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精选(九篇)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

第1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考;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策略

自2012年采用新课标后,广西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的原则,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要求。《遗传的分子基础》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息息相关,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高考复习时应认真制定好《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策略,以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一、近四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中《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命题热度及命题特点

1.命题热度

2.命题特点

第一,近四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在考查《遗传的分子基础》时有三年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命题特点是深挖教材,以考查基础为主,但又不失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查。

第二,2015年第29题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对植物激素的影响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实验与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命题大大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也代表着高考试题变化的新趋向。

二、学生丢分原因分析

而从阅卷总结中可看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为基础知识识记不牢,基本概念辨析不清;审题不清,对题干文字信息理解不到位;识图、析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缺乏分析图表的方法;书面表达不规范。

三、广西高考生物中对《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复习策略

1.重视课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1)概念复习图表化。对生物知识中的概念不要死记硬背,可以采用形象记忆,把概念图化。如把RNA的复制、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概念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

(2)专题知识网络化。如可以把DNA的结构与复制、转录、翻译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基因工程、生物的变异等知识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3)核心内容练习化。如基因的表达等学科核心内容要不断加以巩固,这些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且试题材料常来源于教材。

2.加对实验思想、方法的指导,注重实验的分组以及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处理

《遗传的分子基础》涉及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个经典实验和科学发展史,复习时,教师应按照科学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路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领悟实验原理,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评价训练,以适应新课改理念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3.加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识图题在生物学知识的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考生物试题《遗传的分子基础》一般用中心法则图为载体,要从这里获取与处理生物信息的途径。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可以从题干文字及背景材料、试题的设问、中心法则图示、表格内容等方面来锻炼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2015年广西高考生物试题第29题丢分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取和处理题中信息及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复习时要以“中心法则”为主线: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的结构和复制、染色体和基因、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生物的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4.精选精练,提升学法、解法

(1)精选习题,演练高考真题。现在各种生物高考资料很多,但是很多资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资料中有很多原创题,但是这些题目还不够严密,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还有很多题目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把握不足,所以要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演练高考真题可以使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提高对高考题的把握能力。

(2)熟悉解题程序,提高应试答题技巧。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有一定的解题程序,如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一般有排除法、比较法、图示法、综合分析法等。《遗传的分子基础》中如果考到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一般用排除和比较法;如果考到DNA分子的复制或表达的计算,一般用图示法;对于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则要用综合分析法。

5.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时,要提高高考复习效率,进行有效复习,首先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总结高考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注重基础,回归教材;注重实验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最后要精选精练,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解题能力,使学生决胜高考。

参考文献:

1.徐文.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研究及应考策略.

2.张明忠.新课标卷六年考点对比(Ⅰ-Ⅱ卷)分析.

第2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遗传规律;生物学;教学方法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6-02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生物的学习研究不仅仅关乎到学生的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高中遗传规律的实质的研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笔者在此文给出一些意见以期对读者、对高三的莘莘学子、对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1.反思复习过程,分析问题

一轮基础性复习。进入高三,学生面临的就是第一轮复习。生物教学工作者对像遗传规律样的重点难点进行循环式复习,并对其他基础知识详细讲解,实行两者并重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复习中,师生该怎样做才能学习效率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教师两方面着手去抓。一方面,就教师而言,在上课时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遗传规律的重点难点有充分的把握,进而在课堂上对其教学游刃有余,手到擒来。

二轮复习中的针对性复习。二轮复习就是有针对性的复习。二轮复习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在二轮复习中,高中生物教师只是针对像遗传规律的实质这样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记忆,在此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有关遗传规律的例题,其例题大部分多来源于书本,有学生就认为书上的例题已经被讲解了不知多少遍了,自己几近倒背如流了,就不需要听了,进而埋头梳理其他的事情。殊不知,越是书本上的越是经典,老师在讲解的同时可能会穿插一些新遗传规律的知识,所以,老师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不要因为简单而忽视。另外,在课后,学生应做一些有关习遗传规律的习题加以强化训练。

三轮复习的强化训练。三轮复习打的就是题海战术,生物在"遗传规律的实质"的这一模板中学生该怎样去复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一是有针对性的练习。相对其他版块,遗传规律的实质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像杂交、侧交以及显形、分离定律、结合定律等记忆性的东西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所以在三轮复习中对各个章节一一攻破,并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做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加以使自身的学习提升一个层次。

2.改进思路

笔者通过查阅高考大纲了解到其对"遗传规律的本质"这一板块的要求是阐明,就是理解的水平,高考大纲将考试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理解三个层次,就是说遗传规律属于最高层次。但是,有些高三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大致把握高考大纲,没有进行细致研究,导致理解失误,认为遗传规律的实质是属于了解性的知识,对其不必深究,学生对该板块的学习放松,从而致使高考失利。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教师应对高考大纲进行深入探究,熟悉,了解,掌握大纲内容。进而使生物复习教学顺利进行。

2.1对教学内容再思考,理清知识及能力结构框架。教师在对遗传知识的讲解时不能只是为了答案而讲解,而是在讲解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其思维方向加以引导,在讲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对于一类题型,怎样的方法才能快速的解出题目答案。另外,在对于不止一种的方法的题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激活思维用不一样的思路看待问题,使学生彻底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只注重在结果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样,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2.2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为使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教学,笔者根据高考大纲调查学生的反馈以"遗传规律性的实质"这一板块为例设计了一节生物复习课,并希望对读者、对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以借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感情目标这三个目标出发。

