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第1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动物防疫体系;监测网络;养殖小区

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养殖业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应建立长效的动物防疫机制,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加强对饲养环节的管理,建立高效的动物防控体制。不仅从根本上消除动物疫情,防止人畜共患病,减少风险,而且对促进养殖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动物防疫体系的现状、问题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总量明显增加,养殖密度也不断增大,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产品流通半径不断扩大,动物疫情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养殖业的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仍以传统的散养模式为主,如家禽的规模化养殖约占40%,猪的规模化养殖只占25%,而牛羊占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则更低。混放混养等传统养殖方式仍普遍存在,在很多地区,把鸡、鸭、鹅等多种禽类混养,增大了疫病感染的可能性。动物防疫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风险观念淡薄。防疫措施程度比较低,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很少打疫苗,一旦发现疫病,就很难查清源头,加大了动物疫病传播的风险,在饲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收益,使用抗生素、生长激素来提高产出率,导致动物抗击疫病的能力差。其次,防疫人员编制短缺。养殖数量的剧增使基层防疫、检测、检疫工作繁重,特别是散养的农户多,一个防疫员要负责很多工作,走村串户,注射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基层防疫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年龄偏大,特别是受编制、经费的影响限制,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待遇不高,而且缺少正规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再次,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缺少基础设施和装备。基层防疫站的设备陈旧老化,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防疫、检测、检验设备及冷藏设备缺少,如有些疫苗需要冷藏,但是缺少相关冷链设备,这些制约着常年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议

县、乡、村三级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是动物防控体制的主力军,其设备、人员配备直接影响动物疫病防控结果。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目标思路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基层防疫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动物疫情的预报、快速诊断、监测,是动物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构建有效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增加对农村防疫的投入力度,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基层防疫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把乡、镇、村动物防疫站的经费纳入到县级财政预算中,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日常运转经费,切实增强免疫服务能力,提高落实村级防疫人员的补助经费,改善工作条件。

2.加快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的转变,培养养殖农户的防疫观念,形成以预防为主的饲养管理模式,加速传统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化养殖方式的转变,推广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区,积极培育健康养殖方式。基层防疫站应帮助养殖农户制定合理的养殖方式,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

3.加强基层防疫队伍的建设。基层防疫队伍的建设是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对保证动物安全和畜禽质量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防疫队伍中。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村级防疫员,保证每个村配备一个基层防疫员,大村要配备两个防疫员。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法律法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使防疫员掌握动物疫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隔离、疫病样本采集等专业知识,了解流行病学的特点,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采取多种形式加速推广应用动物防疫科技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

4.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把防疫设备、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建立基层防疫站,为乡镇、村配备专用工作场所,如建立防疫站和村防疫服务室,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专用快速的检验、检疫设备,治疗设备及冷藏设备来保证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强化动物强制免疫,对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全面强制免疫。

5.健全农村疫情监测网络,强化应急管理。加强养殖农户的防疫意识。做好养殖户日常的饲养环节的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是做好防疫工作的基本前提,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防疫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加强对养殖农户相关知识的培训,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基层防疫人员要指导养殖场、农户做好养殖防疫管理,要建立防疫档案,及时准确记录动物的免疫、用药、消毒、诊疗等情况。健全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

6.进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责任制,加强检疫监督工作。把强制免疫任务落实到每个村、每个养殖场、每个养殖户,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防疫员,做到每个养殖户都有专人负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动物疫情的早发现、快速诊断、严格化处理。把动物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检疫监督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对动物检疫、防疫证、免疫标识的管理力度,对于没有动物防疫证和标识的畜禽不得出场、对无动物防疫证和动物标识的畜禽不得屠宰,以有效防止各种动物疫病的传播,建立畜禽市场的准入制度,确保动物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

三、结论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到家畜业持续健康发展、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了使动物防疫能适应家畜养殖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采用先进的防控技术和监测手段,有效防控各种动物疫病,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琳,刘新平.对新形势下我国动物防疫管理的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07(12).

[2]张振岚,冯伟强,吕宗德,刘永.南京市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网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兽医,2005(07).

[3]陶建平,吴斌,杨园园,阎振宇.公共风险危机下的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J].湖北农业科学,2009(02).

第2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1.1 村级动物防疫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能不高,动物卫生服务水平低 主要原因:一是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能供选择的范围有限,不得不用年龄大,靠有丰富经验的老防疫员;二是工资待遇太低,很多职高和中专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担任防疫员;三是父子相传或亲友相传,业务素质太低;四是新聘用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属非专业人员。

1.2 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差,技术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大多数无固定工作用房。全市2071个行政村、160个社区村级动物防疫室挂牌的仅占三分之二,而其中50%仅是临时挂牌;二是设施设备差,防疫资料无法保管,疫苗质量难以保障。多数已挂牌的动物防疫室无资料柜及办公用具,也无消毒锅、电热炉,更无小型冰箱、保温瓶,疫苗保管和使用存在隐患,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技术条件差,器具消毒不严。由于无消毒锅、电热炉,注射器具难以按要求进行消毒;四是服务物资紧缺。常用的酒精、碘酒、消毒药棉不能常备,注射消毒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免疫救治药品紧缺,不能及时对免疫反应动物进行紧急救治。

