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精选(九篇)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第1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摘要: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 科技创新 目标 意义 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力争到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第2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农业 科技 创新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 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 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 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 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 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 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

第3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7月5日,中外农业大学校长高层论坛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30多位中外农业大学校长围绕“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在题为《农业的文化创意化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应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创意农业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本刊特将厉无畏关于创意农业的精彩论述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创意农业是农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广大的乡村区域提出农业文化创意化的思路,其实质内涵在于从单纯的关注农业的产能,转向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和创新农业业态。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其理念和模式为城市乃至乡村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

在世界经济步入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产业体系,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创新之路。

创意农业的新思维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的“双创”战略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思维,是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驱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双引擎。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引擎作用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价值。

安徽汪芳生茶业创造工艺型茶,把茶叶编成各种花样,不仅市场价提高了七八倍,还被用做国礼。浙江武义“寿仙谷”利用大棚种植灵芝和铁皮风斗等中草药发展生物医药,取得良好效益。

要强化文化创意的新理念,运用文化创意的新力量,实施科技与文化并驾齐驱的“双创”战略,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创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全面发展。

创意农业的新模式

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创意产业的手法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

以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功能建设农业产业链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新农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相对于目前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

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在利用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新理念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人的创意、创新构想,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农耕文化博览馆和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促进发展。

发展创意农业要活化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能为农业带来增值的资本。此外,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生产活动等,以“秀”吸引消费者,秀出古往今来的农耕文化、秀出新农村新风貌,从而起到吸引旅游者、塑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的作用。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能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形成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和价值实现系统。

就创意农业而言,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通过创意农业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

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的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时尚创意产品的载体,发挥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可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

目前国内创意农业一些项目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有待进一步增加文化含量,完善产业链,形成创意农业庞大的产业体系。

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

应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确立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战略,制定创意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发展的新机制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变农业发展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全面挖掘农业的潜能,把科技、文化、产业、市场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农业业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只有突破工农业和服务业的界限,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

发展创意农业的关键在于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发挥创意,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构建起较完善的产业系统,从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因此需要事先做好综合规划和具体项目的策划。

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农村不仅缺人才,还缺投资,这就需要城市大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

第4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思考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S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43-0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的论断;指明了发展农业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要更新农民队伍培养观念,拓宽新型农民的培养口径,联系本地实际,认清国内、国际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拓宽农民的生产渠道,掌握科学技术,提升经营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打造一支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探索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发展农业的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 当前农对队伍现状的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在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进入了耕种科学化、机械化,农闲时间有开拓精神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自学加入市场经济活动行列。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从事农业产品运输、加工等行业,通过考核得到技术专业证书。有的成为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有的从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发展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行军,成为家乡民众发展致富的榜样。这些新型农民为家乡的集体经济发展储备了主要力量,他们是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农民是培训的重点,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为子女看护留守儿童的、家庭牵扯及思想意识保守的部分农民。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亲身体验外部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的甚至还没有彻底从传统的耕种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农业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理解,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加大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思想基

抓好新型农民队伍思想建设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各种方式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利用农村文化室活动,文艺宣传活动,科技致富典型报告会,农民企业家致富脱贫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报告会,从多方位对农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农民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向上的新农村生活氛围。要激发首富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科技致富典型的优势,为家乡的致富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 改革培训科技方式是新型农民队伍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针对农民开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系统工程,要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产业特色,确定各村的主导。明确培训方向,如,适合梨树种植引进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蔬菜、水果种植技术,畜牧业、水产养业品种养殖技术等等的培训。拓宽农民的开发致富口径。同时抓住骨干农民,形成以点带面。培训教材编写语言大众化,要切合本地实际,讲解通俗易懂。教学要理论现场实践相结合,与现代教学设备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要组织种田、养殖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率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农产品储藏保管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化的经营新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4 加强市场经营意识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是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就必须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营科学的培训。培训方法要适应农民的特点,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要做到典型事例与理论相结合,内容与本地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训内容要由浅入深,语言讲解要大众化,通俗易懂,举例要恰当,引人入胜,适应农民的心理和理解程度。要以农民企业家作为培训教师为主,以他们从事市场经营的现身说法和经验事例来吸引农民,激发农民,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掌握市场经营方法,培养经营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培养跨乡村跨省市跨国界合作的经营理念。打造生产科学化、加工专业化、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要真正搞活农村经济,就要做到村与村联合,乡与乡联合,跨县省联合,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力争走向国际市场。

