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精选(九篇)

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

第1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风险评估;处方式设计;消防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正在朝智能化、结构化、功能多样化和形态美学化方向发展。然而,传统的建筑工程防火设计是按照“处方式”规范来进行的,这种“处方式”规范规定了详细的设计参数和指标,因而具有设计的局限性,使设计出来的建筑工程单调而呆板。因此,传统的“处方式”防火设计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建筑的飞速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新概念,并开始对传统的“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设计法规体系进行改革,提出了制定“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规范”的新思路。性能化设计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性能化设计的概念和设计要求

性能化设计是国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的应用目的就是建立“以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规范和标准。性能化防火设计是根据建筑物及其消防设施必须达到的预期的性能目标,根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运用工程分析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最优化设计方案。性能化防火设计利用当今世界的工程技术及数学模型评估决定每一个设计元素。采用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实现建筑工程既满足消防安全需要,又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对防火设计“处方式”规范的变革和完善。性能化规范,不明确规定某项要求的解决方案,只确定建筑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或功能目标,规定一系列性能目标和可以量化的性能准则及设计准则,且一般附带一个指导性的技术文件。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是消防设计的一种工程方法,其基础是:

(1)具有(或制定)明确的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不是随意制定的,总体目标一般是要建筑物满足保护生命、财产,保护使用功能,保护环境不受火灾的有害影响。功能目标一般为如何达到总体目标提供更多的具体要求。如要防止起火房间发生轰燃,为满足这一指标,设计师根据该房间可燃物的燃烧性能和火灾荷载等情况,建立一个设计目标,将房间起火后上层烟气温度限制在500℃,该温度以下不大可能发生轰燃。

(2)火灾场景的确定和概率性评估,提出设计方案。火灾场景的建立包括概率因素和确定性因素,即某种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真的发生,火灾如何发展和蔓延。建立了火灾场景后,就是建立设计火灾曲线,提出设计方案。

(3)根据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评估。设计方案应该有多个,按规范的要求进行评估,以确定最佳方案。评估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消防安全措施都要依据设计火灾曲线和功能目标来进行评估。性能化防火设计过程具有严格的基本步骤要遵循:即确定设计范围、确定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方针、研究性能评估标准、确定火灾假想、制定初步设计方案、评估初步设计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提交设计文件等九个方面的步骤开展性能化设计,确保性能化设计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性能化设计必须对设计中的关键要素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如火灾按照火灾发展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分成3 种情况:①稳定发展的火灾。②与时间函数成平方发展的火灾。③快速发展的火灾。对可能发生的火灾分不同情况进行假想计算,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和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性能化防火设计要求设计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并要有不同建筑物的火灾数据以及大量建筑材料的燃烧特性数据、专门的设计和评估工具等作为支撑。为了作出科学合理的性能化设计,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进行分析和计算,必要时还要做火灾模拟实验,得到更真实和可靠的数据为设计服务。传统的“处方式”建筑防火规范是对某一时间以前的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建筑防火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运用“处方式”设计规范就是要满足条款式标准规定的要求。由于建筑物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复杂建筑越来越多,按照“处方式”规范作出的设计方案可能并不合理,采用性能化设计后可以对设计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性能化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是消防工程行业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高科技,它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性能化设计是今后消防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性能化设计所需的工作量较大、费用较高,对设计和审核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较高,对于常见的普通建筑和场所,使用“处方式”规范进行设计可能会更加简单、安全、经济。性能化防火设计和“处方式”防火设计两者互有优点,相互补充,并将长期共存。

2.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

性能化设计的关键技术是消防安全评估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这一方法及相关概念体系的逐步完善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类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美国的建筑防火评估方法(BFSEM:The Building Fire SafetyEvaluation Method)、火灾致损评估方法(FIVE:fire-induce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澳大利亚的风险评估模型(RAM:Risk Assessment Modeling)、日本的建筑综合防火安全设计方法、加拿大的FIRECAM方法等。澳大利亚消防规范改革中心(FCRC)子项目正在进一步开发一个风险评价模型,以量化各类用途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该模型叫做CESARE-RISK,CESARE-RISK 是一个量化建筑消防安全系统性能的风险评价模型,它利用事故树设定多种火灾场景,其考虑了火灾及对火灾的反应的概率特性,采用确定性模型预测建筑内火灾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其某些组成部分如下:事件树与预测值模型(expected value model)、火灾发展与烟气蔓延模型、人员行为模型、消防队模型和工作人员模型、分隔失效模型、经济模型。FIRECAMTM(Fire Risk Evaluation and CostAssessment Model)是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开发的火灾风险及损失的计算评估模型,它利用分析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来评估火灾对建筑物内居民造成的预期风险。同时,该模型还评估消防费用(基建及维修)和预期火灾损失。通过与性能规范中的性能要求进行比较或者与“处方式”的规范规定的设计中隐含的性能要求进行比较,评价一个设计方案是否满足性能要求或者是否在生命风险要求方面等同于参照方案。

FIRECAMTM依靠两个主要参数来评估火灾安全设计的火灾安全性能,即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ERL)和预期火灾损失(FCE)。ERL 和FCE 这两个数值是由火灾增长、火灾蔓延、烟气流动、居民反应和消防部门的反应的动态变化(以时间为函数计算得来的)。而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是由FIRECAMTM运用统计数据来预测的,FIRECAMTM 还运用数学模型来预测火灾随时间的变化。一种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危险可根据其发展的速度和居民撤离的速度计算。这种场景给生命造成的风险可由该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危险乘以该火灾场景发生的几率得出。火灾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总值却为建筑物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火灾场景对生命造成的预期风险的总和。同样,预期火灾损失就是消防费用(基建和维修)的总和与可能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的总和相加而得。FIRECAMTM模型主要由火灾增长模型、烟气流动和居民逃生模型组成。FIRECAMTM 对火灾蔓延的可能性及火灾后修复建筑物的费用采用的是保守的评估模型,所以对财产损失的评估结果要比实际偏高。

3.国外开展“性能化”研究的情况

英国在1985年了第一部性能化的规范,之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安全工程学和性能化安全设计方法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瑞典等国也先后对其传统的“处方式”规范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性能化的新规范。美国、加拿大等国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订各自的性能化规范。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澳大利亚于1996 年颁布了国家性能化规范《澳大利亚建筑规范―1996》,自1997 年陆续被各州政府采用,至今已在全国应用。新西兰1992 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美国已完成性能目标和基本完成性能级别分级的确定,并于2001 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日本和瑞典对其传统的处方式规范进行了性能化修订。目前还有多个国家(法国、荷兰、挪威、波兰等)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CIB)和欧盟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防火所要求的工程工具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推进性能化设计和性能化规范的国际化专门设立了TC/92/SC4――“火灾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目前已制订出8个相关的标准草案,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颁布正式的国际标准。西方国家将制订和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作为消除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消除贸易上的技术壁垒的协定第二条“技术规则与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在2000年5月于德国柏林召开的TC/92“火灾安全”技术委员会会议上,该会主席就指出:设立TC/92/SC4“火灾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就是要制定出这方面的国际标准,用于最终取代各国自己的防火设计规范和标准,为消除这一领域里的技术壁垒铺平道路。应该说,建立以建筑消防安全为目的的性能化规范和法规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

