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商业经济发展范文

商业经济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商业经济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商业经济发展

经济转型下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经济转型能够给商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及目标,并且能够将商业经济的发展特点很好地凸显出来。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对商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上来。本文通过分析经济转型的概念,深入讨论了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实现商业经济发展有效创新的模式和路径。

关键词:经济转型;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资源配置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上升,而现阶段正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通过回顾之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得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社会劳动力,而且在污染环境以及浪费资源的代价下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这显然和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1]。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必须要对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有效地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经济转型的概念以及内涵

1.1概念

经济转型指的是转变资源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就是把现有的经济运行状态朝着新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转变。在进行转变的过程当中,重要因素包括:转型的目标模式、转型的初始条件以及转型的重要条件等。通过观察全球的经济发展史我们能够得知,无论是新兴的工业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都可以得到非常快速的发展[2]。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并非只在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发生经济转型,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得进行经济转型。换言之,发达国家即使拥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制以及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只有进行适当的经济转型才能够让经济制度更加趋于合理以及完善,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1.2内涵

点击查看全文

商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商业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融合,为物流行业发展助添了动力。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加快了物流行业发展。新时期,商业经济在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经济发展中。因物流成本过高、数据信息保护力度欠佳等诸多因素,致使商业经济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本文结合物流时代背景,对商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1.物流行业在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行业是商品生产者终端消费者的重要桥梁。从具体作用来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依托商业物流,优化了商品实体运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配置,最大程度创造了时间效率与空间效益。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物流行业的运输速度大幅度提升,这不仅缩短了商品运输时间,也加快了资金回笼,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行业的服务对象具有着多样性,既包括终端消费者,也包括物流企业、经销商与制造商。通过全面提高物流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可以推动物流行业获得持续性发展。依托现代化先进的物流技术,既可以满足客户的物流信息查询需求,也可以有效反映出商品在购进、仓储、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资金损耗。通过科学定量分析,有效降低成本投入,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物流时代背景下商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2.1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时代背景下,商家会结合用户的购买情况进行商品配送。在商品运输前,商家会整合现有物流网络,强化与第三方物流公司间的合作力度,使得商品完好地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在商品配送环节,商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与此同时,在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过程中,极易出现货物配送错误或者送货延迟等问题,给商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且不利于整体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

2.2数据信息保护力度有待加大。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为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条件。企业可以借助所收集到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筛选出有用的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但因互联网技术具有着开放性,致使信息存在漏洞风险。一旦用户信息出现泄露,就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加大数据信息保护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3商业规划与商品经济融合度欠佳。我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体制逐步完善,且为大型电商企业营造了良好发展空间。在现有的商业经济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商业规划与内部管理工作相脱节的问题。尤其,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第三方平台一旦无法高效地收集与研判市场信息,不易挖掘出市场信息的应有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合理平衡商业活动与商业计划,并强化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间的定位与融合,方可以实现商业经济持续性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流通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摘要:现代流通业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对于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就业、提升消费等方面。本文将运用对比、类比及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从四个维度分析现代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落脚于分析中原地区现代流通业对其经济、就业、消费及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通过分析可知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经济、就业、消费及产业结构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现代流通业;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中原地区;产业结构

引言

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源的全球配置、产业的全球分工与合作加强,产品全球分配和不同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赋予了现代流通业新的发展意义。有学者指出美国强劲的综合实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其GDP总值以及先进的制造业,其现代流通业的竞争力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先导作用。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强调促进和加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与壮大(曹晓飞等,2020)。图1为部分发达国家流通业增加值与同期GDP比率,由此可知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将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活力与张力(陈建中等,2020)。因此在确定现代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耦合关系的前提下对现代流通业竞争力对经济、就业、消费及产业结构的贡献进行详细分析。

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分析

如图2所示,流通与商品生产、商品到达最终消费者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现代流通业可以引导市场需求,将市场需求传导至生产领域,促进生产;同时现代流通业通过商贸、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刺激与带动消费(王鹏飞,2019)。流通业最终通过实现商品市场交换的桥梁将生产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连接在一起,提高三大产业的连接度。因此现代流通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起到先导作用(孙涧桥,2018)。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企业更加注重交易的条件与成本的降低,流通业所处的地位使得其更加熟悉国际市场交易条件与壁垒,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便利现代化的流通业是高效连接海外市场和实现和优化资源全球配置的利器,进而加强国内商品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竞争力表现之一是高效低成本的流通效率,以促进商品生产与消费活动的高效率与低成本。流通业的天然职能是对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因此整合方式的优化升级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任其俊,2017)。产业发展以现代流通产业发展为前提,现代流通业助推优势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流通业中的知名企业对于流通业先导作用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大流通企业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在区域内树立品牌效应,提升区域影响力(闾志俊,2017)。近年来,中原地区通过著名企业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带动着中原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其中郑州丹尼斯百货连续7年上榜中国连锁百强,2017年以后地位提升至26位,门店与销量都增幅明显。其中2015年门店为430个,增幅超过60%。河南大张实业凭借实力晋升至百强连锁第48位。

