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精选(九篇)

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

第1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 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中不涉及有关“节地”方面的分析和评价。首先,绿色建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建筑的选址、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阶段的设计与优化实现的,虽然对于土地利用的优化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其与普通建筑对土地使用和优化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尤其是在经济性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明显。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2.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3.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第2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政策法规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achieve target task when legisla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 with "economic incentive"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will implement .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1. 引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指出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该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如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给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不足,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措施

2.1 健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在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努力下,各种自成体系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继出现,通过对绿色建筑节能效果、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能等指标的评估,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依据。典型的评估标准如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LEED 以及加拿大等多国合作建立的《绿色建筑工具》(GBTool)等 [1]。这三个评估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完善且成功运作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其他国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范本。这些评估体系都是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方认证的形式以保持自身技术与管理上的权威性 [2]。

(2)美国的LEED 评估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

GBC)倡导制定的以自愿遵守为基础的国家标准,为新建商业建筑和现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原则,其目的在于建立衡量绿色建筑的共同标准,促进建筑的整体设计,承认环境因素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刺激绿色消费竞争,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良好效益的认识,实现建筑市场的根本变革。LEED认证采用分级制度根据对下述六个方面的考虑分别评分:可持续选址开发、节约用水、能源和空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和设计程序。一个建筑项目的得分多少取决于满足以上各项技术要求的程度。

(3)《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是同类评估方法中第一个成功的例子,由英国著名的建筑研究机构“建筑研究院”于1990 年推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制定本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范本和基础。美国的LEED 就是在模仿该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其他国家及加拿大也是在受到该方法的启示后纷纷仿效才制定了各自的评估方法的 [3]。并根据该体系制定“能源之星”标识,针对取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和建筑物,进行节能补贴或减免税收。一些贷款机构为获得“能源之星”认证的建筑物提供低息抵押贷款和现金返还。

(4)GBTool是另外一个对建筑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通用的体系,使用时需要与本地情况及法规相结合。GBTool可以视作第二代的评估方法,从设计一开始就反映了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优先考虑、技术、建筑传统甚至是文化价值 [4]。欧盟许多国家都利用GBTool来完善本国的评估制度,包括英国使用的评估体系BREEAM。

(5)日本则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2001年在国土交通省的主导下开发了以环境效率为基础的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工具CASBEE,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材料的选择、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5]。目前CASBEE 已成为日本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日本所有建筑类型,被24个主管部门用于建筑性能管控,截止2012年3月,这些管理部门在网站上了8700条评价结果。

(6)此外,新加坡也设立了“绿色建筑标志系统”,是用以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性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该“绿色标志”采用打分制将建筑分为了5个等级,分为不合格、认证合格、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

(7)综观上述的几个评估体系,总体设置合理、指标条款、评分要求比较明确,简明实用,评估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实施中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包括建造者的经济成本和使用者的利益两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还设有专门的、独立于建设单位的第三方认证,从而使评估体系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2 以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消费需求。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在解决绿色建筑发展问题中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可以降低绿色建筑投资者的成本,调动绿色建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筑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就。

(2)运用经济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鼓励和扶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过2000万新元奖金鼓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设计单位进行奖励,从2006年至2009年,共对102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扶持奖励,使得新加坡绿色建筑由最初的25个项目增长到36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1万m2增长到15.3万m2。并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现阶段)提出了“绿色建筑额外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其中,项目“绿色建筑标志”达到白金奖的可获得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高于规划容积率),最高达5000m2。以此来鼓励私人发展商建造更高级的绿色建筑。同时,政府出资1亿元新币奖励对既有建筑能效运行进行显著改善的开发商和业主,提高开发商和业主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绿色建筑能效改造融资计划和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纳入房地产资产价值增量等激励措施,鼓励私人开发商开发更高效、更高等级的绿色建筑。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新加坡绿色建筑由2009年的367个项目增长到2012年的137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009年的15.3万m2增长到2012年的46.9万m2。

