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

第1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煤矿安全理念征集工作的现状

一直以来,煤矿企业对企业文化,尤其是安全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各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各单位基本都有成套的理念、愿景目标体系,大部分企业还相继将个人安全理念统一制作成了安全全家福,也就是安全文化墙,悬挂于各区队会议室的后墙,使职工每天进出会议室时都可以看到自己家人的照片,诵读每个人自己提炼出来的安全理念,营造出了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但是,就安全理念这样工作而言,我们还存在这样或者那也的一些问题。还有的安全理念征集来之后并没有很好把关,一些不可推敲的字句也被拿来印制在幸福墙上,造成安全理念用语极不规范。这些现象凸显出我们的安全理念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教育、引导职工安全操作的目的更是一句空话了。

二、煤矿安全理念征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1)单位主要干部不够重视。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形成向来颇费周折,这是由其经营过程中重产量、要效益的现状决定的。在个别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中,生产型干部居多,安全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忽视了安全文化教育的作用。对有的领导干部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考核的时候准备好资料,不扣分,不影响工资收入即可。安全文化,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很多单位并不是没有好的做法,好的积淀,而是不够重视,不注重总结提炼,加以升华,这个责任主要在单位的上层,也就是主要干部身上。(2)督导不严格,没有达到动态督导。有的企业在日常的督导考核中,工作还不够严格,调研的时候也存在“老好人”思想,发现有的基层单位没有及时更换安全文化墙的时候,虽然及时指出来了,该单位的领导也允诺要更换,但是之后并没有进一步核实是不是真的落实了此项工作。同时,在督导的时候并没有逐字逐句对所征集来的安全理念进行把关,工作不够细致,导致有的单位征集来的安全理念不够规范。

(二)客观原因。从客观角度说,人员调动比较频繁,干部、职工都有调动,造成安全文化墙无法及时更换。有的职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跨地区调换工作;也有的职工因为单位的整体安排从这个队调往另一个队,至于领导干部就更不用说了,工作需要等原因,变动也比较频繁。队伍相对来说不够稳定,有的单位就来不及更换。

三、对今后安全理念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主要领导干部的认识。各单位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安全理念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既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模拟仿照,更不可能拍拍脑门就能“拍”出来。它应该是对单位现有和过去的安全管理的思路、方法、问题,以及安全文化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分析评估,挖掘优秀安全文化传统,揭示职工不安全行为的意识深层根源,从而提炼出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安全理念。

(二)合理指导、加强考核、动态督导。作为督导、考核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加强考核,动态督导,不能走过场,要真正迈开腿,下基层,了解干部职工在安全理念提炼、落实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耐心讲解,及时解决。

第2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 责任制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属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在过去的5~10年中一贯以国际上核电安全管理的最高标准为指南,结合企业自身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广泛而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功地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营运业绩。本文就笔者参与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作一概要的介绍。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1.1 “制”的含义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较为狭义的解释是,“制”就是制度;而另一种较为广义的解释是,“制”就是机制。制度往往体现为某些文字上的规定或程序,或某种不成文的,但被组织普遍接受的某种实践或工作过程。机制则不仅仅包括制度的所有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以及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指的就是这后一种含义,即机制的含义。正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笔者认为广东核电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政策与程序——责任制的结构

(2) 培训与授权——责任制的基础

(3) 指标与评审——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

(4) 安全文化——责任制的保证

1.2 责任制的结构

政策与程序构成了责任制的结构。这是因为政策和程序以书面的方式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即所谓“谁负责什么?”、“谁对谁负责?”,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来负责?”的问题(简称WHAT、WHO&WHO和HOW)。显然,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在广东核电,这一分工与过程设计的方法从总体上说,是采用了所谓的“功能-组织”矩阵法和过程控制法。

“功能-组织”矩阵的作用是识别与某一功能相关的关键组织,并以该组织为所谓的“龙头”,建立相关功能的责任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与程序准备的牵头单位负责整个功能块中程序的编写,而其它单位则通过“程序审查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其审查工作。

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某个功能块的主要执行者相对而言最熟悉这一功能块运作的规律,因此由它来牵头编写这一功能块的政策与程序,就最容易抓住规律,最利于保证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其它部门既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接口,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又可以加深对所涉及功能的理解,从而奠定了为这一功能的实现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思想基础。

过程控制法主要应用在执行程序的编写上。广东核电的管理程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属于第一层次的“管理政 策”和第二层次的“执行程序”。前者界定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责任分工,以及涉及的工作过程;后者则界定了每个领域的各个工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及其关键环节。

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最终体现为电站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简称PQOM:Production Quality Organization Manual)。该手册将电站安全生产活动分为20个领域,每个领域通过一份政策和若干份执行程序构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广东核电的PQOM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体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实践中一旦发现某个方面的责任定义不清、接口繁琐、操作有困难、或不能度量等,那么程序的牵头单位都有责任根据经验反馈的情况对程序予以及时修订。一般说来,任何管理程序在5年内必须重新审订。

1.3 责任制的基础

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因此,培养和确认员工能力的培训和授权管理即成为安全责任制的基础。

培训和授权管理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资源的保障往往取决于决策层对培训和授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于广东核电而言,高层领导者在这一方面始终是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大力支持的。

在培训和授权的体系方面,广东核电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培训和授权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已逐渐发展成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所推荐的“系统培训方法”(SAT:System Approach Training)。例如,岭澳核电站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性地应用SAT方法培训了大量的新员工。这一实践被2001年8月IAEA的岭澳生产准备安全评估检查团确定为值得世界各国核电借鉴的良好实践。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岗位分析-知识-技能-态度分析-培训大纲-培训组织-考核与授权-复训与提高-授权更新。

1.4 责任制的度量与改进

作为一种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 ,即这一机制始终通过某种“状态”展现出其有效性或“活力”,如同我们衡量任何一个有机体一样(例如人的健康状态)。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是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和定期检查与评估的。没有这样一种衡量,我们就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形势,甚至偏离轨道。

1996年IAEA开始推出以“绩效”为基础的安全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于核电站每一个与安全质量相关的过程,都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与传统的业绩指标所不同的是,这些指标不再仅仅是“后果性”的(Post Accident),而更突出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 Pro-Active)。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不仅有事故率和事故严重度两个后果指标,还有未遂事故、安全设备可用率、24 h事件单数等征兆性指标。又例如,在运行安全方面,不仅有紧急停堆/停机次数,还有运行在线一次成功率、定期试验首次成功率等征兆性指标。