5 跟踪培训效果反馈,做好咨询服务,是提高农民队伍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培训效果,改进培训方案,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必要途径。各主管部门要有计划的走下基层对培训的项目进行调查实施效果,跟踪回访听取群众意见,评估培训效果,通过广大农民的实践效果检验我们的培训工作水平,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反馈,调整我们的培训方案,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设立专家咨询服务电话,应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各村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通过查找资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培养农民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总结,自我发展。提高农民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培养农民掌握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相关的科学技能,企业管理技能,在思想上建立市场经营意识、合作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新型农民,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各级政府的十分重视的问题,是我们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232.

第5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中国共产党*省第*次代表大会于*年5月25日胜利闭幕。院党组决定,今天在此召开全院党员大会,学习贯彻省第*次党代会精神。

省第*次党代会于5月21日至25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认真听取和审查了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代表九届省委所作的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九届省委报告的决议;认真听取和审查了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关于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出了我省出席党的*大代表;选出了中国共产党*省第*届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选出了中国共产党*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本人作为代表参加了省第*次党代会。

省第*次党代会是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大会,是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大会,是一次团结、民主、创新、奋进的大会。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省第*次党代会精神,是我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一部分以九届省委报告为重点,深刻领会省第*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代表九届省委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共1.5万多字,分为五部分:一是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二是今后五年的形势和任务,三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是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五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论述深刻,符合中央的精神和时代的要求,符合*的实际,是一个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纲领性文件。

这次省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即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主题”,即围绕发展与和谐两个主题;抓好“三项工作”,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结合我院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第*次党代会精神上来。

一、深刻领会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和“六条体会”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总书记两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团结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局良好,圆满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来之不易的成绩概括为*三个方面: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文化大省建设成效显著;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大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创造的财富总量翻了一番。2001年,经济总量仅仅为12039亿元;而*年,这个数字刷新为25968亿元;GDP由占全国的1/9上升至占全国的1/8。尤为可喜的是,我省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明显转变,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节约用地成效显著,*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变成了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成绩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张德江同志在回顾五年的工作时,总结了六条主要体会:办好*的事情,必须高举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牢记使命,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必须勇于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关注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必须维护稳定,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必须加强党建,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深刻领会“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及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

张德江同志在报告中*:中央对*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殷切期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年春,同志在**“*”重要思想,要求*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3年春,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人民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小康社会建设成效明显,科学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增创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行一步的新优势,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今后五年,我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纵观形势,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

张德江同志在报告中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民主法治,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推进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明确*了今后五年推进发展与和谐的主要目标: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而*来,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要发展,二要和谐,正是对党中央决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从发展方面来看,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离开发展的建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发展,解决前进中面临的一切问题才有了切实可靠的根本保障。今后五年,*将全面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见之于经济,就是又好又快,实现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从和谐方面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对*而言,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为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在思想上真正解决,在工作上真正落实到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追求的宽裕型小康,就不仅是经济上的小康,而且是全面的小康、协调的小康。

三、深刻领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谈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张德江同志*,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报告*了九个方面的措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二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七是着力优化外经贸结构,提高外源型经济水平;八是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九是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报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专业镇和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创新文化。

报告*,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要坚持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培育生物、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报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专业镇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强化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大力培养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

四、深刻领会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的丰富内涵

在谈到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时,张德江同志*,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报告*了八个方面的措施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是树立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五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六是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群众基本生活;七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八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五、深刻领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

在谈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时,张德江同志*,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制度建设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报告*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三是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四是坚持不懈开展党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制度建设水平。

最后,张德江同志在报告中号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谱写共建美好南粤、共享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第二部分结合我院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精神