(3)同样,在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住房购买低息贷款。例如在川崎市自2006年10月起,住宅群需进行强制CASBEE评级方可进行广告宣传,并且川崎市银行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对B+以上的项目提供低于普通利率1.2%的低息贷款。住友信托银行也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提供比普通利率低0.8~1.2%的低息贷款。

(4)而在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投资等多种形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扶持 [6]。例如,北卡来罗纳州对商业建筑中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税收抵免;马里兰州对处于特殊地段,如棕色地块的建筑给予相应的税收抵免;佛罗里达州对建筑中使用的太阳能体系免除一定的销售和使用税;乔治亚州对生物质能产品提供免除销售和使用税;阿拉巴马州对生物质能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等 [7]。另外,一些政府机构还向自愿遵守绿色建筑行业标准的建筑企业提供经济扶持。加拿大政府也对设计和建造能源效能较高的建筑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例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将会为较之传统设计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

2.3 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许多国家在采取激励政策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实践。例如,新加坡在2008年4月根据《建筑管制法》,增加“建筑管制条例(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该条例针对所有建筑面积超过2000m2的新建和重大改扩建的既有建筑应按照《建筑环境可持续规范》规定的方法达到绿色标志分数50分。之后,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管制法》进行修订,将既有建筑改造时必须符合最新绿色标志最低要求纳入条例当中,同时规定中央空调系统必须进行3年1次的能耗审计,而对建筑业主也做出了规定,要求业主必须每年送呈能耗数据和建筑使用信息。

(2)同样,日本的立法体系也有较强的代表性,采取了基本立法和专门立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制定了节能方面的基本法,还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建筑的立法。日本早在1979 年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先后经历四次修改,不但对公共建筑有明确的节能指标要求,对民用住宅的节能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新建、扩建或维修房屋的建设方、业主或使用者、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3)而在美国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已经采纳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立法,号召州或地方机构遵守可持续性指导原则。其中一些立法还通过设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私营公司采纳可持续性实践。少数一些城市也已经尝试通过立法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设定最低标准和义务,例如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等 [8]。俄勒冈州于2001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法案》颇具代表性,该法不仅从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性”的概念,还确立了该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要求州政府及有关机构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3.1 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尤其是2005 年,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共同召开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充分显示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推动力。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2008年,10个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截止到2012年7月底,正式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达到488个,加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的省市地方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估计超过600个。6年多时间,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数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高速增长。

3.2 随着2013年1月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北京、重庆和武汉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3 北京市政府先后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关于转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部门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32号)》和《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其中,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上,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m2,实现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同时打造一批住宅系统化集成应用示范, 2015年实现产业化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30%。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当年建设的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10%,“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建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绿色园区扩展,重要功能性园区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园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在《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中提出4个主要目标:

(1)自2013年6月1日始,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2)“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3)“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4)新建项目中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二星及以上标准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40%以上。另外,该方案中还提出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率先实现居住建筑节能75%的目标”。

3.4 重庆市2012年3月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重庆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重庆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非石化能源的目标。《通知》还要求“将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另外,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了《2013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提出已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用系统工程方法扎实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注你》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的技术要求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的全过程,自2013年起在主城区公共建筑中率先执行一星绿色建筑标准。此外,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绿色建筑建材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建筑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营管理、评价全寿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同时,着力推进政府规章《重庆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3.5 而武汉市在2010年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现正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立法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全市全面禁止使用烧结实心砖,积极发展绿色新型建筑材料。

4. 结语

截止2012年底,我国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742项,建筑面积7581.44万平方米,与 “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达到10亿平方米的目标相比差距显著。因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激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将成为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薛明等.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3):25.

[2] 于一凡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J].上海环境科学,2009(1):8~9.

[3]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 [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57.

[4] Nils Larsson,Canadian Green Building Strategies,20-21(2001) [DB /OL].[ast visited Feb.11,2009]

[5] 李积权.日本建筑节能对策 [J].福建建设科技,2009(3):20.

