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精选(九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荧光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内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内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主要存在着诊疗时间过长,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大的贡献。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2.2 当前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呼吸内镜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确定患者的情况能否采用呼吸内镜技术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诊疗的具体方向。在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患者遭受较大的病痛,能够有效的提高诊疗的效果。

2.3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由于呼吸内镜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且结构复杂,因此在患者使用后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如果呼吸内镜的消毒不合格很容易造成医源叉感染,在对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

3 呼吸内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呼吸内镜以管镜和胸腔镜为核心,可以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在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动下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荧光支气管镜技术以及超生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荧光支气管镜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蓝色激光下患者病灶的荧光性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利用超声支气管镜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气道壁各层组织结构,能够准确的观察出早期侵润型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范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超声支气管镜将是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对当前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来看,呼吸内镜未来的发展将会以多学科复合的方式为主,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意义[3]。

4 结束语

呼吸内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2.

[2] 陈正贤.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用的一些争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006,26(4):53-54.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医疗保健管理;新生儿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基层妇幼保健院。为了解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住院患儿疾病构成,病种构成及来源,更好地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儿科临床、保健医师提供第一手原始数据[1],现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统计室疾病分类报表及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疾病病种统计报表,按出院诊断的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研究对象为同期新生儿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儿,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9.03%。年龄: 10 min~28 d。>28 d转至儿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间同期对新生儿住院患儿以不同系统的疾病按ICD-10编码进行统计分类并构成比运算。

1.3 结果 疾病分类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住院疾病顺序为:呼吸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消化系统疾病、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寒冷损伤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产伤性损伤、新生儿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7、4.2、2.7、3.9、10.2、7.3、3.0、8.9 d。从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占疾病总数35.5%,占发病率之首。

表2的资料列举了各系统有代表性的具体疾病的构成比。从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增高、新生儿窒息中重度窒息的发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儿产伤性骨折分别有2、3、5例,新生儿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趋势。

2 讨论

本研究对上栗县妇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疾病分类分析,从统计资料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占疾病总数35.5%,仍占各系统之首,且每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的增加。这与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增加与本县地处山区,冬春季节阴冷、潮湿,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新生儿日常护理时应注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自然增高,而早产儿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进新生儿暖箱,痊愈后出院。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 尽量降低早产儿出生率。

2.2 高胆红素血症病例明显增加[2]。3年发病率分别为14.9%、24.9%、27.5%。近几年本院新生儿科医生每天到产科母婴同室病区查房,严格按照新生儿随访制度,监测胆红素,及时治疗。需要换血的患儿及时转诊。

2.3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新生儿窒息中轻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儿HIE随之下降。近年来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围产期保健加强,产科质量提高,特别是定期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班后,本院起源于围产期疾病明显下降。但由于乡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复苏及围产分娩培训,窒息率、产伤性损伤仍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操作,做到人人过关。

2.4 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加大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和人工喂养的指导后,腹泻明显减少。而传染病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为新生儿胎传梅毒发生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孕期传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监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新生儿母婴传播性病的发生率。

2.5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儿败血症的增加主要是早产儿中败血症例数增加,与早产儿出生率、院内感染、试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早产儿发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产儿败血症有2例是院内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养送至省级单位检查。

因此,今后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建设上应考虑到疾病构成的梯次,调整医师的专业方向,加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常规及抢救,要突出对呼吸系统疾病、围产期的某些疾病以及传染系统疾病的研究,增强处置能力,加强围产期以及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以推动上栗县妇幼保健院整体医疗保健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真菌培养的方法了解真菌种类,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7]邓乃梅,马晓鸥.医院内真菌感染81例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33(6):55-57.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呼吸衰竭 诊断 治疗 研究