1.3 农村动物养殖方式落后,组织和补偿经费不到位,基础免疫难度大 我市畜禽养殖模式大多为一家一户散养,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且禽类养殖很大一部份没有笼舍,栖身于住宅周围或放养于农田,本身给动物免疫带来很大难度。加之免疫反应救治迟缓、免疫反应死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甚至公开抵制或阻挠免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免疫难度。

1.4 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大,待遇低,队伍难以稳定

1.4.1 防疫任务重。村级防疫员要完成春、夏和秋季动物的普免工作以及平时的补免、免疫档案建立、疫情普查和动物健康巡查及报告、参与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还要协助动物产地检疫,任务非常繁重。

1.4.2 工作风险大。村级动物防疫员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要面临“四大风险”。一是受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二是意外伤害的风险;三是人为伤害的风险;防疫员在从事强制免疫工作中,由于群众的接受程度不一,个别养殖户对村防疫员无理取闹,甚至还出手伤害村防疫员;四是责任风险大。

1.4.3 防疫待遇低。对于从事强制免疫、产地检疫、消毒灭源、疫情观察、无害化处理和防疫工作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来说,风险和利益不相符合,工作量和收入不相匹配。特别是部分技术单一、经验尚浅的防疫员,收入更加低下。因此,严重影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2.1 指导思想 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素质为基础,以建设村级动物防疫室为重点,建设村级动物防疫服务网络,从整体上为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夯实动物防疫基础。

2.2 发展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改善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养等措施,力争到XX年,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村级动物防疫室,建立起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立起运转有效的村级动物防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满足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增强动物防控手段,全面提升动物防疫能力。

2.3 主要措施

2.3.1 充分认识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在我市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村级动物防疫服务条件,提高村级动物防疫服务能力,对于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提高村级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水平,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各级要高度重视,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的要求,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摆在整个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布置,统一安排,统一考核,切实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素质,增强村级动物防疫功能。使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2.3.2 多条腿走路,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增加村级防疫员收入,稳定村级防疫队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公共卫生的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村级防疫队伍工作的激励机制。一是将村级防疫员纳入村干部管理序列。将村级动物防疫员纳入村级干部管理序列,从而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政治地位和工作地位,有利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增加村级防疫员财政补贴预算。各县(区)人民政府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应逐年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三是增强村防疫员的服务能力。业务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手段,使其成为动物健康服务能手,增加服务项目,通过阉割服务、医疗服务、常见动物疫病的预防免疫服务、兽药饲料的经营和配种服务等增加收入;四是开展保险。各地要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规定,为村级防疫员买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解决村级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

2.3.3 多项投入,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改善村级防疫员的工作条件,为村级防疫员提供服务阵地。村级动物防疫室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础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增强村民的防疫意识,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的投入纳入县(区)动物防疫预算资金。各县(区)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列入当年动物防疫财政预算资金,每年从动物防疫预算资金中拿出10%~20%投入到村级动物防疫室的建设上;二是将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纳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基础是动物防疫,畜牧业发展的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各级要将村防疫室建设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将村防疫室建设纳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现代畜牧业园区或养殖专业村的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室。三是将村级防疫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卫生是世界“三大卫生”之一,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将村级防疫室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通过多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按每年再建15%的进度,在XX年前建立起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基础设施设备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村级动物防疫室,增强村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第3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动物防疫体系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66-01

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防疫体系建设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内容,各乡镇畜牧防疫站是动物防疫体系的基层组织,各村动物防疫员作为辅助补充,起到中间人的作用,是养殖户与上级防疫员的联系人,同时也是防疫技术和知识推广的中坚力量。根据目前乡镇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强化防疫体系建设,找准问题,切入要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防疫工作的整体建设。

一、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作环境差,基础建设欠账多

由于资金投入不同,各级防疫机构的建设情况存在很大差别,一般乡镇级防疫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限制,工作环境相对狭小,大多数防疫站只有一两间房子,即当办公室又当宿舍,防疫设备整体落后。一些地区政府机关进行改革,兽医防疫站首当其冲被革掉,各种资产被挤占,房产用于他处,编制一减再减。目前我国一部分乡镇防疫站只有十几个人的编制,与以往相比编制被裁减掉1/3左右。

2.专业技术人员呈“老龄化”,非专业人员比重较大,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乡镇畜牧站工作人员学历在大中专以上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相关专业的,成为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力军,但是也有部分年龄偏大者,不少接近退休年龄,使得一些兽医专业毕业的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乡镇防疫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固定时期进行两次普检,因此其他时间内多数工作人员被借调到政府机关从事中心工作,使人员学习荒废,素质普遍下降。不仅人员流动较大,在财务上也存在很大随意性,一些业务经费时常被乡镇机关调用,使基层防疫站基础建设跟不上需要,发展后劲不足,挫伤了防疫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3.职责不明确,管理不顺当,机制不灵活