结合我院实际,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关键是要把省党代会精神传达到全院每位党员、干部和职工,让大家深刻领会省第*次党代会特别是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关键是要把民心、智慧和力量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凝聚到推进我院各项工作发展上来,在发展中提高,集中精力把我院的事情办好。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张德江同志在《报告》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要始终坚持“构建创新型院所,不断提高院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我院的根本目标,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从*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出台,到今年,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决定,这充分说明“三农”工作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同时,这四个一号文件关注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高度重视和*农业科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学习这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更进一步明确加强我院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年一号文件明确*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具有明显优势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建设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负责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试验研究。

*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开展稳定支持农业科研院所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可以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在我们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位置。正如*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旨*的:“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因此,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广大党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认真落实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发展好农业科技事业,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快建设华南创新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我院贯彻落实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建设好华南创新中心。

4月14日,由省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共建,以我院为依托主体的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已在我院正式签约挂牌。

建设华南创新中心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出的“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重要指示;二是*至*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三是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决定。建设华南创新中心,是贯彻这三方面重要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华南创新中心建设。在华南创新中心签约挂牌仪式后,我们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有关工作,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黄龙云常务副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张德江书记批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有三大因素,一个是水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我国缺水,特别是农业农村更缺水。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是一大战略。二是规模小的问题。我国农业种养基本以家庭为单位,既分散,规模又小。所以,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个大问题。三是科技水平问题。农业科技普及水平有待加强和提高,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又是重中之重。共建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意义重大,希望取得积极成果。

省长黄华华省长批示:近年来,省农科院深化改革,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丰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茅。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共建为契机,努力办好华南创新中心,当好农业科技排头兵,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黄龙云常务副省长受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委托,代表省委省政府出席仪式,为中心签约挂牌并作重要讲话。他批示:有幸参加会议,获益良多,今后当尽心尽力做好农业科技这天下之大事、省委省政府情系之要事。

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和黄龙云常务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是我院加快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的强大动力。利用这个机会,我想与大家一起回顾华南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华南创新中心建设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近年来,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构建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03年11月,张德江书记在我院视察时指示要走科研、生产、推广、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发展路子。*年6月,黄华华省长视察时指示要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推广服务体系,使科研机构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依托。

*年,中国农科院*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和建议,并被采纳写入*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为贯彻落实*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政协于*年初*“建议成立华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年3月,李容根副省长批示:请省农业厅、农科院重视“建立华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主动与国家农业部联系,争取成为国家“*个中心”之一。*年4月,我院向省政府申请建设华南创新中心,李容根副省长再次批示,要求我院做好先行工作,条件成熟即*申请。黄华华省长和李容根副省长亲自部署协调,要求支持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建设华南创新中心。*年,省人大审议通过将华南创新中心项目列入全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今年初,省发改委将华南创新中心列入省*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因此,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华南创新中心建设,对前期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的基本框架。会议充分肯定和支持中国农科院与省市农科院联合共建的做法,要求坚持“干中兴、兴中建”,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完善来带动体系的形成。

因此,按照国家和省的精神,我院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正式出台之前,先行开展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华南创新中心的工作。一方面,大力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农业种质资源、超级稻育种、设施农业、禽流感疫苗和猪口蹄疫防治等研究。*年10月,中国农科院与我院共建蔬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农业信息技术、畜牧等五个优势学科(研究所),并首批启动了共建作物研究所和蔬菜研究所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响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华南区域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经过与广西、海南农科院沟通,两个院都赞成以我院为主体建设华南创新中心。现在,华南创新中心已正式签约挂牌,这标志着华南创新中心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我院要以华南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全面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一院三体系”的现代农科院。

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要重点建设八个公共研究平台和两个基地:农业分子育种、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标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生长调控、动物遗传改良与分子营养、动物重大疫病与人畜共患病、农产品加工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这八个公共研究平台和现代农业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建成后预计每年培育农业新品种40-50个,研制农业高科技产品60-80个,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0-30项,新增社会效益50亿元以上。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加快建设好金稻种业、永顺生物制药、智威畜牧水产、宝桑园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和有行业准入条件的中试平台,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使中上游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成为支撑农业产业化推进的成熟技术。

在科技推广服务方面,要创新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省农村科技服务团”活动。要充分利用农科院的人才、技术、成果优势,组织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培训活动。要办好农科院在全省100多个县市建立的700多个试验示范基点和基地,建设好植物医院、动物医院、专家大院。