呼吸衰竭是各种急慢性致病因素影响肺部正常气体交换,通气、换气受阻,机体无法获得足够氧供或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造成的低氧或高碳酸血症,进一步引起酸碱平衡和代谢平衡紊乱。影响肺通气或肺换气的疾病都是呼吸衰竭的病因,如阻塞性肺疾病,呼吸中枢、呼吸机麻痹,胸廓胸膜疾病等常阻碍或限制肺通气,而CO2的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故通气功能障碍时PaO2下降明显,常致Ⅰ型呼衰;而COPD、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多影响换气功能,PaO2下降的同时PaCO2也有升高,致Ⅱ型呼衰「1。我院对收治80例呼衰患者病情分析后,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6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2.8岁。按照呼衰进展的缓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呼衰,本组病例中37例为急性呼衰,其中5例为严重肺部感染所致,7例患者胸部外伤严重累及呼吸肌或肺组织,9例尿毒症或肺癌胸膜腔积液短期内大量增多,自发性气胸4例,心源性肺水肿3例,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累及呼吸中枢3例,其他病因6例。慢性呼衰43例,其中COPD32例,间质性肺疾病4例,硅肺、石棉肺3例,其他疾病4例。

1.2 诊断

本组80例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运动(频率、节律、深度)改变,氧分压下降皮肤黏膜发绀,CO2升高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等血液循环系统改变等。但由于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入院后均行动脉气血分析、肺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动脉气血分析结果示:PaO250mmHg,pH在7.35~7.45正常范围内,为代偿性呼酸,14例患者PaCO2>50mmHg,pH

1.3 治疗

本组80例患者中37例为急性呼衰,感染所致者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抽吸胸腔积液或闭式引流吸取积液和气胸,外伤肺挫裂者积极手术,在处理这些原发病的同时,改善通气换气功能。氧疗是纠正缺氧的有效措施,80例患者中面罩给氧41例,16例鼻导管吸氧,18例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使用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者20例。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呼衰病因明确,积极救治后3例死亡,其中2例严重胸部外伤,肺挫裂入院抢救无效,另1例尿毒症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总死亡率3.75%,其他77例存活。32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建议长期家庭氧疗,无条件者长期规律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3 讨论

3.1 呼吸衰竭的诊断

动脉气血分析能帮助分析呼衰类型,判断严重程度,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高效安全,简便易行等特点,是呼吸功能受损患者的常规检查。肺功能检测对于谵妄昏迷、疾病严重而不能很好合作患者检查有一定限制性,但其对呼吸功能,通气、换气能力判断效果良好,反应肺通气的指标有FEV1/FVC、VC、TLC、FRC、RV等,其中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敏感指标,而DLco和DLco/VA下降对判断换气功能有无影响有一定意义。重度感染、气胸、胸腔积液、COPD、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可能致呼衰的疾病X线检查都有一定反应,X线在呼衰的病因诊断上有很大价值。随着支气管镜、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在病因诊断方面也有很大帮助。

3.2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应包括原发病治疗,呼吸支持以及其他器官监测等,而Ⅰ、Ⅱ型呼衰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差异。保持气道通畅是患者氧疗、机械通气或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基础,举颌抬颈法帮助患者打开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重建呼吸道。Ⅰ型呼衰通气功能受限者氧疗浓度可较高,而Ⅱ型呼衰应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PaCO2抑制呼吸。呼吸兴奋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Ⅰ型呼衰效果较好,但应用时因严格把握适应症,呼吸肌疾患和Ⅱ型呼衰不宜使用。必要时可行机械通气,在改善通气等同时,能使疲劳的呼吸机得到休息,但亦须注意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等并发症,临床上严格把握通气指标,其中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少,疗效肯定而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叙.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 2012(15)

杨艳飞.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2)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 肺功能;呼吸系统疾病;儿童;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82-02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在儿科所有疾病中占首位[1],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约为60%[2]。目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与日俱增,使得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肺功能检查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客观地反映气道内病理改变及其程度,同时可间接反应气道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4]。目前,国外已将肺功能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估[5]。但国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研究较少,尤其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该研究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以了解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该院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 9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1 107例,女性患儿853例,男女比例是1.3:1;年龄在6~14岁之间;按照疾病类型分类,支气管肺炎1 018例,支气管炎237例,毛细支气管炎 287例,支气管哮喘200例,上炎30例,先天性喉喘鸣11例,支肺炎合并肺不张 9例,右下肺炎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4例,喉炎27例,其他108例。