虽然广大乡镇已经成立畜牧局,负责辖区内的畜牧防疫管理工作,组建了卫生监督机构和疫病防控中心,但是管理仍然不合理,不顺当,政事不明,职责混乱,还有些乡镇将一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调入主管部门工作,使上述两个机构的人员严重不足,责任划分不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虽然在权利上划分明确,但事实上经费不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严重降低行政能力。

4.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广大地区村级已经建立了防疫员队伍,但是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动物防疫工作常态化,任务逐步加重,群众对防疫认识不到位,相应的补贴较小,实际工作很难正常开展。

二、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改进措施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性建设,改善防疫检疫和诊断设备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预算防疫的财政支出,但实际上乡镇财政比较紧张,用于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少之又少,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乡镇政府主要解决用地问题,根据不同区域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防疫站的职责和业务规划其使用地面积。事实上,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工程,需要规划到公益性事业当中,基础设施建立后要明确其使用权和所有权,所有权属于畜牧局,使用权归乡镇防疫站,不受政府改革变动的影响。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队伍素质

一是要对基层现有的防疫员进行培训教育,科学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式的业务技术和知识培训,丰富防疫员的知识涵养,加强对非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进行职称评定,给与其学历认可。二是要完善考核评估体系,严格考核标准,通过定期考核检验防疫员的业务水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行辞退或者调离。三是要加强源头管制工作,严格制止非专业人员进行兽医工作行列。要结合地区性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制定科学的编制预算标准,对原有的体制编制重新评定和测算,缺人的职位要及时从对口专业院校毕业生中聘请,通过培训、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聘用机制等多种形式,逐步提升基层防疫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益

要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责任制,健全考合评估办法,使内部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利、义务,严格制定工作指标,制定阶段性工作任务、培训任务、财务审核任务,使制度更加规范化,并结合考核奖励制度推动工作开展,提高防疫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4.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的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基层防疫工作的主力军和关键者,必须规范其聘用、管理、考核等程序,使村级防疫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升。首先要严格聘用制度,把好任用关,一般程序使村委会推荐、乡镇畜牧防疫站面试审核,报乡镇畜牧局进行统一考核,最终进行职称认定并发防疫员资格证书,根据水平的高低安排具体的职务。其次要不断完善考核机制,进行动态式管理,根据村级防疫员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范围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方式,实行百分制考评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发放补贴,对于一些不服从考核规定的人员坚决辞退。三是要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升基层防疫员的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各级防疫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态度,实现优质。

参考文献

[1] 黄建初,岳仲明.5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6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71-76,90.

[2] 武深树,谭美英.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畜牧兽医,2005,(2):3.

[3] 翟西善.浅议基层动物防疫员的选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5.

第4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以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水平、畜产品卫生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省动物防疫条例》,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和兽医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扑灭或控制国家规定的重点疫病,使全市免疫控制、监测净化(免疫无疫)达到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把我市建成部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为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羊痘六种重大动物疫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动物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具体目标:

1、全市通过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活动,实现无鸡新城疫、无禽流感的“两无”目标。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2、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种猪场建立较完备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猪瘟、口蹄疫、布鲁氏病3种重点疫病达到净化目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3、建成以市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市清江肉联有限公司2个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生物安全示范区。

4、辖区内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出笼肉禽10万只以上、蛋鸡存笼1万只以上)和大型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5、兽医实验室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并具备病原分子生物学监测能力。

6、建立市、乡、村、防疫员多层次完备的生物冷链体系,达到“市有恒(低)温冷库、乡有低温冰柜、村有小冰箱、防疫员有保温箱”的目标。

三、创建内容

本市所辖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范围。主要创建内容为:

(一)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种猪场疫病净化

种猪场要进一步完善防疫设施设备,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制定常态化的疫病净化监测制度,建立疫病净化档案,建立健康的核心生产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使种猪场逐步达到疫病净化的要求。到“十二五”期末,达到猪瘟、口蹄疫、布氏杆菌病全面净化的目标。

1、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无疫时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发生疫情时,每2天进行1次消毒,人员进出必须随时消毒。

2、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猪口蹄疫免疫程序按照28-35日龄进行初免,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个月免疫1次。猪瘟免疫程序按照商品猪25-35日龄进行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种猪25-35日龄进行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隔4个月免疫一次。

3、定期监测抗体,猪瘟、口蹄疫每月监测一次,每次监测50头份血清,监测方法采用液相阻断ELISA。对每次监测抗体不合格的要进行重新免疫。

4、病原学检测。猪瘟、口蹄疫采用RT-PCR检测,对病原学检测阳性的采取净化措施,对阳性猪(必要时对同群猪)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疑为口蹄疫样品的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布氏杆菌病每年春秋监测2次,先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对阳性猪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如仍为阳性者,进行淘汰、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二)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动物防疫条件规范化建设