第一,知识目标。(1)通过课本学习了解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方法并能分析简单遗传题。(2)通过学习遗传规律的实质熟悉了解常见的遗传病;(3)通过课本学习了解掌握分离定律和结合定律的实质并在生活中能加以运用。

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以及与课外实践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激活思维进而形成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整套思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学生自身的后续发展储备力量。

第三,感情目的。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同学交流的基础对遗传规律的实质上有更深的层的认识。学生的思想更活跃。

结束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需要更多的能力型人才。遗传规律的本质的学习以涉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医疗水平的发展,其对于高考大纲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做好高三遗传规律的本质的复习工作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第3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 微课 高三 生物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当代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被快速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教学过程中。微课除了具有微化学习内容、充分利用零碎化的时间、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优点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多种智能终端,进行展现和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新颖独特而且灵活多变,在国内外风靡一时,也容易被很多教师以及学生接受。

1 了解微课

1.1 微课的概念

微课最早见于国外,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1 min课程。而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称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1.2 微课的优点

(1) 教学内容精: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集中突出问题,即“微问题”。“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2) 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 min,最长不宜超过10 min。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 min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

(3) 学生自主性强:微课视频化的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课外或课上自行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快慢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较大帮助。

(4) 教学效益高:微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而录制,针对性更强,而且可以反复利用,不受传统课堂的限制。利用微课,一名教师可以给数以万计的学生传授课程,而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不再受传统课堂的束缚。教师也得以从繁重的各种教学环节中抽身,将有更多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及增加对学生个体关注度和相应指导。

1.3 微课的制作流程

微课制作流程简述如下:编排微课内容制作PPT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 6.0)录制后期处理(配音加字幕)视频编辑(请学生代表提意见)修改并完善视频编辑用于学生学习。

2 微课在高三生物复习的应用初探

2.1 微课应用于基础知识梳理

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学生首先要过好基础知识关,教师引导学生按章节捋清知识点。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逐一弄清、融会贯通,再配合典型题目训练,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拓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由于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很多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基础依然欠缺,显得很焦虑,会影响到二轮复习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尝试着制作微课用于辅助高三生物复习备考。

笔者以“光合作用”专题微课制作为例,将学生基础薄弱的内容整理后,制成4个微课视频,如表1所示。为便于明晰思路,不遗漏知识点,每个板块制作前,又细化为几个微目标。

类似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的内容,都可以拆分为微课内容。教师制作完成后,分专题编排整理,发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时间,进行查缺补漏,效果显著。

2.2 微课应用于重难点内容的突破

在高三生物的二轮复习中,一般进行专题复习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遗传规律的应用及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变异与育种的综合、生命活动调节的综合、生物与环境的综合、实验探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综合、基因工程的应用等。教师对上述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反复讲解时间又不允许,这时候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微课,解决冲突。学生可以对相应内容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遗传系谱图类遗传题的解题方法”的微课制作为例。首先,简介此类遗传题在高考的考查方式、考查分值等。然后,归纳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第一步,分析遗传系谱图,利用规律判别遗传病种类及遗传方式;第二步,推导出双亲及后代相应的基因类型;第三步,充分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画遗传图解,推导并计算后代患病或正常的概率。最后,进行典型例题的具体分析和典型题目的练习(如例1)。题目的选择以中等难度为宜,太难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例1】 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

(2) 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

(3) 如果Ⅱ-4、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

① 双胞胎(Ⅳ-1与Ⅳ-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② 双胞胎中男孩(Ⅳ-1)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女孩(Ⅳ-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2.3 微课应用于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备考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复习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通过试卷讲评,有助于快速纠正学生错误和混淆的知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完善其知识系统和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试卷的讲评也存在时间分配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使试卷讲评能将精力集中在核心内容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内容分割制成微课,供学生自学或课前播放,如考试概况与错因分析、重难点知识拓展等。以2015年广州一模的理科综合生物考试为例,考试难度为中等,典型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答题不规范:例如第26题第(1)小题,把“类囊体”写成“内囊体”,把“无水乙醇”写成“乙醇”。

(2) 基础知识薄弱:例如第4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因对课本实验细节不熟悉导致失分。第24题考查选修内容,因遗忘基础而失分。

(3) 实验分析能力欠缺:例如第29题实验题,不少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就开始作答,导致产生明显的错误被扣分。

(4) 心理素质不过关:选择题第1、2题简单,但由于许多学生还没进入到考试状态,或粗心大意导致失分。

(5) 审题能力欠缺:特别是分析图表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如第26题第(2)小题,部分学生因对坐标图信息分析不当,而失分。

教师将上述错误原因分析制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课前自学。当然,微课内容除了错因分析,还要对学生今后复习的方向,做出具体提示,例如注意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培养严谨的解题习惯、培养良好的应试心态等等。

2.4 微课应用于方法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等的指导。备考经验表明,这些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在微课的制作选定主题时,一定要为方法指导留一席之地,例如,要专门讲授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

以“曲线图题的解题方法”微课制作为例。首先,介绍一般的解题思路:解答曲线图的三步曲是“识标、明点、述线”。但有时题目中的曲线比较复杂,如曲线不止一条(多曲线一坐标),即除自变量外,还有曲线间变量。这时,可添加辅助线将多个变量转变成单一变量进行解答;有的图解坐标不止一个(多曲线多坐标),这时要辩清曲线对应的坐标含义,搞清曲线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最后,进行典例分析,如例2。

