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精选(九篇)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

第1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超级秘书网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第2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本学期我又开始带小班,我发现幼儿对唱歌极其感兴趣。只要说请小朋友表演,马上孩子们就要求唱歌。但一开口就是“小燕子,穿花衣……”或者“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而且吐字不清晰,唱不出的字音就自己找一个字音代替。另外,想让他们进行合唱那真是难上加难,都是自顾自地发挥。如何让幼儿学会一些新的歌曲,使幼儿充分享受到唱歌活动的快乐。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教小班幼儿学唱歌的几点体会与做法。

首先我比较重视幼儿歌唱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聆听诱导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任务的完成都必须赖于幼儿敏锐的听觉能力。幼儿唱歌能力的培养训练必须在幼儿聆听感受的基础上进行。于是我采用了聆听的方法将幼儿引入到音乐之中。平时我会播放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乐曲,稳定幼儿的情绪。如:当幼儿听到欢快跳跃的歌曲如“粉刷匠”“玩具进行曲”时情绪表现得非常热烈,有的幼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在听到比较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会想起大灰狼、老虎等凶恶的动物。幼儿在音乐声中不断感受不同节奏的音乐。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我在幼儿聆听音乐的同时还教幼儿学唱歌曲,歌曲中的歌词更能让幼儿步入奇妙的音乐世界。如“小鼓响咚咚”“扮家家”这两首歌曲,对幼儿来说虽然有点熟悉,但是唱起来却跑调。我在唱出歌曲生动、活波、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唱歌的浓厚兴趣。同时指导他们使他们不跑调,这都为他们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语言诱导法

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充满情趣的设问、拟人化的方法都可以激起幼儿的童趣。说话要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必然为幼儿所接受。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每句话、每个情节、每个表情都化为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画面,将歌曲的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进入了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中。在激发幼儿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可以用一幅画、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作为引线,将幼儿引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

三、声音的诱导法

幼儿的嗓音属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因此,教会幼儿用轻声唱法,不大声喊叫是十分重要的。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好的音质就会消失。”然而幼儿尚小光靠讲解听不懂。我就自己范唱,一遍一遍清唱。每节音乐课的第一课时我不弹琴,第二课时等他们学会了用嘴呼吸才要求他们跟琴唱。在唱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不要大声唱,边听小朋友声音是否跟自己一样,边用自然声音唱。这样,幼儿的声音就会清晰、自然。如歌曲“好娃娃”,幼儿唱时运了我的方法,通过自然的声音流露出他们对家人的感情,并有很好的表情。

在具体的授课活动中,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感受旋律

此步骤的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律动法

根据幼儿的特点,结合歌曲的内容,编排或引导幼儿创编一些简单的律动,使歌曲内容与体态韵律活动融为一体。

2.游戏法

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的需要产生的,是幼儿主动自愿进行的活动。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有有趣的游戏,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集表演、欣赏于一体,能使幼儿对歌曲产生学唱的热情。

3.节奏导入法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要素之一,历来被称为音乐的骨骼。在听赏旋律中,可以把较复杂的节奏型提取出来,加以重点练习,帮助幼儿更好地熟悉旋律。

二、理解歌词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歌词是歌唱教学中不可豁缺的阶段。此步骤的指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故事法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将歌曲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歌曲的内容。另外,小班有的歌曲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有关知识。

2.儿歌练习法

小班歌曲中的歌词往往短小、押韵、琅琅上口,适合节奏朗诵。以学儿歌的形式来理解歌词是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跟唱模仿

1.范唱

教师的范唱可分两种,一种是有伴奏范唱,一种是无伴奏范唱。在新教歌曲中第一遍范唱可采用有伴奏的范唱,随后采用无伴奏的范唱形式,通过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同幼儿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从而使幼儿更准确地掌握音高、节奏。特别是歌词。

2.跟唱

由于在此模式中,幼儿是在充分感受与理解歌词、旋律的基础上跟唱的,幼儿在学唱时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心理体验,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消除了学习障碍。跟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整体学唱法

我们主张让幼儿运用整体学唱法学习新歌,幼儿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整体学唱,能感受歌曲的整体美把握歌曲的整体脉络。

(2)分句教唱法

当幼儿整体学唱歌曲后,教师可把难点句提取出来,运用分句练唱法帮助幼儿听音正音,处理吐字咬字,但应提及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歌曲的内容进行指导,防止枯燥的练唱。

第3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1.打好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求声音自然圆润、连贯流畅、声区统一,吐字清晰,能较完整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意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范唱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并能运用这些所掌握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去指导幼儿正确、规范和科学的发声与歌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

2.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必须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用科学规范、轻松愉悦的教学方法达到启迪、开发幼儿智力。幼儿唱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声带短而薄,娇嫩而脆弱,呼吸量小而浅。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选择幼儿歌曲,并符合幼儿歌唱的音域要求。三至六岁幼儿的歌唱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有时在五度、六度,如歌曲《我是》为五度音域,歌曲《打电话》为八度音域等;幼儿歌唱的音量一般是在p(弱)、mp(中弱)和mf(中强)。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歌曲教学要发声科学,演唱规范,声音亲切,不追求大音量,切记大喊大叫,教会幼儿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歌唱。

3.提高对幼儿歌曲的分析能力。要想把幼儿歌曲教好或唱好,必须对幼儿歌曲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对幼儿歌曲进行艺术表现上地处理。一是明确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使幼儿在音乐艺术美地感受中体验快乐、接受教育;二是掌握作品的情绪类型和艺术特点,如有的音乐雄壮有力,有的是欢快活泼,有的是安静亲切,有的是悠扬婉转等;三是要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词曲特点、体裁形式、曲式结构以及演唱形式等艺术表现上的特点等。通过对幼儿歌曲分析能力的提高,把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4.幼儿歌曲教学与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相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声乐、器乐、舞蹈等的综合体。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教唱儿歌,还要在歌唱中带领幼儿边歌边舞、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在幼儿歌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编,即用讲故事、做游戏、演唱、舞蹈、演奏等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内容。例如指导幼儿学唱《两只小象》时,可以用手扮演“两只小象”随着音乐边唱边玩手指游戏,模仿小象的行走姿态以及模仿小象鼻子的晃动和互勾,表示握手友好等。这样,以声乐为主线,把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孩子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带来地快乐,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又能吸引幼儿地注意,而且还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对幼儿歌曲伴奏技能地掌握和运用