根据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动物饲养场、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规范化创建活动的通知》(鄂牧医办发﹝2011﹞52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加强对养殖场(户)、屠宰加工场所在选址、布局、设施设备、人员、制度等方面的防疫条件检查,全面提高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水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具体执行检查评估达标工作,评估细则严格按照农医发[2010]26号文件附件2(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表)和附件3(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核表)中内容进行逐条检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场址选择是否符合要求及产业规划;二是各功能区布局是否合理;三是设施设备是否齐备;四是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格;五是是否制定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六是是否有完善的养殖档案并如实记录等。对达不到规定防疫条件的不予登记办证,要求限期整改。对已经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但防疫条件发生变化的,责令业主限期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重新审核换证,严格把好审查监督关。并在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和大型屠宰加工场设立官方兽医监控室,配备采样、检疫、检验、监测等所需的仪器设备,优化动物防疫环境,保障生产健康的目的。

(三)生物安全示范区建设

确定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清江肉联有限公司为我市创建生物安全示范区,其具体建设内容为:

1、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进出场门要有紫外线灯和消毒池,并保持一定深度的消毒液,且经常更换和更新消毒液种类,确保消毒效果,进出人员必须通过消毒通道并更换工作服,进出车辆必须喷雾消毒,每栋场舍也同样要设立消毒池;

2、建立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制度。要有无害化处理设施,比如发酵池、焚烧炉等,对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生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3、建立严格的粪便处理制度。排出的粪便和污物必须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符合环保GBl8596—2001;

4、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达到100%免疫,且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程序进行免疫,其它疫病的免疫可根据本场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5、建立严格的监测制度。对猪瘟、口蹄疫、高致性猪蓝耳病每月要监测一次,每次监测数量不少于50头份,抗体合格率必须达到75%以上,达不到标准的必须进行补防;

6、建立严格的疫病净化制度。对猪瘟、口蹄疫、高致性猪蓝耳病要定期进行检测,采用RT-PCR方法进行,对每次检测的阳性病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布氏杆菌病春秋各监测一次,彻底淘汰阳性病猪;

7、建立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度。包括地理特点、饲养数量、疾病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治疗情况、损失程度,免疫情况等信息;

8、建立严格的养殖档案制度。按照农业部监制的养殖档案逐项填写;

9、建立严格的标识可追溯制度。严格按照标识的使用原则施行,严禁无免疫挂标,并采用识别器识读且电脑存档;

10、建立严格的防疫全程监管制度。包括免疫、监测、净化、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监管;

11、建立严格的生物围墙制度。围墙高度在2.4米左右,与周边环境隔离开来;

12、建立严格的功能分区制度。场区应包括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加工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排污区。

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清江肉联有限公司成为我市大型养猪场生物安全示范区,并带动其它养殖场示范建设。

(四)兽医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高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工作秩序规范化、操作技术标准化、仪器装备现代化、人员队伍专业化,确保动物疫病监测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今年4月我市中心实验室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达到部颁标准,并开始有计划地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血清学检测,保证每半年集中检测一次、每个病种不少于2000份。做到定点和定时检测相结合,为动物疫病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参与省畜牧兽医局组织的实验室能力大比拼比赛,添置PCR检测仪,争取到2013年达到病原分子生物学监测能力。

(五)兽医冷链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防疫冷链建设,确保疫苗存储质量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构筑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长效机制,保障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市级冷链体系建设。定期检测2个冷库(各30立方米)和四个低温冰柜的运行情况,确保2个冷库和低温冰柜的正常运行。二是乡镇级冷链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有2台以上的低温冰柜和1台以上的冷藏柜正常运行。三是村级冷链体系建设。在已建成的127个村级报免(检)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现有的冰箱和保温箱,确保每个防疫员都有完善的冷链设备。

四、创建工作步骤

(一)工作启动阶段(2012年)。制订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创建政策,签订《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创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人员培训及动物疫情普查,添置PCR检测仪,完成实验室建设。开展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病原监测,制订净化措施。正大畜牧有限公司种猪场制订疫病净化方案,启动净化措施。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市清江肉联有限公司启动生物安全示范区建设,完成市、乡(镇)、村冷链体系建设,达到“市有恒(低)温冷库、乡(镇)有低温冰柜、村有小冰箱、防疫员有保温箱”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阶段(2013年-2014年)。加强防疫检测,全面提高免疫水平。加大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病原监测面,发现染疫家禽及时处置。加大检疫监督工作力度,严防外疫内传。正大畜牧有限公司持续开展疫病净化工作。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市清江肉联有限公司持续开展生物安全示范区建设。开展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防疫条件的标准化建设。完成乡(镇)、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5个动物检疫报检点、无害化处理场、动物隔离场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创建氛围。

(三)巩固成果和验收阶段(2015年)。稳定提高免疫水平,持续开展病原监测和疫病净化,健全检疫监督体系,整理创建资料,组织自查验收。上报创建成果,申请上级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局、市工商局、市交运局、市公安局、市广电局、市经信局、市国土局、市畜牧兽医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兽医局,孔凡超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市畜牧兽医局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及时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各乡(镇)处也要相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协调。

(二)加大政策支持。市政府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配套建设所需资金。并落实紧急防疫物资、扑杀病畜补贴、疫情处理、疫情监测等所需经费,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第5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现状 畜牧业 问题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11-01