以绩效为基础的性能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见树又见林”的整体概念,即这些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非连续性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例如,对于岭澳生产准备的移交接产来说,岭澳核电站就建立了一整套业绩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用“指标树”分析法确定了生产准备活动中5个领域,26个方面,共88个过程指标。

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安全责任制有效性的日常且连续性的度量和趋势的预测就成为可能。为此,这一指标体系也就成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与指标体系配套的方法是安全评审,其基本概念与传统上的“安全监督”有类似的地方。但重要的是,安全评审除了包括传统的“独立(专家型)监督”外,更强调下列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1) 标杆对比(Bench Marking),即总是以国际上的高标准和国际同行中业绩佼佼者与自己对照。

(2) 同行评估(Peer Review),即总是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与核电同行按照共同的标准相互评估,从评估中相互学习各自不同的良好实践,吸取各自不同的挫折和教训。

(3) 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即本着“持续改进”的态度(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安全自我评估的机制,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业绩。在2001年8月IAEA对岭澳核电站的评估中,评估团确认岭澳核电站的《自我评估导则》为一项值得向国际同行推荐的“良好实践”。

1.5 安全文化

责任的落实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行为问题。国际核电界的共同经验表明,60%~75%的安全生产事件归因于人的行为失效(简称“人因失效”)。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核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之后,IAEA在总结核电安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和实践得到迅猛发展,并为全世界的核电企业所接受。

1997年,在一系列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广东核电出版了第一本《安全文化》的正式培训教材。该教材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和电站当时的人因失效事件,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讲解。

1998年,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广东核电提出了公司的安全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即“安全发电、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2000年,广东核电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表明,电站的安全文化水平已进入了以业绩指标为特征的“中期”发展阶段(根据IAEA的理论,安全文化的发展有3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符合性阶段”,即通过监督检查来督促人们遵守规程;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即通过追求良好的业绩,自觉遵守规程;第三阶段为持续改进的高级阶段,即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始终保持开放心态,自觉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对于核电来说,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经验反馈机制,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同时也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重要度量。简而言之,经验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事件的透明度、根本原因的发现率、事件的重发率3个主要的量化指标上。

从文字意义上来说,透明度就是能否按事件报告的准则毫无隐瞒地报告事件(在核电站,事件报告的准则是按事故的“冰山”统计规律而设计的),并且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必须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从指标的 数学定义上来说,根据统计规律透明度表现为后果指标与“征兆性”指标的比值。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透明度可表示为:轻伤事故/未遂事故

显然,要保持较高的透明度,核电站就必须推行所谓“无责怪”(Blame Free)的安全文化。这一点往往会引起一些电力企业安全工作者的误解,认为这与“重奖重罚”的规定有矛盾。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两种理念就其目的来说,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因为两种理念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杜绝事件的重发,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属于“激励”的范畴。关键问题是,在“重奖重罚”实践中,人们很容易采取 简单化的处理方法,即“以奖代管”或“以罚代管”,从而忽视了比奖罚更为重要的,实际上也更为复杂和困难的根 本原因分析。“无责怪”文化的基点则是以“绝大多数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为前提的 。事实上,事件的原因更多的是属于组织因素或管理因素。只有弄清了事件的本来面目,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且这一原因往往属于“共因”,即同样适用于其它尚未暴露的隐患或缺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行动。其结果是,一方面可以预防同类事件的重发,发现和消除共同的隐患;另一方面可使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培训的极好机会,成为电站“数据库”中的宝贵财富。

第3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文化安全 集体主义 保护基因

目前学术界在保护文化安全的措施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强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文化。笔者从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角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凝炼出了集体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提出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来保护中国文化安全,即用集体主义价值观来维护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安全。

中国文化“马西中”的结构

从文化基因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中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在政治文化方面,它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文化方面,它吸纳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传统文化方面,它激活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既守住了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又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①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狭义的定义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定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后人对它的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它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包括政治理论文化和政治制度文化两个方面。在政治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的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传承着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的和谐文化主要包括:

其一,“中庸之道”,它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石。《中庸》一书明确界定“中”与“和”概念的本质:中庸是天下的根本,和合是天下的准则。北宋程颐的解释更为明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②

其二,“天人合一”,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它反映的是天与人之间的和谐运动,主张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其三,“贵和思想”,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理念”。“和”代表平和、融合、协和、和睦、和平等文化理念,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道家提倡“无欲”、“无争”,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实现“和”的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

西方的市场经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色就是引入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个人本位是西方文化理念的核心。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伯杰(Peter L. Berger)也赞同这一点:“个人自治的根源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它要比现代资本主义早得多。”③

个人主义被放在文化演进与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中考察时,正如伯杰所说,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基因是欧美现代化市场经济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基因,先经过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表达为个性解放、个人自主和个人自由的文化理念,接着这些文化理念为人际间形成契约关系提供了条件,由于契约关系明确界定了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这就又向制度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这个视角来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基因,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得以弘扬的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文化理念,是西方近现代社会最终形成一种制度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内在力量。

中国文化的安全现状

文章涉及的文化安全是指国家文化安全,关于它的内涵在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看法。从广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民族认同、语言符号、等免于威胁的状况。从狭义上讲,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政治认同、国家形象等免于威胁。两者的区别是后者内涵局限于政治文化,而前者内涵则更为宽泛。结合当代中国的宏观文化结构,目前国内的文化安全突出表现为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民族传统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受到了来自国际与国内两方面的挑战。

从国际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从未结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攻击和颠覆的主要对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它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侵蚀从未停止过。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多次修订,至今仍在使用的《行事手册》(又称为《十条戒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④

从国内来看,除了西化思潮与西方和平演变相呼应外,还出现了新儒学等思潮,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破坏了儒家思想的道统,使中国文化‘花果飘零’。它认定,在当代中国,只有复兴儒学,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⑤这些现象和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并不安全。

价值观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入了市场经济,也就吸纳了西方文化形态的长处和优势。从文化价值方面看,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吸纳,必然引入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大文化发展模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其中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伴生,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在中国,从封建社会的群体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都强调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西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等价交换原则代替了大公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对个人来说,见利忘义不再受到谴责,见义勇为反而引起误会,个体的个性自由得到了张扬,社会公德却被忽视,“范跑跑事件”引起了公德伦理的争议,“郭美美炫富”引发了红会公信危机;对经济主体来说,为了追逐物质利益,罔顾社会责任,践踏社会公德,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不断出现,这些价值危机的负面现象若不能得到及时的遏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公民将会出现价值迷茫,整个社会将失去价值向导。

