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精选(九篇)

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

第1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张颖等,2001:《虚拟经济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第1期。

第2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过度发展 平衡与发展

虚拟经济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虚拟经济(Economic Fictitious)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量涌现,用以形容金融资产规模迅速膨胀,虚拟经济大量运行的现象。在国外,多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概念和理论来论述虚拟资产的存在和运行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对于虚拟经济(Economy Fictitious)概念的渊源,国内研究普遍认为最早是由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而来,是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并指出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参与经济过程的循环产生剩余价值,即所谓的利润。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又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特征。在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伴随着虚拟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扩散。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逐渐放宽,虚拟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各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却与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实体经济是以技术和生产资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不同,虚拟经济是以心理因素为主要支撑的价格系统。因此,虚拟经济会受到从众等心理因素影响,具有正反馈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第二,较之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有更强的敏感性和易变性。这是因为虚拟经济本身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价值关系体系,而资产化定价需要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期,本身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却与投资者的心理变化戚戚相关。这就使虚拟经济会随参与者的心理变化而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整个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易变性。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虚拟经济能够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前提。虚拟经济虽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虚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形成一套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独立运行及发展,这并不改变虚拟经济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基本前提。

其次,虚拟经济囊括但不仅仅是金融经济。由于金融经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提及虚拟经济,社会大众首先想到的便是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所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在整个经济系统内存在的虚拟经济并不等同,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内涵关系,即金融经济仅仅是虚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刘冠军等(2010)认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不仅包括要素中以资本交易为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且包括以粮食等物质产品为一级市场的期货期权市场。并且,由这些市场所派生的经济实体、就业和劳务均从属于人们在这类二级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从而均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并且预见,随着标准化合同的逐渐普及,这种虚拟经济的范畴还将更宽泛。所以,不能将虚拟经济片面的等同于金融经济。

再者,虚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房地产既可以作为投资品,又可以作为消费品,兼有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属性。当房屋购买者将其作为自用商品居住时,房屋就是可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实物资产,此时,房地产就不具备虚拟经济的性质,也就不能被看作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当购买房屋不再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而是追逐投资收益时,房产则作为投资品而存在,尤其当房产投资嬗变为投机行为,产生“地产泡沫”时,作为实物资产的房地产此时就被赋予了虚拟经济的某些属性。于是,由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持有者动机的多样性,会赋予其特定的经济属性。这里引入准虚拟资产的概念,将具有实物资产的消费属性,同时又兼有虚拟资产的投机属性的资产定义为准虚拟资产(李由等,2012)。以此类推,当产生准虚拟经济活动的条件具备时,任何一种实物比如说郁金香、普洱茶、古玩字画等都可以成为准虚拟资产。即具有相对短缺性质、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缺乏供给弹性的实务资产都可以转化为准虚拟资产。借助“房地产经济”来引出准虚拟经济的概念,则能更好地说明现实社会中“类房地产”现象,从而对虚拟经济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更好的说明。

本文中所指的虚拟资产是指广义上的虚拟资产,即将具有投机属性的准虚拟资产包含在内。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原因

(一)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同,它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跨越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服务等环节,通过自身具有的金融杠杆特性来发挥作用,这就使虚拟经济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遵循着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均衡机制自行运作。当虚拟经济发展还是在实体经济需求基础上派生而来时,虚拟经济的扩张会受实体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两者之间更多的表现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随着虚拟经济自身的演进,其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会逐渐降低,甚至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呈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特性。此时,虚拟经济自身的虚拟性得到充分释放,驶入独立发展的“快车道”,自我循环和膨胀成为自发行为。

(二)虚拟经济能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相脱离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前提

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其潜在的、或可预见的收益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背后所代表的资金运动还能“按图索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还会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由上一级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甚至是由派生出来的价值再派生出来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便与最初的资金运动相脱离。这一方面放大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过热的现实,产生供求失衡的假象;另一方面又促使更多资金涌入虚拟经济,助推虚拟经济实现新一轮自我循环和膨胀。

(三)虚拟经济的内生投机机制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重要原因

虚拟经济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投资虚拟经济具有更明显的投机性质。市场上的许多参与者是在“用钱赚钱”的驱动下加入到虚拟经济中,这种行为最大的特点是以“为卖而买”为交易目的,助推了“炒买炒卖”的盛行,扭曲了市场价格,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虚拟经济这种内生投机机制,若不能有效防控,便会使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投机的市场,扰乱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以至于这种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价值的形式,竟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常态。造成的后果就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实质被掩盖,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被广泛认可,进一步助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回报率倒挂是其自我循环和膨胀的现实原因

近些年我国实体经济利润率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生存处境艰难。与此相反,我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却异常活跃,高回报率甚至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高回报领域汇集。于是,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虚拟经济,同时,由于虚拟经济所具备的正反馈性质与边际收益递增性质,又推高虚拟经济的回报率,继而增强了虚拟经济的吸引力,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

(一)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

虚拟经济的自我循环和膨胀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形成产业“空心化”局面。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投资虚拟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远高于投资实体经济所能获得的收益,于是,大量资金逐渐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进入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领域,并且,伴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又进一步推高了对虚拟经济收益的预期。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表现是,一方面,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纷纷因资本的“供血不足”而衰退,另一方面,房地产、资本市场却异常活跃,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然而,悬于实体经济之上的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真实的财富,其表现出来的巨大收益,要么是对现有财富的重新分配,要么是对未来预期财富的透支。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注定无法持久。

(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和膨胀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实体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不同,虚拟经济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交换和分配环节。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能够自我循环和膨胀时,价值创造的真实来源—生产资本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虚拟资本的价值被高估。由于预期收益被高估,大量资金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虚拟经济的“黑洞”中,将经济系统中的“泡沫”成分越吹越大,当“泡沫”最终无法维系时,泡沫的破裂使得大量财富瞬间消失,扰乱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最终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结合前文提到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性质及边际递增性质,本文将整个经济系统简化为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来说明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原理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整个经济系统看成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组成的闭环正反馈系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运行起调节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甚至此时缺少虚拟经济,反而会减缓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不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是无限延展的,而是在一个圈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虚拟经济规模或速度突破维持系统稳定所能承受的“均衡”,超过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轻则引起经济系统的动荡,重则引起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造成巨大损失。

对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与膨胀的危害,马克思总结为“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并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生活的逻辑,脱离实体经济的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 。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不同,我国真正意义上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始于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我国虚拟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高速、超常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虚拟经济还处于较浅层次,以金融经济为主要组成的虚拟经济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发挥虚拟经济配置资源的潜力。这也是我国一方面强调要鼓励金融创新、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强调要防治虚拟经济“脱实就虚”,避免虚拟经济出现自我循环和膨胀的原因。