1.2 研究方法

仪器采用由德国耶格Masterscope Apspro制造的肺功能仪,检查指标是Vt(即潮气量)、FEV1(即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FVC、IOS强迫振荡气道阻力、FVC、MVV(即最大每分钟通气量)、MEF25-75%(即用力呼气25%~75%流速)、一口气弥散法测残气量、残总比,弥散功能、PEF呼气峰流速等,其中PEF是一项最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其和年龄、身高、体重及胸围等都相关,特别是和身高关系最为紧密.肺功能检查由肺功能室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查,所有病例都通过进行正确的相关呼吸培训,均能正确的掌握肺功能检查中吹起的方法,并测定与记录被检查者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与初步诊断等一般资料,从上述资料中估算出患者的预计值,再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患者检查时采取坐位、含口嘴、夹住鼻腔、连续测量3次、通过电脑自动分析数据、专业人员填写诊断报告、打印报告,并统计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其阳性率分别为58.3%、44.0%、64.0%;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其阳性率分别为29.6%、27.3%,较其他呼吸道疾病患儿显著升高;对于肺不张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这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

3 讨论

对于儿童肺功能检查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报道,随后的60~70年代报道逐渐增多。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肺功能检查也逐渐精确化和简单化,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估测预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6]。在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从而确定气道病变,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密切相关。目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在诊断哮喘中的重要性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对哮喘不能做出及时的诊断,使得众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了临床上通常应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止咳药物等来治疗,临床效果不但不佳还延误了病情。

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肺功能检测发现,不同呼吸道疾病的肺功能特征表现不一,各指标的阳性率间也有多差异,其中,纳入研究的1 960例患儿中,以支气管肺炎患者居多,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改变、总气道阻力增高和功能残气量改变,但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如阻塞或者实变,其肺功能检测也显著变化;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患儿多以小气道阻力增高为特征;先天性喉喘鸣和喉炎以大气道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肺不张患儿主要表现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总气道阻力升高及功能残气量异常;此外,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表现为功能残气量改变,同时伴有小气道阻力增高,这些都表明开展肺功能检查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其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慢性炎症反应导致产生可逆性气道狭窄、阻塞与气道的高反应性,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而肺功能检查不但可以客观地反映大气道或小气道有无阻塞,还可以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者舒张试验了解气道阻塞的是否存在可逆性,进而为确诊哮喘提供客观依据[7]。目前,临床上对于诊断哮喘很多仅依靠临床表现,没有客观的指标支持[8]。虽然肺功能检查对呼吸道疾病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由于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尚未有引起重视,延误了呼吸道疾病尤其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呼吸道疾病患儿的肺功能检查力度不够,这可能与患儿客观依从性差及医生、患儿家属对于肺功能检查的临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综上所述,肺功能指标能够反应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特征,从而通过肺功能检查能有效诊断不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而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临床医师尤其是儿科医生以及患儿家属应重视肺功能检测,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使儿童呼吸道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朱春梅,陈慧中.婴幼儿肺功能检测[J].中国医刊,2009,44(9):9-12.

[2] Amold JH.Measurement of the alveolar deadspace are we there yet[J].Crit care med,2001,29:1287-1288.

[3] 余泽明,宋丰贵,李建华,等.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统疾病诊治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4):69-71.

[4] 陈一芳,考验,忻学英,等.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4):365-367.

[5] 张皓.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4):365-367.

[6] 华山,魏 ,吕敏.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治中的意义[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70-372.

[7] 陈一芳,考验.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2005,34(4):365-367.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是新生儿期主要死因之一,病死率高,幸存者常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防治。我院新生儿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头颅CT或B超检查以及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78例,其中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2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足月儿18例,早产儿10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8例(其中急产2例),产钳和胎头负压吸产6例,剖宫产12例(宫内窘迫10例),臀位牵引2例。28例中有出生窒息史22例,其中轻度窒息13例,重度窒息9例。

1.2 临床表现 呼吸浅促伴口周发绀10例,呼吸不规则8例,呼吸暂停5例,特发性青紫5例。

1.3 检查结果 头颅CT或B超提示: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室内出血6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实质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小脑出血2例。CT或B超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无明显规律可循。

1. 4 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均予吸氧、镇静、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以及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治愈2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6例,死亡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和败血症)。

1.5 误诊情况 误诊为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新生儿窒息10例,新生儿肺炎10例,肺透明膜病2例,肺不张2例。

