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

第1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文秘法律专业知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第2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为后续课《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的前修课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该课为《法理学》、《商法原理与实务》、《经济法学》相关法律学科的后续课。

第3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第一条加强政府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知识产权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确定人员编制。认真履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研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整体推进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第三条增加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并给予重点支持,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专项经费,逐年增加财政投入。“*”期间,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经费有明显增长,力争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发明专利申请资助、优秀发明专利技术产业化资助、专利行政执法、宣传培训、奖励和试点示范活动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应安排充足的经费,作为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保护和管理等日常支出。企业可以计入成本,事业单位可以从事业费中列支。

第四条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行知识产权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要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制定和实施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计划。人事和教育部门要将知识产权法律培训列入干部继续教育的内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末,全省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受培训比例达到60%以上,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达到70%以上,科技人员达到80%以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等三大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门人才。“*”期间,培养百名知识产权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千名管理和服务业务骨干。

第五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省、市、县(市、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要充实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条件,强化执法手段,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依法调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认真查处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率。建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多部门联合的专利保护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假冒和冒充专利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实行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论证制度。政府投资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涉及知识产权的,立项前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审查论证,有关部门要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切实保护好知识产权。

第七条强化知识产权考核评价的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将知识产权的拥有状况和实施效果,特别是发明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民营科技企业等认定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科技成果鉴定、科技奖励评审、技术职称评定和新产品、名牌产品认定等的重要指标。

第八条完善发明创造奖酬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对发明创造者的奖酬政策,积极制定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激励措施。专利权所有单位在专利权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后,可以从转让费、许可使用费的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20%部分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

第九条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对我省重点发展领域的优秀专利产品,由产权单位申请,经省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符合条件的列入优秀专利产品推荐目录,动态管理,定期。

以政府设立的创业风险投资为依托,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投资,对列入优秀专利产品推荐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积极推荐优秀专利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知识产权可按有关规定作价投资入股,专利权可按规定质押贷款。

第十条增强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于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防止核心技术流失。

第十一条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加强对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

建设省级知识产权展示、交易常设市场,构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利技术交易服务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三个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申请、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转让实施、信息检索、展示交易和评估论证等一站式服务。

第十二条实施专利管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我省企事业单位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人所从事的专业可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定,纳入职称系列。实行全省统一标准、专家评审、单位聘任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第4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为企业服务是核心工作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宁波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宁波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000多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服务,是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核心工作。目前,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会员单位中已有近四百家企业,分布于各个行业,其中不乏像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会长单位)、贝发集团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副会长单位)这样的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那么,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是如,何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呢?

1.为企业专利工作服务

专利工作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切实为企业专利工作服务,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门设立了专利服务中心,为会员单位提供专利申请、检索、诉讼、审核、咨询等服务,并经常对会员企业进行专利需求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建议和对口服务。专利服务中心结合宁波市专利机构的发展情况和企业专利需求,吸纳了众多优秀专利人参与工作,不断完善中心服务职能,提高中心业务水平,强化实际服务效果。五年来,专利服务中心已经帮助众多企业成功申报专利上百件,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企业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资料显示,近年来宁波市专利申请、授权量持续增长,2010年专利申请量达26399件(同比增长16.4%),授权量为25971件(同比增长64.1%);宁波市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投入也逐年增加,专利拥有量和专利产品产值迅速提升。宁波的企业专利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其中,也有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一份奉献。

2.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自成立以来,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始终以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为服务抓手。协会成立了法律维权中心和专家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组建专业规范的律师和专家团队,为会员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保障及维权服务,并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内容涵盖著作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领域的维权法律事务。

2008年,在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慈溪市伟依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专利侵权案中,法律维权中心将该企业专利的相关资料递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帮助企业申请专利复审,对案件的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资企业华尔推剪(宁波)有限公司的专利遭到宁波当地企业侵权,在法律维权中心的参与和帮助下,双方顺利达成协议。