【例2】 某研究小组研究光照强度对小球藻产生氧气量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P处净氧量为负值,是因为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 Q处净氧量为零,是因为Q处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

C. 净氧量=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D. 由图可知,光照强度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分析:① “识标”,横坐标(自变量)是光强度,纵坐标(因变量)是培养液中的净氧量,代表净光合速率;② “明点”(起点、终点、转折点、交点),P点光强度为0,代表呼吸速率,Q点净氧量为0,代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③ “述线”,(随着横坐标即自变量)的改变,纵坐标因变量改变规律)在一定的光强度下,随光强度增加,净光合速率增加,当光强度达到一定强度水平后,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分析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B”。

3 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1) 选题要有代表性。选题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用传统方式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

(2) 选题方向要具体。微课选择的题目必须是某个具体的考点或某个明确的主题。主题过大时,教师可以进行拆分,分为多个微课。

(3) 内容要短小精悍。微课的主要资源是视频教学片断。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视频片段不要超过10 min,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

(4) 讲解要浅显易懂。讲课的语言尽可能直观、具体、生动,能够直观表达的内容尽量可视化。例如,实验操作可以借助动画,使内容更直观易懂。

4 总结与反思

微课能有效辅助传统的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辅相成,它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微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惑”的武器,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学校来说,目前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存在一些待总结和反思问题。如何充分地挖掘微课资源优势,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相整合;怎样使微课的制作更加人性化,更易于学生接受;在布置微课的学习任务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黄瑛.微课――网络时代的一种建构主义新型教学手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3-24.

[2]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第4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家园;保护主体;恢复重建

【作 者】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192-005

Effect of Conservation Society on Rebuil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Rongqi

Abstract: It’s foremost to bring the conservation society into full play on the conserving and rebuil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i.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conservation workforces; reinforcing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facilities; fostering and ens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arousing the initiative of society and masses. And the same time,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various works should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so as to rebuilding the spirit homeland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 homeland; conservation society; rebuilding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震区的文化生态、文化设施、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破坏。震情最严重的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区是羌族的聚居区,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破坏,不可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损毁,其精神家园的根脉受到严重威胁,震后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

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羌族文化重现辉煌,如何恢复重建好灾区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和最现实的课题。去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专家组,深入灾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之重,人员伤亡、环境破坏、馆所坍塌、设施损毁、文物被埋、资料丢失……,其严重程度令人惊憾。深深感到文化救灾任务非常艰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面对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实施好《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重建好灾区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和发挥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虽然各级各类保护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承担着不同的保护工作任务,但工作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要实现这一目标,保护主体在工作实践中就要坚持保护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在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中,各级各类保护主体只有明确并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重建的规划和目标。要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决策、指挥、管理、协调、监督、控制等,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针、原则和各项战略部署,使本地区保护工作得以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灾区精神家园的重建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在保护工作中应尽的职责,这些职责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之中,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出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的长期规划和现实计划。既要从宏观上明确保护工作的方针、目标、任务,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与措施。还需及时颁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意见。

二是健全省、市、县三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指导、监督、协调和奖惩等方式,促使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恢复重建、开发利用,从规划到实施,必须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并置于社会、公众强有力的监督之下。

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检查监督和指导制度,尤其是对经过认真论证、目前已开始实施的《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要加强督导和检查,使之稳步推进。

四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的协调。对受损严重且处于濒危状态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项目,要优先安排,集中力量,实施有效地抢救与保护。要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各项保护工作经费,使多种渠道汇集来的资金,用实用好,以保障恢复重建等各项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唤起民众广泛参与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种记录、收集和延续、发展活态文化的活动,最为依赖的条件就是一定文化圈内民众的文化自觉,即从意识上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有了这种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才会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各级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责任是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这种培育是靠政策方面的引导,靠有效的宣传和教育,而不是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去干预。为了增强民众的民族意识,实现文化自觉,各级政府要运用教育手段,广泛传播羌族和灾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唤起民众珍爱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运用舆论手段,借助各种大众传媒,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意义、恢复重建的美好蓝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地推动灾区精神家园的重建和文化生态的保护。

二、 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设施财产、实物资料的巨大损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环,而且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更是令人惊憾。在深入灾区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受灾严重的汶川、北川等地区,文化工作队伍均遭到重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损失严重。北川文化系统79名工作人员中,死亡失踪25人。北川文化馆5名工作人员全部遇难。震后大部分文化工作者处于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状况,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没有任何工作设备和交通工具。他们中不少人都痛失亲人,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如此处境中,他们全力投入抗震救灾,不辞劳苦地昼夜工作,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任何工作都要靠人去做、靠人来完成。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核心因素。如果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日益减少,乃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些传统艺术、技艺就会不断消亡;如果从事保护工作的相关组织和部门不健全,没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职人员和进行工作的基本条件,抢救与保护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再周全的规划和举措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所以,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根本。