二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升*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水平,带动*省其它2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与有条件的市县共建农业科技试验站。

三是结合各地区域特点与优势,在粤北和东西两翼创办20个农业专业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依托我院建设华南创新中心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有决心建设好华南创新中心。省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年至*年,全院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86项,申报专利130项,获授权专利65项,通过国家和省审定品种159个,获得生产批文新产品260个,主要作物良种良法覆盖面积占全省40~85%,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400多亿元。在农业部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五”评估中有8个研究所进入全国农业科技百强所行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茅。可以说,我院是全国省级农科院的排头兵。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农科院的指导、支持、帮助下,华南创新中心建设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我院科技创新工作

发展科技事业,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领导班子。建设华南创新中心,关键也在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了深刻阐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在工作中,院所两级领导干部要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领导作风方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在班子内部,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涉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前,要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征求群众意见,决策时要严格执行议事决策制度。

2、工作作风方面,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支撑能力和院所的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我们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具体在领导工作中,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集中精力调研解决事关单位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面向生产、面向产业,及时发现、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共性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重视和保障职工群众的权益,为院所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3、学风方面,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担当起领导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必须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通过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着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问题。院班子将更加重视干部学习培训工作,以建立健全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推动全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推动领导干部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4、生活作风方面,要健康向上。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我院基层党组织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最近,各所党总支部及下属支部已经完成换届选举。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要好好研究的课题。院各级党组织要把围绕院所中心工作,为建设以科技自主创新为中心的“一院三体系”现代农科院、构建和谐院所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作为党组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本单位改革与发展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保证院所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着眼点,把促进院所中心工作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

院各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继续以七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做好研究所党建工作:一是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院所的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二是支持行政领导人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改进工作;三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领导和支持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开展工作;四是参与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五是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六是加强对党政领导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监督;七是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各研究所要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纳入研究所整体工作规划,为科研、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生产经营、后勤服务与管理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三)充分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在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岗位排头兵作用。我院在职党员有501人,加强在职党员队伍建设,这是关系到我院发展的战略问题。广大党员要在科研、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生产经营、后勤服务与管理各自的岗位上为了我院的共同目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发挥岗位排头兵作用。党员要在院所科技创新与和谐建设中注意树立我院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提高党员在职工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院的各级党组织要围绕院的中心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凝聚人才,把广大科技人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2、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离退休人员占了全院总人数的三份之一,加强与离退休同志的沟通协调,倾听离退休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对做好院所的和谐稳定工作日益重要。要发挥好离退休人员党支部在和谐院所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离退休党员的“四个作用”,即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推动作用、在构建和谐院所中的参谋作用、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示范作用、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各研究所和院机关各部门要多关心和支持离退休人员党支部的工作。

(四)抓好职工思想教育,巩固院所和谐的思想基础

院各级党组织要抓好党代会精神的宣传学习,要把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建设创新型农科院所和建设和谐院所的目标上来,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加强共产党员的道德建设,加强科技人员的科研道德教育。要把握好正确的宣传和舆论导向,组织好主题宣传活动,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院所热点问题,加强形势教育,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兴农强院、兴农强所的第一要务,前进中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要珍惜我院来之不易的好形势。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退休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与和谐创建活动。

(五)坚持不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纪律保证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处理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完善我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推进我院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健全监督体系,注重事前监督。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继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六)深入开展“三服务一促进”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与和谐院所建设

按照省委和省直工委的部署和要求,我院从3月份起认真组织了“三服务一促进”主题实践活动。我们要继续以民情调研行动、春风送暖行动、阳光便民行动、基层维稳行动、和谐创建行动等“五大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院科技创新与和谐院所建设保驾护航。

要继续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发挥我院农业科技优势,积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继续扎实推进我院挂钩阳东县及钓月村驻村工作,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全心全意为驻点村办实事,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要结合我省农业生产情况,调整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推进与中国农科院学科共建和院所共建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院所发展。

院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主题实践活动。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帮扶困难职工,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和谐院所。

最后,对我院学习贯彻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全院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委、省直工委的部署,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扎扎实实地把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确保取得实效。