2010年11月,法律维权中心在接到会员单位余姚市华隆液压机械厂的专利侵权投诉报告后,召集律师进行案情研究,并前往余姚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提出维权方案。法律维权中心的律师华隆液压机械厂向法院提讼。2011年1月,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勇斌根据诉讼双方的要求,召集双方当事人和律师进行庭外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以上是法律维权中心参与的几起典型维权案例。目前,法律维权中心每年帮助三十多家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维权。除了组织中心成员讨论案情、走访企业外,法律维权中心还会根据企业和案件的不同情况,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将有关问题向宁波市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反映,在媒体上为企业呼吁,通过各种措施帮助企业维护合法权益。

3.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培训

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组建有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团汇集了宁波市一大批专家教授和知识产权工作者,采取进企业上门授课、把课堂设到企业现场的方式,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知识产权知识培训,课程涵盖知识产权申报、保护、维权和涉外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专家们还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疑难问题,为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建议。讲师团受到企业的一致欢迎,并得到了宁波市经委、市科技局等部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自2007年10月成立以来,讲师团共走访企业上百家,培训人员数千人次,为会员企业培育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供了极大帮助。

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还积极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知识产权培训活动。2009年5月,协会与宁波市经委干部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宁波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特训班”,邀请数位北京、上海的专家来宁波授课,有八十余家会员单位的企业家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围绕建立和运作知识产权内部管理机制的策略和技能、新专利法与专利法实施条例理解及适用、企业知识产权的海外维权策略等内容开展,契合了新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实务工作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组织企业参加展会

2008年下半年,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广东顺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和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08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收获多项荣誉。

全国发明展览会是中国发明协会举办的大型展会,每年举办一次,在促进我国发明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9~2011年,在第十八届、第、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由宁波市知识产权局指导、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组织的宁波展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金银铜奖数十项,并连续荣获大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2011年11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专利周”活动期间,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携4家会员企业15个专利项目赴京参加了中国专利年会展览,获得中国专利年会金奖和中国专利年会创新奖各两项。

在这些展会中,宁波展团充分展示了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促进了这些成果的转化实施,也为宁波争得了荣誉。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出色组织,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人世十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依然较为薄弱,甚至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也相当肤浅,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无疑是不相适应的。这种现象,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较好的宁波市也同样存在。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杨勇斌副会长指出,协会的核心任务,除了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服务,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致力

于提高企业乃至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近年来,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采取各种措施向社会公众宣传知识产权,其中有一些措施相当新颖,富有成效。

1.文艺演出宣传知识产权

2008年5月31日,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下属的“宝之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这个有些特殊的艺术团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即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和法规,提高会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宁波市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乃至整个宁波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宝之文化艺术团的团员来自协会各个会员单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节目,编写剧本,为企业制作歌曲,结合“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用文艺演出形式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9年3月15日,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在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搭起舞台,举办了一场以“春天来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并在晚会期间提出了会员企业拉动内需、抱团供暖、共同抗击金融危机的倡议。像这样的演出活动,这几年宝之文化艺术团举行了很多次,艺术团还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举行了抗震救灾义演,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产生了有益的社会影响。

2.举办保护知识产权有奖征文竞赛活动

自2007年以来,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合作,连续举办了五届保护知识产权有奖征文竞赛活动。该活动在每年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来临之际举行,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征文,内容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管理工作实践,以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经济转型的实际经验及案例等,由专家评审组对稿件进行评审,确定获奖名单,最后举行颁奖仪式。

从征文作品的质量来看,整体水平逐届提高。其中一些优秀作品被汇编成册,供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和广大读者学习参考,为广大知识产权工作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

每年一次的保护知识产权有奖征文竞赛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了知识产权,对发现和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作为政府和企业的纽带,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作用也在不断深化。

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倒逼机制日趋明显,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传统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杨勇斌副会长指出,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知识产权保护之路才刚刚起步,要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和服务政府为工作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维护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服务主线,通过多方合作和区域联动,探索和实践社会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逐步解决宁波市民营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难题。

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目前已与多家单位和机构合作,并在2010年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专项调研,着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协会成立了科技创新推进办公室,逐步开展科技项目对接合作、技术转化以及研发项目策划、专利托管等工作,推动民营企业和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项目,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第5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15-02