1.掌握选配和弦的技巧。幼儿歌曲配上和弦伴奏后,音响效果由单声部变为多声部,听觉效果则由平面感变为立体感。于是,音乐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为幼儿歌曲选配和弦的方法:(1)为幼儿歌曲伴奏选配和弦前一定要分析和明确歌曲旋律的调式调性、结构、节奏、节拍等;(2)要根据歌曲旋律音选配和弦;(3)处理好和弦音与和弦外音;(4)安排和弦的连接;(5)处理好和声功能地进行;(6)处理好歌曲的终止式等。

2.掌握常用的伴奏音型。伴奏音型,亦称伴奏织体,是即兴编配时和声进行的具体形式。幼儿歌曲的伴奏音型通常分为三大类:(1)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我是》;(2)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摇啊摇》;(3)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朝鲜童谣《小白船》;有的幼儿歌曲采用综合式伴奏音型,既两种以上的伴奏音型。另外,常见的幼儿舞蹈性歌曲包括:踢踏舞、弦子舞(藏族),新疆舞、蒙古舞、腰鼓舞、秧歌舞(汉族)和圆舞曲都有相对固定的伴奏音型。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歌曲的音乐风格、基本情感、节奏特点和幼儿演唱水平,选择恰当的伴奏音型,以更好地塑造幼儿歌曲的音乐形象,曾强教学效果。

3.掌握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幼儿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歌曲整体地形象塑造。(1)前奏,在歌曲中又称引子,起着预示歌曲情绪及提示歌曲的音高、节奏和速度,引导歌唱者进入歌曲所特定的意境之中,做好充分的歌唱准备作用。一般有三种方法:①用伴奏音型作前奏。以提示歌曲的演唱情绪,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用了两小节主和弦的伴奏音型来作为歌曲的前奏,提示与强调了歌曲欢快跳跃的动感形象;②以歌曲的最后乐句作前奏。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如《数鸭子》就是将最后一个乐句高八度作为歌曲的前奏。形象鲜明,衔接自然;③以歌曲具有代表性的乐句提炼而成或按歌曲基本情绪从新创作而成作为前奏。(2)间奏,又称过门,是歌曲中乐段间或乐句间的连接部分,起到承上启下、补充乐意的作用。编配间奏常用的方法是重复歌曲前面乐句的一部分,重复时可用扩充、压缩等手法进行处理。(3)尾奏,又称尾声,是对歌曲的补充和完善,起着加强歌曲结束感的作用。编配尾奏的方法常采用歌曲前奏的内容或重复结束句作尾奏,也可用音阶、琶音、和弦和歌曲所用的节奏型或按歌曲基本情绪创作的新音调作为尾奏等。

4.掌握歌曲配弹的步骤。为一首儿歌配上伴奏,能烘托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为歌曲配弹的基本步骤有如下几点:(1)分析歌曲的内容。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和表现要求,决定伴奏的基本情绪。(2)分析歌曲的体裁。幼儿歌曲的体裁丰富多样,如有进行曲、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等,据此决定伴奏的特点及织体样式。(3)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明确幼儿歌曲是大调式、小调式?还是民族调式?(4)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是几段体?乐句、乐段如何划分?(5)和弦的选择和伴奏织体的设计。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有时只需一种伴奏音型,有时需要多种伴奏音型结合来表现。(6)安排好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7)识别歌曲的调号,并在建盘上找到所在位置。同时,教师还有一定的移调技术。这样,一首即兴配奏的幼儿歌曲才算在头脑中编配完毕。紧接着将它们在琴上弹奏、修改和完善。

三、强化对幼儿歌曲自弹自唱的综合实践

1.重视弹唱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幼儿歌曲自弹自唱是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术,在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自弹自唱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技术、歌曲伴奏的和声编配技能和声乐演唱技巧,这是幼儿歌曲弹唱的前提条件。幼儿歌曲弹唱结合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示范曲。附左手伴奏及伴奏音型,标有和弦级数,起到示范作用。(2)配弹曲。配弹曲只标有和弦级数。使学生对和弦连接、和声进行、伴奏音型能够熟练掌握。(3)自配曲。只给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伴奏知识对歌曲进行编配,起到对该内容及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和深化的作用。示范曲、配弹曲和自配曲都要附有歌词,在弹奏过程中必须始终与歌唱相结合,既一边弹一边唱。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歌唱、音乐理论知识与钢琴弹奏的综合性训练。

2.重视自弹自唱的协调性训练。协调是指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而最终达到统一和共识的过程。歌曲自弹自唱的关键是训练学生歌唱与钢琴即兴伴奏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注重钢琴伴奏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两者的同步配合。所以,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只弹不唱时比较流畅或者只唱不弹时也比较流畅,但在弹唱结合时就会顾此失彼、手忙口乱,缺乏完整性。这就要求在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中做到“四到”,既眼到、心到(脑到)、手到、口到。练习中可分两步走:既先唱熟后弹熟,然后弹唱结合,或者先弹熟后唱熟,然后弹唱结合。在自弹的练习过程中也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编配(即分析幼儿歌曲内容、体裁、结构、调式、标出和弦级数、和弦连接、和声进行、音型选择等);第二步是弹奏和修改。另外,还可以进行我弹你唱或我唱他弹的方式进行配合练习,学习临场状况地应变和处理,共同提高自弹自唱的协调性。因此,只有把歌唱与钢琴伴奏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着琴声与歌声之间的默契,自弹自唱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重视自弹自唱音量的均衡性训练。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既要注意弹唱的协调性,又要注意伴奏与歌唱之间音量的均衡性。自弹自唱既要注意手上的“弹”,又要顾及嘴上的“唱”,同时还要注意“弹”与“唱”在音量上的均衡。很多学生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弹”的音量很大,而“唱”的音量很小。要想解决好弹唱的均衡性问题,首先要分清弹唱的“主”和“辅”的关系。如果把弹唱比作红花与绿叶,则“唱”是红花,始终是关注焦点、展示的主体。而“弹”如同绿叶,在它的映衬下红花才能更加耀眼、炫目。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弹”与“唱”的分工和地位,在弹唱配合中要以“唱”为主,弹为“辅”;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合理控制弹唱的力度。钢琴为歌唱伴奏时达到默契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两手之间的配合,更在于琴声与歌声之间的密切配合,对力度的合理控制是歌唱与伴奏之间均衡的表现。这就需要自弹自唱时既要听自己的弹奏,更要聆听演唱时的声音。