(一)我国虚拟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虚拟经济领域缺乏类似欧美国家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渠道,我国民间资本缺乏多样化的投资选择,这直接导致我国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转而进入投机领域,造成我国经济系统的紊乱。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例,我国房地产市场从经营理念、价格波动、套型设计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以投资为主导的特征。同样,在艺术品市场、古玩市场等领域,也出现了炒买炒卖现象,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其中。这与同时期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资金缺乏,无法从正规渠道融得资金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冯维江(2011)指出:虚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意味着中国虚拟经济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通过结构失范渠道产生负面效应。并认为,中国更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在有结构监管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的更高层次虚拟经济项目的发育 。

(二)我国对虚拟经济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这里讲的“监管真空”,是指我国对虚拟经济的监管无法有效覆盖虚拟经济的所有层次,这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与西方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发展史不同,我国虚拟经济自出现伊始,其衍化发展的每一步都源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由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诱导性需求所致。因此,我国虚拟经济的生成、发展和演化基本上沿着政府需求展开,表现在监管层面,则是我国金融监管呈现出与虚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监管行政色彩过浓,对于一些本该由市场规律主导的领域,常常出现“加强监管”、“统一监管”,呈现出“过度监管”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金融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过度投机却又无法有效制止,造成经济的波动。

(三)出现了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人为割裂的倾向

我国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绝非源于创新过度,而是由于要素使用、竞争环境、监管体系、准入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即使在发达国家,金融与实体经济在资本投入、效益实施等方面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是普遍现象。对于虚拟经济所带来的高收益,应当将焦点集中在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引导虚拟经济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避免出现制度投机、打球等投机行为等方面,而非讨论如何限制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这种人为将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割裂的现象不制止,甚至认为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会限制住虚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建议

首先,理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有“松”有“紧”,切实发挥政府监管机构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引导作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还会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作过程的监管,做好虚拟经济风险监测、评估和防范,防止实体经济所需资金被过度抽离,进入投机市场,引发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要拓深金融监管所能达到的虚拟经济层面,加强对影子银行、民间资本、地下钱庄的监管,在积极为民间闲置资本拓展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掌控力度。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民间资本的不断壮大,仅仅着眼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漏损”效应,是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宏观调控要实现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的目的,就应当转变传统调控模式,扩大调控范围,让调控的作用达及民间资本层面。

其次,要在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支持力度,着眼于我国虚拟经济结构调整,为虚拟经济后续发展拓展渠道和空间。针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虚拟经济结构布局不合理并存的现状,建议今后监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我国实际产业结构布局状况,对虚拟经济发展方向加以引导。通过合理分配虚拟经济的种类、数量及资金,用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带动实体经济产业链条,长远衡量虚拟经济远景规划和整体设计,为虚拟经济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考虑在不放弃控制权的前提下,适当放宽金融开放程度,引进国际高水平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虚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通过提升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质量,辅助我国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最后,加快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时注重对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股权置换、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破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是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繁荣、发挥虚拟经济作用的有效途径。林毅夫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指出,只有金融体系的结构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虚拟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各类金融机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因此,只有在我国强势银行体系之外着重发展我国中小银行、专业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够有效补充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经济实体对虚拟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1)

2.王爱俭.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3.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的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12)

4.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7)

5.伍超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再认识:对中国1993-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4(9)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

7.张卓.虚拟经济范畴释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1(9)

8.周肇光.从马克思经济理论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必然性[J].广东社会科学,2010(5)

9.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

10.刘冠军,刘刚.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及逻辑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第3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关系2012年1月,出席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时提出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3月,在全国两会上,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的《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已经被列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号提案。2013年国家主席在武汉考察工作时强调,工业化对于国家强大至关重要,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发展实体经济已成为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当前,对实体经济的描述很多,本文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关系进行界定并对其内在含义进行分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实体经济最本质的特点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功能;第二,提高社会经济规模及综合效益的功能;第三,增强社会综合文化素质的功能。

(二)虚拟经济的概念

对于虚拟经济,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虚拟经济进行分析,研究的起点应从虚拟资本入手。虚拟资本①是最早由马克思提出的概念。从资本批判的角度,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经营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变化的新形式。而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为特点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所谓虚拟经济,就是相对于实体经济的一种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以增值为目的虚拟资本独立运作的权益交易,主要是指信用制度膨胀下资本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或完全独立的那一部分经济形态。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关系的界定

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者关系的界定,国内学者有过一些相关研究论证;如成思危(2003)认为,实体经济就好比经济体中的硬件,虚拟经济是经济体中的软件,两者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刘骏民(2004)指出,虚实经济体的差别,即实体经济中由成本支撑的价格与虚拟经济中由心理因素支撑的价格间存在差异。这种描述准确的判断出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本质差别:虚拟经济是以信用为核心,心理预期为价格支撑,以实体经济未来价值作为金融工具进行交换的经济形态。

(一)实体经济中的信用关系是虚拟经济产生的基础

信用的产生使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当前实体资源同标志未来收益的金融工具之间的交换,产生了信用货币、借贷资本的形式。应当说虚拟经济在其产生阶段,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生性。就两者产生的逻辑顺序而言,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风险性。在虚拟经济中,信用作为现实资源与未来收益的交换保障发挥着核心作用,一旦信用过分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成本价值体系,导致虚拟经济出现泡沫,严重时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存在正负两种效应

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是经济虚拟化的产物。主要是指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影子经济”。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表现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对应关系:虚拟经济脱胎于实体经济,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服务对象都是实体经济。如果虚拟经济发展适度,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如果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严重偏离其内在投资价值,就会造成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带来的高收益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两者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虚拟经济产生高额收益率和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收益出现巨大的剪刀差,大量的流动资金为了追逐高额回报,纷纷进入虚拟经济,带来社会风险的同时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判断标准设定

对虚拟经济发展是否适度的衡量标准应当考虑金融衍生产品与其绑定的实体经济体自身价值的偏离程度。这一程度的设定可以综合考虑资本约束、流动性、杠杆率、会计准则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权衡各地区的知识普及度及信息传播能力。当前中央银行正在研究宏观审慎框架,来对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建议

金融业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正确认识经济金融的关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任务

金融要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金融机构要深刻领会经济金融关系,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要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服务实体中求发展。

(二)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实质就是要求信贷保持合理增长,是支持实体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重要保证。各金融机构要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

(三)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积极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呈现贷款机制体制,发挥金融导向在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作用。

(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继续推进各项金融改革,稳步开展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创新,各银行要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自身风险管控水平。促进市场结构优化,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改革跨行业经营金融业务集团的风险监测。

(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稳定基础

认真开展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密切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完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

第4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第5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虚拟水;虚拟水战略;要素禀赋

[中图分类号]17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55-03

[作者简介]刘波,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湖南株洲412000)