一、前言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非常久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幅员辽阔,畜牧业相对比较发达,传统的畜牧产业一直延续至今,大型的畜牧产业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以中小型和个体养殖为主,这就导致了畜牧管理技术不到位、防疫手段跟不上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将面临市场化的趋势,传统的畜牧养殖必须加以改进,从管理体系到卫生防疫都必须逐步加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产业的质量,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动物防疫手段。由于各级政府的不断重视,近些年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容忽视,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着眼于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趋势和现状,及时的采取改进措施,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问题

1.群众性动物防疫知识单薄,动物防疫宣传工作力度欠缺

在卫生防疫相关法律颁布以后,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利用公共渠道加强关于防疫工作的全面宣传,及时的讲解防疫知识,设立防疫点,定期开展防疫会议,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差,原因是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内容,只讲究排场,感觉只要形式搞得火爆、盛大就可以,根本不注重内容、知识的传播,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并没有获得多少防疫知识,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宣传活动没有走进群众中间,没有走进群众的生活,加上基层性防疫工作开展比较困难,使得动物防疫知识一时得不到有效的传播。

2.防疫体系不够完善,防疫队伍建设缓慢

很多人感觉动物防疫工作不重要,开不开展无关紧要,影响不大。这种思想严重错误的,动物防疫工作放大来说关乎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放小来说关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强、业务技术精的防疫队伍,但事实上防疫人员的培养相对落后,人才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要求,虽然有一些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很多人都不愿弯下身子,进行具体的防疫工作,加上防疫设施相对陈旧,投入资金较少,新设施难以建全,没能形成完备的防疫体系,严重制约了动物防疫工作系统的构建。

目前我国防疫队伍人员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防疫人员,防疫知识相对薄弱,导致在具体的动物防疫行动中技术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加上动物防疫资金投入较少,防疫人员的生活保障不到位,使得防疫人员无心工作,动物防疫队伍严重缩水。

3.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好技术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动物防疫工作专业人才极具短缺,人员的学历比较低,也没有具体的工作经验,很多都是短期培训后就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进入工作以后,得不到继续培养教育,随着技术要求的提高,在开展工作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导师工作失误的出现。许多在职的工作人员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就积极拉拢身边的亲戚朋友参加防疫队伍,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防疫队伍的质量建设。

4.缺少防疫经费

经费的缺少几乎是每个地区防疫工作的通病,资金的短缺导致防疫体系的构建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人才队伍建设也跟不上要求。经费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还不够,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较少,致使动物防疫工作一直处于资源短缺的状态,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因为广大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不够了解,认识不到位,只知道一些表层的工作,防疫知识更是缺乏,从而在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得到的群众支持少,许多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三、动物防疫工作的改进建议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完善动物防疫机制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法律机制,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建设、长远发展的有效保障,能够推动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制度的确立能够加强监督的力度,保障防疫工作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在《防疫法》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包括防疫管理制度、人员编制制度、兽医制度、进出口检查制度、动物诊断管理等各项制度在内的法律体系,实现动物防疫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持续化。

2.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动物防疫队伍一直奋斗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效率,因此要注重防疫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教育,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定期举行专题辅导,要求防疫专家进行现场授课,解答疑难,同时要注意人员选拔制度的完善,在选拔环节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出发,决不能将就,选出有真正知识理论水平的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

3.加强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正视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的增加经费投入,将动物防疫工作纳为经常性监督工作的范围内,定期对防疫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确保动物防疫工作在经费和思想上都不欠缺。

4.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好的工作气氛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动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防疫工作氛围,能够使防疫人员踏实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工作,及时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为动物防疫工作添砖加瓦。

四、小结

综上所述,动物防疫工作牵涉的面比较广,影响力比较强,能够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此,应当时刻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状况,寻求适合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使其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努力开创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武学峰. 以人为本,建立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A]. 中国农学会.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中国农学会:,2004:3.

[2]陈福军. 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03:8.

第6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10 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 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 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2007 年5 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 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 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 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 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 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 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 个疫点报告发生O 型口蹄疫和A 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 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 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 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 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 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 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 多种。

1949 年-1979 年,共有8 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1989 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 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 ;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 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 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 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 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 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 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 ~ 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 倍;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 亿元;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 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 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 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 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 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 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 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 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 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 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 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 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 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 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 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 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 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 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 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四) 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 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 ~ 10 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 四) 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禽的(3 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牛的(3 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羊的(2 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羊的羊痘。

第7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摘要介绍了昭平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广西昭平

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事关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1]。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动物疫情形势和艰巨而责任重大的防控任务,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巨大压力。如何建立一支组织健全、队伍精干、技术精良、运转有序的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构建动物防疫屏障,维护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是当前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加强昭平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作一探讨。

1昭平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1.1昭平县基本概况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属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2个乡镇158个村(社区)委会,其中8个乡(镇)与外县(区)有公路(水路)相连。全县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41.03万头,年末存栏17.59万头;牛饲养量1.11万头,年末存栏0.74万头;山羊饲养量 6 300只,年末存栏2 500只;家禽饲养量 599.90万羽,年末存栏141.66万羽。长期以来,县(区)间接邻乡镇(村)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频繁,防堵县外动物疫情点多面广。