在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与重建中,健全机构和保护工作队伍是基础和前提。基层市、县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设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那些地震中受损严重、一无所有的文化干部,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救助,尽快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摆脱因灾造成的窘境,并能安心地投入工作。基层保护机构应有稳定的办公地点和基本的工作条件,有关部门应及时帮助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和交通工具,使其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时期比正常时期工作量要大得多,基层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任务繁重。首先,应摸清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受损情况,根据上级的部署规划尽快制定出本地区的恢复重建计划。有的重灾区的普查资料已被掩埋,丧失了前期的工作成果,需要重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任务十分艰巨。其次,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抢救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的救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及传承所的建设,等等,都需要人力物力。如果缺少专职人员扎实地开展工作,再好的计划也会落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事业,保护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工作量大、范围广、专业性强,因此,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拥有一大批事业心强、懂业务、善管理的从业人员,就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需要补充一批新的工作人员,这些新人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使他们能及早熟悉情况,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应及时安排,分期、分批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保护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三、 加快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样。每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只有通过相关博物馆,才能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分类进行收藏、展示、研究。汶川大地震使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四川省内有6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325个传习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证明,图书馆、艺术档案馆在图文资料和音像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利用上,博物馆、科技馆在对文化遗产的收藏、诠释和展出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组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培训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这些机构的作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明确要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公共文化机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缺少的主体力量。倘若没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机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就无处收藏保护和展示研究;没有可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的场所,就无法保障传承活动的正常开展,传承活动就会中断,就会使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就无法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就会大大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所以,作为保护主体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

在文化救灾中,对灾区的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应投入足够的资金,严重的危房要推倒重建,在新馆所的设计中,其功能定位应该凸显自身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突出收藏、保护、宣传、传播、教育、交流等功能。如新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不仅要有充足的收藏与展示空间,而且可设立“百工坊”,能邀请优秀的民间艺术和工艺传承人现场献艺,让广大观众领略到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和迷人的魅力。在这样的场所中,观众还可以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和学艺,亲身参与,培养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的热爱。有的专题博物馆还可以设立小舞台,为民间表演艺术提供演出空间,观众能现场欣赏到各种表演艺术的活态形式。新建场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运用数字化虚拟手法,复原各种生活场景和手工艺制作过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感受其中的乐趣,产生互动效应。要注意提升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影响力,使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四、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它无法被强制地凝固保护,它的生存与发展永远处在“活体”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主体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也是积极的保护主体,成功的传承就是有效的保护。许多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传承人的有效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汶川大地震使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伤亡较大,不少传承场所被损毁。救助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要给予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尽快从地震造成的精神伤害中走出来。为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已认定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国家活珍宝”,是最宝贵的财富。灾后应及时地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抢救保护传承人的计划,明确抢救与保护的对象,有的放矢地做好对他们的安置救助工作。要逐步完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实施分级保护。要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传承场所,及时地、定期地给代表性传承人发放津贴,辅之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不再为生计发愁,同时手里还能有点传承培训经费,真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带徒传艺上。传承人应有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固守秘密,其技艺、技术只在本家族内传承的狭隘作法,扩大带徒传授的范围,要千方百计地把愿意学、有灵气的年轻人聚在自己的周围,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继承人,使其技艺、技术能传承发展、弘扬光大。传承人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开展多种多样的传习活动,在传承自己技艺、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改进与提高,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是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五、 调动社区与民众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各种口头与非物质文化形态是在基层社区和民众日常生活中演绎和发展的,同时,它们也是社区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居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这就要求国家“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①为了贯彻落实国际公约的这一精神,就要在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中重视和发挥社区与民众这类保护主体的作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实践中,重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是国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之一。基层社区是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之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是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一生长的土壤,民间文化艺术之树就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所以,把保护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是行之有效之举。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中,重视和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有诸多的好处。“首先,由于社区文化生态和社区人文背景的支撑,不仅有可能使‘遗产’持久地‘活’在民众的生活之中,而且在新的条件下,它还可能获得‘再生产’的机会,亦即成为社区文化创造力的源泉。其次,不用花太多的钱,只要其意义被社区居民理解或认同,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第三,实施基层社区的遗产项目保护,还可促进社区乡土教育的发展,并有利于探讨使民间智慧在社区内获得世代传承的新路径。”② 在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时,应充分重视和尽量保持其原有的传承机制。

广大民众生活在特定环境下的民风习俗中,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发展者,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血肉相连无法分割的。他们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无论多么美妙的蓝图,都只能是各级政府和干部们的一厢情愿。因此,可以说广大民众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被传承或被废弃的命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消除错误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本民族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并成为保护工作中的真正主体。其次,在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时,除了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尊重不同地域民族与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要采取平等交流、文明对话的方式,不能强加于人。汶川地震重灾区是羌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应充分展现羌族和灾区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同,实现活态整体性保护。同时,还必须从广大民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改善民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羌族刺绣、绵竹年画等,采取积极有效的生产性方式保护,让他们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如今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斗争中,已经奏响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凯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精神家园的恢复重建中,灾区人民同样会共克时艰、全力以赴,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保护主体的作用,稳步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如愿如期地实现两个《规划纲要》的目标,谱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注释:

第5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一、复述的心理学基础

复述策略简单却实用!貌似平淡的做法却是有关遗忘理论的直接有效运用和体现。

根据消退理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消退,最终完全消失。复述的优势之一就在于迅速地对学习过的知识等进行重复,大大减少了因时间而造成的遗忘!