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时代,水资源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关键,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虚拟水概念的引入为分析和研究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虚拟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虚拟水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它反映了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水资源,所谓虚拟水(virtual Water)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时所耗费的水资源量。虚拟水是“看不见”的水,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寄存在实物形态的商品之中的。英格兰伦敦大学的Tony Allan教授于1993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虚拟水的概念,用来指粮食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其数量相当于生产农产品时消耗的水量。比如,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t水,那么进口1000kg粮食,就意味着进口了1000t的水。它以非常密集、超过1000倍的浓缩“虚拟”形式进口水。由于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那些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存在着巨额的水赤字,而这些水赤字又与粮食的进口紧密相关,因此,虚拟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它将水资源与粮食生产联系在一起,强调生产粮食的水不仅来自于淡水资源,也来自于不饱和土壤水。其次,它是一个扩展的概念,通过贸易,把水资源丰富国家粮食的可利用性与缺水国家水赤字改善联系在一起。

我国虚拟水贸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既有的学术成果上,通过对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战略的研究,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寻求一条新途径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促进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尽管价格和技术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工具,而且在流域尺度上水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重新配置也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国家间的虚拟水贸易仍然是提高全球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

根据基于虚拟水要素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应生产世界上需求的水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比较廉价,而且水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性比较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水量一般也较少。从水的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水的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虚拟水出口,意味着全球实体水的储备和节约。

第二,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有效工具。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进口虚拟水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可以减轻对本国水资源的压力,因此虚拟水是一种替代水源,这种额外水源可以成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工具。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由于运输距离遥远、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应用。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非常适合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项现实的战略措施,即通过贸易的形式保障缺水地区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

另外,对那些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冲突,创造新的持久的合作关系。

第三,农产品虚拟水要素提供了水资源迁移、储存和利用的新手段。农产品中蕴含的虚拟水生产要素实际是以虚拟的形式储存水资源,如可以通过将水储存在粮食中,通过调配粮食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旱灾缺水引起粮食减产)。调配虚拟水相对调配实体水而言,无论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对原本不能形成径流的土壤水资源(土坡水库),可以通过虚拟水的形式将其储集于依靠土壤水生产的产品中进行调配、转化和迁移。

第四,农产品虚拟水要素促进了水资源管理观念的更新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创造了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丰富了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虚拟水要素将水资源管理问题从对水资源的生产领域管理引向了对水资源消费领域的管理。以水一粮食一贸易为主线的虚拟水贸易通过粮食贸易将水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这显然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空间,必将引起水资源管理的观念更新。

虚拟水要素引入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体系中以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势必会在贸易决策中考虑到水资源的因素。因而水资源的价格将在参与贸易的农产品中得到体现,水资源机会成本高的农产品价格势必较高。在引入价格机制以后,浪费水资源的机会成本将提高,这会刺激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不同产品的虚拟水含量不同,知道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也就会认识到消费产品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进而促使人们更谨慎地利用水资源。

二、我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要素禀赋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商品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产生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的价格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供给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需求方面主要取决于农产品虚拟水要素偏好。所谓农产品虚拟水要素禀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地表水径流量和参与水文循环的地下水径流量的丰裕程度与可更新程度,这是一国或地区从自然界获得和人工增加(如人工降雨技术)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其二,净化污水、废水并将其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增加了一国或地区实际用于农产品生产的水资源数量,从而增强了其农产品水资源消耗能力。其三,管理和调配现有水资源使其高效地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能力。将虚拟水要素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并列的一个要素禀赋参与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衡量,在理论上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在内容上的充实和完善,同时可以促使一国或地区(尤其是贫水国)在农产品生产分工与贸易选择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目标,避免片面追求扩大对外贸易而大量输出本国虚拟水要素禀赋较差的农产品。

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只选取我国19种主要农作物产品,从FAO的CLIMATE和CROP数据库中提取了我国相关气象资料、土壤条件及作物系数,运用CROPWAT模型计算出了各类农作物产品单位质量的虚拟水含量(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是有着明显差异的,直接原因来源于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耗水量的差异和产量差异,但与各种作物的产品类别也不无关系。表中的这19种农作物就可大致地分为四类,如卷心菜、胡萝卜、花椰菜、黄瓜、莴苣等属于蔬菜类,香蕉、柑橘、葡萄、芒果和西瓜属于水果类,大麦、干豆、小米、水稻、高粱等属于谷物类,蓟、红花、向日葵、烟草等属于经济作物。而从具体的计算数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蔬菜、水果到谷物、经济作物类别的跨度,单位重量中虚拟水的含量也呈现出了一种拟合的线性增长态势。由此我们推断,农产品中虚拟水的密集度主要地取决于其产品类型,相应说来,诸如各种经济作物和谷物类的产品就属于虚拟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范畴。我国作为一个缺水大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中水资源的相关产品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时,应参考各类产品具体的虚拟水含量,对虚拟水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应采取进口替代型政策,而出口时尽量以虚拟水资源含量较低的果蔬类产品为主导,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得到上述计算结果之后,我们在FAO和WTO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中采集了2000-200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数值,对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品的虚拟水贸易量进行了估算,具体结果参见表2。

根据计算,2000-2002年3年间,我国农产品的虚拟水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虚拟水的净进口总量维持在每年400亿m3左右。这意味着,通过虚拟水贸易,我们每年从外部获取的虚拟水资源缓解了国内约400亿m3左右的水资源压力,这个数值相当于每年我国水资源短缺量的100―133%。此外,分类从具体产品品种上来看,由于单位重量虚拟水含量的差异以及本身在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各种农产品在整体虚拟水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有较大的分别。就进口而言,大豆一项就占据了整个虚拟水进口量的80%以上,接下来依次为玉米、大麦、小麦和水稻。从出口来看,玉米约占据了虚拟水出口量的一半,其次是水稻、干豆、大豆、小麦和花生。

三、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基于虚拟水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虚拟水与虚拟水贸易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对我国学界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首先需要科学地定量评价农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对有关计算方法予以修正、完善,使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更符合区域生产实际;其次需要收集和整理有关数据,计算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建立按地区和农产品分类的时间序列虚拟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需要探索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和虚拟水战略的诸多现实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关注力度和投入程度,建立虚拟水相关数据的收集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二)按照虚拟水要素比较优势宏观调整相关农产品贸易格局。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出口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身存在比较劣势的产品来谋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富水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比贫水地区要低,而且水资源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也相对较小,因此从经济角度看,富水国家或地区向贫水地区提供水密集型产品,意味着贫水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也意味着水资源配景效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提高。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数额巨大,我国可以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大量生产和出口耗水较少、耗劳动力较多、产量和产值较高的农产品,比如玉米、棉花、苹果、梨等。我国稻米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优势粮食产品,可加大出口量。而耗水密集的农产品,如豆类和小麦,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适当多进口这类产品。当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我国也可以考虑进口一部分粮食,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6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基本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虚拟经济"则是用于描述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它主要指金融业。"虚拟经济"目前尚未成为学术界通用的概念,人们较多使用的是"虚拟资本".在马克思理论中,虚拟资本是指在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资本的所有者以股权(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资本。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第二券,第340页)。由此来看,虚拟经济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也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含盖金融业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从这方面说,虚拟经济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发行和交易相关票券,透明企业的财务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引导资金流动,促进和调整经济资源在各实体经济部门和企业间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完善(例如,没有股权分散、股票交易,则没有现代股份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同时,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使实体经济部门运作风险的分散。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已不是黄金等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等作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虚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货币及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体经济相比,也属"虚拟"范畴。货币、资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已离不开虚拟经济。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银根一收紧,实体经济部门立即就有反映。纵观世界各国,可以说,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