一、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法学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通常采用“社会主义法制事业接班人”、“高素质、高层次”之类的模糊概念描述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术界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往往争论不休,有的主张“素质教育”、有的主张“通识教育”、有的主张“职业教育”、有的主张“精英教育”等等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在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切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使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一方面法学院校越来越自给自足,自我办学、自我完善和自成一体,中国法学教育学院化成为主流,法学教材上理论性的探讨越来深入。另一方面中国的法律职业难以形成专门分工,法律从业人员难以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也难于适用市场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受过高等法学教育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从事立法、行政执法的职业法律人,更需要大批在一线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的法律人才,诸如法律顾问,法律秘书,从事内部规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合同管理、账务管理、劳动管理工作的人员等。法学专业目标定位不适应新时期法律职业对法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应加以改革。

(二)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化

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趋于形式化,如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问题较为突出,模拟法庭的实训过程,老师导演,学生被动参与,模拟过程就是在背台词,缺乏角色意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训练过程没有有机地结合案情本身的需要进行设计。学生很难体会作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审理案件的感受,也不能运用其掌握的知识灵活地处理问题。毕业实习更是有名无实,由于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而此时多数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开始考研的准备、找工作,实习管理不到位,实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只是“找个单位盖章”的代名词。教学安排与实际情况完全分离,导致教学安排形同虚设。

(三)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担任实践性法学课程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法学教师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实践能力,有办案的实际经验,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除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讲授执业技巧、职业道德、关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我国的法学院校中,兼职从事法律职业的教师比例虽然不低,但实践能力强并能将实务操作能力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教师却很少。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但是教师本人更多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有些甚至缺乏相应的从业资格,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国外法学实践教学

(一)美国法学实践教学

美国的法学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学生入学后主要进行职业训练,注重法律案例分析,以教授分析问题的技能、口头辩护以及语言表达的技能为主要形式。因为学生将来的培养方向为执业律师,所以美国法学专业对法律实践教学尤为重视。开设诊所课程培如:家庭法、移民法、行政法等培养学生实际办案的能力;开设民事法案例课堂实践训练、争议解决的选择方式、多方协商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辩论解决问题能力;开设法律职业规范和伦理课程培养学生未来的执业意识。

(二)德国法学实践教学

德国的法律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基础教育,学制四年,学习法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生通过各州进行的考试成绩达标以上者即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的资格,结束第一阶段的专业学习。这一阶段通过设置专题讨论课程、练习课程培养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能力。2003年法学教育改革后将谈判理论、辩论、调解纠纷和听证等实践课程加入法学教育中,作为法律专业学生附加的技能。第二阶段是见习期,为期二年,在法院、检察院和政府机构等部门进行,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部门实习,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法律实务工作,培养学生具备法官、检察官等的职业能力。

(三)日本法学实践教学

日本的法学教育侧重理论训练,是一种通才式教育即普及式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因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仅想成为职业律师,还想成为国家公务员、记者和公司经理人等。同时法律考试通过率极低仅为2%~3%,教师教导学生时是站在法官的角度看待法律。但在上世纪90年代,法学实践教学的理念渗入法学教育中,日本各公立和私立大学均将公司法、会计法等课程纳入课表之中,通过其起到职业培训的作用。

三、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与选择

(一)专业认知式的实践教学

1.专业认知实习

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立法、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相关机构的性质、设置、任务、职责等,明确法律职业(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企业法律顾问等)的特点、种类、任职资格、工作范围、内容等。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奠定基础。

2.课堂案例教学实训

课堂案例教学是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精选案例。也可以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或律师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案例课,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理论应用式的实践教学

1.模拟法庭实训

模拟法庭教学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实地检验与训练,推行模拟法庭教学,实现学生之间模拟角色的轮换互动。模拟法庭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目的是通过审判实务的模拟,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是将法学通识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2.法律辩论实训

法律论辩实训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语言和思维,根据案件事实进行论证、辩驳以说服对方及裁决者的技能,是其语言表达、逻辑思辨等能力在法律业务中的具体运用。掌握严谨的说理技术、雄辩的口才对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技能。