4.性能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及进展

4. 1 “处方式”规范和设计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大型复杂建筑越来越多,按照“处方式”规范的设计方案可能不合理或者迫使设计人员在建筑的美观、适用、造价上作出让步。

(2)“处方式”规范修订时间过长,不能适应建筑发展的需要,如壳体结构建筑,规范中根本没有提到。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别较大,用一本“处方式”规范很难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4)规范的制订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制订的“处方式”规范不可能合理。如一个歌舞厅,即使有报警、喷淋系统,配备了灭火器、应急照明等设施,其它方面也符合2001 年5月以前规范的要求, 但若有一个厅、面积超过了200, 在2001 年5 月以后就不符合规范要求了。这种以面积为惟一标准来划分火灾危险性大小,超出200就要全盘否定的思想和规定是不合理的。

4. 2 发展性能化设计的必要性

(1)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将在今后大兴土木。回顾2000 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就是抓住了机遇,大力开展性能化研究,并在场馆建设中采用了性能化设计而达到了相当高的防火设计水平。如果能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必将促进我国性能化设计的发展。

(2)我国加入WTO,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国外建筑事务所将大量涌入,它们在性能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将使国内设计单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尽快开展性能化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应对今后的国际挑战。

4. 3 开展性能化设计研究和应用前景

目前性能化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多方重视,并已经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工作。早在1996 年有关单位和人员就认识到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大空间建筑、高层民用建筑、高火灾危险工业建筑和储罐区、建筑内的烟气控制、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化设计和评估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公安部消防局已在国家科技部立项,将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研究列入“十五”攻关课题,组织部分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性能化消防设计及其计算机评估模型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全面掌握和分析比较国外性能化规范和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以及相配套的设计指南、计算机评估模型。公安部消防局正在推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性能化消防设计和评估的试点工作,通过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国性能化消防设计与评估及其规范的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天津消防科研所、四川消防科研所和中国科技大学国家重点火灾实验室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已有了评估成功的范例。今后我国性能化消防设计的研究与运用,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5.结束语

随着建筑的不断复杂化,以及消防技术的不断多样化,采用性能化设计越来越迫切。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性能化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设计技术标准体系,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我国消防界同仁必须共同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田建军,男,汉族,1972年11月17日出生,河南省禹州市人,2009年7月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现任职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公安消防支队政治处主任。

参考文献:

[1]杨玲,张靖岩,肖泽南编著.建筑消防安全与性能化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第2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性能化 防火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U664.8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1.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介绍

性能化设计是以某些安全目标作为设计的目标,以综合安全性能的分析和评估为基础的一种工程性的方法。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科学基础上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是按照建筑的结构以及用途和可燃物等情况,对其火灾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估,进而得到最合理的防火设计方案,给建筑物最优的防火保护。

1.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设定原则

建筑工程的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对火灾现场进行火灾风险的定性分析,使用国家权威机构完全认可的判定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评估,使得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建筑设计新方法。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以火灾的危险性以及经济的适用性为基础,根据火灾发生的条件、规律、危害特性以及建筑特征、使用人员状况来确定建筑防火设计。

1.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防火的控制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主动的防御体系,二是要建立被动的防御体系。建立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以下的内容:

1.2.1 通过增强建筑材料的耐火等级以及抗燃烧性能,来降低建筑工程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对易燃的建筑材料要经过相应的的防火技术处理,使其达到难燃或非燃的效果,或通过限制其使用的范围和数量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材料抗御和阻止燃烧的能力,来减少建筑物本身的火灾负荷。

1.2.2 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来划分防火分区,将火灾可以控制在期望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产生的损失。划分防火分区应改变单一的,以建筑面积和楼层划分防火分区的传统做法,而是综合考虑划分范围内的保护物资的价值以及防火分隔设施与经济投入的比例关系。除此之外,火灾的规律和特征等其他因素也要进行考虑。

1.2.3 要做到消防安全的疏散出口和通道以及紧急避难与逃生设施的最优化设置,必须保证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2.4 设置完善可靠的供电设备和灭火的设施,使灭火物资得到充足供应。确保灭火的物资及设施能够完全满足扑救火灾的全部需要,进而可以尽快地扑灭火灾。

1.2.5 科学合理设置防排烟设施,有效控制烟气蔓延及其危害。烟气是当火灾现场的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主要物质,有效控制烟气有利于有效的制止火灾的蔓延和扩大,也有利于安全疏散火场的被困人员,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有效实施灭火工作。

1.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步骤

一个完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3.1 确定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工程范围与内容。

1.3.2 确定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目标。

1.3.3 将定性的消防安全目标转化为定量的性能化判据。

1.3.4 确定火灾场景。

1.3.5 建立设计火灾“热释放速率―时间”变化曲线。

1.3.6 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

1.3.7 编制报告和说明。

2.某大型商场性能化防火设计

2.1 建筑工程概况

本文以裙楼商场为研究对象。某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使用功能多样,具有办公、商场、娱乐、餐饮、健身等功能,属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该商场位于建筑裙房一至四层和地下一、二层,地上一层及地下各层层高为 6m,地上二至四层高为4. 5m,商场建筑面积约7. 4 万 m2,单层面积12500 m2,每层划分四个防火分区,结合地形特点,建筑在首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均可直通室外,商场的店铺种类繁多且大小、分布不均匀,给防火设计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就最不利部位

进行研究,该防火分区面积为 3900 m2,人员数量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商店建筑设计规范》设计。

2.2 重要参数的确定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是火灾发展到致使环境条件达到人体耐受极限的时间。必须安全疏散时间是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所用的时间,包括探测时间、准备时间和疏散移动时间。

人员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是可用安全疏散时间大于必需安全疏散时间,则可实现人员的疏散安全。

2. 2.1 人员安全疏散判据

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标准应同时满足的条件是:(1)2m 以上空间内的烟气平均温度不大于 180℃;(2)2m 以下空间内的烟气温度不超过 60℃ 且可视度不小于 10m。(3)在烟气的吸入高度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 1% (体积百分比),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 2500ppm。

2. 2.2 人员密度的确定

对于商业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人员密度是一个重要参数。本文按照《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 ―2011)的要求进行设置。地下商店营业部分疏散人数,可按照每层营业厅和为顾客服务用房的使用面积之和乘以人员密度指标(人/)来计算,其人员密度指标应按下列规定确定:第一、二层,每层换算系数为 0. 85;第三层,换算系数为 0. 77;

第四层及以上各层,每层换算系数为 0. 60。

2. 2.3 计算面积的确定

对于计算面积的确定,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 5. 3. 17 款的规定,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 50% -70%。本文折算值取 50%。

2.3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案

2.3.1 建筑消防设计难题及相应对策

本消防设计难题为消防疏散设计方面。因该商场每层建筑面积较大,受其地形条件、使用功能、平面布置及首层疏散要求等限制,其疏散楼梯、出口疏散宽度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就该商场一层防火分区 1 而言,设计疏散宽度为 15m,而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商店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其疏散宽度不应小于 3900 ×0. 5 × 0. 85 ÷ 100 = 16. 58m,不能满足要求。