近50年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在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散和防范金融风险,并通过促进资金流动(包括国际流动)来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随着"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与美元的比价从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导致了我国的日元外债在价值上的严重损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债的企业,迄今难以"翻身"),如果我们在借入外债中,能够及时地运用外汇期货中的某些运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则不致发生这类损失。在国际社会中,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毫无疑问,正如世间其他事物,金融衍生产品也有其负作用,但这些负作用,是可通过严格金融法治、加强金融监管等予以控制和防范的。

实体经济与虚假经济的关系

"虚假经济"是用于描述经济运行中虚假成份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这一概念用得不多,近年较为流行的是"泡沫经济".实际上,所谓"泡沫",指的就是经济运行中的虚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与银行、股市等金融活动直接相关,东南亚危机冠以"金融"危机,这是一些人认为,虚假经济主要来源于金融部门,是虚拟经济的产物。但是,这一认识,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更不利于实现"两个转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历史上看,从1825年至1920年的9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11次经济危机(其中,1857年以后的经济危机成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些危机主要不是由虚拟经济引发(此时,虚拟经济并未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现象)的,而是由实体经济部门中的虚假因素导致的。对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说:"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反社林论》,单行本,第273页)从现实来看,日本泡沫经济与房地产"热"直接相关,而房地产业属实体经济范畴;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从金融市场发生,但其深刻原因则在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外汇储备剧减。如果说,在日本泡沫经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还有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的话(例如,在日本泡沫经济中,有股市"热"、银行信贷不严等问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有汇市和股市的"热炒"、银行信贷不严等问题),那么,韩国的危机,则主要是由实体经济部门(大企业)的虚假问题所引致的。

事实上,实体经济中并非没有虚假经济。在实体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的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形:其一,虚假的市场繁荣,使已生产出来的相当一部分产品实际上已成为过剩产品,这部分产品成为经济的虚假部分。1920年以前,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属这种情形;日本、东南亚等国房地产"热"的后果,也属这种情形。其二,由于科技进步缓慢、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原因,造成产品(服务)缺乏基本的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竞争力,难以销售。这些生产能力及产品,成为经济的虚假部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卢布大幅贬值,不是由于卢布发行过多,根本原因在于,由科技进步缓慢、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所造成的经济严重贬值。其三,由于体制弊端、管理制度混乱、资产质量低下等原因,使产品成本过高、性能不全、使用不便,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为客户所接受。这些生产能力及其产品,形成了经济的虚假部分。东南亚国家、韩国的危机,相当程度由此引发。

此外,"假、冒、伪、劣"、走私、地下经济也属实体经济中的虚假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产出的低估,属虚拟经济的另一种形态。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相当一部分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相当一部分实物采取非货币化形式直接分配或消费,由此,造成实际的经济产出大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或者说,宏观政策调控的经济活动小于实际经济活动。这种低估型虚假经济,在直接关系上,虽不致于引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及危机,但对市场经济建设、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均有负面制约。

虚拟经济与虚假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虚假经济的联系,似乎一目了然,但事实并不如此。虚拟经济运行中,虚假成份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表现也各种各样。简单地说,主要有三种情形:

其一,货币发行过多,导致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通货膨胀。货币投放量过大,一方面由中央银行投入流通中的货币造成,另一方面则由商业银行创造的派生货币造成,在经济膨胀的场合,大于真实经济的部分,形成泡沫,即经济的虚假部分。

其二,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资产价格膨胀。金融资产质量低下,有多种表现。对银行等存款机构来说,坏账、呆滞帐过多,是资产质量低下的表现;对证券市场来说,债券到期不能如期兑付本息、股票市价远高于其内在价值等,也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的重要表现。在资产质量低下的场合,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已大大低于帐面价值,其差额属虚假成份。所谓金融泡沫、股市泡沫,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由金融资产质量低下或金融资产价格膨胀所形成的虚假成份。

其三,币值高估或低估。在币值高估的场合,以外币计算的经济总量被扩大,扩大的部分属虚假范畴;在币值低估的场合,以外币计算的经济总量被缩小,缩小的部分也属虚假范畴。

虚拟经济中的虚假成份,是引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1929年的世界大危机,主要原因在于纽约股市崩溃。但是,虚拟经济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中所发生的诸多虚假,与实体经济的虚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多数场合,前者主要是由后者引致的。简要地说:

第一,货币投放量过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挤压引致的。我国1992-1994年间的货币投放量大幅增加,就主要原因来说,是计划经济体制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实体经济部门通过"倒逼",而迫使金融机构投放的。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我国的通货膨胀总是与投资膨胀联系在一起,同样,每次抑制通货膨胀,也首先从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入手。

第二,金融资产质量低下,主要是由实体经济部门中的企业资产质量低下引致的。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这些贷款所以不良,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实体经济部门中,以企业的不良资产形态存在着。证券市场中,股票市价所以高于其内在价值,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重要经济指标年年下滑;公司债券所以质量低下,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无力到期还本付息。

第三,币值高估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部门的科技进步缓慢、市场竞争力减弱、产出成本增高等。东南亚、韩国等国家的情形就是如此。

若干政策建议

从现实情况来看,实体经济部门的资产质量将是一个基本的关节点。企业资产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负债率过高。我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致在70%左右,这意味着,它们的净资产已100%地抵押过2遍以上,已再无可供抵押担保从而获得贷款的资产。因此,这些企业缺乏的不是债务性资金,而是资本性资金。缺乏资本金,直接意味着,企业严重缺乏增加资产、推进经营发展的后劲。我们估计,要将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0%左右,目前需要补充的资本金达30000亿元以上。

第二,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国有企业,目前大多数为独资性国有企业,虽然有些已改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数情况是,各国有企业相互参股。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极为有限的条件下,继续采取这类方式,就是意味着,这些企业的资本性资金将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充,同时,"政企不分"的状况也难以根本改变。

第7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第8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最近,马云先生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受到了某些传统企业领袖和部分学界人士的攻击。不过他们攻击的主题既不是马云先生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其公司的运营问题,而是其关于新经济的一些言论,并给他和整个互联网行业戴上了一顶新的“大帽子”――“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这顶“大帽子“,不仅抹煞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和居民福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直接否定了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很多新供给、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的改造和引领作用。

少数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甚至指责一些新经济的企业领袖为骗子,或攻击购买股票的金融投机者是伤害中国制造业的“罪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也开始加入批评金融、互联网的队伍中,他们的紧紧围绕着某些行业是否直接创造真实财富这样的问题,道理简单而直观,不但迅速引起共鸣,甚至很快形成了一股社会潮流。

我模模糊糊地觉得这些批评不无道理,却又似是而非,直到与一位台湾著名金融学教授的几句交流,才让我突然惊醒!