第4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说到歌唱教学,也许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有这样的思考:“要让幼儿会唱这首歌曲”。所以我们教多地把眼光停留在记歌词、学唱歌,当孩子们能跟着琴声唱出这首歌曲时,教师便觉得感觉良好。有时候,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今天这首歌就是教不好,孩子们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幼儿的歌唱教学。上一次朱老师也给我们下发了一份调查问卷,我看了一些大家的回答,感觉大多数老师会回答得很详细。歌唱活动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应该让幼儿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旋律,理解歌词含义,体验歌曲的情感。同时更应该让幼儿通过歌唱活动,培养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产生快乐的情绪。我就围绕着歌唱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讲一讲。

一、练声环节

一直以来,孩子我们都在摒弃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传统的幼儿歌唱活动,首先让幼儿听歌曲——围绕歌词提问——学唱(一句一句跟唱),这种以教师的“教唱”和幼儿单纯的“学唱”为主的方法,它注重的是让幼儿学会教材的内容,满足于幼儿会唱几首歌,教学方法单一。反思这样的活动过程,孩子确实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任何时间、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或创造。但是我认为传统的一些音乐教学的方法也不能全盘丢弃。比如,现在的歌唱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比较直接地进入教唱环节,而将练声这一环节省略。其实我觉得练声这一环节在歌唱教学中很重要。通过调查表我发现我和我们许多老师的观点都一致。

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唱歌时,颈部青筋凸起,面部涨红,特别是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时喉部紧张、用力,时间久了,就会损伤幼儿的嗓音。歌唱教学我们要求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如让孩子用说话的力气来唱歌;让孩子用好听的声音让大家能听见。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要从小班就开始培养。因为小班的歌曲接近于口语。例:我爱我的小动物、我上幼儿园,“5、3”用得特别多,这两个音基本接近口语,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加上我们运用轻声学唱法,孩子会形成用自然声音演唱的习惯。如出现高声喊叫式演唱时,让孩子对比着听。让她们通过模仿而学习。日常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把发声练习作为重要环节,运用各种简短的模式进行发声练习。

1. 小动物的声音:《我爱我的小动物118》《小动物唱歌120》 (音色)、《在农场119》(节奏)小猪睡觉打呼噜(呼噜噜噜噜),小青蛙呱呱呱,小鸭嘎嘎嘎……

《大猫小猫94》(音量)在练声时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音乐素养的训练。如:(音色)(音量)(节奏)

2.自然界的声音下雨声:(哗啦啦啦啦),刮风(呜呜呜呜呜),树叶声如《下雨了》、《太阳出来了》

3.生活物品发出的声音:

《大鼓小鼓187》训练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自编《汽车汽车嘟嘟都》)训练幼儿用自然以游戏的方式练习气息:(用气息打“嘟”,放松脸部肌肉

1 1 1-|3 3 | 3-|5 5|

4.哼唱练习:恩、昂、翁 《咿呀咿呀吆》275《摇啊摇20》《我的小宝宝20》

  练声时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感受、发现,并学会用听觉去辨别歌唱音质的优劣,懂得什么是好听的歌声,什么是不好听的歌声。引导他们从老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唱中,去体会歌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这样,教给孩子们在学会鉴赏歌唱音质的优劣,提高歌唱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懂得爱护自己的嗓音。

二、难点前置:(感受旋律、节奏)

一般学唱得歌曲的节奏复杂,课前可以适当根据这首歌曲加入一些节奏训练。旋律较复杂的,课前可以适当根据这首歌曲加入旋律感受训练等等。一般情况下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环节或演唱一两首音域较窄的有趣小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开始新歌曲的学习,而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上的前后变化,因此,开始时自然进入比较好,不能太花哨,否则影响幼儿的注意力。那么练声环节。怎样开始可以让幼儿在自由、自然的情况下,发出比较自然、舒适、美好的声音呢?我觉得要根据新授歌曲的实际内容而定。像大班歌唱《孤独的牧羊人》我就采用了“回音游戏”,将歌曲中的教难得旋律用哼唱的形式提出来让幼儿在回音游戏中感受。

有时候可以将歌曲中的一些幼儿不太容易掌握的乐句,抽出来用哼唱的方法进行嗓子的“热身运动”。如把某一部分的歌词去掉,填上有趣的相声词,让幼儿玩唱。用一些无意义音节或象声词,如:嘟(du),答(da),啦(la),还有很多如:di,yi,ya…只要幼儿感兴趣,可以让幼儿一直玩下去。运用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歌唱活动(在新授歌曲中选取一个难点乐句的旋律,填上有趣的相声词作为练声曲)的教学组织方法,即激发了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同时,我发现运用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歌唱活动的教学组织时既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候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因为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很多,只要幼儿有兴趣就可以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如:“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等等,这个方法在组织歌唱活动时应该是一个很好并且有效的手段。

例如:小月亮 基本流程:

练声环节自然引出:自编“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宝贝开始睡觉,恩恩恩……”