为加强该建筑主体消防安全,设计单位提出了下列强于现行规范的消防安全措施,并提请开展性能化防火设计分析评估。

(1)建筑裙房商业部分与塔楼办公部分采取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2. 00h 的不燃烧体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 2. 00h、高度不小于 1. 20m 的不燃烧体裙墙进行分隔。(2)建筑立面设置长度不小于周边长度 1/3 的消防扑救面,以便于火灾施救。(3)严格限制建筑内部装修材料性能,建筑顶棚、墙面采用 A 级不燃材料、其他各部位必须采用不低于 B1 级材料进行装修,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后,也不得降低。(4)安全出口前端设置人员疏散集散区,集散区面积不小于 25m2,且在其范围内不准设置影响人员疏散的设施。(5)建筑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机械排烟系统,防烟楼梯、前室分别设置机械正压送风系统。(6)本建筑内采用的电气线路采用矿物绝缘电缆。(7)提高消防应急照明照度和应急时间,疏散集散区、楼梯间、防烟前室、安全疏散通道、封闭防火隔离区、主通道等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10. 0lx,商业营业厅通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5. 0lx;应急照明时间不得低于 90min。

2.3.2 性能化设计内容

本次性能评估的主要目标是:在本建筑其它消防安全措施均正常工作,测试当商场一层防火分区 1内发生火灾时,能否保障各层的所有人员顺利疏散出去。本文中就商场一层防火分区 1 进行研究,各个防火分区之间发生火灾时用防火卷帘分隔,假设起火后,各层的电梯停止工作,防火卷帘放下。防火分区 1 共有11 个防烟分区,11 个排烟口,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按防烟分区面积乘以排烟量120m3(h / m2)来计算的,一个补风口,补风量为最大防烟分区面积乘以补风量60m3(h / m2)来计算,有七个补风口。

本文假设商场内温度为 20℃,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不考虑风速的影响。同时假设每个分区内商店的门均是打开的,防火卷帘在自动报警器探测到火灾发生以后放下,且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2.3.3 火源设计

通过实测的火灾荷载情况得出,一楼的火灾荷载和人流量最大,危险性最大。结合起火的可能性,本文中确定两个起火点,分别位于 1 号店铺和 2 号店铺。该商场采用的喷头是快速反应喷头,动作温度是 68℃,动作时间是 132s,根据现场统计的火灾荷载,确定了火源热释放速率分别为 1. 05MW 和1. 49MW。当水喷淋系统工作时,可以认为火灾热释放速率不再增大,或者火源被扑灭。按保守估计,本研究的火源设计热释放率按 5MW 来进行设计。

2.3.4 火灾场景设计

防火分区 1 共分为 11 个防烟分区。该区域共设置两个火灾场景,火灾场景的设置如表 1 和图2所示。

2.4 火灾评估分析

2.4. 1 烟气运动分析

通过相关软件来模拟商场的 2 个火灾场景中的温度以及能见度的情况,得到火灾到达危险状态所需的时间。

2.4. 2 人员疏散分析

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大致可简化为报警时间、响应时间和疏散运动时间三个阶段。探测报警时间是根据建筑内所采用的火灾探测与报警装置的类型及其布置、火灾的发展速度及其规模、着火空间的高度等条件来确定。

2.4.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评估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了在商场的各消防设施完好并正常工作状态下,商场一层防火分区 1的安全疏散出口疏散宽度设计为 15m 能够保证商场人员的安全疏散。

3.结束语

上述分析发现,该商场在采取一系列强于规范的消防安全措施后,通过火灾荷载调查、性能化防火设计和火灾场景评估分析,在消防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其疏散宽度可以在规范要求下做适当放宽,既保证了建筑消防安全,也保证其功能布置的适用性、节省建筑防火成本。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基础上的理论模拟论证,当假设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应结论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对于采取性能化设计评估的建筑,应当加强其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假设条件的连贯性,提升消防设施完好性,以保证建筑消防安全。

第3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该系统采用PHP脚本语言设计,基于Browser/Server模式的Web模型体系架构[2-6]。评估系统的所有存储及计算过程均在应用服务器上执行,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浏览器即可实现对工作界面的访问。PHP曾是PersonalHomePage的简称,现在的官方全称为Hypertext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PHP既是一种CGI(公共网关接口),又是服务器端嵌入的HTML脚本语言,PHP因其高效、简洁的支持数据库,广泛地应用于动态网页的制作。PHP是一种免费软件,能运行包括Windows、Linux等在内的绝大多数操作系统环境,常与免费Web服务软件Apache和免费数据库Mysql配合使用于Linux平台上,性价比非常高,号称“黄金组合”。

2系统功能

主要分为建筑物周围环境、入户线路及内部线路及区域(户内和户外)特征3个模块,这些模块设计既独立又相互统一,所有数据可在系统界面完成交互及计算,能够减少人员操作流程,评估参数一目了然。

2.1建筑物周围环境模块

建筑物周围环境模块主要包括被评估建筑物尺寸(长宽高)、截收面积、Am截收面积、建筑物位置因子、建筑物的屏蔽、建筑物内部的屏蔽、雷击密度、LPS、建筑物内外人员数量等参数(图1)。

2.2入户线路及内部线路模块

入户线路及内部线路模块主要分为电力、通信、消防、电视、安防5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土壤电阻率、长度、高度、HV/LV变压器、线路位置因子、线路环境因子、线路屏蔽、线路屏蔽、内部合理布线、室内设备耐压、匹配的SPD保护、线路“a”端建筑物的尺寸、线路“a”端建筑物的位置因子等参数(图2)。

2.3区域(户内和户外)特征

区域(户内和户外)特征包括入口区域地表类型、内部区域地表类型、接触和跨步电压(雷击建筑物)造成的损失率、接触和跨步电压(雷击入户线路)造成的损失率、户内有潜在危险的人员数量、户外有潜在危险的人员数量、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危害保护措施(户外)、特殊损害(与R1有关)、特殊损害(与R4有关)、火灾风险、防火措施、物理损害造成的损失率(与R1有关)、物理损害造成的损失率(与R4有关)、内部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率(与R1有关)、内部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率(与R4有关)等参数(图3)[7-10]。

3系统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3.1计算标准

该系统计算公式参考GB/T21714.2—2008/IEC62305-2:2006《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规范编写,该规范由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提出,广东省防雷中心起草,是目前最新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标准。

3.2NG值的计算

NG值从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中取得,山东省气象局于2006年建成由13个探头组成的雷电定位系统,对山东省内雷电活动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研制生产并布点建设的LD-Ⅱ型闪电定位系统,主要由13个闪电定位仪(分别布设在章丘、龙口、荣成、即墨、日照、东明、东平、沾化、夏津、鱼台、蒙阴、郯城和昌邑),1个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和图形显示终端构成,采用磁定向时差综合法进行闪电定位,各个定位仪将接收到的闪电信息和GPS时间信息,通过业务通信系统传送到中心站计算机,通过中心数据系统的计算处理,得到闪击的时间、位置、极性、强度等参数。该系统时钟同步精度可达到0.1μs,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区闪电探测效率理论值为95%,定位精度可达到300m。