1.2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至2008年底,县、乡两级动物防疫机构全部落实了“三定”工作,全部定性为财政全额事业单位。昭平县现有国家在编在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75人,其中高级兽医(畜牧)师2人,中级兽医(畜牧)师21人,每个行政村均有1名以上动物防治员,协助县乡科技人员开展预防消毒、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牲畜户口建卡消号等工作,兼做疫情测报观察员工作。12个乡镇渔牧兽医站的管理以县级渔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人、财、物和业务工作由县级渔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协助管理。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县乡的动物防疫硬件设施得到了新建或改(扩)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县、乡动物防疫机构基本上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基本的办公设施和专业设备。配置了办公桌、档案柜、电话等设备;行政村的动物防治员,其防疫工作报酬也得到财政补贴。

1.3动物防疫运行情况

主要靠政府推动,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以专门工作会议、文件、检查、督查等行政手段,确保动物防疫工作季节性落实。

2存在的问题

2.1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没有一支稳定的防疫队伍作为动物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村级防疫人员工资待遇过低。就2009年来说,昭平县内村级防疫人员每月补贴仅有80元,相对他们的工作量来说明显偏低,致使村级防疫员参与防疫工作积极性不高。目前现状是,只有一些兼职从事兽医诊疗和年龄偏高、体力较差、经济收入不高、文化程度低、常年在家务农人员,作为一项副业而乐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而一些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则不愿从事这项又苦又脏的工作。另外,存在防疫员工资报酬不易合理确定和工作随意性很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兽医队伍的稳定,制约了昭平县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2.2动物防疫管理层次过多

从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到分管乡镇领导及渔牧站长还有行政村主任,存在管理层次多,具体工作还是要落实到防疫员身上,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大多数乡镇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不熟悉,工作重视不够,仅停留在会议布置上,没有深入村、寨检查指导,没有协助兽医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分村委干部则完全没有参与动物防疫工作[2]。因此,动物防疫仍是渔牧兽医部门孤军奋战,没有达到国务院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动物防疫工作要求。

2.3动物防疫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现在所运行的管理机制难以确保动物防疫的质量,防疫人员很难形成责任追究制度,业务部门无保证防疫质量的有效手段,缺乏约束机制,从防疫人员素质的认证、防疫操作规程的规范到无效失职的追究都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2.4动物防疫预警预报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部门仪器设备不完善,防疫人员诊断技术落后,县局兽医实验室连常规项目的检(化)验工作都无法开展,乡镇、村的兽医至今仍靠肉眼、体温表、临床经验诊断病症。在昭平县农村,动物多数为散养,数量少,每户最多十来头(只),如果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损失不大,农民们都不报告,只看也不请兽医诊治。

2.5动物防疫工作经费明显不足

目前,政府投入资金仅解决了疫苗配套经费、物资储备(下转第316页)

(上接第314页)

等开支。村兽医的补助只有80元,开展村兽医的培训及防疫宣传、监督等工作费用还没有很好地落实,达不到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要求。

3对策

3.1认清形势,明确动物防疫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目前,正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强化动物防疫公益性职能,放开搞活经营服务职能”的原则,在稳定县、乡、村渔牧兽医站(室),保证人员工资(补贴)由财政拨付的同时,要不断充实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力量,全面提高一线防控能力,确保县乡防疫工作有机构、有能力、有队伍实施各项防疫措施,从而有力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有力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

3.2完善防疫基础设施、设备,增强预报、诊断、控制动物疫情能力

县渔牧兽医主管局要坚持科学规划、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编制项目积极向国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以县级兽医实验室为重点,加强动物疫情监控体系的实验室建设,建成集动物疫病诊断、疫情信息处理、预警预报、动物及其产品安全追溯,重大动物疫情扑灭协调为一体的县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增强预报、诊断控制动物疫情的能力。同时,加强实验室高精尖仪器的使用技术培训,落实标准化的诊断试剂与诊断方法,为及时有效地做好动物的防疫灭病和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技术保障,确保对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种中在县内主要流行的病种基本能进行感染症状的监测、免疫抗体检测和实验室诊断,并可对常用的药物、重金属等添加剂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及国家禁用的“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保证动物疫情的及时预防控制和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3]。

3.3加强动物疫情监控,实现县、乡、村动物疫情及时报送

作为县级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在村一级设立动物防疫协检员(主要由村级动物防治员兼任),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培训、考核和管理。协检员要按照巡视、检疫规程实施工作,要对所负责村里的所有农户散养的动物进行登记备案;对重大动物疫病,要采取突击防疫与常年补针相结合的办法,按计划做到全面免疫,应免尽免,建立相应的免疫档案,实现100%的监测;对新购入、新生、宰杀、销售的动物要及时入册;对异常死亡的动物要追查去向,防止染疫动物被擅自处理,扩大疫情。当协检员发现有农户散养的动物出现异常死亡、批量死亡、失踪等现象时,应给予高度关注,谨慎调查、诊断。当初步怀疑为传染性动物疫病时,应立即向当地乡镇渔牧兽医站报告,再由乡镇渔牧兽医站上报县级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并及时做好相关的隔离、防护措施,保证疫情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处置。