传统文化安全。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民族的身份名片。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看,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性格和精神风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尚德务实、重义轻利、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市场经济的引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受到了冲击,“向前看”变成了“向钱看”;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等封建糟粕重新沉渣泛起;家庭美德正被异化,“养儿防老”,正演化为“养老防儿”,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民族美德正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销蚀,东西方“两个老太太”的故事成了消费主义的有力证据。

从传统节日的角度看,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给了我们同样的生活习惯,让我们过着相同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着美好的民族理想,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绵绵的民族血脉。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文化节日的巨大冲击。在西方国家文化扩张、价值观渗透的图谋下,在节日经济红利的利益驱动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迅速登陆中国,“过洋节”成了青少年的时髦,而极具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却被忽视。

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文化的保护

集体主义保护了意识形态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集体主义的文化理念。简而言之,公益优先的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一种方便的比喻,文化基因是指特定文化现象之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而社会主义文化基因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理念和精神,这种理念精神就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它的自私性特点上。基因的自私性是说基因都是利己的,每个基因都只复制自己。例如植物要尽力散布自己的种子,动物要努力地繁衍自己的后代。同样,集体主义文化基因也有自私性。它要本能地排斥和批判个人主义文化,复制集体主义文化,这样它才能发扬壮大。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机体里,扮演的就是人体内免疫基因toll基因的角色。在1995年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沃尔哈德因在果蝇体内发现了一种toll基因而荣获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而在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因为发现了该toll基因具有免疫功能而成为生理学诺贝尔奖得主。这种toll基因在人体的两道免疫防线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先天性免疫)中,它扮演着免疫应答感应器的角色,起着“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菌、抗御和限制病原菌对宿主的伤害”⑥的作用;如果入侵者冲破了第一道防线,进入了家门,在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获得性免疫)里,toll就直接参与第二道防线的战斗,激发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及‘入侵者’”。同样,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里,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内核,它尽可能地传播和复制自己,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无产阶级文化观,而且同时它还兼具toll基因的角色。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要监视、识别、批判各种非社会会主义文化理念,抗御和限制它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机体的伤害。在国外,它要对西方所标榜的“人权”、“自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保持警惕和批驳;在国内,它要抵制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观,应对和驳斥各种非难、攻击、颠覆社会主义思想的错误观念。

集体主义守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内核是一种群体主义或整体主义文化,而群体主义或整体主义价值观正是集体主义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历史表现形态,中国的集体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群体主义的积极内涵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如爱国主义、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观念。中国的集体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实的集体”思想的简单移植,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群体主义的有机融合,因而当代中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守护了中国传统文化。

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守护了“天人合一”和谐理念。“天人合一”思想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把人类看做一个整体,主张人类与自然界也就是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站在人类高度的集体主义。这种人类集体主义对“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守护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危机的应对上。生态危机危及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任何民族都不能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全人类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危机,拯救自己。于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基因就以科学发展的时代观念出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为集体主义在新的时代下开辟了新的场域,也守护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

集体主义改造了市场经济文化。市场经济产生于个人主义文化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文化基因。把西方的市场经济移植到社会主义体制之中,这不仅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造,也显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转基因工程,这项转基因工程首先要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资本主义的体制外切割,然后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实现拼接重组,最后形成既带有西方市场竞争优势,又兼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最终把它导入社会主义体制中,实现与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约束了私有制的发展空间,规制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从生产开始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关系,“它们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⑦恩格斯也说: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⑧。公有制实质上是集体主义文化在经济制度上的一种表达,坚持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改造还表现在道德领域。在道德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行为准则是“八荣八耻”,这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它们对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起到了抵制作用,从而保障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本文系作者博士基金启动项目“集体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十报告辅导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②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54页。

③[英]伯杰:《资本主义革命》,吴支深、柳青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70页。

④“美意图搞垮中国的《十条戒令》”,《党政干部文摘》,2000年第10期,第33页。

⑤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0页。

⑥张田勘:“没有免疫就没有生命―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揭示免疫系统的奥秘”,《文汇报》,2011年10月11日,第12版。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5页。

第4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严是大爱;严为安全工作基础;爱为焕发安全动力;刚性;柔性;激活安全力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强势推进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普遍引起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通过持续创新,对推动煤矿安全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安全文化是铁能公司“三化”并进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平安铁能,幸福家园”的保障。安全文化的关键要素是人,如何寻求最有效的路径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培养,规范从业人员岗位操作行为,也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多年来,小康矿认真贯彻落实董事长提出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制度文化治标治本,多管齐下营造氛围,全员参与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矿井发展经历,通过认真梳理、整合、提炼,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坚持用刚性管理约束人,用柔性管理激励人,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了理念引领、行为保证和动力支持。

小康矿是世界罕见的极软岩矿井,多年来,针对井下特殊的地质条件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从严治矿,从严管理,秉承尊重员工,善待员工理念,大力推进以“严加爱”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学习、培训、诵读、渗透集团公司“平安铁能、幸福家园”“凡是安全先,万事安全大”安全愿景、目标的同时,拓展了“严是大爱”安全文化理念,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心中,成为员工新的价值取向。“严加爱”安全文化的架构是推行“四严”“四爱”,建立五个管理系统。

一、“四严”:即严思想、严作风、严制度、严考核

严思想。要求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执行上级安全指令规定不走样,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始终保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安全警觉。要求企业在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理念宣灌、事故案例分析、纪律法制教育等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在思想上反麻痹、工作上防松懈、管理上反粗放、行为上反“三违”,时时刻刻想安全,分分秒秒抓安全,事事处处保安全,做到警钟长鸣。按照公司要求,坚持把开展主题大讨论活动贯穿安全教育的始终,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深入揭摆查,做到安全作业无伤害。

严作风。当先严干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畏安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把精力放在安全生产上,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自觉担当执行安全生产的重任。认真执行十三种基本安全行为养成标准,教育员工岗敬业的典范、遵章守纪的模范,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精神发扬光大,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争做本质安全型员工。

严制度。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是企业从严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和安全生产实际,近年来,小康矿在严格执行公司强调的“三项”制度等规定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各级干部、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100条》《从严治矿若干规定》《三项制度实施考核机制》《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标准规定》《准军事化管理》等几十项安全制度。完善了走动式管理、领导干部带班入井、区队干部值岗写实、事故隐患‘三违’责任追究等制约机制。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杜绝各类“三违”。

严考核。严考核是对各级干部和员工工作优劣的综合评定手段,也是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围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小康矿不断完善各项考核办法,落实单位、部门和各级干部的监督检查职能,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细化,对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严格监督,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实时跟踪,及时反馈,督促整改,闭环管理,考核结果严格奖罚兑现,正向激励。