[6] Charles J.Kibert.Policy Instruments for a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J].J.Land Use & Envtl.L.2002(17):379-393.

[7] Melissa A.Orien.Theresa Laughlin Silver,Climate Change Is Heating Up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WTR Construction Law,2008(28):36~37.

[8] Timothy Beatley. Americanizing Sustainability:Plac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Global Challenge [J].Wm.&Mary Envtl.L.&Pol'y Rev.2002(27):217.

第3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1994年3月25日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促 进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与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

199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 3月1日起施行。

2001年

9月1日,《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版发行。

2004年

4月1日,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启动了“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8月27日, 原建设部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项,制定《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12月3日至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

2005年

3月28日至30日,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5月31日,原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

10月27日,原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2006年

2月7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十一个重点领域之一。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优先发展主题。

3月1日,《住宅性能评定标准》开始实施,倡导一次装修,引导住宅开发和住房理性消费,鼓励开发商提高住宅性能等。

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

3月7日,原建设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了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

2007年

7月27日,原建设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简称“双百工程”)。

8月21日,原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8月21日,原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规定了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三个星级。

9月10日,原建设部颁布《绿色施工导则》。

10月15日,原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2008年

4月14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正式设立。

6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

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建筑节能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11月2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筹备组建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9年

6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明确有一定的发展绿色建筑工作基础并出台了当地绿色建筑评价相关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均可开展本地区一 、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7月2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成立。主要负责开展绿色建筑评审工作;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国内外交往;培养绿色建筑的各类人才;收集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建立国家绿色建筑数据库开展绿色建筑的其他相关工作。

9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并开始执行。

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

10月19日~20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委员会成立暨绿色建筑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0年

6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研究课题”验收会。验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认为该课题研究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目标要求,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8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拉开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工作的序幕。

11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12月21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联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

12月28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成立。

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专项监督检查。违反《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有关标准的在建工程项目,将责令停工整改。

2011年

1月21日,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

3月15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绿色商场建筑评价标准》课题启动会。

5月1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

6月3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制定并印发了《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实施意见》。

6月3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编的国家标准 《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

6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8月22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委员会由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联合主编的《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自 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8月29日,《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并于 11月8日~10日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标准初稿。

8月31日,国务院印发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9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解释说明)》。

12月5日,11家单位共同承担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技项目 《低碳住宅与社区应用技术导则》在北京召开评审会并通过验收。

2012年

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行业标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规范》,自2012年5月1日起实行。

4月27日,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将通过多种手段,全面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出奖励政策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1)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2)申请绿色生态城区,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

5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到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 ,规划末期,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5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6月28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项目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会暨课题实施方案论证会分别在北京召开。

7月15日~16日,《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讨会议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会议就标准的规划和绿色校园的发展方向制定了详细的编写计划。

8月14日~15日,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绿色工业建筑评审研讨会暨国家首批“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识”评审会,实现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标识评价的“零的突破”。

8月19日,“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研讨工作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确定将组织编写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大学共五本教材。

12月27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绿色建筑,并鼓励业主、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开发绿色建筑。

第4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绿色建筑要求节能低碳环保,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了极大的外部效益,因此,绿色建筑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也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使企业的内部成本高于内部收益。

1.1低碳要求带来的高成本相对西方国家,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专业的从业人员比较少,技术比较落后,绿色设计费用相对较高,绿色建筑的建材产品种类不多,数量也比较少,国内没形成产业化。因此,要全面推广和实现绿色建筑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进口先进建材,这就直接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

1.2外部性导致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不确定绿色建筑所产生的公共利益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但是这部分收益是通过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在绿色建筑当中进行绿色设计以及使用绿色建材所产生的,因此,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导致生产者的内部收益降低,且公共收益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难以将其进行量化。