3.诊所式法律实训

诊所式法律实训强调职业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去做律师工作,树立律师的职业责任心,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主要是把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的检测,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期工作准备。

4.企业法律事务实训

企业法律事务实训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法律顾问事务实体与程序的基本问题、难点问题及操作实务中的有关问题。了解企业基本法律实务的特点、种类和基本内容。了解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设立、职责业务范围、工作程序。培养学生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实践动手能力。

5.毕业实习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与教育中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是法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过程,也是法学专业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排演和前奏。根据毕业实习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结合本次实习实行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实习单位有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企业单位、高校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单位的特点,学生在实习中存在具体的岗位差别,学院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只作必须与法律事务和行政事务有关的统一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任务不作统一的具体要求,每一个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内容由实习指导单位和指导教师具体指派。

(三)理论研究式的实践教学

1.法律问题调查实训

法律问题调查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力,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选题思路。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学年论文实训

学年论文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逻辑思考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毕业论文实训

对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实训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懂得如何围绕选题进行调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如何检索文献资料,如何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毕业论文实训是进行科学研究学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学生本人还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法学专业人才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综合实训可以有效地检验以往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艳峰.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J].学理论,2009,(21).

第6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姓名:施伽菘

籍贯 广东汕尾 民 族 汉 政治面貌 党员

身体状况 良好 培养方式 统招 学 位 学士

身高:1.84m 体重:75kg

学 历 本科 毕业学校 西南民族大学

所在院系 法学院法学系

教育过程

2009.6-2002.6 广州第七十一中学

2002.6-2006.6 西南民族大学

技 能

具有专业法学知识,有良好的合同审核经验,有很强的非讼谈判能力,特别是不良资产处理,能按照银行规范处理方法提供非讼服务,能胜任单位行政主管职位,律师助理,法务专员,是不可多得的实用性 人才 .

专业能力强 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较强的谈判能力,熟悉合同法,民商,劳动法以及诉讼仲裁程序.

2008年司考成绩354分

1.拥有良好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

2.本人比较能吃苦.

3.本人国语与粤语精通,粤语没有口音。 英语 四级.

工作经验

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 广州临海有限混凝土公司

广州临海有限混凝土公司,行政管理与合同审核,主要工作内容:公司合同审核,公司相关劳动法律制度和合同范本等完善,公司其它法务,商帐催收,与公司聘请律师交接,公司行政与对外事务,公司行政主要是社保、公司安检、资格申请、考勤员工管理政府人员交流等内容。合同管理,合同管理主要是合同的审核及其修改,完善内部合同,降低合同风险,合同审核,合同谈判、合同备案等内容。商账追收,主要是公司不良资产的追收,电话联系上门面谈,尽可能在前用非讼方式解决,降低企业催收成本。

2006年8月-2008年8月 广东经国律师事务所

本人在广东经国律师事务所工作,任职律师助理,工作经验2年。主要工作内容:是多家银行不良资产非讼谈判及其催收和诉讼,有独立的办案能力,得到单位好评。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亲和力,2年的工作经验,具备的良好沟通能力,良好的谈判能力以及技巧。

2009年3月-2009年5月 华夏资产管理公司

职位:运作顾问

自我评价

1.本人有志于法律行业继续发展,进取心强,适应能力强,虽毕业却一直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扎实,希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来服务贵单位,请贵单位给予机会,能胜任律师助理的职位。

2.法律行业是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本人在任职律师助理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电话交流,对家庭背景,收入情况,个人性格等分类,使我对当事人的财务状况及清偿能力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极其分辨能力,通过电访与上门调查能对当事人更深的了解,以防止信贷诈骗等发生,这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无法具备的素质,希望以此降低贵单位风险,为贵单位服务。在与债务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律师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这种人与人债权债务打交道的行业中,我具备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优良的法律功底,2年的工作经验,熟悉诉讼流程,在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中以354分的成绩证明自己的法律功底.