第二,院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各研究所党总支要利用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省第*次党代会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每个党员都要认真学习张德江同志代表九届省委所作的报告原文;每个党支部近期内要召开一次学习讨论会,专题学习省第*次党代会精神,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认真讨论。

第6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共 新一届,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d0-0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ought of the New Leadership Group of CPC

SHEN Hui[1], FU Juan[2]

([1]Yanche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2]Beijing Baway College of Furt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094)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oductive forces" is a consistent point of view of Marxism, typ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ew leadership of the CPC sticks to Marxis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untryside、famers and agriculture ,but als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Key wordsCPC; the new leadership;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现代农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1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过:“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到农业上就是“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①列宁所处的时代,已经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曙光。他曾指出:“拖拉机是彻底摧毁旧农业和扩大耕地的最重要的工具。”②同志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做过深刻论述。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③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认为农业不仅仅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要科教兴农,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中共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④“两个趋向”思想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对于我们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有人曾把农业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尤其强调农业的机械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通常用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来形容,尤其重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综合不同的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对我国现代农业大致可界定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008年10月12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载体。

2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核心任务是尽快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不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或者说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只有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自主创新,才能抢占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同志十分关注农业的自主创新问题,早在2003年1月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⑥而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主导品种。如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自主创新,不仅提高了我国水稻生产的综合能力,也为世界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超级稻的亩产已达到800公斤,这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选育成功的三系杂交转基因抗虫棉,单产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而制种成本却降低了百分之五十。诸如此类农业生产品种上的创新,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克服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五十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一些成果转化慢且推广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科技在不断创新,那么这些创新也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志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他在2006年2月24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新阶段发展农业的重要任务。”同时, 他还指出要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成果的转化,除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必须要使先进实用的技术进村入户,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广先进农机具,尽快把实用的技术组装配套,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3 培养新型农民,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可以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不少地方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大范围使用收割机就是一个例证,这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中的劳动者即农民的素质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有重大影响,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工具需要与有着较高科技知识的农民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现代的掌握先进务农技术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所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大专及以上仅占0.6%。由此可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各项工作,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总理在2008年9月30日回答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如何把科技引入农村”时指出:“农村社会的发展,就是要让农业科技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村需要科技,需要大批的科技人员。”目前,在中共领导下,我们已经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主要是对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推广科技极为重视。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在2005年12月3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财政上向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倾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其中包括农业科技投入。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是有利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我们党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毅力。

农村改革30年来,农业获得长足发展,这离不开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从根本上说是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新一届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必须利用科技兴农,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巨大作用。只有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②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94.

③.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7.

④曾庆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N].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224.

⑤2008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R].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9.

参考文献

[1]科教兴国战略研究课题组.科技创新与重要战略机遇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王宏生.略论的科技思想理论探讨[J].理论探讨,2000(4).

第7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人类永远在追求着文明和进步。当今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科技产业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思维和观念若要适应时代变革和发展,迎接挑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各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的发展由过去受资源的约束转入到受资源和市场的约束的特殊时期,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增产不增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怎样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灵魂——科技和市场这两篇文章,是摆在我们农业战线和科技人员肩上的一副沉重担子。**农业怎样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和为主要目标,按照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实情,大力发展循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订单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研究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粮油生产,狠抓烤烟和茶叶两大支柱,突破畜牧业,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按照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去指导好**的农业生产,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为**的“十一五”农业献计献策,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农业在“十五”期间虽然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飞跃,但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特别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科学运作模式上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科技创新上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农业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讲话,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觉悟和总体素质,农业农村工作才能不断再创辉煌。其次是要认真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把握主动权。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贡献。三是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在农业专业知识上发挥聪明才智,在科技推广中不断丰富和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为**农业的新科技、新成果做出贡献。四是解放思想、创新创业、加快发展。必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等科技措施上发挥先进生产力的贡献作用;五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注重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树立品牌意识,走农民企业化路子。