1.3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大绿色建筑的初始投资成本比较高,而高成本投入势必要转嫁给消费者,形成绿色建筑价格的上行。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银行银根紧缩,刚性需求客户都难以获得贷款,房产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难以回笼,增加投资无疑成了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上行的风险,房地产价格走势很不确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高成本是否能够成功转嫁增量成本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绿色建筑开发。

1.4建筑与设计偏离我国的建筑节能首先强调的是设计节能,2010年底,城镇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未来通过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到2020年,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到2010年,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都已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但在施工阶段却做的不够好,监督也不够,导致建好的建筑与设计偏离。王庭阳(2013年)调研发现,在绿色建筑项目中,约65%的绿色技术运行效果良好,达到设计目标要求,但35%的绿色技术存在大量问题,运行效果欠佳,如,外遮阳系统损坏或遮阳效果不佳,透水地面破坏较多,灌溉设施破坏严重,屋顶绿化缺乏维护管理,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情况不理想等。

2绿色建筑消费者面临的问题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90%的时间是消费者在使用建筑,绿色建筑的外部收益包括节能直接降低的生活成本和优化的环境带来的无形收益(如健康的身体和福及子孙后代等),因此,消费者是绿色建筑最大的受益者。

2.1消费者的观念陈旧,接受程度不高虽说绿色观念在我国已经推行数年,但是我国居民低碳绿色的观念仍然比较弱。而且,我国目前房地产需求当中仍然以刚性需求为主,大多都是需要贷款买房,更多的选择价格实惠的住宅建筑,因而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2.2消费者认识不到位目前,对于住宅建筑,消费者在自己装修的时候越来越注重环保建材的使用,但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标准基本上是无知,也就是说对于建筑物来说,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是不清楚的。另外,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外部性效应认识不到,且大多数的消费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所带来环境保护效应,也不愿意为公共利益部分来买单。

3政府和研发机构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但是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技术人员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且研发费用比较高,绿色建筑产品数量少价格高,不适合全国范围的推广。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不够细致精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缺乏量化的评判标准,同时评价指标没有主次之分,不利于评级的实施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

2)政府方面已给予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包括强制性政策当中的法律法规,激励性政策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金融支持。但我国现有政策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强制性法律法规有形无实,不执行或者敷衍应付的行为普遍存在;二是法律法规设立不够全面,形成执行真空,难以监管;三是已有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的初始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导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4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让生产者有利可图,也要使消费者能低成本的享受绿色建筑带来了低碳生活,由技术研发机构研发低碳技术,政府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来完成。

4.1推广绿色建筑观念,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首先,只有将低碳建筑的观念推广开来,提高绿色建筑的关注度,人们认识到低碳绿色的重要性和优势,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激发企业的开发动力。其次,应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简化控制指标,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提供空间,增强绿色建筑的评级的可操作性,才便于我国绿色建筑支持政策的落实,也能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有利于绿色建筑经济体系的构建。

4.2加强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尽管大部分银行正在争夺绿色信贷的资源,但是在贷款利率放开银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较高的贷款利率又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因此,应该由中央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及利率优惠政策对绿色建筑进行倾斜支持。其次,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投入需要金融支持,不管是绿色建筑生产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风险投资来解决其资金投入问题,同时政府应该构建绿色建筑投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第5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1.1 国外绿色建筑的演进

1969年,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里首次提出“生态建筑”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提出了人与自然,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原则。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建筑室内环境问题凸显,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新热点。

1992年巴西召开的首脑会议形成了《21世纪议程》等全球性行动纲领,并在会中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成为一个兼顾环境关注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

1.2 目前各国都有其自身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表1)

1.3 绿色建筑担负减排的重任

当前各国人们已清醒地看到:以石化能源为基础的工业遭遇发展上的一系列瓶颈。包括资源瓶颈、环境瓶颈和技术瓶颈;支撑传统工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失去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

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

为此英国出台了以《英国低碳过度计划》为纲领的三个配套文件,即《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目标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34%。