在一个国内虚拟经济论坛上,面对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讲者,坐在我旁边的著名台湾大学金融学教授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一头雾水地凑过来,很害羞地悄悄对着我耳朵说“滕教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虚拟经济并不是个国际化、有共识的概念。进一步了解,无论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的全球金融中心,还是在哈佛、沃顿、牛津、剑桥的商学院,那里的人们都根本不知道虚拟经济这个词!

考证一圈之后,我们才明白原来“虚拟经济”一词出自9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尝试着搞了资本市场之后,有人发现某些经典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描述仍然带着意识形态的贬义色彩,把股票说成“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是“虚幻的影像”,用“虚拟资本”这样的概念来否定股票市场存在的合理性,是批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完蛋的重要理论构成部分。

但是90年代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而且又搞了股票市场,怎么赋予股票市场理论上的合理性呢?于是有的学者回避了“虚拟资本”这个词,带着理论修正和发展的善意发明了“虚拟经济”这个新词,用来研究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相关经济运行规律,当互联网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把信息、知识、文化等等这些非物质的经济领域也一并归为“虚拟经济”。

虽然提出“虚拟经济”这一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学者是出于建设性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却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虚拟经济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且成为与实体经济对立的非正义存在,甚至成为一顶攻击新经济的大帽子!

深受“物质财富观”影响的一批专家学者,除了把金融、互联网贴上“虚拟经济”的标签进行批判,还把很多实体经济的泡沫也说成虚拟经济,比如把房地产泡沫说成虚拟经济――难道盖房子的钢筋水泥也是所谓“虚幻的影像”吗?泡沫就是泡沫,股票市场涨多了会有泡沫、房地产涨过头会有泡沫、像郁金香那样的消费品被炒作也会有泡沫。哪里有泡沫就应该有针对性治理,但是把房地产泡沫也说成是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就让虚拟经济这个词更遭人恨,这个“大帽子”的威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新实体经济――从反击、防御到逃跑、出卖

面对上述子虚乌有的“虚拟经济”的大帽子,马云迅速发起了反击。马云先说,没什么虚拟经济,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坏企业之分;马云又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是对立关系,实体经济只有经历住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马云不愧是卓越的企业领袖,其眼光和洞察力远远超过一般学者。作为互联网新经济的代表,这些有力的反击,震耳发聩、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马云的呼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特定文化背景下,并没有得到应者云集的认同,反而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批评虚拟经济的队伍。面对新经济领袖们的集体失声,以及来自保守派学者、企业家的舆论压力,孤军奋战的马云先生开始抛出“新实体经济”这一概念,转而进行防御。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研究院l表报告表示:“一切创造社会价值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实体经济’,而‘虚拟经济’仅特指金融衍生市场。”同时,马云也发表演讲说“金融才是虚拟经济,中国人不敢骂金融,才说互联网是虚拟经济”、“为什么不敢骂金融?因为怕得罪银行贷不到款”,马云在把自己归为“新实体经济”的同时,试图转移公众注意力,把这顶“虚拟经济”的大帽子扣到金融产业头上。

为了证明自己是所谓“新实体经济”,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还罗列了阿里平台企业纳税和就业的例子。这让任何金融产业的人士看了都会哑然失笑,难道阿里巴巴所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纳税额能够同金融业相提并论吗?难道解决就业而言,互联网超过了金融业吗?

可怜的马云,企图用“新实体经济”这一模糊概念,给自己买到一个“良民证”,甚至也真的得到了少许认可或几个追随者。但这与其说是反击,还不如说是防御;与其说是防御,还不如说是逃跑;甚至在逃跑的过程中,还出卖了一个金融产业……

为什么马云左冲右突地躲避虚拟经济这顶“大帽子“呢?因为在中国扣”大帽子“威力是在太大了!一旦被扣上虚拟经济这样的大帽子,不论是金融,互联网,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还是其他服务业,都瞬间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君不见,几乎所有的政府文件都一夜之间把经济改成实体经济,连民间搞个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讨论会,都赶紧把题目改成“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惊恐地避让着”虚拟经济“的大帽子。幸亏我们还没有从任何中央官方文件里发现“虚拟经济”这样的表述,否则照这样下去,以后中国就不需要那三字经的国骂了,最狠毒地攻击一个企业家或否定一个行业只需四个字――虚拟经济!

当国人借助于“虚拟经济”这个大帽子把金融、互联网等非制造业说的如此不堪的时候,如果跟美国经济结构对比,我们却又迷惑了:让美国经济领导全球的一是纽约为代表的金融产业,一是以硅谷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如果金融产业是虚拟经济,互联网经济是虚拟经济,甚至教育产业、娱乐产业都不创造物质财富所以也是虚拟经济,那美国经济还剩下什么?难道这些人希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就像如今美国的底特律吗?

软价值时代――切勿用昨天的理论管理今天

扣“大帽子”的社会风气还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是中国重物质财富、轻非物质财富的思想,却古已有之:几百年前,他们曾经说中国工业是“奇淫异巧”,例如认为纺织和服装行业只不过是把棉花变个花样,本身并不创造财富,所以让中国工业发展不起来;几十年前,他们说商业是“投机倒把”,认为把一个东西从这里运到那里赚取差价,并不能创造财富,结果商人被抓起来,市场被消灭了;今天,他们用同样的逻辑来攻击金融、互联网,以及一切非物质财富都是所谓虚拟经济――这样的观念,欲将中国经济引向何处呢?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真的是“虚幻的影像”,是水中花、镜中月吗?难道那些购买了股票的人,拥有的不是实实在在的企业股份吗?他们为了购买这些股权而支付的货币,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出资吗?

就像认为商业真的不是促进社会分工的主要力量而是所谓“投机倒把”一样,金融的作用仅仅是掠夺了别人的财富吗?如果没有金融配置资源,都像古代小地主和手工业者那样一点一点的积累资本,哪里会有铁路、汽车、石化等现代工业?哪里会有微软、Facebook、苹果这些伟大的企业?