3.3建筑物截收面积的计算

规则建筑物的截收面积按照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规则建筑物利用作图得到,在系统中预留接口,输入相应的参数就可以自动计算。

4结语

第4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文物建筑;防雷;施工;管理

引言

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建成20多年来,已成为中山市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筑,由于建设时间早、历时长,以前的木质结构已不能达到现在消防安全的要求,中山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修缮改造,改造后其剧场功能将得到加强,智能化大空间灭火系统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一流。

在对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修缮改造过程中,防雷工程的施工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属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文物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编织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因此,在防雷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艺术价值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文物建筑的防雷保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所造成的无法估量的损失,在保持建筑物原貌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而在防雷施工时,应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方法,从不影响到建筑本身的文物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出发,做到防雷装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 文物建筑的特点

我们在对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的修缮改造项目中的防雷工程的施工过程的总结经验中,参考国内其它相关的经验,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所用的建筑材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归纳了文物建筑所具备的以下特点:

1)大多数的文物建筑,为了体现建筑的雄伟、挺拔,都建有高耸的屋脊,而这些屋脊就正好为带电云层放电创造了条件。

2)文物建筑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一旦遭受雷击,极易引起木质构件的燃烧,而损坏建筑物。

3)文物建筑大多数都与高大树木相伴,而高大树木最易受雷击,而引起雷电反击,增大了文物建筑遭受雷击的概率。

4)当重建或修复文物建筑时,其内部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增加不少现代化的元素,比如为了安全着想,文物建筑安装了监控、消防报警等线路、设备等,这样就会给文物建筑带来了更多的雷电入侵的通道。

5)不少的文物建筑,年久失修,长年累月经受风雨侵蚀,其原有的绝缘性能遭到了破坏,其中的一些立柱、砖墙等为电荷的聚集和向上运行提供了通道,增加了文物建筑其本身的雷击概率。

2 文物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分级

许多文物建筑直接遭受雷击或者因附近的雷电活动而受到影响时,并不是因为建筑物的文物保护级别,而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文物建筑的防雷施工前应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确定建筑的雷电防护等级,最后才根据评估和确定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措施对文物建筑进行施工。

文物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年预计雷击次数、自身结构、内部环境变化、雷击史等主要项目,得出了一个结论:文物建筑因其特殊性,极易遭受雷击,因此,应尽量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来安装防雷设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提高一个等次,按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来处理防雷措施。

并且,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必须组织进行雷电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1)文物建筑重建或修复时;

2)文物建筑开发利用时;

3)文物建筑的重要性和价值级别提高时;

4)文物建筑需要引入电源、信号线路或增设消防、防盗防火报警、监控系统等信息设备时;

5)其它有可能给文物建筑增加雷电危害的情况发生时,如周围环境变化、敷设高压线路、埋设地下管道等。

因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加大文物建筑遭受雷击的概率。

3文物建筑的防雷措施的施工要点

一般文物建筑的防雷主要是防直击雷,但近年来,在文物建筑的结构维护与加固时,很多文物建筑物内安装了大量电子设备,其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增加了遭受雷电影响的概率,因而提出增加防感应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并且,文物建筑的防雷应参照相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将其与它相关的各种设施以及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考虑。

在防雷装置的安装施工时,比如避雷带的安装,在考虑保护效果的情况下,将避雷带做成各种艺术造型,尽量做到保持文物建筑的原貌和艺术特点,考虑实用性,并保证其美观性。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敷设避雷带的文物建筑另外增设的防雷设施,――比如增设避雷针保护,可以根据不同形状的文物建筑造型,做成一种艺术品的形式,解决文物建筑的防雷设施与其原有风貌相矛盾的问题。参考近年来我国很多的风景区的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采用仿真树木进行伪装的方式,这种做法效果很好,既不影响设备工作,也很好保护了景区的景观。我们把这种方式借鉴到防雷装置的安装上,当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文物建筑时,将独立避雷针进行隐蔽伪装。采用这类仿真树形式的避雷设施,其内部多为镀锌钢管或水泥杆,外包高分子仿真树皮,树木顶端安装避雷针尖,引下线沿仿真树内部敷设引下,与接地装置连通接地。根据文物建筑的周边高大乔木的种类,有选择性的使用不同的仿真树的树种。这样的避雷装置架设在文物建筑物周围,对文物建筑的原貌影响很小。

4 文物建筑防雷设施的管理

为了使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有可靠的保护效果,不仅要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还要注意经常维护检查。这点在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修缮改造项目的防雷设施的安装后期已经体现出来。

文物建筑的防雷设施的管理,应由熟悉雷电防护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建立各项防雷减灾管理规章,落实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日常维护和雷害灾情上报。

对于在文物建筑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敷设高压线路、埋设地下管道等),有可能增加雷电危害时,应及时进行雷电风险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发生雷击事故后,应及时向当地防雷机构上报情况,应由防雷专家参与雷电灾害评估并对雷击原因进行分析。

第5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消防;大团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43-01

1 引言

在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生活习惯,人们喜欢群聚而居,三、五十户,甚至几百户聚居在一个寨里,家家相连,户户相叠、鳞次栉比,这样的村寨习惯称为大团寨。如贵州省黔东南州有50户以上的大团寨2814个,其中100户以上的800个,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雷山县西江苗寨达1450户,最大的侗族村寨黎平县肇兴侗寨达786户。寨内木楼不仅式样美观,风格独特,而且建筑结构巧妙,技术精湛,体现了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为建筑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少村寨已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建筑工艺(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大团寨的防火措施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2.1大团寨的火灾危险性

大团寨的火灾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村寨房屋布局密集,无防火分隔,火灾容易蔓延;二是村寨房屋耐火等级低,建筑内可燃物多、荷载大;三是村民用电用火不规范、不合理形成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造成的火灾多;四是村寨消防水源、灭火器材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五是村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部救援力量难以迅速到达。

2.2目前大团寨的防火措施

针对大团寨存在的火灾隐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消防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概括来讲主要是“六改”,即:“寨改”:结合旧村改造、农村安居工程,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户搬离大团寨,改大寨为小寨,开辟团寨防火隔离带,提高大团寨防御火灾能力;“房改”:将木结构房屋改为砖木、砖石结构房屋;“灶改”: 首先是号召和鼓励广大农户修建沼气池,将传统火炉改为沼气灶、节能灶,其次是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将厨房移至一楼,建节柴灶,条件达不到的,在原堂屋侧利用不燃材料硬化一块区域做厨房用,并建节柴灶,取消原堂屋中央的火塘; “电改”:结合电网改造工程,对村寨的供电线路和村民住宅内陈旧老化的用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更换老化线路,电线穿管保护并安装漏电和短路保护装置,使之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水改”:结合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改造,每个村(寨)建立高位水池,铺设生产、生活和消防共用供水管网,对设置高位水池有困难的村寨,修建地面储水池塘并设置简易消防车取水点;“路改”:结合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对村组(寨)道路进行加宽加固,保证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保证主干道能通行重型消防车,支干道能通行中小型消防车,并将公路尽量延伸至大团寨的中央,确保消防车能进入每个村。