游戏导入重点前置(掌握× ×××节奏)——:

可用前半段音乐:月亮姑娘和小朋友玩挠痒痒游戏、听到感受切分音做含羞动作;可用后半段音乐玩游戏:月亮回头游戏

学唱歌曲表演歌曲内容(感受旋律,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演唱歌曲(抒感)

创编歌曲

三、教唱环节

1.不可缺少的范唱

一般我们在让幼儿初步感受时, 比较贯用的是弹唱和音乐磁带(VCD),让幼儿从这些范唱中感受歌曲。但是我觉得在幼儿园的音乐歌唱活动中,不管是哪个年龄的歌唱教学。第一遍比较提倡教师清唱。因为音乐活动首先是传递情感的活动,歌唱教学能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是教师。教师就要用自身的歌声、表情、适当的体态语,给孩子一个整体的、美的全方位的感知,因此教师的范唱在歌唱教学中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通过范唱把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消除幼儿对歌唱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在范唱中,教师富于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动作、眼神及亲切清晰的发音吐字等,都能感染激发幼儿,给幼儿提供学习的“样板”,让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借鉴。但是清唱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教材的熟练程度要高,歌唱的情感要丰富,歌唱

时做到尽量不走调。 2.范唱要渐渐隐退:孩子在学唱过程中,教师要从台前到台后,慢慢退出。开始时,整首歌曲要用较响的声音与幼儿共同来演唱,然后从带动的角度慢慢退到帮助的角度,最后退出。

  3.伴奏的问题

学唱过程中总会有教师伴奏环节。伴奏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歌唱活动中的伴奏应与歌唱活动本身溶为一体。因此,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弹唱练习,即使是我们熟悉的歌曲课前也要弹唱几遍,才能保证在上课时的熟练程度)。我们不提倡自我陶醉、脱离歌唱活动的“高技术”伴奏。我们应正确处理好伴奏在歌唱活动中的位置,即伴奏是伴随着歌唱的演奏,因而总体上要服从歌唱的需要。但是,伴奏也不总处于伴随地位。特别在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中,由于没有歌唱者的限制,这时,伴奏可以根据音乐的需要充分表现,以起到对歌曲的引领、烘托、补充的作用。特别是前奏,前奏又称引子,是歌曲开始前的一段钢琴演奏。它预示歌曲的主题内容、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为歌唱者提示情绪、音高、速度、调式、节拍等。歌曲前奏响,就是要重重地唱。前奏轻,暗示着轻轻唱,前奏慢,则要求慢慢唱,前奏快,就是说要快快唱。

弹琴时还需要注意: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学唱新歌时,需要借助教师的体态、动作神态表情、口型变化以及教具的演示来理解、学习和记忆歌词。

幼儿学唱时,一般采用整首教唱法。幼儿在感受、欣赏的基础上,整体学唱,能把握歌曲的整体美,把握歌曲的整体脉络。演唱歌曲这是孩子用声音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歌唱活动中,演唱歌曲要占一定的比例,练唱时可安排5遍左右的练习。进行学唱时,每一遍都要提出新的要求;

①理性的提法;什么地方在唱得响一点。什么地方有一拍休息的地方(休止符);

②形象的启发。例:春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引导幼儿用跳跃的声音来演唱“嘀嘀嗒”。如《给爷爷奶奶 敲敲背,捶捶腿》爷爷亲吆,奶奶亲吆“咚咚咚”如果发现孩子在咚咚咚的力度,可以这样引导:爷爷奶奶做了一天的家务很累,我们的小拳头要敲得怎样?(幼儿讲,教师也可用动作引导)让孩子知道要有力。

4.可采用的教学手段

歌唱教学,教师面琴而坐,边弹边唱,如果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模唱,可导致幼儿由于学习内容困难过大,又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机械发音等不良结果。

歌词的记忆:感受旋律、理解歌词是歌唱教学中的两大难点。我们常常会用表演、律动、节奏练习、游戏等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不管在歌唱教学中我们采用哪种歌唱教学手段,都不能缺少以下两点:

感受旋律、理解歌词:为了有效地降低幼儿学习难度,消除学习的障碍。只有在充分感受与理解歌词、旋律的基础上跟唱歌曲,幼儿在学唱时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心理体验,才会轻松的学习。(流行歌曲的效果),

演唱歌曲:这是孩子用声音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所以要歌唱活动中,演唱歌曲要占一定的比例,练唱时可安排5遍左右的练习。

①游戏式:整个活动都根据孩子有模仿学习和喜欢游戏的共性。如《小猫叫,咪》(小班)用生活模仿游戏“洗脸”一气呵成。基本流程:设置情境(认识客人,营造师幼之间宽松的氛围)——游戏:帮客人洗脸(欣赏歌曲)——游戏:为小动物洗脸(学唱歌曲)——游戏:找朋友(演唱歌曲,体验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应注意的问题: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而歌唱份量不适当。小班孩子运用游戏的方法,但忽视了幼儿用声音演唱,而且孩子本身的特点就是喜欢动不喜欢静的,老师对唱无要求,那就达不到用歌声来表达情感的要求了。又如:《挠痒痒》149;《哈巴狗100》加入间奏和吃骨头情节

②故事式:《狼和小兔》(大班)、《迷路的小花鸭》《猴子学样》。基本流程:谈话导入(欣赏音乐,唤醒记忆,激发兴趣)——讲述故事,理解歌词。——教师示范演唱——幼儿学习演唱——创编歌曲

③情境表演式:如:《办家家》 基本流程:观看情景表演(它比图片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幼儿讲述,教师归纳歌词——学习演唱——表演歌曲

④图谱式:图片《合拢放开2》、《小手爬》学会后创编小手爬的地方,用简单的图示代表。

节奏卡:《水果歌》《小手哪里去了》

乐曲图谱的介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图谱能在节奏训练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节奏意识;能在歌曲学唱中帮助幼儿建立优良的旋律概念,使幼儿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还能在音乐欣赏中帮助幼儿更好、更充分地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图谱可以更直接地显示音乐活动的内容节拍,当然前提图谱的设计简洁明了,让孩子看着图谱就能很快明白,这样图谱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相反,如果老师将图谱设计的而很复杂,这样,反而起了反作用,误导孩子。