3.本人有志于法律行业继续发展,进取心强,适应能力强,虽毕业却一直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扎实,希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来服务贵单位,请贵单位给予机会,能胜任律师助理的职位。

求职 意向

法务,律师助理,法律相关工作(或者贵单位安排)

联系方式

第7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法 教学内容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服务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而我国现在有些专业建设中,存在着要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严重不足;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等问题。这些,将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种教育中的竞争力。针对不同的专业如何构建其教学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法专业十分具有挑战性,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开设哪些课程、传授哪些理论、培养哪些技能、拓展哪些素质成为搞好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文以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搞好国际经济法专业建设这一课题。如何科学构建国际经济法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全面考虑国际经济法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岗位技能的要求,只有考虑到以上因素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1 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

国际经济法归属于法学,是法学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在法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教育部确定的本科高等法学教育中的14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个法学部门,国际经济法具有法律学科的共性: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等。但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其他法律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给教学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

1.1 涉外因素多,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思维

涉外因素多是国际经济法专业区别于其他法律专业的最突出特点。其以国际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至少其一跨越国界,具有涉外因素。这个特点,要求学生在观察处理事务时,视野不能局限于国内情境,应站在国际性的角度,要了解别国乃至世界的基本情况。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与思维方式。

1.2 涉及领域广,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高屋建瓴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法专业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以及各国涉外经济法、民商法等,是一个涉及多种法律规范的综合体。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法律基础知识的铺垫和积累,又要体现专业特色。从专业特色上看,一方面要处理好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等法学相邻学科的关系,突出重点;另一方面研究和理解国际经济法必须了解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等经济学的一些规律。这种宽领域的特点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要求学生既要能宏观把握全局,又要能微观掌握规则。

1.3 理论知识更新快,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随着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相关内容密切结合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其更新迅速之快其他法律专业无法比及。这个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时俱进,即必须不断学习那些学校没有赋予他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将法律发展、实践经验和职业要求结合起来,是国际经济法专业教与学过程中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1.4 政策性倾向强,要求学生要对有关国家的经贸政策有基本的认识

国际经济法虽属于法律学科,但其确定性与稳定性较国内法律部门差,非常容易受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影响,甚至有的法律法规直接是政策性制度的体现与反映。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经贸政策,并随时给予动态关注。

2 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教学工作的培养对象是学生,所以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去研究专业建设就没有了针对性,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本科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2 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比较强

高职学生虽然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存在着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劳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这对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是有利的。

2.3 职业心理预期与定位较合理,对社会的适应性比较强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就业定位,对自己的职业设计比较理性和务实,没有盲目的攀高和好高骛远。从心理上能够树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具有敢于创业、不怕失败的精神。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较强。

3 职业定位与岗位技能需求

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主”。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及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用人单位提供的也大多为“高级蓝领”或“蓝领”岗位。国际经济法专业力求建立有效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积极、灵活、创新的法学人才,实现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一致。

职业定位——结合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是:

第一类为涉外法律事务类的职业:公检法的书记员岗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专职人民调解员及涉外企业法务部文员等法律辅助类岗位。

第二类为涉外非法律事务的岗位:主要分布为外贸公司或外资企业办公室文员、业务员、服务员及公司销售代表等。

从上述职业定位不难看出,国际经济法专业虽属于法律学科,但由于我国目前司法类职业的门槛儿比较高,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有不可逾越的学历要求,所以多数学生的职业定位可能是“不对口”的涉外非法律事务岗位。

反观目前学校的教学,多以训练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和法律服务技能为主要目标。然而,学生毕业时就业单位多为企业,工作岗位多为非法律类岗位。这就产生了学生毕业后工作场所、工作岗位与在校时工学场所、实践岗位是不一致,两者差异较大的问题。这种差异不仅在于工作环境,更是工作的内容和岗位所需的技能的不同。非法律类岗位,处理的自然是非法律事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不是法律类的,更需要像办公室事务、商务事务等文秘类知识和技能。面对这种工作岗位与实践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在注重训练学生法律服务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文秘等其他技能的培养。

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目标定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是:

第一,能办理涉外经济的基本业务;

第二,能处理常见的涉外经济纠纷;

第三,能处理涉外文书;