2.3目前大团寨的防火措施对大团寨本身造成的损害

由于团寨自身的特点,火灾已成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团寨的最大危险。通过“六改”,大团寨的火灾隐患得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自防自救能力也得以增强。但改造本身对大团寨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寨改”,破坏了大团寨的完整和协调;“房改”破坏了少数民族的建筑工艺;“灶改”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如火塘不仅是侗族家庭日常餐饮和供暖中心,同时也是家庭议事、聚会、团聚、交谊的场所);“路改”把原来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换成水泥路。甚至“水改”、“电改”,如不注意,都有可能影响大团寨的美观和艺术性,如乱拉电线,铺设消防水管和消火栓不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

3 对策

3.1划分重点,区别对待

邀请有关专家对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以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完整性、艺术性与建筑风格的代表性为依据,划分出重点保护村寨和一般村寨。对重点保护村寨要采取原生态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让村寨建筑以原来固有的形态不做任何改动地保存下去。当然,民族村寨保护毕竟不同于文物保护,不应将它当成博物馆,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保护历史环境,又要改善基础设施(如电线线路可采用地下电缆沿并道路铺设),提高住民的居住生活质量。根据利用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把重点保护村寨开发成为旅游景点或者建设成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保护村,通过合理利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建筑风格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存;对于一般村寨, 则应充分考虑防火问题,按照规范的要求和既有做法,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分区,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增设消防设施。甚至还可以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性、适居性、安全性的现代村寨。如贵州省为保护黔东南民族建筑传统,帮助农民建设美观实用、建筑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住房,贵州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贵州新农村民居建筑方案图集”,为农村房屋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3.2贯彻“防消并重,防消结合”的农村大团寨消防工作方针,建立适合农村大团寨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

我国的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个方针正确地概括了群众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经验,准确地科学地表达了“防”和“消”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消防工作的客观规律,对我国消防工作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就现阶段农村大团寨消防工作而言,笔者认为,在要注重“防”的基础上,应该突出“灭”,加大灭火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做到“防消并重,防消结合”。这是因为:一是农村大团寨的根本性火灾隐患如村寨大、建筑布局密集、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等短期内难以消除;二是村民的一些生活习俗如习惯在木楼上用火,在火塘旁烘烤衣物、腊味、竹笋、香菇等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三是农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不便沟通,消防宣传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村民的防火意识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提高;四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扑救是造成农村大团寨小火酿成大灾的根本原因,反之,如果扑救及时,可以有效地减低火灾损失。如2003年5月29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下乡乡土门村发生火灾,土门村18名义务消防队员迅速出击,扑救及时,较好地控制火灾蔓延,有效地保住了土门村189户、700余人免受火灾洗劫。

由于大团寨一般地处边远,起火后公安专职消防队难以及时到达,因此,建立适合农村大团寨特点的灭火救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建议,从“人力、水源、装备、战术”四个方面着手,不断发展壮大专兼职消防队,积极加强志愿消防队建设,完善消防基础设施,修建消防水池,敷设消防给水管网,配备适合当地实际的消防车辆和必要常用的装备器材,由消防部门对村寨消防队员进行培训,使之具备必要的消防知识和灭火救援能力。对于50户以上的村寨,可以探索建立“一寨一队一泵(消防机动泵)一案(灭火和破拆预案)”的大团寨消防工作新模式,力争做到“小火能控制,大火不出村(寨)”。

3.3积极探索运用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整改大团寨火灾隐患的新方法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理念,是以建筑物在火灾中的性能为基础的防火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确保建(构)筑物使用和观赏功能的前提下,针对建(构)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运用工程分析和计算来确定最优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案的防火设计方法。它可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外部条件,自由选择和确定各种防火措施,将其有机组合,最终形成满足消防安全目标要求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消防安全保护。其方法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与现行的设计方法相比,它所关注的是具体的消防安全目标的实现,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依据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大团寨火灾隐患整改难的问题,可以探索将这一设计理念引入大团寨消防工作中。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来制定的大团寨防火措施不仅要达到预防火灾的目标,而且还要从遗产保护目的着手,充分考虑建筑特征和居住者的特征,以同时满足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和遗产保护的目的。对于每个大团寨,它都要结合团寨本身的地理特点、外部特征、建筑构件形式、内部空间、管理方式等因素,对每种危害进行评估,最终采取一种特殊的设计变通方案使防火措施与大团寨自身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在解决传统的“处方式”消防设计方法存在困难的大团寨防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明确了大团寨的防火安全目标和性能要求;二是达到安全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有灵活性,不作硬性规定;三是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使得防火措施在满足消防要求的同时,不影响建筑原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目的。尽管目前我们缺乏对农村大团寨房屋建筑构件燃烧特征和火灾情况下构件变化规律、建筑内火灾蔓延趋势以及烟气运动发展规律等方面必要的研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消防数据库,但这种方法作为将来大团寨消防工作的新趋势仍然令人期待。

参考资料:

[1]陈文贵等.中国消防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2]罗德启.贵州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1.

第6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站房 性能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客运站房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简洁明了的空间形式、现代化的材料与结构技术、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大空间内人流的快速换乘,已成为现代铁路客运站房的全新特征。由于铁路站房使用性质特殊,设计旅客流量大,设计流线要求高,各空间相互连通,当前国家还没有针对此类建筑的消防技术标准可参照。对于此类站房的消防设计传统处方式规范无法满足其设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对站房的典型火灾场景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火灾进行模拟试验,运用消防工程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系统的性能化设计和评估,从而实现站房的总体消防安全目的。

二.对性能化设计的理解。

1.确定的消防安全目的、损失目标和设计目标。

2.对火灾发生、成长和发展所作的确定性及概率性评估。

3.火焰和火焰产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4.按照损失目标和性能目标对可选设计方案的效果所作的定性定量评价。消防安全工程的性能化设计,必须考虑到项目特有的危险性和防护这些危险所特有的消防安全措施。在消防工程中火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热效应”构件强度是构件在受到高温作用时的抵抗力。由于火焰作用,构件局部温度的突然升高,导致差异性膨胀和失效。构件在此高温下无法履行其所需功能,这种情况称之为“热冲击”失效。另一种热失效可能是构件整体被加热到某个高温,在该温度作用下构件无法再支撑荷载,该温度通常称为“临界温度”。其他的火焰诱导荷载包括非热应力,如烟气、以及在有腐蚀性或毒性的燃烧产物的作用下,构件发生与上述温度作用下相似时,建筑物强度也可用其抵抗应力的能力来测量。

不管被评价应力或火灾荷载如何,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都要求对构件组合应力或火灾荷载进行界定和量化,最后是使其能被用来作为特定目标和失效标准来评价火灾控制措施的待选设计。