二、“四爱”:即关爱员工生命、关爱员工健康、关爱员工生活、关爱员工成长

关爱员工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员工的最大利益,也是员工幸福的源泉。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证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不受威胁,尊重生命,消除一切危害员工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小康矿通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程度、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保障、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打造高标准质量标准化矿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等措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关爱员工健康。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员工的健康是企业获得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小康矿坚持从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出发,高度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采取宣传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定期对作业场所危害进行检测和评价,开展为员工义诊健康指导,身心调试和心理咨询等形式,保证员工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安全生产实践中。

关爱员工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企业发展为了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员工,不断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严格落实奖金分配“高压线”政策,经济分配向一线倾斜,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强化员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为员工创造舒适温馨的生活工作环境;积极组织员工为“关老、敬老、孝老、爱老”基金捐款;推进“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办好阳光超市,帮助弱势群体;开展员工岗位生日祝贺,送去一份温馨的祝福;增加高温作业岗位津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慈孝活动,感恩回报企业;丰富员工文化体育生活,完善娱乐休闲设施,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人企合一。

关爱员工成长。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契机,通过开展英雄行动、技能大赛、创新成果评比展示、评选首席员工等,激发员工创新冲动和创新热情,挖掘创新潜能,创造岗位价值。对员工创新成果进行冠名表彰,推广应用,让创新能手、管理精英浮出水面,崭露头角,发挥作用,为员工岗位成长成才提供空间,搭建平台,实现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有机统一,促进共同发展。

三、打造优秀安全文化,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夯实安全文化基础

建立理念渗透系统。发挥安全文化引领和渗透作用,用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在做好集团公司安全愿景、目标、理念宣灌的基础上,小康矿以“严加爱”为核心,开展“严是大爱”安全理念和“生命至上”等安全观渗透工作,通过重大节日升国旗和升铁能旗帜、咏唱《国歌》和《铁能之歌》、举办安全之声演讲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安全知识,加深员工对安全理念、目标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安全思想新境界,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建立视觉听觉系统。随着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康矿业已形成了以安全文化一条街、安全文化长廊、井口安全文化环廊、区队安全教育阵地、班组安全文化展示阵地、中心宣传阵地为模式的“一街两廊三阵地”,营造了浓郁的安全文化环境氛围,对员工的安全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立了“三项制度”语音提示和乘人、通风、拉放车、亲情语音提示等。开办了《平安小康》快报、《安全之声》广播、制作了安全宣传片和安全文化手册,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文化的渲染力和渗透力。

建立安全行为养成系统。安全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培育员工的安全意识。1.深入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十三种安全行为养成要求,通过学习、培训、演练等方式,加深员工对十三种安全行为的理解,将十三种安全行为养成列入组织行为考核和个人行为考核,通过走动管理现场纠偏,强化监督引导,固化员工安全行为。2.开展安全诚信员工和班组、区队评选活动,通过班讲评、月考核、季评比,正向激励,发挥典型示范作用。3.深化员工6S行为及区队组织行为识别与考核,增强可操作性,不断强化检查,使员工养成按程序施工、按标准操作的良好习惯,做本质安全型员工。

建立安全管理系统。1.深化以“三项制度”、走动式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精细化管理。开展“三项制度”竞赛,规范标准,强化演练,典型示范,自觉执行,使之变成员工安全生产自觉行动。2.严格干部走动式管理,结合ABC三卡、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现场“双向”签字、走动管理效果跟踪判定,完善干部走动管理制约机制,优化管理级点,细化走动路线,强化夜班巡查,夯实走动管理基础,隐患问题闭环管理,形成全方位考核体系。3.完善5E管理体系,按照“七步”流程要求,完成了升标工作,推行“四项技术”管理,健全“两板一箱”和“四板三箱”应用载体,拓展四项技术应用空间,实现应用信息化。4.推行安全作业岗位描述,按照基本描述、三项制度描述、操作流程描述、四预描述、岗位责任描述等内容,编制工作标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员工真正了解自己岗位,保证岗位安全。5.强化以一通三防、顶板管理和两小运输为重点的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增加科技含量,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6.推进安全诚信建设,树立诚信安全理念,建立员工安全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将诚信作为星级员工评选条件,通过考核激励,培育员工诚信安全意识,营造言而有实、言而有责、言而有行、言而有信的诚信安全文化氛围。7.导入全生命周期概念,向5E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提升管控力。8.健全安全管理网络系统,将人员定位系统与走动管理系统相结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技术含量。9.重心下移,加强区队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矿工积分考核,将员工安全诚信、岗位描述、十三种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纳入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安全管理积极性。10.认真开展“六五”创建活动,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考核检查,坚持把工作标准落实到岗位,强基固本,实现员工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治。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系统。以培育和塑造本质安全人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为目的,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开展阶段性安全大讨论活动,推行六种方法和四个机制建设,强化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

六种方法,即,从严治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三项制度教育、诚信安全教育、四预安全教育和亲情互动教育。

四个机制,即,建立政工部门安全教育联系点制度、机关科室包队制度、支部书记周二安全教育值日制度和周五区队长安全值日制度,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

以全员培训、网络培训和学分制考核为手段,通过“四个结合”,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即,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安全资格培训与新技术普及培训相结合、强制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达到培训覆盖率、合格率、持证上岗率100%。

第5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组织角度;个体角度;必要义务

【中图分类号】:F416.23 【文献标识码】:A

核安全文化是近年在核安全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概念,它具有开放与透明的特征,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意识到核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巨大危害,真正地认识到核安全工作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核安全文化对于维护国家和企业核安全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核工业造福万民的永恒主题与基本基础。保证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核安全素质和责任心,树立防患意识、安全意识和自保意识;另外企业还要切实积极采取各种防护办法,保证公共环境和工作人员不受核辐射的危害。核安全文化的建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步骤、有程序地进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既要在组织角度上充分认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又不能放松对个体角度的认识,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对核安全文化进行了阐述。

一、核安全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变迁

核能是二十世纪的重要发现,核能的科学、合理运用将造福于社会,核能与目前利用的其它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核能是通过原子核变化来产生能源的,其它的只是利用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来获得能源。比如目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能源有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可用资源也在日益减少;另外它们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对世界环境影响巨大,而核能却不含有此等有害物质。核能能有效地替代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既能满足后代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又能缓解目前社会对资源需求的紧张局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类对核能的利用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前进。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核电站在设计上就采用了许多的设备和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还设计了诸多方案对一旦出现的后果进行限制。当时设计人员充分地认为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都已经在设计之中,不会产生重大问题,只要工作人员正确地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保证安全。但是在经过三哩岛事故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人们就对这一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