第四,能参与涉外商事谈判。

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国际投资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国际税收的基本法律制度、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悉国际政治关系、了解各国经济概况。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分析处理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中文表达、英文表达)、文字处理能力、谈判与沟通能力。

4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国际经济法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国际经济法律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公关协作等能力。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知识要求是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使之显化,都需要一种方式将其组织起来。

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第二,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以能力本位开发课程,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上,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理论课的应用性、技术课的实用性即“实用为准,够用为度”为原则开设课程。用二年时间学习专业理论课和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样可使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其课程设置,除教育部要求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可分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素质课三大类。专业理论课包括:民法、民事程序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贸易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涉外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英语听力与口语、法律文书与应用写作、商务谈判实务。专业素质课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商务外交礼仪、演讲与表达。

下面以两年制国际经济法专业高职教育为例,具体课程设置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民法、国际公法、英语听力与口语、演讲与表达。(另外还开设公共课如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

第二学期:民事程序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私法、英语听力与口语、商务外交礼仪。(另外还开设公共课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等)

第三学期:国际贸易法、涉外商务英语、法律文书与应用写作、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综合实训。(另外还开设公共课如体育等)

第四学期: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涉外法律风险防范、商务谈判实务、岗位实训与毕业实习。(另外还开设公共课如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石伟平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OL].摘自tech.net.cn/page/N007/2009050700023.html.

第8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模式

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1、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法学专科的规定,原来法学专科的专业均改为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民事执行等。现在各专科学校均以开设法律事务专业为多,但法律事务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法学本科专业进行。法学专科的培养目标和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基本相似,没有太大的区别。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己成熟的目标,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缺失就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前途。

1、2 法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原因

(1)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自“依法治国”的问题首次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到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知悉。经过多年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法治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针对目前中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已经启动并将继续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触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法治环节。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传统不可能立即得到彻底根除。人治的影响还将存在,是完美法治环境的最大障碍。比如,决策的非民主化,行政权力过大,司法不能独立,法官徇私枉法现象较为严重等司法腐败问题还有待加强,法律普及方面还存在薄弱等。对人治的信赖,寄希望于某个人,纠纷解决机制和规则充斥着人治的色彩,导致法律的权威难以真正树立。法治环境的欠缺以及由此产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导致法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

(2)传统行业很难进入。

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如:据不完全统计,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另外,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已全部进行公开招考,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唯一渠道,能考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并非易事。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几百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3)社会资源不足。

社会资源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法律专业的学生长期呆在象牙塔里,对社会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社会资源的把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大量的法律服务找不到适当的对象,尤其的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律人才没有事可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资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单一

(1)虽然1998年进行了法学课程设置改革,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我国的法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首先提出了专业选修课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问题:“根据我个人了解的数据,我国法学院本科教学中,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为3:7,至于专业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也就是说,在法学院四年2700课时左右的学习中,本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选择职业的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时间不到20%!”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本课学生尚且如此,专科学生更加严重,很多学校连选修课都没有,知识结构非常单一。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2 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冲突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62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

正是因为法律职业需要本科及以上文凭,所以法律专科的教育就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大量的专科人才游离在法律职业之外。

3 对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3、1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都以抄袭本科培养模式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这样的现状肯定影响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创新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我们既要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又要考虑到我国司法制度的现状,还应该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法律专科人才培养的成熟培养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加大我国法律专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独立处理简单的纠纷。(2)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自学考试,力争在毕业时拿到本科文凭,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3)除法律知识课程外辅修其他相关的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以弥补就业难的困境。(4)既要做好向法律职业精英阶层冲刺的准备,也要做好从事基层法律服务者的打算。

3、2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课程的重新设计

我国法律专科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本科教育来设计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培养我国的法律专科人才,应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来重新设计我国法律专科的教学课程,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减少理论课时,加大实践课时的学习。

3、3 法律专科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老师灌输型的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传授法学理论为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学历上的优势而很难找到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为了能体现我国法律专科学生的优势,必须加大实务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减少课堂的理论教学,二是增加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三是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司法机关中实习,接触法律实务的实际,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安徽经济管理学院法律教研室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就增加了实践课即在第4学期、第5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让学生集中到司法机关实习,这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正处于寒冰期。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悲观下去,对法律专业,尤其是法律专科就失去信心。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国家有关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5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目前面临的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作为法律专科教育,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当善于开拓,改革目前的培养模式,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相信终会冰破泉涌,每个法律专科人都将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9篇:事业单位法律专业知识范文