要坚持科技创新,就必须在农业战线上创新创业,抓好农业重大措施的落实。一是要架起农产品通向城乡消费市场的桥梁。积极组织实施电脑农业信息化“阳光”工程的实施,使乡镇全面沟通,有条件的村委会部分开通,最后覆盖全部村委会和有条件的自然村;支持和保护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经济,通过完善新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因特网和电视广播,报到有价值的信息为农服务;实施走出去,对城乡消费市场进行全面了解,引进信息技术,指导商品流通和发展。二是要实施两个转变。首先从种粮、养畜单一分散的产品结构向粮食、畜禽、经济作物、加工并举的多元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经济化转变;其次是从追求数量、追求产量解决温饱向追求质量、追求产值,不但好卖,而且能够卖好并创造出高额利润,实现小康的方向转变。三是要结合县情,区别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三类不同地的发展。因地制宜,区别布局,发挥优势,狠抓生物资源(微生物、动物、植物)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实现。

新的农业发展时期为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明开放的农业创业环境给我们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农业的明天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发现和探索,才能不断创造辉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新的姿态和新的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坚持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企业创新,在“农业稳县”的战略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第8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发展;数字农业;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发展

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已是大家的共识。过去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依然仍将会证明这一点。建设新农村,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最大福音,是当代中国农村的重大变革,是当代中国农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农民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解决不了温饱后的亿万农民的发展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只能是个梦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特别是持续的发展问题,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和确立,就在全党全国人民中产生强烈共鸣,成为整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尤其成为了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新”在发展。农村由于相对落后,发展的任务艰巨、复杂,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真正要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有超前意识,发展数字农业。就是要用数字农业的手段,去推动农业发展,进而用数字农业的手段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过去的半个世纪,新中国的农民曾迎得了两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这两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旧土地制度,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使一穷二白的农村面貌换然一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改革,亿万农民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农民自发地挑战贫穷与饥饿,自觉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国农村也因此很快发生了巨变。然而,随着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严重束缚和粮棉价格下跌等原因,导致“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发展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党中央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桩桩重农举措初见成效,粮食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是,“三农”问题还依然存在,农民就业、致富等难题还依然没有破解。“三农”问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就是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这将是中国农村又一次重大的战略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将在这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找到答案。过去启动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制度保障,随之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将又一次把重大机遇推到了当代中国农民面前。

二、数字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龙头”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没有理由无视它,放纵它,如果这样,我们就会错失良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只有珍惜它,抓住它,中国农业就会乘势而上,“三农”难题就会逐步破解。机遇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如何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中央给出了明确的原则,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使已经落后的农业“迎头赶上”其他各业,“迎头赶上”世界潮流。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发展数字农业。因为,数字农业代表了当今世界潮流,体现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革命的

时代特征。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定着中国亿万农民的前程命运,决定着中国农村的现代文明,也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数字农业是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各方面、各种过程的全面数字化。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的农业。农业数字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是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建立农村和农业运行机制。它在宏观上,包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包括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包括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包括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包括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它在微观上,包括数字农业信息采集与产品开发;包括农林植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包括土壤和作物系统过程模型与数字化设计;包括数字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平台构建与应用;包括数字农业精细养殖技术平台构建与应用;包括数字林业技术平台构建与应用;包括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示范等。它被西方发达国家称为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

三、发展数字农业就是创建高效农业模式

数字农业 是一种综合应用现代化高新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数字农业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传统农业技术与机械装备进行改造,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集成组装的组合体系,是生物工程等技术完整的结合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的雏形。

数字农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优质产出的高效益,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业相对发达国家的农业来说,具有迟发展、欠发达的特点。我国的农业要有新的发展,要追赶发达国家的农业,当务之急是必须利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其关键就是要全面构建数字化农业,以农业信息数字化为支撑、为依托,建立大规模农业的信息化模式,才能对走在我们前面的先进 “迎头赶上”。

发展数字农业,创建高效农业模式,首先,就必须激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要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切实保障他们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发展数字农业、创建高效农业模式的素质。再次,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创建适合发展数字农业和高效农业模式的体制平台。大的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完善农村政治制度。小的方面,要为发展数字农业、创建高效农业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农机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促进劳动过程机械化。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农机具购置和农机化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五、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建立完善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部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

[2]陈栋栋.我国进入减人增机发展现代农业新时代[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

[3]陈昂辉,邵益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丘陵地区发展农业机械代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机,2009(6).

[4]陈柏槐.农机化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J].湖北农机化,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