三.大空间客运站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建筑物耐火等级问题。目前一般特大型、大型铁路客站站房的设计均采用了高顶棚和大空间的设计概念,因此大多站房选用了钢结构作为承重结构,该类建筑一般为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站房发生火灾时,火灾对钢结构造成的危害程度到底有多大,是站房设计人员急需掌握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2.人员在安全情况下的疏散问题。铁路客站站房作为现代化建筑的综合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建筑内人员疏散距离长度往往超出规范要求,疏散时间的控制缺少依据,且由于站房候车空间大,对于设置明显完善的疏散指示标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为火灾发生时,如何引导旅客在安全情况下迅速疏散提出了问题。

3.防火、防烟分区划分的问题。现代化的大型建筑设计理念,要求公共空间区域间相互贯通,为旅客提供易于交流的平台。同时将功能、高度不同的大小空间穿插组合,使站内等候空间变化丰富、视线通透、流线顺畅。铁路客站站房的设计,也正在向此迈进,候车区域的设计选用了玻璃幕墙作为功能区的分隔。参照

现有消防技术标准,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分隔,均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的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且每个候车功能区超过规范规定的2 000 m2面积。另外功能区上部自然

形成烟气集中区域,防烟分区远超出规范要求的500 m2的划分规定。

4.大空间主动灭火设施配置问题。参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均无法找到单一适合大空间的主动灭火设施。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大空间灭火设施的优化组合,也是今后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问题。

四.性能化防火设计的适用范围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工程建筑规范进行。

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建筑物,需要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内部的防火分区划分及分隔形式问题;

2.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问题;

3.建筑内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问题;

4.建筑内灭火系统的设置问题;

5.钢结构的耐火保护问题;

6.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问题等。

(2).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总体安全目标。

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随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性质及建筑结构特点而有所

区别,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应达到下述全部或部分目标:

1.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2.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不会受到严重破坏而发生垮塌,或虽有局部垮塌,但不会发生连续垮塌而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保证建筑物内财产安全,防止火灾发生或延缓火灾增长,减少火灾损失;

4.保证相邻建筑物不会被引燃,控制火灾扩散;

5.保证建筑物不会因火灾而对商业运营生产作业产牛较大损失,保护环境。

五. 防火性能化设计与处方式消防安全设计对比。

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人们研究了控制火焰成长、蔓延的多种因素,逐步完善发展了“火灾动力学”。依据“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主动和被动消防系统的性能,包括在科学的基础上定量化地描述火灾现象。通过站房消防安全目的,损失目标和设计目标等要素的分析,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对站房火灾安全进行评估,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火焰从点燃到成长、衰减,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对火灾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的火源的热辐射火焰蔓延、热烟的流动、扩散等一系列数据,用来指导性能化设计。

相对按处方式规范要求即规范型消防安全设计,性能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考虑到整个消防与建筑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导致超过规范要求的设计)。性能化设计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是对于某种建筑物特定的应用,它强调建筑物消防设计的整体性,综合考虑了消防设计的各个因素,因此更能精确地反映火灾在建筑结构上产生的应力,在某种情况下消防措施可能高于规范的要求,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比规范的要求低。既考虑了建筑物被动消防措施、同时又考虑了建筑物主动的消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建筑消防设计实现科学、合理的最优化。

性能化设计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与规范型消防设计相比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说性能化分析和设计过程需要在分析、计算和设计文件制

作上花费更多时间;同时性能化设计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专门的设计与评估工具,但目前在我国,比较完善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工程应用程序还没有开发出来;现有的国外计算机相关软件尚未经过国内实际工程和火灾试验的验证。此外人们对设计或评审人员的资格也表示担心,这关系到为确保达到设计的建筑物消防安全目的所用的消防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各级消防机构大多陷入一个误区,即对文物古建筑所在区域或地域的所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不加区分,均笼统按文物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设防,既无谓自我加压,压力过大,错误估计实际火灾危险性,误导消防设计方案制定和决策,又牵扯过多精力疲于应付,使消防工作出现偏差。正确的做法是,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必须重点保护,作为核心安全保护区域和重点设防对象,设防等级定为特级、一级及相应较高等级。而其周围毗邻或配套建设的现代旅游仿古建筑,尤其是商店、饭店、宾馆等旅游区仿古式建筑和场所,虽部分建筑风格、外观上与古建筑看不出明显区别,但事实上与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必须认真加以区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相对文物古建筑区域适当降低火灾危险性评价和消防安全设防等级,并在确保与文物古建筑足够防火间距的前提下,经专家技术论证,按照普通区域和普通民用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和管理。景区管理单位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财力亦应根据实际情况、保护价值、重要程度和设防等级科学、合理、重点进行投入和集中保障,确保文物古建筑高危核心区域、高设防等级区域的消防队(站)、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消防器材、消防管理人员等的强化配备和到位。同时,因管理思路、目标、标准、等级清晰,工作量和压力明显下降,火灾防控工作和技术管理措施重点突出,统筹高效,体现客观科学的防火工作思路。此外,在古建筑群、古城古镇等建筑密集区域,如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区等,亦可根据建筑群使用功能、耐火等级、人员商品数量、防火分隔状况、道路水源条件、火灾蔓延特点、实际火灾危害等,科学划分不同消防安全区域,把相同或类似火灾危险性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一类或一个重点区域,分片分区分级设防,研究、论证、确定对应的等级和人防技防措施,科学构建统筹、合理、完善、健全的消防安全功能体系,实施现代科学消防安全管理。

2科学评估文物古建筑实际火灾危险性

文物古建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岁月,能够存在到今天,其中自然有隐含的奥秘和古人的智慧,尤其是防火设计的考虑和建筑防火功能的简单、实效,多隐藏在建筑实体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而不为人所察觉和简单识别。最直观、最常见、最有效的莫过于马头墙的设置。马头墙古谓封火墙,其建筑高低错落,实体土墙相接相对,完全隔断紧邻的建筑,实现了相同于现代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单元的功能,且户户分割,防火单元划分更小、更多,十分有效,如图1所示。较常见的建筑材料选用,取材千差万别,如应县木塔的楼梯扶手选取的是极特殊木质,密度非常高,质地异常坚硬,刀锯实施锯切极为困难,其木材分子结构高度固化稳定,很难受热分解,且扶手直径达15cm,一般日常使用的火源短时间内无法点燃。一些古建筑内无任何电器线路和照明,亦无其他任何火源,不宜随意要求增设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其原因一是增设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金属管道等灭火系统后,人为增加了火源,可能造成雷电波侵入、感应雷等雷击起火情况,变无火源为有火源,变无雷为可能主动引雷;二是文物保护价值不允许随意增设非必要或增加火灾危险的外来设施和金属管道等,破坏文物原貌且不安全。因此,在分析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制定消防安全方案时,必须透彻了解和科学评估古建筑结构特点和真实火灾危险性,有针对性地评估论证,正确制定消防安全保护方案,避免缺乏操作性和科学性。