三哩岛事故发生于1979年3月29日,它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核能的看法,三哩岛事故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美国没有建设或投产过一台核电机组,它使人们认识到出现操作员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它是一次比较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导致几十人死亡和数千人癌变。通过这两次事故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之中的各种不同特征和不同态度的综合概念,它是建立在核安全超出一切的概念上的,即核安全问题居于安全方面的最高位置是重中之重的一种文化。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就是要在核电企业营造一种核电安全的气氛,使每个人员融入到氛围之中,时刻提高安全心态;再通过管理层的不断努力使集体和个人严格执行各种安全要求,使安全责任常态化。对于核电企业来说核安全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核安全文化对于组织的重要性

组织角度的核安全文化主要是指组织和管理层的文化,作为核电企业的管理层是核安全文化氛围的塑造者,核电企业要把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把核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这对于保证核企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组织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对于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第一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要有合理科学的法律规定作为管理的基础,核企业和核安全监管部门必须要严格按照法规对企业进行管理。第二阶段定位以业绩为目标的管理阶段,保证核企业良好地进行运转就是在核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核安全问题是一个企业永恒的话题,企业要坚持对安全业绩的重视,不断地总结安全经验并建造安全氛围,把安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第三阶段就是不断进取的阶段,核企业要坚持不断地改进思想和果断采取不断进取的方法把核企业的业绩提升到良好状态,实现核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核安全文化的实质就是根据对国内外核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通过对核安全文化的渗透和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员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逐渐培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使整个核企业被“安全重于泰山”的氛围所笼罩。良好的安全文化离不开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所以对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安全政策,建立良性管理体制是建立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前提;在实际中要正确执行我国核政策并且要关注因政策而引发的安全意识环境。安全意识环境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清晰的责任承担和良好的交流氛围,具体而言就是表现在员工的奖惩和培训等方面。

第6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要求,××××组织了企业文化调研活动,现就××××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做法和建议汇报如下:

一、××××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以龙腾精神为核心,强化集团公司“诚信”根文化的培育,增强员工感恩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

××××传承和发扬“宜综则综宜炮则炮的务实态度,标煤计量的创新精神,标杆队的拚搏劲头,共战困境的团队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员工对集团公司核心理念的理解度和认知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集团公司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员工文明行为得到很大提升,矿区发展和谐。开展了“我的职责是什么大讨论”和“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员工精神状态、文明行为及地面、井下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体员工诚信为企、用心做事、奉献++的激情空前高涨。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提倡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干部一定要认真贱行++文化,用心做事,拼搏奉献。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企业、对待业绩、对待人生,用突出贡献和诚信实干来赢得职工的拥戴和信赖,在++的平台上,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人企合一”。要求员工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观念,树立“++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就业观念;我们把基层单位“一把手”定为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要求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带头贯彻企业精神和理念。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中去,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各类会议和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指导员工搞好职业生涯设计、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围绕忠诚企业、岗位成才、降低成本、提高煤质、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经营实际有序展开。

在生产组织上,以务实的态度,对采煤方式适时进行调整。----矿和---矿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减少炮采面、增加综采工作面。在战线延长,巷修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提高了煤炭产量。1-7月份生产煤炭385万吨,同比增加42万吨。开拓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生产环节的管理,在增加综采减少炮采的情况下,通过改造采煤机滚筒,设计更科学的运输方式,使块煤率保持较高水平。××××块煤率达16.06%,并保持增长势头。

推行岗级并存的薪酬改革,完善h型人才通道管理,提高技术人员待遇,激发了干部活力。

2.创新安全理念,着力构建安全管理文化

全面引导员工践行××××安全子理念,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遵章守纪的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理念引领、行为养成、安全环境系统,使安全文化根植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最大可能减少零星事故,推动了安全管理的新发展。

安全基本理念━━五个目标:以“0死亡”为安全工作基本目标,以“0重伤”为安全工作阶段目标,以“0轻伤”为安全工作发展目标,以“0损伤”为安全工作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从零轻伤开始,向零损害奋斗”。

生命理念━━四个第一:在煤矿生产活动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安全是煤矿职工的第一需求,在开展工作时第一要考虑的是安全。

亲情理念━━五个主体:员工的安全是对家庭的最大支持,员工的健康是家人的期盼,员工的幸福是子女的希望,员工的安全是老人的寄托,员工的平安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必需理念━━五个必需:安全是生产的必需品、安全是生活的必需品、安全是工作的必需品、安全是幸福的必需品、安全是生存的必需品。

主导理念━━四个确立:确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确立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身体健康,确立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确立没有安全就没有矿井的稳定发展。

法律理念━━四个建立:建立依法履行安全职责的观念,建立依法进行生产活动的观念,建立依法进行安全管理的观念,建立依法进行安全培训的观念。

责任理念━━六个消灭:通过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防范并消灭安全工作中的各种失职行为;通过提高专职安全监管队伍的责任意识,消灭安全检查工作中的不负责任现象;通过实施安全工作职责前移,消灭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和人员之间安全压力传递的中断现象;通过建立安全“商品”价格体系,消灭安全管理的内部市场交易与安全奖罚的脱离现象;通过提升安全管理网络工作的职责范围,把各类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管理职责的落实,有效消灭各种重大危害。通过对上述理念的大力宣传,基本上形成了对“安全工作‘0’起点、执行制度‘0’距离,安全生产‘0’事故,发生事故‘0’效益”、安全工作“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等这些煤矿安全基本特性的共同认识,以及对煤矿安全资源开发运用所面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一致认可,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安全、全社会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矿和--矿都结合自己的生产特点,创建了以“从零开始,向零奋斗”为核心内容的安全管理文化,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3.建立先进的市场化体系主导的经营管理文化。

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具体化。自合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吸收战略合作伙伴的先进经营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炼和培育了具有龙宇特色的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理念,形成了“文化管理是企业第一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是企业第一动力”的创新理念、“终身学习是企业第一需要”的学习理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大作强,让同行信服”的发展理念、“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一切为了用户,用户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的服务理念等等,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和驱动力。以创新管理为基础,逐步实现企业管理升级,龙宇能源注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制度刚性与管理人性化相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传统制度强调的是如何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如何激发人的潜能,释放生产力),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员工的动力和自觉行动,渗透到管理过程的细节之中,逐步建立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有效规范了管理行为,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全面完善企业运行系统,高标准、严要求,提高管理要素效能,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以市场化建设为主线,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等,狠抓成本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管理文化发展。