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依据

点击查看全文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探究

工商业恢复是在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困境中起步的,在工商业经济恢复的同时,工业和商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减租减息、,人民购买力提高,商业逐渐繁荣,半农半商的工商户、合作社数量增加,为了促销本地特产,各县组织土产产销委员会,各乡组织土产产销小组,沟通城乡,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到1952年,原属张掖地区5县恢复发展私营和个体工商业户(含餐饮业户)2988户。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中国人民解放军3军在张掖县城西,建成一座装机容量为60千瓦的火电厂,为军队和地方供电,张掖第一次出现了现代工业的发电厂,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恢复的重点。1950年秋,山丹县城至军马场的山马公路竣工通车。1951年开始,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发动群众修建了一批低等级公路,重修甘新公路黑河大桥、山丹河大桥等20多座公路桥梁。并成立养护队,加强对甘新公路和其它公路的养护。汽车运输也有了较快发展,到1952年,张掖县、山丹县、高台县设汽车站,在高台县元山子、红湾寺、民乐等地设立8个运输站,设立17个代办站,派驻汽车队承担客货运任务,初步形成全区客货运网络框架。1952年,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驻张部队抽调5000名官兵抢修张掖到西宁公路346公里。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原属张掖地区5县人民战胜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52年,5县工业总产值267.37万元,比1949年增长67.46%;农业总产值4897.52万元,比1949年增长57.8%;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127.98万元增加到177.53万元,增长38.72%;社会商品零售额1160.1万元,比1950年增长88.6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相应发展,中小学校由451所增加到507所,增长12.42%;在校学生由27108人增加到57327人,增长1.12倍;医疗卫生机构由31个增加到38个,增长22.58%。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职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点击查看全文

空间经济下的流通经济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逐渐成为了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空间经济视角,概述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分析空间经济学的几项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现代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与定位问题。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流通先导

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两方面,其分别为垄断竞争力和规模收益递增。张伯伦在1933年最先提出垄断竞争理论,1977年迪克希特将垄断竞争理论和一般均衡建模技术融合应用,其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多元化需求会影响规模收益递增。也有部分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多样性的中间投入,并据此提出了规模效应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由于垄断与规模收益递增紧密关联,因此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往往会采取单一的经营战略,其会强化具有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部门,并通过打造和维护自身品牌,以成为行业的垄断者。现阶段,在各个行业都能发现垄断的特征,这些存在垄断特征的企业并非源于政府支持,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逐步产生。与此同时,也存在大量的潜在企业正约束着这些垄断企业的经济行为。

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背景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商品流通有着专门的论述,其将流通提升至了经济运行层面。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将社会分工视为流通的基础,社会分工通过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马克思流通观认为,流通和生产紧密关联,生产是流通的前提,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对流通的性质、深度具有决定作用。流通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分工,其制约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趋于复杂化和精细化,生产技术持续提升,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流通范围和流通规模将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流通具有中介功能,其能影响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从而能够推动各个产业优化升级,进而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商品流通历经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变迁,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流通模式,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步骤,因此,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必须基于现实情况。在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马克思流通观是我国研究流通经济的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环境变迁,我国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商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流通在再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流通产业的发达程度甚至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迎合经济发展现状和需求,流通经济学研究必须持续更进,打破传统理论框架,积极创新理论内容,从而通过形成具有时代价值的现代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推动我国流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现代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对流通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即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流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甚至对生产环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流通产业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流通先导论”思想开始出现,这一思想是对传统流通观的发展,其认为在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市场经济趋于成熟,流通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转变,即“生产决定论”被社会实践推翻,商贸流通成为了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力量,即出现了“流通决定生产”的局面。流通产业在投资、就业、利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注重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进程加快,第一、第二产业逐渐丧失原有优势,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性力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体现出这种变化。我国流通产业受多元因素影响,未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极大优势。因此,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开发流通产业自身潜力,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均衡、有序发展。流通产业的具体优势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同时,流通产业与各领域关联甚密,其能够促进不同产业经济要素的互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产业成为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体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性。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其限制了产业自身进步,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此外,基于“流通先导论”,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流通经济的内涵更加宽泛,其属于全要素、全过程流通,借助互联网技术,虚拟经济造就了全新的流通空间,商品的流通范围扩展至全球市场,流通产业的繁荣反映着国家的竞争力。同时,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技术、信息也被纳入流通资源的范畴,其打破了妨碍生产资料广泛流通、融合的壁垒,使现代流通产业的布局范围得到极大扩展,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态势,这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应当摆脱传统流通观的桎梏,从社会经济现实出发,基于多元化视角开展现代流通经济研究工作,从而通过完善流通经济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流通产业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