工作目标。所以,这些现象都忽视了体育发展方式的多样性,体育资源在国家的统筹和安排下,失去了有效性,虽然有很多社会主体融入,但是并没有实际举办体育项目的主动权。

(二)相关主体边界关系模糊

在体育“双轨制”下,有些体育领域已经开始采取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促进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和关系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所以在具体的商业化运作中,各个主体的职能分配不清。例如,在奥林匹克项目中,国家体育总局代表了政府机关,中国奥委会承担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中国全国体育总会负责体育事业的落实等,从三个职能机构的性质和分工可以看出,都有明显官方色彩,所形成的后果就是“政事不分”;再比如,在运动项目中项目协会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职能问题,原则上讲,项目协会是具有法律依据的可以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行业组织,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则是没有市场经营权限的国家行政机关,项目协会在体育运动中应该是具有推广职能的社会团体,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则是具有管理项目实施的管理机构,但是在具体的体育赛事安排中,项目协会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权责分配不清,各种复杂关系交织在一起,项目协会的实体化过程受到限制,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行政行为不能有效地起到作用,从而导致了国家体育总局事业单位的权限膨胀,政令渠道不通。

(三)社会主体举办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以致于在发展的模式、资源的配置上,都忽略了社会主体的能动性,从而使得体育市场的活跃度不高。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体育的发展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国家意志性,也即在处理体育事物的时候,国家的角色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意志开始慢慢让步于国民意愿。虽然国家已经在部分领域开放了体育的市场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进入到市场中,但是在权利的归属上并没有详细的说明,社会主体在实际参与体育经营中受到的限制较多,很难放开手脚去施展才能。例如,在我国竞技类体育项目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等对于项目协会和职业俱乐部的干预较多,行政手段的泛滥对于市场的健康、有序形成了不良的影响。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才能够激发相关社会主体追求效益的激情,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政府下放权利的过程会慢慢展开,社会主体参与体育的过程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市场中,如果政府还要对市场主体设置行政障碍,无疑会造成愈加严重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那么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四)体育商业化发展的资金来源匮乏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资金的匮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资金实力的雄厚与否直接影响了体育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后续发展。从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以政府出资为主,并且政府的投资占了我国体育资金需求的60%左右,其他的资金来源于市场开发、赛事举办等缴费和会员费用等,并且这些资金的使用渠道主要有:体育教育;体育科学与技术;体育外交事务等。从《体育法》的规定也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财政构成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并且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被纳入到政府工作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中,省级和市级的财政要求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大众化的体育设施和发展竞技类体育项目,同时也要求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总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匮乏,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投入,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不起市场主体对于体育项目的参与热情,不利于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启示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崇尚人的自由发展,是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本质来看待。首先,它是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断解放,以此来促使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其次,它是对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肯定,人只有提供自身价值、促进全面发展、尊重别人以及合法权益,才能在公平、公正、平等的前提下创造价值。最后,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需要考虑人性化的尺度,站在人的角度去服务。所以我国的体育商业化、市场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体育商业化发展必须涵盖所有的人群,并尽可能地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健身、养性、竞技的平台,其中体育管理者、运动员以及教练等要各司其职,提高自身的价值;其次,每个个体都有体育的参与权,并且其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享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活动行使权;再次,体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体验,培养人的独立品格和尊严;最后,在解决我国体育商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时,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提供个人服务。

(二)均衡发展体育的结构

体育商业化的良性运行,必然需要一个稳健的体育结构,使得各个体育要素都可以得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并且相互之间有很好的粘合和弥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愈加复杂,所以需要建立起体育协调发展的机制,以保障各个子系统可以在运行中相互协调和推动。并且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体育结构以及各个体育要素之间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不稳定和不均衡,这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所然,另一方面也是体育发展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发展忽视了公平和公正,所形成的是我国城乡、区域、阶层、民族体育建设上的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公众不能公平地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为此,探索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之路,一定要保障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力,从更深层次的体育结构上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其根本是明确不同利益群体的地位,并承认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体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公平化、公开化。

(三)破除体育发展的惯性模式

我国体育的发展模式对于传统计划经济有着很深的依赖。无论是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思维上,还是在转变发展的决策上,亦或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执行上,都存在着对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模式的惯性。所以,我国体育发展模式的新探索,需要破除这些惯性思维,消除对于以往计划经济的过分依赖,同时也要认清现有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首先,要破除对于成绩的过分依赖。成绩观念认为,政府对体育发展做出决策和规划,需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考核和审查,而成绩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考核标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体育发展片面地追求成绩,从而忽视了体育发展的本来目的,例如挖掘真善美、培养良好的节操等。由于实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育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已经固化,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长期平衡,所以对于这些复杂关系的调整,需要打破既定利益的格局,破除利益分配上的惯性依赖。