按照集团公司“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要求,在公司上下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有标准、处处有标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监控。我们按照“精”、“细”、“严”、“实”、“高”五字目标,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步步提高,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推行了管理理念精细化、规章制度精细化、目标标准精细化、流程设定精细化、考核控制精细化。其中,流程设定精细化是指各业务流程详细的精细化操作规范,要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周密设定,环环紧扣”,以避免工作上的失误,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例如,在安全生产精细化控制流程中,先后健全完善规范了采掘标准作业流程,以及喷浆、下料、停送电、处理重车掉道等专项工作流程。把每一项工作流程又化分为若干道工序,对每一道工序的作业人员、施工地点、工作范围、上岗要求、操作步骤都做了明确规定。以生产矿井掘进放炮流程为例,就细分为定眼、打眼、炮眼检查、装药、设岗警戒、连线、起爆等15道关联工序,每道工序好比一个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紧扣,构成了闭合无缝的有机整体。开展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流程管理活动,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形成管理流程和作业流程,专门编制了各类工作流程发,规范了领导的管理行为和员工的操作行为。

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深入开展“三化管理”,围绕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四大目标对文件进行整合,逐步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以争创一流的精神向国际化迈进。

5.以全员学习活动为载体,创建学习型企业,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要保持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提高,是各项工作和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为此,我们抓住全员学习、创建学习型企业这个关键,在全公司迅速兴起学习的热潮。引导全体职工树立五种先进的理念:一是学习是发展的基础,即“学习为本”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发展;二是时时处处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即“终身学习”理念;三是学习与工作一体化,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四是重视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团队学习”理念;五是学习贵在创新,改进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为,即“创造性学习”理念。把这些理念根植于职工的思想之中,从源头上激发全体员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学加强、管理大改善、经济大发展、企业大进步的新局面。

学习要着眼于公司改革发展的实际,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着眼于新的实践的发展,着眼于生产经营管理中正要攻克的难点,努力在思路上有新的突破,在方法上不断创新,使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更富有成效。例如,推进股权多元化、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煤炭深加工等,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做到学在前面,想在前面,工作做在前面。在学习内容上,坚持有选择、有重点地学;在学习方式上,要坚持定期学习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指导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我们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通过学习积累知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系统思考,理清思路,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渗透、灌输、引导和教育工作,在全公司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组织员工从学理念和岗位技能知识入手,加大学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深入学习华为核心价值观活动,牢固树立龙宇能源的服务理念;陈四楼煤矿开展的全员学习活动,极大的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全员学习促进了规范管理和依法管理。

6.加强思想建设,培育干部勤政廉政文化。

××××党委成立后,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紧密围绕各项工作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有效载体,丰富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式。积极开展干部廉政“理念、故事、漫画”征集活动,坚决铲除商业贿赂在企业内部的生存空间,使广大党员干部守法诚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陈四楼煤矿在廉政建设上形成了“廉政是干部的事业线、家庭线和生命线”、“干部勤政廉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一套廉政子理念,并组织编制了廉政文化建设手册,发放到每一位党员干部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强化干部的忠诚意识,思想统一到真正把永煤当家,把事业当命上来,用心做事,做事动脑,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体系,切实提供必要的组织、机制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必要的人力、资金投入,并尽快解决组织体系、人员配置、责任归属、经费落实和考核措施等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或赋予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的管理职能,确立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共同负责、各部门各组织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2.加强企业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对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度。要广泛宣传公司今后一个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及措施,并针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新进员工等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注意培育、挖掘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员工。

3.提炼各专业条线的管理理念,形成具有具有永煤个性特点的基本管理方法。加大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不断丰富和发展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

4.实施员工素质工程,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集团公司建设国际化企业的进程中,人才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集团的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公司急需的高层次、高技术和复合型人才还十分短缺。应总结和推广一批学习效果好、岗位结合性强、群众普遍欢迎的学习模式,帮助员工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这一符合时展需要的求知理念,积极推动学习型企业建设。

5.规范应用企业理念和形象标识,逐步完善企业对外形象展示。集团公司的企业理念和形象标识,必须严格、规范地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对于识别系统的各项标识、规格、尺寸等集团公司应统一负责制定或指定专业厂家定点制作,便于统一。

第7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大家好,我叫,现任***钻井队的负责人。今天,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进行工作交流、学习,请允许我代表钻井队就今年学习企业文化、践行“四册”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进行总结,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们***钻井队组建于2000年7月,现有员工37人,党员11人,预备党员3人,积极分子1人,平均年龄30岁。今年以来,我队在抓好“安全环保、提速增效、和谐稳定”三件事的同时,坚持以学习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导统领全队,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钻井队特色的企业文化,结合“四册”学习宣贯,加强养成的培养,注重氛围的营造促进员工行为规范化,通过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把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中的约束功能,使企业文化在安全生产,员工行为规范,和谐稳定等方面均能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度至2010年度连续三年荣获甲级队;2008年度至2009年度连续2年荣获先进集体;2010年度荣获集团公司银牌钻井队、工人先锋号;公司先进党支部;钻井大提速“优胜钻井队”。

二、基本做法

四册:即《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安全行为规范手册》《视觉文化手册》《企业文化手册》,是我们基层钻井队建设企业文化的内容。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广大员工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实践者和主要载体,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实施效果和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全员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消除死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才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合力,达到文化软实力驱动硬实力的效果。因此,结合我们钻井队实际情况,多策并举组织员工学习宣贯“四册”,讲究方法,追求实效。

(一)强化学习,领会实质,营造学习培训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提高职工素质,展现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xx书记说过:“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增长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沃土,也是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精神形象”。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每天自学一小时,通过查笔记和考试的形式来抽查学习情况,督促人人自觉自愿的行动起来参与自学,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使班组自发性地组织学习,开展自我培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培训活动,让员工了解到:1、个人形象包括仪容仪表、着装等,对企业整体形象至关重要,人们会把外表作为判断一个人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个人形象会向他人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也成为他人最直接、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好的仪态仪表会帮助他人更信任自己;2、日常工作行为规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安全生产操作流程;3、“三标”标准建设的明确,使各班组在日后对标建标会更加严格要求,争取做到“三标”标准示范;4沟通礼仪,提升了员工的个人素养及日常工作亲切自然习惯。

特别在《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的学习过程中,使员工又一次深入领会了形象规范“二十字”方针。工程二班柴油机司机郭志厚深有体会的说:作为钻井队的一员,在本职工作中,我要完全认同并深入领悟川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总公司价值观的精髓,严格遵守与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说不利于公司的话,不做不利于公司的事,积极为公司提合理化建议,摒弃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陋习,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达到践行行为文化的目的。