2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围生期的严重颅脑疾患,机械性创伤、窒息、休克的缺氧或脑血流异常是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根据出血部位分为硬脑膜下出血、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发病率高达40%~50%,病死率约5%。根据国内资料颅内出血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2%~19%。而生前误诊率高达65%[4],故临床医师应予高度警惕。对有明显病因及临床上有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易激惹、尖叫或抽搐等)和体征(前囟和肌张力的改变)易于诊断[2]。围产期缺氧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室周围;产伤性颅内出血多见于足月儿,易引起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也有部分病例临床表现特殊,不易诊断。本组2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以呼吸障碍为主要特征,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晚期新生儿颅内出血常有其他疾病并存,以感染为多见。由于感染症状明显,常易忽略颅内出血的诊断。本组病例入院时由于窒息、青紫及呼吸困难、呼吸暂停而考虑为新生儿窒息10例,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4例,肺透明膜病2例,部分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晚,病程长,以呼吸促、口吐白沫、口周发绀为主要表现而误诊为新生儿肺炎10例,2例X线胸片误诊为肺不张。以上误诊是因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不同,病因各异,症状出现的早晚和程度也一不致,同时新生儿大脑皮层功能及髓鞘发育不全,对刺激不能形成明显的兴奋灶,无局部定位症状,临床表现相差悬殊。不典型病例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被呼吸促呼吸暂停,呼吸不规则所遮盖[3]。肺性疾病的呼吸系统症状以气促为主,鼻煽、三凹征明显,吸氧或啼哭后青紫可改善。而颅内出血以呼吸不规则为突出表现,无鼻煽及明显的三凹征。因此,临床上凡有出生异常史、宫内窘迫史或早产儿生后出现呼吸障碍,包括紫绀、呼吸急促,减慢、费力或不规则,呼吸暂停、呻吟样呼吸、鼻翼煽动、三凹征等,无论其有否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均要考虑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儿出生时无窒息史,亦否认宫内窘迫史,且为足月儿,生后出现上述呼吸障碍的症状,CT确定为颅内出血。这是否与脑血管发育异常或与患儿凝血机制障碍有关,尚有待于临床进一步探讨。

为了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误诊、漏诊,在无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或非感染性颅内压升高时,出现苍白或青紫、呼吸暂停,尤其有呼吸不规则的患儿,均应首先考虑有否颅内出血,对可疑病例,可做头颅CT或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等.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72-373.

2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7-128.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急诊内科;喘憋;诊治思路

喘憋,多为呼吸急促、呼吸不畅等呼吸困难表现,是急诊内科常见危重症之一,发病者大多为老年人,因其已经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代偿功能差,病情发作时,患者常不能自诉,增加了诊断难度,由于病情进展速度,对于患者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减少喘憋患者脏器不必要的损伤,降低病死率。现将我院急诊内科206例喘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急诊内科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喘憋患者206例,其中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0~95岁,平均年龄(71.67±14.87)岁。既往有明确冠心病史117例,高血压病史121例,糖尿病史48例,脑血管病史31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72例,矽肺病史14例,支气管哮喘病史11例,肺结核病史2例,先心病史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史14例,肿瘤病史5例。伴有咳嗽、咳痰者141例,伴有发热者20例,伴有胸痛、大汗者7例,伴有胸闷、气短、心悸者66例,伴有躁动者5例,伴有浮肿、少尿者23例,伴有进食不佳、腹胀者7例,伴有意识障碍者8例。

1.2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138例(占67%,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52例,气胸/胸腔积液6例,呼吸衰竭4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9例,肺结核1例,支气管哮喘11例,肺癌2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尘肺感染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63例(占31%,包括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56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先心病1例,风心病1例),其他疾病4例(占2%,包括焦虑1例,腹水2例,吸入性气体毒效应2例)。

1.3诊断方法 到院后仔细向患者或陪诊人员询问喘憋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现病史及相关诱因,系统查体(重点检查心肺),行心电图、快速血糖、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心肌酶、BNP、TnT、血气分析、胸片或CT及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提高患者生存率。