3.4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素质,加强畜牧兽医人员专业培训

乡村畜牧兽医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标志。针对目前昭平村级动物防治员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青黄不接的状况,县渔牧兽医局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确保事业稳步发展重要保证的思想,通过“竞争上岗制”,让有能力、有技术的年轻人员尽快纳入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中来,淘汰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部分村医。此外,还要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有条不紊、分门别类地进行培训,鼓励村级兽医员参加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的资格学历学习,逐步提高素质,从而建立一支人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运转畅通、保障有力、适应当前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有战斗力、有朝气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4]。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各有侧重地加强对县乡两级动物防疫、检疫、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督执法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为动物疫病诊断、预警预报、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高效开展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在重大动物疫病一旦发生时,能够及时、快速、高效、有效地到位进行应急处理。

3.5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追究制和防疫工作经费,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对动物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以防疫、检疫和产品安全监管措施为重点,扎实抓好国家扶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扎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检测、预报、控制措施的全面落实,确保各项动物防疫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解决好农户养殖生产中疫病风险和产品安全问题,为动物疫病防治的长效机制的完善,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保障措施。

4参考文献

[1] 谭美英,武深树.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J].动物保健,2005(6):27-28.

[2] 韦庄备.河池市动物防疫的几个做法和启示[J].广西农学报,2009(5):70-72.

第8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一、工作思路

2012年,我们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字方针要求,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主题,以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动物防疫队伍体系、经费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有效完善防控长效机制,大力规范和加强免疫、消毒、监测、报告、检疫、处置等各项防控工作,全面提高我市重大动物疫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目标任务

今年的目标任务是要实现“两个力争、一个确保、两个保障”,即:力争不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力争少发生或不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其它重大动物疫情;一旦发生疫情,确保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大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水平,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三、工作重点

一是健全落实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要继续按照“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要求,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推进市、县、乡领导包扶制度,强化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体系,及时调整充实指挥部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和区域协作机制,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切实增强防控工作合力。

二是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三大体系,努力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全面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面加强以乡、村为主的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切实延伸并强化动物防疫网络。

三是加大投入,强化经费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各地要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预算管理,切实将免疫、监测、消毒、扑杀等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所需工作经费依法纳入预算,确保防控经费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平台和冷链体系建设,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步伐,大力改善动物防疫物质装备和工作条件。

四是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完善应急预案,完善指挥协调、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舆论引导、社会动员、风险评估等应急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加大应急资金投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建设,实现应急工作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机制。要明确和规范启动预案、封锁检疫、疫情通报等各项应急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抓好免疫和消毒灭源。要继续全面贯彻执行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全面推进免疫申请验收、每月补免周、免疫告知、免疫分类管理和免疫档案规范管理等有关制度,把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切实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构筑有效免疫屏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要求达到80%以上。全面推动以“一库、一柜、一包”为主的冷链体系建设,做到市、县有冷库、乡镇有冷柜、村防疫员人人有冷藏包,确保疫苗储存质量。继续抓好消毒灭源工作,督促生产、屠宰、加工、交易、运输、储藏等有关场所完善消毒设施,健全落实定期消毒制度,及时有效杀灭病原和阻断病原传播。

(二)抓好监测预警和疫情报告。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改善监测条件,提高监测手段,扩大监测范围,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把握疫情发病规律和流行态势,做好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要建立健全免疫效果“飞行”监测,及时掌握免疫情况。要建立健全定期定点监测制度,重点加强抚河流域、种畜禽场、畜禽主产县、活畜禽交易市场、曾发疫情地区、交通干道沿线等重点地区畜禽疫情监测。今年,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总量要求完成2.5万头(羽)份以上。要建立村防疫员定期巡查制度和疫情报告责任制,严格执行疫情报告规定,规范疫情报告、诊断、确认和公布工作,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要建立疫情举报核查机制,完善举报疫情核查档案制度,做到疫情举报有登记、有核查、有处置、有反馈,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三)抓好卫生监督执法和市场监管。要加大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力度,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大源头动物卫生监管力度。实行畜禽准调、途中检查、调入报检和隔离观察制度,加强省际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加强流通环节动物卫生监管,严防外疫传入。进一步规范动物防疫证章标志使用和出证管理,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活畜禽交易、屠宰、运输环节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大力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严格活禽经营市场开办条件,规范活禽经营、市场活禽宰杀等行为,加强活禽经营市场卫生管理,实行定期休市等制度,严防活禽市场发生和传播禽流感疫情。要严格执行病死畜禽“四不准一处理”规定,依法监督指导生产经营者及时就地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畜禽进入流通环节和传播疫情。