(四)解决体育市场化中的融资和投资问题

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需要资金的驱动,但是由于我国传统体育的经营模式过分地依赖于政府投资,导致了融资、投资渠道相对匮乏,即使有社会主体参与到体育项目的运营中,但是由于受到行政手段的影响,也没有真正施展的机会,所以对于体育商业化,最重要的是要打破政府在体育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体育市场中,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可以被有效地配置到各种地方,从而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在需要政府引导的体育领域,政府要在政策上多加引导,保障社会主体各项权利的实现,积极配合市场和社会主体在体育经济建设中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权利的放宽,同时,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经济领域,例如,在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可以把社会资金作为主要投资渠道,政府资金作为补充,从而实现我国体育发展的真正商业化和市场化。

三、总结

第4篇:商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智慧旅游;商业化

在当前社会中,旅游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努力兴建全新的旅游项目,一些旅游项目更是打着民族文化的旗号发展以情怀为主的旅游项目。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就是茶文化旅游,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当前的茶文化旅游更多的是商业旅游为主,大部分的旅游都是以销售茶叶为主,这就让人们带着期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回。因此,就需要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其中导入智慧旅游的感念,让游客以体验茶文化为主,而不是以购买茶叶为主。

1智慧旅游特点

1.1人性化

智慧旅游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人性化。在传统的旅游中,其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两种,一种是自由行,一种是跟团游。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自由行中,虽然能够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但是由于单人行动,无论是各项费用的花销还是交通的费用都会大大的提升,同时由于个人文化水平不同,其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了解程度也会出现不同,让一些不能够自己分析文化的游客得不到很好的旅游体验。而跟团游中,其模式就相对固定,都是按照旅行社的形成规划进行旅游,大部分的景点中都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导致游客较为疲劳。但是智慧旅游不同,其最大的概念是半自由行,通过团购的方式降低消费,然后按照游客的意愿自行选择旅游目的地,并配合电子导游进行讲解,既节约成本又保证了旅游的质量。

1.2智能化

智慧旅游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智能化。智慧旅游是在传统旅游模式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一种旅游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就在于GPS,移动支付,团购平台的使用。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整个智慧旅游的智能化体系。因此,人们能够在旅游中告别导游和旅行社,实现自由行。其中,GPS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游客在旅游的时候不会走错路,同时提供定位援助。而移动支付是保证游客在现金存在差别的情况下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能够让游客更好的进行全球旅行。最后,团购平台能够有效的降低游客旅行的成本,从而让游客获得更加实惠的待遇。

1.3自由化

智慧旅游中的自由化涵盖三项内容:首先是线路的高度自由化。在传统的旅游模式中,一般线路都是较为固定的,因此旅行社一般与景点合作的时候通常仅仅会布置一到两条线路,从而让游客仅能进行常规旅游路线的行进,但是目前来看,由于GPS技术的加入,游客可以在景区自行游览,从而不用担心走失的问题。其次是行程的高度自由化。在智慧旅游中,一般都是以游客为主,所以游客可以自由的定制旅行的日期,从而保证游玩的满意度。最后是经济的高度自由化。在传统的旅行社跟团游中,旅行的资金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智慧旅游时代,经济实现了高度自由化,无论是旅店,经典组合门票还是饮食都能够在游客的要求下进行更多的组合,从而保证符合游客的需求。

2基于智慧旅游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2.1去除商业化

在当前的茶文化旅游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商业化倾向严重,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首先是造成了景区中存在大量的商人。在茶山和茶乡的商人成分较为复杂,除了本地茶农外,还存在着外来的投机商人,就导致了茶山中的旅行每一个景点附近都是有着大量的茶商存在。其次就是由于刻意宣传的缘故造成了茶叶价格虚高。在当前来看,茶叶价格虚高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而基于智慧旅游的茶文化旅游问题解决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去除商业化。在当前来看,利用智慧旅游的方式去商业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首先是对景区进行全新的GPS线路规划。鉴于传统的旅游线路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要进行全新的景区GPS线路规划,这种规划的原则有两个:首先是尽量避开商业聚集区域,这些聚集区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的质量,因此需要进行规避。同时,在商业集中区中的商家一般质量不高,销售物品价格昂贵,不是购物的优质选择。其次是要尽量的选择容易行走的路段。在旅游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行走,如果规划的路段不利于行走,那么也是不可以采用的。其次是对景区的产品进行商品号联网鉴别。一般来说,景区的产品会出现价格虚高的情况,为了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进行商品号联网查询。这样游客能够在网络中找到商品的具体价格,从而更好的了解商品的真实价值,不会出现高价买货的情况,保护了游客的利益。