完整式图谱:《小兔子的菜园》《买菜》

填空式图谱:(适用于:歌词是描述性的内容)小篱笆(大班)、春天里来 夏天里(大班)

《春天里》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 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图片填空)。 基本流程:情境练声——欣赏歌曲(初步感受旋律的优美)——理解歌词(通过图谱理解歌词)——演唱歌曲——表演歌曲(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增强幼儿的动作表现力,并通过柔美的动作进一步理解歌曲优美的意境)。

四、复习环节——歌唱与游戏的结合

我们的歌唱教学,可采用多形式的练唱。如齐唱、独唱第、对唱、领唱;还可采用多方式的练习:改变歌曲快慢、轻重来演唱等等。当幼儿学会了歌唱,我们在复习巩固歌曲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改变方法。融入游戏化的内容,从对音乐材料的处理上着手,将音乐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乐意接受的形式来做为一种复习手段,使歌唱活动更具活力。那就是创新游戏,创编内容

艺术教育的关健能力,是创造力。在歌唱活动中加入创编内容,一是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机会,二是给歌曲注入了新的学习元素,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注意,创编时,给予孩子创造的机会,还要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时间、空间,让孩子们来说去做,教师要帮助孩子归纳、提炼,切不可包办代替。

1)根据歌曲情节创编游戏:《小老鼠上灯台》(两种游戏方法)《小青蛙》(两两合作游戏)

变歌曲为音乐游戏:变换游戏的形式激起幼儿音乐游戏的兴趣:

2)变换合作方式进行游戏:《蚕豆花》,《炒豆豆》,《两只小鸟》

《汽车上》如把小椅子排一排当成公共汽车,幼儿做小司机《看公共上的轮子》

2)创编:仿编歌词—— 替换一个词的:要尊重孩子。例:小小蛋儿把门开。你们知道谁也会生蛋?你们会把刚才说的动物唱进歌曲里去吗?师幼儿共同唱歌,唱到替换处,停一下:开出一只“××”(这时教师可以手指图片、或指编出替换词的幼儿、或做动作让幼儿共同把歌词替换上;也就是说“把空间留给幼儿。”

替换一句的。例:“山谷回音真好听”,把这一句提出来,编一编,唱一唱。“咚咚咚”仿编时,可以问:还想给谁捶捶背?幼儿说“爸爸”“爸爸做什么事呢?”仿编难度大一点的可以替换一句,仿编难度小一点的可以是替换几个字。这时,老师就把这一句提出来,让幼儿说或唱,教师归纳后再让大家一起唱一唱,最后可以用累加的方法把孩子创编的内容全唱出来。

例:歌词《小象爱妈妈》节奏:《鼓上的小米粒》

第5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唱歌教学 五步整体教唱法 主动性 创造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我在教幼儿学唱歌时,采用“五步整体教唱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步,欣赏:欣赏歌曲,使幼儿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教幼儿演唱唱歌之前,充分利用欣赏这一手段,使幼儿发挥想象力,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歌曲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幼儿对歌曲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对歌曲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他们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在欣赏新歌时,要求幼儿的眼、耳、脑协调作用,既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又能够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步,教歌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歌词的主动性。

我在教幼儿学习歌词的时候,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样,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幼儿真正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动作表演等方法教幼儿学习歌词。

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如教歌曲《好娃娃》时,我创设了情境化教育环境,选择五名幼儿分别饰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娃娃,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充满了童趣。音乐响起,“爷爷”走了上来,步履蹒跚,嘴巴一张一合(没牙),“小娃娃”急忙给“爷爷”端了一杯茶,大家齐拍手:“我为爷爷端杯茶,爷爷笑哈哈!”(“爷爷”向“小娃娃”竖起大拇指)。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接着头发花白的“奶奶” 拄着拐杖走来,“小娃娃”急忙搬来小凳子,大家齐拍手说:“我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娃娃”的头)。当“爸爸妈妈”亲切地夸奖“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时,歌曲《好娃娃》就充满了感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真正领会了“尊敬老人有礼貌”的情感,产生同感。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贴近产生情感共鸣,轻松学会冰理解歌词。

第三步,熟悉旋律:提前熟悉旋律,使幼儿轻松学会歌曲。

应该说,旋律是孩子比较容易掌握的。为了使孩子能在一节课中基本掌握歌曲,我一般不在这个环节耽误过多的时间,而是把熟悉旋律放在课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经常要组织些小律动,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弹奏即将学唱的新歌的旋律,让孩子跟着音乐做些拍手、手腕花之类的律动。我们一般做的律动都是有固定的伴奏音乐的,而我却采用新的音乐来带领孩子做,孩子们会感到很新鲜,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学唱新歌前通过多次律动游戏,孩子们无意识地就熟悉了旋律。等到上课时,孩子们把歌词学会了,我就边做动作表演(或是指图片)边清唱歌曲,孩子一听,“哦,原来是这首歌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会主动地唱起来,学习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了。因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一节课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当然,清唱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音高一定要准、节奏一定要稳才行。

如果歌曲中有附点、切分等不易掌握的节奏型,要重点提出来范唱,最好运用打击乐器或模仿动物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幼儿轻松掌握。如在给中班孩子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或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幼儿活泼好动,没有较好地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境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各种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