发展中的中国属于“高碳经济”行列。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2010年碳基燃料共计排放C02达到72.19亿吨,居全球第一。

2009年中国的GDP占全球总数的8.3%,但我国工业废物的排放密度,是德国的20倍,是意大利、韩国、美国、日本的10倍。空气污染是法国、加拿大、瑞典的7倍,是英国、澳大利亚的4倍。

发展低碳经济,推广绿色建筑不是应付世界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也不是短时期的炒作,而是经济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表2、表3)。

2 中国绿色建筑概况

2.1 2012年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评定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面积达7581万平方米。

设计标识项目694项,7066万平方米。

运行标识项目48项,515万平方米。

2.2 2008-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前十名(表4)

2.3 2013.6月统计绿色建筑数量(图1)

截至2013年6月8日,全国通过中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建筑项目共1014个,其中一星级376个,二星级404个,三星级243个。

在通过认证的1014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设计标识项目966个,运行标识项目仅55个。设计标识在工程复查结束后即可向国家提出申请。运行标识是建筑物竣工后投入运行一年,依据一年四季不同气候得出的能效数值,通过申请得到的标识。

绿色建筑数量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前五名分别为深圳95个,苏州87个,上海85个,北京51个,天津43个,南京和武汉以31个并列第六位。省排名前五名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北京、天津。东南部发达地区远超西北部偏远地区,南方超过北方。

2.4 2008-2013(截止6月8日)我国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前六城市(图2)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通知,标志着绿色建筑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统计数字来看,去年中国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的项目数、面积相当於前四年的总和。而预计每年绿色建筑数量都会翻一番。

至2020年前,中国用於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

2.4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综合实力十强(表5)

2.5 绿色行动主要目标

新建建筑

(1)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

(2)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十二五期间完成:

·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

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

造5000万平方米。

· 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

方米。

· 农村房屋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

2.6 发展步骤和措施——形成规模化

(1)到十二五末,京、沪、津、渝(四直辖市)、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东部六省)及深圳、厦门、宁波、大连城镇新建房地产项目5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绿色生态城区的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

(3)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自今年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2.7 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和城区

(1)生态城市(住建部)

(2)绿色社区(LEED-ND)

(3)低碳城市(发改委提出的五省八市)

(4)低碳生态城市(住建部)

(5) 绿色生态城区(财政部、逐渐部联合的167号文)

(6)国内正式向住建部和发改委提出去要建生态城市的有50多个,全国以生态、低碳为目标的地级市达259个。

2.8 财政奖励政策

2012年奖励标准;

· 二星级绿色建筑 45元/m2

· 三星级绿色建筑 80元/m2

· 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

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 奖励补助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