依据干扰理论,先前学过的内容会干扰后续内容的学习,即前摄干扰;先前学过的内容也会受到后续学习内容的干扰,即倒摄干扰。在所有遗忘的原因中,倒摄抑制可能是最重要的。复述策略则在后续知识学习之前就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因而,没有后续知识学习的干扰,避免或减轻了倒摄干扰的影响。

依据线索-依存遗忘理论,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不是因为信息的消退,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即信息可能在贮存中,却因为缺少有关提取信息的线索而遗忘。研究表明,来自于同一事物的信息,多感官比单一感官通道输入条件下更容易被检测到。脑科学研究也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复述策略恰恰是口、脑等的多器官的参与,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知觉系统来探索、尝试、学习新事物,加强了知识表征的多元化以及各种知识表征之间的联系,促成了比较精细复杂、较深层次的认知分析,不仅有利于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也为该信息的提取提供了更多感官上的线索而不易遗忘。

二、复述的方式

复述可以分为有声的朗读和无声的心理复述,也可依据教师的参与度分为教师主导性复述和学生自问自答式复述。朗读动用了口、眼、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复述则在长时记忆中建立新信息时更为重要,教师主导性复述往往能更好地突出重难点,学生自问自答式复述则更适合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更有针对性。各种复述方式各有其优势,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场景、学生的实际作适当的选择,突出其优势,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学生还没有形成复述的习惯,还没有主动复述的心向时,朗读和教师主导的复述效果会更好些;当学生把复述作为自己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并积极运用时,心理复述和自问自答式的复述效果也非常好,且有较强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三、复述的运用策略

复述策略的应用传承了数千年,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复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复述策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即时性和分散性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其实验显示:时间间隔20分钟,遗忘率就达到了41.8%。虽然艾宾浩斯是以无意义音节为研究材料,实验结果不完全等同于有意义的课堂学习,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复述选择的时机在知识学习之后的短时间内进行效果最好。一方面,避免了因时间引起的记忆消退,也尽可能减弱了后续知识的倒摄干扰,另一方面,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在进行进一步学习之前,有时间吸收和重复有利于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以一节课而言,从内容的安排上看,在各知识点学习之后进行分散复述比安排在所有内容学习结束后集中复述的效果更好。

2.及时、鼓励性评价原则

复述由于是在新知识学习之后迅速进行,无论是朗读、教师主导的复述,还是更为主动的自问自答式复述;无论即时记忆的体会,还是长时记忆的效果,学生的成功率都远高于课后的复习,更易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从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教师更需要在学生复述后作出及时并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听课的高效,意识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及教师对其的认可。这种激励促使了学生将复述策略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无意识的、主动的、“自动化”的学习策略。同时,依据动机遗忘理论,在这种主动、积极状态下的学习更易记住相关知识点,从而大大地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3.少而精原则

复述策略虽然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度的。从适用的范围看,复述更多地适合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观点、一般原理、理论等等,而在程序性知识学习时运用相对较少,实际价值也较小;从课堂教学时间看,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不可能处处复述,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过度复述,需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时间、复述机会用于突破重难点上;从教学方式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单一的复述策略反复多次的运用对学生缺乏新鲜刺激,也极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疲劳,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反而降低复述应有的效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状况有选择地运用,达成少量、高效的教学效果。

第6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多址干扰;远近效应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相对于TDMA和FDMA,CDMA通信方式具有通信容量大、抗干扰性强、安全性强等诸多优点,但是CDMA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多址干扰,其中多用户检测技术是抑制多址干扰最有潜力的一种方法,已经成为目前3G移动通信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CDMA多用户检测领域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免疫遗传算法是一种混合型改进遗传算法[1],它将免疫系统的很多特性例如免疫调节机制、多样性等引入到遗传算法当中,克服了一般遗传算法的很多不足,本文在免疫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应用到多用户检测中去,经过仿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于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的多用户检测

免疫遗传算法是将生物自身免疫系统机理特点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一种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它具有简单、通用性、鲁棒性强等优点,可以做到种群的多样性与收敛性动态平衡,就有较好的整体收敛能力和收敛速度[1]。

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遗传算法的通用性,我们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免疫遗传算法(AIA)。这个算法做了两个改进:首先在群体进化提取免疫疫苗的过程中,选择从最佳个体的基因中自适应地提取抗体信息,这个参数是自适应变化的;其次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加入一个自适应变化参数a,用来表示接种疫苗个体占总数的百分比。这个参数是随着后代数增加的,最大为1,表示在进化的后期所有个体都接受接种疫苗,接种疫苗个体的百分比也是自适应变化的,它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二、仿真结果分析

(一)参数设置

设CDMA通信系统中用户数为6个,扩频同时采用最大互相关系数是15/31,长度是31的随机序列。设用户1为期望用户,用户1的信号能量(E1)始终保持不变,信噪比SNR为6dB,用户2~6的信号能量(Ei)相等并且变化以得到不同的远近效应比[2]。

仿真实验中设最大迭代次数为10,种群尺寸为30,选择概率Pr为0.3,交叉概率Pc为0.5,变异概率Pm为0.04。免疫概率为1,对所有个体均进行免疫操作。图中采用四种检测器对比,分别是:传统检测器(CD),基于遗传算法的检测器(GA),基于免疫算法的检测器(IA),基于自适应免疫算法的检测器(AIA)。

(二)性能对比

从仿真结果图2中可以明显对比出,AIA性能都明显优于CD;GA、IA、AIA都体现出误码率随信噪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的特点,但AIA的减小的速率相对更快。