一、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增加自主知识产权总量,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产业、企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紧密结合我市创建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工作,重点围绕我市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履行WTO有关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抓试点、抓重点,以典型示范引路,逐步推进,进而辐射带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营造环境。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健全我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培育一支基本能满足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主要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产权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二、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对全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

把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作为科教兴市、科技兴区(县)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七区一县和两个开发区都要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市作为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和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地市,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市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经委、贸发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共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贯彻意见和相应政策措施,推进这一工程健康开展。大力引导和促使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内设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领导负责知识产权工作,配备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自觉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技术创新全过程。扶持和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无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其服务水平,发挥其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强化政策导向,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实施和转化。

执行并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贯彻中央关于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战略方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专利工作政策法规,落实自治区扶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施的优惠政策。制定《关于**市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和《关于**市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我市科技计划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在计划项目的申请、立项、评审、检查、执行、验收鉴定和成果奖励以及监督管理等各个阶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凡是实施有效专利都应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新政发〔20**〕64号)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技术创新要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对我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在计划立项、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科技计划优先支持技术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发明专利的实施。

(三)开展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工作,引导和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抓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深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针,取得经验,培养典型,在全市示范推广。我市将选择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试点工作。在继续抓好我市的已被列入自治区的专利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再选择5-10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这一试点工作,全面提升试点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能力,推进试点单位做到知识产权工作机构、领导、人员、制度、经费“五落实”。扶持和培养试点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能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具有一定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立项时,对专利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对于研发新成果,要及时取得专利权保护,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产权管理制度;对专利的申请和专利权的维护、运用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合理的专利利益分配与奖惩制度,落实有关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把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评价标准。协助企事业单位建立工作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和制定专利战略,提高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应用开发研究成果,凡需申请专利的,应先申请专利、后验收鉴定和评奖;在计划、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引导项目承担单位做好专利信息跟踪;在项目验收时,要把专利、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四)加快专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专利制度在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中的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建立**市专利信息网站,建立专利文献及相关产业技术领域专利信息数据库,为社会各界充分、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利用专利文献检索,促进专利技术信息的传播和运用,帮助立项单位研究分析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和二次创新的重点,使我市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建立在高起点上,切实引导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集中投向高起点的研究开发项目中。

(五)积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

引导行业、企业在优势行业或重点领域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对研究中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和有效利用,以培育和形成优势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

(六)开展专利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市普法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教育工作。加强对行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专利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知识列为行政学院、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培训内容,在继续教育中增加知识产权内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报道运用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好的典型,以案说法,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将知识产权培训列入市科技培训年度计划,并从组织、资金、人员上给予落实。加强我市专利人才队伍建设,加紧培训一批懂得知识产权管理的人才,解决现有的急剧增多知识产权工作量与承担工作人员太少造成的极不均衡的比例失调问题。为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提升我市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我市根据自治区20**年开始实施的“知识产权万人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千人教育培训计划,将在5年的时间内,每年培训一千余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00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400人,科技及营销人员800人。通过实施这一计划,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我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支持和鼓励建立我市知识产权自律和维权性组织,逐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体系。充实力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执法手段,严格依法行政,重点抓好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八)建立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专利法》中“一奖两酬”的规定,鼓励发明创造和保护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有关鼓励创新的奖励政策,对成果完成人、职务发明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设立“**市专利申请及实施资金”,资金为专项经费,每年由市财政单列,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属于自治区及我市重点发展技术领域和行业的专利申请,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鼓励、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新疆著名商标”和“**名牌商标”,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切实保障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

(九)加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头屯河、水磨沟工业园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在企业专利试点、专利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我区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示范和知识产权产出的重要基地。