调整。

· 高于设计收费标准(住宅);与成本增量相比,

接近50%。

· 仅限于2012年,奖励额度会浮动。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在修编中。

3 常用的绿色技术和部品

(1)外墙外保温技术

(2)太阳能应用技术

(3)窗外遮阳技术

(4)新风置换技术

(5)再生水回用技术

(6)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技术

(7)地源水源热泵应用技术

(8)水体生态净化技术

(9)屋顶绿化及隔热技术

(10)产业化装修成套技术

(11)辐射采暖技术

(12)采暖计量技术

(13)浮筑(架空)地面技术

第6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1台湾绿色建筑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2001年,推出《绿建筑推动方案》,全面加速建筑物的绿色建筑设计。2002年,台湾“内政部”建筑研究所特别设立“绿厅舍改善计划”与“绿空调改善计划”,每年编列预算2~3亿元新台币,对政府所属机关与大专院校旧有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之改善工程”,针对空调主机、冰水泵浦及空气设备等三大部分进行节能改善工程,以作为旧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示范。2003年,台湾增列学校类为绿色建筑管制对象;百货商场之管制对象增加量贩店与购物中心。2004年,建立《绿建材标章制度》,接受生态绿建材、健康绿建材、高性能绿建材、再生绿建材等4种绿色建材的认证,同时在《建筑技术规则》中,强制规定最低绿建材使用比例。2005年,台湾强化节能管制规模,将住宅、学校、大型空间类定为500平方米,其它类定为1000平方米。2009年,要求户外玻璃对可见光反射率不得大于0.25,以减少玻璃反光公害。近期,台湾在绿色建筑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出“生态城市建设方案”。20多年间,绿色建筑工程发展虽有波折,但总体进展顺利。台湾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最初起源于地处寒带气候的欧美国家。这些寒带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以保温、蓄热为主,环境调节技术以全年空调为主,根本无法适用于以遮阳、通风、间歇空调为主的热湿气候的台湾地区。因此,台湾的绿色建筑政策在推行之初,成效并不显著,甚至还遇到了业界的强烈反对。通过台湾建筑业主管部门以及团体的努力,逐步明确了适合自身的绿色建筑思维、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和切合实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得了较好收益。据台湾建筑管理部门调查,目前,台湾近3000栋绿色建筑每年可节电9.2亿度,节水4.3亿吨,回收二氧化碳6.1亿吨,节省经费近30亿元新台币。其中,台北101大厦、台北图书馆、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桃米社区“纸教堂”等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循环水路,更成为国际绿色建筑的标杆,被公认为“钻石级”的绿色建筑。

2台湾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浙江因地缘生态而生,也由地缘生态而兴。离开生态资源,浙江的生存与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前,浙江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居环境脆弱的问题日益突出。台湾绿色建筑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为我们统筹推进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加强绿色建筑领域科技研发推广工作。台湾绿色建筑由全新的理念变为成功的实践,建筑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比如,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就采用了多达数百种的环保材料,其中主建材是台湾中钢生产的一种高炉水泥,其用量比一般水泥减少三成,但强度却可以增加四成,同时还具有消音、吸臭、抑菌等效果。再比如,为准确评价建筑绿色等级,台湾根据欧美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等设计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反观浙江,尽管国家已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等文件,浙江也编制实施了《浙江省建设工程建筑节能(含节水、节材、节地)推广技术公告》,但是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推广、节能建筑的标准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许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建议借鉴台湾的做法,成立政府部门牵头、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绿色建筑审核专家委员会,制定权威规范的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加强新型绿色建材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二是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老旧既有建筑节能改善是建筑绿色化、城市生态化的难点。目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在推进此项工作。根据杭州建筑节能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到2015年,杭州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将完成50%,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将完成100%。建议借鉴台湾“绿厅舍改善计划”与“绿空调改善计划”的做法和杭州的探索,在全省范围内将能源审计引入公共建筑,对公共建筑进行能源评估和能耗评级,加强节能分类指导;加快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在政府投资项目,大型宾馆、商场、工业厂房,高档低层住宅项目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实现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可以考虑效仿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建设校内公益林实现二氧化碳产排平衡的做法,推广立体绿化,提高城市“三维绿量”,大力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推进绿化树种向彩化、香化、美化、净化树种升级,逐步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特色风光带;提升城市森林建设品位,建设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三是加大新建建筑的绿色监管力度。2013年出台的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我国新建建筑是建筑“绿化”的重点领域,城镇新建建筑将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50%的标准,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将达到20%。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浙江年新增建筑中的80%属于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的“老式”非节能建筑,新建建筑“绿化”达标难度较大。而且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建议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确保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修订完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主管部门应该按照管理权限,暂停批准或者核准新建项目。综合采取减免税收、费用、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鼓励手段,增强开发商投资绿色节能建筑的积极性,冲抵绿色建筑前期建设增量成本,提高绿色建筑特别是绿色住宅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林宏 单位: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第7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IEED GBTool CASBEE

一、前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①。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建筑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27.5%。因而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关注, 在建筑领域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其中第一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IEED(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第二代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GBTool(Green Building Tool);第三代是以日本为代表的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②。