2.2行程自由化

在茶文化旅游中,一般都是由导游带领,在很多的景点中都是会刻意勾画出许多行进旅行。这些路线的部分有两个特点:首先是以商业分布为行进旅行。由于茶文化旅游商业化的情况,就让茶文化旅游目的地通常以商业摊位部分的路线进行旅游路线开发。在游客旅行中,看到最多的不是茶文化工艺形成内容,而是各种商业内容。其次是按照导游商业合作路线旅行。这种情况也较为常见,旅行社和茶商的合作就让旅行社的带领路线是为茶商提供方面的,从而给游客带来一定的问题。在游客的旅行中,带给客人最大的不便就是行程较为固定,这样就导致了游客对旅游情况的不满意。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形成自由化的建设。其中行程自由化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现往返自由化。在旅行中,往返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国内机票一直较贵,所以我国当前的人民旅游的时候通常选择跟团出行,从而节省机票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航班较为固定,游客需要按照飞机的时间规划自己的行程。但是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实现单人团购价,从而保证时刻都能够得到低价航班的供应,这样游客就可以进行自由航班的选择,不会让行程较为固化。其次是酒店的固化。我国当前的旅游城市中,酒店价格一般较高,许多顾客考虑到酒店的价格和性价比,通常会选择尽量缩短旅游周期,从而导致许多的景点无法游玩,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游客对于旅游的情况不是很满意。但是网购平台的增加,配上旅游用专属用券,一般能够将酒店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保证游客不会在住宿上浪费更多的金钱,从而实现,旅游行程的自由化。最后,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一般旅游的形成较为固定,许多的游客会对旅游行程产生质疑。因为大部分的导游都会在商业区多做停留。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就可以利用智慧旅游模式,通过网络地图来了解自己的行程全部内容,然后针对自己的喜好进行路线的自由化定制。这样能够保证游客快乐的旅行。除此之外,游客能够进行个性化,自由化制定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门票的套票选择等,这样可以增强游客旅游的自由度,从而更加符合智慧旅游的宗旨。

2.3增强人性化

不够人性化也是当前茶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一个问题,在当前来看,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都不够人性化,例如茶商不允许品尝或者观察后再购买。这样就让许多的游客需要靠着直觉购买,最后给游客造成一定的损失。从而丧失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因此,在智慧旅游中,增强人性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当前来看,茶文化旅游项目很多的地方都不够人性化,例如购买之前不能够品尝等,这些情况就让游客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当前的旅游中,应该做出一定的人性化建设,要在茶文化中融入任性文化,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同时,人性化建设也应该体现在其他方面,全方位的保证茶文化旅游的质量。

3结语

智慧旅游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个旅游概念,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旅游行业当前存在诸如黑导游,商业旅游等情况,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游客对于文化的感受,因此就需要进行智慧旅游的导入。其通过人工智能来代替传统的导游,让游客可以完成自由行,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游客也可以了解到旅游中的各类文化。尤其是茶文化旅游这种商业气息浓重的旅游项目,游客想要更好的进行茶文化的学习,就必须要智慧旅游。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智慧旅游去除茶文化旅游中的商业化,提倡行程自由等建议,保证游客能够体会到最纯粹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昊,陆克中.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开发———以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7(6):31-33.

第5篇:商业化规划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因此,这就为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板块,主要以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示与茶有关的文化信息。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板块,则主要以行为文化为载体,关注从载体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文化元素。这就意味着,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并侧重思考思想要件的展示路径。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

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归纳:

1.1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

茶文化资源必然需要建立在茶叶这一物质基础上,所以自然资源开发则成为第一步。对茶文化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向游客提供生态茶园参观项目,使游客获得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但由于茶叶种植在高山或高寒地区,这就为自然资源开发带来几个要求: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第二,道路规划需要与生态茶园的区位和承载力相联系;第三,可整合散落的茶园资源,形成规模化的趋势。

1.2人文资源开发的要求

人文资源构成了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资源不同,人文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而这种体验感又是通过与当地人的人际互动中来获取的。如,参与到当地人对茶文化进行艺术性的诠释中来。又如,体现农家茶文化的特色。因此,人文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包括:第一,将分散的人文资源存在方式,形成相对聚拢的态势;第二,分类建立起当地茶文化人文资源的开发模式。再者,对人文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引入全域旅游的形态。