事实上,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如同量子理论中粒子和波,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而已――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影像”,而是实体经济的波长;“影像”是虚幻的,而“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形式。

在牛顿物理世界和硬财富制造业,价值的主体存在方式是粒子形态,是企业实体资产;而在量子世界和软价值时代,粒子和企业的有形实体资产不再是价值的主要承载方式――诸如苹果、谷歌、腾讯、阿里等很多软企业,他们的办公楼宇、办公设备等有形实体能值几个钱?以资本市场市值为代表的各种软价值才是其主要价值承载方式。

用牛顿时代的价值观,能解释如今量子时代的软价值吗?

不但金融不是什么“虚拟经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服务经济虽然都不是制造业,虽然都不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也都不是所谓的“虚拟经济”:

以信息产业为例,无论是记者的新闻稿、自媒体信息、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精准化解决方案等信息内容,还是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信息载体,虽然不是物质财富,但创造实实在在的精神财富,并不是虚幻的影像,更不是什么虚拟经济!

又比如教育产业、咨询产业、智库产业、论坛产业等知识产业,虽然这些从业人员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却能够创造软财富、软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是是虚幻的影像,更不是什么虚拟经济!

在文化产业,一首诗歌,一幅画、一场戏剧、一部电影,或承载着消费者的情感,或承载着某种社交、娱乐的需求,这些软财富、软价值都是我们未来消费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财富,绝不是什么虚拟经济!

显然,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等,这些行业既不消耗地球资源也不污染环境,只消耗人类的思维和智慧,但他们的产品同样能够创造价值和财富,他们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未来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美国,这五大软产业占到其GDP的79%,在中国也已经占到49%,当我们吃饭、穿衣、居住的基本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因为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即便是在传统的硬财富制造业也开始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软价值:奔驰汽车的总设计师说,我们卖的不是汽车,而是一件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同样,特斯拉卖的也不仅仅是“跑得快”,而是环保和时尚;一件材料成本价值百元的品牌服装为什么买到上千元?因为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遮风蔽体的物理功能……当这些硬财富制造业都开始懂得用软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硬价值和软价值的“二八定律”就成为未来社会的财富结构的必然趋势:不但整个社会的制造业硬财富将萎缩到20%,像手机、白酒、香烟等一切消费品的内部价值构成,也将是软价值占大头,而硬件的价值还会一步步萎缩。

生在这样的社会巨变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勇敢地拥抱软价值,但也要充分理解传统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正在和将要遭受怎样的冲击!这些传统制造业的领袖攻击金融、互联网和一切非物质财富对资金、资源、客户的吸引,甚至攻击“虚拟经济过火”和新商业模式的冲击――这既不是狭隘的本位主义,也不是故意因果倒置,而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直观心理感受!

其实真正受新经济冲击最严重的还不是众所周知的那孜恢圃煲荡罄校而是一些更脆弱的行业。比如,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普及后,传统数字手机、传统门户网站用户就不得不转型了;当网约车出现以后,传统出租车受到冲击是必然的;如今共享单车如此受欢迎,一定会冲击了某些个体传统运输业。所以,很多曾经对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传统产业的确正在受到新供给、新经济的冲击,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压力。但是我们能够因此而拒绝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拒绝网约车、共享单车对社会分工方式的优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阻止新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吗?

中国上一次传统产业被新产业冲击是一百多年前了。重读一下那个时代的小说吧,重温一下那时候中国传统手工业者面对近现代制造业的冲击,日子变得多么艰难?!那时候,虽然中国很多懵懵懂懂的中小手工业者也把近现代制造业当成敌人,但是也有康有为这样的有识之士发表《物质救国论》,呼吁人们从农业思想转向物质财富思想,中国的民族工业最终崛起!

第9篇: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概论范文

关键词:二元价值容介态;资本循环;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Fo3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2--0005--15

《广义虚拟经济 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讲述了一个老张家卖挂面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典型的微观经营者的成长路径揭示了两个重要规律:一是论证了人类社会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的自然进化的内在逻辑;二是说明了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资本循环是如何发生、演进和完成的,

一、不同经济形态下的资本循环理论

对应于老张家卖挂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将资本循环分成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实体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老张家最初经营挂面就是由几个股东投入原始资本,购置工具、面粉等生产资料,然后雇人劳动,生产出挂面,在产品市场变现后返还股东利润。这个循环过程,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对产业资本循环的论述中就描述得很清楚(见图1)。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产业资本相继表现为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从全社会来看,产业资本循环的前提条件就是三种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马克思所定义的产业资本显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并且是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实体经济形态,因为只有在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才能够满足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前提条件。

随着老张家挂面厂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将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通过向银行或其他债主借债解决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挂面厂和银行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意味着生息资本的诞生。

马克思对生息资本的循环及其性质同样作了详细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生息资本“是一种特别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一旦转化为资本,它就取得作为资本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货币资本家把他的货币按一定期限贷给职能资本家,实际上就是把货币这种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职能资本家。一旦货币作为生息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这时的货币资本就变成了商品,即作为商品的资本或称资本商品。货币资本家将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为此必须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样利息就成了资本商品使用价值的购买价格。这样看来,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只不过职能资本家把它交给了货币资本家。从以上分析来看,生息资本的主要功能在于为产业资本的循环提供支持,尽管经济体系中形成了双线的资本循环,但仍然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

第二阶段:狭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当老张家挂面生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在股票市场上市之后,资本循环的运动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实体经济范畴的双线循环之外,还要增加一条来源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循环。因为经济体系的价值增值渠道除了产品市场之外,还多了一条资本市场的渠道,而且资本市场发挥的价值倍增器的作用要远高于产品市场。股东除了卖产品获取利润之外,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市值增值,获得资产增值的收益。同时,在股市上广大的中小股东,通过二级市场投资也要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资产增值收益(见图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证券、期货、期权这类资本称为虚拟资本。但是由于时代所限,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虚拟资本的循环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后来,希法亨将这一概念扩展为金融资本,并对各类金融资本的循环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刘骏民等国内研究学者将所有的金融活动称为狭义虚拟经济。之所以将这类资本与产业资本区分开来,是因为其循环规律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金融活动中并不存在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形式,而且金融活动中的价值增值与产业资本完全不同,并不是依靠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更加依靠预期、信心等心理要素的变化。尽管狭义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已取得了很多人的共识,但是这些人也大都认为实体经济范畴的产业资本的循环仍然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活动。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了提高产业资本的配置效率,实体经济仍然是狭义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阶段: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

老张家挂面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形成了品牌和连锁,这一切以标准的工艺流程、悠久的历史声誉和独有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品牌和连锁的价值增值作用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会进一步得到放大。在这一过程中,品牌相当于一个由多种信息凝聚而成的过程抽象体,它的价值体现在了解和使用过这一品牌的人们的心中。因此,品牌资本的循环过程已经无法在物理时空下完成,它只能在人的心理时空下完成。而连锁体现了生产过程从线性结构发展成为网络式结构,即从用生产线来制造产品,发展为用管理网络来组装创造价值。上述变化使得资本循环在实体经济范畴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得不到有效的解释,而这些正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