2006年6月, 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如何借鉴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修正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文在对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当改进的方向,对于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和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评价对象

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评价指标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其中公共建筑主要针对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是由政府组织和社会自愿参加的行为。

相比较而言,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划分得更加详尽、细致,尽可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美国的IEED将评价指标分为新建建筑、楼宇改造工程、商业内部装修、建筑主体和维护结构、住宅评估、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估;加拿大的GBTool将评价指标分为办公建筑、集合住宅、学校建筑和工业建筑;日本的CASBEE将评价指标细分为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短期使用建筑、改建建筑等,评价对象更广泛,且政府措施强硬。

(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等内容组成。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场地设计、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等内容;加拿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负担、室内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经济性能、绿色管理,涵盖从各项详细标准到建筑总体性能等内容;而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再利用、 当地环境和室内环境等内容,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

(三)评价方法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等三大类。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而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对同一评估对象,根据需要分别提出对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评价方法不同的是,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评价指标中均有明确的权重体系。其中美国LEE设置了一级的权重体系, 每一类指标有相应的得分点, 按照分值的高低, 可以分为认证级、银级、金级和铂金级③; 加拿大的GBTool设置了四级权重体系, 所有评价的性能标准和子标准的评价等级被设定为从-2分到+5分,通过加权系数的不同, 可以计算出建筑物各方面的环境性能,分为五级;日本的CASBEE以用地边界和建筑最高点之间的假想空间作为建筑环境效率评价的封闭体系, 利用建筑环境效率BE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进行评价。BEE=Q /L,Q(quality)即建筑环境质量与性能,L(loadings)即建筑物的外部环境负荷, CASBEE权重体系为三级,采用五级评分制, 按照权重系数, 各评价指标累加得到采用评价结果Q 和L, 最后根据BEE比值的大小分为五个等级④。

(四)可操作性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构成方式虽然简单,但指标体系中控制项过多、量化指标过少,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相比较而言,各国评价体系的特征各不相同。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标准。同时因为其具有配套的咨询和认证机构以及专业的评估人员,已经被40多个国家采用;加拿大GBTool的评价体系标准灵活,在其四级权重体系中,两级固定,后两级各国、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差额需求,但由于该评估标准操作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另由于各国未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故本标准主要用作指导设计,不能兼顾设计与认证两种职能;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评价项目繁多,评价工作量大。另未能建立诸如加拿大的灵活标准体系,不利于调整和改进,故适用性较差。

三、由中外差异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通过中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一)建立绿色建筑的三级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如果单纯按照统一的指标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体现不出地区差异,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可建立国家、省、市的绿色建筑三级指标体系:即全国制定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省(自治区)根据各自经济、资源、气候、风俗等的不同建立省(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各地市结合地域情况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内容。

在建立三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实现三级管理,即国家、省(自治区)、地市的管理。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工作应由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国家建设部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星和两星级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各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市绿色建筑的申报和监督工作。

(二)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按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建筑物可分为 “规划阶段 ”、“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 ”、“验收和运行管理阶段 ”四个阶段。因而,应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采用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的方式,过分强调了分项评价。另外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回避了权重的概念,使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可控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较差。

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体系的分解,可以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合理评价。因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客观、合理的方法确定其权重体系,从而建立一整套量化的、符合程度较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

我国现今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一方面过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忽视新技术在实际中的运行效果,造成有的建筑虽采用了新技术实际却没有运行;另一方面鼓励高技术、高成本的技术,忽视低技术、低成本但高效率的节能措施,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误导。因此,应重视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鼓励低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措施的普及⑤。

(五)推广绿色建筑的强制性措施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认证是由政府组织、社会参加的自发行为,这实质是在变相鼓励高能耗建筑的存在。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期间,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的应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注册、审查、评价、公示等程序,来推动我国建筑环境质量的提高。于此同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申请单位踊跃认证、使用者高度认可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经济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照搬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因而,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探索出一套切实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和建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①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S].见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② 支家强,赵靖,辛亚娟.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理论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4):43—47