1.3产业资源开发的要求

所谓“产业”可以界定为,相互关联行业之间所形成的集合。显而易见,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当地多个行业的共同支撑,如商品零售行业、餐饮住宿行业、茶叶生产行业等。这就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将上述关联行业整合进旅游项目之中,从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衔接的问题探讨

2.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结构性问题

该问题的提出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联系,那么如何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呢。这里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向域内还是域外消费者提供。若是对域内消费者提供,那么相同的茶文化背景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更高;而若是向域外消费者提供,那么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需要进行着力打造。可见,建立不同的市场定位,仍需要与自身的开发能力相联系。

2.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问题

商业化的本质便是建立起旅游产品的交换模式,但从本文所讨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而言,该项目在运营中存在着显著的外部性,而这将弱化开发主体未来的收益回报率。另外,在全域旅游类型下来开展旅游服务,便使得当地居民参与到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所以未来对辅助资金的供给便成为必然。由此,以上所存在的商业化问题需要在市场运营之前得到解决,不然将抑制旅游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

2.3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可持续包括这样几个要义:第一,实施循序渐进的开发步骤,使得边开发边运营;第二,维系现有茶园生态积载量,做到不破坏和及时修复。可见,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仍未能引起大众的重视。

3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思考

结合以上的阐述,这里从三个环节来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进行思考:

3.1理清市场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对产品提供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定位,将直接决定着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着力点,这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对于产品不同的市场定位又将影响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资金投入量,而对于那些深处高山和高寒地区的茶叶产地而言,显著的资金需求瓶颈将严重制约他们的旅游项目开发进度,若是在项目开发中平均使力,那么将影响到重点环节的打造。可见,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开发实力理清市场定位。

3.2开展市场调研

目前,具备条件的域外不少地区都在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并在对外宣传上也根据自身的区位名称和文化典故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但从不少游客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得产品开发的许多方面还不甚完善。为此,在减少资源开发的重复率,以及努力建立起本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有必要在开发之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的内容包括:第一,对同类型产品的运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对游客消费偏好信息进行搜集;第三,认真剖析业内相关产品开发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3.3发挥比较优势

建立起旅游产品的市场差异性,这是旅游资源开发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市场调研之后,应为建立起差异化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另外,充分发挥域内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则是实现产品市场差异性的关键之所在。而且,这里的比较优势可以为自然资源,也可以为人文资源,还可以为行业关联性等多个方面。

4实施策略根据以上所述,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资金供给状况为依据,同时还需要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情况为参考。以身处高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为例,由于在开发中这里存在着不少显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场定位中应主要聚焦域内游客。但即使定位于域内游客,也需要在动态视角下对旅游项目拓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来将域外游客纳入其中。

4.2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

从市场调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资源已难以形成显著的市场差异化,这种自然景观式的开发模式极易模仿与复制,所以需要突出当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从饮食和艺术层面对茶的利用和表现而存在着,而且存在的载体则是当地的村落和农户。这就意味着,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游资源开发下,需要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模式下将当地的村落和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4.3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

在运营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则起到最终的裁定和制度供给的职能。为此,这里需要建立同业协会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游服务业协会、生态茶园观光业协会等。通过以协会为单位来进行关联行业之间的衔接,就能较好的满足旅游项目在打造中的内控要求。以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基金项目,则能起到扶持弱势成员的作用,这种具有共济会特征的公共基金符合农业村落环境的传统。

4.4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确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里就需要针对性的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场需求结构环节;第二,市场目标游客的拓展环节;第三,资金融通环节等。总之,需要以提升资源开发质量为目的,来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5实证讨论

下面以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进行实证讨论:

5.1引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要素

受到湖南湘西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凤凰县的农业生产仍然延续着传统农耕的作业方式。这一现实似乎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阻碍,但却成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元素。

5.2引入乡土风韵的旅游饰品要素

伴随着近年来苗族民间艺术家在世界舞台展露歌喉,人们对苗家服饰已有了充分了解;并且,漂亮的服饰也引起了诸多消费者的兴趣。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包括服饰在内的饰品虽然统称为旅游附属产品,却作为实物形态宣示了游客所到之处的见证。

6小结

本文认为,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其中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需要指出的是,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开发思路包括: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武美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2016(37):331-331.

[2]宋亚超.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4):287-287.

[3]石锐.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景观设计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