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经济过程(见图4)。首先,对传统的生产环节应该有新的认识,并非所有的生产商都是从事同质的加工生产。一件商品或一个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部分并非来源于直接的生产,而是来源于商品或企业的历史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或者商业模式等,这些要素使得商品和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价值能够实现几何基数的增长,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我们把创造这些要素的企业称为规则设计商(Designer)。因为只要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站在产业链的制高端,设计整个产业的标准和运行规则。规则设计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于创造产品品牌和创新商业模式。规则设计商独立出来之后,使得商品的价值细分具有了基础,我们能够在同一类产品中创造出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元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说,规则设计商更多的工作是在相同的事物中寻找差异。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商品的组装过程都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若干子系统,所以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会增加一个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的角色,它使得生产从用生产线来制造产品,发展为用管理网络来组装创造价值。再次,传统的生产供应商在这一体系中,更多地应该将精力聚焦于生产效率,因为关注客户和市场的目标更多地是靠规则设计商和系统集成商来实现。从效率的目标出发,通常会根据资源的相似性、技术的通用性以及流程的一致性形成若干模块,这些企业被称为模块制造商(Moduler)。模块制造商更多的工作是在不同的事物中寻找相似性。

在这个体系中的资本循环具有广义虚拟经济 的二元容介态的特征。第一,从资本形式来看,它既有凝聚了各种信息态(或称为生活对象化)的品牌资本或商业模式资本,也有以物质态形式出现的产业资本,而且通过品牌资本或商业模式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而通过产业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资本形式虽然不具有时问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但是它将物理时空和人的心理时空有机地容介起来,从而形成了一套新的循环系统。第二,从价值传递的形态来看,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价值传递主要依靠的是实物流的传递,而其他资本循环中的价值传递更多地依靠信息流的传递。比如横向来看,规则设计商将历史文化、品牌价值、商业模式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传递到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更多地是通过广告媒体、信息披露等手段;纵向来看,规则设计商将产业的运行规则传递给系统集成商,以及系统集成商将生产任务布置给模块供应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IT手段建立起来的供应商管理系统等,本质上是信息流的传递。第三,从经济形态来看,这一体系不但容纳了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而且容纳了更多满足心理需求的虚拟经济形态以及同时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跨界经济形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形式资本循环的中介系统使这些经济形态有机地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的复杂性特征分析

上述分析揭示了从物本经济时代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资本循环不断变化的现象。按照认识的逻辑,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认识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的本质特征?以及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分析这一问题?

刘曙光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中指出,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应当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即复杂性思维或复杂性方法。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和传统经济理论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运用复杂性思维来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会发现资本循环体系具有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

(一)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系统具有一种只有整体才具有,而孤立的部分及其总和不具备的特性,称为整体涌现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线性思维模式,而采用了更接近实际经济生活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构方式,即组分之间不同的相互激发、相互制约方式产生不同的整体涌现性。合理的结构方式产生正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不合理的结构方式产生负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

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中,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等概念就表现出了资本循环体系的涌现性特征。比如,单纯地讲商品的质量、功能、特性以及组织的价值观都无法代表某一商品的品牌,品牌价值就是这些要素凝聚为一个系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涌现性。同理,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是将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乃至内部的管理等各种要素融合成系统之后的综合反映。

事实上,在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的资本循环也会产生涌现性的概念,比如:商品价格、利息、股价等,这些都不是单一要素或局部变量所能表达的特征。但是,总体而言,在实体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范畴内,涌现性的问题并没有成为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在传统经济学范围内由于产品同质和价格接收者等假设条件的约束,对经济整体的认识实际上仍然是所有微观个体的加总。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内,由于将经济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虑了更多元的社会主体、更多维的发展目标和变量,甚至将整个人类生活都对象化,变为经济分析的范畴,这就使得对系统涌现性的分析变得更为重要了。因此,广义虚拟经济必须建立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分析视角来认识涌现性,而对每一类局部领域特征的认识,仍然可以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完成。

(二)具有层次性的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即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指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上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其中低一级系统就是高一级系统的若干组成部分,不同的层次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系统层次性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的层次性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的差异,强调高层次向低层次的不可还原性。

从实体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到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这一认识的转变本身就体现了对系统层次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比如,从企业内部而言,之前一直将企业抽象为一个整体作为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转换的系统;而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企业被分为更多的层次,底层是模块供应商,中间层是系统集成商,顶层是规则设计商。从涌现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以往经济系统较为简单的时候,无需划分层次就可以把它的各部分有效地组织起来。而复杂的经济系统,必须按层次方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行整合,由元素、子系统到系统整体进行整合。在这种系统中,层次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是在哪个层次上,混淆层次必将导致概念混乱。

当然,从更大的系统来看,广义虚拟经济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将人的全部交往活动都对象化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而传统经济学建立在仅仅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系统之上。这就使得传统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更低层次的系统,从而无法把握真实经济系统的本质。

(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开放性是实现系统和谐有序的前提。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从外界环境不断地引入负熵流,把自身的熵排入到外界中,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推动系统发展。系统的孤立或封闭只能导致系统的死亡或使系统处于紊乱无序状态。

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其开放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在经济系统内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由大股东、中小股东、银行、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供应商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是相互开放的,它们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集成网络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其次,从更大的人类生产生活系统来看,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还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开放性。资本循环体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传统经济所形成的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因为它只强调吸收而不关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换和循环。而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由于关注生活对象化,必然把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基本方向之一。同时,从社会文化系统来看,在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中,由于将制文化权、 品牌价值等融合了政治、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概念作为基本分析要素,因此,它一开始就不是封闭的经济系统,而是一个不断与整体的社会文化系统融合发展的开放系统。

(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

非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在非线性系统中,凡是非线性都可以找到一条直线和它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交点,这就引起多值性,叠加原理失效,不具有加和性和可分性。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系统其他变量产生不成比例的甚至灾难性的变化,从而导致“蝴蝶效应”。

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资本循环的非线性特征在逐步增强。在传统的实体经济范畴内,企业价值要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一顺序转换之后才能获得利润,中间的转换过程遵循线性规律;到狭义虚拟范畴,从资本市场上获取的价值增值,已经脱离了线性规律,具有很大的高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到广义虚拟范畴,除了资本市场之外,再加上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和集成网络等因素,资本可以在瞬间跨越不同地域实现快速增值,“蝴蝶效应”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老张家挂面的故事中,也能看出这一变化。一开始,工厂的发展还遵循线性发展的规律,到真正从资本市场融资乃至品牌和连锁的阶段,工厂马上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其短期内积累的财富甚至会超过线性发展时期的财富的总合。