(二)强化执行,规范行为,营造文明行为氛围

人只要是在工作和生活,就得有行为表现,其行为表现就得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这就是行为规范。是我们每天都要涉及到的,有的甚至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所谓营造文明行为氛围,就是从严要求员工讲文明语,干文明事,注重仪容仪表,礼貌待人接物,树文明新风。各个方面强化企业文化渗透,践行员工行为规范。

为了做好集团公司《公司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的宣贯工作,我队从2010年7月初,以班组为单位把组织宣贯活动作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精神,培育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和形式之一。同时,把这一活动纳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之中,作为本队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全体员工学习《公司员工行为规范手册》,明确集团公司总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树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规范良好的行为,才能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经营效益的理念。自觉的以“奉献能源、创建和谐”为己任,主动肩负起“和谐稳定”的使命,强力打造钻井队个性文化,为加快推进“发展、转变、和谐”三件大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从党性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业务修养、党风作风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并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除大型作业外班后会结束一个小时的学习,讨论’;并结合日常工作查思想、落实、问题、行为,塑造自身好形象,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员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身的作风影响带好队风。使党员干部真正能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得到理解和认同,转化为规范的日常工作行为。二是在《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下发后,我队党支部积极认真地组织学习,使大家尽快理解和掌握《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的内容。同时,由三名支部委员组织出了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三大类50道100分制考试题,统一印发到各班组每个员工手中,以支部委员负责分别对承包的班组认真组织答题活动,全员参加答题率100%,平均得分96.3分。

(三)强化标准,营地管理,营造高标准工作氛围

所谓营造高标准工作环境氛围,开展任何工作,都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以个人为出发点,促进班组全面实施,消除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营地管理上,运行好《钻井队营地周检查表》和《钻井队营地服务考核细则》,以达到环境卫生整洁化、宿舍内务统一化,对环境卫生、生活设施、个人内务、安全用电等情况按照标准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物业服务班月度考核和本队员工星级评比挂钩,保证了营地管理标准的提升。安全是企业的生命,而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岗位的安全文化的追求,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企业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因此,为了在钻井队自主管理中营造“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思想氛围,使全体员工自身的安全管理,安全防范,安全操作,得到充分的发挥,我队结合现有的条件及生产特点,提出了干部职工“六个负责”的理念,努力构建“安全环保,提速增效、和谐稳定”的三为一体的安全文化。

在整体营地管理和高标准工作氛围营造上,一是在职工中积极倡导“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集团公司“油气至上,安全为天”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环保基础年”竞赛答题、落实“责任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安全氛围,充分阐述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使职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不断提高井队安全生产水平。二是开通飞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与手机捆绑的便利条件,创建员工手机飞信“学习园地”。将每周的周报中的安全经验分享、违章、案例通过提炼,以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上传全员知晓,加强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视;还将队委重要决议,工团工作的开展,生活月度盈亏,主题活动开展以及集体工作中遇到的“急、难、险、阻”任务的照片等一一上传飞信,极大的促进团队凝聚力、鼓舞了员工士气。三是先后对设备、野营房进行喷漆标识和温馨文字提示,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中安全防范的即时性提醒;在队部建成“荣誉室”,将多年来获得的奖牌上墙陈列;在电器、电开关处统一张贴行为提醒标识;还充分利用餐厅,制作专题展示栏,按照团队、典型人物、员工风采、党员干部分工图等内容展示员工风采、宣传和谐理念.。

三、工作体会

(一)、注重宣贯载体,做好包括“四册”在内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解读和宣传工作。作为基层单位,就是针对基层实际情况,从营造环境、理念渗透入手,借助有效载体,让抽象的理念从文件中走下来,变成员工乐于接受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通过这些载体和活动引导员工广泛参与、自愿接受、平行推进。比如我们创办了队报和黑板报,以简单的载体,为职工抒思提供园地,展示一线发生的好人好事,以顺口溜或者漫画大家喜闻乐见形式定期连载宣传“四册”在内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使大家耳熏目染,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二)、注重可操作性,做好企业文化理念的落地工作。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融会贯通到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到业务经营的每一环节和服务的全过程。为此,应该深入浅出,提高理念的可操作性,让员工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因此,我们采取管理人员带头演示的办法,让职工明白怎么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活学活用。

(三)、注重奖惩兑现,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要把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贯彻到经营管理中,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措施、流程和规范,让员工自觉践行,就必须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进行约束。应辅以必要的奖惩以提高践行核心理念的自觉性,可通过评先、物质奖励、批评、罚款等手段奖优罚劣,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向纵深推进,朝良性发展。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在奖罚方面,我们坚持人人平等,有一次一个班组长违反了纪律,尽管他平时必须不错,我们还是挥泪斩马谡地处罚了他,事后,怕他有抵触情绪,还找他谈了心。

四、注重领导带头,创新工作方法。

能否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践行包括“四册”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率先垂范。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认同和重视,自觉践行核心理念,正向示范带动员工积极参与。其次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成效。应根据单位实际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形成架构,明确步骤,抓好落实。注意结合党建、工会、群团等工作共同推进。就是党建、工会、群团几个轮子一起转,几个成果一起要,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

五、注重关爱员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8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把握和处理好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建设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这个基础,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在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抓安全文化建设,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以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员工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二、把握和处理好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有其内在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安全文化则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它们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标值、广度及深度大不相同。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是有机的统一,安全文化来源于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又提炼了安全文化,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容和理念。

三、把握和处理好安全理念和安全生产的关系

安全理念是企业在安全方面的诸项工作科学发展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深层思考,是灵魂和精髓。安全理念的培养、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进程,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企业安全生产的本身来说,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没有安全理念的精神支柱,是很难保证安全生产的。因此,在油田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理念的确立是第一位的,而安全生产活动则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安全理念形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反之,安全生产就会大打折扣。

四、把握和处理好安全文化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组织编写《岗位安全文化手册》,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宣传、贯彻《岗位安全文化手册》的活动,要充分利用各基层单位的网络优势、传播优势,将《安全文化手册》的宣传内容纳入到培训内容中,真正落实“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赋予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内容和现实意义。

五、把握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创造和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在《岗位安全文化手册》的框架之内,充分吸收其安全文化的先进理念、科学内涵以及丰富的营养,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安全文化,持续改进安全文化,使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把握和处理好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的关系

要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离不开经济处罚;要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思想教育。如何把握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有个度的问题。事故教训告诫我们,既不能任意夸大思想教育的作用,也不能过分依赖经济处罚的作用。要把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处罚与思想教育同步进行,在经济处罚中深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教育中合理利用经济处罚手段。