第四步,有感情演唱:运用各种感官,带动幼儿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演唱中,除了要求幼儿唱准确外,特别要求要有感情地演唱。其实,在第一步欣赏歌曲的时候,孩子们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本首歌曲的感彩。这时候,我一般是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和带动幼儿有感情地来演唱歌曲。体态语是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且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唱《小格桑》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态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光荣和自豪;教师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演唱《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彩较浓的歌曲,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松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创编:创编歌曲,给幼儿自主发挥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学会一首新歌后,我都会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或续编歌词,或创编动作,或创设情境,既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又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幼儿有很强的表现欲,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如在学习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时,孩子们会眼前一亮,“这是妈妈教过我的儿歌啊!”他们立刻有了亲切感。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小猫、小老鼠的头饰,让他们唱着歌自由地去表现猫捉老鼠的情境,孩子们的主动性展示地淋漓尽致。

第6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 有效性

一、适宜的作品是有效开展歌唱活动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作品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教师在选择歌唱曲目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

小班幼儿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音乐理解和模仿能力有限,对小班幼儿的歌唱要求仅限于喜欢唱歌,知道歌曲名称,能独立地唱完一首歌。因此,应该选择篇幅短小,歌词内容多且重复的音乐作品为主。如:《这是小兵》、《小手爬》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开始能用不同的情感表现不同的歌曲。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多种题材的歌曲,并运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开展歌唱活动,如接唱、对唱。大班幼儿歌唱能力有所提高,在歌唱的方式上不仅可以领唱,还可以轮唱、伴唱,歌唱要求要有跳跃、连贯性。

2.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来源,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经验的歌曲,才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促进其想要学唱歌曲的欲望。如每年春天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小班开展歌唱活动《春天》,歌曲中所描绘春天花开,柳树发芽,蜜蜂蝴蝶飞舞的情景,是幼儿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极有兴趣。也可挑选一些内容积极、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让幼儿欣赏、创编新歌词。挖掘流行歌曲中的积极元素,给幼儿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

二、教学策略运用是有效开展歌唱活动的基础

教师应结合作品,运用一种或多种有效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情绪,使其以一种积极、主动、愉悦的状态参与到歌唱活动中去。

1.教师合理范唱

听唱是幼儿学唱歌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此,歌唱活动中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富有感情地演唱幼儿喜欢的歌曲,才能贴近幼儿,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为歌唱教学进行铺垫。清唱是范唱中最关键的环节,目的是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同时给幼儿一个正确的示范,因此,教师在清唱时要注意自己歌唱的姿势和方法。例如,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中,教师通过表情带有感情地演唱,让幼儿想象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不贪玩,捉虫儿飞回家,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感人画面,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学当小乌鸦爱妈妈的愿望。

2.灵活开展游戏

游戏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同样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教师可以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风格等。在小班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中,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全体幼儿先把小手放在脸颊上,喊出身体的某一部位名称时,幼儿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双手移到该部位上去。教师以随意的顺序喊,有时快,有时慢,幼儿感到紧张有趣,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过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歌曲旋律。中班歌曲《吵醒了猎人快快逃》活动一开始就是进入游戏情景,从熟悉歌词到表演唱,都是以游戏《小动物吵醒了谁》贯穿始终,不仅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也让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教师与幼儿共同唱歌曲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把歌唱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变为现实生活情境。

3.巧妙运用图谱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利用图谱进行幼儿园歌唱活动,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能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记忆歌词。在歌唱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孩子对歌曲曲调容易熟悉,但是对歌词却形成不了记忆,以致出现了孩子哼着曲调却咿咿呀呀,表达不清歌词内容或自改歌词的现象。如果把歌词的内容以图谱的形式表现,让幼儿观察图谱,使他们对图谱产生正确的理解,然后运用孩子们喜欢的讲故事、念儿歌的表达方式把图谱内容表达出来,循序渐进地在孩子们理解图谱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再去记忆歌词。或者在老师范唱完歌曲后,让孩子说说“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孩子们说出歌词后,老师就及时地出示相对应的图谱,加深孩子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之后发现,孩子们和原来相比更容易记住歌词,很多孩子也表示这种记忆形式形象而又深刻,即使暂时遗忘了,再借助回忆图谱中的内容也能很快联想到歌词的内容,如大班歌唱活动《歌唱春天》、《溜溜歌》。一般来说,图谱的呈现方式有两种:1.整体呈现方式。就是一开始老师整体呈现的,老师借助故事帮助幼儿建立了音乐与图谱之间的联系,然后引导幼儿分析图谱,理解音乐,从中感受音乐的变化与整体效果。2.分部呈现方式。如《三只鸡》,老师先出示了前面三只鸡的形象,很好地解决了孩子对歌曲内容理解的问题,然后再依次出示三只鸡不同叫声的节奏图谱。

4.丰富歌唱形式

我们在歌唱活动中一般会挑选一些旋律动听、节奏明快、词曲结合自然、易于上口、内容与形式统一,有一定艺术性的齐唱歌曲。主要是双声部歌曲的特性决定幼儿在学、唱的过程中容易跑调、抢调、跟调等混乱状态,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如在大班《闪烁的小星》歌唱活动中,孩子对这首歌很熟悉,我准备了背景图、大图谱以及小图谱,在活动中,教师可先利用图谱来进行分声部练习,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星星来表示图谱,一目了然,幼儿在轻松自如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性的双声部演唱。

5.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的特点。在歌唱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幼儿对歌曲情境的体验。如在歌唱活动《小星星》中,我用课件制出满天星星一闪一闪,并运用动画效果制作星星眨眼的效果,通过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促使幼儿产生学习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国旗,国旗,我爱你》,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升旗的录像进行导入,通过观看动人的场面,及教师轻唱,使幼儿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紧接着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旗、爱祖国?”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幼儿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第7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新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要让孩子“喜欢”,就必须得让孩子在唱歌活动中感受到快乐。那么,怎样调动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开启幼儿唱歌活动的快乐之门呢?重新审视歌唱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协调统一。

一、筛选歌曲,激发幼儿唱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现在的幼儿歌曲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歌曲。我认为选择歌曲要有以下标准:

1.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幼儿教师应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幼儿容易接受的歌曲,可以激发幼儿的欣赏和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生硬的要求幼儿学唱一些晦涩难懂的歌曲,幼儿本身无法理解这些内容,也就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当然达不到歌曲的教育目的。