**市创建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地市工作方案

根据《自治区知识产权区域试点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关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一系列部署,重点围绕我市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履行WTO有关知识产权协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专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以知识产权宣传为先导、保护为核心、管理为基础、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促进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机制和环境三大建设,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创条件、打基础、造环境。

二、试点目标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构,成立**市知识产权协调指导小组;各区(县)政府、两个开发区要设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兴区(县)考核指标中;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设有知识产权工作机构,有领导负责分管知识产权工作、配备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形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我市有关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将知识产权工作与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优化专利申请结构,力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依靠知识产权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试点前有明显增加。

(五)知识产权保护成效好。依法、公正、高效地调解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严肃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公安、工商、质监、版权、专利、海关等部门协作配合,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侵权行为,重点打击技术贸易、商品流通和广告传媒领域里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市场环境中的作用。

(六)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级领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意识。

(七)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得到加强。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和专利信息数据库,使公众及时了解并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为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我市特色经济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

(八)专利统计工作步入正规化。将专利统计列入我市统计体系,将各区(县)、企事业单位专利相关数据统计列入统计指标,为我市专利工作发展规划的制定、政府有关决策以及各级政府科技进步考核等提供依据。

(九)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加强服务等手段,大力开展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工作,调动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引导各企事业单位把专利管理贯穿于科技、经济工作的全过程。

(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战略研究。引导企业在优势行业或重点领域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对研究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推广和有效利用,以点带面,促进我市优势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取得明显增长,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十一)设立“**市专利申请及实施资金”。主要资助属于自治区及我市重点发展技术领域和行业的专利申请,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三、试点内容

(一)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宏观管理水平。

明确区(县)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在七区一县及两个开发区分别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将执行知识产权制度和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绩效作为考核各级负责人的重要指标。

引导和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专利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指导,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评估、咨询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全面、快捷、合法、有效的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利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坚持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反响强烈、涉外的、标的额较大的案件,适时曝光,公开处理;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咨询和举报电话,保持联系畅通,便于监督;推动知识产权执法信息上网,对本市召开的有关商品、技术、投资、贸易洽谈会、展览会等,进行知识产权信息的监控;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建立专利大案、要案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案件能及时得到处理,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

解决专利行政执法手段尚不具备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多相矛盾的现实问题,完善、齐备执法设备。

(三)广泛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将《专利法》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列入全市普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教育工作。根据自治区知识产权万人教育培训计划,制定我市千人培训教育计划,并从组织、经费上加以落实。加强对行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知识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培训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程,在继续教育中增加知识产权内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报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好的典型,以案说法,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激发广大群众发明创造的热情。将知识产权培训列入市科技培训年度计划。加强我市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紧培训一批懂得知识产权管理的人才,解决急剧增多的知识产权工作量与承担工作人员太少,造成不均衡的比例失调的问题。

(四)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专利信息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市和两个开发区的科技、专利信息网站,建立网上技术市场,建立专利文献及相关产业技术领域专利信息数据库,为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市特色经济提供信息支撑,为经济、科技、产业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专利、信息服务。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利用专利文献检索和查新,促进专利技术信息的传播和运用,帮助立项单位研究分析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重点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和二次创新的重点,使我市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建立在高起点上,切实引导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集中投向高起点的研究开发项目上。

(五)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企事业单位做到知识产权工作机构、领导、人员、制度、经费“五落实”。按照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我市科技计划的引导、保障和激励作用,在计划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验收以及监督管理中全面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磨沟、头屯河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优势,培育专利试点企业,引导企事业单位在研究开发立项时,对专利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对于研发新成果,要及时取得专利权保护,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产权管理制度,对专利的申请和专利权的维护、运用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奖惩制度,结合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切实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中“关于加强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有自主专利权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的规定,通过奖励做出贡献的人员,调动发明创造和保护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建立“**市专利申请及实施资金”,由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用于资助专利申请,实施有市场前景且科技含量高、能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拥有自主专利权的专利项目。

(六)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知识产权工作政策法规。组织和引导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制定扶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施的优惠政策;制定《**市贯彻落实自治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意见》、《**市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市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等政策、规章和制度,为我市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和指导,组织我市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战略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专利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选择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市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战略参考。

相关热门标签