③ 赵凤.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给中国的启示[J]. 华东科技,2010(1):40—42

④ 王 祎,王随林等.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 建 筑 节 能,2010(2) :64—74

第8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有效建立其评价体系开始被提上日程。本文介绍了英国breeam,美国leed、加拿大gbc、澳大利亚nabers等体系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绿色建筑及相关理论开始迅猛发展。在人类品尝了过度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之后,注重保护环境和人类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概念被提出。在建筑界,作为一种概念,绿色技术提出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50年代,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如《设计结合自然》、《寂静的春天》等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 “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11(绿色建筑)的新理念。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开始,绿色建筑才作为一种新的边缘性运动出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在绿色建筑浪潮中的应用使得尽可能地节约能源成为现实。

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早期: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介绍与展示;(2)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3)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国外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儿种应用比较广泛:

    1.1英国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它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该杉l}!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建筑环境评价方法“(的住宅版,首次于2000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能交通、污染、材料、水、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b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至今,它不仅在英国以外(例如中国香港)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美国leer

    “(leei)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1993年0月第一版,2000年ii月第二版)。它受到英国breeam的启发,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址、能源与大气、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设计过程的改进等六个大的方面。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该证书也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1.3加拿大gbc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i)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完善的时期,目前已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数据采集困难,模型制作复杂,可操作性低,要耗费专业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建筑师与使用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这一评价工具应当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生物学与非生物学、社会与经济等多因素,还应涉及建筑环境综合评判中各种构成要素的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行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现状

第9篇: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标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体系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的上升。能源消耗不但加剧能源危机,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性,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既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

1 我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发展现状

中国在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与节能体系的框架。为了使人们全面认识生态住宅,使生态住区的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2001年9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进行了两次修订。2002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作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分5个子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2003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评估体系保持2002版五个子项不变,只对部分评估指标进行了增删、修改,重点修订了与居住健康息息相关的条款。评价方法, 这本评估手册的编写,参考了国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以及有关的资料,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全面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基本性能评价,建筑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及后期验证四个方面。评价体系中某些指标标准过低,不能实现减少建筑物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作用。绿色建筑与节能的评价标准的编制原则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与节能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能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生态建筑体系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完善。

2 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的对策

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故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学科间的融合及研究者间的长期通力合作。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贯通起来,才能为我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2使绿色建筑与节能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我国对同一类型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样的标准一刀切,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细分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结构设计中“建筑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对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态系数”概念,以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评估体系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建立全国通用的唯一标准体系是脱离实际的,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立方面,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全国同一个标准。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地区,通过对当地主要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后,赋予不同的“值”。

2.3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评估方法方面,力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绿色建筑的评估要符合物理规则的科学性,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2.4 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绿色建筑的开发,并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政府必须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建筑物开发全过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进行全面评估。当前,我国对建筑物实行绿色评估,是建设部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实施,由于缺乏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物实行方案评估、施工阶段全程评估、建筑材料环保性能绿色评估中存在着第三方评估机构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专家评估的同时,政府必须及时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将这种外部评价委托与内部专家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或内容由双方共同拟定,一方面发挥了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一方面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角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评价的第三方必须注重评估人员专业性的培养,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绿色建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专业技术人员。

2.5 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对宏观环境的影响,如CO2的排放量、节约水资源,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运行时的能源消耗等,要有利于使用者,还要兼顾到开发商的利益。对绿色建筑的开发与评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保护环境技术的发展和执行环保政策,增加经济上的可行性。不同的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中对社会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同的,开发商要对其造成的全部后果承担完整的成本,因而政府应当采用带有倾向性的税收政策体现社会公正。降低税收等财务刺激可以使房地产开发商降低运营成本,为绿色建筑的开发提供经济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