2.要符合时代特点。幼儿歌曲的选择应该能体现新时展的要求,不要一味地只是重复旧有的、太过陈旧的歌曲,否则幼儿会因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要能突显创新精神。幼儿音乐教育的突出目的就在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所选择的的歌曲应该可以留给幼儿一定的思考与创新空间,彰显幼儿的创造张力,同时要拓展和更新现有的歌曲教育教学内容。

以下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泡泡不见了》(具有生活气息)……

二、渗入律动、游戏,和孩子一起玩音乐

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应该增强参与意识,和孩子一起玩音乐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亲近自己,要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就要在歌曲演唱活动中注意挖掘以下细节内容:

1.由动作游戏引导的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富于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经常让幼儿听和看,选择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歌曲,很快的将幼儿带入歌曲的意境中,感受歌曲的氛围,受到一定的熏陶。

3.可以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自由地舞蹈,让幼儿的创造力在歌曲的欢乐情境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巧设情境,快快乐乐学唱歌

陈鹤琴先生还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进行唱歌教学时,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相应的情境,既寓教于乐,又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1.物质环境:幼儿的感知是具体形象的,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常常要从发散性的想象回到现实的情景中,这就需要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支持。如:图片、影像以及一些特殊的道具等能很好的促进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支持。

2.问题环境:在歌曲演唱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适时、恰当的提问,可以让幼儿进行讨论,也可以让有独立思考,引导幼儿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歌曲,这样幼儿在活动中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幼儿与引发幼儿自住性学习。有时教师在幼儿兴奋时说的一句点拨往往会引起幼儿进一步关注,而且是带有思考的关注。

四、唱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

在教唱活动中,有时一次活动下来大多数孩子记不清歌词,更不用说什么表情、感情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歌曲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在歌唱活动结束时,如果孩子没有记住歌词,那么经常性的播放这首歌曲,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学会歌曲。其实同伴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一首歌教下来只有几个孩子会唱了,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已有大部分孩子都会唱了;因为孩子们在玩耍、游戏中会互相模仿、学习,就是“儿童教儿童”,它是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随时可教、随处可教,有时比老师教的更有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在教唱歌曲前,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给孩子播放歌曲听,用说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旋律、节奏和理解歌词内容,并吐字清楚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第8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一、以趣味节奏练习,拓展音乐学习途径

1.稳定节拍――节奏游戏“开场“

音乐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容易简单重复,融入节奏元素能让这一部分富有变化,具有趣味性。

例如,在音乐教学活动刚开始的问好环节,本人将问好改为以均匀而有节奏地念白:师:“小 朋友 们 好”幼:“X 老师 你 好”,据幼儿学习情况,念白的节奏还可难度逐步递进,在问好的同时,加上相应节奏的拍手、叉腰、拍肩、拍腿、踏脚、摆手等动作,不仅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也为后继的教学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活动基调。

有时,我还会带领幼儿玩一些有趣的节奏游戏,这些节奏游戏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歌唱活动前我和孩子一起玩过《一人指挥、大家走》的节奏游戏:

歌唱活动开始前,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人指挥,大家走’的游戏,这是个神奇的鼓(指指手中的非洲鼓),它会来指挥小朋友,请你听着鼓声走哦!”老师有节奏的拍打鼓,幼儿则有节奏的跟着鼓声进行走动,之前杂乱的脚步声随着鼓的指挥变得越来越好听,越来越有节奏。

游戏中,教师将音乐节奏元素用走、跑、跳的动作表现出来,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引导和随意动作的整合,激发了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2.趣味练声――.节奏练习“开唱“,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融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节奏,让发声练习更富有情趣。

这天音乐活动前,外面下起了小雨,幼儿们兴致盎然的站在屋檐下观望雨滴。“小雨小雨――滴答滴答,大雨大雨――哗啦哗啦”听到孩子们的自言自语声,我将这个生活中的节奏加入了练声环节中。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学唱兴趣。

“XX XX |X― X X | X X; XX XX |X XX XX | XX XX”

小雨 怎样下 滴答 滴答; 大雨怎样下 哗哗 啦啦 哗哗 啦啦

把节奏融入到歌唱教学活动的发声环节中时,教师还可从幼儿感兴趣的声音入手,时快,时慢,或者模仿各种叫声以及交通工具的声音等,为幼儿歌唱活动及节奏感打下基础,让发声练习“有趣”起来。

二、用声音、动作再现节奏,丰富歌曲学习方法

1.以童谣吟唱节奏方式,自然识记

根据语言和歌唱一样具有节拍节奏的特点,本人选择具有相同时值音符构成的、节奏单纯的童谣来辅助歌曲学习。

在学习歌曲《小鱼和大鱼》时,本人发现该歌词比较简单、乏味,幼儿歌唱的时候节奏的掌握较难。

因此,本人选取了幼儿熟悉的童谣《圣诞老人》,让幼儿先进行念白联系,待幼儿熟悉了节奏后,再将现在歌词替换其中,让幼儿在熟悉的节奏中学习歌曲。活动中,幼儿在饶有兴趣地朗读中,很快掌握了该歌曲的节奏难点。

儿 歌:《圣诞老人》节奏谱

富有韵律感的儿歌辅助学习能让幼儿很快掌握歌曲节奏、熟悉歌词,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节奏练习的乐趣。

2.以动作表现节奏方式,身体力行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是幼儿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示出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节奏,表达对节奏的认识。

歌曲《上课铃声》节奏谱

歌曲《上课铃声》有很多象声词,歌曲的节奏也比较明确,适合幼儿用有节奏的动作来表现。因此,本人进行了大胆创编,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演唱”歌曲:首先老师请幼儿用身体左右摇摆来表现歌词前半部分,使用另一个动作――双拳相互敲击来表现歌曲中的铃声部分的节奏。

以动作方法练习歌曲,可让幼儿充分感知并理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速度,有助于歌曲的学习。