3编制特殊消防专业规划和更高防火技术标准

在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被持续、无序、甚至过度开发利用,未同步考虑消防安全专业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尤其是空余土地被持续开发建设新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功能型场所,融入古建筑群,且使用性质复杂多样,火灾危险性极高,而消防执行标准和建筑定性难以实际把握,防火技术措施更是未经统一和规范,这就无形中给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带来巨大的新生火灾危险。因此,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同时,必须对古建筑群和古城建筑进行专业的消防规划,合理改造、搬迁、拆除重度危险源,降低原住居民密度,逐步整改电气线路、采暖等系统性火灾隐患,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水源,建设专业消防站,建立现代火灾监控体系,完善自防自救功能。对新建仿古建筑,改建、修缮古建筑,应加强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消防标准和技术措施,提高此类建筑消防设计标准,严格审批把关和监督,严控新的火灾隐患生成。

4“火源控制”为核心

文物古建筑防火,必须贯彻“火源控制”这一核心工作思路。笔者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消防机构和文物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认识到,对于古建筑防火而言,火源控制是最实际、最适合、最有效、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基于文物古建筑绝大多数使用功能单一,火源较少的特点而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由侧重各类复杂的、低效的强化安保措施转变为简单的消除室内微火和电气火源的思路,实现釜底抽薪、化繁为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此思维方式和简化对策,实际效果远胜于各类得不偿失的复杂消防措施。简言之,其核心思想是:火源没有了,消防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火源控制的常用做法如,寺庙燃香统一在殿外定点香炉内,殿内严禁使用明火,或使用金属、石材等不燃深槽烛台,烛台供奉香案表面包覆铜、铁皮防止倾倒蜡烛引燃木台面,不设电气照明,或改造为实埋线路地灯、穿不燃管密封保护等,用简单的方法彻底消除火源,或使微火和电气火花被完全隔绝,杜绝一切起火可能。关于雷击,虽因古建筑防雷和选址科学而数百年甚至千年不遇,但可靠的现代防雷设施、措施和灭火准备仍是必要的。

5消防水源建设是重点

近年频发的古建筑群火灾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惨痛,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消防水源缺乏,不能使用或不出水,水量水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消防车被迫远距离运水、灭火,贻误灭火战机,使小火酿成大灾。从古建筑防火工作来看,绝大多数文物古建筑建于深山,坡陡路窄,水源奇缺,冬季气候寒冷,仅有的零星水源亦完全或部分结冰,无法使用。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难以控制时,几乎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古建筑燃烧殆尽。因此,此项工作应作为消防投入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尽最大努力在古建筑周围或附近建设充足、可靠、利于取用的消防水源,并设置可靠的冬季防冻措施,确保能够随时使用。可采用深位水池、常高压高位水池、自动探测控制电伴热管道内外保温系统、短距自动干式水消防系统、其他常规或特殊外保温措施等。其中,室外消火栓和临时加压系统,必须确保完整可靠好用,可适度提高消防设计标准。

6第一时间响应和扑救初起火灾是关键

第8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 商业综合体建筑;火灾防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P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57-02

1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火灾危害性

1.1建筑层数高,火灾负荷大

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的主流。而此类建筑多是商业综合体建筑。如:我区雅典娜商业广场,为连体式综合体建筑,主楼共六栋,裙房地上一至四层集商场、公共娱乐场所、电影院、餐饮于一体,其中1#、2#楼五至十八层为办公楼,3#、4#、5#、6#楼五至二十二层为住宅,总建筑面积达152402.8平方米,建筑高度93.5米,是克拉玛依区迄今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建筑,为消防重点保卫单位。此类建筑如果防火分区、消防设施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扑救不及时,大量可燃物充分燃烧,人们往往来不及疏散就被烟气熏死、烧死。加之大楼内竖向井道好像烟囱一般,一旦形成“烟囱效应”极易形成立体火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2疏散方式单一、疏散距离长

商业综合体建筑多是层数高、大空间、大跨度类建筑。此类建筑往往划分多个防火分区,不论垂直疏散距离还是平面疏散距离都较其他场所长,如果疏散设施不到位,发生火灾人们往往很难第一时间通过最近的安全出口到达安全区域;加之人员密集,发生火灾后各层人员集中通往疏散楼梯,如果常闭式防火门损坏,防烟楼梯间前室正压送风失效,烟气一旦窜入,就会严重影响疏散,造成踩踏事故和人员窒息死亡,这些都是商业综合体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1.3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

商业综合体建筑多为多产权单位,往往集餐饮、娱乐、商业、宾馆、办公、住宿等于一体。各企业主由于不能对共用消防设施形成统一管理,对存在的隐患推诿扯皮,加之建筑内用火、用电、用气较多,人员复杂,火灾隐患和漏洞就容易出现,增加了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2商业综合体建筑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隐患

2.1消防违法行为及火灾隐患较多

通过检查部分商业综合体建筑,我们发现此类建筑普遍存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不在位;值班人员不能熟练操作自动消防设施;自动消防设施控制柜处于手动状态;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或闭门器丢失;消防设施故障未及时修复;自动消防设施未实行年度检测等问题。而管理单位往往由于产权较多,维修经费不能得到保障,久拖不改。直到消防部门查处时还在推诿扯皮,严重影响安全经营。

2.2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

部分商业综合体建筑仅有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未成立业主大会,未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自治组织不健全,不能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业主不能正确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

部分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未制定住宅区域的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防火门闭门器损坏无人维修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4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不到位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界定标准》对消防部门的监管划分来看,很大一部分商业综合体建筑并未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而这些综合体建筑往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辖区的派出所、街道、社区往往由于不专业,不能发现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导致隐患长期存在。

2.5现有消防装备扑救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价快速增长,开发商从利益出发,大多数商业综合体建筑都在向空间发展,越盖越高。据统计,我区现有消防装备中,消防云梯最高只能达到72米,消防水带垂直供水高度只能达到50m。也就是说,现有的消防设备,对18层以上的楼房火灾扑救能力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无能为力。

3商业综合体建筑火灾防治和隐患整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分析评估制度

通过定期对商业综合体建筑结构、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估,准确掌握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状况,及时整改火灾隐患,督促单位配齐配强消防设施,减少火灾风险,杜绝火灾事故发生,推动政府、公众及时掌握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安全现状,通过制定中远期消防工作规划、消防安全分析评估和进行消防工作量化考核等措施,切实提高火灾风险防控水平。同时,公安消防机构要按照不同的火灾危险等级和消防安全评定结果,督促商业综合体建筑业主单位配备相应的监管力量,制定有针对性的灭火救援预案,促进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各项针对性防治、处置措施落到实处。

3.2狠抓源头管理

消防部门应提前介入,对一些体量大、功能多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审核设计阶段就准确掌握建筑物使用性质,从源头上增强“预见性”,严格把关,避免形成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针对二次装修,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自动消防设施等使用问题上严格把关,力求做到既要有效使用,又要利于商业综合体建筑内多产权单位之间统筹管理的需要。工程竣工后,督促单位及时报请进行验收,确保各种消防设施、设备完整好用。

3.3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

一是全面排查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控制室人员值班、持证情况。对人员不能满足24时值班的单位,纳入培训重点,督促单位保障人员,并要求全部通过考核持证上岗。二是狠抓责任人、管理人培训,使其成为的单位“四个能力“明白人。三是积极开展标识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消防宣传“三提示”工作,及时消除存在的火灾隐患,切实为业主和顾客提供优质的消防安全服务和安全的消防安全环境。