1.4喘憋的早期处置 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等),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清除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必要时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行心电图、快速血糖检查,开放静脉通路,抽血留验,详细询问知情者相关病史、诱发因素及发病情况后,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尽快对患者喘憋病因做出判断,予以解痉、平喘、补液等支持治疗。

1.5依据喘憋患者临床分类实施抢救

1.5.1心源性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先心病、心肌病和心肌炎、心包填塞等疾病导致的急性心脏泵功能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1.5.1.1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由大面积心肌坏死,急性心力衰竭所致,其次疼痛刺激及精神紧张亦可造成,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和/或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肌钙蛋白T或I等)可明确诊断,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高流量吸氧(可在湿化瓶内添加酒精,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明张力、改善肺通气);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或者联合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多巴胺等),调控患者血压,防止血压过高/过低,治疗心律失常,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应用吗啡类镇痛剂、皮质激素、氨茶碱等药物,预防/控制肺部感染,避免使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尽早急诊溶栓或PCI开通阻塞的冠脉血管,减少心肌损害。

1.5.1.2风湿性心脏病 多由急性左心衰竭所致,多见于劳累、感染等情况,根据风湿病史、结合患者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与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可应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利尿剂纠正心衰、控制心室率,预防/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可选择手术治疗。

1.5.1.3心肌病和心肌炎 多由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所致,多见于感染、劳累等诱因后,常有感冒、发热等呼吸道表现和/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心悸、浮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心电图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可升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可增高,再结合超声心动图表现可明确诊断,在纠正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给予抗感染/病毒治疗及营养心肌治疗,如ATP、CoA、VitC等及补中益气类中药黄芪、生脉饮等。

1.5.1.4心包填塞 大量心包积液造成心脏搏动受限,引起急性循环衰竭、出现呼吸困难表现,查体可发现心浊音界扩大呈球形或烧瓶状,心尖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奇脉;胸片示心影增大,肺部充血征不明显;心电图可见广泛性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低电压或者电交替,没有病理性Q波;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极有帮助,可紧急心包穿刺排液减压、缓解填塞,暂时改善血液动力学,纠正休克,准备手术治疗。

1.5.2肺源性 包括急性肺栓塞、气胸/胸腔积液、支气管哮喘与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喘息性肺炎、肺部占位、上气道阻塞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气道痉挛、气体交换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急性呼吸衰竭。

1.5.2.1气胸或胸腔积液 由于气体/液体出现挤压肺脏,造成肺通气/换气障碍所致,通常胸片/胸部CT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如气量或液量较少,除给予必要的抗感染、镇咳、祛痰、平喘治疗外,让其自行吸收;如气量或液量较大,除上述治疗外,还应予以胸腔穿刺排气、排液,必要时予以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加速气体、液体排除;严重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1.5.2.2急性肺栓塞 由于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管换气障碍,引发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右心功能不全及休克所致,化验动脉血气分析示PO2、PCO2下降,D-二聚体升高,可行肺灌注/通气扫描及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急性期治疗以抗凝和溶栓、纠正右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压为主,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镇痛和抗心律失常;必要时选用外科手术治疗;因洋地黄类药物效果差、易中毒,避免使用,如需要可慎用快速洋地黄类制剂(如西地兰等)。因该病漏诊率、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需提高诊断意识。

1.5.2.3支气管哮喘与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喘息性肺炎 前者多发病于青少年,多有过敏等诱因,常有家族史,发病时喘憋明显,肺部查体漫布哮鸣音,缓解期症状大多消失,支气管舒张试验可阳性,血常规、胸片或胸部CT可无明显表现;后者多发病于中老年人,多有慢性咳痰喘病史,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及肺部干湿性罗音,血常规可正常或升高,胸片或胸部CT符合慢支改变,常合并肺部感染;急性期治疗可持续低流量氧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基静脉滴注和/或雾化吸入,结合痰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菌素抗感染、镇咳、祛痰、补液治疗。

1.5.2.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至呼吸衰竭,早起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可出现肺泡呼吸音减低、肺部干湿性罗音,动脉血气分析示PO2降低,早期PCO2正常或偏低,中晚期PCO2升高,胸片或胸部CT可协助诊断,治疗以呼吸支持为主如氧疗,大多要辅助机械呼气末正压通气,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补液维持适宜血容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