在让幼儿用模仿动作学习节奏的时候,教师还可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拍手,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走步等动作,让歌唱活动“运动”起来。

(三)以节奏伴随歌曲练习,趣味演唱

1.用有节奏的念白代替常用的衬词

在歌曲练习中,一些教师会设计一些粗浅的合唱形式,例如唱衬词等,此时,本人将有节奏的念白放到该部分中,让衬词不仅是部分歌词的重复,还具有节奏训练、感受歌曲节奏、丰富歌曲情境的功能。

歌曲《小兔和狼》是一首游戏歌曲,本人在该歌曲的乐句结束部分安排了有节奏的念白,一开始是简单的“跳跳”、“呼呼”,随后是相对复杂的节奏“跳跳跳”,再是相对有趣的动作节奏,这些节奏的加入,让歌曲的演唱变得非常有趣,孩子们也很喜欢。

念白是运用语言表现节奏的一种形式,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识记歌曲节奏,也能丰富歌曲演唱的形式,提升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2.以随乐的节奏游戏代替枯燥的反复练习

相对乐曲,歌曲的节奏由于有歌词的再现,幼儿相对掌握比较容易,将节奏游戏和歌曲结合起来可以让歌曲的练习过程更为有趣,也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让识记歌曲变得更为容易。

歌曲《传土豆》中,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每个人都有一个土豆放在自己的面前,大家一起唱歌,强拍时用右手拿起自己面前的土豆,次强拍时把土豆放在右边小朋友面前,这样不断重复,直到歌曲结束,游戏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轻唱轻传,快常快传,慢唱慢传,左手传向左传,变土豆为其他代替品等。这首歌曲的练习过程因为节奏游戏的加入变得非常愉悦,不仅让幼儿演唱的过程中练习了强弱拍,节奏感,相应的动作协调能力和表现能力,也避免了歌曲练习的反复和枯燥。

在将节奏融入歌唱活动时,教师还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节奏的特点:

1.画节奏图谱,使节奏具有视觉形象

“图谱”是指幼儿易于理解的各类简单、明了的图画等视觉符号,主要包括形象图片、象声词、乐器图案、标点符号、简易形象符号等。

本人为《围着大树》设计了以上的图谱,直观形象的图谱让《围着大树》的教学活动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如果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也易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拍打节奏,对比之下,效果也会更显著。

2.以游戏引入,使节奏具有导引效应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歌唱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节奏感等各方面的能力。

第9篇: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激发;兴趣;唱歌

唱歌是人类自然的愿望,是人类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方式,幼儿也是这样,他们通过甜美、清脆的声音来表达自己愉快、喜悦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孩子们喜欢唱歌,唱歌就像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亲密伙伴。但是,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得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唱,不能把歌唱好,不敢把声音唱出来。那么,我们要怎样来鼓励孩子大胆、自然地歌唱,有效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让歌唱成为孩子们的乐事呢?

一、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现在幼儿歌曲很多,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有些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如何来选择适合孩子们唱的歌呢?

我觉得首先要看歌曲的歌词,歌词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歌词内容应该有趣,并为幼儿所理解

幼儿的生活经验很有限,理解事物的能力也不高。因此,歌曲内容应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为幼儿所理解,否则幼儿只会机械地发出声音,并不知道其含义,也就不会富有感情地来唱歌。如《小老鼠打电话》就是一首很有趣的歌曲,其内容是:小老鼠想打电话找朋友玩,但请来的却是小花猫。怎么会请错了呢?原来是电话号码打错了。这就像一个情景故事一样,将歌曲串在一起。幼儿在学歌曲时就会感到很有趣,想要把歌曲听完整,想要学会唱这首歌曲,想要去自己表现歌曲。又如,大家熟悉的那个歌曲《小蝌蚪找妈妈》,它的歌词“小小蝌蚪游游游,圆圆脑袋黑油油,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转圈游。”幼儿初次接触这首歌时,就被它形象生动、富有韵味的歌词所吸引,产生了学唱的欲望,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所以在选择歌曲内容时,我们要为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歌曲来教授。

2.歌词要有重复,有发展余地

幼儿喜欢唱歌词重复的歌曲,歌词适当地重复,会使幼儿感到熟悉,就便于记忆。重复可以是一段歌词中有几个相同的地方,如“许多大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许多大鱼游来了,快快捉住。”其中“许多大鱼游来了,”重复了两遍,“游来了”又有所重复。重复也可以在一首有几段歌词的歌曲中,各段歌词间都有相同的地方。如《我爱我的动物》一曲,每段除了动物名称和叫声不同以外,其余歌词完全一样。第一段是“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第二段则改为小猫,即“喵喵喵”的叫声了。这既能激发幼儿学唱歌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二、利用动作进行新歌教学活动

用动作引导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从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歌曲,可赋予动作性。如,在歌曲《套圈》活动的前期准备时,先让孩子进行“套圈”的游戏,让三个孩子一组来玩“套圈”的游戏,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伴随游戏活动学习歌词朗诵,再进行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让幼儿在放松的氛围下学习唱歌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自发地模仿和学习,让孩子们轻松地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地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的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一边跟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在我的表扬下,孩子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不管安排什么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并且建立相对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这样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四、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唱歌的兴趣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时幼儿的认知、记忆、思维、有意注意等状态都较其他的时候好,这是因为在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兴趣。如《小老鼠打电话》这首歌曲,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向幼儿展示歌曲的内容,于是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情景,让幼儿进行游戏表演。我准备了一个小舞台和小老鼠、小花猫的手偶进行游戏表演。请一名幼儿当“小老鼠”,其他幼儿来唱歌。开始唱歌后老鼠把猫咪的头像贴到另一个幼儿头上,请他做猫咪来和小老鼠对唱,这样,幼儿的兴趣极高,争着要表演,学得也快,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在唱歌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其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幼儿对唱歌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邱艳静.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6):123.

[2]郭红绫.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J].企业导报,2010(6):261.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幼儿教育,2000(11).

[4]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