从仿真结果图3中分析看出,随着远近效应的程度加深,AIA相对于其它三种检测器具有更好的抗远近效应能力。

(三)计算复杂度对比

设用户数用k表示,数据的帧长度用P表示,检测器的计算复杂度一般用解调一比特信息所需的运算次数来表示,若用户数量足够大,有f(k)≤cg(k),则f(k)的计算复杂度可以写成O[g(k)][3][5]。种群尺寸用NP表示,迭代次数用Ng表示,遗传算法中每检测一比特信息所需要的计算复杂度表示为O(NPNg);其中NP和Ng的取值与用户数量k和给定的数据帧长度P的大小是有很大关系[4]。

(1)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用户检测的计算复杂度为O(k2);

(2)免疫遗传算法因为遗传算法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免疫算子,所以计算复杂度加O(NPNg)次的运算,免疫遗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应为O(k2)+O(NPNg),忽略后面的计算量,免疫算法同遗传算法有相同数量级的计算量:O(k2);

(3)自适应免疫算法因为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自适应免疫算子,所以计算复杂度加O(NPNg)次的运算,自适应免疫遗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应为O(k2)+O(NPNg),忽略后面的计算量,自适应免疫算法同遗传算法有相同数量级的计算量:O(k2);

经过对比分析自适应免疫算法基本上同遗传算法和免疫遗传算法有同数量级的计算量:O(k2)。这一点当用户量加大时优势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罗文坚,曹先彬,王煦法.用一种免疫遗传算法求解频率分配问题[J].电子学报,2003,31(6):915-917.

[2]曹先彬,罗文坚,王煦法.基于免疫网络调节的改进遗传算法[J].高技术通讯,2000,10:23-27.

[3]焦李成.智能多用户检测与自适应处理.国家“863”计划研究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12.

第7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习惯性流产;染色体;分析

习惯性流产是指两次及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妇产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发生原因除内分泌、免疫因素及生殖器畸形等原因外,随着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因素中导致流产的原因已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大约15%-20%临床确诊的妊娠以自然流产而告终,大多数(80%)处于胚胎发育早期,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特性。1962年国外专家指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平衡易位染色体畸变可引起胎儿畸形及反复性自然流产。染色体检查是在细胞水平对其进行的诊断,本文通过对习惯性流产的137对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受检者为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来我院检查的自然流产两次及以上137对习惯性流产的夫妇,女性年龄在18-46岁,男性年龄在22-49岁。

1.2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肝素钠注射液(2ml12500单位)润5毫升无菌注射器后抽取患者2-4毫升外周血,接种于外周血培养基中(每瓶接种25-30滴),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0小时后用7号针头垂直加入20ug/ml秋水仙素3滴,72小时收获。取出培养瓶后,置于离心机中1500转速离心10分钟,取出弃去上清液,加入预温37℃的0.075M氯化钾低渗液8ml并吹打细胞,37℃水浴低渗45分钟后加入新鲜配制的固定液(甲醇与乙酸的混合液,甲醇:乙酸=3:1)2ml混匀,1500转速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固定液8ml混匀,1500转速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重复固定离心一次,弃去上清夜染色体,将细胞混匀后滴片,立即放入70℃烤箱烤片3小时。用0.025%胰酶进行G显带,吉姆萨染液染色。阅片:每人计数30个染色体核型,嵌合体计数100个,画三个染色体核型图。

2结果

137对夫妇中有15人次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平衡易位2例,臂间倒位3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染色体异常比率为5.47%。其中男性异常7例,女性异常8例,分别占被检人数2.55%和2.92%,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许多研究已证明,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的夫妇中,染色体异常患者可达3%-10%[1-3],而一般人群中染色体异常在0.25%-0.47%。本文137对夫妇中有15人次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异常,染色体异常比率为5.47%,与多数参考文献报道相符。本组检查中137对夫妇中有2例相互易位携带者,1例为平衡易位携带者,1例为罗伯逊易位携带者。平衡易位携带者虽然没有遗传物质的丢失,表型正常,但平衡易位者的配子来源与染色体的断裂与变位重接,根据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节段自由组合而相互配对,其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理论上可以形成18种配子,其中1/18为正常,1/18为平衡易位携带者,16/18为不平衡配子,这种不平衡配子是导致畸胎、死胎、流产等的主要原因。罗伯逊易位是由染色体D组,G组的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间通过着丝粒融合或短臂断裂重接所形成的易位。是染色体重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染色体数目为45条。这种易位携带者因基因物质无明显丢失,故表型及智力发育正常。此类患者的后代有1/2的可能性为三体型或单体型患者,1/4的可能性是携带者,1/4的可能性是正常者[4]。从优生角度考虑,染色体异常平衡易位者再次妊娠时应做产前诊断。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82%[5],在本组资料中发生率为1.1%。倒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倒位环,可能形成4种不同的配子:一种为正常染色体,一种倒位染色体,另两种则是有部分重复及部分缺失的重组染色体。由于重复和缺失片段的基因致死效应导致配子形成障碍,或形成畸形的配子,使倒位染色体携带者(或其配偶)在临床上表现为婚后不育,早期流产,死胎或畸胎[6]。

本组检查中137对夫妇中有9例性染色体异常,根据综合资料,性染色体异常胚胎自然淘汰率为88.3%[7]。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约有1/2发生流产,1/4发生畸形,其原因可能与性染色体不分离或分裂后期延滞,产生单体、三倍体或不能生存的非整倍体合子有关。但按照理论分析X三体者将有50%机会出生X三体或XXY,因此性染色体异常者一旦妊娠应进行产前诊断,杜绝患儿出生。