七、把握和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安全文化属于管理方法范畴,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思想教育范畴。安全文化建设独具个性,只能在本企业的沃土上开花,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哪家企业都能用。安全文化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制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启发自觉,润物无声,一般不带强制性。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全文化和思想教育是两个相交的圆,目的一样,都是为搞好安全生产服务的。

八、把握和处理好政工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关系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有一种错误认识必须纠正,就是有些人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政工部门的事情,与生产部门关系不大。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安全文化同样如此。搞好安全文化建设,既需要政工部门,也需要生产部门,它们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尽管政工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安全文化建设的职责是相同的。政工部门和生产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搞好安全文化建设,以此确保油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九、把握和处理好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领导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行动到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员工积极投身到安全文化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强化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安全行为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切实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模范作用。同时,搞好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动员工,充分依靠员工,通过经常的、广泛的、持久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让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素质得到不断增强,让安全文化进班站、进单井,走进每个员工心里。

第9篇:核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涵义和内容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涵义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产品、市场、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的创新,更包括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智能化、知识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今天,企业文化创新就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企业文化创新是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的企业氛围和精神,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坚不可摧的共同体,成为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要素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等。

观念创新就是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并以之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过程。顺应时代的潮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目标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同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为:"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获得适当利润,来维系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要围绕这个整体目标调整创新。

要素创新。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企业全体成员和社会公众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意识形象,在精心呵护和培育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文化,不断注入崭新的内容,滋润、激发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升华、创新,不断发展提高。

制度创新就是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据,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自我内聚功能和自我调控功能,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企业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组织创新就是建立精简高效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系统,使企业各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最大化和组织工作高效化的过程。尤其应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网络传播作用和感情沟通作用,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企业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积极的企业文化创新活动和有效的管理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即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开发和培育市场。

二、企业文化创新途径的探索

(一)用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未来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不相同,如IBM的服务能力,丰田公司的精细化能力,麦当劳的标准化能力,奔驰公司的设计能力,海尔的市场创新能力,微软的产品开发能力,这些世界著名公司由于拥有上述核心竞争能力,其无可替代性的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用企业文化培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髓在于:核心竞争力就是表现为你这个企业独有的。用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实现从资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重大转变,形成核心理念体系。二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以人为本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凝聚员工、顾客及社会各方面相关者的力量,成为企业的支持体系。三要发挥企业文化的调节作用,优化配置企业的市场、顾客、知识产权、人才与智能等无形资产和资源,使其形成核心竞争体系。这种基于企业自身文化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培育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支柱。企业精神的内涵是:企业中被凝聚起来的企业员工的理念集合。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在科学、正确的理念目标统合下的企业员工对事业目标和利益目标的合理追求与实践。往往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理念、职工行为准则、企业理想、企业目标、企业纪律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

创新提炼企业精神是许多世界著名企业成功的决窍,它们极力推崇创新,一是把争创一流,永不落后,追求更高更新的技术和业绩融入企业精神中,作为全体员工和整个企业的奋斗目标,引导企业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升。二是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如海尔集团企业精神从"真诚到永远"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提升;飞利浦那句著名的企业精神"让我们做得更好",使人永难忘记创新第一的飞利浦;倡导"以人为本"的诺基亚,于无形间贴近了消费者的心。三是企业必须培育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实现企业理念目标、事业目标、利益目标三者有机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树立用文化赚钱的理念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没有文化的企业没钱赚","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干不成事",这些理念正日益被大家所认识。在市场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而构成的文化竞争,正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新特点。

现代商品中,文化的含金量和附加价值越来越高,在企业走进世界经济市场的同时,首先必须创新企业文化,使之适应世界经济市场的游戏的规则,并成为能够在激烈的世界市场中取胜的文化。其次,要努力使高品质的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围绕产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将文化融合到产品中去。第三,要建立文化促销的机制,把文化作为一条主线,在产品推销的整个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使消费者处处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爱。

用文化赚钱,并非虚无的理念,已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海尔推出的星级服务"把用户的烦恼减少到零"的服务理念,这一理念造就了海尔良好的形象,并转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调控功能,用企业文化去统一企业产品性能、质量、价格、经营管理作风、服务宗旨等方面的信息宣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重塑企业的诚信形象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因此,企业要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诚信理念,以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企业诚信体系,重塑企业诚信形象。

诚实守信是企业应有的经营之道,缺乏诚信可能得益于一时,从长远看这些行为对企业危害极大,无疑是自绝生路。而百年企业素以诚信为基本内涵,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如百年老店同仁堂认为:由企业精神培育出的企业信誉才是同仁堂最大的无形资产。诚实和守信已成为世界许多著名公司的基本准则。

重塑企业诚信形象,必须以诚信的企业文化体系做保障,以诚信构建企业理念,首先要加强诚信观念方面的建设,理顺义利关系,使管理者树立"义利合一"、"德行相通"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建设文明、守信、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起到对内凝集人心,对外塑造形象的作用。第三,培育员工队伍的忠诚度,牢牢树立"厂衰我耻,厂兴我荣"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恳待人,诚实为人,诚信服人。员工和企业共同信守对客户、对社会的承诺,提升企业诚信形象,铸造企业辉煌。

(五)企业文化与安全、生态文化有结合

安全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必然应与安全、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

加强安全文化、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增强思想认识。通过宣贯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教育,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文化舆论氛围。其次要适应国际竞争需要,以国际标准系列提升管理水平。培育企业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生产中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营造生态环境、绿色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全体员工素质。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辩证思考

(一)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一是克服把企业文化"口号化"的倾向。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口号化,提出的企业精神缺乏能统一全体职工为之认同并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拼搏、奉献这样的口号,哪个企业都可套用,缺乏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具有全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灵魂的企业文化。像同仁堂药店,之所以存在几百年的历史,它的"同修仁德,养生济世"的企业文化,是他们长盛不衰的根本。

二是纠正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替代论"和"等同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都是"以人为本",然而两者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差别。首先两者的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涉及的是企业的风格、体制、政策及企业形象等方面的管理实务,属于管理范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主要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属于政治范畴;其次是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有着较强的个性,企业依据本身的实际需要为企业制定使命、理念及行为规范,当这些成为该企业广大员工的普遍自觉时,便形成了本企业的文化;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广泛性,主要是体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第三是工作方法不同。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必须按照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工作和社交,是带有强制性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多姿多彩,它要求重在启发觉悟,要求耐心细致,一般不带强制性;两者的正确关系是,不能互相代替,却必须有机地结合。

(二)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家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的说法曾被许多人认同,也常见于一些报章刊物。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反映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性的一面,但不够全面。在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