三、应对复杂性特征的方法论基石出

既然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符合复杂系统的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复杂科学的方法论来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分析。成思危在《复杂科学、系统工程与管理》一文中,提出了研究复杂系统的四种基本方法,包括: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本文在借鉴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广义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

(一)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

系统科学就是通过揭露和克服还原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科学越来越深入到更小尺度的微观层次,我们对物质系统的认识越来越精细,但对整体的认识反而越来越模糊。现代科学表明,许多宇宙奥秘来源于整体的涌现性。还原论无法揭示这类奥秘,因为真正的整体涌现性在整体被分解为部分时已不复存在。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两种分析方法缺一不可。只要整体论,不还原到元素层次,不了解局部的精细结构,我们对系统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猜测性的、笼统的,缺乏科学性。没有整体观点,我们就无法把握系统的涌现性,对事物的认识只能是零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社会科学也同样如此。还原论强调从局部机制和微观结构中寻求对宏观现象的说明,例如微观经济学就是以经济个体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推导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而整体论则强调系统内各部分之问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决定着系统的宏观性质,例如宏观经济学就是以经济总量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总量系统中不同变量的研究,推导整个经济的宏观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特别是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形成,而我们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还停留在还原论的层面,致使反映社会经济系统涌现性的特征被忽略掉了,从而在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时总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经济系统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它一开始就关注整体的涌现性,从而具有一种和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分析视角。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就是要在深入了解系统个体元素的性质和行为的基础上,从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发现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规律。具体而言,首先,要深入分析构成资本循环体系的各子系统及其细分的元素,包括:股东、银行、规则设计商(Designer)、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模块制造商(Moduler)等子系统,对每个子系统内部的物质态和信息态的构成元素可以再细分进行分析。然后,在理解每个子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使这些子系统相互交换和相互联系的中介系统,比如:资本市场、产品市场、集成网络,再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机理,如何形成物质态与信息态的容介均衡,这就为揭示资本循环体系的涌现性奠定了基础。从上述过程来看,对资本循环体系中每一子系统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传统经济学的各专业领域以及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而对资本循环整体系统的分析,则能够突显广义虚拟经济对涌现性分析的贡献。因此,后者更应该成为广义虚拟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

(二)分析思考与系统思考相结合

描述系统包括描述整体和描述局部两方面,需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系统的整体观下建立对局部的描述,综合所有局部描述以建立关于系统整体的描述,是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突变论的创立者托姆认为,用动力学方法研究系统,既要从局部走向整体,又要从整体走向局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系统思考与分析思考结合起来。

从科学研究的范式来看,系统思考是一种和分析思考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分析思考是一个三步思想的过程:首先,分成部分,寻找对其理解;第二,试图解释被分开部分的行为;最后,试图用对各部分的理解的总合去解释整体。与之对应的,系统思考的三个过程:首先是识别当前系统所属的上一级系统或者是更大的整体;第二,解释上级系统的行为和性质;最后,用上级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来解释当前系统的行为和性质。(见图5)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资本循环体系而言,我们可以先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首先是识别资本循环的上级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然后对广义虚拟经济范畴中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应该认识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态,而是以质能态和信息态所构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对这一经济形态中的资本循环进行审视,更多富含信息态的要素,如: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等表现出愈来愈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有可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主体。

接着,运用分析思考的方法,对资本循环体系进行解构。基于对整体经济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原来的企业系统进一步分解成规则设计商(Designer)、系统集成商(Integrator)、模块制造商(Moduler)等子系统,这种解构显然是建立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借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打开每个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充分理解各子系统的基础上,将各子系统和各要素融合到一起,建立对资本循环体系的整体认识。当然,对于简单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就可以进行直接综合,而对于复杂资本循环体系而言,则可能用到统计综合、多层迭代甚至模糊分析等方法。

(三)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

从牛顿以来,科学逐步发展了两种并行的描 述框架。一种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论描述,另一种是由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概率论描述。两种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比如采用确定论描述的一般系统论,又如香农的信息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概率论描述框架上的典范。但是,两种方法总是在某一领域中单独使用,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比如,在控制理论、运筹学等学科中,两种描述都使用,但通过划分不同分支来分别使用它们,仍然没有实现有机结合。

从现代科学的总体发展来看,是要把这两种描述框架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新框架。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把有限性作为认识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承认自然的有限性,我们就有可能从这两种描述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从这一意义上看,混沌学、自组织理论等新学科的发展使大家初步看到了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希望。

宋可为在《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一文中,曾运用自组织临界模型(又称“沙堆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形态下的经济波动机理进行分析。事实上,这一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如图6所示,这是一组由产品各级生产商和最终销售者构成的网络。正如沙堆模型中所描述的,随着沙堆的逐渐增大,一粒下降的沙粒会触发一次沙崩,沙崩使沙堆重新构成了一个新的自组织临界状态。当沙的下降模式是随机的或是正常分布时,沙崩的分布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变化。在经济系统中,终端产品的购买者会随时到来,具有随机性,并且通过这种网络结构启动反应链,这些反应链通常会触发大于终端购买者变化的“沙崩”。

(四)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

任何系统都有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两方面。自牛顿成功地用数学公式描述物体运动规律以来,定量化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极大发展。定性方法往往被当作科学性较差的、在未找到定量方法之前的一种权益方法。但是,随着系统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人们发现定量化的描述越来越困难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人发现任何可统计的指标和数值都很难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涌现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评价定性方法,避免在系统研究中片面地追求精确化、数量化。特别是那种不能反映对象真实特性的定量描述不是科学的描述,必须抛弃。

在经济学领域,伴随着自然科学定量工具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者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对经济系统的分析必须通过定量描述才能深刻和准确,以至于时至今日,不含定量分析的经济研究,往往登不上大雅之堂。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驾驭数量工具的强者,过多地陷入了数量分析构造的模型中,对问题的定性判断却显得过于粗糙。而定性认识不正确,不论定量描述多么精确漂亮都是徒劳的,甚至会把认识引向歧途。关于这一点,凯恩斯早有论述。他指出:“目前过多的数理经济学不过是一种大杂烩,它和它所依赖的初始假设一样不紧缺精确。这种假设使得作者陷入了矫揉造作的、毫无意义的教学符号的迷宫之中,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依存性却视而不见。”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应该将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结合起来。首先,通过定性判断建立经济系统总体及各子系统得概念模型。然后,尽可能的将这些概念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经求解或模拟后得出定量的结论。最后,对这些结论再进行定性归纳,以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解决问题的建议。

四、结论与展望

总结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结论:

1.资本循环从实体经济到狭义虚拟经济,再到广义虚拟经济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相比以往,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最大的变化在于生产系统由抽象的整体进化为D-I-M结构,整个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过程都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础。

2.广义虚拟经济范畴的资本循环体系具有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等关键特征,从而决定了在研究上应该采用系统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