(四)抓好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防控技术进场入户率。要指导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强综合防疫管理,规范养殖行为,改善防疫条件,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生物安全水平。今年,生猪主产县、家禽主产县要分别抓好生猪、家禽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模式研究和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每个县区要继续抓好5个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示范乡(镇)、场建设,通过典型带动,示范辐射,全面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五)抓好宣传引导和科普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省动物防疫条例》等动物防疫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方针政策以及基本知识,严格按规定把握好宣传尺度,不过分渲染,不刻意炒作,消除疑惑和恐慌心理,增强群众防控信心、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要重点宣传防控知识和病死畜禽“四不准一处理”规定,提高干部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提高从业者依法自律和主动防疫意识。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基层好的防控经验做法,互补长短,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氛围。

第9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范文

由于基层兽医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防疫任务重、防疫风险大、待遇低,年劳动报酬在10000元左右,除去个人应缴纳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支出,远远低于当前社会其他行业收入,既留不住人才,又难以从社会上吸纳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导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且大部分村级防疫员是靠传统拜师学艺或参加部门短期培训获得的专业技能资格,这样的专业理论根基,面对养殖业方式的改变、快速发展的动物防疫技术和现代社会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一些人已显得力不从心。加大乡镇兽医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兽医综合素质,是确保畜禽防疫工作质量的前提。在改革之前,乡镇畜牧兽医站隶属市畜牧兽医局管理,每年春秋防疫开始之前,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加强规范化技术操作等。改革后,村级防疫员由乡镇政府聘请,防疫员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位现象比较突出,有的技术培训工作由防疫监督员负责,难以较好地完成培训之重任。

2冷链体系不达标造成的免疫质量低下问题

2008年以后,为确保免疫抗体保护,鄂州市以中央扩大内需防疫基层设施建设项目为标准,加强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疫苗冷链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免疫抗体保护效果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苗储藏量的加大,疫苗保存难度也逐步加大。虽说有的乡镇每年购买了部分疫苗冷链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疫苗质量和防疫效果,但在现行动物防疫工作中,部分乡镇存在畜牧服务中心疫苗冷藏冷冻设施不足和村级防疫员配备保温箱不齐全的现象,村级防疫人员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加之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无效苗的现象屡有发生,因而免疫效价低,免疫抗体保护率不高,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免疫质量得不到保障。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鄂州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养殖资格条件审查、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和防疫监管上作了大量工作,多次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呼吁,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2012年仅在治理“小”、“脏”、“乱”养殖场上,就依法严格取缔了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养殖场。但在某些方面依然需要相关部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尽快解决现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3建议

3.1强化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疫意识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高速发展的今天,可采取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动物防疫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以开展“市级标准化示范场”、“优秀家庭牧场”和“规范化畜禽养殖合作社”“三创”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改变目前畜禽饲养分散、管理粗放、防疫条件差等落后饲养方式,推进标准化养殖、集约化养殖,达到畜禽养殖“四级联创”规模要求,从源头上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使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依法防疫、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群防群控”,进而树立全民防疫、科学养殖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取缔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养殖场,建立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资格准入机制。

3.2加快改革,尽快理顺基层防疫队伍

2005年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以来,鄂州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创新畜牧兽医管理机制,迅速改革完善了当年的基层防疫体系改革工作,以“以钱养事”机制设立乡镇公益性兽医职能岗位,成立了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落实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和待遇,公开进行了人员招聘,在一定时期解决了基层防疫存在的问题。但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畜牧兽医防控延伸绩效管理及时间的推移,乡镇防疫监管不力、村级防疫员青黄不接等问题随之呈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遗症”也随之出现。因此,加快改革,尽快理顺当前基层防疫队伍是当务之急,要以即将出台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为契机,全员配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积极稳妥推进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尽快落实人员编制和待遇。

3.3落实政策,提高乡镇防疫人员待遇

乡镇防疫监督员和村级防疫员长期工作在动物防疫一线,是动物防疫工作承担的主体。有必要落实国家政策提高工资待遇,提升参与动物防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之前,妥善解决部分乡镇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村级防疫人员编制被挤占问题,确保国家设立公益性兽医职能岗位落实到位。要把合理提高和兑现防疫员工资作为有效提高防疫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来抓,逐步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劳动报酬,将工资、养老保险金统筹考虑在内,解决其后顾之忧,使防疫工作能成为防疫员可以依托的终身职业,增强防疫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解决村级防疫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落实人员编制和待遇过程中,建议省、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力争全程参与,为基层技术队伍争取政策和待遇,避免出现基层防疫人员编制被挤占、待遇被克扣的现象,以稳定基层动物防疫技术队伍,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3.4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水平

在当前防疫工作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呈现,动物疫病防控知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要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满足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人员专业化、技能化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的科技含量,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2013年来,随着“专班防疫、整体推进”防疫新模式的开展,提高了防疫质量和效能,使鄂州市传统单人防疫成为历史。但在防疫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和责任大的原因,造成防疫模式参差不齐,防疫质量有高有低,有必要在春秋集中防疫之前,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必要时可与大专院校定向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提高防疫水平。

3.5增加冷链体系建设,夯实防疫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