3.4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

针对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多产权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体系,督促商业综合体内各业主单位签订《消防安全管理协议》,促使各产权单位进一步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成立专兼职消防巡逻队并配备必要的装备,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疏散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对进行二次装修的场所,督促物业管理单位及商业综合体建筑多产权单位及时把控对安全出口、建筑结构变动情况,确保达到标准及时办理消防手续。

4几点工作建议

根据《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及公安部消防局关于《推行和规范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应用的指导意见》,结合打造平安城市和数字化城市总体目标,建立城市消防设施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单位的火灾报警信息和自动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和设备故障,提高单位自身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划设计规范,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出台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科学合理部局商业综合体建筑,控制商业综合体建筑高度。

5结论

笔者认为,现代城市的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大势所趋,而火灾已成为该类建筑的致命“杀手”。对此,建筑界和消防界均任重道远!但就目前来说,做好源头防火设计、规范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加强单位内部人群消防培训、强化消防部门履职尽责等措施应是高层商业综合体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的系统工程,如能将此项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然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必然能够有效降低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冯文敏.消防学术论文集[A].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0-221.

[2]洪利川.2007.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5-207.

[3]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消防部队调研文集[A].北京:公安部消防局,2009:80-243.

第9篇:既有建筑消防安全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设计;防火分区;性能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复杂,对建筑防火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防火分区设计是提高建筑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筑中合理地划分防火分区,在火灾情况下能阻止火灾蔓延,将火灾控制在局部空间内,从而为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提供有利条件,有效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在一些建筑中,由于防火分区划分不合理,防火分隔物设置不当,致使发生火灾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研究建筑设计中的防火分区问题是预防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

1.建筑防火分区方法

建筑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物内部采用耐火楼板、防火分隔墙等防火分隔构件分隔而成,能在火灾发生时的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有限空间。它是控制建筑物火灾发生范围的基本空间单位。防火分区按照防止火灾向防火分区以外扩大蔓延的功能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竖向防火分区,用以防止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层与层之间竖向发生火灾蔓延,其二是水平防火分区,用以防止火灾在水平方向扩大蔓延。竖向防火分区要依靠耐火性能较好的楼板在建筑物的垂直方向对每个楼层进行的防火分隔,水平防火分区可通过使用防火墙、防火门或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分隔出的防火区域。

2.建筑防火分区划分中常见问题

2.1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规定

关于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各国规范均做了具体规定,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对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有明确规定,而现实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规定的最大允许面积。建设单位及设计者借性能化评估之名,使得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定面积数倍之多,而实际评估并无可靠的基础数据可供参考,形成既不符合规范规定,又无性能化评估可供支撑的问题。

2.2防火分隔构件选用不合理

一些特殊场所防火分区划分和满足使用要求存在矛盾冲突,造成防火分隔构件选用不合理。如选用防火卷帘进行分隔,防火卷帘应选用符合防火墙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的,而实际采用普通防火卷帘,又无冷却水幕保护,或虽有冷却水幕保护,但供水时间不能保障持续3h。一些建筑内装设防火卷帘控制装置不全,防火卷帘要求要自动、电动、机械操作三种控制方式,而实际中仅有两种或仅有手动一种控制方式。一些场所选用防火门开启方式不合理,如一些人流量较大场所应选用常开式防火门,但却选用常闭式防火门,实际使用中却处于常开状态,或者在较短时间内经多次的启闭后,闭门器损坏即不能正常使用,闭门器需要频繁更换。

2.3分隔构件的耐火极限低

2001年规范重新修订后,明确公共娱乐场所与其他部位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 Oh的不燃烧体墙,而一些场所采用纸面石膏板夹岩棉做隔墙。规范规定,纸面石膏板必须是双层双面的,中间岩棉夹层厚度不得小7. 5 cm,耐火时间才能达到2 Oh以上。但实际工程中,填充岩棉的厚度往往不到7. 5 cm,有的甚至采用单层纸面石膏板,耐火极限达不到规范要求。再如,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特殊分隔部位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不小于1.5h,但在大多数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这些部位的楼板与其它场所没有区别,楼板耐火极限仅达到1h.

2.4存在“隔而不断”问题

有些建筑表面上做了防火分隔,但往往在隐蔽部位却没有完全分隔,形成“隔而不断”现象,不能使防火分区形成一个封闭空间。一些有吊顶的场所中防火墙仅仅砌至吊顶底,不符合防火墙应砌至“梁板底部”的规定,闷顶内依然连通,一旦失火,火就容易在吊顶内蔓延开来;有些建筑因局部功能改造,装修时私自在防火墙上穿孔打洞,外表用装饰材料装饰,墙体上孔洞却未用耐火材料封堵;有些建筑通风空调系统风竹穿越防火墙而未设防火阀,或设置不当,或处理不善,起不到隔火作用。

2.5竖向井道未进行分隔

防火分区作为封闭空间必须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分隔。而有些建筑对上下层连通的部位未进行分隔,如自动扶梯;有些建筑玻璃幕墙与楼板之间的空隙未封堵,也未设置耐火的0.8m窗槛墙。再如,有的设计师在设计电梯时,把普通电梯或载货电梯设计在疏散走道上,按规范规定,普通电梯不需设消防前室,但是这种设计对建筑内部防火分区的划分相当不利,火灾发生时,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井道成为烟气蔓延通道,很快使烟气侵入上部楼层,不利于建筑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

3.对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3.1建筑中庭防火分区设计

为了追求空间美感和采光的效果,一些建筑采用中庭设置,中庭上顶采用玻璃屋盖采光。按照现行消防规范,防火分区由中庭贯穿的各层建筑面积叠加计算,这样计算往往较易超过规范允许的防火分区面积。一般规定沿中庭四周设置防火卷帘,或把与中庭相通的门改为防火门等分隔措施,投资大而且还可能影响整体的建筑效果。当中庭两长边间距大于6m时,可将其封闭屋盖去掉作为内天井或内院,形成自然排烟,这样面积可不叠加计算;为了挡雨雪,上面还可以设雨棚,四周洞口敞开,总开口面积不小于天井底面面积,这样也可作为天井考虑。

3.2对大空间建筑设置防火带进行防火分区

防火带就是在存放可燃物品的建筑物中设置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建筑构件及装修全部为不可燃烧材料,且该区域内不存放可燃物,并采取有效的防烟、防火措施,阻挡防火带一侧的烟火向另一侧蔓延,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无形的防火分隔区域。如在一些影剧院、体育馆、候机厅、大商场等对建筑物空间连续性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防火分区划分中,目前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设置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而设置防火带对防火分区进行分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防火带的宽度视建筑内堆放物质的燃烧性质而定

3.3对建筑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是指在确定建筑应达到的防火标准后,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耐火等级、消防设施、内部装修、可燃物的多少、建筑功能、疏散设施、建筑内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及分布等多种因素后,确定建筑的防火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