Y染色体存在着异态性。当Y染色体结构异常,可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遗传效应。多位学者认为大Y是来自Y异染色质中DNA的过多重复,异染色质区含有高度重复序列DNA,该区变异主要是重复序列DNA的增加或减少,影响细胞分裂,造成同源染色体配对障碍,产生不平衡配子不能受精而造成不孕不育、死胎及流产等生殖异常[8],陈琳[9]等认为常染色质经过染色体重排而移动到异染色质区或其附近,在异染色质影响下导致常染色质的异染色质化,产生位置效应性斑点,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因此,异染色质的异常有可能影响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配对、联会乃至影响配子的形成;或者因为位置效应性斑点,使一些与生殖相关的基因沉默,从而引起生殖异常。大Y染色体的判断标准是同核型中Y染色体的长度与18号染色体相比较,以Y≥18号染色体作为大Y的标准。大Y是Y染色体异态的一种,本组检查中大Y2例,分别流产4,5次,提示大Y与习惯性流产存在某些关联。小Y染色体的判断标准是同核型中Y染色体的长度与G组染色体相比较,以Y≤22号染色体作为小Y的标准。小Y是指Y染色体的部分丢失或异染色质减少,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形成异常的,使妻子受孕后流产。本组检查中小Y2例,分别流产4,5次。

染色体多态性的携带者基因很少发生变异,并不会引起临床表现异常,但在一定的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这些变异可以导致临床表现异常。这些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夫妇可能与染色体的变异有关。染色体多态性与自然流产存在的关联,仍有待今后积累更多的资料。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优生遗传咨询,利用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对原因不明的流产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不仅能明确病因,而且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异常染色体携带者和患者,并可在知情同意下选择性终止妊娠,以降低先天缺陷患儿的出生率,这对提高人口的遗传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acksonL.Cytogeneticsandmolecularcytogenetics[J].Clinical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02,3(45):622-639.

[2]StephanieAC,WendyRU,DebraD,etal.Pregnancyoutcomewhenbothmembersofacouplehavebalancedtranslocations[J].Ob2stetGynecol,1995,85(5):844.

[3]SechSES.Chromosomestudiesof500Coupleswithtwoormoreabortions[J].ObstetGynecol,1985,65:375.

[4]夏家辉.医学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360.

[5]李铭臻,郑立新,等.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关系的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5,13(8):50-52.

[6]陈亚军,苏慧等.染色体臂间倒位在成人中遗传效应的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2005,20:2704.

[7]范先阁,等.366对反复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分析[J].遗传与疾病,1986,3(2):71.

第8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 二轮复习 微专题 主题类型 运用示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高考复习现状

传统的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一般分为三轮进行。一轮复习的主要做法是针对高考考纲中的考点进行地毯式讲练,扎扎实实,做到点无遗漏。通过一轮复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技能,提升了理解能力,但也遗留了不少问题,如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仍有欠缺,思考远离教材等。二轮复习课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本意在巩固学生的基础,引导他们构建知识网络,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二轮反复习方法仍有不少弊端:如“讲”多是就题论题,讲评难以举一反三;专题的选题往往没有基于一轮遗留的问题,多基于考点;学习材料缺乏新颖性,与一轮复习的重复度大,有些知识点盲目地、机械地重复,学生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并且专题往往也比较大,复习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同时要通过有限的例题体现整专题的内容和思想方法,教师往往选择较经典的例题,因解题思路对教师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很可能在不经意间疏忽了学生的想法,进入教师的主观课堂,出现“高耗低能”的学习现象。

2 微专题的含义

生物微专题复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知识或能力点,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内化知识,构建结构,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并能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小切口”的复习方法。

微专题复习有三大特点:① “点”很小,没有传统专题的“点线面”;② 问题感明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并积累这些“困惑”;③ 材料新颖、情景性好,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提高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3 微专题主题设置的主要类型

3.1 要针对复习中的“病灶”确定主题

“微专题”设置目的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忌大而笼统、虚而不实。

如学生对遗传定律的应用还存在不能合理设计杂交实验方案的实际情况,教师可设计“显隐性判断”、以杂交方案判断遗传方式的微专题。在实验设计中学生还存在不能准确识别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情况,教师可设计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的微专题。

3.2 量化“考点”,谋划微专题

考试说明无疑是指导复习的“权威性”文件,而每年的考试说明相对于去年的考试说明而言,都有或多或少地变化。更关键的是,考试说明往往都是在一轮复习后期或二轮复习阶段,一线教师才能拿到,因此对于要求有变化的内容,可以结合一轮复习的内容,通过微专题做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例如,2015年生物学科考试说明中增加了遗传病与人类未来。该节要求为举例说出基因是否有害与环境有关和说出“选择放松”对人类危害的影响。增加内容的难度虽然不大,但是相关考点是学生认知上的盲点。教师有必要结合该知识点设立“遗传概念”这一话题。先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并在纸上写出平时试题及作业中参考的遗传概念并汇总,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各概念的内涵,教师进行适度点拨。通过这一微专题,学生能完整说出遗传漂变、染色体组型、基因库、羊膜腔穿刺、绒毛细胞检查、选择放松、基因迁移、基因座位等相对较陌生概念的名称及对应的含义。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这两种易混淆的可遗传变异,揭示出两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数目和位置,其结果是产生了等位基因;染色体结构变异范围较基因突变大,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3.3 抓住“重点”,精设微专题