1.5.2.5上呼吸道阻塞 多由感染、过敏、异物等原因引起喉痉挛、喉水肿,造成气道阻塞、气体通气障碍,机体严重缺氧,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根据病史及体征可诊断,治疗关键是立即开放气道,可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给予足量抗菌素抗感染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少渗出,喉镜下取出异物。

1.5.2.6肺部占位 由于占位压迫造成气道阻塞,引发肺不张、局限性肺炎等,早期可无症状,出现症状即到达疾病的中晚期,通过肺部影像、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血清肿瘤标记物及支气管镜等检查可诊断,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术后放疗或化疗。该病预后较差,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1.5.3其他病因 包括精神源性、类癌综合症、药物不良反应、中毒及心肺外疾病等病因,造成气道张力高、气道痉挛、呼吸受限及呼吸中枢抑制,引起呼吸衰竭。

1.5.3.1精神源性 如高通气综合征,多有情绪剧烈变化,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可出现PCO2下降,根据病史可诊断,给予面罩低流量吸氧,采用镇静,心理辅导等一般可缓解。

1.5.3.2类癌综合症 主要因5-HT分泌过多,引起支气管痉挛所致,根据血尿5-HT测定及五肽胃泌素激发试验等化验明确诊断,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可给予5-HT拮抗剂如甲基麦角酸酊胺醇、赛庚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改善症状,对于未能手术者可予以化疗和放疗。

1.5.3.3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有维生素K1、葡萄糖酸钙、氨溴索、凯西莱、复方杏仁胶囊等药物,根据服药史可诊断,停止服药,一般不需特殊处置,如症状重可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1.5.3.4中毒 与中枢性、周围性呼吸抑制有关;根据毒物接触史、临床症状及化验可诊断;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应用特效解毒剂,控制血压、纠正休克、降温等对症治疗,同时吸氧(高压氧舱)、补液等支持治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1.5.3.5心肺外因素 如腹腔积液、腹腔占位等,造成呼吸活动度受限,肺通气受限,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1.5.4其他 病情严重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脑复苏,同时对症治疗,如复苏成功,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转入ICU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本组206例喘憋患者经抢救治疗后,病情痊愈及好转者175例(占85.0%),病情无明显缓解及恶化者8例(占3.9%),转院者4例(占1.9%),死亡19例(占9.2%)。死亡患者中,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2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例,肝硬化腹水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7例,支气管哮喘1例,肺癌1例。

3 讨论

喘憋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急症,其病因复杂、症状重,病情急且变化快,并且因缺乏患者主观叙述,对患者病情了解不足,医务人员尽早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好相应辅助检查和正确的处理措施,是抢救成功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转诊至相关科室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1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上引起突发喘憋的疾病较多,但90%以上是由严重心、肺疾病引起,由于其发病机理不同,两者在治疗上有很大差别。所以鉴别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疾病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鉴别:根据患者年龄,有无心脏病史或肺部疾病史,肺淤血征/体循环淤血征、气道阻塞征,心电图、心超、胸片或胸部CT等检查,再结合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基本可以对一般心肺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但是临床上突发喘憋的大多是中老年患者,常常心脏病史和肺疾病史并存,要快速并准确鉴别其病因尤为困难。而快速测定血浆B型利钠肽(BNP)有助于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喘憋。研究表明,血浆BNP 浓度是有症状的、无症状患者心室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在心功能好转时其浓度也随之下降。而原发性肺疾病基本不影响BNP的水平。FDA建议BNP在区分是否为心源性哮喘的临界值是100pg/ml;ACC/AHA指南指出:在无特异症状和体征的疑似急性左心力衰竭发作时,BNP对排除或确诊心力衰竭的证据水平为A。BNP大于450 pg/ml(75岁以上大于1800pg/ml)时诊断为心源性哮喘的阳性预测价值高于90%;NT-proBNP或BNP对诊断急性左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3.2死亡原因分析 从临床结果得知,心肺疾患是患者喘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原因:①气道分泌物多且粘稠、阻塞气道而造成呼吸衰竭。②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能量代谢障碍。③患者抵抗力差,继发感染,抗感染治疗效果差。④患者年龄较大、脏器老化,基础疾病多,多脏器功能衰竭。⑤患者缺乏医疗知识,对疾病了解不够,就医时间延误,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4 小结