生物学中有些内容历年高考都会重点考查(表1),教师抓住这些高频考点,精设微专题,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以表1中的“光合作用”为例,围绕该生理过程的科学史、实验模型建构、影响因素和生产实际中的措施等方面很容易设计微专题。这样的微专题具有主干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从理论到实验,从科学史到生产实际的应用,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整合,也不断重组着学生的认知结构。

3.4 围绕“疑点”,突破微专题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某个细节上暴露问题,这就是常提到的疑点。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专题予以有的放矢地解决。例如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概念理解不到位;遗传漂变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和自然选择的关系难以分清;遗传图解书写不规范;做实验题时忽略分析实验目的……这些都是宝贵的复习资源。

网上阅卷的应用为教师细探学情提供了绝好的机会。高考前,各市一般会进行阶段性模拟测试。教师做好学生典型答题收集和数据分析,能大大提高“微专题”复习的针对性。相关的数据分析既可在校与校间进行,亦可在班级间进行,更可进行班级内部的微观数据分析。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存在问题不同,其复习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这样“量体裁衣”式的复减轻学生负担,针对性更强、更为高效。

3.5 关注“热点”,巧立微专题

以取材于现实生产、生活的以及联系科技发展的专题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运用。同时这也是和高考命题的角度是一致的,在复习时教师要抓住这些热点。

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病毒”常会成为热门的命题素材,“病毒”微专题可以用来组织复习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与培养、中心法则、遗传物质发现史中的噬菌体实验、重组病毒侵染实验等。尤其是学生对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也存在困惑,教师可在此专题中详细分析逆转录型RNA病毒和非逆转录型RNA病毒在传递过程中的差异。课标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科技发展。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研究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科学家,借此可以设计“生物膜系统”微专题;2014年此奖项颁发给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的科学家,借此可设计“神经生理中的巧妙实验设计”的微专题。

3.6 依据“典型题型”设置微专题

坐标曲线分析、实验结果的收集与呈现等典型题型的出现体现了高考越来越突出对能力的考查。为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可以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去设置微专题,如坐标图的解题策略、实验结果的收集与呈现、信息提取与资料分析等。通过此类微专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分析图表和模型的能力、数据处理和计算的能力、新情境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能做到“心中有粮”,自然就不慌了,对这类题敢做、能做、做对。

4 运用示例――血糖平衡调节

该专题的设计思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典型试题知识整合技巧归纳拓展应用 课后巩固。

【例1】 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1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α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知识整合:血糖调节涉及很多知识点,如果把与之相关的问题全部复习一遍则重复低效,学生也未必在能力上有明显提升。所以教师需要从典型试题中重组知识,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可先出示调节模型(图2),并请学生思考并说明在血糖浓度升高后机体的调节过程中,a、b、c、d和e可以对应的含义及生理过程。

刚开始学生回答得很零散,教师鼓励学生有一说一,逐渐挖掘学生已知的分散的知识点,并在黑板上做关键词记录。随着学生的描述,师生逐步建构血糖调节过程(图3)。逐步建构的过程实现了整合优化,将该过程中学生的零散化知识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分解过程让学生自己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知道哪些,不知道的还有哪些。另外,教师可建议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自己不明确的部分。

技巧归纳:分析双纵坐标图的第一步是识标,即看清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的名称、含义、单位以及度量值,这是正确读图的基础。第二步是析线,如图1中未标明a、b曲线对应哪个纵坐标,结合生物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分析随着横坐标的变化图中曲线走势的含义。第三步是明点,抓住关键点的变化。

课后巩固: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对微专题内容的及时巩固是决定微专题有效的必要条件。教师微专题复习中实施“定点轰炸”,起到及时巩固的效果。

微专题的作用并不是对传统专题复习的否定,而是针对专题复习中所暴露问题的及时弥补,是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对高考重点、热点问题的及时强化。微专题复习法不失为一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的好方法。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探索高考复习的高效模式,积极寻找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第9篇:重复的遗传学效应范文

关键词:教学主线;生理过程;认知规律

为达成三维目标,课堂教学需精心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有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是提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主线作为统筹和引领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线索,贯穿于整节课,是隐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主线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课堂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转变等。如何创设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以生理过程发生先后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其体内时刻发生着成千上万种生化反应,前反应的产物是后反应的基础,后反应是前反应的延续,最终的结果是机体整体生理过程的有序完成。例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增殖等内容都是细胞内的生理变化过程,课堂教学中若以生理过程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也可以使学生对每个环节知识理解透彻,并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知识层层推进的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理清生理过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如生命都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但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等。

二、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教学主线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线索创设主线的课型常用于生物复习课,因为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的教学可以更撒得开、收得拢。现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及计算”课例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

这节内容是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具体设计如下:让学生回忆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类型,教师全面归纳总结展示经典遗传系谱图由学生尝试分析学生归纳整理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的一般方法典型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相关计算(例题的选择顺序为:隐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显性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两种隐性遗传病组合的综合判断与计算一显一隐两种遗传病的判断与计算不确定的遗传方式的综合判断及相关计算系谱图中的某一个体与外来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率的计算)果蝇中的相关伴性遗传病与计算ZW型生物相关的遗传病的遗传分析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的相关性状的遗传知识植物体中有关性染色体的相关判断及计算。

在复习课中,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感到知识容量大但不乱,有难度但掌握了规律后不畏惧。教师在进行这类课型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思维方式与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