突发喘憋的患者的心肺功能常不佳,特别是老年人,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易误诊,预后都是很差,必须加强对喘憋的认识,在迅速诊断时须十分小心,关键是在控制紧急症状的基础上进行病因的治疗,只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胜龙,何建桂.突发喘憋:诊断与处理[C]//第十届南方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2008.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关键词:噻托溴铵(思力华);氨茶碱;自我管理;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迁延难愈,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且易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目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居民生存环境不断受到挑战,严重影响了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自我管理理念的提出,一些数据表明慢病自我管理理念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中的益处日渐得到彰显,表明表明以患者主导的自我管理项目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医疗依从性,健康状况及降低住院率,急诊就诊次数[1],鉴于此,我们我们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实施自我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吸入噻托溴铵(思力华)有效减少急性发作次数、需住院次数、总的医疗费用,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系2009年~2014年我院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共60例,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60~83岁,平均(74.13±4.10)岁。全部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诊断标准,肺功能FEV1范围为30%~80%,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60~84岁,平均(74.21±4.39)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8例、女2例,年龄66~83岁,平均(74.05±3.9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病情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1),入选者均无人中途退出。

1.2干预措施治疗组吸入噻托溴铵(思力华),1次/d,1吸/次;每个患者发一本《自我管理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自我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效果评价等,并且有图文式临床路径以便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连续、规范化的教育结合自我管理实施方案。首先由专科护士根据小册子的内容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指导和教育,然后每15d复诊时医生根据患者在实施自我管理方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解释和更正,引导患者逐渐规范自我管理方案的实施。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氨茶碱3次/d,0.10g/次,每15d复诊1次; 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期间如果出现急性加重,一般予门诊常规抗感染、化痰处理。但达到GOLD中拟定AECOPD的住院指征,包括静息时突然呼吸困难、COPD基础病严重、出现新的体征(紫绀、外周性水肿)、加重时初始药物治疗无效、出现明显合并症、急性加重频繁、新发生心律失常、诊断不明、高龄患者、缺乏必要家庭照顾,则住院治疗。同时继续上述治疗。比较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次数、需住院次数,总治疗费用。

1.3统计学处理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和次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与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知,治疗期间住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基数大,致残率高。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有研究表明对于COPD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重于治疗,尤其是中重度COPD患者在呼吸驱动、气道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肌肉力学方面存在明显改变,迫切需要更加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干预。国外学者[2]也倡导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使患者充分认识疾病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依从性,最终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使用的目的。国有研究表明慢性疾病的慢病管理项目的实施,可有效降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急性发作次数,减少住院次数,可成功控制总治疗费用。

噻托溴铵(思力华)是一种新型长效抗胆碱药,该药从M1和M3受体解离的速度比从M2受体解离速度分别慢3.5和8倍,特别是M3受体解离的时间达到34.7h,因此本品能减少因M2胆碱能受体阻断而导致的支气管收缩,唾液分泌和瞳孔散大等不良反应,从而大大提高支气管扩张的产能并延长作用时间,有效地改善患者夜间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OPD全球防治倡议(GOLD)和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AST/ERS)均推荐噻托溴铵等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为2期以上稳定期COPD患者的主要药物[3]。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相对其他药物偏贵,但结合患者整个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而言,思力华仍有其优势。

本研究通过对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方案,教育患者及家属自我管理的内容,使中重度COPD患者知晓COPD的疾病原理及取采各项防治措施的目的,充分理解和掌握COPD的治疗、护理、康复知识,学会自我控制病情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我管理。别外,患者通过自我管理方案的实施,增加对吸入噻托溴铵(思力华)的了解,并能熟练正确使用,充分发挥其治疗效果。这样既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使患者掌握COPD急性发作的预防方法减少COPD急性发作的发生,即使一旦出现急性发作时也会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避免病情的恶化,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及因急性发作和住院治疗所需要的费用 。因此只要我们多化一些时间在落实和开展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的实施工作,并在这一基础上长期吸入噻托溴铵(思力华),在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方面效果显著,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而总治疗费用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傅东波,傅华,Patrick MG,等.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